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广受欢迎的英剧改编,时至今日扔为粉丝津津乐道,后来亦有翻版重拍。书的内容并不是电视剧本,而是改成了主角首相哈克的日记体,并夹杂文官们的备忘录、书信和采访回忆,对政治的讽刺与英式幽默,令人拍案叫绝。除文字的意趣之外,还能使读者了解英国文官制度,并能够与当下很多现象做对比,有会心之乐。
在《是,首相》当中,大臣吉姆·哈克在党内角力中意外地当上了首相,汉弗莱爵士也提前一步升迁为内阁秘书,而伯纳德则荣任首相的私人秘书。于是,官僚帝国的故事继续在唐宁街十号展开。
几个主人公个性特别生动鲜明,哈克外强中干、虚荣胆小;老文官们老奸巨滑、狡黠世故;喜欢咬文嚼字的年轻秘书在两个主子之间走钢丝,大智若愚。
汉弗莱对于报纸真是一窍不通。他是一个文官,而我是政治家。我对报纸了如指掌。它们既能成就我,也能毁掉我。《泰晤士报》的读者是治理这个国家的人;《每日镜报》的读者是认为自己正在治理这个国家的人;《卫报》的读者是认为应该由自己治理国家的人;《晨星报》的读者是想把国家交给其他国家治理的人;《独立报》的读者是不知谁在治理这个国家却认为他们做得不对的人;《每日邮报》的读者是治理国家的人的妻子;《金融时报》的读者是拥有这个国家的人;《每日快报》的读者是认为这个国家像过去一样治理就行的人;《每日电讯报》的读者是认为这还是他们的国家的人;《太阳报》的读者并不在乎谁在治理这个国家,他们只要求三版女郎的奶子够大就行。
“相当困难,”我说道,“我们在寻找一个相当卓越的人,一个未来的首相。这个人要相当可靠。”
“还要灵活变通。”汉弗莱说道。
“对,”我表示同意,“而且要是个正常人。”我评价道,脑子里想着埃里克的特殊爱好。我知道自己在这方面是无懈可击的。
“并且,”杰弗里以总组织秘书的身份有力地提醒我们,“要能被党的两翼同时接受。”
“还应该懂得如何听取建议,大臣。”汉弗莱总结道。
内阁秘书和总组织秘书都有礼貌地看着我,等候我的建议。但我不愿提出自己,生怕我误解了这些暗示。
最终,杰弗里开口了:“您考虑过由您本人担任这个职务吗?”
我假装大吃一惊:“你说我?”
“有何不可?”汉弗莱反问道。
“您想不想担任首相?”杰弗里问道。
我想我应当谦逊一下,便解释说,我当然希望如此,但我不太肯定自己能够胜任。
汉弗莱似乎太轻易就把我的话当真了。“也许这终究不是一个好主意。”他面向杰弗里说道。
我不得不问汉弗菜这话什么意思。他说道:“大臣,也许连您都不觉得自己真有首相之才。”
我非常肯定地告诉汉弗莱,我认为,我毫无疑问能胜任首相工作。虽然我要谦虚,但我的能力毋庸置疑。
但是杰弗里说事情有点美中不足。“您多少还是一个局外人,除非您能在接下来的几天做些安排,取得一些公开的成功。”
我建议,我只好开始竞选,让人们知道我有意就职首相职位。
“我认为恰恰相反,”杰弗里说道,“最好让人们知道您无意于此。”
我问这样做是否管用。杰弗里和汉弗莱表示确信,只要我让每个人都知道我不打算当首相,这就够了。杰弗里提出可以掌管我的竞选活动。如果任何人问我,我只要简单地回答我没有这方
面的野心就可以。
如果有任何人为了让我上套,问我是否拒绝做候选人的话,汉弗莱建议说,在以前的类似场合,一个可取的通常答复是:一个人虽不寻求官职,但应立誓效忠国家;如果同事劝说他这才是最好的服务渠道,那么这个人应该勉为其难地承担起这个责任,而不顾及私人的愿望。我连忙把这个答复记了下来。
最终,我们谈到竞争问题。据我看来,事情不可避免地要成为三方竞争。但是总组织秘书却有另外的看法,他想要的是一个没有对手的竞争。团结总会受到公众的欢迎,党也需要一点儿团结。
但是有两个令人扫兴的人物——埃里克和邓肯。我突然意识到安全档案到底有什么用了——我的两个对手不得不接受劝告退出竞争。我问杰弗里,他是否准备和这两个人谈话。
“我不能去,”他态度坚决,“我没看过那些档案。”
我问汉弗莱能不能去。“不,大臣,这是党内事务,我去非常不合适。”
现在,我终于明白这件事的恐怖之处了。他们让我去劝说埃里克和邓肯退出。他们让我去告诉我的同事:你们一个是骗子,一个是变态。我当然不干!
汉弗莱说,我根本用不着明说,甚至不用多说话。“让他们知道你清楚一些情况,就足够了。”
我觉得这样不行。“他们会跟我说,管好你自己的破事吧!”
杰弗里插话说道:“如果他们这样说,你就得说,如果他们坚持的话,作为党主席,你有责任把这些信息告诉那些有必要知道的人——党的执行委员、党的主要捐赠者、政治元老,也许还有皇室。你必须告诉他们每个人,他别无选择,只有退出并支持……为他提供保护的人。”
我不敢相信我的耳朵,杰弗里想让我去保护他们?
汉弗莱表示赞成,并且评论说,只要不涉及安全问题,他们的私生活别人管不着。
我实在没有兴致进行这样的谈话。我很遗憾地告诉汉弗菜和杰弗里,我不想去……不能这么做。但是汉弗莱听不进去,他告诉我,现在我已经知道了此事,因此我别无选择。
“既然没人知道我知道此事,”我坚定地说道,“我打算把此事完全忘了。”
然后汉弗莱语出惊人:“大臣,您要是这么做的话,说明您非常勇敢。”
我吓了一跳!勇敢?我可不想干任何勇敢的事情!这种事情会毁掉自己的政治生涯。
汉弗莱仍旧镇定:“万一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家会知道您早知此事却又故意压制……”
这本书简直是政治讽刺小说的教科书级别范本!我最近沉迷于这种描绘权力核心运作,又夹杂着无数英式冷幽默的文本。这本读物,虽然我没有读过您提到的那本“是,首相(精装版)”,但我最近手头的另一本政治讽刺小说,那种对内阁会议室里那些虚伪、拖沓和精明算计的刻画入木三分,让人读完后对现实中的政治家们多了一层“原来如此”的了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双关语和典故,使得那些原本枯燥的政策辩论瞬间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戏剧张力。比如,书中对某个议案的讨论,从清晨的咖啡时间一直拖到午夜的威士忌时间,中间穿插了无数关于民意支持率、公关策略以及如何将责任完美推卸给“上届政府遗留问题”的精彩对话。每一次主角试图推动一项看似简单明了的改革,都会被官僚体系的巨大惯性和各种利益集团的无形阻力层层设限,那种无力感和荒谬感,隔着书页都能清晰地传递出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刻画的细腻,那些高官厚禄者,私下里却为午餐吃什么、领带颜色搭配是否得体而大费周章,这种反差感极具喜剧效果,让人在捧腹大笑之余,也不禁思考,我们所信任的决策者,究竟有多少精力是放在了真正为国为民的事情上。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情节推进紧凑而不失深度,绝不是那种肤浅的嘲讽,而是建立在对政治运作深刻理解基础上的智慧的戏谑。
评分我最近接触到一本关于英国情报机构与政府关系史的纪实作品,它的叙事风格是那种典型的、带着一丝阴谋论色彩的、节奏极快的悬疑推进。这本书虽然主要聚焦于安全和情报部门,但它不可避免地触及到了政府的决策核心,特别是关于信息如何被过滤、被塑造,并最终影响到首相决策链条的整个过程。作者通过解密的档案和前高级官员的访谈,描绘了一个“影子政府”的运作轮廓。它展示了当国家面临危机时,政治家的公众形象与私下里对专业情报评估的依赖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书中对“内廷圈子”里,那些只对首相负责的少数幕僚如何成为事实上的政策把关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种权力运作的隐秘性,远比公开的议会辩论来得更加真实和令人不安。阅读时,我总有一种透过厚厚的帷幕,窥视到权力最原始、最不加修饰的一面的感觉。这种对信息不对称及其政治后果的探讨,使得我对政府的透明度问题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质疑和思考,绝对是一本能让人夜不能寐的书。
评分最近在读的一本关于英国地方政府财政改革历史的读物,风格上与主流政治读物大相径庭,它几乎完全避开了唐宁街十号的焦点,转而关注那些具体的、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市政厅决策。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贴近地面,它通过对某几个特定市镇在过去三十年间税收政策、公共服务外包以及社区规划的案例分析,勾勒出中央政策自上而下渗透时的“损耗率”。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基层议员的描绘——他们可能不像国会议员那样光鲜亮丽,但却要直接面对选民对垃圾收集、图书馆开放时间以及街区治安的抱怨。书里记录了一个非常生动的场景:一位地方议员为了争取一笔用于修缮社区公园的微薄拨款,不得不周旋于复杂的预算编制规则和来自保守党、工党乃至自由民主党代表的利益诉求之间,过程之繁琐,简直让人瞠目结舌。这本书让我明白,政治决策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宏大的国际博弈中,更渗透在每一个关于“钱从哪里来,花到哪里去”的日常计算里。这种“自下而上”的观察视角,提供了一种更接地气、更具操作层面的政治图景。
评分我最近偶然间翻到了一本关于“后殖民时代英国公务员制度变迁”的学术专著,这本书的论述角度非常独特,它详细剖析了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英国公务系统内部如何进行自我革新,以及这种革新在实际操作中遭遇的阻力。它并没有像许多畅销书那样聚焦于某一个具体的首相或内阁成员的传记式叙事,而是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幕后英雄”——那些经验丰富、恪守传统的常务次官和部门主管。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揭示了“永恒的政府”与“短暂的政治家”之间的微妙权力平衡。例如,书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某个关键能源政策的制定过程,展现了政治家如何在短短几年内更迭,而真正掌握政策连续性和技术细节的却是那些年复一年坐在同一间办公室里的资深公务员。他们用一种近乎于“驯化”的方式,将那些热血沸腾、充满政治口号的新任大臣们,慢慢引导至一个更符合现实逻辑和既有体制框架的轨道上。这种对体制的深度挖掘,让我对权力运行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知。读这本书时,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些充满橡木家具和厚重文件的房间里,究竟上演了多少场关于“如何让政策看起来像是我们想做的,但实质上是我们能做的”的无声博弈。
评分老实说,我近期看过的这本关于“二战后英国工党内部意识形态斗争史”的侧重于理论层面的书籍,让我对政治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基调是严肃且学术化的,它详细梳理了从克莱门特·艾德礼的新建福利国家蓝图,到后来的“第三条道路”的艰难探索过程中,党内左翼与中间派之间那种针锋相对却又不得不妥协的复杂关系。作者并未回避那些历史上的重大失误和策略上的摇摆不定,而是将其归因于外部环境的剧变和内部思想的不断冲突。这本书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即便是拥有共同社会理想的政党,在面对经济衰退、工会力量变化以及国际局势紧张时,其内部的张力会如何被无限放大。每一次重大的政策转向,背后都是无数次秘密会议、党鞭的运作以及对基层党员情绪的精准拿捏。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那种弥漫在工党总部里的烟草味和焦虑感,那种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却要在路线、策略、口径上进行无休止拉锯的疲惫感。它让我意识到,政治行动的每一步,都可能是在理想主义的悬崖边上进行的一场精妙的走钢丝表演。
评分很不错的书,值得阅读和收藏。
评分活动时买的,很合适~
评分精准的叙述,勾心斗争的选举和政治。
评分经典小说,电视剧经典
评分快递速度快,书籍无损坏。
评分以前基本上没认真评价过,不知道浪费了多少积分,听他们说评价超过100字就能送积分,这个福利实在太棒了,太好了,妥妥的,每次都来评价下。赚积分,下次还能抵现金用。还不用自己跑出去买,简直太方便了,有时候还能碰到搞活动的价格真是太逆天了。
评分京东的书很好,经常在这里买,价格实惠,送货上门。
评分快递小哥辛苦,东西不错!
评分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