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如何文化立國

日本如何文化立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青柳正規 著,滕新華,王鼕 譯
圖書標籤:
  • 日本文化
  • 文化認同
  • 國傢認同
  • 文化政策
  • 文化與政治
  • 日本研究
  • 文化立國
  • 現代日本
  • 文化傳播
  • 亞洲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世界知識齣版社
ISBN:9787501255979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341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31
字數:11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在全球化時代,重新激發日本活力的鑰匙就在於“文化”。
  《日本如何文化立國》旨在講授如何將日本所獨具的文化傳統與活力很好的相融閤。作者把文化抬高到“文化立國”的高度是因為近年來在國傢或社會層麵上,文化的存在價值越來越高,而且不僅是日本,世界各地都齣現瞭這種傾嚮。全球化正在提升各國文化的存在感,近年來,在先於日本完成工業化的歐洲,在那些一度衰退的工業城市中,又以“文化城市”的姿容東山再起者,不乏其例。魅力四濺的文化受人青睞,也給城市帶來瞭巨大的經濟效益。一度黯然失色、失業者充斥街頭的工業城市,藉助文化政策的東風而再創輝煌,足以證明“文化興國”絕不是一句用來空喊的口號。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設法給本地的傳統文化和特色産品注入新的活力。民間廟會、傳統節日、民俗藝術、曆史建築和景觀等,各地保留的這些傳統文化都有可能成為發展旅遊事業的*有力的潛在資源。期待地方政府建立起一套新的機製,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互相交融。日本的做法對於我們中國復興傳統文化提供瞭很好的藉鑒。

作者簡介

  青柳正規,1944年生,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係。曆任東京大學文學部副教授、教授。國立西洋美術館館長、國立美術館理事長。2013年,任日本文科省文化廳廳長。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日本學士院會員,國際學士院聯閤會副會長。著有《羅馬帝國》《逸樂與飽食的古代羅馬》《零起點美術館入門》等。
  
  滕新華,男,1954年11月生於北京,大學學曆。 1971年12月—1974年1月,北京市外國語學校日語專業學習;1975年1月-1979年8月 北京市翠微中學日語教員;1979年9月-1983年8月,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學習;1983年8月-1984年5月,北京62中語文教員;1984年5月-1992年10月,北京市總工會國際部翻譯;1992年10月-2003年7月,北京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日本處副處長、處長;2003年7月-2010年12月,北京市西城區政府外事辦公室主任;2010年12月31日,因西城區和宣武區閤並,精簡人員,自願提前退休(副局級待遇)。
  
  王鼕,女,1977年9月生,研究生學曆。1994年9月—1998年8月,河北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學生;1998年9月—2001年8月,外交學院國際關係專業碩士研究生;2001年10月—2015年10月,北京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日本處乾部;2015年10月至今,中國外文局乾部。

目錄

序章

第一章 全球化過程中的文化
全球化凸顯多種文化的存在
《世界遺産名錄》的誕生及其成果
指定“非物質文化遺産”,承認多種價值的存在
反全球化主義保護文化多樣性的動嚮
將電影排除在自由貿易之外
“文明間對話”的必要性
將文化作為軟實力加以傳播
法國的文化立國戰略
振興文化,肩負起歐洲發展的重任
日本對世界遺産的誤判
什麼是國傢財富

第二章 日本文化
日本:一片得天獨厚的土地
國傢的長期穩定讓文物保留至今
靈活吸收外來文化
日本文化:沉默寡言,性格內斂
山鄉文化,源遠流長
文化是一池溫水?
我們的生活和文化緊密相關
歐洲人贊不絕口的日本工藝品
日本文化:其優點在現代藝術中絕無僅有
日本人:源於生活感覺的審美眼光
“熱文化”“平穩文化”與“積蓄文化”“循環文化”
“平穩文化”讓地方得以休養生息
城鄉之間的文化隔閡
如何促進傳統與現代的相互融閤

第三章 日本的文化政策
日本是如何傳承傳統文化的
文化廳是如何保護曆史文物的
文物調查官的職責範圍
搶救“越中福岡的菅笠”
在傳統工藝的産地之間建立協作關係網
與區域文化聯手,共同抵製全球主義的擴張
告彆妨礙人纔培養的政府補貼
嚮“南部鐵器”學習
吸引年輕人的“和太鼓”
日本:對藝術傢相當苛刻的國傢
在扶持藝術傢方麵,歐洲與日本的差異
養育藝術人纔的一方水土
日本人:對自己心儀的藝術情有獨鍾
日本人:用真誠的目光欣賞畫作
在“動漫”吸引下學習日語的外國青年
諳熟傳統文化的“翻譯”
……

第四章 外國的文化政策
第五章 實現“文化立國”的必由之路

精彩書摘

  《日本如何文化立國》:
  日本文化和日本社會共享的穩定環境,源自島國特色的地理條件,這一點也不應忽視。
  日本四麵臨海,自古以來沒有受到外敵的侵犯和掃蕩,雖然在太平洋戰爭中敗北,但是在戰後美軍占領時期也未能改變天皇製的國體。從神話時代延續至今的天皇製,是日本文化賴以生長的一棵大樹。連戰勝國的美國也沒有讓戰爭傷害到日本文化。說到這兒,我不禁想起瞭阿富汗,戰亂即將結束的2002年,位於喀布爾的阿富汗國傢博物館門前懸掛著一條橫幅,上麵自豪地寫道:隻要這個國傢的曆史和文化還在,這個國傢就沒有滅亡。
  日本文化沒有遭受到外敵侵蝕的有力證據大概要數正倉院瞭。聖武天皇、光明皇後的寶貝就長年保存在這座幾乎沒有安保措施的木結構建築裏。我可以斷言,這種做法在國外是絕對不可能有的。如果是外國,一旦發生戰爭,如此簡陋的設施頃刻瓦解,藏品也將不翼而飛。盡管日本從古至今也多次捲入過戰爭,但是這裏的文物仍然保存得完好如初,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這是一個多麼祥和、多麼穩定的國傢!這是用盡世界上的所有常識也難以想象的。況且,經社會名流和寺院神社之手輾轉保存的這些傳世珍寶,其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
  比如中國的文物從唐代起就開始流人日本。日本從室町年間(1336-1573年)開始嚮中國訂貨,委托中國製作瞭許多陶瓷之類的工藝品,目前仍有許多精美的中國工藝品保存在日本。而在身為産地的中國,除瞭故宮博物院裏收藏的文物,民間的祖傳文物所剩不多,反倒是日本存有許多講述中國文化故事的風流逸品。
  在歐洲,深藏密室被人忘記的遺寶被後人發現的故事常見於報端。因為戰爭一來,這些寶物將被悉數掠走,所以,避人耳目的隱藏是最好的防衛手段,結果被後代偶然發現。在日本,戰亂和掠奪鮮有發生,所以,類似藏匿的遺寶又重見光明的新聞很少,這也正好見證瞭日本是一個和平的國傢。
  許多文物珍寶在曆朝曆代的神社佛堂,或者達官貴人的手中相傳,輾轉收藏,幾易其主,流傳至今,這就是日本寶物的傳承之道。而這些文物的新舊主人在政治或宗教上並非冤傢對頭,所以一旦提起舊主人的尊姓大名,興許還能抬高文物的身價
  令人扼腕的是明治初年,日本全國發生的那場愚昧無知而且近乎瘋狂的“廢佛毀釋①”運動。如果沒有那次浩劫,肯定會有更多的寶貴文物保存下來。巴黎專門研究東方美術的吉美美術館收藏瞭許多日本佛像,明治期間的廢佛毀釋運動發生期間,大約有一萬多尊佛像送到那裏暫避一時,然後便一直留在那裏,最後不瞭瞭之。如此說來,當年在“廢佛毀釋”中逸散的佛像可以說不計其數,加之明治以後有人遠渡重洋來到日本大量收購文物,緻使各類文物外流嚴重。然而在這種情況下,仍有許多文物得以保存。日本文物收藏的曆史之久,底氣之足,不得不令人感到驚訝。
  這種結局的齣現得益於日本社會的長期穩定,同時也因為外來文化對日本的侵蝕並不嚴重。因外來文化傳人,讓人們的生活模式和思維方法為之一變的現象,日本有史以來就不曾有過,這樣的國傢在世界也非常罕見。
  ……
《國風新生: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創新》 本書並非專注於某一特定國傢的文化發展曆程,而是以廣闊的視角,深入探討瞭在全球化浪潮與時代變革的雙重語境下,不同文明體如何審視、傳承並重塑其民族文化的深刻命題。我們並非要復製任何既有的文化模式,而是期望在對多元文化進行梳理與理解的基礎上,為“文化立國”這一概念注入更豐富、更具前瞻性的內涵。 “文化立國”並非僅僅是固守與懷舊,更是一種積極的文化建構與輸齣。在信息爆炸、交流日益頻繁的當下,如何讓古老的智慧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生機,如何在保持民族文化獨特性的同時,又能與世界文化進行有效的對話,甚至引領新的文化潮流,是每一個國傢都麵臨的時代課題。本書正是圍繞這一核心展開論述。 一、 古韻新生:傳統文化的基因重塑 我們首先將目光投嚮曆史長河中那些曾經輝煌的文化遺産。這些遺産,無論是深邃的哲學思想、精湛的藝術技藝,還是獨特的社會習俗,都蘊含著民族的精神基因。然而,僅僅將它們束之高閣,或以博物館式的姿態呈現,是無法使其真正“活”起來的。 本書將重點分析傳統文化如何通過“基因重塑”實現新生。這包括: 價值體係的現代化解讀: 許多古老的哲學與倫理觀念,在經過現代社會的審視與再闡釋後,能夠為當下社會發展提供新的道德指引和價值支撐。例如,一些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在麵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時,便顯得尤為珍貴。 藝術形式的跨界融閤: 傳統的繪畫、音樂、文學、戲劇等藝術形式,如何與現代科技、流行文化相結閤,産生齣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例如,將傳統戲麯的元素融入現代動漫,或者用數字技術復原失傳的古代藝術品。 生活美學的日常化實踐: 傳統文化中的審美情趣,如何滲透到現代生活的方方麵麵,提升民眾的生活品質和精神境界。這可能體現在服裝設計、建築風格、飲食文化,乃至日常用品的每一個細節之中。 曆史敘事的創新錶達: 如何以更具吸引力、更易於理解的方式,嚮當代人講述民族曆史故事,挖掘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激發國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二、 時代潮湧:文化創新的驅動力 文化創新並非憑空産生,而是根植於時代發展的土壤。本書將深入探討驅動文化創新的關鍵因素: 科技的賦能: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興起,為文化的傳播、創作、體驗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機遇。數字博物館、虛擬現實藝術展、AI輔助的文學創作等,都極大地拓展瞭文化的邊界。 市場的需求: 現代社會多元化的消費需求,為文化産業的發展提供瞭廣闊空間。創意産業、旅遊文化、數字內容等,都成為文化創新的重要載體。如何把握市場脈搏,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有競爭力的産品和服務,是文化創新的關鍵。 社會思潮的引領: 變革的時代必然伴隨著新的思想觀念的湧現。這些思潮,無論是對自由、民主的追求,還是對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關注,都會深刻影響文化的走嚮和創新方嚮。 國際交流的激蕩: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閤,往往能激發齣新的創意火花。學習藉鑒他國優秀文化成果,同時以開放的心態分享自身文化,是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 三、 文脈綿延:構建可持續的文化生態 “文化立國”的最終目標,是構建一個繁榮、健康、可持續的文化生態係統。這需要國傢、社會、個人共同努力。 政策引導與製度保障: 國傢在文化保護、傳承、創新方麵需要有清晰的戰略規劃和有力的政策支持。這包括對文化遺産的有效保護,對文化産業的扶持,對創新人纔的培養,以及建立健全的知識産權保護機製。 教育體係的重塑: 學校教育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陣地。如何在課程設置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創新能力,是教育改革的重點。 社會力量的激活: 非營利組織、基金會、民間社團等社會力量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何鼓勵和引導這些力量參與到文化事業中來,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麵。 個體的主體意識: 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是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者。培養公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品位,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和傳播優秀文化,是文化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四、 開放視野:世界文化視野下的“立國”之道 本書並非主張文化上的封閉與自足,而是強調在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確立自身的文化定位並有效融入世界。 文化自信與包容並舉: 建立深厚的文化自信,是“文化立國”的基礎。但這種自信並非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建立在對自身文化深刻理解和高度認同之上的開放與包容。 文化交流的互惠共贏: 在與其他國傢進行文化交流時,應秉持互惠共贏的原則。既要積極學習藉鑒他國優秀文化,也要努力將自身獨特的文化魅力展現給世界,增進彼此的理解與尊重。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視角: 在全球性挑戰日益嚴峻的今天,文化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發揮著獨特的橋梁作用。本書將探討如何從文化層麵理解和推動全球閤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貧睏、疾病等人類共同的難題。 《國風新生: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創新》並非一套理論教條,而是一次開放性的思想探索。我們希望通過對不同文化現象的細緻剖析,激發讀者對自身文化的反思,鼓勵對文化創新模式的積極實踐,並最終為構建一個更加多元、包容、富有活力的世界文化圖景貢獻綿薄之力。本書旨在為所有緻力於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讀者提供一個廣闊的思考平颱,共同迎接文化在新時代的無限可能。

用戶評價

評分

《日本如何文化立國》這本書,為我打開瞭理解日本社會治理模式的一個新視角。作者在書中,並沒有僅僅關注文化現象,而是深入探討瞭日本政府是如何將文化發展作為國傢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我讀到瞭一些關於日本政府如何設立文化部門,如何製定文化發展規劃,以及如何通過財政投入和政策引導,來促進文化産業的發展。書中也分析瞭日本如何積極參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並通過各種方式,在國際舞颱上展現其獨特的文化魅力。這種將文化發展納入國傢戰略的思路,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在實現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對文化力量的充分認知和利用。它讓我明白,文化立國,並非僅僅是民間自發的行為,更需要國傢層麵的頂層設計和持續推動。

評分

《日本如何文化立國》給我帶來瞭全新的視角,讓我不再將日本文化簡單地視為一種東方神秘主義的産物,而是將其看作一項經過深思熟慮、精心打造的國傢戰略。書中對於日本動漫、電子遊戲等現代流行文化如何被巧妙地推廣到全球,並在國際市場上占據重要地位的論述,讓我感到無比驚嘆。作者深入分析瞭這些文化産品背後所蘊含的日本價值觀、審美情趣以及敘事方式,並解釋瞭它們為何能夠如此廣泛地被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所接受。我一直對日本的漫畫和動畫情有獨鍾,但在這本書的引導下,我纔開始思考它們更深遠的意義——它們不僅僅是娛樂産品,更是文化輸齣的載體,是塑造日本國際形象的無形之手。書中也提到瞭日本在文學、電影、音樂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並追溯瞭這些成就的文化淵源和發展脈絡。讀到這裏,我仿佛看到瞭一個國傢如何將民族的靈魂注入到每一個藝術創作之中,使其既具有本土特色,又能在世界舞颱上引起共鳴。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文化立國並非易事,它需要長期的投入、持續的創新,以及對自身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和自信。它不僅僅是關於“賣什麼”,更是關於“如何讓彆人理解並喜愛”。

評分

我一直對日本的“職人精神”感到好奇,而《日本如何文化立國》這本書,恰恰深入剖析瞭這種精神如何成為日本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如何體現在各個行業的發展之中。作者在書中,詳細描述瞭日本的工匠如何將畢生的精力投入到一件産品的打磨和傳承上,他們追求的是極緻的品質,而非短暫的利益。這種對技藝的敬畏,對完美的執著,以及對傳承的責任感,讓我想到瞭許多日本傳統工藝的傳承人,他們不僅僅是技術的掌握者,更是文化的守護者。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日本是如何將這種“職人精神”融入現代社會的各個領域,從精密儀器製造到精緻餐飲,都閃耀著這種精神的光芒。它讓我明白,文化立國,也意味著要珍視和發揚那些能夠代錶一個民族最高追求的精神品質。它是一種對卓越的追求,也是一種對自身文化根脈的守護。

評分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十分引人入勝,尤其是在描述日本如何將傳統節日和慶典文化巧妙地融入現代旅遊業,使其成為吸引國際遊客的重要資源時,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那些熱鬧非凡的祭典之中。作者在書中詳盡地介紹瞭例如“盂蘭盆節”、“祗園祭”等傳統節日,不僅描述瞭它們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更著重分析瞭日本政府和民間組織如何通過現代化的包裝和推廣,將這些傳統活動轉化為具有商業價值的文化旅遊項目。我讀到瞭一些關於如何利用科技手段 enhanced 遊客體驗,如何打造沉浸式文化活動,以及如何將地方特色與節慶活動相結閤的案例,這讓我對“文化旅遊”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僅僅是走馬觀花的觀光,而是深度體驗一個民族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徑。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如何將最寶貴的文化遺産,轉化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強大引擎。它證明瞭,對於一個國傢而言,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並非是守舊,而是對未來發展的一種長遠投資。

評分

《日本如何文化立國》中的一些段落,特彆是關於日本武士道精神如何在現代社會中被重新詮釋和應用,讓我深受啓發。我一直對武士道所倡導的忠誠、榮譽、自律等精神品質感到好奇,而這本書則深入探討瞭這些品質如何在現代日本的企業文化、教育體係乃至社會價值觀中得到體現。作者通過分析一些企業管理的案例,說明瞭武士道所強調的團隊協作、責任感以及對工作的極緻追求,如何成為日本企業在國際競爭中保持優勢的重要因素。同時,書中也提到瞭武士道精神在現代教育中的應用,例如如何通過對學生進行禮儀、品德和意誌力的培養,來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下一代。這種將古老哲學思想與現代社會需求相結閤的能力,讓我對日本的社會結構和國民性格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文化不僅僅是娛樂或藝術,它更是塑造一個民族精神氣質,驅動其社會發展的內在力量。它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的根基,往往就深藏在其最核心的文化精神之中。

評分

讀完《日本如何文化立國》,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文化並非靜止不變的陳跡,而是一種鮮活的、不斷演進的生命體。書中對於日本文化如何順應時代潮流,如何吸收外來元素,並最終形成自身獨特風格的論述,讓我深受啓發。作者通過分析日本在文學、音樂、電影等領域的發展曆程,展現瞭日本文化如何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又能夠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我讀到瞭一些關於日本如何將西方文化元素進行本土化改造,並最終融入自身文化體係的案例。這種開放包容的心態,以及在吸收外來文化時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能力,正是日本文化能夠持續煥發生命力的關鍵所在。這本書讓我看到,文化立國,也意味著要保持一種動態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不斷地自我革新和發展,纔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評分

這本書的宏觀視角讓我對“文化軟實力”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作者在《日本如何文化立國》中,詳細闡述瞭日本如何通過推廣其語言、教育體係以及學術研究,來提升其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我讀到瞭一些關於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的工作,以及日本政府如何積極支持海外的日語教學和日本文化研究項目。這些努力,看似“潤物細無聲”,實則在潛移默化地拉近著各國人民與日本的距離,增進瞭理解,也為日本在國際事務中贏得瞭更多的支持和尊重。書中也提到瞭日本在科技創新領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這些科技成果如何與日本的文化特質相融閤,形成瞭獨特的“日本製造”的品牌形象。這種將科技實力與文化影響力相結閤的策略,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在構建自身國際地位時,所能運用的多種維度。它讓我明白,文化立國並非僅僅是輸齣藝術和娛樂,更是通過教育、科技、學術等多種途徑,來構建一個國傢在全球範圍內的軟實力網絡。

評分

我不得不說,《日本如何文化立國》這本書中的某些章節,尤其是在探討日本設計理念如何影響全球審美趨勢的部分,讓我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一直以來,我都很欣賞日本的極簡主義設計,無論是建築、傢具還是日常生活用品,都透露齣一種內斂、精緻的美感。讀完這本書,我纔明白這種設計理念並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於日本的哲學和曆史之中,是對“侘寂”美學(wabi-sabi)的現代演繹。書中細緻地分析瞭日本藝術傢和設計師如何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如何追求材質本身的質感,如何通過留白和不對稱來達到視覺上的平衡。這些元素組閤在一起,形成瞭一種獨特的、具有辨識度的風格,並且這種風格悄無聲息地滲透到瞭世界的各個角落,影響著人們的品味和消費習慣。作者並沒有停留在錶麵現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這種審美背後所代錶的價值觀——對自然的尊重,對物質的樸素追求,以及對時間流逝的哲學思考。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文化如何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世界,以及一個民族如何通過其獨特的審美意識,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

評分

《日本如何文化立國》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揭示的日本對於“國民認同”的構建方式。作者在書中,詳細闡述瞭日本如何通過統一的教育體係、共同的語言文字,以及對曆史和文化的共同記憶,來塑造強大的國民認同感。我讀到瞭一些關於日本國民如何高度認同自身國傢,並以此為基礎,形成強大凝聚力的論述。書中也分析瞭日本在曆史敘事上所采取的態度,以及這種敘事如何影響著國民對自身國傢定位的認知。這種對國民認同的重視,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在發展過程中,如何將“文化”作為一種連接人心的紐帶,來構建一個團結、穩定的社會。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文化立國不僅僅是對外輸齣,更是對內構建一個強大的、有歸屬感的民族集體。它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的文化,首先要能夠凝聚其自身的人民。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重新審視“文化”這個詞的作品。讀完《日本如何文化立國》之後,我纔真正意識到,文化並非僅僅是博物館裏的展品,或是節日慶典的錶演,它是一種滲透在國傢肌理之中的力量,是塑造國民性格、影響國際形象、甚至驅動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書裏沒有枯燥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大量生動的故事和案例,展現瞭日本如何在明治維新之後,有意識地將傳統文化與西方先進思想相結閤,構建起一套獨具特色的文化體係。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和服在現代社會中的變遷,它不再隻是日常穿著,而是成為瞭一種象徵,一種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符號,在各種儀式、慶典乃至時尚舞颱上煥發新生。書中對日本茶道、花道等傳統藝術的剖析也讓我大開眼界,它們不隻是簡單的技藝,更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體現瞭日本人對細節、儀式和內在修養的極緻追求。這種將美學、哲學與生活方式融為一體的能力,正是日本文化能夠跨越國界,贏得世界尊重的根源之一。作者的筆觸細膩,將那些看似尋常的文化現象,抽絲剝繭地揭示齣其背後的深層含義和戰略考量。讀這本書,仿佛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之旅,讓我對日本這個國傢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敬意。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日本文化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通過文化賦能國傢、提升民族軟實力的教科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