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辦、國辦在《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齣: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於啓濛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
為瞭更好地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學習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編輯齣版瞭該套叢書。
《書畫鑒賞十六講》分為十六講,基本按時間順序編排,輯錄瞭鄭昶和陳師曾兩位大師的書畫研究成果,提綱挈領地闡述瞭中國書畫史上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以及一些代錶性畫傢、書法傢的風格,以及中國書畫發展曆程中內在的淵源關係。
鄭昶(1894—1952),字午昌,浙江嵊州人。1929年編著齣版瞭三十五萬言的《中國畫學全史》,蔡元培譽之為“中國有畫史以來集大成之巨著”。他是當時海派畫壇的活躍人物,曾發起組織“蜜蜂畫社”、“中國畫會”等社團。他山水、人物、花卉兼長。20世紀30年代,畫譽已遠播四海,作品參加過在英、德、日、比、美和蘇聯等國的國際展覽。
陳師曾(1876—1923),又名衡恪,號朽道人、槐堂,江西義寜(令修水)人。吳昌碩之後革新文人畫的重要代錶。其山水畫在承襲明代瀋周、清代石濤技法的基礎之上,注重師法造化,從自然景觀中汲取創作靈感;寫意花鳥畫近學吳昌碩,遠宗明人徐渭、陳淳等大寫意筆法,畫風雄厚爽健,富有情趣;人物畫以意筆勾描,注重神韻,帶有速寫和漫畫的紀實性;風俗畫多描繪底層人物,像收破爛者、吹鼓手、拉駱駝、說書等,斑斕多緻。著有《中國繪畫味今、《中國文人畫之研貧介、《染蒼室印存》等。
第一講?繪 畫.......................... 001
第一節?緒 論........................ 001
第二節?雕 塑........................ 006
第三節?建 築........................ 024
第四節?繪 畫........................ 033
第五節?陶 瓷........................ 058
第二講?漢之畫學........................ 072
第一節?概 況........................ 072
第二節?畫 傢........................ 076
第三節?畫 論........................ 078
第三講?魏晉之畫學...................... 080
第一節?概 況........................ 080
第二節?畫 傢........................ 084
第三節?畫 論........................ 088
第四講?南北朝之畫學.................... 092
第一節?概 況........................ 092
第二節?畫 傢........................ 098
第三節?畫 論........................ 103
第五講?隋之畫學........................ 111
第一節?概 況........................ 111
第二節?畫 傢........................ 113
第三節?畫 論........................ 115
第六講?唐之畫學........................ 117
第一節?概 況........................ 117
第二節?畫 傢........................ 124
第三節?畫 論........................ 132
第七講?五代之畫學...................... 153
第一節?概 況........................ 153
第二節?畫 傢........................ 158
第三節?畫 論........................ 161
第八講?宋之畫學........................ 168
第一節?概 況........................ 168
第二節?畫 傢........................ 181
第三節?畫 論........................ 192
第九講?元之畫學........................ 206
第一節?概 況........................ 206
第二節?畫 傢........................ 213
第三節?畫 論........................ 220
第十講?明之畫學........................ 228
第一節?概 況........................ 228
第二節?畫 傢........................ 237
第三節?畫 論........................ 245
第十一講?清之畫學...................... 261
第一節?概 況........................ 261
第二節?畫 傢........................ 276
第三節?畫 論........................ 291
第十二講?清代山水之派彆............................ 322
第十三講?清代花卉之派彆............................ 329
第十四講?中國人物畫之變遷........................ 334
第十五講?文人畫的價值............................... 340
第十六講?書 法........................................... 347
第二節?雕 塑
太古之民,穴居野處,茹毛飲血,榛榛狉狉,殆伍禽獸。他們最著的文化是結繩記事。後來因為日常生活所需,乃開始使用石製、土製,以及木製的種種實用器具。我們中國的雕刻可說是從這時候開始瞭。後代所發掘的石鏃、石斧、石錘、石鑽、石杵、石臼等,可以證實。而當時有一種叫“祏”,尤為我國石器時代所可注意的雕刻品。據一般考古學傢言,這“祏”就是後代木製的供在宗廟裏的神位;由此也可知古代人崇拜祖先的思想,發達很早。用石器的時候,同時也有用貝、甲、骨、角製的器具。這些也是我國太古時重要的雕刻品。可惜遺物無存,文獻不足,考證無由,殊深可惜。
自後洪荒漸闢,有巢氏作木器,神農氏教稼穡,伏羲氏製網罟,收漁利,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這時風俗漸易,文化漸開,然就雕刻方麵言,並無顯著的進步。等到黃帝軒轅時代,知道造舟車,製兵器,鎔銅鑄鼎,這時方有銅器的製作品。此後金屬的雕刻藝術品,漸漸的眾多瞭。
從黃帝以後曆四代,文化已漸次發達。到瞭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承其遺業,更發揮光大。社會情形,已由茫昧時代而進於宗法時代。工藝製作品也有瞭很大進步,雕刻當然也有很好成績。此時有玉製的五瑞、五器。所謂五瑞者,即是五等的圭璧;五器者,即是用於祭祀的器具。在昔石器時代的鏃、斧、錘、臼等,已笨重不適用。在帝舜時代,便有琢飾之雕琢,文物漸進於粲然之境。
到瞭三代夏商周,文化又大發達。夏禹時用文飾鑄之於鼎,圖成山川奇怪,魑魅魍魎。古器上的文,尤其是雲雷文,都是創於夏代的。此外有罍,是一種陶製的樂器,上麵雕刻著文樣。其他雕刻品有雞彝和黃彝,是裝飾於瓦木上的東西。雞彝的形狀似雞,黃彝的形狀似龜之目,並飾以黃金而成。
商代工藝大盛,雕刻益繁。六工各有專職:即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祭祀所用的器具,有瞭新的創製:如斝、箸尊等。食器上均有刻鏤。至於銅器都有文飾,其最著者有鼎彝、卣、觚、爵、盤等。一切文飾,古樸清逸;且銘文便於識彆,字數極少。近日考古傢所謂一字銘,差不多完全限於商器。商器的銘文,最普通者為庚、辛、癸、子、孫、舉、木、田、中、非等字。這些字或為當時帝王的名字,或為年代的紀錄。亦有鏤以圖樣者,如立戈、橫戈、禾、斧、矢、車、兕、龍、虎等形;亦有持戈、戟、旗、刀、乾等之人形。這些都是商器的特徵。
夏商二代的文物,到瞭周朝,便蔚成鬱鬱乎的文化。《周禮》一書,原為紀述當時實施行政的事實,但於藝術,亦極注意。在工藝方麵,以雕刻為最顯著。商代的六工,一變而為八材。這八材即是珠、象、玉、石、木、金、革、羽等。其中以玉工尤為重要,並設玉府之職,專司刻鏤服玉、佩玉、含玉、玉敦。六瑞、六器的製度,亦是到瞭周代始完備。六瑞是用以分彆爵位的崇卑的:一曰鎮,是雕琢著四鎮的山;二曰桓圭,是雕琢著宮室的形象;三曰信圭,四曰躬圭,都是雕琢著人形的;五曰榖圭,是雕琢著米粒;六曰蒲璧,是雕琢著蒲席文的。六器亦多有雕碾的文飾。
銅器雕鏤的製作,在周代更有驚人的成績。那時有金工分職的製度:以築氏為削;冶氏為殺矢、戈、戟;鳬氏為鍾;栗氏為量;鍛氏為鎛器;桃氏為劍。祭祀賓客的禮器,叫作六彝、六尊。六彝是雞彝、鳥彝、斝彝、黃彝、虎彝、蜼彝。六尊是犧尊、象尊、壺尊、箸尊、大尊、山尊。這些器具的形式,皆為動物。
周代之石刻,存於今日之可稱完整的古物者,以“石鼓”為最可貴;共十個,現存北平孔廟大成門左右的兩廡下;是一三○七年時,元朝太史郭守敬移置於此的。石鼓高約三尺,大腹若鼓,乃是就生成的一大塊圓石,略加鎸鑿而成的。在唐朝,韓愈輩已替石鼓做過考證。後代學者,亦深加研究過,認為是宣王時的作品。那時宣王巡狩岐陽,由史籀作頌紀功,所以石鼓又名“獵碣”。此種石刻文字,叫作“籀文”,與古文不同。所刻詩文共十首,每鼓各載其一,雖文句長短不一,而皆為協韻,其體裁和《詩經》上的作品類似的。大旨是歌頌王在岐山佃魚的事情:說在水清道平之後,王選瞭車徒,備瞭器械,與諸侯相會於此,因佃獵而講武瞭。這種石鼓是一種紀念碑。
東周滅亡之後,秦並吞六國。及始皇即位,雖隻有短短的十五年而國即亡瞭,但其間於藝術上的成就實足驚人。不說阿房宮等的宏壯偉麗的建築,隻就雕塑而言,最顯著的有金人和鍾等的鑄造。這種東西,在藝術史上是永遠留著無上光榮的。狀是鹿首龍身,先以木刻而成,後來改用銅鑄;其文字和周代不同。始皇的螭虎紐玉璽,亦是此時重要雕刻品之一。當時有刻玉善畫的工人名烈裔的,特地由騫霄國來奏妙技的。
秦朝石刻頗多,著名的有長池的“石鯨”,蜀郡太守所刻的鎮壓山川的“石牛”,會稽刻石,繹山刻石,琅琊颱石刻等。
漢代藝術的遺物,應該以享堂碑闕上的石刻畫為主。享堂是墳墓上以石建造的祠堂,以供展墓享奠之用的,所以又名墓廬。在漢代壁畫最盛的時候,大抵皆刻圖畫於石壁上,這種作品,最著名的有孝堂山祠與武梁祠兩處。這兩處的石刻,在漢代美術史上是極占重要位置的。
孝堂山祠在山東肥城縣,是前漢末年孝子郭巨墓上的享堂。石刻共有十壁,均係陰刻的,與後漢之陽刻者不同。所刻人物、景象、鳥獸,都很靈活生動。其取材均為曆史的事情:其圖為車騎的行列、大王車、貫胸國人、戰爭、鬍王獻俘、狩獵、駝、象、成王周公等的故事,以及演戲、奏樂、庖廚等。亦有取材於當時的傳說:如神仙怪獸的事情。這種石刻,雖不甚精巧,但生氣央央,頗近自然。在前漢有這樣的藝術收獲,是很可注意的。
現在把這石刻的第八壁和第十壁的圖樣說一說。第八壁上所刻的是龍鳳日月的形象,有一座二層樓;樓的頂上有猴,左麵有鵷雛,右麵有鷹,各有一種動作的姿態;樓中坐西王母,有幾個侍者圍著她的左右;日月星鬥中可以辨齣的,是日的右方為北鬥星,左方麵是織女星。全然是采取當時道傢的神仙傳說。漢代雖崇尚儒術,而異端的思想乘機以起,這正是文化燦爛的象徵。那麼這件藝術品的價值,也可默許它的取義深長的瞭。
第十壁上所刻的是大王車,可以看齣古代行軍時的情狀。大王車駕四馬,貫有繮繩,車上有蓋;輿內坐四人吹排簫,前立一人執繮,上二端立二人擊鼓;擊者一手把持著鼓,使之不墮。大約是古代行軍鳴鼓前進的情形。大王車的後麵,跟隨著幾輛車子,各駕二騎;車前負戈而騎馬的導者和負戈而步行的導者,每排三人;騎兵的馬上置有鞍蹬,馬尾有總結。那時候武器的使用也可推見。此外道路之上,還點綴著許多鳥獸。
武梁祠在山東嘉祥縣南二十八裏的紫雲山下,是順帝桓帝時任城名族武氏一傢數墓的享堂。這武氏的祠廟,係建造於建和元年的。廟前有東西兩石闕,墓前置石獅子,至今猶完整無缺。一個石闕上刻著:
建和元年,太歲在丁亥,三月庚戌朔,四日癸醜,孝子武始公,弟綏宗景興開明,使石工孟孚,李丁卯造此闕。值錢十五萬。孫宗作師子。值四萬。
闕後有石室四處,即是武梁祠、武榮祠、武斑祠、武開明祠。其中最顯著者,是武梁祠和武榮祠。除四石刻之外,尚多不明的殘石。
祠上的石刻,大都是陽刻的。武梁祠的石壁,是刻著三皇、五帝、禹、桀、孝子、刺客、烈女等故事,及神人、奇禽、異獸、車騎、人物、樓閣等。
武榮祠的石刻,是刻文王、武王、周公、秦王、齊王、桓公、孔子及諸弟子、孝子、刺客、烈女、神人、龍鳳、奇禽、怪獸、玉兔、蟾蜍、雲氣、魚鳥、蓂莢、戰爭、燕飲樂舞、庖廚、侍女、車騎、從導,以及武榮的閱曆等項。
武斑祠和武開明祠的石刻,均刻些伏羲、女媧、周公、景公、始皇、信陵君等人物故事。此外還有海神、龍魚齣戰、雲龍車、天馬、雷公、北鬥星君、啖人鬼、狩獵農耕、車馬、從導、舟車、交戰、樂舞、庖廚,以及種種祥瑞之物。
這四石室的位置,據一般學者的考證,分前後左右四處,以前石室為武榮祠,左石室為武斑祠,右石室為武梁祠,後石室為武開明祠。
前石室中有一石,可以特彆提齣說一說。此石長四尺許,所刻圖形,分上下二部,不相連屬,各為一事。上部刻著的是西王母接見穆王的景象;下部刻的是公侯傢送葬的鹵簿。上部一景,有重樓傑閣、鳥獸龍蛇等,都很奇麗的。人物除西王母、穆王而外,侍者眾多,各司其事。全體結構雄偉,有條不紊。下部一景,全是當時大戶人傢送葬的紀事畫,可以窺測古代風習的一角。
除孝堂山祠和武梁祠的石刻外,尚有一處很有名的石刻,即是兩城山,城貞王安之祠堂的石刻。這裏的石刻,據日本美術考古學傢大村西崖氏說,是中國古代雕刻的冠軍,因為它是充滿瞭高古、琦瑋、譎詭的趣味;而且它那竦峙的颱閣和一切服飾容曳,都可使觀者羽化為伏羲、神農時代的人物,而神遊於華胥之國呢。
漢代此種石刻壁畫之風,在後漢中葉為最盛。其存留的區域,大半在山東,即古齊、魯的境界。這是因為和帝時代,有中山簡王的厚葬,到瞭安帝、順帝時,則因王符的提倡,其風益甚。所以今日所存留的石刻題記,多有永元、延平、永初、永建、建康等年號。如荊州刺史李剛、司隸校尉魯峻等的墓中石刻,便是好例。此種石刻,現存濟南的明倫堂、金石保子所、麯阜的孔廟、汶上縣的石橋,及關帝廟、濟寜的兩城山,以及山東各地的寺廟等處,均有保存著的。
除上述的石刻外,尚有足記的著名石刻多處。如會稽東部都尉路君的墓闕,是永平八年所造的,刻有執杖負劍的人物。山東費縣南武陽平邑皇聖傢的墓闕,係元和元年所造的。兩處皆刻著伏羲、女媧、四神、奏樂、演戲等圖像。在四川新都縣北麵的兗州刺史洛陽令王渙的墓闕,是造於元興元年的,刻有神人、車馬、龍象、獅子、大屋等物。河南嵩山的太室廟闕,是元初五年的作品,刻有龍鳳、牛虎、人物、車馬。啓毋廟闕,係延光二年所造,刻有龍馬鹿兔人物等類。少室廟闕,亦同時建造的,刻有龍、虎、麟、鳳、象、馬、鹿、羊、鶴、兔、人物等等。此外還有四川方麵,在渠縣有交趾都尉瀋君的墓闕;在雅安有益州太守高頤的墓闕;在劍州有梓潼縣範君的墓闕。這些石刻均刻著走獸神道人物等形象。
此外漢代的石刻,如陵墓神道的石人獸,及錶、石柱,在前漢後漢均極多。其石獸,大概皆為麒麟、闢邪的瑞獸、獅子、象、馬、羊、虎等類。石人的製作甚古樸,然終不及石獸的精巧。
漢代的碑亦很多,其形狀與用途,與前不同,僅鎸刻文字,建於宮廟墳墓。碑在後漢較前漢為多。碑有二種:一種是圓頭,叫作碑;一種碑頭似圭,叫作碣。碑大碣小。
漢碑之存於今日者極多,惟西漢之碑,以近年雲南昭通掘齣的孟鏇碑,為首屈一指。其次則為後漢和帝時的作品,如山陽的麟鳳碑;益州的太守無名碑,此碑以硃雀為額,下刻玄武,兩旁刻龍,碑陰刻五玉、三獸,及犧首。又如麯阜孔廟的孔謙碣,及博陵太守孔彪碑,直隸永年縣的北海淳於長的夏承碑。
此外四川亦有,如雅州之蜀郡造橋碑,渠州之車騎將軍馮緄墓上的兩塊碑:一塊叫“單排六玉碑”,一塊叫“雙排六玉碑”。“雙排六玉碑”是圭首的,刻有三足鳥、九尾狐,碑麵上刻有六玉、二驢、犧首;其陰麵,上刻硃雀,下刻玄武。“單排六玉碑”亦是圭首的,刻有硃雀,碑麵上刻著六玉,下刻玄武。四川還有孝廉柳敏碑,雲安的徐氏紀産碑等,也很有名。
江蘇有江寜西州的無名碑,也是漢代名貴之作。浙江湖州有費鳳碑。甘肅成縣有澠池的五瑞磨崖,刻著龍、鹿、甘露下降、嘉禾、木等圖像。
漢碑上常有幾重暈,此暈由碑麵的一方轉達於碑陰;其用途,想來是便於繩索的纏繞吧。碑上所刻的文字,均屬漢隸,可作學隸書者的模範。
漢代的塑像亦很多,因為那時國傢的宗廟,有立像之風。景帝之末,文翁命成都的學官造石室,設孔子的坐像,並置七十二弟子像在旁相侍。孔子塑像,以此為嚆矢。此等人像,都以泥塑,不易傳久,所以存留於今絕少。
明器的雕鏤,在漢代亦很發達。飲食器、樂器等凡四十二種,一百九十七件。此外塗車九乘,俑三十六匠。此種定製為古來所無有的完備之數。明器中著名的瓦竈,瓦棺上的浮雕,以及瓦鐙、甕、甒、壺、尊上麵的彩繪,及其人獸龍鳳等形式及花紋的雕鎸與石刻畫有同樣的古趣。
漢代玉器亦多。皇帝的白玉六璽為一切玉器之首。祭天的儀器,有玉幾及其他玉飾器具凡七韆三百件。六瑞、六器、法器等,悉從周製,多有花文的琢飾。漢玉的特徵,為一種雙鈎碾法。玉上的綫畫,宛如遊絲,細入鞦毫,明淨勻整,無些毫的滯跡。此種妙技,在小璧、環玦、帶鈎一類作品上,最易察到。
銅器在漢代,無甚進步,製作的技巧,也不及先秦。著名的銅器有鼎、鎛、鍾、尊、罍、彝、盤、卣、敦鏡、鐙、、符、印等。漢的銅印,有官印私印之分。私印有私名、傢名、吉語、象形等。文字以鑄造者為本色。然官印在軍中匆促鑿成者。印材有兩麵、四麵、六麵者,每麵各有文字。又有套印,即是分子母二三四等印,用一盒層層套入之。漢印不獨所鎸文字殊足鑒賞,即其紐亦頗足把玩。雖為小品,其雕刻鑄造的技巧,實有令人愛賞而不能自已者。
優秀傳統文化書籍作為古今中外文化精華的傳世之作,思考和錶達瞭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問題,其智慧光芒穿透曆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曆久彌新,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
中辦、國辦在《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齣: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於啓濛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
為瞭更好地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學習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編輯齣版瞭該套叢書。
本書輯錄瞭鄭昶和陳師曾兩位大傢的書畫研究成果,按時間順序編排,闡述瞭中國書畫史上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一些代錶性畫傢、書法傢的創作風格,以及中國書畫發展曆程中內在的淵源。
鄭昶(1894—1952),字午昌,號弱龕,浙江嵊州人,著名畫傢。他山水、人物、花卉兼長,尤工山水,時而鬆秀,時而蒼鬱。20世紀30年代,其畫譽已遠播四海。
陳師曾(1876—1923),又名衡恪,號朽道人、槐堂,江西修水人,著名美術傢。他善詩文、書法,尤長於繪畫、篆刻。其山水畫注重師法造化,從自然景觀中汲取創作靈感。
本書盡可能地選用最初的版本,以保留大傢著作的原貌。鑒於當時的曆史條件,原版本中尚存在一些錯訛之處,對其中確係誤寫、錯排的個彆文字,參照其他版本和部分學者的研究成果,確有把握者,予以改正。其他一仍其舊,均未作變動。
書中對一些曆史事件、曆史人物的點評,在編輯齣版過程中,除比較敏感處略作注釋,其他均未作特彆說明,望廣大讀者考慮到作品創作的曆史背景,及各位先生獨特的學術觀點,在閱讀過程中加以區分和正確解讀。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沒有把我當成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白”,而是直接把我帶入瞭更加深入的文化語境。它並沒有從最基礎的“什麼是毛筆”、“什麼是宣紙”講起,而是直接切入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這樣一個宏大的主題,讓我一下子就意識到瞭書畫鑒賞在這個大背景下的重要性。作者在開篇就強調瞭,學習書畫鑒賞,是為瞭更好地理解和傳承我們民族的文化基因。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對書畫的認識不再停留在錶麵的綫條和色彩,而是上升到瞭對其文化意義和曆史價值的認識。書中對“筆墨意趣”的解讀,尤其讓我覺得豁然開朗。它不再僅僅是描述筆觸的粗細、墨色的濃淡,而是更深入地探討瞭筆墨背後所蘊含的情感、精神和哲學思想。我通過閱讀,開始理解到,為什麼同樣是畫梅花,不同的畫傢會有不同的風格,那是因為他們心中所寄托的情感和精神是不同的。這種對“意”的挖掘,讓我對書畫的理解更加立體和深刻。
評分拿到這本《書畫鑒賞十六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學習叢書》,我原本是抱著學習一下基本鑒賞知識的心態來的,但閱讀的過程卻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書中並沒有直接教你如何“看”一幅畫,而是從更宏觀的視角切入,首先強調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這個大背景,這讓我瞬間意識到,書畫鑒賞並非孤立的藝術活動,而是與民族文化血脈緊密相連的。作者用流暢且極具感染力的語言,勾勒齣中國書畫在不同曆史時期扮演的角色,它不僅僅是文人墨客的雅玩,更是承載曆史記憶、哲學思想、社會風貌的載體。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意境”的探討,它不像我們常說的“畫麵美感”那樣直觀,而是需要我們調動全身心去體會,去感受畫傢筆下那“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讀到這裏,我仿佛置身於古人的詩情畫意之中,感受著山川的壯闊,花鳥的靈動,人物的悲喜。這種文化層麵的解讀,讓我對書畫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的筆墨技法,而是上升到瞭對民族精神、哲學智慧的體悟。同時,書中還穿插瞭一些生動的小故事,講述瞭某幅名畫背後的創作緣由,或是某個著名書畫傢的傳奇經曆,這些故事讓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論變得鮮活起來,也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書畫作品的情感內核。閱讀的過程,就像是與曆史對話,與先賢交流,讓我對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敬畏和熱愛。這種從文化根基齣發的解讀方式,讓我感覺這不單是一本鑒賞指南,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對民族文化精神的溯源之旅。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書畫鑒賞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讀懂”中國文化的書。作者在講解的過程中,始終將書畫藝術置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宏大框架下進行解讀,讓我從全新的視角去理解我們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氣韻生動”這一中國畫最高評價標準的深入剖析,它不再是簡單的“活靈活現”,而是涉及到藝術傢內在的精神狀態、對宇宙人生的感悟,以及筆墨在運行時所形成的生命力。作者通過對曆代名傢名作的分析,讓我感受到,真正的書畫藝術,是藝術傢將自己的生命情懷注入到筆墨之中,從而賦予作品一種獨特的生命氣息。這種對“生命力”的強調,讓我對書畫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同時,書中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書畫風格的介紹,也讓我感受到瞭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這種對文化多樣性的呈現,讓我對“中華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驚喜,是它所展現齣的深度和廣度,遠超我最初的想象。我以為它隻是一本介紹書畫技法和名傢名作的普及讀物,但事實證明,它更像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文化地圖”,帶領我探索中國書畫藝術的豐富內涵。作者在書中並沒有急於介紹具體的作品,而是花瞭相當大的篇幅來探討“鑒賞”本身的意義和方法論。這讓我明白,真正的書畫鑒賞,並非停留在“喜歡”或“不喜歡”的直觀感受,而是一個需要知識儲備、邏輯推理和文化素養的係統過程。書中對“筆墨趣味”、“意境營造”、“氣韻生動”等關鍵概念的闡釋,既有理論的深度,又不失通俗易懂,讓我能夠清晰地把握這些抽象的概念。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講解這些概念時,所引用的那些經典的藝術理論和哲學思想,這讓我能夠從更宏觀的層麵去理解書畫藝術的本質。例如,當作者在論述“氣韻生動”時,他會聯係到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道”與“氣”,讓我感受到書畫藝術背後所蘊含的深刻的生命哲學。這種將藝術與哲學、文化融為一體的講解方式,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藝術鑒賞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理解中國文化、如何提升個人修養的啓濛讀物。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書畫情有獨鍾,但總是覺得隔著一層紗,無法真正領略其中的妙處。直到我讀瞭這本《書畫鑒賞十六講》,纔感覺那層紗被一點點揭開瞭。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是,它並沒有迴避專業性,而是以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將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作者在講解“勾勒”、“皴染”、“設色”等技法時,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麵的描述,而是會結閤具體的作品,分析這些技法是如何服務於畫麵整體意境的營造的。例如,在分析一幅工筆人物畫時,作者會詳細講解勾勒綫條的力度和粗細變化,如何體現人物的骨骼和肌肉,而設色如何錶現人物的膚色和衣著的質感。這種“技法+意境”的解讀方式,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每一筆、每一色的背後所蘊含的藝術匠心。此外,書中還對一些古代繪畫理論,如“六法”進行瞭深入的闡釋,讓我能夠從更宏觀的層麵去理解中國繪畫的審美標準。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講解方式,讓我對書畫的鑒賞能力有瞭顯著的提升。
評分當我翻開《書畫鑒賞十六講》這本書時,心中並沒有太高的期待,隻希望能夠簡單瞭解一些書畫的基礎知識,然而,隨後的閱讀體驗卻給我帶來瞭巨大的驚喜。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書畫知識點,而是以一種非常獨特且引人入勝的方式,帶領讀者進入到一個更加廣闊的文化視野。作者並沒有急於教授如何辨彆真僞,而是首先強調瞭“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性,將書畫藝術置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宏大背景下進行解讀。這讓我意識到,學習書畫鑒賞,實際上是在學習如何理解和傳承我們民族的文化基因。書中對不同時期書畫風格的演變,以及其背後所反映的社會變遷和思想觀念的論述,都讓我受益匪淺。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文人畫”的解讀,它不僅僅是強調筆墨的技巧,更是凸顯瞭文人階層的情感、審美和人格精神。通過對蘇軾、文徵明等書畫大傢的生平和作品的深入剖析,我仿佛看到瞭他們如何將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於筆墨之中,形成瞭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這種從人、時代、精神層麵去理解藝術的方式,讓我對書畫的理解不再局限於技術層麵,而是上升到瞭對中華民族精神氣質的體悟。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一次“潤物細無聲”的文化熏陶。作者並沒有采取生硬的灌輸式教學,而是用一種非常自然、流暢的方式,將深奧的書畫知識融入到引人入勝的文化故事和哲學思考之中。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意境”的探討,它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而是通過對大量經典作品的分析,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國書畫如何通過筆墨的揮灑,營造齣詩一般的意境。當我讀到關於宋代山水畫時,作者描繪的那種“平遠”、“深遠”、“高遠”的構圖,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那種寜靜緻遠的東方美學。同時,書中對中國傳統繪畫“寫意”精神的闡釋,也讓我對“似與不似之間”有瞭更深的理解。這不僅僅是對形似的追求,更是對神韻的把握。作者通過對徐渭、八大山人等“狂放不羈”的藝術傢作品的解讀,讓我感受到瞭他們那種“我手寫我心”的藝術追求,也讓我對中國書畫的多樣性和包容性有瞭更深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它將書畫鑒賞從一項枯燥的技能訓練,升華為一次深入的文化體驗。作者在講解的過程中,並沒有一味地堆砌專業的術語,而是用一種充滿人文關懷的語言,引導讀者去感受書畫的溫度,去領略其中的人文情懷。我尤其欣賞書中對“詩書畫印”四位一體的論述,它讓我明白瞭,中國傳統藝術的精髓在於其“融會貫通”,詩的意境,書的筋骨,畫的形神,印的印記,共同構成瞭一個完整的藝術生命。當我讀到關於董其昌的章節時,我被他“以書入畫”、“以畫論書”的獨特藝術觀念所深深吸引。他不僅僅是一位傑齣的畫傢,更是一位深刻的藝術理論傢。通過對董其昌的解讀,我開始理解到,書畫鑒賞不僅僅是靜態的欣賞,更是一個動態的、需要不斷思考和探索的過程。書中還對一些著名的山水畫作品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分析,從構圖、筆墨、色彩到意境,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講解。我仿佛跟隨作者的筆觸,一同遊曆瞭黃山、廬山,感受著大自然的壯麗與詩意。這種“移情入景”的解讀方式,讓我對中國山水畫的理解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評分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想提升自己對中國書畫的審美能力,但讀完之後,纔發現它提供給我的遠不止於此。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文化解碼器”,它幫助我打開瞭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新維度。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開始意識到,中國書畫不僅僅是綫條和色彩的組閤,更是宇宙觀、哲學觀、人生觀的藝術體現。例如,書中對“天人閤一”思想在山水畫中的體現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讓我理解瞭為何古代畫傢如此熱衷於描繪壯麗的山河,原來那其中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追求。又比如,在談到人物畫時,作者並非僅僅關注人物的造型和神態,而是更深層次地挖掘瞭人物背後所代錶的社會階層、精神追求,甚至是個人的命運沉浮。這種“以畫證史”、“以畫說人”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從全新的角度審視曆史和人生。書中還涉及瞭一些關於“詩書畫印”四位一體的論述,讓我瞭解到,在中國傳統藝術中,這些元素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呼應,共同構建瞭一個完整的藝術體係。這種跨領域的解讀,讓我對中國文化的整體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對如何更全麵地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瞭新的思考。
評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其“十六講”的結構安排,看似簡潔,實則蘊含著係統而深入的知識體係。並非簡單地羅列各種畫種和技法,而是以一種循序漸進、層層遞進的方式,引導讀者逐步深入書畫的世界。每一講都像是一扇新的窗戶,打開瞭我對書畫鑒賞的全新認知。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講解時,總是能將抽象的理論與具體的實例相結閤,讓你在理解某個鑒賞原則的同時,就能看到與之相對應的精彩畫作。例如,在談到“用筆”的技巧時,作者不僅會分析各種筆法的特點,還會引用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行書,讓你直觀地感受到“力透紙背”與“入木三分”的區彆;在談到“用墨”的層次感時,則會以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為例,讓你領略水墨暈染所營造齣的山巒疊嶂、煙雨迷濛的意境。這種“理論+實踐”的教學模式,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能“聽”懂,更能“看”懂,大大提升瞭學習的效率和趣味性。此外,書中還對一些常見的書畫僞作和斷代問題進行瞭探討,這對於初學者來說是極其寶貴的知識,能夠幫助我們避免走入誤區,培養嚴謹的鑒賞態度。作者在處理這些專業性較強的內容時,語言卻依然保持著平實易懂,沒有絲毫的故弄玄虛,讓人感覺像是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交流,受益匪淺。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很好
評分東西不錯很好,值得閱讀。
評分對於古玩文物喜歡的人需要看。
評分很好
評分對於古玩文物喜歡的人需要看。
評分好評
評分感覺還不錯,需要靜心來讀,有不少文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