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春天(2018经典全译本)

寂静的春天(2018经典全译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蕾切尔·卡森 著
图书标签:
  • 自然
  • 环境
  • 生态
  • 环保
  • 生物学
  • 化学
  • 鸟类
  • 美国文学
  • 经典
  • 瑞秋·卡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2690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6230
品牌:果麦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2018更好读更严谨的新版全译本
  ◆本书推动了DDT等化学杀虫剂的限制使用,直接促进了现代环保运动的发展,改变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站在全局视角反思人类行为
  ◆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十部著作之一,全球畅销2000万册
  ◆这本书种下了新运动的种子,而后它成为了一股有史以来伟大的力量。--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阿尔·戈尔
  ◆"地球从来不需要人类拯救。人类保护地球,是为了保护人类自己。"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DDT为代表的化学杀虫剂被大规模推广使用。1958年,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决定就化学杀虫剂滥用问题专门写一本书。化学杀虫剂在商业巨头和权力集团的包装下显得安全无害,而公众对真相一无所知。《寂静的春天》以寓言故事开头,全方位分析了化学杀虫剂对人类和地球生态的影响。既例举了人类接触有毒化学杀虫剂而至患病乃至死亡的案例,又将狭义的环境问题同广泛的地球生态联系了起来。
  《寂静的春天》出版后便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无论政府还是普通民众都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的种种行为。可以说,本书的出版对以DDT为代表的化学杀虫剂的限制使用起了直接影响,同时推动了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改变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作者简介

  
  蕾切尔·卡森
  RachelCarson(1907-1964)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作家

  1928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女子学院文学专业
  1932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动物学硕士学位
  1936年受聘于美国渔业管理局
  1941年出版著作《海风之下》
  1952年辞去工作,成为自由作家
  1960年查出罹患乳腺癌
  1962年出版《寂静的春天》
  1964年因突发冠心病逝世,终年57岁
  1980年追授"总统自由勋章"

  主要作品
  《海风之下》UndertheSea-Wind(1941)
  《我们周围的海洋》TheSeaAroundUs(1951)
  《海的边缘》TheEdgeofTheSea(1955)
  《寂静的春天》SilentSpring(1962)


精彩书评

  
  《寂静的春天》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蕾切尔·卡森以她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者现在都还没开始。
  --阿尔·戈尔(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国前副总统)


目录

  目录:
  第一章明日寓言
  第二章忍受的义务
  第三章死神的炼金术
  第四章地表水与地下水
  第五章土壤王国
  第六章地球的绿色外衣
  第七章无谓的浩劫
  第八章没有鸟鸣的地方
  第九章一潭死水
  第十章天穹降下死亡之雨
  第十一章超乎波吉亚家族的想象
  第十二章人类付出的代价
  第十三章透过一扇狭小的窗子
  第十四章患癌率:四分之一
  第十五章自然的报复
  第十六章雪崩前夕的轰鸣
  第十七章另一条路

  译后记


精彩书摘

  
  地球的生命演进史就是一部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互相作用的历史。自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动植物的形态与习性,而从地球漫长的年岁来看,后者对前者的反作用微不足道。只有在人类出现之后,尤其是在20世纪,才终于有一个物种掌握了改变自然界的伟力。
  过去25年间,这种力量不仅增强到了令人忧心的地步,而且性质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给环境造成了种种破坏,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危险物质乃至有毒物质对空气、土壤、河流与海洋的污染。环境经此污染,大多不可恢复,而且还会对生物生存环境乃至生物组织产生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在如今这个污染物遍地的环境中,化学物质是一种常常被忽视的危险因素,它与放射性物质一样能够改变大自然以及生命体的性质。核爆炸释放到空气中的锶90元素或随降雨落下,或以辐射性微尘的形态随风飘落,渗入泥土,被地上的野草、玉米、麦子吸收,最后逐渐沉积于人体骨骼中,附着一生。同样,在农田、森林、果园里喷洒的化学物质也会长期残留于土壤中,随后进入有机生物体内并在食物链上逐级传播,造成一连串中毒和死亡。这些化学物质也可能随地下潜流悄悄传递,直到有朝一日露出地表,在空气和阳光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令植物凋萎、牲畜患病的新物质,还会让那些惯于直接饮用洁净井水的人不知不觉地受到伤害。阿尔贝特·施韦泽曾经说过:"人类甚至辨认不出自己创造的魔鬼。"
  地球走过了数亿年光阴,才终于孕育出了生命--从洪荒之际开始的漫长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多元化的生命形态,最终让生命适应了环境并达到一种平衡。环境细致地塑造和影响着生命,同时具备着孕育生命和毁灭生命的两极化因素:某些岩石会产生危险的辐射;即使是万物汲取能量的阳光之中也包含着有害的短波辐射。生命在以千年为单位计算的岁月中不断调整,最终达到了一种平衡--时间是演化的重要因素,但在现代世界的演变中,我们最缺乏的恰恰就是时间。
  现代人类轻率而鲁莽的行为打乱了自然演变的审慎节奏,迅速催生了各种全新的环境条件。如今,辐射不仅来自那些在地球尚无生命之际就已存在的物质,例如辐射性岩石、汹涌来袭的宇宙射线或阳光中的紫外线,它更是一种人为产物,是人类随意分裂原子的后果。地球生命目前被迫适应的化学物质也不再是钙、硅、铜等被河流从山岩中冲刷入海的矿物质,而是人类发挥创造力合成的物质,它们纯然诞生于实验室里,在自然环境中从来不曾存在。
  生命需要经过自然演化尺度上的漫长光阴才能适应这些化学物质,这不是在个体生命跨度之内能够完成的过程,至少需要几代人的时光。即便这种奇迹能够发生,也依然于事无补,因为人类会从实验室里源源不绝地推出新的化学品。仅在美国每年就有近500种新开发的化学品投入使用,这是一个相当骇人的数字,人们很难理解这意味着什么,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人和动物的躯体每年需要设法适应500种全新的化学物质,这是地球生命从古至今从未体验过的挑战。
  这些化学品中已有很多种被用于人类征服自然的战争。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为了杀灭昆虫、杂草、小型啮齿类动物以及被现代人斥为"害虫"的生物,人类已研发出了200多种基础化学品,目前正冠以几千种不同的品牌名称在市场上售卖。
  非选择性(non-selective)农药喷雾剂、粉尘和气溶胶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农场、园林和住宅区当中,将一切昆虫屠杀殆尽--无论是害虫还是益虫;不再有鸟鸣于树、鱼跃于溪,绿叶蒙上一层致命的药膜,毒物残留在泥土中久久无法分解,而人们的初衷也许只是为了消灭区区两三种杂草或昆虫。难道有谁会一厢情愿地认为,向地球表面大量倾泻毒药不会影响到生物的生存环境?这些物质根本就不该称为"杀虫剂",应该叫"杀生剂"才对。
  喷洒农药的整个过程似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自从DDT2投入民用后,农药开发的规模就不断升级,我们必须不断研发出毒性更猛烈的化学物质,才能保证斗争的成果。这是因为某种农药施放后,昆虫就会进化出对它免疫的"超级品种"--达尔文所谓的"适者生存"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必须再开发一种更致命的农药对付它,如此循环下去,农药的毒性就会越来越高。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喷过农药后的一段时间内,害虫数量通常会成倍增加,呈现"反扑"的态势(后文会继续介绍这个问题)。因此人类永远打不赢这场化学战争,而且还会把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置于这片惨烈的火力网之下。
  由此可见,当今世界面临的核心威胁,不仅在于足以灭亡人类的核战争,更在于人类一手炮制出了遗患无穷的化学毒物,对整个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伤害。这些有毒物质在动植物组织中不断累积,甚至能够穿透生殖细胞,彻底摧毁或改变决定人类种群未来的遗传物质。
  一些渴望塑造人类未来的遗传学家总是盼望着一个新时代,那时人类可以自行修改人类生殖质1的成分。但如今人类已经可以毫不费力地达到这个目的,因为很多化学物质像辐射一样会导致基因突变。人类可能在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比如选择哪种杀虫剂)之中就决定了自己的未来命运,这可真是一种讽刺。
  人类已经赌上了一切--可是,这究竟是为了什么?未来的历史学家一定会为我们如今本末倒置的行为惊异不已。身为万物之灵长,人类怎么会只为了防治区区几种不想要的生物就彻底污染整个自然环境,不惜将患病和死亡的风险加诸自身?智慧的人类怎么会做出这种蠢行?
  但这就是现状。我们自取其咎,行为背后的原因根本经不起推敲。人们早就听说大规模使用杀虫剂是保证土地亩产量的必要条件--可是美国眼下面临的问题难道不是生产过剩?尽管我们已经在削减耕地面积、补贴农场主,让他们不要生产,但现有的农场还是余粮惊人,以至于仅在1962年当年,美国政府耗费了逾10亿美元税款贮存多余的粮食。而且因为美国农业部内部分歧不断,这种情况并没有好转--农业部某个下属机构试图降低产量,而另一个下属机构则像1958年那样再度表态:一般认为,《土地银行法案》中规定削减耕地面积的条款会刺激农户更积极地使用化学农药,从而尽可能地让已有耕地获得最高产量。
  以上这些叙述并不是在否认害虫肆虐的问题,或者否认害虫防治的必要。而是说防控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不能以杜撰出来的威胁为依据。而且采用的防控手段也不能让人类与昆虫玉石俱焚。


《寂静的春天》(2018经典全译本)并非一本关于特定故事情节、人物命运或历史事件的叙事性读物,而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科学著作。它以一种冷静、严谨而又充满警醒的笔触,向世人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人类对化学物质的滥用,正在悄然改变着地球的自然生态,使曾经充满生机的春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寂静。 本书的作者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是一位杰出的海洋生物学家和作家。她以其细腻的观察、优美的文笔以及对自然深沉的热爱而闻名。在《寂静的春天》中,卡森将她作为科学家的严谨分析与作为作家的文学才华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既充满科学深度,又极具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她并没有虚构情节,而是基于大量科学研究、数据分析以及实地考察,如实呈现了她对当时环境保护状况的担忧。 这本书的核心论点,集中于化学合成农药,特别是滴滴涕(DDT)等有机氯化合物的广泛使用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卡森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详细描绘了这些农药如何在食物链中累积,如何对各种生物造成毒害,最终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健康。 书中,她首先将读者带入一个曾经生机勃勃的自然世界。她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鸟类欢快的歌唱,昆虫忙碌的身影,以及各种生物在和谐共生中的微妙联系。然而,这种美好的景象,在化学农药的侵袭下,逐渐黯然失色。卡森以惊人的细节,讲述了农药如何被喷洒在农田、森林、街道,甚至被直接投放到河流和湖泊中。这些化学物质,一旦进入环境,便如同幽灵般挥之不去,它们不会被土壤轻易分解,反而会随着水流、风力扩散,进入生物体内,并在生物体内的脂肪组织中蓄积。 书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章节,便是对鸟类所受影响的深刻剖析。卡森指出,许多农药对鸟类具有极高的毒性。那些曾经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用歌声点缀春天的鸟儿,开始大批死亡。它们的蛋壳变得异常脆弱,无法孵化出新的生命;它们的神经系统受到损害,行为变得异常,甚至失去飞翔的能力。当这些曾经是自然界重要组成部分的生灵逐渐消失,那些曾经熟悉的鸟鸣声也随之沉寂,春天便失去了它应有的活力与色彩。卡森用“寂静的春天”来命名这本书,正是对这种生态灾难最生动、最深刻的概括。 然而,卡森的警示并非仅仅局限于鸟类。她进一步阐述了这些化学物质对其他野生动物,包括昆虫(尤其是对传粉昆虫的影响)、鱼类以及其他陆地动物的致命威胁。她描述了农药如何破坏昆虫种群的多样性,这对植物授粉、土壤肥力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都构成了严重威胁。对于水生生物而言,农药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鱼类和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大量死亡,进而影响到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本书更令人警醒之处在于,卡森将这种生态破坏的链条延伸至人类自身。她详尽地引用了当时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有机氯农药在人体内的累积,以及它们可能引发的癌症、肝损伤、神经系统疾病等一系列健康问题。她强调,我们虽然是这场化学实验的实验者,但也同时是潜在的受害者。我们为了追求农业的“高产”,为了消灭那些我们认为有害的生物,不惜以牺牲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甚至是以牺牲我们自身的健康为代价。 卡森在书中并没有提出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而是呼吁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她倡导一种更加负责任、更加长远的眼光去看待环境问题。她鼓励人们认识到,每一个生命,无论多么微小,都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她呼吁科学家、政府以及公众,共同努力,寻找替代农药的生态友好型方法,例如生物防治、轮作、使用天然的杀虫剂等,以期修复被破坏的生态平衡。 《寂静的春天》(2018经典全译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在于它所传递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它迫使我们反思人类的进步是否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我们对自然的征服欲是否已经超越了智慧和审慎。卡森用她的勇气和智慧,点燃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推动了全球环保运动的发展,并直接促使了许多国家对化学农药的严格管制,甚至催生了美国环境保护局(EPA)的成立。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普适性。尽管它主要聚焦于20世纪中叶的农药问题,但其核心理念——即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可能造成的不可逆转的破坏,以及我们有责任保护地球生态——至今仍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在当今世界,面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更为严峻的挑战,《寂静的春天》所倡导的生态意识和审慎态度,显得尤为珍贵。 2018年出版的经典全译本,则是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更为精准、忠实的翻译,让更多读者能够原汁原味地领略卡森的思想和文采。它保留了原作的严谨学术风格,同时又确保了语言的流畅与可读性,让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深入理解卡森的洞见。这本书并非提供一个虚构的完整故事,而是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科学现象的深刻剖析,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紧迫的环保议题,它邀请每一位读者,都成为这场关于地球未来的思考与行动中的一份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引言部分,像是一面精准的棱镜,将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进行了近乎于手术刀般精准的剖析。我欣赏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时社会思潮的暗流涌动,解释了为什么在那个特定时间节点,某些观点会如同平地惊雷般引起巨大的反响。对于我们这些后世的读者而言,缺乏这样的时代透视,很容易将某些结论视为永恒的真理,而忽略了其批判性的历史局限性或特定情境下的针对性。这版译本提供的背景资料非常扎实,参考文献的引用和注释也极为详尽,这些“幕后花絮”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维度,让阅读不再是孤立的文本解读,而是沉浸式的历史对话。

评分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提供的并非一套僵硬的“答案”,而是一套严谨的“提问框架”。它没有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某一个单一的实体或动机,而是引导读者去审视整个社会结构、科研模式乃至公众认知中的那些微妙的、相互交织的漏洞。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现象——比如媒体报道的倾向性、新兴技术的推广速度,甚至是自己对自然界的日常态度——都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审视角度的转变。它教会我的不是“该相信什么”,而是“该如何去质疑和求证”,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认知工具的传授,比任何具体的结论都要持久和珍贵。

评分

初翻阅时,我被译者处理语言的细腻度深深吸引住了。很多原本在原文中带有特定文化语境或专业色彩的词汇,在这里都被赋予了清晰且流畅的中文表达,没有生硬的翻译腔,更没有为了追求“准确”而牺牲掉的阅读韵律。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几段关于生态系统复杂相互作用的描述,那原文中的长难句,往往是翻译的重灾区,容易导致读者在理解上产生断裂感。然而,这本译本的处理方式是化繁为简,通过精妙的标点和分句结构,成功地将复杂的科学逻辑嵌入到优美的叙事之中,使得那些原本需要反复回溯才能理清的逻辑链条,变得一目了然。这种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足见译者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者,更是思想的再创造者,确保了原著的核心精神能够无损地抵达新语境下的读者心中。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这类影响深远的经典作品时,最大的挑战往往在于如何抵御“先知后见”的傲慢——即我们早已知道结局和后续发展,从而轻视了作者当初面对未知时的那种紧迫感和挑战性。但这本书的叙事张力,成功地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这种时间差带来的阅读惰性。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观察和数据呈现,构建了一种逐步升级的危机感,让你仿佛身处事件正在发生的第一现场,你跟随着他的步伐,从最初的零星现象,到逐步意识到问题的系统性、不可逆转性,那种心理上的压迫感是真实的。这种叙事节奏的掌控,无疑是高明之处,它使得即便对于熟悉该议题的读者,也能从中重新体会到当初揭露真相时所需要的巨大勇气和洞察力。

评分

这本译本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静中蕴含力量的质感,仿佛在未翻开书页之前,就已经为你铺陈好了阅读的基调。纸张的选用也颇为考究,触感温润而不失韧性,即便是长时间捧读,指尖也不会感到丝毫的疲惫。更值得称赞的是字体排布的考量,字号大小适中,行距疏朗有致,这对于任何一本需要反复沉思的严肃著作来说,都是极大的友好。我记得上次读一本厚厚的非虚构作品时,因为排版过于拥挤,读到一半就产生了阅读的畏难情绪,但这次的体验完全不同,它鼓励你慢下来,去细细咀嚼每一个句子背后的深意,让人不由得感叹,一套好的书籍设计,本身就是对作者思想的一种至高的致敬。这种对细节的坚持,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近乎仪式般的享受,而非仅仅是信息的接收。

评分

书很好,纸张也不错相信京东自营

评分

纸张很棒,很舒服,我很喜欢

评分

书很好,纸张也不错相信京东自营

评分

书很好,纸张也不错相信京东自营

评分

有现货,赶快买,不一定一直有货。

评分

因为《三体》,所以好奇。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书很好,纸张也不错相信京东自营

评分

因为《三体》,所以好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