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课日日新》是一本解说文字的入门书,按照天文、气象、地理、植物、动物、器用、器官、手足,分九个类别,以基础汉字的象形字为纲,涉及与其相关的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字。详解1000余字,介绍其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构字原理,并分析其得义原由;略解1000余字,介绍其早期字形及构字原理,也对其字意略加分析。
《字课日日新》内容简介:本书稿以字形为切入点,选取一千余个有代表性的常用汉字,介绍其字形流变、字义来源、含义、词汇,并以基础汉字为纲,略述其他相关汉字。按内容分为天文、气象、地理、植物、动物、器用、器官、手足和姿态九大类,绝大部分为象形字,有部分指事、会意和形声字。本书从文字本身的源头,寻找它们的规律,让文字的趣味在心上生长,令明其所以、豁然开朗的快乐充满内心,学生学习文字必能“沛然莫之能御”,这便是其本旨所在。
?作者:池玉玺
池玉玺,日日新学堂国文课教师,原《文化报》记者。日日新学堂是北京一所全日制创新型民办教育机构,2006年成立,目前设有幼儿园、小学部和初中部,推崇自然而然的教育理念,认为孩子是一粒种子,教育是提供它生长的环境,教育的真谛在于要真正尊重孩子的生命和成长过程。本书是日日新学堂开设的“文字汇解”课的教学参考读物。
前言
“小学”是一门古老而系统的专门学问。通过对文字的研究,了解字形源流、声韵演变、意义分化、使用规律等,有助于对文字和文本的理解,从而达成对古代典籍,特别是上古典籍的准确理解;而文字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蒙学典籍《三字经》在提到为学次第时说: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在古代,“小学”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是为学的基础;但在现行学科体制下,专门的语言、文字之学已经不再作为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也远离了一般人的知识结构。
现在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中,并没有系统的文字学课程,学生面对文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以机械、僵化的重复练习来达成掌握,这就丧失了文字学习本应具有的乐趣,丧失了对文字的兴趣和感情,这真是很大的遗憾。社会上谈文字的书籍并不在少数,但其中许多存在严重的问题,牵强附会,歪解乱说,影响很坏。为了让学生在掌握文字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对文字学习有兴趣、有感情,对文字的理解生动而准确,笔者编写了《字课日日新》。
“小学”所包含的音、形、义三个部分,“音韵”最为专门和艰深,训诂则非常复杂,这二者要转化成基础教育的教育资源都很困难。倒是字形部分,因为形象直观,而且绝大部分常用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到楷书,字形流变脉络比较清晰,容易使初学的孩子明其所以,从而对文字产生兴趣,产生亲切感。《字课日日新》正是以字形为切入点,介绍部分常用字的字形流变、字义来源、含义、词汇等。
笔者与“文字”结缘,最早因中央美术学院教师王浩先生偶赠杨树达先生《积微居小学述林》,读后有茅塞顿开之感,遂发生文字学的兴趣。2010年始,研究生课业之余,抄录徐中舒先生《甲骨文字典》一过,作为学习文字学的一点基础。后以清人王筠的《文字蒙求》为线索,参阅《甲骨文字典》、方述鑫先生《甲骨文金文字典》以及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等,有较为持久的研习。还曾参阅王国维遗书、台湾大学文学院古文字学研究室编的《中国文字》杂志。基本材料之外,还大略读过张舜徽、裘锡圭、詹鄞鑫等先生的部分理论著作。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笔者还参考了裘锡圭先生的《古文字论集》,曾宪通、林志强先生的《汉字源流》,左民安先生的《细说汉字》,邹晓丽先生的《基础汉字形义释源》,季旭升先生的《说文新证》,张书岩等先生的《简体溯源》等。
管豹初窥,蠡海妄测。米粒之珠,微光自照而已。笔者以如此单薄的学力,编成这样一本文字入门书,内心十分惶恐。好在我的主要工作,只是做了一回搬运工,把前辈时贤的说解加以编排。感谢日日新学堂对该书编写与出版的大力支持,感谢学校教研中心主任武立杰老师的最初鼓励,感谢知识产权出版社龙文先生长期的关切和支持,感谢李谦先生的精心设计、排版。本书最初设计有插图环节,王若水、翟天然两位小朋友认真画了几十张插图,可惜后来的方案没能采用,在此深表遗憾,亦深表感谢。
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能够“乐之”,正在于能得其趣味。没有孩子不对形象感兴趣;文字当中的道理,也能让孩子有豁然开朗的快感。从文字本身的源头,寻找它们的变化规律,让文字的趣味在心上生长,让明其所以、豁然开朗的快乐充满内心,这是这本小书的本旨所在,非敢期以“学术”也。
池玉玺
2017年5月10日
这本书对我个人写作习惯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接触《字课日日新》之前,我的用词往往停留在比较表层、功能性的阶段。读完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斟酌每一个词语的选择,思考其最原始、最准确的语境。它教会了我“精准”不仅仅是语法的正确,更是意义的贴切与历史的尊重。作者对细节的关注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每一个字例的选择、每一个引用的出处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体现出作者对文字的极致热爱与责任感。这本书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然后合上书就束之高阁的消遣品;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一本可以随时翻阅,每次都能从中汲取新养分的参考宝典。它让我的文字表达能力得到了一种质的提升。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也值得称赞,这使得阅读体验更加舒适。但抛开外在形式,真正让我推崇备至的是它所传达的“慢思考”的理念。在这个信息碎片化、追求效率的时代,这本书鼓励我们停下来,花时间去追溯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符号的来龙去脉。它将学习汉字的过程描绘成一场关乎自身文化身份的溯源之旅,这远比死记硬背要来得有意义和持久。它让我体会到,真正的文化自信,恰恰蕴含在对这些基础构件的深刻理解之中。阅读此书,就像是对自己的思维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重构和净化,受益匪浅,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深入理解母语精髓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漫游。它不是教科书式的灌输,而更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那些关于文字的传奇故事。作者的叙事方式极为灵活,时而深入考据,时而又将抽象的文字概念与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巧妙结合,让晦涩的文字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易于吸收。我发现自己不再满足于仅仅“认识”字,而是开始“感受”字。每一次拿起笔写字,都能感受到笔尖流淌出的不仅仅是墨迹,更是历史的重量与文化的传承。这种体验非常独特,它让我对“阅读”这件事本身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敬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潜移默化地重塑你对文字的认知体系,使其更加立体和丰满。
评分坦白说,起初我对这类专注于文字细节的书籍抱持着一丝保留,担心会过于学究气。然而,《字课日日新》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想。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将“学术性”和“可读性”做到了完美的平衡。书中的论证过程严谨扎实,但呈现出来的方式却轻快灵动,完全没有阅读障碍。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其中关于某个部首演变的那几章,作者竟然能将几个看似不相关的字联系起来,揭示出其背后共同的文化母题,这种洞察力令人拍案叫绝。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循序渐进的愉悦感,每读完一个小节,都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它极大地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层次探究的兴趣,绝对是近年来读到的最有启发性的读物之一。
评分初读这本《字课日日新》,我便被其深深吸引,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这本书并非那种枯燥的文字学研究,而是一场充满生命力的文字探索之旅。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细腻的笔触,将每一个汉字的演变过程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在惊叹于汉字之美的同时,也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常用字的字源追溯,那些看似简单的笔画背后,蕴藏着古人对自然、社会乃至宇宙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教你认识字形,更是引导你理解字义背后的文化内涵。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日常交流中使用的词汇都有了全新的认识,说话做事都变得更有分寸和深度。这本书无疑是所有热爱汉字文化、渴望提升人文素养的读者的必备之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