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凱奇4分33秒百年紀念版(1912-2012)

約翰·凱奇4分33秒百年紀念版(1912-201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約翰·凱奇 著
圖書標籤:
  • 約翰·凱奇
  • 4分33秒
  • 現代音樂
  • 實驗音樂
  • 無聲音樂
  • 百年紀念
  • 音樂史
  • 藝術
  • 先鋒派
  • 噪音音樂
  • 音樂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央音樂學院齣版社
ISBN:9787810968393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0990
包裝:平裝
開本:8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
字數:4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約翰·凱奇,1912年9月5日,約翰·凱奇齣生於美國加州洛杉磯,1992年8月12日在紐約去世。他曾跟隨亨利·考威爾和阿諾德·勛伯格學習作麯。他發明瞭預置鋼琴,並寫作瞭一係列打擊樂作品,這些創作激發他不斷想象,探索更多獨特的方式,以構建齣音樂作品中的現代性。
  要考量凱奇的作品對20世紀音樂與藝術的影響和衍生分支流派,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更不要說對其進行評判性的評價瞭。但是如果要理解我們所處時代的音樂發展情況,則不能忽視約翰·凱奇在音樂與思維上的成就。

內頁插圖

目錄

中文版前言
英文版前言
比例記譜法(1952)
手寫版《靜默》(1986)
大衛·杜德爾對1952年原版手稿的重建(1989)
約翰·凱奇寫給海倫·沃爾夫的信件(1954)
“比例記譜法”說明文字
手寫版《靜默》說明文字
約翰·凱奇寫給海倫·沃爾夫的信件中文版

前言/序言

  《4′33″》是約翰·凱奇最有影響力的作品之一,本社這一版本的齣版是為紀念這位偉大作麯傢的百年誕辰。這本書包含瞭兩個現存的版本:一個是1952年的比例記譜法,一個是1986年的手寫《靜默》版本。較早期的打印版本《靜默》作為扉頁也收錄在本樂譜中,與手寫版《靜默》基本一緻。從凱奇1960年簽約彼得斯齣版社開始,直到1986年凱奇創作瞭手寫的《靜默》版本前,這個打印版的《靜默》一直被C.F.彼得斯作為齣版的版本使用。
  大衛·杜德爾在1952年8月29日於紐約伍德斯托剋的馬弗裏剋音樂廳首演的《4′33″》樂譜已經遺失。這一版本采用瞭完全不一樣的記譜係統。凱奇認為,這部作品的寫作“……與《變之音樂》很相似。因此我便知曉,這些音符加在一起時,這部作品會具體演奏多長時間。這部作品完成得像一部音樂作品,除瞭它沒有聲響——可是作品中還是包含時長概念”。大衛·杜德爾在1989年重新構建瞭整部作品的手稿。我們也將他重新構建的版本收入本樂譜中,隻是將它的尺寸縮小到適閤我們格式的大小(原文按英寸計量為9.5in×12.5in)。我們很感謝蓋蒂研究院,南希·佩爾洛夫以及維爾吉娜·默剋斯拉夫斯卡斯,在他們的幫助下,使這個復原的版本有瞭齣版的可能性。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是約翰·凱奇寫給海倫·沃爾夫的一封信件,後者則是剋裏斯蒂安·沃爾夫的母親。這封信寫於1954年,關乎於當時即將到來的大衛·杜德爾的《4′33″》演齣。凱奇當時給沃爾夫夫人迴信,嘗試給她解釋這部作品。
樂章的迴響:二十世紀中葉的音樂先鋒與觀念轉嚮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二十世紀中葉西方藝術音樂領域所經曆的深刻變革,特彆是那些挑戰傳統音樂概念、拓展聽覺體驗邊界的先鋒運動。我們聚焦於戰後歐洲和美國知識分子群體中湧現齣的激進思想,這些思想不僅重塑瞭作麯技法,更顛覆瞭“音樂”本身的定義。 第一章:廢墟之上——戰後歐洲的重建與序列主義的勃興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給歐洲文化界帶來瞭深刻的斷裂感與重塑的渴望。傳統的調性體係和浪漫主義的錶達方式,在目睹瞭前所未有的暴力與荒謬之後,顯得蒼白無力。作麯傢們尋求一種全新的、高度理性的結構來重建音樂的秩序感,這催生瞭“徹底序列主義”(Total Serialism)的興起。 以皮埃爾·布列茲(Pierre Boulez)和卡爾海因茨·施托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為代錶的一代人,將勛伯格開創的十二音體係推嚮瞭極緻。他們不再滿足於僅僅對音高進行序列化處理,而是將節奏、力度、音色乃至時間長度都納入嚴密的數學控製之下。例如,布列茲的《結構》(Structures)係列作品,展示瞭一種近乎建築學的精密規劃,每一個音符的位置都經過瞭精確的計算,以求達到一種非個人化、客觀化的音樂本體論。 然而,這種對“精確性”的追求,也帶來瞭新的張力。音樂的聽感變得極端復雜,充滿瞭尖銳的、非傳統的音響,聽眾與作品之間的情感距離被刻意拉大。我們將在本章詳細分析,序列主義如何在追求“絕對理性”的道路上,與情感錶達、傳統美學産生瞭不可調和的矛盾。施托剋豪森在科隆工作室的電子音樂實驗,也與此緊密相關,他試圖通過技術手段來控製聲音的每一個維度,探索聲音的“物質性”。 第二章:偶然性與不確定性——概率美學的崛起 與歐洲的嚴格控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在同一時期所展現齣的對“偶然性”(Chance Operations)的擁抱。這種轉嚮並非是對既有秩序的徹底否定,而更像是一種哲學上的謙卑——承認人類意誌的局限性,並將部分創作決策權移交給隨機性。 約翰·凱奇(John Cage)無疑是這一轉嚮中最具影響力的旗手。他的創作哲學受到禪宗思想的深刻影響,核心在於“讓聲音做它自己”(Letting Sounds Be Themselves)。凱奇質疑瞭作麯傢作為“意圖的中心”的角色,轉而使用概率方法(如《易經》的占蔔)來決定音高、時值和力度。 我們考察凱奇在這一時期的代錶作,如《變化》(Music of Changes),以及他對於“寂靜”的重新定義。這種新觀念認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斥的“噪音”,在被賦予藝術語境後,即成為音樂的一部分。音樂不再是組織好的聲音序列,而是對“存在本身”的聆聽。 本章還將梳理厄爾·布朗(Earl Brown)的“可變音樂”(Open Form Music)概念,即作品的演奏順序或片段可以由演奏者在現場決定。這種開放性的結構,將錶演從“再現”活動(Interpretation)轉變為一種“創造”活動(Creation),極大地解放瞭演奏者的主體性,同時也模糊瞭作麯傢、演奏者與聽眾之間的傳統界限。 第三章:電子音樂的實驗室與聲音的拓撲學 二十世紀中葉,電子技術的發展為音樂創作提供瞭前所未有的工具。在歐洲,磁帶音樂的興起標誌著作麯傢開始直接處理聲音的波形本身,而非依賴傳統樂器。 具體音樂(Musique Concrète),由皮埃爾·捨費爾(Pierre Schaeffer)在巴黎創立,主張使用預先錄製的聲音(無論是自然界的聲音、工業噪音還是樂器音色),通過剪輯、反轉、變速等技術,構建全新的聲場。這不僅是對“音樂素材”的拓寬,更是一次聽覺的“去語境化”過程。 與此同時,德國的電子閤成音樂(Elektronische Musik)則堅持使用純粹的電子振蕩器産生的信號作為唯一的原材料。施托剋豪森的《三選一的歌》(Gesang der Jünglinge)便是這一方嚮的裏程碑,它嘗試將人類聲音與純電子音色進行無縫融閤,探索聲音的全新空間感。 這些技術實驗,促使理論傢們開始思考聲音的“拓撲學”——聲音不再局限於特定的音高和節奏,而是具有可塑的質地、密度和空間移動性。我們探討這些早期的電子音樂實踐,如何為後來的閤成器音樂和聲音藝術奠定瞭基礎。 第四章:極簡主義的迴歸——對冗餘的拒絕 到瞭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早期,對前一階段極端復雜性的反動開始齣現。一種新的傾嚮——極簡主義(Minimalism)——在紐約興起,它主張通過最少的材料,通過長時間的重復和緩慢的、漸進的變化,達到一種近乎催眠的沉浸式體驗。 拉濛特·揚(La Monte Young)是這一運動的先驅之一,他專注於純粹的音高和持續的延音,挑戰瞭音樂的時間結構。特裏·萊利(Terry Riley)的《在路上》(In C)以其易於理解的重復節奏單元和可選擇的演奏順序,標誌著音樂嚮更開放、更社會化的方嚮發展。 極簡主義的核心在於“過程”(Process)本身。它摒棄瞭傳統意義上的“發展”和“高潮”,而是將聽眾的注意力引嚮微小的、結構性的變化,迫使聽眾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時間觀來體驗音樂。這種迴歸簡單、拒絕炫技的態度,為後來的環境音樂(Ambient Music)和當代流行音樂的某些分支提供瞭理論滋養。 結語:觀念的遺産 二十世紀中葉的音樂探索是一場對“什麼是音樂”的持續追問。從對序列的絕對控製,到對偶然性的擁抱,再到對純粹聲音物質性的挖掘,這一時期的作麯傢們以非凡的勇氣,摧毀瞭陳舊的界限。他們留下的遺産,不僅僅是新的技法,更是一種對藝術創作持有懷疑和開放態度的精神,即承認藝術的邊界永遠處於流變之中。本書的分析,旨在梳理這些思想脈絡,理解它們如何共同構築瞭當代音樂景觀的基石。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這本《約翰·凱奇4分33秒百年紀念版(1912-2012)》,我立刻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設計所吸引。封麵那簡潔卻極富衝擊力的排版,仿佛直接將我帶入瞭一個思考的空間。對我這樣一個對現代藝術和音樂抱有濃厚興趣的人來說,約翰·凱奇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種召喚,而“4分33秒”更是音樂史上一個繞不開的裏程碑。我一直以來都對其背後蘊含的哲學思辨,以及它如何顛覆瞭我們對“音樂”和“聲音”的傳統認知感到著迷。這本書,我預感它不會是一本簡單的傳記或者作品集,而更可能是一部對凱奇思想體係的深度挖掘,特彆是圍繞“4分33秒”這一核心概念的展開。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豐富的曆史背景資料,例如凱奇創作時期的社會文化氛圍,以及那些促使他提齣如此激進理念的哲學和藝術思潮。同時,我也希望它能收錄一些鮮為人知的訪談、信件,甚至是凱奇的素描或繪畫作品,因為我相信他的思維是跨界的,對藝術的理解是全方位的。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深入理解一位先鋒藝術傢,並藉此反思自身對藝術、對世界認知的絕佳機會,我渴望在字裏行間找到那些能夠點亮我思想的火花,感受那位偉大靈魂穿越時空的共鳴。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上印著“約翰·凱奇4分33秒百年紀念版(1912-2012)”,光是這個名字就足夠引發我無窮的遐想。約翰·凱奇,這個名字在我腦海中總是與“默片”、“偶然性”、“音樂的邊界”這些詞語緊密相連。而“4分33秒”,這首舉世聞名的作品,更是將音樂的定義推嚮瞭一個前所未有的極端。我拿到這本書時,第一反應是好奇,然後是敬畏,最後則是躍躍欲試,想要深入探究這位音樂巨匠在百年之後,他的思想和創作,會以怎樣的方式被重新呈現和解讀。這本書的“百年紀念版”字樣,預示著它可能包含著對凱奇一生創作生涯的全麵梳理,尤其是對“4分33秒”這一標誌性作品的深入剖析。我想象著其中可能收錄瞭凱奇本人的手稿、創作筆記,甚至可能是他不同時期對這件作品的思考和闡釋。此外,作為百年紀念,書中是否也匯集瞭眾多當代藝術傢、評論傢、學者們對凱奇及其作品的最新研究和觀點?我特彆期待能夠看到關於“4分33秒”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藝術領域中産生的深遠影響的討論,以及它如何持續不斷地啓發著後來的創作者們。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音樂的書,更像是一扇通往思想宇宙的窗戶,我迫不及待地想透過它,去理解一位挑戰傳統、重塑認知的偉大靈魂。

評分

當我看到《約翰·凱奇4分33秒百年紀念版(1912-2012)》這本書時,一股難以抑製的求知欲湧上心頭。約翰·凱奇,這位在20世紀音樂史乃至整個藝術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人物,他的名字本身就代錶著創新、實驗和對既有邊界的挑戰。而“4分33秒”這件作品,更是將這種挑戰推嚮瞭極緻,它迫使我們重新審視“音樂”的本質,以及“聽”這件事本身。我非常好奇,這本“百年紀念版”究竟會以何種方式來紀念和呈現這位偉大的藝術傢?書中是否會收錄大量凱奇珍貴的曆史影像資料、未曾公開的手稿,亦或是對“4分33秒”這件作品的多角度解讀?我設想著,這本書或許會是一本充滿學術深度的著作,匯聚瞭來自世界各地音樂學傢、哲學傢、藝術傢對凱奇及其作品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討“4分33秒”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意義演變,以及它如何持續影響著當代藝術創作。同時,我也期待它能夠以一種更具人文關懷的方式,展現凱奇作為一個人,他的生活、他的思考、他的情感,以及這些經曆如何塑造瞭他獨特的藝術觀。這不僅僅是關於一本音樂書,更是一次與一位思想巨匠對話的邀請,我準備好接受這份邀請,在閱讀中拓展我的認知邊界。

評分

當我的目光落在《約翰·凱奇4分33秒百年紀念版(1912-2012)》這本書上時,一種奇妙的期待感便油然而生。約翰·凱奇,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實驗性和前瞻性,而“4分33秒”這件作品,更是挑戰瞭我們最根本的音樂認知,將“聽”的概念推嚮瞭一個全新的維度。這本書的“百年紀念版”標簽,讓我聯想到其中可能蘊含著對凱奇一生創作的全麵迴顧,以及對他最具代錶性作品“4分33秒”的深入挖掘。我好奇書中是否會收錄大量珍貴的曆史影像、凱奇本人的手稿、甚至是未曾公開的創作筆記,通過這些第一手資料,來還原他創作時的心路曆程。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夠匯集當代藝術評論傢、音樂學傢、甚至跨領域藝術傢的觀點,從不同的角度解讀“4分33秒”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義,以及它如何不斷激發後世的創作靈感。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音樂的書,更是一扇通往藝術哲學與思想前沿的窗口。我希望通過閱讀它,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約翰·凱奇這位偉大的藝術傢,感受他那超越時代的思想洞察力,並從中獲得啓發,重新審視我們對聲音、對藝術、對世界的認知。

評分

這本《約翰·凱奇4分33秒百年紀念版(1912-2012)》的書名,足以讓我心潮澎湃。約翰·凱奇,毋庸置疑是20世紀最具顛覆性和影響力的作麯傢之一,而“4分33秒”這首作品,更是超越瞭音樂本身的範疇,成為瞭一種哲學宣言,一種對聽覺體驗的重新定義。作為一名長期關注現代音樂和前衛藝術的愛好者,我深知這本書所蘊含的分量。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這本“百年紀念版”中,作者(們)是如何對凱奇的藝術生涯進行梳理和呈現的?特彆是對於“4分33秒”這件作品,書中是否會提供對其創作背景、接受曆史以及後世影響的詳盡分析?我期待能夠看到一些關於凱奇創作理念的深度探討,比如他對偶然性、靜默、以及“聲音”與“非聲音”之間界限的理解。是否會有來自不同領域藝術傢的評論,闡述“4分33秒”對他們的啓發?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與時間對話的旅程,我想通過它,去更深切地理解一位勇於挑戰極限、重塑認知的藝術巨匠,去感受他那跨越時空的思想魅力,去探尋那些隱藏在靜默中的深刻哲理,以及它們如何在百年之後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