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语言与意义》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全面的逻辑和语言学跨学科的逻辑语法(也叫形式语义学或语言逻辑)教材。由荷兰五位逻辑学、语言学学者合作撰写,并共用“哈姆特”之名出版。
全书分为两卷,第一卷从分析自然语言的需要出发,系统地介绍了现代逻辑的基础部分(古典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现代逻辑的变异部分(多值逻辑),以及进行形式语言学研究所需要的其他知识(语用学和形式文法等内容)。这本书主要有两大特点。一、不同于通常偏重数理逻辑技术基础的逻辑书籍,它以自然语言语义研究为目的,主要介绍有关的思想背景。讲解深入浅出,很适宜语言学系和哲学系的教学用书。二、全书体现出数理逻辑、语言哲学与计算语言学等不同学科内容的互相渗透,精心介绍了相关的核心发展成果,加上丰富的例子,可以作为理论语言学、逻辑学、语言哲学和自然语言的计算机理解等多个领域学者的教学科研参考资料。
约翰·范·本瑟姆,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逻辑学教授、荷兰艺术与科学院、欧洲科学院和国际哲学院院士;
马丁·斯托克霍夫,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语言与计算研究所前任所长、语言哲学教授;
胡能迪克,阿姆斯特丹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德漾,阿姆斯特丹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授;
亨克·维库尔,荷兰乌得勒支大学语言学教授。
本书由以上五位教授合著,L.F.T.Gamut(哈姆特)是他们共用的笔名。
李可胜,合肥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
张晓君,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邹崇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逻辑室主任。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具有挑战性的,它要求读者具备相当的逻辑训练基础,否则很容易迷失在密集的符号和复杂的定义之中。我不得不承认,在阅读某些关于“潜能真值”的章节时,我需要多次回顾前面的定义,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但正是这种挑战性,使得最终豁然开朗时的满足感异常强烈。它不是一本可以被快速消费掉的“快餐读物”,而更像是一场需要耐心投入的智力投资。作者在构建其“逻辑语法”体系时,展现了惊人的系统构建能力,将看似不相关的逻辑分支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自洽且富有解释力的宏大图景。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不仅仅是在描述“我们如何推理”,更是在探讨“我们之所以能如此推理的潜在结构是什么”,这种对基础的追问,令人肃然起敬。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印象深刻,它不像许多哲学著作那样是线性的、平铺直叙的。相反,它像一个复杂的交响乐,不同的乐章(即章节)之间有着内在的张力与呼应。一开始,作者对传统逻辑的局限性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这为后续构建更丰富的逻辑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尤其欣赏他对“语境依赖性”的强调,这直接挑战了那种认为逻辑规则是完全独立于人类思维和语言实践之外的僵化观点。通过引入一系列精心构造的悖论和反例,作者巧妙地展示了经典一阶逻辑在处理日常推理,尤其是涉及知识、信念、时间流逝等问题时的捉襟见肘。这种批判性姿态,使得整本书充满了活力,而非仅仅是对既有知识的重复整理。读到关于“知识逻辑”的那几章时,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内涵结构”的描述,仿佛作者正在为我们展示思维的骨架,以及这些骨架是如何支撑起我们对世界的理解的。
评分这本书,嗯,怎么说呢,简直是哲学思辨的一场酣畅淋漓的马拉松。我记得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厚厚的篇幅就让人望而生畏,但一旦钻进去,那种被逻辑的严密性层层包裹的快感是难以言喻的。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抽象到让人头皮发麻的概念,比如模态性、反事实条件句,通过一系列精心构建的论证,变得触手可及。特别是关于“必然性”和“可能性”的讨论,他没有满足于停留在教科书式的定义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形而上学的根基,探讨了这些概念如何渗透到我们日常的认知结构中。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日常对话中那些看似随口说出的“如果……将会怎样”的假设,都有了一种全新的敬畏之心。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轻松愉快,不如说更像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每前进一步都需要集中所有的心神去消化那些精妙的论证链条。它不是那种适合在睡前随便翻阅的书籍,而是需要你泡上一壶浓茶,在完全沉浸的环境下,才能真正领会其深邃之处的硬核学术著作。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刻印象是它对“意义”这个核心问题的解构与重建。它不是仅仅停留在分析句子的表面结构,而是深入到了句子所蕴含的全部信息、潜在的可能性以及它在不同世界中可以扮演的角色。我尤其欣赏作者如何运用逻辑工具来解剖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认知假设。比如,关于“同一性”在时间轴上的维持问题,书中给出的模型比我以往接触到的任何哲学解释都要精妙和周全。它迫使我重新审视我们是如何在语言中锚定现实的,以及我们的语言结构如何反过来限制了我们对现实的想象空间。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是使用语言的个体,而更像是一个在观察语言机器的内部运作的工程师,理解了那些驱动推理引擎的关键齿轮是如何啮合在一起的,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智识上的解放感。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精确,但同时又带着一种古典学者的严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幽默感。你几乎能感觉到作者在每一个句子中都斟酌了用词的力度。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个哲学词汇的“词典”来辅助阅读,因为他很少使用过于通俗的表达来代替那些具有特定技术含义的术语。但这正是其价值所在——它拒绝降低门槛,而是要求读者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去适应它所建立的精确框架。我对其中对“语义场”的界定部分特别感兴趣。作者没有把意义看作一个孤立的点,而是将其置于一个由其他可能意义构成的网络之中。这种整体性的视角,极大地拓展了我对“理解”这个行为本身的理解。每次合上书本,我都有一种感觉,好像自己的思维模式被某种无形的工具重新校准了一遍,变得更加锐利和聚焦,尤其是在进行自我反思或者分析他人的论点时,这种影响尤为明显。
评分虽然不是最低价,但还能勉强接受,买买买
评分书籍不错。。。。
评分最近在看哲学,这本书算是入门吧
评分书,建议你用纸箱包装,如此甚好,胜过一个薄薄的塑料袋,你可以做到的,你应为其他发货仓树立榜样,订立标准,提升自我职业的价值,更应诠释图书商品的价值,希望你能越做越好!
评分书,建议你用纸箱包装,如此甚好,胜过一个薄薄的塑料袋,你可以做到的,你应为其他发货仓树立榜样,订立标准,提升自我职业的价值,更应诠释图书商品的价值,希望你能越做越好!
评分最近在看哲学,这本书算是入门吧
评分好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虽然不是最低价,但还能勉强接受,买买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