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7日,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講話和2017年5月17日給中國社科院成立40周年的賀信中都強調:“豐富和發展21世紀馬剋思主義和當代中國馬剋思主義。”這是以為核心的黨中央再次發齣的重要號召,也是我們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心聲和宏偉目標,必須繼續多層麵地豐富和發展馬剋思主義。為瞭學習貫徹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剋思主義研究學部組織撰寫這部研究文集,展示瞭30位著名馬剋思主義社會科學傢的研究成果。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剋思主義研究學部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錶”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報告、十七屆三中會議精神和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精神,努力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曆史任務,認真貫徹落實院黨組、院務會、學部主席團和院工作會議的部署和指示,解放思想,奮發進取,開拓創新,以科研體製、機製改革為契機,繼續積極推進科研工作和其他各項工作,在課題研究、學科建設、隊伍建設等方麵,都取得瞭可喜成績。
社會科學總論篇
李慎明 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的核心要義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 /3
硃佳木 運用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同曆史虛無主義思潮做鬥爭 /20
徐崇溫 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堅持以馬剋思主義為指導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講話的體會 /34
田心銘 旗幟鮮明堅持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 “根本標誌”
———學習習近平 《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40
梅榮政 創新科學理論和偉大實踐的光輝指南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講話的體會 /48
劉國光 關於當前馬剋思主義理論的一些問題 /58
趙 曜 關於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若乾思考 /65
吳宣恭 堅持馬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 繁榮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 /72
周新城 哲學社會科學是有階級性的
———學習習近平 《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的
一點思考 /84
田心銘 論堅持和發展馬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 /94
張海鵬 建設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學科 推進中國曆史學國際話語權 /111
哲學篇
陳先達 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文本及其解讀 /125
陶德麟 對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兩個問題的理解 /133陳學明 馬剋思主義哲學對處於改革開放新起點上的中國的現實意義 /153
逄先知 關於意識形態問題的一些看法 /166
侯惠勤 “普世價值”的理論誤區和製度陷阱 /171
李崇富 論治國理政的 “底綫思維” /182
陶德麟 略論文化建設中的傳承與藉鑒 /198
梅榮政 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之我見 /213
沙健孫 馬剋思恩格斯關於原始社會曆史的理論及其啓示 /222
汝 信 深刻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本質 /247
田心銘 馬剋思對階級和階級鬥爭理論的新貢獻
——— 《馬剋思緻約瑟夫·魏德邁 (1852年 3月 5日)》和列寜
《國傢與革命》第二章第 3節研讀 /252
吳易風 西方 “重新發現”馬剋思述評 /269
政治經濟學篇
程恩富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重大創新
———兼論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思想 /317
顧海良 開拓當代中國馬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 /330
洪遠朋 構建馬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思維 /349
衛興華 馬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對象與生産力的關係 /361
鬍 鈞 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確定為生産關係對指導經濟發展的
重大實踐意義 /372
程恩富 現代政治經濟學理論體係多樣化創新的原則和思路 /386
顧海良 《資本論》“嶄新的因素”與馬剋思經濟學 “術語的革命” /393
顔鵬飛 政治經濟學 “術語革命”或話語革命
———兼論 “社會主義調節經濟”新話語體係 /408
劉國光 政府和市場關係的核心是資源配置問題 /415
衛興華 澄清對馬剋思再生産理論的認識誤區 /425
楊承訓 試論優化資源配置的 “三元機製”
———學習習近平同誌論述的感悟 /437
李慎明 當今世界仍然處於金融帝國主義時代 /458
吳易風 西方經濟學中的新自由主義 /472
何秉孟 析新自由主義的反社會主義本質 /481
2 30位著名學者縱論哲學社會科學科學社會主義篇
硃佳木 我們為什麼要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産黨的領導
———為紀念中國共産黨成立 95周年而作 /501
趙 曜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鍵在全麵從嚴治黨 /513
李崇富 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完全閤理閤情閤法 /521
劉書林 論共産黨與社會黨名稱蘊含的本質區彆 /538
梁 柱 要深化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研究 /551
劉書林 社會主義的本質決不等於美國的 “中産階級化” /567
梁 柱 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曆史性文獻
———紀念 《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發錶 60周年 /577
衛建林 第三世界與社會主義 /590
附錄 開創 21世紀中國馬剋思主義學術研究的新境界
———記 30位中老年馬剋思主義學者 /626
後 記 /629
這本書,簡直是思想的盛宴!我原本以為這隻是一本普通的學術閤集,沒想到翻開後就被那些真知灼見深深吸引住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關於“後現代性與身份認同”的討論,作者們從全新的視角切入,剖析瞭在信息爆炸時代,個體如何建構和解構自身的意義。他們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精密的分析工具,引導讀者去思考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是如何被曆史、文化乃至技術所塑造的。比如,有一篇文章詳細探討瞭數字媒體對集體記憶的重塑,那種細膩的筆觸,讓我仿佛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瞭曆史的脈絡是如何在每一次點擊和分享中被重新編碼。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令人贊嘆,它不僅僅是在梳理前人的理論,更是在積極地參與到當代學術前沿的對話中去,充滿瞭蓬勃的生命力。讀完後,感覺自己的思維框架被徹底拓寬瞭,對很多社會現象的理解也變得更加立體和復雜,不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
評分這本書的編排堪稱教科書級彆的典範,不同領域的專傢們似乎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極其精彩的辯論。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主權”這一議題時的平衡感。不同學者的立場看似尖銳對立,但最終卻匯聚成一個更宏大的圖景。有一位社會學傢對跨國資本流動如何滲透進地方治理結構進行瞭犀利的批判,他的論證邏輯嚴密,數據支持紮實得讓人無法辯駁。然而,緊接著的另一篇經濟人類學文章,卻從“微觀韌性”的角度解讀瞭地方社區如何利用非正式網絡來抵禦外部衝擊,這提供瞭一種非常寶貴的、自下而上的觀察視角。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一種智力上的探險感。它迫使你不斷地調動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去迎接新的挑戰,絕對不是那種可以囫圇吞棗的讀物,需要細細品味,反復咀嚼纔能領會其中精髓。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嚴謹、深刻,並且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我特彆被其中關於“現代性遺産與當代倫理睏境”的探討所打動。它不像某些時髦的暢銷書那樣熱衷於追逐熱點,而是沉潛於那些經過時間淘洗的哲學母題。例如,有幾位思想傢對“自由意誌”與“決定論”在人工智能時代的重新定義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他們引用瞭康德的義務論和福柯的權力分析,試圖在算法統治的未來中,為人類主體性尋找最後的立足點。這種將古典哲學精神與最前沿的技術發展相結閤的努力,展現瞭這些學者們極高的學術抱負。文字風格上,有些篇章如同老派的法蘭剋福學派論述般,充滿瞭警醒和憂思,節奏沉穩,層層遞進,讀起來需要極大的專注力,但收獲的洞見也相應更為醇厚。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是,它成功地在宏大敘事與微觀經驗之間架起瞭一座堅實的橋梁。不同於那種隻停留在概念推演的哲學著作,這裏的每一篇理論分析都似乎能立刻投射到我們日常生活的細節之中。比如,探討“消費主義的符號經濟學”的文章,並沒有空泛地批評消費,而是通過分析某一類特定商品(我記得提到瞭某種奢侈品)的符號價值是如何被社會階層固化,並反過來塑造個體欲望的,論證得極其生動有趣。它展現瞭哲學社會科學的強大生命力——能夠捕捉到時代脈搏中最細微的震動。閱讀體驗是非常愉悅的,因為它既滿足瞭對深層知識的渴望,又不會因為過於晦澀而讓人望而卻步。它像是一麵多棱鏡,從不同的角度摺射齣我們所處時代的復雜性和矛盾性,讓人讀後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對普通讀者來說可能門檻稍高,因為它毫不避諱地使用瞭大量專業術語和復雜的理論模型。但如果你真的對人文社科的底層邏輯抱有強烈的好奇心,那麼投入時間去啃下這些“硬骨頭”絕對是值得的。我個人最感興趣的是其中關於“科學知識的社會建構”的那幾章。作者們沒有把科學視為一套純粹客觀的真理體係,而是將其置於特定的社會權力結構中進行審視。他們探討瞭資金流嚮、同行評議製度,乃至學科話語權的爭奪,是如何共同塑造瞭我們今天所接受的“科學事實”。這種解構主義的分析角度,雖然可能讓一些堅信實證主義的讀者感到不適,但它極大地激發瞭我對知識生産過程的批判性反思。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所依賴的“權威”,背後也隱藏著復雜的人類互動和製度選擇,這種深刻的反思是任何一本入門讀物都無法給予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