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语言与意义·第2卷:内涵逻辑与逻辑语法

逻辑、语言与意义·第2卷:内涵逻辑与逻辑语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荷] L.T.F.哈姆特 著,李可胜,张晓君,邹崇理 译
图书标签:
  • 逻辑学
  • 语言哲学
  • 语义学
  • 逻辑语法
  • 弗雷格
  • 胡塞尔
  • 分析哲学
  • 哲学史
  • 内涵
  • 意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129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0820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逻辑、语言与意义》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全面的逻辑和语言学跨学科的逻辑语法(也叫形式语义学或语言逻辑)教材。由荷兰五位逻辑学、语言学学者合作撰写,并共用“哈姆特”之名出版。

全书分为两卷,第一卷从分析自然语言的需要出发,系统地介绍了现代逻辑的基础部分(古典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现代逻辑的变异部分(多值逻辑),以及进行形式语言学研究所需要的其他知识(语用学和形式文法等内容)。这本书主要有两大特点。一、不同于通常偏重数理逻辑技术基础的逻辑书籍,它以自然语言语义研究为目的,主要介绍有关的思想背景。讲解深入浅出,很适宜语言学系和哲学系的教学用书。二、全书体现出数理逻辑、语言哲学与计算语言学等不同学科内容的互相渗透,精心介绍了相关的核心发展成果,加上丰富的例子,可以作为理论语言学、逻辑学、语言哲学和自然语言的计算机理解等多个领域学者的教学科研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约翰·范·本瑟姆,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逻辑学教授、荷兰艺术与科学院、欧洲科学院和国际哲学院院士;

马丁·斯托克霍夫,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语言与计算研究所前任所长、语言哲学教授;

胡能迪克,阿姆斯特丹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德漾,阿姆斯特丹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授;

亨克·维库尔,荷兰乌得勒支大学语言学教授。

本书由以上五位教授合著,L.F.T.Gamut(哈姆特)是他们共用的笔名。

李可胜,合肥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

张晓君,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邹崇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逻辑室主任。


目录

前言
序言

第1章 内涵逻辑的起源
1.1 引言
1.2 意义对应理论
1.3 自然主义与约定主义
1.4 意义对应理论的变体
1.5 作为意义指称理论的逻辑语义学
1.6 意义指称理论存在的问题
1.7 弗雷格的意义理论
1.8 语境依赖

第2章 内涵命题逻辑
2.1 引言
2.2 可能世界语义学
2.3 模态命题逻辑
2.3.1 历史背景
2.3.2 句法与语义
2.3.3 有效性概念的句法方法
2.3.4 真势模态与认知模态
2.3.5 一个应用
2.4 时态命题逻辑
2.4.1 句法与语义
2.4.2 “现在”:一个扩展
2.4.3 其他方法
2.5 时态与模态的结合

第3章 内涵谓词逻辑
3.1 晦暗语境:从言模态与从物模态
3.2 专有名词与限定摹状词:严格指称
3.3 模态谓词逻辑语义学
3.3.1 没有变项的公式
3.3.2 等词
3.3.3 变项与量词
3.3.4 一个论域:存在谓词
3.4 其他语境
3.5 一个方法论的注解

第4章 类型论与范畴语法
4.1 引言
4.2 类型论
4.2.1 自然语言中类型的划分
4.2.2 句法
4.2.3 语义
4.3 范畴语法
4.3.1 引言
4.3.2 范畴语法的特征
4.3.3 范畴语法的描写充分性
4.3.4 范畴语法和类型论
4.4 -抽象
4.4.1 -算子
4.4.2 -转换
4.4.3 -算子与组合性

第5章 内涵类型论
5.1 引言
5.2 内涵构造和内涵概念
5.3 句法
5.4 语义
5.5 算子∧和∨
5.6 -转换
5.7 时态算子
5.8 两体类型论

第6章 蒙太格语法
6.1 引言
6.1.1 意义和句法的组合性
6.1.2 对象语言和元语言:语义封闭性
6.1.3 语义学与真值理论
6.2 蒙太格语法的体系
6.3 英语部分语句的蒙太格语法
6.3.1 范畴和基本表达式
6.3.2 词项、不及物动词、句子
6.3.3 翻译进程的体系
6.3.4 词项的翻译
6.3.5 及物动词
6.3.6 意义公设的作用
6.3.7 部分语句系统的意义公设
6.3.8 辖域歧义、从物解读和量化规则
6.3.9 及物动词Be
6.3.10 合取规则、析取规则和否定规则
6.3.11 句子补语、非限定补语、形容词、关系从句和副词
6.4 个体概念
6.4.1 引入个体概念的必要性
6.4.2 引入个体概念的后果
6.4.3 一些实例
6.4.4 意义公设
6.5 组合性、逻辑形式和语法形式
6.6 结语

第7章 新近发展
7.1 引言
7.2 广义量词理论
7.2.1 主要目标
7.2.2 蒙太格语法中作为广义量词的NP短语
7.2.3 限定词:两个视角
7.2.4 NP和量词的一些基本性质
7.2.5 普遍限制
7.2.6 逻辑限定词
7.2.7 进一步的发展
7.3 灵活的范畴语法和类型论
7.3.1 范畴变化
7.3.2 逻辑的视角
7.3.3 进一步的发展
7.4 话语表现理论
7.4.1 引言
7.4.2 有关回指关系和非限定词项的一些问题
7.4.3 DRT的非形式介绍
7.4.4 形式定义
7.4.5 DRT组合性
7.4.6 结论
练习答案
参考文献说明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逻辑、语言与意义·第2卷:内涵逻辑与逻辑语法》 第一章 导论:重思语言的边界与逻辑的深度 语言,作为人类思维与情感交流的载体,其复杂性与精妙之处,始终是哲学、语言学和逻辑学研究的核心议题。我们日常的沟通,似乎是自然而然、信手拈来的过程,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语言的内在结构、其表述的意义以及背后运行的逻辑时,便会发现其并非如表面那般简单。特别是在处理那些并非直接指向外部世界事实的命题时,例如涉及信念、意图、情感、可能世界,甚至是我们尚未知晓的事物时,传统的真值条件语义学便显露出其局限性。 《逻辑、语言与意义·第2卷:内涵逻辑与逻辑语法》旨在挑战并拓展我们对语言理解的传统框架。本书并非仅仅是对于既有理论的梳理与总结,而是试图构建一种更为精深、更为细致的分析工具,以应对语言在表达“非事实性”语境下的挑战。我们所关注的“内涵”(intension),并非仅仅是词语的字典定义,而是其在更广阔的语义空间中,所能涵盖的可能性集合,以及这些可能性如何在不同的推理框架下相互关联。而“逻辑语法”,则是试图揭示语言结构背后更深层次的逻辑制约,以及这些制约如何影响意义的生成与传递。 在第1卷中,我们已经对逻辑与语言的基本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为理解意义的生成奠定了基础。本卷,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内涵逻辑”这一更为前沿的领域,它将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那些超越简单真值判断的语言现象。同时,我们也将深入研究“逻辑语法”,探索语法规则如何与逻辑结构相互渗透,共同编织出意义的复杂网络。 本书的研究对象,将涵盖一系列在传统逻辑中难以精确刻画的语言现象。例如,当我说“我相信金星是地球的邻居”时,这句话的真假,并不仅仅取决于金星是否真的是地球的邻居这一外部事实,更取决于“我”的信念状态。我的信念状态,以及我对于“金星”、“地球”、“邻居”这些词语的理解,构成了这句话的内涵。同样,在理解“张三认为李四会获奖”时,我们需要理解张三的认知世界,以及他如何评价李四获奖的可能性,这都涉及到内涵的范畴。 内涵逻辑的研究,必然要超越简单的“真”或“假”的二元判断。它需要引入模态(modality)、信念(belief)、知识(knowledge)、意向性(intentionality)等概念,并构建相应的逻辑系统来刻画这些概念的推理规则。我们将在本书中探索如何利用内涵逻辑来分析模态语句(如“可能”、“必然”),如何处理认知状态(如“知道”、“相信”),以及如何理解条件句的深层含义。 另一方面,逻辑语法则关注语言形式的内在逻辑。传统的语法理论,通常侧重于描述句子的结构和成分,但往往忽视了这些结构背后所蕴含的逻辑约束。例如,为什么某些词语的组合是合乎语法的,而另一些则不是?这些语法规则,在多大程度上是由逻辑原则决定的?我们将在本书中探讨,如何将逻辑框架应用于语法分析,例如,通过逻辑形式的匹配来解释语法规则的产生,以及如何理解语言结构中的逻辑依赖关系。 本书的写作,旨在为学者、学生以及所有对语言、逻辑和哲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深入探索“内涵”与“逻辑语法”的平台。我们希望通过严谨的理论分析和丰富的语言实例,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的本质,拓展逻辑思维的边界,从而更清晰地认识我们所理解的世界以及我们自身。 第二章 内涵的维度:超越真值条件的语义学 在传统的哲学逻辑和语言哲学中,意义的理解常常建立在“真值条件语义学”(Truth-Conditional Semantics)的基础上。这种观点认为,一个命题的意义,主要在于其真值的确定方式,即在什么条件下,该命题为真,在什么条件下为假。例如,“天空是蓝色的”这句话的意义,在于它描述了天空的颜色。如果天空是蓝色的,这句话就为真;否则,它就为假。这种视角在处理指向客观世界事实的陈述时,具有极强的解释力。 然而,语言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远不止于此。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涉及主观经验、认知状态、未来可能性,甚至是虚构世界的表述时,单纯的真值条件就显得捉襟见肘。这正是“内涵逻辑”介入的领域。内涵(intension)的概念,在这里被赋予了更深层的意义。它并非仅仅是词语的字典定义,或者仅仅是指代对象,而是指代一个概念或命题在所有可能世界(possible worlds)中的表现。 打个比方,词语“椅子”的指称(denotation)是现实世界中所有真实的椅子。而它的内涵,则包含了“可以坐的家具”、“有腿”、“有靠背”(并非所有椅子都有靠背,但这是通常的联想)等一系列属性和可能的变体。一个命题的内涵,则可以被理解为它在所有可能世界中的真值函数。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命题在所有可能世界中都为真,那么它就是必然真理;如果在所有可能世界中都为假,那么它就是必然假理;如果在某些可能世界为真,在另一些可能世界为假,那么它就是偶然真理。 这种“可能世界”的语义学框架,为我们理解内涵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例如,考虑命题“如果我努力学习,我就会通过考试”。这个命题的真假,并不仅仅取决于我现实世界中是否努力学习以及是否通过了考试。它还涉及到“如果我没有努力学习,但考试仍然通过了”或者“我努力学习了,但考试仍然不及格”等其他可能世界的状况。内涵逻辑通过分析这些可能世界的真值情况,来刻画这个命题的意义。 内涵逻辑的另一个关键应用,在于处理“指称 the problem of reference”以及“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区分。在传统观点中,像“晨星”和“昏星”这样具有相同指称(都是金星)的词语,在逻辑上被认为是等价的。然而,克里普克(Saul Kripke)等哲学家通过“必然性”的概念,区分了“早晨的星星”和“晚上的星星”这两个短语的内涵。尽管它们都指代金星,但其“必然性”的来源是不同的。我们只能在“可能世界”的意义下,才能更精确地把握这种区别。 更进一步,内涵逻辑对于理解“信念”(belief)和“知识”(knowledge)的语言至关重要。当我“相信”某事时,我所相信的内容,不仅仅是某个独立的命题,而是我关于某个特定语境下的信念状态。如果我说“张三相信‘所有人都有一颗心’”,这句话的真假,并不仅仅取决于“所有人都有一颗心”这个命题是否为真。它取决于张三在“他认为”的那个世界里,是否持有这样的信念。这就引入了“信念嵌入”(belief embedding)的问题,以及“认知量词”(cognitive quantifiers)的分析。 我们将在本章中深入探讨内涵逻辑的各种语义框架,包括可能世界语义学、笛卡尔坐标系方法、以及基于游戏语义的模型。我们将分析内涵如何影响我们对必然性、偶然性、模态谓词(如“可能”、“必然”、“应当”、“能够”)、以及态度动词(如“知道”、“相信”、“希望”、“害怕”)的理解。通过构建相应的逻辑系统,我们将尝试为这些看似模糊的语言现象提供精确的分析工具。 第三章 逻辑语法:语言形式的内在逻辑约束 语言的结构并非随意组合的词语堆砌,而是受到一套深刻的内在逻辑约束的支配。这套约束,我们称之为“逻辑语法”。传统的语法研究,往往侧重于描述语言的表面结构,如词类、句法成分、语序等。然而,这些表面结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逻辑原理,正是这些原理,使得语言能够有效地传递意义,并允许我们进行复杂的推理。 “逻辑语法”的概念,挑战了纯粹的生成语法(generative grammar)的某些预设。它认为,语法规则并非完全独立的,而是与逻辑原则紧密相连,甚至可以被看作是逻辑原则在语言结构中的体现。例如,我们知道,在陈述句中,主语和谓语的匹配至关重要,而这背后就隐含着逻辑上的谓词演算和个体常项的约束。 本书将从逻辑的角度,重新审视语法现象。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逻辑工具来分析和解释语言的句法结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如何理解语言形式中的“依存关系”(dependency relations)。例如,在“玛丽看见了那个女孩”这个句子中,“玛丽”是“看见”这个动作的施动者,而“那个女孩”则是“看见”这个动作的受动者。这种施受关系,可以通过逻辑上的谓词论元结构来刻画。 我们将深入研究,逻辑量词(如“所有”、“存在”)是如何与自然语言的量词短语(如“every student”、“some professor”)相对应的。语言中的量词短语,并非简单地指示一组对象,而是与整个句子的真值条件紧密关联,并决定了句子的量化范围。这涉及到在逻辑形式中如何准确地表示这些量词的嵌套关系和作用域。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逻辑语法在理解“语态”(voice)和“焦点”(focus)等现象中的作用。被动语态的形成,例如“那个女孩被玛丽看见了”,其逻辑形式的变化,并非仅仅是词语的重组,而是对句子主语和谓语逻辑关系的重构。焦点,即句子中被强调或提供新信息的部分,也与句子的逻辑意义和推理过程密切相关。 本书还将关注“跨语言的普遍性”问题。是否存在一些普适性的逻辑原则,决定了所有自然语言的基本语法结构?逻辑语法提供了一种解释跨语言现象的可能性,即不同语言的表面语法差异,可能仅仅是实现相同深层逻辑结构的多种方式。 我们将引入“逻辑翻译”(logical translation)的概念,即如何将自然语言的句子精确地翻译成逻辑形式。这个过程,并非机械的词语替换,而是涉及到对句子意义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其中隐含的逻辑关系的识别。例如,如何处理并列句、从句、省略句等复杂的句法结构,都需要逻辑的精确分析。 通过对逻辑语法的探索,我们希望揭示语言结构并非随意的艺术,而是体现了深刻的逻辑秩序。理解这种秩序,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语言的运用,也能为人工智能处理自然语言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第四章 内涵逻辑与逻辑语法的融合:构建统一的意义理论 前两章分别独立探讨了内涵逻辑和逻辑语法,本章将致力于将二者融合,构建一个更为统一和强大的意义理论。我们认为,内涵的深度和逻辑语法的结构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作用,才能完整地解释自然语言的意义。 内涵逻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意义的“语义空间”,而逻辑语法则描述了意义如何在语言结构中“组织”和“实现”。它们的关系,如同地图(内涵)和地图的绘制规则(逻辑语法)一样,缺一不可。 举例来说,当我们理解一个模态句子,例如“在某个可能世界里,狗会飞”。内涵逻辑负责刻画“可能世界”和“狗会飞”这个命题的语义范围。而逻辑语法,则解释了“在某个可能世界里”和“狗会飞”这两个部分是如何通过句法结构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内涵意义的陈述。 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逻辑语法的工具,来精确地捕捉内涵逻辑中的各种量词和算子。例如,在处理“我知道张三认为他会赢”这样的句子时,我们需要逻辑语法来解析“我知道”、“张三认为”以及“他会赢”这三个嵌套的认知层次,同时还需要内涵逻辑来分析每个层次的信念状态和可能性。 另一种融合的体现,在于对“逻辑动词”(logical verbs)的分析。这些动词,如“蕴含”(imply)、“推断”(deduce)、“满足”(satisfy)等,不仅仅是普通的词汇,它们本身就具有深厚的逻辑含义。在自然语言中,这些逻辑动词常常以不同的词汇形式出现,例如“如果…那么…”、“因此”、“因为”等等。逻辑语法负责识别这些句法标记,而内涵逻辑则负责解析它们所代表的逻辑关系。 本书还将研究“语言的变异性”与“逻辑的统一性”之间的张力。自然语言的表达方式千差万别,同一个意义可能存在多种表达方式。然而,底层的逻辑结构和内涵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跨语言的。逻辑语法为我们理解这种变异性提供了框架,而内涵逻辑则帮助我们捕捉其相对稳定的语义核心。 我们将引入“逻辑形式的嵌入”(embedding of logical forms)的概念,来解释嵌套的句子结构如何传递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例如,在“她希望‘他能够说服我’”这个句子中,“他能够说服我”作为一个被嵌套的从句,其逻辑形式和内涵意义,如何被“她希望”这个外层结构所接纳和修改。 最终,我们希望通过对内涵逻辑与逻辑语法的系统性融合,为理解自然语言意义的生成机制,提供一个更为全面、更为深刻的理论框架。这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人类思维和交流的认识,也为人工智能在理解和生成具有深刻含义的语言方面,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本书的读者,将通过本书,获得一种看待语言和逻辑的全新视角,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语言的魅力与逻辑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具有挑战性的,它要求读者具备相当的逻辑训练基础,否则很容易迷失在密集的符号和复杂的定义之中。我不得不承认,在阅读某些关于“潜能真值”的章节时,我需要多次回顾前面的定义,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但正是这种挑战性,使得最终豁然开朗时的满足感异常强烈。它不是一本可以被快速消费掉的“快餐读物”,而更像是一场需要耐心投入的智力投资。作者在构建其“逻辑语法”体系时,展现了惊人的系统构建能力,将看似不相关的逻辑分支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自洽且富有解释力的宏大图景。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不仅仅是在描述“我们如何推理”,更是在探讨“我们之所以能如此推理的潜在结构是什么”,这种对基础的追问,令人肃然起敬。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印象深刻,它不像许多哲学著作那样是线性的、平铺直叙的。相反,它像一个复杂的交响乐,不同的乐章(即章节)之间有着内在的张力与呼应。一开始,作者对传统逻辑的局限性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这为后续构建更丰富的逻辑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尤其欣赏他对“语境依赖性”的强调,这直接挑战了那种认为逻辑规则是完全独立于人类思维和语言实践之外的僵化观点。通过引入一系列精心构造的悖论和反例,作者巧妙地展示了经典一阶逻辑在处理日常推理,尤其是涉及知识、信念、时间流逝等问题时的捉襟见肘。这种批判性姿态,使得整本书充满了活力,而非仅仅是对既有知识的重复整理。读到关于“知识逻辑”的那几章时,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内涵结构”的描述,仿佛作者正在为我们展示思维的骨架,以及这些骨架是如何支撑起我们对世界的理解的。

评分

这本书,嗯,怎么说呢,简直是哲学思辨的一场酣畅淋漓的马拉松。我记得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厚厚的篇幅就让人望而生畏,但一旦钻进去,那种被逻辑的严密性层层包裹的快感是难以言喻的。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抽象到让人头皮发麻的概念,比如模态性、反事实条件句,通过一系列精心构建的论证,变得触手可及。特别是关于“必然性”和“可能性”的讨论,他没有满足于停留在教科书式的定义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形而上学的根基,探讨了这些概念如何渗透到我们日常的认知结构中。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日常对话中那些看似随口说出的“如果……将会怎样”的假设,都有了一种全新的敬畏之心。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轻松愉快,不如说更像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每前进一步都需要集中所有的心神去消化那些精妙的论证链条。它不是那种适合在睡前随便翻阅的书籍,而是需要你泡上一壶浓茶,在完全沉浸的环境下,才能真正领会其深邃之处的硬核学术著作。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刻印象是它对“意义”这个核心问题的解构与重建。它不是仅仅停留在分析句子的表面结构,而是深入到了句子所蕴含的全部信息、潜在的可能性以及它在不同世界中可以扮演的角色。我尤其欣赏作者如何运用逻辑工具来解剖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认知假设。比如,关于“同一性”在时间轴上的维持问题,书中给出的模型比我以往接触到的任何哲学解释都要精妙和周全。它迫使我重新审视我们是如何在语言中锚定现实的,以及我们的语言结构如何反过来限制了我们对现实的想象空间。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是使用语言的个体,而更像是一个在观察语言机器的内部运作的工程师,理解了那些驱动推理引擎的关键齿轮是如何啮合在一起的,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智识上的解放感。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精确,但同时又带着一种古典学者的严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幽默感。你几乎能感觉到作者在每一个句子中都斟酌了用词的力度。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个哲学词汇的“词典”来辅助阅读,因为他很少使用过于通俗的表达来代替那些具有特定技术含义的术语。但这正是其价值所在——它拒绝降低门槛,而是要求读者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去适应它所建立的精确框架。我对其中对“语义场”的界定部分特别感兴趣。作者没有把意义看作一个孤立的点,而是将其置于一个由其他可能意义构成的网络之中。这种整体性的视角,极大地拓展了我对“理解”这个行为本身的理解。每次合上书本,我都有一种感觉,好像自己的思维模式被某种无形的工具重新校准了一遍,变得更加锐利和聚焦,尤其是在进行自我反思或者分析他人的论点时,这种影响尤为明显。

评分

虽然不是最低价,但还能勉强接受,买买买

评分

书籍不错。。。。

评分

最近在看哲学,这本书算是入门吧

评分

书,建议你用纸箱包装,如此甚好,胜过一个薄薄的塑料袋,你可以做到的,你应为其他发货仓树立榜样,订立标准,提升自我职业的价值,更应诠释图书商品的价值,希望你能越做越好!

评分

书,建议你用纸箱包装,如此甚好,胜过一个薄薄的塑料袋,你可以做到的,你应为其他发货仓树立榜样,订立标准,提升自我职业的价值,更应诠释图书商品的价值,希望你能越做越好!

评分

最近在看哲学,这本书算是入门吧

评分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虽然不是最低价,但还能勉强接受,买买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