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经济史理论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经济史理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约翰·希克斯 著,厉以平 译
图书标签:
  • 经济史
  • 学术著作
  • 理论研究
  • 汉译世界
  • 名著
  • 历史学
  • 经济学
  • 社会科学
  • 译著
  • 丛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2761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063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8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经济史理论》作者约翰·希克斯是当代西方世界的著名经济学家,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希克斯著述很多,他的经济理论自成体系,有一定影响。我馆曾出版过他的《价值与资本》和《凯恩斯经济学的危机》两本著作。
  希克斯早期主要从事经济学的数量分析的研究,后期研究方向有所变化,着重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史的考察。这本《经济史理论》是他的研究成果之一。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经济史理论》1969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1973年再版。全书共十章。内容包括市场的兴起,货币、法规和信用制度的发展,农业的商业化过程,劳工市场的变化,工业革命的历史等。作者把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区分为两种类型,即自由放任或集中干涉,这种看法具体体现在上述各个专题的阐述之中。
  迄今我们已出版了不少关于西方经济理论、西方经济史的著述。但论述经济史理论的著作还属少见。
  译介《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经济史理论》,对于我们研究经济史理论,了解希克斯在结构分析和经济史理论方面的具体主张,研究他的整个经济思想,颇具参考价值。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理论和历史
第二章 习俗和指令
第三章 市场的兴起
第四章 城邦和殖民地
第五章 货币、法律和信用
第六章 君主的财源
第七章 农业的商业化
第八章 劳动力市场
第九章 工业革命
第十章 结论
附录 李嘉图论机器

精彩书摘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经济史理论》:
  可能仅仅由于存心不良(蓄意欺诈)使承诺得不到遵行;但即便没有欺诈行为,承诺也可能由于其他原因而未能实现。当事的双方可能对承诺的事有所误解;结果货在交付时,虽然它是卖方所打算和预计要交付的东西,却不是买方所想要得到的东西。另外也可能买主由于某种意外事故不能履行诺言,比如他亡故了、或是他打算交付的商品被毁坏了、或是被盗了,等等。这些可能性(在各种贸易中会有形形式式的种种可能性出现)不能完全排除。虽然可以签订一些合同并在合同上订明许许多多这种不测事件,但在频繁的交易中,不值得为每笔达成的交易都在合同中订明种种这样的可能性。如果像一方或双方最初谅解的那样,对于将发生的事有某种一般的理解,如果证明对于执行合同存在着一些障碍的话,那么交易就会大大地方便——实际上这是持续而频繁的贸易所必需的条件。
  在商人和非商人之间绝不容易建立那种谅解,这是在商业经济(我们将这样称它)的边缘何以经常发生摩擦的主要原因——这种摩擦贯穿于商业发展自其初始直至当代的全过程。商人之间(一个商人与另一个商人)的交易,从原则上说建立这种谅解就容易得多。如果协议的双方正在做同一种生意,那便有理由希望双方能按同样的观念和同样的含义来理解;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语言”。但是即使商人之间的交易也可能发生误解,也可能有欺诈,也可能发生种种猝不及防的变故。因此,就会发生争端,就必须有调解争端以使合同可靠的办法。于是就需要有法律的(或至少是准法律的)机构和制度。①
  现在一般认为习俗制度或指令——习俗制度(商业团体正尽力从中发展起来)有其调解争端的办法;但那种过时的法律制度的特点(虽然在许多方面它们残留在较近时期的一些法律制度中)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当然更不能完全轻易地满足这些需要。古老的按习俗权利和义务进行调解的原则完全不是现在所要求的那种原则。现在需要解决的是由合同中产生的权利的性质。有一些合同(像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为嘲笑争端把它模仿得令人看了觉得滑稽而用的那种荒唐的合同)显然可以置诸不论;但有许多例子不那么极端,在那些场合下该做什么事完全不明显。从商业经济顺利运行的观点来看,重要的事情是,即使在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上也应做出明确的决定。因此,虽然一个合同可能无效,但是更多的合同却不会无效;签订合同的人能知道什么可以强制执行、什么不可以。然而,根据以习惯法为背景的判断很容易作出的决定都不属于这种情况。
  ……

前言/序言

  这是我在1967年11月在威尔士大学所做的格雷诺格讲演的一个改写本(有较大的扩充)。应这次邀请而做的讲演促使我把一些酝酿已久的想法整理出来。
  我不是经济史学家,但我对经济史早就怀有兴趣;而且这方面有些最著名的经济史学家,我正是亲自从他们那里受到教益的。我当研究生的时候导师是科尔;我在“借调”到南非的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之后不久就根据艾琳·鲍威尔借给我的讲课笔记讲授英国中世纪经济史。在她的帮助下,我挑起了当时落在我肩头的这副沉重担子。当时我不得不把她的生动活泼、浅显易懂的叙述变成自己的语言。由于有那段经历,一颗种子播下去了,到最后可能会萌生出芽来。后来在三十年代初期我和波斯坦常常在一起讨论一些问题,那时我们都是伦敦大学的讲师;我相信他会从以下叙述中认出我从他那里所学到的某些东西。不过,这一切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以后我没有继续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然而连我自己也感到意外的是,如今我又回到了这个领域。我相信,若不是埃思顿的敦促我是不会重操旧业的。在曼彻斯特的七年当中,我们是至为密切的同事,他退休以后我又与他比邻而居。我通过他得以与经济史学家们保持联系;他鼓励我坚持在《经济史评论》上发表的见解,因为我可以同他一起来讨论它。他甚至鼓励我把自己的看法加以发挥,因为我可以跟他一道讨论这些见解。他没有活到看见我的工业革命那一章的最后的面貌,因此我不知道他是否会同意该章的看法,但本书的大部分篇章都是在不同阶段同他讨论过的。
  我在写作期间还得到过其他许多人的帮助。我不仅在阿伯里斯特威思大学还在别的地方讲授过经济史;每次我都获得我能利用的一些有益的批评、事例和思想。当我仅写完两章时我就把它们作为论文交给堪培拉大学的一个研究班;在牛津大学我又把在阿伯里斯特威思大学讲的内容重讲了一遍。当本书快要完成时,我用它在维也纳大学讲课,而每次讲授后进行的讨论都使我有所裨益。
  在这些方面帮助我的人,大部分都是经济史学家和经济学家;但并不限于这一类的学者。如同我要说明的那样,我试图把经济史与其他历史联系起来考察,把经济活动与人类的其他活动联系起来考察。至少在我看来,我没有超越经济史的界限,但我试图直接到达这些界限;要做到这一点,我就不能不注意经济史以外的情况。我认为自己很幸运,这特别是由于我在牛津大学工作并且是在万灵学院工作;这里集中了许多历史学家(和渊博的法学家),我几乎天天和他们见面,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向他们求教。他们之中有许多人曾帮助过我,有时在一些十分重大的问题上,有时在一些很小的论点上,有时我猜想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在帮助我。很难划出一条界线来。因此我只好不逐一致谢了。(只有个别情况是例外,在那种场合,读者可能会奇怪,我是怎么抓住一家与我一贯的看法显然无关的杂志的。)不进行冒有一定风险的概括,如同我将要尝试的,就得不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我必须为此负起全部责任。
  索引注释。还有一点这里提一下也许有好处。我在写作过程中曾以几种类型的读者为念。我以前写的一些书许多国家的研究经济学的学生都读过;但愿本书也能如此,而且不以学习经济学的学生为限。我所谈到的许多问题对他们之中的一些人不仅是一目了然,甚至是相当熟悉的,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就不完全十分熟悉了。我将怎样帮助后一种读者而又不致使前一种读者感到乏味呢?我曾试图通过扩大索引的功能来找到解决的办法。就是说本书的索引比一般可望在一部这样大小的书中看到的索引要大一些,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索引,还是一部词典,特别是一部关于历史年代的词典。这样,如果读者感到文中某处另有所指,他希望得到这方面稍多一点的知识,那么他或许能在索引中找到答案。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经济史理论 (注:根据您的要求,以下内容将严格描述一本 不包含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经济史理论》这本书的图书简介,且描述将聚焦于其他可能的主题或内容,力求详细、自然,不带任何AI生成痕迹。) 《全球化时代的金融创新与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21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和金融自由化为驱动力的全球金融体系的复杂演变。它并非一部侧重于宏观经济史脉络梳理的著作,而是将聚光灯聚焦于金融工具的创新、市场结构的变迁,以及由此产生的系统性风险如何在跨国界、跨资产类别间快速扩散的微观与中观机制。 第一部分:金融工具的迭代与演进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自2000年以来,衍生性金融工具,特别是信用违约互换(CDS)和结构化抵押贷款(MBS/CDO)的爆炸性增长。我们详细考察了这些工具的底层设计逻辑,并重点分析了它们如何从最初旨在分散风险的工具,异化为加剧市场不透明性和系统性脆弱性的主要载体。 研究超越了对单一金融危机的叙事,转而关注驱动这些工具创新的内在市场压力。我们引入了“信息不对称驱动的复杂化模型”,解释了为何金融机构倾向于开发更难以理解的产品,即便这意味着更高的监管成本和潜在的尾部风险。详细分析了票据抵押债券(CLO)和资产证券化产品(ABS)在不同司法管辖区下的监管套利空间,并辅以若干具体案例,展示了这些创新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有效地规避了审慎监管的要求。 第二部分:非银行金融中介(NBFI)的崛起与监管真空 本书的第二篇着重探讨了影子银行体系的扩张及其对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冲击。我们认为,全球金融系统的核心风险正逐渐从受严格监管的商业银行体系,转移至更具流动性错配风险的资产管理公司、货币市场基金和特殊目的载体(SPV)。 通过对全球七大资产管理公司资产规模的量化分析,本书揭示了在资产荒背景下,这些机构为追求超额收益而采取的加杠杆策略。特别地,我们详细阐述了回购协议(Repo)市场作为连接非银行体系与央行流动性的关键纽带,其脆弱性如何成为2019年“回购市场紧缩事件”的直接诱因。研究批判性地审视了“功能监管”的局限性,主张必须建立跨部门的宏观审慎框架来监测 NBFI 部门的系统性关联。 第三部分:风险传导的跨国界网络化分析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贡献之一,它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和传染模型,量化分析了全球金融风险的扩散路径。我们构建了一个包含主要跨国银行、主权财富基金和大型保险公司在内的多层网络模型。 通过模拟资本流动的冲击(如突发的资本外逃或主权债务评级下调),我们识别了网络中的“核心枢纽”——那些对多个关键节点具有高连接度和高中心性的机构。案例分析聚焦于2010年代初期的欧债危机后,不良资产如何在欧元区内部通过银行间资产负债表交叉持有而迅速传染,以及新兴市场之间通过共同持有美元债务而形成的“传染效应”。本书认为,风险的传导不再是线性的,而是指数级的,这要求监管者从“孤岛监管”转向“网络弹性设计”。 第四部分:监管范式的重构与未来挑战 最后,本书探讨了面对持续的金融创新和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时代,现有监管框架的不足之处。我们对《巴塞尔协议III》及《多德-弗兰克法案》进行了批判性评估,指出它们在应对气候金融风险和数字货币(CBDC)潜在影响方面的滞后性。 结论部分提出了一个“适应性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设想,该框架强调利用高频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实时监测资产负债表外的杠杆和流动性错配。研究强调,未来的金融稳定不仅取决于资本充足率,更取决于市场基础设施的抗冲击能力和监管机构的预见性。本书呼吁,政策制定者必须超越对历史危机的简单复制,转向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黑天鹅”事件的结构性防御。 本书特色: 方法论前沿: 深度融合了金融工程学、网络科学和计量经济学,为分析现代金融复杂性提供了新的工具箱。 聚焦前沿: 完全避开了传统经济史学对古典政治经济学或工业革命的宏大叙事,专注于2000年以来的实证数据和前沿创新。 案例的深度: 提供了对具体金融工具(如CDO平方)和市场事件(如2019年回购危机)的详细技术性拆解,而非泛泛而谈。 目标读者: 金融风险管理专业人士、中央银行及金融监管机构的研究人员、致力于金融工程与系统性风险研究的高校师生,以及对当代全球金融运作机制有深入探究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变革充满好奇,而这本书简直满足了我所有的想象。它不仅仅是简单罗列了蒸汽机、纺织机这些发明,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技术革新如何颠覆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如何将人们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汇聚到工厂里。那种大规模生产带来的效率提升,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结构剧变,书中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被关于城市化进程的描写所吸引,那些蓬勃发展却又充满拥挤和污秽的工业城市,既是经济发展的引擎,也是社会矛盾的温床。书中对于资本积累的分析也十分到位,它揭示了工业化背后巨大的资金需求,以及金融体系如何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作者也毫不避讳地谈到了工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工人阶级的贫困、环境的破坏,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思潮的涌动。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亲历着剧烈的阵痛和伟大的飞跃。

评分

作为一名对宏观经济理论颇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中的一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它在探讨国家经济发展的路径时,并没有简单地套用某种单一的模型,而是结合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比如,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的争论,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案例,有的国家通过开放市场获得了繁荣,有的则在保护本国产业的过程中走了弯路。这让我意识到,经济理论的普适性往往是有限的,历史的偶然性和地域的独特性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制度经济学的一些论述,它强调了法律、文化、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对经济运行的深远影响。当我读到关于产权制度如何影响投资意愿,或者社会信任如何降低交易成本时,我感觉自己对经济增长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维度。

评分

这本《经济史理论》我真是爱不释手,感觉就像在读一本厚重的传记,但主角不是某个人,而是人类文明本身的发展轨迹。书中对于早期农业社会如何孕育出复杂的经济体系的阐述,细致入微,仿佛能看到那些古老的农夫们在土地上耕耘、播种,他们的辛勤劳动如何一点点积累财富,又如何催生出最早的交换和贸易。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叙事,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早期经济行为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例如私有制的出现,它如何激励个体投入和创新,又如何带来财富的集中和阶级的产生。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剩余价值”概念的探讨,虽然不是马克思意义上的剩余价值,但对于早期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来的额外产出如何被社会结构所分配和利用,有非常深刻的见解。这本书让我对经济学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和公式,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挣扎、智慧的闪光和历史的必然。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当下社会的很多经济现象,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浮于表面。

评分

这本书中对于全球化进程的剖析,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作者并没有将全球化简单地描绘成一个线性发展的过程,而是展示了其背后曲折的道路和充满争议的演变。从早期地理大发现带来的贸易扩张,到殖民主义带来的资源掠夺和市场塑造,再到近现代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布局和影响,书中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全球经济图景。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地位和机遇的讨论,它既指出了参与全球分工可能带来的经济增长,也揭示了其面临的挑战,比如技术差距、不公平的贸易规则以及发达国家对资源的垄断。读到这里,我开始反思,所谓的“全球化红利”是否真的惠及了所有人,又或者只是加剧了某些地区和群体的贫困。

评分

这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它对于经济周期性波动和社会危机的分析。作者并没有将这些现象简单地归结为偶然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其内在的经济逻辑和历史渊源。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金融泡沫和投机行为的探讨,它揭示了市场非理性的一面,以及这些非理性行为如何积累并最终引发危机。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危机成因的梳理,也让我对当下可能出现的经济风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1929年的大萧条到2008年的次贷危机,书中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规律性,以及危机过后社会所经历的痛苦和变革。这种对历史的反思,让我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了更敬畏的态度,也促使我思考,如何在理解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评分

经典!

评分

评分

还可以的,,

评分

便宜实惠,送货也快。

评分

值得读

评分

名著,无需多说!

评分

便宜实惠,送货也快。

评分

好书值得珍藏

评分

还可以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