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7日,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和2017年5月17日给中国社科院成立40周年的贺信中都强调:“丰富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是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再次发出的重要号召,也是我们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心声和宏伟目标,必须继续多层面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了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组织撰写这部研究文集,展示了30位著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十七届三中会议精神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认真贯彻落实院党组、院务会、学部主席团和院工作会议的部署和指示,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以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继续积极推进科研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在课题研究、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社会科学总论篇
李慎明 领导人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3
朱佳木 运用领导人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做斗争 /20
徐崇温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学习领导人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体会 /34
田心铭 旗帜鲜明坚持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 “根本标志”
———学习领导人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0
梅荣政 创新科学理论和伟大实践的光辉指南
———学习领导人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体会 /48
刘国光 关于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些问题 /58
赵 曜 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思考 /65
吴宣恭 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繁荣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72
周新城 哲学社会科学是有阶级性的
———学习领导人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
一点思考 /84
田心铭 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94
张海鹏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 推进中国历史学国际话语权 /111
哲学篇
陈先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文本及其解读 /125
陶德麟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 /133陈学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处于改革开放新起点上的中国的现实意义 /153
逄先知 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一些看法 /166
侯惠勤 “普世价值”的理论误区和制度陷阱 /171
李崇富 论治国理政的 “底线思维” /182
陶德麟 略论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借鉴 /198
梅荣政 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213
沙健孙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原始社会历史的理论及其启示 /222
汝 信 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 /247
田心铭 马克思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新贡献
——— 《马克思致约瑟夫·魏德迈 (1852年 3月 5日)》和列宁
《国家与革命》第二章第 3节研读 /252
吴易风 西方 “重新发现”马克思述评 /269
政治经济学篇
程恩富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重大创新
———兼论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思想 /317
顾海良 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330
洪远朋 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思维 /349
卫兴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与生产力的关系 /361
胡 钧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确定为生产关系对指导经济发展的
重大实践意义 /372
程恩富 现代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多样化创新的原则和思路 /386
顾海良 《资本论》“崭新的因素”与马克思经济学 “术语的革命” /393
颜鹏飞 政治经济学 “术语革命”或话语革命
———兼论 “社会主义调节经济”新话语体系 /408
刘国光 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核心是资源配置问题 /415
卫兴华 澄清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认识误区 /425
杨承训 试论优化资源配置的 “三元机制”
———学习领导人同志论述的感悟 /437
李慎明 当今世界仍然处于金融帝国主义时代 /458
吴易风 西方经济学中的新自由主义 /472
何秉孟 析新自由主义的反社会主义本质 /481
2 30位著名学者纵论哲学社会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篇
朱佳木 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95周年而作 /501
赵 曜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 /513
李崇富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完全合理合情合法 /521
刘书林 论共产党与社会党名称蕴含的本质区别 /538
梁 柱 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研究 /551
刘书林 社会主义的本质决不等于美国的 “中产阶级化” /567
梁 柱 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文献
———纪念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 60周年 /577
卫建林 第三世界与社会主义 /590
附录 开创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新境界
———记 30位中老年马克思主义学者 /626
后 记 /629
这本书的编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不同领域的专家们似乎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极其精彩的辩论。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主权”这一议题时的平衡感。不同学者的立场看似尖锐对立,但最终却汇聚成一个更宏大的图景。有一位社会学家对跨国资本流动如何渗透进地方治理结构进行了犀利的批判,他的论证逻辑严密,数据支持扎实得让人无法辩驳。然而,紧接着的另一篇经济人类学文章,却从“微观韧性”的角度解读了地方社区如何利用非正式网络来抵御外部冲击,这提供了一种非常宝贵的、自下而上的观察视角。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智力上的探险感。它迫使你不断地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去迎接新的挑战,绝对不是那种可以囫囵吞枣的读物,需要细细品味,反复咀嚼才能领会其中精髓。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严谨、深刻,并且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特别被其中关于“现代性遗产与当代伦理困境”的探讨所打动。它不像某些时髦的畅销书那样热衷于追逐热点,而是沉潜于那些经过时间淘洗的哲学母题。例如,有几位思想家对“自由意志”与“决定论”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重新定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引用了康德的义务论和福柯的权力分析,试图在算法统治的未来中,为人类主体性寻找最后的立足点。这种将古典哲学精神与最前沿的技术发展相结合的努力,展现了这些学者们极高的学术抱负。文字风格上,有些篇章如同老派的法兰克福学派论述般,充满了警醒和忧思,节奏沉稳,层层递进,读起来需要极大的专注力,但收获的洞见也相应更为醇厚。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成功地在宏大叙事与微观经验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不同于那种只停留在概念推演的哲学著作,这里的每一篇理论分析都似乎能立刻投射到我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比如,探讨“消费主义的符号经济学”的文章,并没有空泛地批评消费,而是通过分析某一类特定商品(我记得提到了某种奢侈品)的符号价值是如何被社会阶层固化,并反过来塑造个体欲望的,论证得极其生动有趣。它展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强大生命力——能够捕捉到时代脉搏中最细微的震动。阅读体验是非常愉悦的,因为它既满足了对深层知识的渴望,又不会因为过于晦涩而让人望而却步。它像是一面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我们所处时代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对普通读者来说可能门槛稍高,因为它毫不避讳地使用了大量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理论模型。但如果你真的对人文社科的底层逻辑抱有强烈的好奇心,那么投入时间去啃下这些“硬骨头”绝对是值得的。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的那几章。作者们没有把科学视为一套纯粹客观的真理体系,而是将其置于特定的社会权力结构中进行审视。他们探讨了资金流向、同行评议制度,乃至学科话语权的争夺,是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接受的“科学事实”。这种解构主义的分析角度,虽然可能让一些坚信实证主义的读者感到不适,但它极大地激发了我对知识生产过程的批判性反思。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依赖的“权威”,背后也隐藏着复杂的人类互动和制度选择,这种深刻的反思是任何一本入门读物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思想的盛宴!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学术合集,没想到翻开后就被那些真知灼见深深吸引住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后现代性与身份认同”的讨论,作者们从全新的视角切入,剖析了在信息爆炸时代,个体如何建构和解构自身的意义。他们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精密的分析工具,引导读者去思考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是如何被历史、文化乃至技术所塑造的。比如,有一篇文章详细探讨了数字媒体对集体记忆的重塑,那种细腻的笔触,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历史的脉络是如何在每一次点击和分享中被重新编码。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赞叹,它不仅仅是在梳理前人的理论,更是在积极地参与到当代学术前沿的对话中去,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读完后,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彻底拓宽了,对很多社会现象的理解也变得更加立体和复杂,不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