係統、完整的翻譯和齣版,填補瞭菲茨傑拉德作品在我國齣版史上的空白
這套“菲茨傑拉德作品全集”包括五部長篇小說(《瞭不起的蓋茨比》《人間天堂》《漂亮冤傢》《夜色溫柔》《末代大亨》),四部短篇小說集(《新潮女郎與哲學傢》《爵士樂時代的故事》《所有悲傷的年輕人》《清晨起床號》,以及一部首次推齣全譯本的自傳性隨筆集(《崩潰》),是對國外已齣版的菲茨傑拉德作品係統、完整的翻譯和齣版,填補瞭菲茨傑拉德作品在我國齣版史上的空白。
菲茨傑拉德研究專傢吳建國主持翻譯工作,並作序
為瞭保證譯文優質,這套叢書前後籌備瞭整整5年時間,翻譯工作由國內首屈一指的菲茨傑拉德研究專傢、上海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吳建國先生主持。他是上海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畢業於美國派普丹大學,曾在西班牙、丹麥、日本等國傢工作,任哥倫比亞洛桑迪斯大學、墨西哥美洲大學、麥德林科技大學、利馬大學、復旦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客座教授。多次主持國傢/省部級/市教委科研項目。在他的力邀下,來自上海交大、上海師大、復旦大學等名校,從事美國文學研究的專傢、學者,包括五名教授,兩名副教授,加入瞭翻譯隊伍中。
年輕插畫師楊猛創作封麵插畫
為瞭錶現“爵士樂時代”的氣質,特彆邀請瞭年輕插畫師楊猛創作封麵插畫。他的創作古典主義和藝術氣息濃厚,有一種懷舊的味道但又不缺乏現代感,善於用色彩和場景營造齣帶有意味的圖像,來錶達文中的主題或人物細膩的情感,畫麵往往帶有一種浪漫主義色彩,個性鮮明且辨識度高。
100幅珍貴照片
在體例上,每本書都安排瞭兩個扉頁,英文和中文,英文扉頁上是菲茨傑拉德的簽名,然後是珍貴手稿照片,其中有菲氏不同年齡段的個人照片、與傢人及友人的閤照,有作品創作時的筆記、手稿、校樣,甚至要求齣版商修改書名的電報原文,還有與編輯的通信,初版時的封麵設計等等。整套書的這些照片加起來有100幅多幅。
菲茨傑拉德邁嚮文學的處女作
美國文學史上具現代意義的“教育小說”
全方位展現大學校園生活和人生曆練,真實記錄整整一代人的心路曆程
艾默裏·布萊恩是典型的“迷惘的一代”,外錶俊美,傢境富裕,充滿幻想,想齣人頭地。他以貴族式的目空一切對現實不屑一顧,與社會格格不入。在大學讀書期間,周圍的環境更加劇瞭他對中産階級價值觀的懷疑。正當他終日迷茫、躑躅在墮落的邊緣之際,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瞭,他離開校園奔赴軍營。戰爭期間,他母親去世,同學慘死疆場。戰後,他迴到紐約做生意,但投資失敗,最後破産。此時,心愛的姑娘嫁人瞭,多年崇敬的精神導師也已病逝。一次次的打擊使他對人生厭惡到瞭極點……
《人間天堂》著力錶現瞭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年輕一代對傳統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的強烈反叛精神,與塞林格的《麥田裏的守望者》大有異麯同工之妙,是美國文學史上一部具有現代意義的“教育小說”。
F.S.菲茨傑拉德(Francis Scott Fitzgerald,1896-1940)是20世紀美國傑齣的作傢之一。1896年9月24日生於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一個商人傢庭。後考入普林斯頓大學,但中途輟學。1920年齣版長篇小說《人間天堂》,一舉成名,之後寄居巴黎,結識瞭安德遜、海明威等多位美國作傢。1925年《瞭不起的蓋茨比》的問世,奠定瞭他在現代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成為20世紀20年代“爵士樂時代”的代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錶作傢之一。其他代錶作還有《夜色溫柔》《末代大亨》《漂亮冤傢》《爵士樂時代的故事》等。
他的纔華是那麼的自然,就如同蝴蝶翅膀上的顆粒排列的格局一樣。
——海明威
菲茨傑拉德是我推崇的美國作傢,他是個天纔,寫作技巧高超,他的作品有強烈的時代特性,敘述清晰,文風優雅,詞句多姿多彩。
——張愛玲
當菲茨傑拉德同時代的許多著名作傢漸漸被人們忘卻之時,菲茨傑拉德依然還會是人們喜愛的一位大作傢,因為他為人們創造瞭一個新的時代和新的一代人。
——格特魯德·斯泰因
菲茨傑拉德十分瞭解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人。在這一點上,誰也比不上他。
——約翰·張伯倫
菲茨傑拉德從未喪失一個極重要的品質,那就是對生活和曆史的感知,在這一點上沒有幾個作傢能與他相比。他的一生經曆瞭社會習俗和倫理準則的巨大變革,而真實地記錄這些變革則是他為自己定下的使命。
——馬爾科姆·考利
菲茨傑拉德不僅已經成熟;他已掌握瞭自己的文學天賦,正展開翅膀在文學這片天空中自如地翱翔著。他把早期作品中的一切躊躇和矯飾都統統拋在瞭身後,也把他同時代的人和他的前輩們遠遠拋在瞭身後。
——吉爾伯特·塞德斯
總序
第一捲 浪漫的自我中心主義者
第一章 艾默裏,比阿特麗斯之子3
第二章 錐形尖塔與怪獸滴水嘴54
第三章 自我中心主義者開始思考126
第四章 那耳喀索斯不再顧影自憐167
「插麯1917年5月至1919年2月」216
第二捲 一位重要人物的成長曆程
第一章 初入社交圈的少女229
第二章 康復期的各種試驗270
第三章 年輕人的荒唐事304
第四章 傲視一切的犧牲335
第五章 自我中心主義者成長為一位重要人物350
導讀
伊莎貝爾和艾默裏顯然並不天真,但也不算特彆的恬不知恥。再說,業餘的水平在他們正在玩的遊戲中幾乎也毫無價值可言瞭,這樣的一場遊戲大有可能在今後很多年裏成為她主要思考的問題。她跟他一樣,玩這場遊戲起初都是由漂亮的外錶和容易激動的性格引發的,其餘的則是讀瞭那些唾手可得的通俗小說,或者從略微老一點的小說選集裏專門挑選齣來讀的化妝間裏的對話所造成的結果。伊莎貝爾扭捏作態地款款走來的時候是九點半,而且也是她圓睜明亮的眼睛,最能錶明她是一個初入社交圈的天真無邪姑娘的時候。艾默裏相對而言也沒有受到多少濛騙。他在等待著麵具被摘去,而在此同時,他也不去質疑她有戴上麵具的權利。而在她這方麵,他刻意錶現齣的老於世故的精明也沒有打動她。她居住的地方是一個更大的城市,在交際範圍上略占優勢。不過,她也接受他的故作姿態——這不過是這一類事情上的十幾個微不足道的行為準則之一。他明白,他眼下正在一步步逼近她的這種特彆的垂青,因為她早已經受過這方麵的訓練瞭;他也知道,他代錶的僅僅隻是能夠看得見的最好的獵物,因此他必須抓緊時機,以免喪失瞭自己的優勢。於是,他們就著手進行這場遊戲瞭,詭計之多端,手法之狡詐,無所不用其極,倘若她的父母知道瞭,勢必會感到非常震驚。
晚宴過後,舞會開始……順利開始。順利嗎?——每跳幾步舞,就會有男生硬插進來,搶著要跟伊莎貝爾接著跳,而且事後還在角落裏爭爭吵吵,這個說,“你不妨再稍微讓我一點嘛!”那個說,“她也不喜歡這樣呀——她跟我說過的,下一迴我可以插進來跟她跳。”這話說得韆真萬確——她跟誰都是這樣說的,而且在跳完一麯之後鬆手的時候,她還會輕輕捏一下你的手,意思是說,“你知道,你跟我跳舞纔讓我有瞭今晚的歡樂。”
可是時間在流逝,兩個小時過去瞭,那些頭腦不很敏捷,卻喜歡大獻殷勤的男生,最好還是學學把假裝激情的目光投嚮彆處吧,因為十一點的時候,伊莎貝爾和艾默裏就要坐在樓上閱覽室旁邊的那個小房間裏的沙發上瞭。在她的意識中,他倆纔是最漂亮的一對,而且似乎還是最齣類拔萃的一對,因此就應該在這個隱蔽的地方坐一坐,讓那些不那麼光彩照人的貨色在樓下焦灼不安,嘰嘰喳喳去吧。
從門口經過的那些男生不斷探進頭來,目光嫉妒地朝裏麵張望著——從門口經過的那些女孩子隻是笑,隻是皺眉,自己心裏麵自然也更明白該怎麼做瞭。
他們的關係此時已經發展到瞭一個非常明確的階段。他們相互交流瞭自從最後一次見麵以來各自所取得的進步,她聽瞭許多她以前就已聽說過的話。他如今是大學二年級學生,是《普林斯頓人》編委會的成員,可望在四年級當上編委會主席。他對她的情況也有所瞭解,她在巴爾的摩交往密切的男孩子中有幾個“交瞭好運”,前來參加舞會的時候都裝作非常興奮的樣子;他們大多數人年齡都在二十歲左右,開著撩人眼球的紅色斯圖茲牌轎車a。他們中的一大半人似乎已經從各個不同的高中或大學退學,不過,有幾個在運動方麵小有名氣,這讓他對她颳目相看。事實上,伊莎貝爾與大學生們的深入交往不過纔剛剛開始。她與許多年輕大學生都有點頭之交,他們也覺得她是一個“漂亮的小妞兒——值得他們留點兒神”。但是伊莎貝爾卻把這些名字編成瞭花裏鬍哨的一大串,即使是維也納的某個貴族看瞭也會感到目不暇接,嘆為觀止。這就是此時坐在鬆軟長沙發上的這名年輕的女低音的過人本領。
他問她是否覺得他有點兒自高自大。她說自高自大和自信這兩者之間是有區彆的。她欽佩有自信的男人。
“蛤蟆帕剋是你的好朋友嗎?”她問。
“相當要好的朋友——怎麼啦?”
“他跳舞跳得很差勁。”
艾默裏笑瞭。“他跳起舞來,好像要把人傢女孩子扛在背上,而不是摟在懷裏。”這句話她很愛聽。“你很善於評價人嘛。”艾默裏竭力想否認這一點。不管怎麼樣,他還是拿幾個人做例子評價給她看瞭。然後,他們談論起手來。“你的手非常漂亮,”她說,“從你這雙手來看,好像你是彈鋼琴的。你彈鋼琴嗎?”
我前麵已經說過,他們的關係已經發展到一個非常明確的階段瞭——豈止是明確,是已經發展到一個關鍵的階段瞭。艾默裏為瞭趕來見她一麵,已經多待瞭一天,他的火車將於當天夜裏十二點十八分開。他的大皮箱和手提箱都在火車站等著他呢;吊他在口袋裏的懷錶開始變得沉重起來。
“伊莎貝爾,”他突然說,“我想跟你說件事。”他們當時正在輕鬆愉快地談論著“她眼睛裏的那種錶情是多麼的有趣”,伊莎貝爾根據他態度上的變化,已經料想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其實她心裏也一直在想著要多快纔會發生。艾默裏把手伸嚮頭頂,關掉瞭電燈,這樣一來,他們就處在瞭黑暗之中,唯有旁邊閱覽室裏的電燈發齣的紅光從門口照射進來。這時,他開口說:
“我不知道你是否已經猜到——我要說的是什麼。上帝啊,伊莎貝爾——這話聽上去有點兒像在背颱詞,但是絕不是颱詞。”
“我知道。”伊莎貝爾悄聲說。
“也許我們再也不能像這樣相見瞭——我這個人有時候運氣非常的不好。”他把身體從她身邊挪開,斜靠在長沙發另一頭的扶手上,但是她依然能清楚地看見他處於黑暗中的那雙眼睛。
“我們還會再見麵的——傻瓜。”說到最後這兩個字時,她恰到好處地略微加重瞭語氣——因而聽上去幾乎就變成瞭一句親昵的話。他聲音略有點兒嘶啞地繼續說:
“我傾心過許多人——女孩子——我猜想,你也傾心過——不少男孩子,我想說的是,唉,說句老實話,你——”他突然停住,沒有再往下說,卻朝她探過身來,兩手支著下巴頦兒,“咳,說這話又有什麼用呢——你會走你自己的路的,而我呢,我想我也會走我自己的路。”
一陣沉默。伊莎貝爾還真有點兒動情瞭;她把手中的那塊手絹緊緊纏繞成瞭一個小球,藉著流瀉在她身上的微弱的燈光可以看到,她故意把手絹繞成的小球拋在瞭地上。刹那間,他們的手碰到瞭一起,但是兩人都沒有說話。靜默變得更加頻繁,也更加甜蜜瞭。小房間外麵又有一對人脫離瞭人群走上樓來,在隔壁房間裏試著彈起瞭鋼琴。彈瞭一首常見的鋼琴練習麯《筷子麯》之後,他們其中一人彈起瞭《林中的孩子》,一陣輕柔的男高音把歌詞送進瞭小房間:
讓我牽著你的手——讓我把情意心中留讓我們一起朝著夢鄉走。
伊莎貝爾輕輕地哼著這首歌,渾身戰栗著,因為她感覺到艾默裏把他的手伸瞭過來,把她的手握住瞭。
“伊莎貝爾,”他悄聲說,“你知道嗎?我想你都想瘋瞭。你對我這個人也確實有那麼點兒意思。”
“是的。”
“你對我有多在意——你是不是還有彆的更讓你喜歡的人?”
“沒有。”他幾乎聽不見她在說話,盡管他挨得那麼近,臉頰上都能感覺到她呼吸的氣息。
“伊莎貝爾,我就要迴學校去瞭,要待上漫長的半年呢,我們為什麼不——要是我能夠做一件可以讓我想念你的事情,那該多好啊——”
“把門關上……”她輕柔的聲音隻是一帶而過,使他有點兒半信半疑,不知她是否真的說過這話。他輕輕把門掩上的時候,那樂麯聲似乎就在門外顫抖著。
月光多明亮,
吻我入夢鄉。
多麼美妙的歌呀,她遐想著——今天晚上的一切都很美妙,而最美妙的就是這小房間裏的這一幕浪漫的情景,他們手拉著手,不可避免的動人一幕越來越臨近瞭。她未來的生活遠景似乎就是由連綿不斷的這樣的場景所組成的:在月光和淡淡的星光下,在溫馨的豪華汽車的後座上,在綠樹濃蔭底下停著的低矮舒適的敞篷小客車裏——隻不過男孩子也許會變換,而眼前這一個是多麼帥氣啊。他輕輕握住她的手。突然,他動作急促地把她的手翻瞭過來,緊貼著他的嘴唇,他熱吻著她的手心。
“伊莎貝爾!”他的喃喃細語與音樂聲融閤在一起,他們似乎在樂聲的伴奏下飄浮得越來越近瞭。她的呼吸驟然加快瞭。“我可以吻你嗎,伊莎貝爾——伊莎貝爾?”她微微張開嘴唇,在黑暗中轉過臉來對著他。突然間,一陣嘈雜的說話聲傳來,還有在樓梯上奔跑的聲音,全都是氣勢洶洶地衝著他們而來的。艾默裏快如閃電般迅速伸齣手去撳亮瞭電燈,房門被人推開瞭,三個男生,包括那個怒氣衝衝、急著要學跳舞的蛤蟆帕剋闖進門來,這時候,艾默裏已經氣定神閑地坐在那兒翻閱起放在桌上的那一摞雜誌瞭,而她則端坐在長沙發上動也沒動,神態安詳,一點兒也不顯得慌張,甚至還朝他們嫣然一笑,以示歡迎。然而她的心卻在怦怦亂跳,不知何故,她心裏總有一種仿佛一場好事被人攪瞭的感覺。
這場好事顯然已經結束瞭。大傢嚷嚷著要跳舞,他們兩人彼此交換瞭一下眼色——在他這邊是絕望,在她那邊是惋惜,然後晚會再繼續進行,花花公子們消除瞭疑慮,一個個沒完沒瞭地插進來搶著跟她跳舞。
到瞭十二點差一刻的時候,艾默裏擠在一小群圍攏過來祝他“旅途愉快”的人當中,很一本正經地與她握瞭握手。就在這一瞬間,他失去瞭應有的鎮靜,她心裏也有一點慌亂,因為她聽見有一個藏頭露尾、愛插科打諢的人在說:
“帶她齣去呀,艾默裏!”他拉著她的手輕輕捏瞭一下,她也作瞭迴應,就像她這天晚上給二十來個人的手作瞭相同的迴應一樣——僅此而已。
兩點迴到韋瑟比傢的時候,薩莉問她,她跟艾默裏兩人躲在樓上那個小房間裏有沒有發生那“銷魂一刻”。伊莎貝爾轉過身來很平靜地望著她。她的眼睛裏閃爍著空想主義者的光芒,全然是一個像聖女貞德那樣的連夢想也不可褻瀆的夢想傢。
“沒有,”她迴答說,“我再也不做那樣的事情瞭;他嚮我提齣瞭那個要求,但是我拒絕瞭。”
鑽進被窩兒的時候,她心中就在納悶,不知道他明天專門講到這件事的時候究竟會說些什麼。他的嘴巴就是這麼漂亮——她會不會——?
“有十四個天使在守護著他們……”薩莉在隔壁臥室裏帶著睡意唱道。“該死的!”伊莎貝爾一邊嘟噥著,一邊把枕頭捶打得隆起瞭很大的一個包塊,然後小心翼翼地鑽進瞭冰冷的被褥,“該死的!”
對經典的呼喚
——《菲茨傑拉德作品全集》總序
◎ 吳建國
一 引 言
“經典”(canon )一詞,源自希臘文kanon ,原為用於丈量的蘆葦稈,後來其意義延伸,錶示尺度,並逐漸演化為專指經書、典籍和律法的術語。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經典開始進入文學、繪畫、音樂等範疇,成為所有重要的著作和文藝作品的指稱。如今人們所說的文學經典,一般指得到讀者大眾和批評傢公認的重要作傢和作品。
文學經典的形成(canonization),始於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提齣的對文學原理以及史詩和悲劇的界定。由於文學經典邊界模糊,不確定因素頗多,隨著時代的發展,會不斷有新的優秀作傢和作品納入其中,已被認定為經典的作傢和作品則永遠會受到時代的挑戰,有些會逐漸銷聲匿跡,有些則會被重新發現並正名為經典。二十世紀後半葉以來,尤其在文化多元化的氛圍下,人們對文學經典和對“入典”標準的質疑,已成為批評界熱衷討論的重要話題。事實上,文學經典的形成往往會經曆一個復雜而又漫長的過程,會受到特定時代的意識形態、文化模式、讀者情感訴求等諸多因素的介入和影響,“一部作品或一個作傢能否真正成為經典,需要經曆起碼一個世紀的時間考驗”。美國小說傢F. 司各特·菲茨傑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 -1940 )的批評接受史,便在一定程度上印證瞭這一界說。
“在美國現代小說傢中,司各特·菲茨傑拉德是排在福剋納和海明威之後的第三號人物。” 然而大半個世紀以來,菲茨傑拉德的文學聲譽卻經曆瞭一個從當初蜚聲文壇,到漸趨湮沒,到東山再起,直至走嚮巔峰的演變過程。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文壇掀起的“菲茨傑拉德復興”(Fitzgerald Revival),終於將他穩穩推上瞭經典作傢的高位。他的長篇小說《人間天堂》(This Side of Paradise,1920)、《漂亮冤傢》(The Beautiful and Damned,1922)、《瞭不起的蓋茨比》(The Great Gatsby,1925)、《夜色溫柔》(Tender Is the Night,1934 )和《末代大亨》(The Last Tycoon,1941),以及他的四部短篇小說集:《新潮女郎與哲學傢》(Flappers and Philosophers,1920)、《爵士樂時代的故事》(Tales of the Jazz Age,1922)、《所有悲傷的年輕人》(All the Sad Young Men,1926 )和《清晨起床號》(Taps at Reveille,1935),已被列入文學經典之列。如今,人們已不再懷疑,菲茨傑拉德是二十世紀世界文壇上的一位傑齣的社會編年史傢和文學藝術傢。
迴望菲茨傑拉德在我國的批評接受史的發展走嚮,我們不難看齣,這位在美國極負盛名的小說傢,在我國卻經曆瞭一個從全盤否定,到謹慎接受,再到充分肯定的麯摺過程,這其中所包含的諸多錯綜復雜的原因,值得我們認真分析和反思,從中找齣經驗或教訓,供後人記取。
二 被“誤讀、麯解”的一代文豪
如果我們以美國文學評論傢M. H. 艾布拉姆斯所提齣的“文學四要素”,即世界、作傢、作品、讀者,及其所構成的關係作為參照,來考量文學作品的接受狀況,即可看齣,實用主義文學觀在中外文學史上長期占據著主導地位。實用主義文學觀強調的是作品與讀者之間的效用關係,即作品應當是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從事某種事情的工具,並以作品能否達到既定目的作為判斷其價值的標準,即所謂文學的功能應當是“寓教於樂,既勸諭讀者,又使他喜歡,纔能符閤眾望”。各文化群體對外族文學作品的取捨和譯介也概莫能外。
我國對美國現當代文學的譯介已有百年曆史。自“五四運動”以降,尤其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就已有不少作品被翻譯成中文齣版,如傑剋·倫敦、德萊塞、馬爾茲、薩洛揚、劉易斯、海明威、斯坦貝剋等作傢,都是我國讀者較熟悉的名字,他們的作品曾對我國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和民族救亡鬥爭起過一定的促進作用。然而菲茨傑拉德卻一直未能引起我國學人的注意,菲茨傑拉德的作品在那戰火紛飛的歲月裏也未能在中國找到閤適的市場。從總體上說,在新中國成立以前,菲茨傑拉德的作品在我國幾乎沒有譯介,這位作傢的名字在我國讀者中較為陌生。
五十年代初,剛剛擺脫瞭連年戰禍的新中國百廢待興,恢復經濟建設、重整社會秩序是這一年代的主調,對美國現代文學的譯介和研究則相對較為遲緩。但是,在不少有識之士的努力下,我國在五十年代中、後期和六十年代初期在美國現代文學研究方麵仍取得過突破性的成績。然而受當時主流文化的影響和曆史條件的製約,菲茨傑拉德在中國受到的依舊還是冷遇。雖有不少通曉美國文學的專傢、教授開始關注這位作傢,但尚無評介文章齣現,他的作品也沒有正式齣版的中文譯本,他的代錶作《瞭不起的蓋茨比》甚至被稱為“下流的壞書”。著名學者巫寜坤由於將他從美國帶迴中國的英文版《瞭不起的蓋茨比》藉給學生,竟受到瞭嚴厲批判,並背上“腐蝕新中國青年”的黑鍋近30 年。菲茨傑拉德當年在我國的接受狀況由此可見。
1966 年至1977 年這10 餘年間,我國對美國現代文學的譯介和研究基本處於停頓狀態。1978 年後,美國文學中的一些重要作品開始重返我國學界。但及至七十年代末,菲茨傑拉德的作品在中國大陸仍無中文譯本,他的文學聲譽在我國仍很低迷。受“極左”思想的束縛,我國學術界對這位作傢依然持批判、否定的態度,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被誤讀、麯解瞭。例如,在一部頗具權威性的學術專著中,就有如下這段評述:
……二十年代文藝作品日趨商業化和市儈化,當時的暢銷書有費茨傑拉德的小說
《爵士樂時代的故事》(1922 年齣版),內容是宣揚資本傢的嗜酒、狂賭和色情生活,
他的另一作品《偉大的蓋茨比》(1925 年齣版),把這個秘密酒販投機商吹捧成英雄人
物,加以頌揚。費茨傑拉德是二十年代壟斷資本禦用的文藝作者的典型代錶,是美化美
國“繁榮”時期大資本傢罪惡勾當的吹鼓手。及至1929 年嚴重經濟危機爆發,使美國
經濟的“永久繁榮”落瞭空,也暴露瞭菲茨傑拉德的醜惡靈魂。
這一評說在當時的中國學界具有一定的代錶性。客觀地說,在那個非常時期,人們或許也隻能以這種方式來點明菲茨傑拉德“資産階級文藝作者典型代錶”的身份,姑且先簡略介紹一下他的代錶作和“暢銷書”。至於這位作傢本身以及他的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隻好留待後人去分析和評說。這其中的緣由與苦衷是十分微妙的。在30 多年以後的今天來看,這種現象自是荒誕無稽,但我們仍能感覺到當年意識形態領域裏的“非常政治”對學術界的嚴重乾預和影響。
三 對經典的呼喚
法國啓濛主義思想傢德尼·狄德羅曾說:“任何一個民族總有些偏見有待拋棄,有些弊病有待革除,有些可笑的事情有待排斥,並且需要適閤於他們的戲劇。假使政府在準備修改某項法律或者取締某項習俗的時候善於利用戲劇,那將是多麼有效的移風易俗的手段啊!”
1978 年後,在“洋為中用”思想的指導下,我國文藝理論界卓有見識的學者們認真審視瞭過去幾十年我國在外國文學批評領域的得失,詳細製定瞭今後的研究計劃、路徑和方法,使我國的外國文學研究得以迅速而健康地開展起來。在此同時,我國學界對菲茨傑拉德的評價也已有所轉變。一些學者撇開仍很敏感的政治話題和過去已形成的定論,以新的視角對菲茨傑拉德的創作思想和藝術特色進行瞭實事求是的討論和分析,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董衡巽的觀點和研究方法。早在學術研究剛剛開始復蘇的1979 年初,董衡巽就指齣:“外國現代資産階級文學,像外國古典文學一樣,有它的價值,有它的思想意義。不過,我認為除瞭這兩條,還應該承認它在藝術上的成就。我們所說的思想是通過一定的藝術形式錶現齣來的思想;我們所說的藝術是指包含一定思想內容的藝術。它們難能分傢。”“評價外國文學,最好兩頭都能照顧到,既分析思想內容,又顧及藝術特徵……”董衡巽分析瞭菲茨傑拉德的創作思想和文體風格,第一次為這位美國作傢在中國大陸恢復瞭他應有的聲譽和地位:
一位作傢之所以不會被讀者忘記,是因為他有自己的特色。如果說他在思想上沒有
告訴我們新的東西,藝術形式沿用老一套,那麼他憑瞭什麼活在讀者的記憶中呢?菲茨
傑拉德的作品不多,可是當代美國人喜歡讀,他的代錶作《瞭不起的蓋茨比》已經成瞭
一部現代文學名著。人們通過他的作品重溫美國絢麗奢侈的二十年代,那種韆金一擲的
揮霍、半文不值的愛情,那種渴望富裕生活卻又幻滅的心情,清醒瞭又無路可走的悲
哀……引起讀者的共鳴。今天的美國,貧富的鴻溝依然存在,凡是存在貧富懸殊的地方,
“富裕夢”總是有人做的,但是,幻滅恰似夢的影子,永遠伴隨著做夢的人們。菲茨傑
拉德去世將近40 年,他的作品在美國還是那麼走紅,除瞭這個思想上的原因,他那優
美而奇特的文體也是美國讀者不能忘懷的一個因素
可以這樣說,在菲茨傑拉德研究中,我國最具權威的學者當數董衡巽。他是中國大陸研究和介紹這位美國作傢的第一人。他的觀點、研究思路,以及他的若乾專論,對我國的菲茨傑拉德研究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影響。
1983 年,由巫寜坤翻譯的《瞭不起的蓋茨比》正式齣版,與菲茨傑拉德的八篇短篇小說一同收錄在《菲茨傑拉德小說選》裏。這是中國大陸首次正式齣版的這位美國小說傢的中文譯本,是上海譯文齣版社推齣的“二十世紀外國文學叢書”的一種,為我國的美國現代文學研究填補瞭一項空白,使我國讀者對這位“迷惘的一代”的代錶作傢有瞭直接的感性認識。巫寜坤在譯本“前言”裏高度評價瞭菲茨傑拉德的藝術成就和他的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意義,稱他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美國小說傢之一”。
1986 年齣版的《美國文學簡史》,是一部具有開創意義的史學著作。董衡巽在這部專著中第一次嚮我國讀者全麵評述瞭菲茨傑拉德的文學生涯、創作思想和藝術特色,同時也闡明瞭對這位作傢展開研究的意義所在。從此,我國對菲茨傑拉德的譯介和研究正式拉開瞭序幕。
在整個八十年代期間,我國正式發錶的專題評論菲茨傑拉德的文章並不多,且大都集中在《瞭不起的蓋茨比》上,但我國學者已從他的作品中發現瞭遠比他所描繪的那個年代更為重要的價值,認為他既是戰後美國年輕一代的典型代錶,又是“喧騰的二十年代”的批判者。他的創作標誌著十九世紀浪漫主義傳統嚮二十世紀現代主義文學的過渡,他的《瞭不起的蓋茨比》是為“美國夢想”和“爵士樂時代”奏起的一首無盡的挽歌。“他是美國小說傢中最精湛的藝術傢。他的最佳作品在內容上體現瞭高度的精確性,在語言上錶現瞭高度的簡練性。”在這一時期,我國齣版的各類美國文學教材,也使菲茨傑拉德走進瞭高校課堂,並成為不少院校的學位課程。至八十年代後期,全國已有近10 篇以菲茨傑拉德為研究對象的碩士學位論文,如劉欣的《菲茨傑拉德〈人間天堂〉及〈瞭不起的蓋茨比〉中對幻想破失與滅敗的社會批評》(1986)、左曉嵐的《論〈瞭不起的蓋茨比〉中象徵手法的作用》(1989 )等。這充分錶明,這位作傢開始已引起我國學人的高度關注。
及至九十年代末,菲茨傑拉德在我國的接受狀況已大有改觀。最為明顯的例證是,《瞭不起的蓋茨比》在中國大陸齣版瞭8 種中文譯本和兩種中文注釋或中英文對照本;《夜色溫柔》有5 種中文譯本。
除此之外,還有3 本“菲茨傑拉德短篇小說選”譯本問世。我國學者在這10 餘年間發錶的專論菲茨傑拉德的文章在數目上也有明顯增加。我國在這一時期齣版的美國文學專著,如王長榮的《現代美國小說史》(1992)、常耀信的《美國文學史》(1995)、史誌康的《美國文學背景概觀》(1998 )等,也都對菲茨傑拉德予以瞭高度的肯定。楊仁敬在《二十世紀美國文學史》中指齣:“菲茨傑拉德的作品,作為‘荒原時代’的曆史記錄,今天已顯得越來越重要瞭。”這是我國學界在沉寂多年之後對這位經典作傢的呼喚。
四 關於菲茨傑拉德作品的譯介與研究
1. 關於《瞭不起的蓋茨比》。至七十年代初,颱灣已有4 種中文譯本。由於種種原因,這些譯本很少為大陸讀者所知。1982 年,我國首次齣版瞭這部小說的注釋本《燈綠夢渺》。注釋者在此書“前言”中說:“書名有譯《偉大的蓋茨比》者,似乎失之平淡;有譯《大亨小傳》者,但實非傳記體,蓋茨比也算不得大亨。仔細讀來,蓋茨比的經曆頗富傳奇性,小說情節又類‘言情’,作者用意當在批判,注釋者姑譯為《燈綠夢渺》。”注釋者還指齣瞭作者獨具匠心的象徵手法的運用:“綠色實為蓋茨比畢生夢想的象徵。綠色代錶生機,綠色使人歡快,綠色又是萬能的美元鈔票的顔色。齣身農傢的蓋茨比抵抗不住財富和美色的誘惑,走上瞭一條典型的美國式的奮鬥道路。黛西則象徵著財富和美色的結閤。此種象徵手法書中屢見不鮮……但其著力點不在機械地比附,而在氣氛的烘托……書尾處的安慰激勵之詞亦不能稍減其渺茫之感。蓋茨比淒涼的下場是美國生活的悲劇。”在評價這部小說的語言特色時,注釋者說:
作者遣詞造句樸素真摯,極少十九世紀小說中的冗長繁縟,也沒有當時已萌芽的現代主義的奇奧艱深。可是他行文並不單調平直。他時而後退三步,描繪中夾著若隱若齣的諷刺和淡淡的幽默;他時而又置身其中,情不自禁地激昂動情;他時而又詩意盎然,不乏華麗之詞,是浪漫氣質的自然流露。
注釋者還將此書與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作瞭比較,認為:“這本書決不僅是‘負心女子癡情漢’的戀愛悲劇。從中讀者可以觸摸到美國社會生活的脈搏,可以看到美國一個曆史階段的文藝畫捲。”這些話語足見注釋者的慧眼識金和對這部小說的喜愛。他的觀點也代錶著我國讀者對這位美國作傢的接受態度。巫寜坤也在《瞭不起的蓋茨比》“譯後記”中指齣:
菲氏並不是一個旁觀的曆史傢。他縱情參與瞭“爵士樂時代”的酒食徵逐,也完全融化在自己的作品之中。正因為如此,他纔能栩栩如生地重現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生活氣息和感情節奏。但更重要的是,在沉湎其中的同時,他又能冷眼旁觀,體味“燈火闌珊,酒醒人散”的悵惘,用嚴峻的道德標準衡量一切,用淒婉的筆調抒寫戰後“迷惘的一代”對於“美國夢”感到幻滅的悲哀。不妨說,《瞭不起的蓋茨比》是“爵士樂時代”的一麯挽歌,一個與德菜塞的代錶作異麯同工的美國的悲劇。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國學者對這部經典之作的敘事藝術和文本結構的挖掘也在深化。例如,程愛民認為:“從敘述的角度看,敘述者尼剋的故事似乎是條主綫,從頭至尾時隱時現地貫穿於整個小說;而蓋茨比的故事隻是尼剋的故事的一部分。但從故事的內容和重心來看,蓋茨比的故事實際上纔是小說的主體。如果采用‘紅花綠葉’比喻的話,那蓋茨比的故事毫無疑問是紅花,尼剋的故事隻是扶襯的綠葉。因此,小說的敘述主綫隻是作為一個背景,一個舞颱,實際上演的是蓋茨比的‘戲’。這種敘述手法的安排及産生的藝術效果是頗具匠心的。”“這部作品並不局限在使用單一視角上……小說不時地變換敘述視角和敘述者,有時還采用視角越界等手段,使得敘述呈多元化展開。不同的側麵展示組閤在一起,仿佛不同鏡頭的變換,構成瞭一幅反映蓋茨比故事的立體圖像。”程愛民還分析瞭菲茨傑拉德與亨利·詹姆斯之間在敘述者和人物設計上的相同和不同之處:“菲茨傑拉德的獨特或高明之處,就在於他創造瞭尼剋這個‘一半在故事裏、一半在故事外’的存在,並利用這一人物的特殊位置把(作者自己的)兩種不同的看法統一在瞭《大人物蓋茨比》這部作品之中……起到瞭傳統的第一人稱敘述或第三人稱全知敘述均不能起到的作用,産生瞭獨特的藝術效果。”
時至今日,我國已齣版50 餘種《瞭不起的蓋茨比》的中譯本(包括颱灣地區)。我國研究者在各類學術刊物上發錶的專論《瞭不起的蓋茨比》的文章已達130 餘篇;以這部作品為研究對象的碩士和博士學位論文有40 餘篇。由此可見我國讀書界對這部經典作品的接受程度和研究的深度。
2. 關於《夜色溫柔》。《夜色溫柔》是一部“令人越讀越感到趣味無窮的小說”(海明威語),但中文譯本1987 年纔在中國大陸首次齣現,然而我國學者對這部曾經受到冷遇的作品的藝術構造和思想意義的解讀卻頗有獨到之處。王寜等認為:“若是將小說的結構與福剋納的《喧嘩與騷動》以及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的結構相比,我們便不難發現,《夜色溫柔》仍是一部以現實主義傳統手法為主的小說,遠沒有前兩位意識流大師那樣走極端。因此,若想從結構上來貶低這部小說的重大價值,看來是難以令人接受的。”
陳正發等在論及這部作品錯綜復雜的敘事結構時也指齣:“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看作是作者頗具匠心的藝術處理……菲茨傑拉德善於在敘述中一而再、再而三地中斷,或是場麵驟然更替,而內中又有邏輯上的必然聯係。這樣讀者便可漸漸不受作者的主觀影響,化被動為主動,獨自對作品做齣自己的闡釋。”
不管這些評論是否準確,都足以錶明,我國學者對這部作品已有自己的認識和理解,並在學術上開始逐漸走嚮瞭成熟。
繼《瞭不起的蓋茨比》後,《夜色溫柔》也引起瞭我國讀者濃厚的興味。如今,《夜色溫柔》在我國已有16 種中文譯本(包括颱灣地區);從不同角度探討這部作品的專題研究論文有30 餘篇,以這部作品為研究對象的碩士和博士學位論文近20 篇。目前,我國學者對這部作品的研究仍在不斷深入。
3. 關於菲茨傑拉德的短篇小說。九十年代後期是我國菲茨傑拉德譯介和研究規模空前的時期。在這一時期,我國齣版瞭3 部《菲茨傑拉德短篇小說選》的中文譯本,他的160 多篇短篇小說中,有23 篇被翻譯成中文正式齣版。不少研究者認為,他的短篇小說“情節生動,用詞遣句流暢舒展,字裏行間充滿詩情畫意,藝術感極強……塑造和記錄瞭生活在已逝去的那個特定時間和特定空間裏的一批特定的人物……彌漫著一種夢幻色彩,充滿敏感和穎悟,令讀者不得不緊張地同他一起去品味和感受人生與世界。”他“是美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最具代錶性的作傢”,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主要短篇小說傢”,“他的作品在風格上與歐·亨利很接近”,“會使人想起剋萊恩的嘲諷手法和藏而不露的用語技巧,”如“《重訪巴比倫》的敘事技巧可說是天衣無縫,爐火純青,思想上也很有深度。這使它成為傳世之作。”
時至今日,菲茨傑拉德的四部短篇小說集已有三部被譯成中文,盡管受各種條件所限,目前的研究尚不夠深入,評價的方法和觀點仍可進一步商榷,我國學人對他的短篇小說的閱讀和研究興趣正在與日俱增。
……
“菲茨傑拉德作品
評分“菲茨傑拉德作品
評分正版好書,服務熱情,送貨及時,滿意。
評分正版好書,服務熱情,送貨及時,滿意。
評分“菲茨傑拉德作品
評分“菲茨傑拉德作品
評分“菲茨傑拉德作品
評分“菲茨傑拉德作品
評分“菲茨傑拉德作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