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经济学专业师生及研究者 20世纪波兰*为著名的经济学家的重要代表作,一部原计划三卷本的著作因作者的突然离世而成为残缺的经典。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兰格长期从事研究和实践的总结。本书把历史唯物主义与合理行为学结合起来,打破了苏联政治学教科书的模式,讨论了政治经济学领域中的各种重要问题,重点是生产力的问题。他用较多的篇幅介绍了新的有争论的问题,但也不忽略已有公认答案的问题。作者不遗余力地把当代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应用经验,大量引进他的著作中,介绍给读者。本书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已被译成英、法、意、葡、捷、德、日、西等多国文字。
作者简介
奥斯卡·R.兰格,波兰经济学家,政治家,外交家。曾任波兰驻美大使和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代表。后又担任过华沙大学政治经济学系教授,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主席。兰格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与米塞斯和哈耶克等人的论战中,第*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分散模型,即著名的兰格模型。兰格把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入社会主义经济,开创了对社会主义经济中市场机制运行的分析的先例。在把经济计量学应用于计划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把控制论方法应用于经济研究方面,他也做了不少开创性工作。
目录
第一卷
波兰文第一版前言
英译本前言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主题——基本概念
人类的需要和满足它们的资料
生产和劳动
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生产和分配的社会性质
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劳务)
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过程的社会规律的科学
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
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
关于“政治经济学”和有关名词的注
第二章 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
生产关系决定于社会生产力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方式
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性质之间必须适应的规律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形态的概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必须适应的规律
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的保守性质
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规律
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社会发展中的辩证过程
对抗性形态的社会发展: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
阶级和社会阶层
历史唯物主义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解释”的一些表达形式和名称的注
第三章 经济规律
一般概念
因果律、同时律和函数关系律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
经济规律和政治经济学规律
经济规律的随机(统计)性质
经济规律不决定于人的意识和意志
生产的技术和平衡规律
人类行为规律和人类行动的相互作用规律
经济规律的历史范围
生产的技术和平衡规律的范围
……
第二卷
精彩书摘
《政治经济学(套装全2卷)/经济学名著译丛》:
历史唯物主义解释的某些表达形式,可在恩格斯的著作中找到。他在《反杜林论》中写道:“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从文义可知恩格斯所提到的“交换”一词说的是产品的分配。这不是一种不正确的表达形式,因为分配最终决定于生产关系并与生产方式密切联系。不过,正文中明确了分配是多余的,因为它使表达形式模糊起来。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写道:“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族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的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制度,受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①我们发现表达方式有很大差别。
因而,在原始社会中,不仅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有作为一个独立因素作用的家族关系的发展,将决定社会的发展。这个论断受到了K.克劳斯(《经济唯物主义》第71页)、H.肯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理论》第2卷第138-142页)和K.考茨基(《唯物史观》第1卷第842页)的批判。还可参见K.奥斯特罗维强诺夫的《前资本主义形态经济学大纲》第26页。另一方面,克西威斯基的见解与恩格斯相似,认为马克思表达的历史唯物主义规律不适用于氏族制度(见《社会学研究》第217页)。按照克西威斯基的意见,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的规律只在所谓“地区制度”中才会发挥作用,这时物品变成社会关系中的连接环节。他认为在氏族制度中没有生产关系,唯一的社会关系是基于亲属关系的氏族关系的个人之间的直接关系。这个见解是不正确的,因为在氏族制度中也发现了生产过程,因而有使用物品产生的社会关系,也就是出现了生产关系。
有些作者曾设法引入其他名词来描述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马克思的女婿保罗·拉法格是首先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人,他将他的主要著作命名为《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决定主义》(巴黎,1909)。乔治·普列汉诺夫称他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为《历史的一元解释的发展问题》(圣彼得堡,1894)。使用历史的一元解释一词或许着眼于沙皇的检查制度。在正文中他公开写出唯物主义是理解历史过程的基础。
……
前言/序言
本书是一部较大著作的第一部分,要讨论政治经济学中最重要的问题。我在1957年年初开始写时,原想只写一卷,但在编写过程中,这部著作的规模却扩大成了三卷,这是其中第一卷。
这一卷讨论了政治经济学的一般问题——它的题材,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之间的联系,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使用的方法,政治经济学与合理行为学的关系,经济知识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功能,等等,并且简短地讨论了政治经济学中的非马克思主义流派。因此,本卷是一本讨论政治经济学一般科学基础的自成体系的著作。
第二卷将对政治经济学中最基本的问题做批判的阐述。它将讨论再生产和积累理论、市场生产和价值规律,并将包括社会形态的一般比较经济分析。最后一卷将致力于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形态的作用方式和“运动规律”进行详细分析。
长期以来,我一直想写一本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系统论著。随着我在经济研究方面的进展,以及我在经济政策的实践中得到了更多的经验,这个念头加强了。而由于有着这样的信念,即只有在对这门科学进行系统陈述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其中的许多主张和争论,这个念头终于具体化了。各个经济问题捆成一个整体,想孤立地理解它们是很困难的。要辨别这些问题,还必须了解科学文献的当前状况和当代历史经验。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政治经济学这个园地内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
这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部系统的著作。为此缘故,各章长短不一,对一些问题的讨论,有的较长、较细,有的较多、较粗。我决定将较多的篇幅用于新的和有争论的问题,而不是用于那些有公认的答案的问题;虽则如此,对后者也有所讨论,以便保持著作的系统性。
虽然这不是一本教科书,但我仍然希望它有助于政治经济学中概念和思想的系统化。我也希望,在某种程度上,它将在波兰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实际用处。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一份关于不同图书的、详细且自然的图书简介,内容中不提及您提供的《政治经济学(套装全2卷)》: --- 现代世界经济学经典导论:从供需到宏观调控的完整图景 图书名称: 现代世界经济学经典导论(套装全3卷)/ 经济思潮的演进与实践 作者群: 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当代顶尖经济学家 装帧规格: 精装,共三册,附赠关键概念速查手册 页数: 约 2800 页(全套) --- 简介:穿越经济学的迷雾,把握时代脉搏 本套《现代世界经济学经典导论》汇集了二十世纪后半叶至今,最具原创性、影响力最深远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它并非一套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智识旅程,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刻剖析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基石、核心争论点以及对全球治理的实际影响。全书结构严谨,论述深入浅出,特别适合对经济运行规律有强烈求知欲的专业人士、高年级学生以及关注全球经济动态的政策制定者。 本套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理论的继承与批判”的叙事方式。它巧妙地平衡了微观经济学的严谨逻辑与宏观经济学的宏大视野,避免了单一学派的偏颇,力求呈现一个多维度、动态发展的经济学图谱。 --- 第一卷:微观基础与市场失灵的界限(The Foundations of Scarcity and Choice) 核心议题: 个人选择的逻辑、企业行为的优化路径,以及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效率与局限。 主要内容涵盖: 第一部分:消费者行为与偏好理论的再审视 本卷开篇即对新古典主义的理性人假设进行了深刻反思。它不仅详细阐释了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的数学框架,更引入了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的最新发现,探讨了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如何解释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非理性决策,例如损失厌恶、锚定效应和禀赋效应。读者将深入理解,在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偏差下,传统的供需曲线如何需要被修正。 第二部分:企业理论与产业组织结构 本部分聚焦于厂商如何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做出生产、定价和投资决策。重点分析了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形态,包括寡头垄断下的博弈论模型(如古诺模型、伯特兰模型)。此外,对于交易成本经济学(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的深入讲解,阐明了“企业”这一组织形式存在的根本原因,以及产权界定对激励结构的关键作用。 第三部分:市场失灵的识别与公共物品 本卷的后半部分着眼于市场机制的边界。详细剖析了外部性(Externalities)问题的根源,并系统比较了庇古税(Pigouvian Taxes)、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以及规制干预的优劣。关于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的供给困难,特别是“搭便车”问题的机制设计,提供了详尽的分析工具。 --- 第二卷: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框架与增长的引擎(The Grand Narrative of Income, Employment, and Growth) 核心议题: 解释国民收入的波动、失业的成因,以及长期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主要内容涵盖: 第一部分: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动态模型 本卷构建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分析骨架。从IS-LM 模型的经典框架出发,逐步引入了AD-AS 模型的动态调整过程。书中特别注重对凯恩斯主义和古典学派在短期与长期政策有效性上的辩论进行中立而深刻的梳理,帮助读者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不同经济周期中的作用机制。 第二部分:稳定政策的工具箱与权衡 深入探讨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内容涵盖了现代中央银行的职责(如通货膨胀目标制、泰勒规则),并详尽分析了流动性陷阱、零利率下限(ZLB)等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在财政政策方面,重点讨论了赤字与国债的可持续性问题,以及乘数效应的现实检验。 第三部分:跨越周期的增长理论 本卷的里程碑式章节在于对经济增长的深入剖析。它不再停留在简单的要素投入模型,而是全面介绍了新内生增长理论(New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将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以及知识溢出效应纳入模型,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国家能够实现持续的技术前沿突破,而另一些国家则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 第三卷:开放经济、金融摩擦与全球治理(Interdependence, Crisis, and Policy Frontiers) 核心议题: 国际贸易、金融资本流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以及理解系统性风险和应对全球性挑战。 主要内容涵盖: 第一部分:国际贸易的福利分析与格局演变 本部分超越了李嘉图和赫克歇尔-俄林的简单模型,重点介绍了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如规模经济和差异化产品在解释当代全球价值链中的作用。同时,对国际贸易政策(关税、配额、补贴)的福利成本与收益进行了精确的定量分析,并探讨了全球化进程中对收入分配的复杂影响。 第二部分:汇率决定与国际金融宏观经济学(IMF) 读者将掌握分析开放经济体的关键模型,如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及其在固定、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政策含义。本书对国际资本流动的“三元悖论”进行了清晰的阐释,并详细分析了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和近年的主权债务危机背后的宏观金融机制。 第三部分:金融摩擦与系统性风险的防范 这是本书最具现实意义的部分之一。它整合了奥地利学派的警示和明斯基时刻(Minsky Moment)的理论,解释了金融部门如何通过顺周期行为放大实体经济波动。章节详尽描述了金融监管的演进,从巴塞尔协议到针对“大而不倒”机构的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旨在为理解和预防下一次金融海啸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 总结: 《现代世界经济学经典导论》是一套立足当代,展望未来的经济学巨著。它不仅是梳理知识体系的工具,更是一套训练批判性思维的利器。通过这三卷的阅读,读者将能够以一位经济学家的视角,深度解构商业新闻背后的逻辑,清晰判断各国宏观政策的潜在效应,从而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环境中,做出更为审慎和富有远见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