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短篇小说推荐奖得主。
作品受到阿城、余华、刘家琨赞赏。
在平实、细腻的语言下,隐藏着针一般锐利的感受力,去揭示生活的真相。
九篇小说讲述的都是平凡人物的生活,但也许人物并不重要,主人公其实正是生活本身,它无形、淡漠,像一场台风刮过,渺小的人物仿佛被风扫荡的杂物,但他们又对生活投注了那么多的感情,认定这生活是属于自己的,哪怕所有的愿望都被风吹散了。
1983年生于上海,现生活于北京。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新闻学系,此后在媒体及非营利艺术机构任职。作品曾获第二十六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短篇小说推荐奖。
作者把凡夫俗子写得太好了,把人不敢付出、不敢承诺的心情写得太好了,也写得非常真实。
——作家、评论家 郭强生
陆茵茵以敏锐的感受力及极简而朴素的语言书写当代日常生活及其表层下的暗涌,在时空的通道里描摹家庭关系、两性关系乃至更宽泛的人际关系甚至“人佛关系”的种种微妙之处,不动声色地让人事的变迁、静默的倒塌或宇宙的玄机自然显现。日常生活的细节和自然风景在她笔下变得饶有意味,它们在成为人物内心图景之外化的同时,令读者在放下这本小说后得以以崭新的眼光审视自身的日常生活,并为之增添一个形而上的维度。
——作家、 文化评论人 btr
陆茵茵的这些文字,清洌,敏感、微妙,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冷酷,读起来历历在目,像能见度很高的阴天。
——建筑师、作家 刘家琨
生日
菩萨
宇宙的玄机
出差
夜航
迷林
台风天
零比三
湖
小雅那天关了手机。和阿正说,手机坏了,先送到维修部看是不是修得好。如果价钱不贵,就简单修一修,再支撑一阵子。太贵的话,不如直接换新的好了。阿正说好吧,你自己看,那过节这两天就只有先不联系了。
阿正回江西老家。小雅从超市买了薯片,饼干,手撕面包,罐头装随身带的杏仁巧克力,四条毛巾,一黄一绿两件一次性雨衣。放假第一天,七点起床,把所有东西分门别类装进登山包。原来只打算穿皮鞋的,现在下雨,皮鞋就穿不了了。翻鞋柜,找出一双大学时经常穿的运动鞋。上班以后每天正装,以前的鞋子扔在柜子里好几年没动过。套上,还能穿,只是看起来比皮鞋肥一圈。
出门时天上微微下雨。
八点半到汽车站。说好在领票柜台等。票是几天前在网上预订好的,到了柜台,报密码,机器刷刷刷吐出两张纸。小雅把票对折,装进口袋。离发车还有半小时。
从入口过来一个墨绿的人。上身是墨绿的灯芯绒衬衫,下身是墨绿的裤子。包和鞋子都是黄的,像树在泥里滚过一圈。小雅望着他笑。
“等很久了吧?”
“嗯,没有。”
“背这么大一个包?”
“对啊。”
“里面都装了什么?”
“到那里你就知道了。”
两个人找到要坐的那班。车还没来,检票口锁着门。显示屏上流动着几个血红的大字。他在长椅上坐下,小雅把包放在他旁边,隔了一个座位也坐下来。
“怎么样,还顺利吗?”他问。
“顺利。”
“那就好。就是天气太不好了,没想到会有台风。”
“是啊。”
确定了车和旅馆以后,天气预报才说台风就要来了。他们准备去山里住三天两夜,台风不多不少,也来三天两夜。他问她是不是延迟几天,她想了想,说,还是按照原计划吧。一切都安排好了,机会难得。阿正不是每一次过节都回老家,他的妻子和孩子也不是常常出去旅行。今天说手机坏了,过两天还坏着,听起来就有点奇怪了吧。
车快来了,检票口的人越聚越多。小雅去上厕所,回来的时候,一半的人已经上车。他们也跟着上车找到座位。他记得小雅喜欢坐在窗口,把她让进去,自己站在走道里,托着两只包塞进车厢上面的行李架。
小雅说等一等,从包里取出巧克力。铁罐子咔嗒一声就打开了,咔嗒一声又关上,像男人抽烟。她自己吃一粒,给他也吃一粒,脱了鞋子,盘腿坐在椅垫上。右前方有一双眼睛老是回头看他们,小雅不抬头,让头发遮住自己。等眼睛灭了,再轻轻看过去,是一个扎马尾的农村女人,穿灰蒙蒙看不出颜色的衣服,旁边的座位空着。
一路上小声聊天,聊累了就把椅背放下,半躺着,闭一会儿眼睛。车近浙江,一幢幢独立的小房子越来越多,三四层楼,插在田野与田野之间。雨还在下,天色比早晨更暗,他好像睡着了。小雅一直望着窗外,有一会儿也想睡,但旅馆老板告诉他们,别等到终点才下。快到终点的地方有一个加油站,叫司机停一停,去对面的路口等开到山脚下的中巴。
他可能觉得冷,动了一动,把上车时脱下的外套盖到身上。有一半遮住了小雅的膝盖。像黑夜笼罩大地,天上没有月亮,一只手爬到了她的腿上。小雅对着窗外笑起来。外面的风景没什么变化,仍然是房子连着房子。
后来还是睡过去了。
半途被一些男人和女人的声音吵醒,骂司机糊涂,竟然错过了他们要去朝拜的寺庙,对佛祖大不敬。司机火冒三丈,说根本没人跟他打过招呼,说要在这里下车。更多的人从不知道什么地方涌出来,变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用更高的音调把理由重复一遍,让司机开回去。司机不肯,车子就在原地相持不下,车轮泡在越来越深的积水里。
“为什么这些中年阿姨说起话来都一个样子?”他问。
“不知道。”小雅说。
“你老了不会也变成她们这样吧?”
“你觉得我变了?”
僵持终于有了结果。那队人说他们上了年纪,很难把行李扛过马路,去等返程的巴士。司机同意掉个头,把他们送到马路对面。就是一转身半分钟的距离。一群人带着行李走了,打头的那个穿过雨雾,高高举起一把鲜艳的花束。
*
中巴久等不来,雨把他的背打湿了。
他没带伞。从没看见下雨的时候他会撑伞。小雅问过他为什么,他说喜欢在雨里走,感觉很自由。好像违抗某种东西的意志,小小的,但胜利了。
“那下大雨呢?”
“下大雨就别出门了。”
他们撑的伞是超市送的,买两桶油,瓶身上用透明胶带粘一把伞。当时阿正说,蓝色好看。现在雨太大了,水滴穿透雨布,顺着伞骨往袖子里流。
他去路边的小卖部抽一支烟。
“那个卖烟的说,车很少,有时候一小时也等不到一辆,我们可以坐他的车走。”
“多少钱?”
“八十。”
中巴的车票是每人四元。小雅不说话,握着伞,看雨在远处造出的烟。
十分钟之后,车来了。过道上也流着几条小河。第一排坐着一个扛玻璃的人,淡绿的玻璃,挡住了最后几个座位。“你看,”售票员喊,“我就说了不让你上车,你这样堵着让人家怎么坐嘛。”“下雨天喂,”扛玻璃的人动了动手指,“我也是没有办法。”
只好倒坐在发动机的机盖上,玻璃里映出两个淡绿的影子。
到了旅馆,他先往大门里冲,小雅在屋檐下收起雨伞。三层小楼,和村子里别的农家乐一样,外面一个院子,一层是餐厅,二三层住宿。下雨天暗,屋子里没有开灯,三个女人坐在一张八仙桌旁,就着天光择菜。听见有人进来,都仰起脸,仔细看,是两辈人。
年轻的那个过来招呼他们。
“雨下得大吧?”
“是啊。”
“订房了没有?”
“订了。”
她擦擦手,从柜台里面翻登记簿。
“一个大床房。”
小雅没回答,她又喊一遍。
这一次小雅说,“对。”
他踱到门口,靠在门框上看院子里的雨。
老板娘把钥匙递给小雅。
“二楼,外面的楼梯上去,走到底最后一个房间。”
没有问他们要身份证。
房间不大,一张床一台电视。开门的时候一片黄光,窗帘的颜色。
他去开窗,忽然叫道,“有阳台。”
窗帘后面藏着一个阳台。
“是啊,”小雅说,“订房的时候看了照片,有阳台的比没有的贵五十。”
他走过来搂住小雅。
小雅在他脖子里嗅嗅,像小狗。
“一会儿如果还下雨,我们就坐在阳台上喝茶看山。”
“好,我带了茶叶。”
把背包打开,最上层放着面包,底下是两只小铁罐装的茶叶,一红一绿。然后是毛巾,雨衣,旅行时用的沐浴套装,三只小瓶子,每只一百毫升。
“你真是什么都带了。”
小雅笑笑。郑重其事抖开四条毛巾,两条铺在枕头上,两条挂到浴室里。
掩上门上厕所。
他看着枕巾。粉红色的,整整齐齐盖住旅馆黄白的枕套。右下角绣两朵梅花,朝着同一个方向,像父母那一辈结婚时的嫁妆。
洗手间传出冲水的声音。他走过去。
“小雅。”
没有回答。
“小雅?”
小雅拉开门。他候在门口,上去抱着她。
“你干什么。”
他不放手,往窗边挪,伸手把窗帘拉起来。
“等等。”小雅喊。
“怎么了?”
“先下去吃饭吧。”
“为什么?”
“我饿了。”
“等一会儿不行吗?”
“等不及啦。”
于是下楼吃饭。
……
这本《风暴之眼》简直是近些年来我读过的最引人入胜的气象惊悚小说,没有之一。作者对于台风这种自然现象的描写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细致程度,仿佛我能透过文字闻到那股带着咸腥味的湿热空气,感受到空气中压力的骤降。故事的主角,一个被生活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气象站观测员,在一次史无前例的超级风暴来临之际,无意中发现了一桩隐藏在气象数据背后的巨大阴谋。书中对科学细节的处理非常扎实,各种专业术语的运用不仅没有让人感到晦涩,反而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紧迫性。特别是当那道“眼墙”逼近,所有通讯中断,人类的渺小在自然的伟力面前暴露无遗时,那种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真的只有亲身经历过极端天气的人才能体会。更妙的是,作者没有将重点仅仅放在灾难场面上,而是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面——在绝境中,到底是选择自保还是挺身而出?那个关于牺牲与救赎的道德困境,在狂风暴雨的背景下被放大了无数倍。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感觉自己仿佛也在那场风暴中挣扎求生了一回。强烈推荐给所有喜欢硬核悬疑和自然灾难题材的读者,它绝对能带给你一场酣畅淋漓的精神洗礼。
评分《古董店的秘密日记》是一本让人心头一暖的怀旧之作,它成功地将“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实体化了。故事发生在一个堆满了尘封往事的小小古董店里,店主是一个话不多,但眼神里藏着无数故事的老人。小说的结构非常巧妙,每一章都围绕着店里的一件古董展开,这些物件——一把生锈的怀表、一套残缺的茶具、一张泛黄的明信片——都像一个个时间胶囊,释放出它们背后的前尘往事。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考据非常到位,通过这些物件的流转,我们仿佛亲历了二十世纪初到改革开放时期几个家庭的兴衰荣辱。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缓慢而悠扬,就像老式留声机里播放的圆舞曲,每一个音符都恰到好处,不急不躁。我最欣赏的是它对“物我关系”的处理,人会逝去,但他们留下的物品却带着记忆的余温继续存在,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提醒我们,我们所处的每一个当下,都将成为未来的古董。对于喜欢历史、怀旧文学和温情故事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佳作。
评分关于《迷雾之境》的评价,我只能用“结构精巧到令人发指”来形容。这是一部纯粹的、挑战读者逻辑思维的“元小说”。作者构建了一个看似现实,实则层层嵌套的叙事迷宫。故事的核心人物似乎是试图逃离一个被设定好的叙事框架的“角色”,他不断地发现自己行为的重复性、对话的刻板性,以及周围世界的不合理之处。每一次他以为找到了出口,结果却发现那只是通往下一层“剧本”的入口。这种“戏中戏”的结构,被作者玩得炉火纯青,让读者时刻处于一种“我是谁?我正在读的是真实的故事吗?”的身份错位感中。书中对叙事学概念的运用大胆而前卫,它不只是在讲一个故事,它更是在解构“讲故事”这件事本身。阅读过程就像在玩一场极其复杂的密码游戏,你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留意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和自相矛盾之处。虽然对某些读者来说,这种对现实的解构可能会带来阅读上的疲惫感,但我个人非常享受这种智力上的博弈,它迫使我跳出舒适区,去思考文学创作的边界在哪里。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都被拧紧了一圈,非常过瘾。
评分坦白讲,我原本对《星辰的低语者》这类硬科幻作品是抱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们充斥着我无法理解的物理定律和晦涩的数学模型。然而,这本小说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用极其温柔和富有诗意的方式,探讨了宇宙的尺度与人类存在的意义。故事的主线围绕着一个偏远空间站上孤独的宇航员展开,他接收到了一段来自遥远星系的、无法被现有科学解释的信号。作者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宏大的星际战争上,而是着墨于角色在面对绝对的未知和浩瀚宇宙时的哲学思考。那些关于时间、空间、意识维度的探讨,被作者巧妙地融入到角色日常的冥想和发现中,读起来非但不枯燥,反而充满了宗教般的敬畏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沉默”的描写,在真空的宇宙中,沉默不再是缺席声音的状态,而是一种具有重量感和信息量的存在。这本书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宇宙认知的边角,让我重新学会了谦卑和好奇。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讲述城市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小说抱有一种温吞水般的喜爱,而《霓虹幻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种细腻描摹的所有期待。这本书的笔触轻盈而又带着一种都市特有的疏离感,它讲述的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而是几个在光怪陆离的现代都市中挣扎、寻找归属感的年轻人的故事。作者对场景的描绘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那些午夜时分,霓虹灯光如何将湿漉漉的街道切割成迷离的光影,咖啡馆里低语的秘密如何被背景的爵士乐吞噬,一切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充满了电影的质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孤独”这个主题的把握,它不是那种被放大的、矫情的悲伤,而是一种植根于现代人内心深处的、无法言说的空虚。角色之间的对话充满了智慧和试探,他们小心翼翼地触摸彼此的内心世界,害怕一旦用力过度,那些脆弱的平衡就会被打破。这本书不需要你紧绷神经去追逐情节,它更像是一杯醇厚的红酒,需要你慢慢品味其中回甘的酸涩与回味无穷的复杂层次感。读完后,我好像重新审视了自己身边那些擦肩而过的路人,思考着他们各自藏匿着怎样一个不为人知的“幻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