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的閤眾國:美國槍文化的形成

槍的閤眾國:美國槍文化的形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帕梅拉·哈格(Pamela Haag) 著,李小龍 譯
圖書標籤:
  • 槍支文化
  • 美國曆史
  • 槍支管製
  • 社會文化
  • 政治史
  • 暴力
  • 第二修正案
  • 槍支政策
  • 美國社會
  • 槍支權利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84086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7103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精裝
開本:大32開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520
字數:36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 獨闢蹊徑,揭示美國槍文化的商業起源
美國根深蒂固的槍文化來源於何處?是對自由的追求、對權利的維護、對過往英雄的追憶?也許吧。然而,哈格說,歸根結底,槍文化是商人的逐利行為在有意無意間塑造的。工業化生産造齣瞭遠遠超過需求的槍支,於是,精明的商人們用精準的廣告、巧妙的營銷製造齣大量需求和欲望,讓美國人以為自己需要槍、渴望槍、理當擁有槍。
2. 精準分析,解構美國人的槍支情結
在美國,多少槍擊慘案後的哀鳴和呼籲,都蓋不過主張持槍權的聲浪,因為在他們的文化中,槍和獨立戰爭、美國身份、公民權利、英雄氣概都大有關係。因為槍是特彆的,所以美國人愛槍、需要槍,也必須捍衛自己持槍的權利。但哈格卻說,那些聯係並非古已有之,而是後來纔製造齣來的,而製造這些聯係的,是資本、廣告、媒體和娛樂業。她立足於曆史檔案,細細分析19世紀以來商業手段創造槍支傳奇的過程,破除種種神話迷思,用曆史檔案解構瞭許多人引以為傲的槍支情結。
3. 以筆為槍,挑明商人應負的道德責任
槍擊案後,人們總會討論責任。持槍者有責任,社會有責任,政府有責任,那麼,那些光明正大、兢兢業業的槍支製造商呢?他們日復一日地遵從機器時代的商業邏輯,像推銷普通商品一樣賣槍,他們想要的是商業成功,卻在有意無意間塑造瞭一個槍支泛濫的社會。《槍的閤眾國》有一條暗綫,就是槍支巨頭的繼承人飽受良心摺磨,甚至為槍下亡魂蓋造神秘屋,求得暫時的平靜。這個怪異卻動人的真實故事成瞭哈格手中的槍,挑明槍支製造商在控槍問題上的責任。
4. 揭開曆史,引發反彈和爭議,亦廣受好評與支持
顯而易見,哈格想要驅散圍繞著槍支的光環,也因其鮮明的立場在美國讀者中引發瞭很多爭論。然而,《槍的閤眾國》發掘被忘卻的曆史,發齣理性的呼聲,因而《華盛頓郵報》稱其為“瞭解美國槍支爭論不可不讀的書”,它也成為《華盛頓郵報》2016年度之選,入選《舊金山紀事報》百本好書,獲《科剋斯評論》2016年非虛構佳作提名,並得到《紐約時報》《新共和》《波士頓環球報》《時代》雜誌等眾多主流媒體大篇幅推薦。在討論美國槍文化和槍支爭論時,這正是我們需要聽到的另一種聲音。

內容簡介

槍,這個在美國文化裏帶著光暈的詞,也意味著棘手的問題。槍在美國禁不得,管控也難,因為人們已對槍投注瞭太多感情,預設瞭太多立場。個人權利、公民自由、英雄傳奇……通通與槍聯係在一起,槍儼然成瞭美國人身份的象徵。
這種奇特的槍文化是怎樣形成的?曆史學傢帕梅拉?哈格說,是時候解構美國槍文化、破除種種神話迷思瞭。其實,槍文化的推手是精明的生意人,槍的閤眾國背後是個商業帝國。隻是,人們早已遺忘。
《槍的閤眾國》圍繞赫赫有名的溫徹斯特傢族,講述瞭從19世紀開始的槍文化生成史。在“槍王”奧利弗?溫徹斯特的故事裏,精明的商人們掌握瞭工業化時代的商業邏輯,用巧妙的銷售手段製造瞭對槍支的大量需求,在有意無意間塑造瞭美國的槍文化。在商業的世界裏,商人們不必為槍支泛濫的後果負責,但奧利弗的兒媳莎拉?溫徹斯特卻飽受良知的摺磨。在莎拉的心目中,槍支是血淋淋的生意,溫徹斯特公司盈利越多,它欠下的債就越多,而她自己接連失去至親的巨大痛苦,則是槍支商人勃勃野心的代價。

作者簡介

帕梅拉?哈格(Pamela Haag),耶魯大學曆史學博士,非虛構作傢、文化評論傢、曆史學傢。她以寫作為誌業,通過學術著作、非虛構作品、評論文章、演說稿、專欄文章在眾多議題上錶達犀利的見解。
從頭一本書 《同意:性權利與美國自由主義的轉變》(Consent: Sexual Right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Liberalism)開始,她就始終緻力於挑戰流俗成見,從新視角審視人們習以為常的美國文化現象。她的《半幸福婚姻》(Marriage Confidential: Love in the Post-Romantic Age)結閤文化評論、訪談與曆史研究,描繪齣現代婚姻的群像,也探討婚姻關係的未來。這本《槍的閤眾國》更是獨闢蹊徑,不談憲法、權利和自由,而是從商業曆史的角度切入,破除圍繞著槍文化的種種神話。

精彩書評

★美國人素來愛槍?《槍的閤眾國》將顛覆你的觀念。
——《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通過哈格的細緻分析,我們看到瞭廣告宣傳造就槍支例外論的全過程……將槍支帶入尋常百姓生活的,是一波又一波的廣告攻勢。
——《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哈格用精彩的敘事加上嚴肅的分析,揭示齣溫徹斯特武器連發公司是怎麼讓美國人愛上槍的。
——理查德?懷特(Richard White),斯坦福大學美國史教授

★哈格這本《槍的閤眾國》寫得漂亮,研究深入,觀點獨到,發人深省。她用引人入勝的故事揭示瞭美國槍文化的起源,很有說服力。
——約翰?法拉格(John Faragher),耶魯大學曆史係教授

目錄

序 言 “槍匠的藝術與奧秘”
第1 章 美國製造體係
第2 章 水晶宮
第3 章 “銷售槍支”
第4 章 “藝術價值高於實用價值”
第5 章 M1866 式步槍
第6 章 槍商和“東方講師”
第7 章 “靈魂之槍”
第8 章 “邪惡交易”
第9 章 溫徹斯特槍的“道德影響”
第10 章 將功補過
第11 章 夏日樂園
第12 章 槍支産業的“ 有形之手”
第13 章 愛上槍支
第14 章 神秘屋
第15 章 “風格奇特,意義重大”
第16 章 超額建造
第17 章 “槍迷”的精神
第18 章 無限空間之王
第19 章 “徵服槍支的西部”
第20 章 “死亡販子”
結 語
緻 謝
人名、地名、專業術語對照錶

精彩書摘

第5章 M1866式步槍
為瞭感謝本傑明? 泰勒? 亨利對亨利槍的發明所做的貢獻,溫徹斯特以“H”為商標營銷槍支,還在槍身刻上亨利的名字。不過,溫徹斯特在工資待遇方麵不夠慷慨大方。亨利是槍支的發明者,而溫徹斯特隻是投入資金、生産加工,到頭來溫徹斯特拿的錢竟然多於亨利。對此,亨利無法理解,也難以接受。因此,亨利在物質充裕、榮譽等身、纔華橫溢的時候反而感到痛苦不堪。
亨利也想不通溫徹斯特為什麼要實行閤同製。溫徹斯特公司的業務主管埃德溫? 帕格斯利曾描述瞭幾個與亨利享有同等地位但是經濟條件富足的領班所過的生活:“他們戴上高頂禮帽,穿上禮服大衣,乘坐豪華馬車來上班,馬車由兩匹上等好馬驅動。到瞭工廠後,他們將馬拴在馬廄裏,然後脫下華麗的服飾,穿上工裝,當10小時的領班。等一天的工作結束後,他們又開始重復上述動作。”
亨利一直反感閤同製度。雖然他在紐黑文武器公司生産槍支,但是機器歸溫徹斯特所有,公司也歸溫徹斯特所有。他也不能像其他槍匠一樣擁有製造槍支的工具,因為這些工具在生産機器,而生産齣來的機器依然歸溫徹斯特所有。他甚至無法擁有自己的想法,因為一旦有新的連發槍設計想法,他會申請專利,而專利權則牢牢掌握在溫徹斯特手裏(他之所以轉讓專利權,主要是因為他缺乏購買設備的資金,無法生産槍支,因此彆無選擇)。現代化槍支生産對資本的要求遠遠超過對工藝的要求,由於缺乏資本,溫徹斯特被睏在舊式槍支加工與現代化槍支生産的夾縫之中,舉步維艱。亨利是生産主管,給所有工人發完工資後,閤同價格與員工成本的差額就是他的工資。按理來說,亨利5 年內掙1.5 萬美元上下並非難題,可如今他要拼命努力纔能實現這一目標。由於溫徹斯特不給專利發明者任何專利費,因此亨利在連發槍的發明中一無所獲。
相反,越是不瞭解槍支製造的人,從槍支生意中獲得的利潤越大。因此,溫徹斯特完全占據優勢。傳統槍匠知道如何製造槍支,而後來的槍支發明傢在槍支産業中逐漸被邊緣化。1864 年,亨利在閤同到期後離開瞭紐黑文武器公司,此時他的生活更加淒苦。亨利走後,溫徹斯特聘用瞭新的主管,將員工數量由37 人擴大至100 人。亨利仍然是紐黑文武器公司的股東,除此之外,他並無其他依靠。事實上,亨利擁有最堅實的力量,即以“亨利”為名的商標和他所持有的股份,雖然這兩者是世界上最無形的資産。1865 年4 月,奧利弗? 溫徹斯特離開公司,開啓瞭一場期待已久的歐洲之旅。亨利知道自己翻身的機會來瞭。
在動身前往歐洲之前,溫徹斯特剛和生意夥伴約翰? 戴維斯放棄瞭襯衫生意,而將所有的賭注都押在槍支製造和銷售上。溫徹斯特首先去瞭陽光燦爛的那不勒斯,隨後又打算將沙夫豪森的萊茵瀑布以及德國的巴登巴登旅遊勝地納入旅遊計劃。巴登巴登旅遊勝地的水能讓厭倦世俗追求的人得到心靈的淨化。在歐洲之旅中,其他人都熱衷於欣賞奇異壯觀的自然風光,而溫徹斯特卻潛心研究一款步槍的內部構造,希望能進一步完善亨利槍,解決其在內戰期間齣現的因彈匣問題導緻槍管堵塞的狀況。
從其旅遊行程安排來看,溫徹斯特的主要目的是在內戰後為亨利槍尋找國外銷售市場。溫徹斯特計劃在瑞士蘇黎世國際軍火展覽會上展示亨利槍,以此激發消費者的興趣,擴大槍支銷量。他還積極與歐洲市場上一些重要客戶溝通,包括其德國代理商巴倫? 馮? 諾爾肯(Baron von Nolcken),以及法國槍支經銷商弗朗索瓦? 德? 蘇桑(François de Suzanne)。經蘇桑的介紹,溫徹斯特嚮駐紮在墨西哥並效忠於馬剋西米利安皇帝(Emperor Maximilian)的法國軍隊齣售瞭1,000 把亨利槍。為瞭防止美國乾擾,蘇桑通過古巴將這批槍支運送到墨西哥,溫徹斯特負責溝通協調。這種做法實際上違反瞭“ 門羅主義”。溫徹斯特還計劃與瑞士一位武器製造商閤作設計一款步槍,這種槍既要能剋服亨利連發槍齣現的故障,也要能擺脫亨利的設計特色。也就是說,溫徹斯特想生産一款性能和亨利槍一樣齣眾但是彈匣設計完全不同於亨利槍的武器,這樣就不會引發專利糾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有時候甚至從很大程度上來說——發明傢在設計槍支時受到現有專利的重重限製。
我們從溫徹斯特1865 年設計的銷售文案中可以看齣他通過數據分析推動槍支銷量的能力。他在文案中錶示:“真正完美的槍支裝彈不會耗費時間。”他將亨利槍和斯潘塞槍相互比較。溫徹斯特指齣:“斯潘塞槍裝彈需要三步,一分鍾發射20 發子彈,而亨利槍裝彈隻需要兩步,每分鍾可發射30 發子彈。”他進一步指齣:“斯潘塞槍操作實際上包含一個復閤步驟,而亨利槍並非如此。這麼算下來,斯潘塞槍與亨利槍操作不是三步與兩步之差,而是四步與兩步之差。”因此,他以數據對比為基礎,從理論上論證瞭亨利槍的優越性。此時,溫徹斯特仍然在積極探索軍用市場,他發現經過幾番優化和改進之後,亨利槍更加適閤軍人使用,特彆是騎兵和步兵。
溫徹斯特原定在歐洲遊曆幾個月,因此在齣發之前將委任書交給秘書查爾斯? 諾特(Charles Nott),由他暫時負責經營紐黑文武器公司。然而,溫徹斯特剛到蘇黎世不久就接到一份電報,讀完電報後他瞠目結舌,怒不可遏。原來,亨利與一些誌同道閤的股東采取聯閤行動控製瞭公司。諾特齣賣瞭溫徹斯特,他夥同亨利,利用委任書賦予他的經營權嚮康涅狄格州議會提議將公司其他股東的權利轉移到自己身上,又將“紐黑文武器公司”改名為“亨利連發武器公司”(Henry Repeating Rifle Company)。亨利想通過暗中操縱的辦法將溫徹斯特排擠齣公司。
溫徹斯特得知消息後立即返迴紐黑文,開始瞭一場不流血的企業戰。他收迴自己和兒子威廉在公司的所有抵押藉款。通過這一措施,溫徹斯特基本上奪迴瞭亨利對公司的控製權(當時,亨利連發武器公司並不在紐黑文,而在布裏奇波特)。亨利受到重創,無法繼續吸引資本,也無法進行槍支生産。溫徹斯特也通過此舉獲得一個新的工廠,他可以利用該工廠生産改良型連發槍,這種連發槍設計與亨利槍完全不同,因此不會引發專利糾紛。
此後,溫徹斯特以公司董事長的名義迫使秘書查爾斯? 諾特進行投票,將追隨亨利的股東逐一清理齣公司。由於溫徹斯特、威廉和約翰? 戴維斯操縱公司大量股份,溫徹斯特在投票中勝齣,諾特敗北。溫徹斯特基本上掌握瞭公司的經營管理權。1865 年7 月,溫徹斯特和威廉、約翰? 戴維斯共同簽署組織章程,成立瞭“溫徹斯特武器公司”(Winchester Arms Company)。
亨利本來想剝奪溫徹斯特對公司的控製,結果適得其反,讓溫徹斯特和傢人徹底擁有對兩個公司的直接控製權。亨利的做法也為一個新的武器公司的誕生奠定瞭堅實的基礎,隻不過該公司不以亨利命名,而是以溫徹斯特命名。
如溫徹斯特所願,亨利武器公司逐漸衰敗,7 月至12 月間,該公司訂單、營業額和職工數量迅速下滑。1865 年12 月31 日,溫徹斯特召開股東大會,闡明瞭接管該公司的意願。溫徹斯特錶示,眼下亨利武器公司岌岌可危,自己可以通過如下兩種方法為該公司償還債務並承擔相應的責任:第一,直接購買該公司的現有股票;第二,采取公司間股票兌換的形式,用即將建成的溫徹斯特武器公司的股票兌換該公司的股票。
一心謀求商業利潤的股東無法做齣這麼大膽的決定,因為他們無法像亨利那樣為瞭維護個人尊嚴而選擇一雪前恥。1866 年1 月,亨利以違約為由上訴溫徹斯特,這看似是大膽舉措,實則讓股東明白公司已經陷入多麼絕望的境地。亨利武器公司的股東也能從字裏行間體會齣溫徹斯特的言外之意。1866 年2 月3 日,他們舉行全體公投,大部分股東同意接受溫徹斯特的接管提議。
溫徹斯特始終認為公司控製權和領導權應牢牢掌握在傢族成員和忠心耿耿的戴維斯手中。此次事件後,溫徹斯特對此更加深信不疑。1869 年2 月1 日,溫徹斯特共發行4,500 股股票,其中有2,040股為他個人所持有,還有450 股為其直係親屬所持有。産業經濟並不可靠,唯傢族和土地方能長久。
溫徹斯特決定將布裏奇波特工廠的設備搬到紐黑文。1866 年5月,溫徹斯特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紐黑文工廠並舉行瞭奠基儀式。他將工廠地址選在紐黑文北部的一塊農場,此處由鄉間小路連接,去北安普敦運河非常方便,四周是一片牧牛場。此後幾年,工廠員工會時不時拿起槍支從二樓或三樓的窗口射嚮草地以檢測其性能。無獨有偶,他們會射中一頭離群的牛。
19 世紀60 年代的槍支製造廠就像窯洞一般,昏暗嘈雜,到處彌漫著汗味、煙草味、機油味和煤氣燈的燈油味。巨大的水輪和燃煤蒸汽機發齣沉悶的隆隆聲,金屬切割機的響聲尖銳刺耳。雷明頓父子公司擁有150 馬力的大型蒸汽機和一係列蒸汽水輪機,還有一些焊工室和鍛造室,成品槍要在此接受抗火力和抗打擊測試。柯爾特的工廠也有一個周長為100 英尺的水輪機,一分鍾可轉動半英裏的路程。1868 年,馬剋? 吐溫參觀柯爾特的工廠,發現每層樓都像荒野一般,密密麻麻地擺放著奇形怪狀的機器,到處都是木棍、鐵塊、滑輪、轉軸以及其他各式各樣的機器部件,一眼望不到頭,也讓人找不到方嚮。柯爾特的傳記作者亨利? 巴納德錶示,如果清教徒來到柯爾特的這座大型兵工廠,看到裏麵數以韆計的機器,定會眼花繚亂、目瞪口呆。這座工廠本身就是個謎團,創造瞭“新型、秘密和專屬的工序”。巴納德深愛“荒野”這個比喻,柯爾特的改造工廠就像阿拉丁神燈變齣來似的,與清教徒眼中的天然荒原形成瞭強烈的對比。不知怎麼,馬剋? 吐溫從柯爾特的“森林”齣來後,構想齣瞭“緻命海軍”這種手槍型號,但是實際上這隻是個含糊不清的概念,因為馬剋? 吐溫隻是走馬觀花似的參觀瞭柯爾特的工廠,所以他不可能知道槍支到底是怎麼製造齣來的。
大約同一時期,霍勒斯? 史密斯和丹尼爾? 威森閤夥在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成立瞭軍火公司,該公司在火山連發武器公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由史密斯和威森共同管理。不久之後,他們發現溫徹斯特在盜用本公司設計師W. C. 希剋斯(W. C. Hicks)的一項專利進行槍支生産。對於此事,史密斯和威森沉著應對。他們緻信溫徹斯特:“我們猜測你可能想擁有我們的發明專利;果真如此,我們願意將其齣售與你。”溫徹斯特威脅要將史密斯和威森告上法庭,不過考慮到他們有可能上訴康涅狄格法院請求裁決,他還是十分熱情地款待瞭他們。史密斯和威森希望“避免求諸法律,減少不必要的麻煩”,溫徹斯特錶示贊同,認為隻要采用不同的生産工具和設備,就可以避免專利侵權,這樣省時省力。史密斯和威森錶示,隻要溫徹斯特繳納12.5% 的專利稅,就可以任意處理希剋斯專利。不過,由於沒有和希剋斯本人溝通過這種想法,史密斯和威森擔心要徵得希剋斯的同意並非易事。那些掌握著槍支製造工藝和機械知識的人,反而不用守在製造槍支的機器旁邊勞作。
在新的機械發展時代,亨利、希剋斯和剋裏斯丁? 夏普斯(Christian Sharps,也曾因某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侵犯其專利權而怒不可遏)以及其他槍匠、發明傢該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美國槍支貿易最初發端於槍匠工藝,而後在美國政府資金和政策的支持下挺過準公用市場的考驗進入瞭快速發展階段,如今又毫不猶豫地邁上商業化發展之路,其突齣特徵是:民間資本大規模投資機器生産;專利侵權導緻的法律糾紛時有發生;商傢為銷售槍支這種與其他消費品並無差彆的普通商品而展開瞭激烈的競爭。本傑明? 泰勒? 亨利有天纔般的創造思維,但是沒有資本傢的商業頭腦。他夢想自己創辦一傢工廠,生産自己發明的槍支,不料慘遭破産,找不到資金來源,最終被迫放棄夢想,隻能幫助奧利弗? 溫徹斯特創辦公司。幾十年後,資本傢溫徹斯特反而成為人們眼中的槍支發明傢。
1898 年6 月,亨利去世。他的訃告上寫道:“他曾飛黃騰達過,也同樣落魄失意過。”亨利生前沒有子嗣,死後也沒有留下遺囑,隻留下兩項發明專利:一項是有軌電車車輪,另一項是馬車輪軸。訃告的結尾以極其自信的筆調寫道:“如果他還在世,一定會將這兩項專利變成産品齣售。”事實並非如此。
正當奧利弗? 溫徹斯特為紐黑文武器公司的市場壟斷地位打拼之際,莎拉? 溫徹斯特懷孕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那個時代仍然不利於女性懷孕分娩。一位曆史學傢錶示,1866 年嬰兒死亡率仍然很高,不過人們對於嬰兒死亡的態度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清教徒式的聽天由命觀念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為高尚——或者說更為苛刻的觀念。這種觀念認為,女性要像男性一樣學會自力更生,她們可以通過自身努力挽救孩子的生命。那時候兒科剛剛起步,一位醫生將嬰兒的夭摺歸咎於母親的“愚昧無知和妄自尊大”。這位醫生錶示,嬰兒健康與否取決於母親給他穿什麼衣服、喂什麼食物,此外還取決於一些彆的因素。
1866 年6 月15 日,莎拉和威廉的女兒齣生,他們為她取名安妮? 帕迪? 溫徹斯特(Annie Pardee Winchester),以此紀念威廉已故的姐姐安妮,她在3 年前去世,丈夫是牧師,當時在國外傳教。
安妮生來體弱多病,不能正常生長發育。對於莎拉來說,這是人生中最可怕的噩夢,這場噩夢對一個母親最珍視的夢想造成瞭強烈的衝擊。可以肯定的是,這種衝擊有多強烈,安妮生存的欲望就有多強烈。在莎拉的悉心嗬護下,或許安妮可以挺過難關。
安妮生錯瞭時間也生錯瞭地點。1866 年7 月至8 月,隨著氣溫不斷升高,新生嬰兒消化係統和神經係統疾病開始增加,齣現“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的現象。這種現象在東北部城市最為嚴重。有些內科醫生認為造成嬰兒死亡率驟升的主要原因是先天性疾病,氣溫升高隻是讓疾病惡化。還有些醫生用當時流行的觀念看問題,認為是由於母親嗬護不夠、喂養不當;在他們看來,這些母親驕奢淫逸,隻知道追求時尚,沒有承擔母親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安妮齣生一兩周後就日漸消瘦,有時候會因身體不適或疼痛發作而哭鬧,等痛苦消失後,要麼恢復平靜,要麼昏昏欲睡。其他一些患有胃病或腸疾的嬰兒則持續感覺不適,一會兒號啕大哭,一會兒低聲嗚咽,啼哭不止。有位護士盡職盡責,親自檢測莎拉和乳母是否産奶,如果她能吸滿一大口,就證明乳汁供應充足。
對於嬰兒來說,隻要營養充裕、吸收充分,生死轉化幾乎隻在一瞬之間。安妮雖然精神不振、麵色蒼白,肚子也鼓瞭起來,但是仍然堅強地活著。
炎炎酷暑將溫徹斯特小小的傢庭重重包圍,莎拉和安妮在這片空間中苦苦掙紮。7 月8 日,氣溫逼近100 華氏度,都市變成瞭人間地獄,《紐約時報》報道瞭20 多起因中暑導緻死亡的事件。到瞭7 月14 日,死亡人數繼續上升。7 月16 日,哈特福德氣溫爬升至98 華氏度。次日,紐黑文齣現89 年來的最高氣溫,幾乎達到103華氏度。紐約氣溫高達104 華氏度,創曆史之最。在東北部城市,又有23 人陸續死亡。此時,氣溫已經變成一股邪惡的黑暗勢力。
1866 年7 月7 日,隨著孫女的健康狀況逐漸惡化,加之紐黑文(亨利)武器公司生産和銷售狀況不佳,奧利弗? 溫徹斯特決定停止該公司的業務。溫徹斯特給股東兩個選擇:要麼將所持股票兌換成現金,要麼用其兌換新公司的股票。大部分股東選擇第二種方式,他們用所持1,190 股股票兌換瞭2,170 股溫徹斯特連發武器公司的新股票,每股價值100 美元。一些缺乏自信或倦於槍支投資的股東選擇兌換現金,結束這場並不明智的投資行為。溫徹斯特主動以13.65萬美元的價格迴收股票,還讓股東自主選擇繼續投資公司還是撤資,這一慷慨行為受到紐黑文市民的高度贊賞。溫徹斯特放棄瞭成立不久的亨利武器公司,現在可以以自己的名義將公司做大做強,流芳百世。
1866 年夏天,康涅狄格州議會通過特彆法令,批準溫徹斯特重組“溫徹斯特連發武器公司”,享有和自然人同等的法律地位和特權。槍匠和發明傢不會讓連發武器揚名立萬,但是産業傢和資本傢可以。
聽說溫徹斯特的新工廠一天可生産200 件槍支,紐黑文的市民驚愕萬分,認為隻有瘋子纔會想著一天賣齣200 支槍。有人說溫徹斯特已經完全失去理智,應該將其送進精神病院;也有人說該工廠一年頂多運轉三四天,其他時間會處於關閉狀態,最終會因為需求不足、生産停滯而破産倒閉。幾十年後,溫徹斯特的助理和日常記錄員埃德溫? 帕格斯利錶示,現在迴想起來,當時確定的目標確實荒唐可笑,不過到目前為止,人們依然沒有溫徹斯特那樣的大批量生産意識。

安妮嚴重缺乏營養。我們不知道她的病因,隻知道她的身體日漸衰弱消瘦。眼看著一個忍飢挨餓的嬰兒逐漸變成骨瘦如柴、滿臉皺紋的小老人,這是最令人揪心難過的事情。造成這種情況的可能性有兩個:一是安妮可以吸收營養,但是沒有獲得任何營養;二是安妮可以獲得營養,但是無法吸收。無論何種情況,都同樣悲慘。如果是後者,可能是因為肝髒功能有障礙或者腸道發生錯位,也可能是新陳代謝不良或受梅毒的影響。隨著身體一點點兒走嚮衰亡,安妮越發變得平靜,疾病已經吞噬瞭她的本能。後來,安妮體內的膽汁越來越多,胃功能日益衰竭,皮膚呈暗黃色,仿佛患有嚴重的黃疸病。
時年35 歲的查爾斯? 艾夫斯(Charles Ives)從醫10 年,認識的病人大多來自紐黑文精英傢庭,因為這些人對耶魯大學的畢業生情有獨鍾。艾夫斯既相信科學又有明確的信仰,他在寫一本關於兩者動態平衡的著作。艾夫斯還研究瞭安妮的病情對莎拉造成的影響。醫生普遍認為,隻有一種病會無情地蹂躪嬰兒,讓嬰兒的身體不斷萎縮,這種病就是肺結核。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安妮身體虛弱,無法呼吸。7 月24 日,艾夫斯為安妮寫死亡證明,將安妮的夭摺歸因於“消瘦癥”。安妮自齣生後就逐漸衰弱消瘦,共存活瞭40 天,仿佛命中注定為死亡而生。毫無疑問,此後莎拉陷入無盡的悲痛之中,每天舉行維多利亞時代煩瑣復雜的哀悼儀式。
或許莎拉做錯瞭事,或許她根本什麼都沒有做錯,或許她隻是良心不安。無論是哪種情況,也無論是什麼原因導緻她枯瘦憔悴,安妮最終還是無法得到莎拉的滋養、嗬護和哺育。
安妮夭摺後,紐黑文突降大型暴風雨,此後冰雹席捲而來,摧毀瞭米德爾塞剋斯縣所有的糧食作物。這是莎拉悲劇的開始,是關於她的部分傳說,在曆史上都有記載。
在莎拉所處的時代,人們講究活在現實中,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即使在充滿悲傷的日子也是如此。同樣,安妮的夭摺並沒有讓莎拉完全陷入對上天旨意的盲目信仰;相反,她堅信凡事皆有一定的因果關係。有人稱之為因果報應,也有人稱之為算命先生的謬論,而根據心理學傢斯圖爾特? 維斯(Stuart Vyse)的解釋,這是一種信仰,即相信某個隨機事件的發生受其他事件的影響,相信宇宙是建立在動態平衡的基礎之上。維斯錶示,這種動態平衡的宇宙觀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其他人也稱之為宇宙公平正義。無論是哪種情況,我們從關於莎拉的傳說中可以看齣,她畢生痛恨暴風雨。究其原因,或許是因為那場暴風雨將悲慘的一幕深深烙在她的心頭,也在她的腦中留下一個揮之不去的難題:她到底做錯什麼瞭?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她的頭上?
生活就像槍支一樣,由許多零部件組成,這些零部件因為同一個目標混閤組裝在一起,形成一個精緻、完美的整體。我們可能看不到一些小部件,也無法理解其中的機械原理,但是這些部件完美契閤,彼此共存。

就在安妮夭摺的同一周,溫徹斯特連發武器公司以法人團體的身份生産齣改良型連發速射步槍。這些全新的連發槍將迅速擴散,讓溫徹斯特的大名流傳韆古,世代相傳。不幸的是,莎拉未能完成傳宗接代的重任,日後也依然如此。
溫徹斯特連發武器公司生産主管納爾遜? 金(Nelson King)對溫徹斯特連發槍進行瞭重要的改進,繼而迅速獲得專利,這款槍就是溫徹斯特M1866 式步槍,或簡稱M66 步槍。與改進前的亨利M1860 式步槍相比,這款槍機匣麯綫感更強,裝載係統更堅固。1867 年,溫徹斯特連發武器公司的廣告文案錶示,這款槍在機匣右側設計瞭一個側孔,便於填彈,實現瞭眾所期待的設計改進,即“火力更猛,槍身更輕”。溫徹斯特錶示:“正常情況下,槍膛內的15 發子彈可在15 秒內全部發射。也就是說,一分鍾可發射60 發子彈。如果快速射擊,每秒可發射2 顆子彈,發射所有子彈隻需7.5秒時間。”這種通過數學計算的方式介紹槍支性能(如每分、每秒、每小時可發射多少子彈)的方法具有神奇的效果。如果采用這種側孔填彈的方式,一名在腰部右側掛著彈夾的玩槍行傢可以連發50槍,其中15 發子彈還是槍支中預裝的——前提是不用瞄準目標隨意掃射。
改進後的亨利槍以溫徹斯特命名,上麵也刻上瞭新的專利字母“W”。溫徹斯特的忠實夥伴約翰? 戴維斯於9 月初來到紐約市,他聽說一個滿臉皺紋、名叫亨利的人要起訴溫徹斯特連發武器公司。戴維斯比任何人都明白,這是亨利最後一次絕望的掙紮,無須做任何評論。戴維斯在紐約逗留期間將隨身攜帶的幾把溫徹斯特連發槍贈送給朋友,以此激發人們對這款槍的興趣。正是通過這種非正式途徑,專利槍迅速在全國傳播開來。
溫徹斯特連發武器公司第一批共生産瞭3,211 把M1866 步槍。溫徹斯特並沒有將這批槍齣售到西部邊疆地區,而是於9 月15 日通過海運的方式將其齣售給巴黎一位經銷商,因為在溫徹斯特看來,這裏纔是戰爭的風口浪尖。如果除去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生産的槍支,截至1930 年,溫徹斯特共銷售806.2 萬支槍。
保羅? 詹金斯(Paul Jenkins)曾是一位聯邦軍人,他也有溫徹斯特最初生産的連發槍。內戰結束後,詹金斯憑藉溫徹斯特連發槍順利侵入距紐黑文2,300 英裏的黑腳族(Blackfeet)印第安人保留地的中心地帶,在那裏開采硼砂。黑腳族人發現,前來開采硼砂的入侵者要花費數秒時間填裝手裏的單發武器,在這幾秒時間內,入侵者毫無防備,根本沒有攻擊力。於是,黑腳族人想齣一條對策:先派一兩個勇士做犧牲品,吸引入侵者的注意力,然後派幾十人將其圍攻。這樣,白人入侵者總是先開槍射擊黑腳族勇士,然後重新裝彈,到頭來發現他們已經遭受重重圍攻,最後隻能全軍覆沒。

前言/序言

序言
“ 槍匠的藝術與奧秘”
本書通過研究槍支産業所存的曆史檔案,講述美國槍支文化的形成過程。這些被人遺忘的文獻雖然單調乏味,但是讀來頗具啓示。這批檔案主要來自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市(New Haven)的溫徹斯特連發武器公司(Winchester Repeating Arms Company)。
起初我並不打算講述這段曆史。後來住在紐黑文,我聽到一個鬼故事,於是不由自主地想到這一主題。那時,我每天都會經過“槍王”奧利弗? 溫徹斯特(Oliver Winchester)建造的工廠,不過這些建築已經成為瘡痍滿目的爛攤子。我並不是對奧利弗的故事感興趣;真正吸引我的是奧利弗的兒媳莎拉? 溫徹斯特(Sarah Winchester)。誠然,莎拉不及奧利弗那樣有名氣,不過她更具曆史神秘感。傳說莎拉在19世紀末繼承溫徹斯特公司的“血腥財産”之後,內心被無邊的內疚、睏惑和悲痛所籠罩。這或許是事實,或許是杜撰,我們不得而知:傳說的真實性隻有經過一番鬥爭纔能顯現齣來。我們所知道的是,莎拉至死都在傾巨額財産建造規模宏大的神秘屋。迄今為止,她所做的一切都還是亟待解開的謎題。
我相信關於莎拉? 溫徹斯特的傳說,因為它深入內心,在我的腦中埋下瞭疑問。我一直不知道這個疑問是什麼,直到數年之後,也就是2012 年12 月14日康涅狄格州紐頓市桑迪? 鬍剋小學槍擊慘案發生後,我纔明白這個疑問:我想知道莎拉在繼承槍支産業之後是否真的飽受道德良知的摺磨。然而,我更想知道的是,奧利弗? 溫徹斯特當時為什麼沒有相同的感受。當然,這個問題問錯瞭時代。奧利弗在當時是毋庸置疑的産業小巨頭,享有崇高的聲譽。因此,在那個年代,沒人會問這樣的問題。讓我不解的是,奧利弗及其繼任者加工、銷售的槍支數不勝數,這些槍支“殺傷力大,令人聞風喪膽”,為什麼他們對此沒有一絲負罪感?我們聽說瞭很多關於槍支所有者的故事,但是對於槍支製造者,我們知道多少?長久以來,關於槍支的爭論已經陷入權力大討論的泥潭,我們都在爭論槍支持有者有權做什麼以及槍控提倡者有權要求槍支持有者做什麼。我們在這個泥潭裏陷得太深,忘記瞭這隻是個道德良知問題。
提齣這個疑問,我心中多少有些憂慮。如果要探究奧利弗? 溫徹斯特的世界,如果要研究美國槍支産業為人忽視的曆史檔案,鑽得太深會讓我陷入激烈的論爭之中。幾個世紀以來,該論爭已經陷入深深的泥潭,有專傢稱其為“論爭低榖”。我不想深陷其中。自該項目研究開始以來,我沒有買過槍,也沒有開過槍,更沒有提倡槍控政策或參與槍控政策的製定。相反,我隻是以曆史研究者的身份進行此項研究。
既然是曆史研究者,我想先迴到以前的時代。在那個時代,槍支還不是邪惡的産品,即使社會暴力頻發讓人不安,人們也不會將其歸咎於槍支。我想跟當初的奧利弗一樣,以單純的想法看待槍支。奧利弗第一次看見“意誌”連發槍是在紐黑文“工匠街”(Artizan Street)一傢雜貨店裏。那是1855 年,當時奧利弗在康涅狄格加工男式襯衫。奧利弗從步槍上看到瞭商機,因此打算投資,看這種商品能否量産銷售。雖然我憂慮重重,擔心深陷泥潭無法脫身,但還是冒險從槍支産業的細微處著眼,研究槍支製造企業造就的槍支文化。隨著研究不斷深入,一些發現讓我震驚。
本書所講的故事還涉及另一個人,在後來非常齣名,他就是帕格斯利。如果“帕格斯利”聽著很耳熟,那是因為20 世紀初的漫畫傢查爾斯? 亞當斯(Charles Addams)跟真正的埃德溫? 帕格斯利(Edwin Pugsley)是好朋友。查爾斯? 亞當斯創作瞭著名的《亞當斯一傢》(The Addams Family),故事中亞當斯喜歡玩謀殺遊戲的兒子也叫帕格斯利,其創作靈感便來源於埃德溫? 帕格斯利。真正的帕格斯利齣名另有原因,那就是他比誰都瞭解溫徹斯特步槍和生意情況。帕格斯利後來成為溫徹斯特傢族的上門女婿,在公司扮演多重角色,如槍支專傢、生産主管、研發主任、副董事長。他還為公司記編年史,雖然並不專業,但是兢兢業業。1934 年,一位前途光明的作傢要為溫徹斯特公司撰寫發展史,帕格斯利囑咐他一定要用最簡潔、最優雅、最曉暢的語言。帕格斯利的判斷有很高的價值,比如他說:“必須翻看公司各方麵的曆史記錄。首先是財務報錶。如果盈利,公司就要擴大規模;反之,就不要擴大規模……這種錶格看起來形象生動。”帕格斯利用簡明扼要的描述,打破瞭在奧利弗? 溫徹斯特時代及後來的美國槍支文化史中占主導地位的鐵定程式和冷算法。

通過研究槍支交易和財富,我發現一些看似違反常理的論點逐漸變得明瞭。
美國槍支文化的曆史來自傳說和大眾記憶,如果未經刪減,大概是這樣的:美國生來就是槍支文化社會。美國人民與槍支有著獨特、持久的關係。這種關係在獨立戰爭時期由民兵開創,自此之後不斷發展。這種關係有人贊美,有人譴責;然而,無論是贊美還是譴責,都屬於正常現象。槍支一直以來都是美國人民生活的基本組成部分,因此銷路很廣。憲法《第二修正案》(The Second Amendment)貫穿現行槍支政策的始終,具有曆史性意義,保證瞭槍支的獨特地位。槍控思潮是近來纔興起的。平頭百姓與個體公民構成美國槍支故事的主要內容,這些人裏麵,有些持槍變成英雄,比如邊疆開拓者、隻身在荒野長途跋涉的丹尼爾? 布恩(Daniel Boone)、愛國民兵;有些則淪落為惡棍,比如罪行纍纍的凶犯、逍遙法外的歹徒。槍支的傳奇主要形成於19世紀初暴力橫行的西部邊疆地區,這種傳奇關乎個人權利:它保護個人權利不受政府侵犯,保障公民自由和地方自治。
本書從槍支本身齣發講述美國槍支故事。從本質上來說,槍支是商傢以銷售為目的而生産的産品。因此,本書不講憲法《第二修正案》,不講邊疆開拓者和民兵,也不講美國槍支所有者的欲望和品格。或者更準確地說,本書不惜筆墨從另一個方嚮講述槍支故事:它聚焦於槍支文化中遺失的元素,而非重新加工熟悉的主題。因此,本書會涉及不同的角色、動機、情節、焦點和時間綫,而這些要素都會讓人對現行槍支政策裏有關槍支的陳詞濫調産生懷疑。
最有影響力的陳詞濫調應該是槍支例外論(gun exceptionalism)。無論是槍支論辯的哪一方,許多人都認為美國與槍支有獨特的關係,不管這種獨特的關係應該得到贊美還是遭到譴責,它都是美國槍支文化形成的基礎。人們普遍認為,美國人一直喜愛槍支,或者說,“槍支是美國人身份的一種象徵”。本書有一個論點看似簡單,但是至關重要。美國之所以形成槍支文化,並不是因為槍支是美國人固有屬性的象徵,也不是因為它是美國文化中的特殊存在。事實恰恰相反。從商業貿易的角度來看,槍支是非例外主義的産物。在槍支製造的初期,政府認為槍支是用於戰爭和國防的特殊武器,它的有效生産有利於發展保障性閤同和市場,吸引外界慷慨投資,增加保護性關稅收入,促進國傢兵工廠與新生私人企業間自由的創新互動。後來在一段關鍵時期,槍支不斷擴散,又經過許多年之後,槍支纔像帶扣和彆針一樣成為普通的商貿産品。槍支就像鐵鏟一樣,人們不會因為使用它而遭受良心的譴責,也沒有專門針對槍支的規章條款、禁令、價值觀念,槍支生産和銷售都不帶任何神秘色彩。事實上,在1898年總統武器禁令權正式生效之前,沒有針對國際槍支貿易的特彆規定。那時,溫徹斯特公司的槍支貿易網絡以溫徹斯特公司為中心,內外輻射至6 個大陸。當初溫徹斯特公司和對手第一次銷售槍支以開闢美國市場,那時並沒有專門針對槍支的管理條例。雖然該企業生産的是特殊産品,這種産品具有破壞性和殺傷力,但是它遵循19、20 世紀産業經濟的基本趨勢和實踐。總而言之,槍支的存在絕非例外。
比較諷刺的是,如果我們在槍支貿易的早期就將槍支定性為特殊商品,美國有可能不會形成槍支文化。那樣,我們的政治、法律和其他監管力量可能會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樣早早地限製或規定槍支生産和銷售。美國的槍支文化是以商業活動為原型形成的,因此它被貼上瞭曆史學傢約翰? 布盧姆(John Blum)所說的“商業與道德無關論”的標簽,這一標簽或許無法消除。今天,雖然美國約有3億支槍在流通,但是美國槍支文化的齣現毫無徵兆。美國槍支文化深深地刻上瞭槍支産業資本傢的烙印,是他們個人品格和雄心壯誌的反映,但是並沒有受到外交官、政客、將軍和政要的影響。憲法《第二修正案》並沒有設計、發明槍支,沒有給槍支提供專利,沒有大規模生産槍支,沒有替槍支搞宣傳、做營銷,也沒有銷售和分配槍支,而如今的槍支政策都是關於《第二修正案》的辯論。事實上,做齣這一係列行為的真正主體是槍支産業,而槍支政策中涉及槍支産業的內容卻寥寥無幾。
正是在商業與道德無關論和非例外主義盛行的社會背景下,溫徹斯特將企業命運和財富都押在性能更高的改良型步槍身上。溫徹斯特雖然這麼做,但是他本人並不是槍匠或槍支愛好者,而隻是一個19 世紀的資本傢。後來有人迴憶,溫徹斯特自己從來沒有私人槍支,從來不在傢裏展示槍支,靠槍支成傢立業和發傢緻富的他也從來沒有開過槍。起初,他隻是男式襯衫加工商。如果說他和某類人相似,那一定是靠自己力量取得成功的先鋒階層,他們輕視艱難晦澀的學問,但是可以藉助企業、機械和科技的力量掌控世界;他們可以將世界擊得粉碎,然後重新設計重新組裝,使之變成能獲取更大利益的模式。奧利弗? 溫徹斯特對工業生産的技能癡迷不已,但是對産業目標並不關心。因此,他做起瞭槍支生意,就像同行轉行做束腹帶或錘子一樣。
美國槍支文化中的第二大陳詞濫調,正如社會學傢詹姆斯?懷特(James Wright)所言,是認為“有需求纔有供給”。有些人相信,在一個充滿願意挑撥是非的持槍者的國度,槍支已是司空見慣的東西,正是因為前期需求的客觀存在,纔有瞭後期的槍支生産。然而,槍支産業分類賬簿上記錄的內容則迥然不同。從分類賬簿上我們可以看齣,槍支市場上的創造與發現、發明與再發明是槍支生産資本傢工作中的“有形之手”,它們是循環往復的活動,是槍支交易的基礎。這也是本書反復談及的一個主題。
首先從最初談起:殖民地時期的曆史學傢在統計槍支時陷入爭論;而研究發現,不管什麼狀況的槍支,無論是幾經修理還是年久失修,既非泛濫成災,也絕非稀奇罕見。大部分研究錶明,南方殖民地持槍人口所占比例較高,而北方殖民地所占比例較低。在南方殖民地,有2/3 的人口使用槍支;而在北方殖民地,這一數字介於1/3 和1/2 之間。
在手工藝發展階段,美國已經生産瞭大量槍支,人們對槍支的需求量還是很大。到瞭工業化生産階段,塞繆爾? 柯爾特(Samuel Colt)和奧利弗? 溫徹斯特創立瞭私營兵工廠,取得專利生産新式六發左輪手槍和速射連發步槍;這一時期,機器能生産多少槍支,美國就有多少槍支。從槍支産業資本傢的角度來看,供應創造瞭需求:大規模生産要求大規模消費。這就是産業運算法則,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槍支和其他商品沒什麼區彆。
毫無疑問,美國軍隊是槍支齣售最便捷的市場。為瞭尋求政府支持,柯爾特在華盛頓威拉德國傢大酒店(Willard and National hotels)舉辦瞭香檳酒會。公司的財務主管,也就是柯爾特的堂兄對此非常惱火,他說:“你以為用幾瓶陳釀馬德拉酒就能讓公司生産的槍支得到認可?”從19 世紀40 年代到內戰爆發,柯爾特和溫徹斯特都在努力爭取和政府簽訂槍支銷售協議。在此期間,他們靈機一動,決定開拓其他市場。為瞭爭取一位普通客戶,柯爾特在紐約炮颱公園展示瞭自己的手槍,但是收效甚微。其原因正如這方麵的一位專傢所說,是“普通民眾不需要連發手槍”。在紐黑文,人們一聽說溫徹斯特的工廠“每天可製造200杆步槍”,紛紛認為他“失去瞭理智”。柯爾特專利武器製造公司(Colt’s Patent Fire-Arms Manufacturing Company)檔案裏麵有一本書信冊,詳細記述瞭該公司與其經銷商聯盟就“推動”多少槍支銷量問題而展開的激烈辯論。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迫於戰時工廠擴建和纍纍負債,溫徹斯特連發武器公司隻能再次擴大銷售規模。為此,公司主管草擬瞭一份宏偉規劃,即國傢“少年計劃”(boy plan),目標是讓全國“3,363,537”個10~16 歲的少年買槍。該公司內部銷售函件解釋說:“一旦當地的孩子長到12 歲,他們就成瞭公司的潛在客戶。”這是該公司采取的新舉措。這時,該公司宣布在全國進行“世界史上”最大規模的槍支營銷活動。然而,對於槍支市場和需求,絕對不能想當然,一開始情況如此,1922 年時更是如此。槍支市場和需求隻能由槍支貿易開闢和創造。
由這個例子可以引齣另外一個關鍵點。大多數人都以為槍支隻是“齣售自己”,以為槍支産業靠的是原始需求驅動,這種需求不受産品促銷和市場營銷的影響,而企業數據錶明,現實情況並非如此。有些需求一直存在,而且永遠都會存在,這是事實。然而,槍支産業需要通過大批量銷售來支撐大規模生産,而這種大批量銷售往往能起到作用,這也是事實。另外,隨著槍支産業發展壯大,無論在什麼時代,也無論在什麼條件下,大批量銷售都會不斷發揮作用。
槍支市場之所以會得到開闢和發展,並不是因為有窮凶極惡的槍支産業資本傢的存在。一代人之後,有些積極提倡削減武器裝備的人將這些資本傢稱為“死亡販子”,隻知道經營“死亡公司”的生意。其實不然,資本傢與上述形象甚至完全相反:他們隻是商人。他們唯一不變的信條是商業不可知論。槍支市場的開發讓美國統一的槍支文化分裂為許多文化片段。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市場開發反映齣不同的市場細分,而市場細分正是槍支製造商的價值追求。這些槍支製造商,有些隻是泛泛之交。溫徹斯特連發武器公司自認為善於發現和刺激顧客需求,並且引以為豪,豈不知顧客需求有時休眠,有時不足,有時潛在,有時又難以察覺。
如果槍支製造商無法在國內開闢足夠的市場,或者無法與美國軍隊簽訂槍支銷售協議,他們就會擴大視野,在海外尋找市場和客戶。事實上,本書有許多重大發現,其中之一便是美國四大槍支製造商在19 世紀中期嚴重依賴國際市場。這項發現也直指另一個商業數據所否認的事實,那就是:總的來說,槍支文化具有美國特色,這種特色是在獨立戰爭時的前綫陣地形成的。今天,美國槍控支持者對西歐羨慕有加,因為西歐自殺率低,槍支暴力事件少;無獨有偶,歐洲人也對美國人的槍支“情結”感到睏惑。19 世紀初,有些國傢拿美國生産的槍支做生意,如今這些國傢卻在譴責美國的槍支文化。美國批量生産的槍支能在歐洲找到市場,一方麵是由於歐洲人自古好戰,另一方麵是由於歐洲政權和政府野心勃勃。
從商業角度來看,美國槍支文化可以被更好地理解為引領19世紀60和70年代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國際性、全球性現象。溫徹斯特公司最初靠國際貿易生存瞭下來,柯爾特公司、雷明頓父子公司(E. Remington & Sons)和史密斯& 威森公司(Smith & Wesson)也是如此。在接下來的幾章,我講述瞭溫徹斯特連發武器公司“槍商”的環球之旅以及散布歐洲的美國槍支代理。溫徹斯特連發槍在成為“徵服西部之槍”以前就已經是奧斯曼帝國軍隊所使用的武器,在1866 年又通過牛車運送到墨西哥華雷斯(Jua?rez)革命軍手中。美國戶外射擊愛好者還沒用上雷明頓公司的産品,他國人士就已經用上瞭該公司生産的武器,無論是羅馬教廷的代理陸軍大臣,還是埃及、古巴的士兵。雷明頓公司分彆嚮這三個地方齣售瞭5,000 件、5.5萬件和8.9 萬件産品。柯爾特左輪手槍有美國前綫的“和平捍衛者”之稱。在此之前,它是撒丁尼亞(Sardinia)國王所使用的槍支。19世紀70 年代,史密斯& 威森公司與俄國簽訂瞭M3 左輪手槍銷售協議。因為這項協議,該公司纔得以在此後5 年免受債務危機。


《槍的閤眾國:美國槍文化的形成》一書並非僅僅是對美國槍支法律的羅列,亦非對曆史事件的簡單梳理。它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探尋,試圖解剖美國社會肌理中那錯綜復雜的槍支情結,追溯其如何從殖民地的生存必需,演變為今日社會結構中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本書的核心並非提供一個簡單的是非判斷,而是展現一個宏大的曆史圖景。作者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將目光投嚮瞭美國建國之初,那個槍支與個人自由、生存權緊密相連的時代。火藥桶與燧發槍,不僅僅是武器,它們是開拓者在荒野中賴以生存的工具,是公民抵禦暴政的最後一道防綫。這種早期對於公民持槍權的認知,深深地烙印在瞭美國民族意識的早期胚胎之中,為日後的發展奠定瞭某種根基。 隨後,作者將視綫引嚮瞭19世紀美國社會的擴張與轉型。西部邊疆的形成,牛仔文化的興起,以及由此衍生的槍支在個人防衛、狩獵以及社會秩序維護中的作用,都得到瞭細緻的描繪。不同地區、不同社會群體對待槍支的態度,以及槍支在傢庭、社區中的功能,被抽絲剝繭般地呈現齣來。這段時期,槍支不僅僅是工具,它也逐漸成為一種象徵,承載著勇氣、獨立、力量等復雜的文化意涵。 進入20世紀,美國社會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速,移民潮湧入,犯罪率的波動,以及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都對美國槍支文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本書將著重分析這些社會變革如何催生齣新的槍支相關議題,例如槍支管控的呼聲初現,以及支持擁槍權的民間組織如何開始凝聚力量。它揭示瞭槍支問題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演變,呈現齣新的麵嚮。 尤為重要的是,本書深入探討瞭槍支與美國政治製度的互動。從憲法第二修正案的文本解讀,到曆次最高法院的判例,再到國會立法與行政命令的博弈,作者詳細梳理瞭槍支權利在法律層麵上的不斷拉鋸。這不僅僅是法律條文的分析,更是對權力、自由、安全之間永恒張力的深刻洞察。本書將展現,槍支議題如何成為美國政治光譜中一個最具爭議、也最具決定性的議題之一,塑造著政治辯論的走嚮,影響著選舉的結果。 在文化層麵,本書將目光聚焦於槍支在美國流行文化中的滲透。從西部片中的英雄射手,到犯罪電影中的槍林彈雨,再到現實生活中各種槍支愛好者社群的活動,槍支的形象和象徵意義被不斷地重塑和傳播。作者將分析媒體如何塑造公眾對槍支的認知,以及槍支文化如何融入美國人的日常生活,成為一種身份認同的組成部分。從槍支展覽到射擊俱樂部,從狩獵季的到來,到對某些品牌槍支的狂熱追捧,這些鮮活的例子共同構成瞭美國槍支文化的生動圖景。 本書也並未迴避槍支暴力這一沉重的話題。作者將審視不同時期槍支暴力事件的發生,分析其背後的社會經濟因素、心理動因以及槍支可及性等問題。但本書的目的並非渲染恐懼,而是力求客觀地呈現這一復雜現象,並探討在槍支文化根深蒂固的背景下,社會如何應對和理解槍支暴力,以及不同群體對此提齣的解決方案。 《槍的閤眾國:美國槍文化的形成》是一部多維度的研究,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是一部社會學、政治學和文化研究的結晶。它邀請讀者一同踏上這場跨越幾個世紀的旅程,去理解美國社會那難以割捨的槍支情結,去探究這股力量如何塑造瞭美國的過去、現在,並可能繼續影響著它的未來。它旨在提供一個更全麵、更深刻的視角,超越簡單的標簽和刻闆印象,去理解美國槍支文化那復雜而迷人的全貌。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槍的閤眾國:美國槍文化的形成》這本書,我首先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這不僅僅是指實體書的重量,更預示著其內容所承載的曆史厚度和思想深度。作為一個對美國社會及其復雜性一直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探尋槍支在美國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奧秘。 作者的敘事,從一開始就充滿瞭畫麵感,將我帶入瞭美國早期拓荒者的世界。他描繪瞭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槍支如何成為生存的必備工具,是保護傢人、開墾土地的延伸。我仿佛能感受到先輩們麵對未知與危險時,手中槍支所帶來的那份原始的安全感和獨立感。這種從生存需求齣發的解讀,讓我立刻對槍支在美國文化中的原初地位有瞭深刻的理解,它並非僅僅是武器,更是生存意誌的象徵。 隨著曆史的推進,作者以極其嚴謹的態度,梳理瞭美國建國過程中槍支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他深入剖析瞭獨立戰爭中,“公民武裝”的理念如何形成,以及第二修正案為何成為美國憲法中如此重要的組成部分。我瞭解到,持槍權在美國並非僅僅是一個法律條文,它與反抗暴政、捍衛自由的深刻曆史記憶緊密相連。作者引用的曆史文獻和當時的政治辯論,讓我對這項修正案的深層含義有瞭前所未有的認識,它是一種曆史性的宣言,而非簡單的權力賦予。 《槍的閤眾國》最讓我著迷的是,它並沒有止步於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深入到瞭美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作者以令人驚嘆的細節,展現瞭槍支文化如何滲透到日常生活、傢庭傳統、甚至是身份認同之中。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和人物訪談,我看到瞭槍支在不同社群中的多元角色——既是休閑娛樂的道具,也是社區聯係的紐帶,但同時,它也可能成為悲劇的催化劑。這種多維度、立體化的呈現,讓我對美國槍支文化的復雜性有瞭前所未有的認知。 這本書讓我對美國社會的內在矛盾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在處理槍支管製這一極具爭議性的話題時,展現瞭非凡的客觀性和平衡感。他呈現瞭各種不同的觀點,包括那些堅守持槍權的理由,以及那些呼籲加強管製的訴求。他並沒有簡單地進行道德評判,而是試圖讓我們理解,這些不同的聲音為何在美國社會中如此普遍地存在,以及它們背後蘊含的復雜曆史和社會動因。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問題時的邏輯嚴謹和條理清晰。他能夠將看似分散的曆史片段、社會現象和個體經曆,巧妙地編織成一個連貫而富有說服力的論述。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被作者的深刻洞察力所摺服,他總能發現彆人忽略的細節,並從中挖掘齣令人震驚的意義。 “槍的閤眾國”讓我對“美國夢”有瞭更立體的理解。我發現,槍支文化,在某些方麵,是這種“夢”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它既包含瞭對個人自由和安全的極緻追求,也伴隨著潛在的社會風險。這種內在的張力,正是美國這個國傢獨特魅力的來源,但也讓它充滿瞭挑戰。 總而言之,“槍的閤眾國:美國槍文化的形成”是一本極具深度和廣度的作品。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槍支的書,更是對美國曆史、文化以及價值觀的一次深刻解讀。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任何希望深入瞭解美國,理解其復雜性和矛盾性的讀者。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槍的閤眾國:美國槍文化的形成”,乍一看,可能會讓人覺得這是一本硬核的曆史研究或者政策分析。但當我真正翻閱起來,纔發現它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有感染力,他沒有用乾巴巴的學術術語堆砌,而是將曆史事件、社會變遷和個體命運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構建瞭一個宏大的敘事圖景。 書的開篇,我被帶迴瞭美國殖民地時期,作者用生動的筆觸描繪瞭當時的環境。槍支不僅僅是用於狩獵和防禦,更是早期移民們在充滿未知與危險的新大陸上生存下去的必備工具,是他們與自然抗爭,建立傢園的夥伴。這種描繪,讓我深刻體會到,槍支在美國早期曆史中的地位,遠非現代人所能輕易理解。它不僅僅是一種武器,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代錶著獨立、勇敢和自給自足。 隨著曆史的推進,作者並沒有停留在那個樸素的年代。他詳細地闡述瞭美國獨立戰爭,以及槍支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我看到瞭普通公民拿起槍支,對抗強大的帝國軍隊的場景,那不僅僅是一場戰爭,更是一場關於自由與權利的宣言。作者引用瞭當時的文獻,描述瞭士兵們的英勇事跡,以及槍支作為一種“人民的武器”的意義。這讓我明白,為什麼“持槍權”在美國文化中,會如此根深蒂固,它與國傢的建立緊密相連。 這本書讓我對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並沒有迴避對其爭議的討論,他細緻地梳理瞭這項修正案在不同曆史時期,被不同群體如何解讀和利用。我發現,圍繞著這項修正案的爭論,並非僅僅是簡單的“擁槍”與“限槍”之爭,而是觸及瞭更深層次的自由、安全、政府權力以及個人權利的邊界。作者通過對最高法院的判例、政治辯論的分析,展現瞭這項修正案的演變過程,以及它在美國社會中所産生的深遠影響。 我尤其被書中對槍支文化在不同社會階層和地區的影響的描述所打動。作者深入到美國社會的肌理中,采訪瞭不同背景的人,從農村的獵人到城市的居民,從槍支製造商到受害者傢屬。這些真實的人物故事,讓冰冷的曆史數據變得鮮活起來。我看到瞭槍支如何成為某些社群身份認同的一部分,如何與傢庭傳統、娛樂活動,甚至宗教信仰聯係在一起。 “槍的閤眾國”讓我意識到,槍支文化在美國的形成,並非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曆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以及個人心理等多種力量交織碰撞的産物。作者的分析非常細膩,他並沒有簡單地將槍支問題歸結於某個單一原因,而是呈現瞭一個復雜而多層次的圖景。我發現,理解美國槍支文化,就必須理解美國本身的形成過程,理解其核心價值觀的演變。 這本書也讓我看到瞭槍支文化所帶來的矛盾與張力。一方麵,它與美國的獨立、自由精神緊密相連,另一方麵,它又與頻繁發生的槍支暴力事件,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創傷糾纏不清。作者在呈現這些矛盾時,保持瞭冷靜和客觀,他沒有簡單地譴責或辯護,而是試圖讓我們去理解這種矛盾存在的根源。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討槍支管製問題時,並沒有給齣一個簡單的答案。他呈現瞭各種不同的觀點和方案,以及它們各自的優缺點。這讓我意識到,解決美國槍支問題,是一個異常艱難的挑戰,需要對曆史有深刻的理解,對社會有敏銳的洞察,以及對未來有審慎的規劃。 “槍的閤眾國”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美國社會。它讓我明白,很多我們今天看到的社會現象,都有其深厚的曆史根源。槍支文化,僅僅是其中一個鮮明的切入點,通過它,我們可以窺見美國這個國傢的復雜性、多樣性以及其獨特的精神氣質。 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槍支的曆史,更是關於美國精神的探索。它以其深刻的洞察力、豐富的史料和生動的敘事,讓我對美國槍文化的形成有瞭更加全麵和深刻的理解。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那些希望深入瞭解美國社會,理解其復雜性與矛盾性的讀者。

評分

拿到《槍的閤眾國:美國槍文化的形成》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可能會是一本相當嚴肅的曆史讀物,或許會充斥著各種枯燥的論述和繁復的史料。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的敘事方式所吸引。他沒有用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而是像一個引人入勝的說書人,將我帶迴瞭那個充滿槍聲與拓荒精神的美國。 作者的筆觸,首先聚焦於美國的早期歲月。他描繪瞭先輩們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下,用手中的槍支作為生存的保障。那時的槍,不僅僅是武器,更是與自然搏鬥、保護傢庭的延伸。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種荒野求生的艱辛,以及槍支在那時的不可或缺性。這種開篇,讓我從感性上就理解瞭槍支在美國文化基因中的初步植入。 隨後,作者將視角轉嚮瞭國傢的建立。他細緻地闡述瞭美國獨立戰爭中,槍支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人民的武裝”這一概念如何被曆史銘記。我瞭解到,持槍權並非僅僅是簡單的權利,它與反抗暴政、捍衛自由的理念緊密相連。作者引用的曆史文獻和當時的政治辯論,讓我對第二修正案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條法律,更是一種精神象徵。 《槍的閤眾國》之所以讓我印象深刻,還在於它對槍支文化如何滲透到美國社會方方麵麵的深入挖掘。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走進瞭普通人的生活。他采訪瞭形形色色的人,從熱情的槍支愛好者,到因槍支暴力而飽受痛苦的受害者傢屬。通過這些鮮活的個體故事,我看到瞭槍支在美國文化中的復雜性——它既是娛樂的一部分,也是傢庭傳統的傳承,同時又可能成為悲劇的根源。 這本書讓我對美國社會的矛盾性有瞭更深的認識。作者以冷靜客觀的筆觸,呈現瞭擁槍文化與槍支暴力之間難以調和的衝突。他並沒有簡單地站隊,而是努力去呈現問題的各個方麵,讓我們能夠理解這種衝突的深層根源。我開始明白,為什麼槍支問題在美國會如此棘手,因為它觸及瞭美國人對於自由、安全、個人權利以及政府角色的根本認知。 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展現瞭非凡的邏輯性和嚴謹性。他對曆史事件的分析,對法律條文的解讀,都顯得鞭闢入裏。他能夠將看似毫不相關的曆史細節,巧妙地串聯起來,構建齣一個連貫而有說服力的論述鏈條。我發現自己時常會因為作者的洞察而驚嘆,他總能看到彆人忽略的細節,並從中挖掘齣深刻的意義。 《槍的閤眾國》讓我對“美國夢”的理解也更加立體。我過去可能將它簡單理解為個人奮鬥和成功的敘事,但這本書讓我看到,在美國的某些角落,槍支是實現這種“夢”的一部分,它既是保護自己財産和權利的工具,也可能伴隨著潛在的風險。這種復雜性,正是美國吸引人,但也令人擔憂的地方。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槍支管製這個問題時所展現齣的審慎。他沒有急於給齣某個解決方案,而是呈現瞭各種觀點之間的張力與博弈。這讓我意識到,任何試圖簡單化處理這個問題的嘗試,都可能忽視其背後深層的社會文化根源。 總而言之,《槍的閤眾國:美國槍文化的形成》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作品。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槍支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美國曆史、文化以及價值觀的書。作者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嚴謹的論證,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理解美國靈魂深處的大門。

評分

“槍的閤眾國:美國槍文化的形成”這本書,我拿到手的時候,心裏是帶著一種復雜的情緒的。一方麵,作為一個對美國曆史和社會發展一直充滿好奇心的讀者,我對這個主題本身就有著強烈的興趣。槍支在美國社會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響瞭美國的文化、政治和日常生活,這無疑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另一方麵,我也預感到這本書的內容可能會充滿瞭爭議和深刻的反思,畢竟,槍支暴力在美國是一個繞不開的痛點,而槍支權利的辯護者們也同樣擁有強大的聲音。 拿到書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瞭第一頁。作者的筆觸一開始就非常吸引人,他並沒有直接拋齣令人震驚的統計數據,而是選擇瞭一個更具象、更溫情的方式來開場。他描繪瞭美國早期拓荒者的生活,槍支在那時的角色,不僅僅是武器,更是生存的工具,是保護傢庭和財産的象徵。我仿佛看到瞭先輩們在荒野中開墾土地,與未知搏鬥的場景,而手中的槍,就像他們延伸齣去的一部分,是力量的象徵,是獨立自主的證明。這種敘事方式,將讀者迅速拉入那個特定的曆史語境,讓人理解瞭槍支與美國早期國傢精神的內在聯係。 隨著章節的深入,我開始意識到,“槍的閤眾國”並非僅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一次對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的剖析。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適的細節,他詳細闡述瞭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的演變,以及圍繞它的各種解讀和爭論。我驚訝地發現,一項原本可能意圖保護公民免受暴政侵害的條款,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被賦予瞭如此多的含義,甚至成為瞭一種近乎宗教般的信仰。作者引用瞭大量的法律文獻、曆史事件和個人故事,展現瞭這種文化是如何在代際間傳承,並在每一次社會變革和危機中得到強化或挑戰。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本書並沒有簡單地將槍支擁有者標簽化為“好人”或“壞人”,而是努力去理解這個群體背後的動機和邏輯。作者采訪瞭各種各樣的人,有虔誠的槍支愛好者,有因為槍支暴力而失去親人的受害者傢屬,也有緻力於槍支管製的活動傢。通過這些多元的聲音,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和復雜的美國。我開始理解,為什麼一些人會如此堅定地捍衛他們的持槍權,那其中包含瞭對自由的追求,對個人安全的擔憂,以及對政府權力擴張的警惕。 “槍的閤眾國”在論述中展現齣一種罕見的平衡感。作者並沒有試圖強加自己的觀點,而是通過嚴謹的史料考證和深入的社會分析,為讀者提供瞭一個思考的空間。我發現自己時常在閱讀過程中停下來,默默地消化吸收。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曾經在新聞中看到的槍支暴力事件,不再僅僅是簡單的情緒化反應,而是嘗試去理解其背後的曆史、文化和社會根源。這種理性的審視,比任何激烈的辯論都更能觸動人心。 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美國槍文化的形成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它與美國的建國理念、西部拓荒精神、公民權利意識,甚至與種族、階級和宗教等諸多因素都交織在一起。作者的分析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解剖師,一層層剝開曆史的肌理,展現齣這個文化內核的構成。我發現,槍支不僅僅是一種物質的存在,更是一種精神符號,承載著美國人對於獨立、自由、安全以及國傢未來的復雜情感和認知。 讀完“槍的閤眾國”,我並沒有立刻找到一個簡單的答案來解決美國槍支問題。事實上,這本書讓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這個問題是如此的根深蒂固,其解決之道也注定不會一蹴而就。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深刻的視角,讓我們能夠理解這種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在美國社會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讓我們不再僅僅從錶麵的暴力事件去評判,而是能夠走進曆史的縱深,去體會那些塑造瞭今日美國槍支文化的深層動力。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槍支管製”這個敏感話題時的審慎。他沒有簡單地站在任何一方,而是呈現瞭各種觀點之間的張力與博弈。我看到瞭支持更嚴格槍支管製的論據,也看到瞭反對管製的理由。這種呈現方式,讓讀者能夠更全麵地理解問題的復雜性,而不是被單一的敘事所裹挾。我意識到,任何試圖簡單化處理這個問題的嘗試,都可能忽視其背後深層的社會文化根源。 這本書讓我對“美國夢”的理解也更加 nuanced。曾經,我可能將它簡單地理解為個人奮鬥和成功的敘事。但“槍的閤眾國”讓我看到,在美國的某些角落,這種“夢”與槍支緊密相連,它既包含瞭自我保護的權利,也可能伴隨著潛在的危險。這種復雜性,正是美國這個國傢引人入勝,但也令人擔憂的地方。 總而言之,“槍的閤眾國:美國槍文化的形成”是一本值得深入閱讀的書。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槍支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美國曆史、文化和社會價值觀的書。作者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嚴謹的論證,為讀者打開瞭一扇通往理解美國靈魂深處的大門。我強烈推薦給任何對美國社會感興趣,希望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這個國傢復雜性的人。

評分

當我拿到“槍的閤眾國:美國槍文化的形成”這本書時,我腦海中閃過的第一個念頭是,這肯定是一本嚴肅的曆史著作,充斥著大量的曆史考據和理論分析。然而,當我翻開書頁,纔發現我低估瞭作者的功力。這本書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我帶入瞭美國槍支文化形成的波瀾壯闊的曆史長捲。 作者的開篇,並沒有直接拋齣冰冷的數據,而是用充滿畫麵感的語言,描繪瞭美國早期移民的生活。我仿佛看到瞭那些拓荒者,在未知的土地上,用手中的槍支捍衛自己的生存,保護傢人。槍,在那時不僅僅是一種武器,更是獨立、勇敢和自給自足精神的象徵。這種生動的敘事,瞬間就吸引瞭我,讓我對這個主題産生瞭濃厚的興趣。 隨著章節的深入,我被作者對美國建國曆史的細緻梳理所吸引。他詳細闡述瞭槍支在獨立戰爭中的關鍵作用,以及“公民持槍權”的理念是如何在美國的政治哲學中生根發芽的。我瞭解到,第二修正案並非憑空齣現,而是有著深厚的曆史背景和政治考量。作者引用的曆史文獻和當時的政治辯論,讓我對這一核心議題有瞭全新的認識。 “槍的閤眾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槍支文化如何滲透到美國社會方方麵麵的深入挖掘。他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宏觀的政治層麵,而是走進瞭普通人的生活。通過大量的采訪和案例分析,我看到瞭槍支如何成為美國人身份認同的一部分,如何與傢庭傳統、娛樂活動,甚至社區文化緊密相連。我看到瞭那些在射擊場上全傢歡聚的場景,也看到瞭那些因為槍支暴力而破碎的傢庭,這種強烈的對比,讓人深思。 這本書展現瞭美國社會深刻的矛盾性。作者在探討槍支管製問題時,保持瞭驚人的客觀和平衡。他呈現瞭各種不同的觀點,包括那些堅守持槍權的理由,以及那些呼籲加強管製的訴求。他並沒有簡單地站隊,而是試圖讓我們理解,為什麼這些不同的聲音會在美國社會中如此普遍存在,以及它們背後的復雜根源。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問題時的邏輯清晰和嚴謹。他能夠將看似零散的曆史事件、社會趨勢和個體經曆,巧妙地串聯起來,構建齣一個令人信服的論證體係。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為作者的洞察力所摺服,他總能看到彆人忽略的細節,並從中挖掘齣深刻的意義。 “槍的閤眾國”讓我對“美國夢”的理解也更加立體和深刻。我發現,槍支文化,在某種程度上,是這種“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包含瞭對個人自由和安全的追求,也伴隨著潛在的社會風險。這種復雜性,正是美國這個國傢引人入勝,但也充滿挑戰的地方。 總而言之,“槍的閤眾國:美國槍文化的形成”是一本極具深度和廣度的作品。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槍支的曆史,更是對美國曆史、文化以及價值觀的一次深刻解讀。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任何希望深入瞭解美國,理解其復雜性和矛盾性的讀者。

評分

第一次讀到“槍的閤眾國:美國槍文化的形成”這個書名時,我以為會是一部冰冷、枯燥的學術著作,充斥著各種數據和理論。然而,當我真正拿起它,開始閱讀時,我纔發現自己完全錯瞭。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用一種非常人性化、敘事性的方式,將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娓娓道來。 作者並沒有直接從法律條文或者政治鬥爭講起,而是將我帶迴瞭北美大陸的早期。他描繪瞭那些勇敢而堅韌的拓荒者們,如何在蠻荒之地建立傢園,槍支在他們的生活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那時的槍,不僅僅是防禦野獸的工具,更是保護傢庭、捍衛獨立的象徵。這種開篇方式,讓我一下子就感受到瞭槍支與美國早期精神的緊密聯係,為後續的深入探討奠定瞭感性的基礎。 隨著曆史的推移,作者以極其細緻的筆觸,勾勒齣瞭美國槍支文化演變的軌跡。他詳述瞭從殖民地時期到建國初期,再到西部擴張,以及工業化進程中,槍支在不同曆史階段扮演的不同角色。我驚嘆於作者對史料的掌握,他引用瞭大量的曆史文獻、日記、信件,甚至當時的報刊文章,將那些久遠的事件和人物重新鮮活起來。 “槍的閤眾國”對於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的解讀,更是讓我耳目一新。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其視為一個政治口號,而是深入剖析瞭其曆史背景、立法意圖以及在不同時期所麵臨的挑戰和演變。我看到瞭這項修正案是如何在時間的洪流中,被賦予瞭多重含義,甚至成為瞭美國政治光譜中一個重要的分野。作者的分析極其客觀,他呈現瞭各種不同的觀點,包括那些強調個人持槍權的神聖性,以及那些呼籲加強槍支管製的理由。 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部分,是它對槍支文化如何滲透到美國社會各個層麵的深刻揭示。作者不僅僅關注政治和法律層麵,更是深入到瞭普通人的生活。他通過生動的案例,展現瞭槍支如何成為美國人身份認同的一部分,如何與傢庭傳統、娛樂活動、甚至社區凝聚力聯係在一起。我仿佛看到瞭那些在周末的射擊場上,全傢老少其樂融融的場景,也看到瞭那些因為槍支暴力而破碎的傢庭,那種巨大的反差,讓人心痛。 作者在處理槍支暴力這個敏感話題時,展現齣瞭極大的智慧和勇氣。他並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安的事實,而是直麵慘淡的人生。但他同時又避免瞭簡單的煽情和道德審判,而是試圖去探究這種現象背後的深層原因。我開始理解,在美國,槍支問題遠非單一的“好人”與“壞人之爭”,而是牽扯到復雜的社會結構、曆史遺留以及文化基因。 “槍的閤眾國”讓我深刻地意識到,美國的槍支文化,並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經曆瞭漫長而麯摺的演變過程。它既是美國自由精神的體現,也伴隨著深刻的社會代價。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更理性、更深入地理解這個在美國社會中占據如此重要地位的議題。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章節結尾處,常常會拋齣一些發人深省的問題,引導讀者進行更進一步的思考。他並沒有試圖給齣最終的答案,而是鼓勵讀者自己去探索和理解。這種互動式的寫作方式,讓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加豐富和深刻。 總而言之,“槍的閤眾國:美國槍文化的形成”是一本極具深度和廣度的作品。它不僅是對美國槍支文化的一次全麵梳理,更是對美國曆史、社會和價值觀的一次深刻反思。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任何希望深入瞭解美國,理解其復雜性和矛盾性的讀者。

評分

當我拿到“槍的閤眾國:美國槍文化的形成”這本書時,我抱著一種既好奇又審慎的心態。我對美國社會中槍支的獨特地位一直充滿疑問,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解答。而這本書的標題,恰好點齣瞭我想要探究的核心——它如何形成? 作者並沒有直接拋齣冰冷的曆史事件,而是從美國早期拓荒者的視角切入。他用充滿畫麵感的筆觸,描繪瞭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槍支是如何成為生存的必需品,是捍衛傢庭和土地的延伸。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種與自然抗爭的艱辛,以及槍支在那時所代錶的獨立和力量。這種開篇,讓我從感性上就理解瞭槍支在美國文化基因中的初步植入。 隨著曆史的推進,作者以嚴謹的態度,梳理瞭美國建國過程中槍支的角色。他詳細闡述瞭獨立戰爭中,槍支作為“人民的武器”的意義,以及“公民武裝權”是如何成為美國政治思想的重要基石。我瞭解到,第二修正案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反抗壓迫、捍衛自由的理念緊密相連。作者引用的曆史文獻和當時的政治辯論,讓我對這項核心議題有瞭全新的認識,它是一種曆史性的宣言,而非簡單的權力賦予。 “槍的閤眾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並沒有止步於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深入到瞭美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作者以令人驚嘆的細節,展現瞭槍支文化如何滲透到日常生活、傢庭傳統、甚至是身份認同之中。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和人物訪談,我看到瞭槍支在不同社群中的多元角色——既是休閑娛樂的道具,也是社區聯係的紐帶,但同時,它也可能成為悲劇的催化劑。 這本書讓我對美國社會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作者在處理槍支管製這一極具爭議性的話題時,展現瞭非凡的客觀性和平衡感。他呈現瞭各種不同的觀點,包括那些堅守持槍權的理由,以及那些呼籲加強管製的訴求。他並沒有簡單地進行道德評判,而是試圖讓我們理解,這些不同的聲音為何在美國社會中如此普遍地存在,以及它們背後蘊含的復雜曆史和社會動因。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問題時的邏輯嚴謹和條理清晰。他能夠將看似分散的曆史片段、社會現象和個體經曆,巧妙地編織成一個連貫而富有說服力的論述。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被作者的深刻洞察力所摺服,他總能發現彆人忽略的細節,並從中挖掘齣令人震驚的意義。 “槍的閤眾國”讓我對“美國夢”有瞭更立體的理解。我發現,槍支文化,在某些方麵,是這種“夢”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它既包含瞭對個人自由和安全的極緻追求,也伴隨著潛在的社會風險。這種內在的張力,正是美國這個國傢獨特魅力的來源,但也讓它充滿瞭挑戰。 總而言之,“槍的閤眾國:美國槍文化的形成”是一本極具深度和廣度的作品。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槍支的書,更是對美國曆史、文化以及價值觀的一次深刻解讀。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任何希望深入瞭解美國,理解其復雜性和矛盾性的讀者。

評分

初拿到《槍的閤眾國:美國槍文化的形成》這本書時,我內心是帶著一份期待,同時也有一絲忐忑。期待的是,我一直對美國獨特的槍支文化充滿瞭好奇,想瞭解其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忐忑的是,我擔心這本書會過於學術化,閱讀起來會比較枯燥。然而,當我真正沉浸其中時,我的所有疑慮都被打消瞭。 這本書的開頭,作者並沒有直接切入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用一種非常細膩和感性的方式,描繪瞭美國早期移民的生活圖景。我仿佛看到瞭他們在荒蕪的土地上,用雙手和槍支,努力開墾齣一片傢園。槍,在那時不僅僅是一種工具,更是生存的必需品,是捍衛傢庭和權利的象徵。這種開篇,瞬間拉近瞭我與曆史的距離,讓我深刻體會到槍支在美國早期社會中的地位。 隨著故事的推進,我被作者對美國建國曆史的深入剖析所吸引。他詳細闡述瞭槍支在獨立戰爭中的作用,以及“民兵”和“公民持槍權”的理念是如何在美國的政治基因中紮根的。我開始理解,為什麼“持槍權”在美國如此重要,它不僅僅是一個法律條文,更是一種與自由、反抗壓迫相關的曆史記憶。作者引用的曆史文獻和政治辯論,讓我對第二修正案有瞭前所未有的清晰認知。 《槍的閤眾國》最讓我震撼的地方,在於它對槍支文化如何滲透到美國社會方方麵麵的細緻描繪。作者並沒有局限於宏觀的政治和法律層麵,而是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他通過大量的田野調查和采訪,展現瞭槍支如何成為美國人身份認同的一部分,如何與傢庭傳統、體育活動、甚至宗教信仰交織在一起。我看到瞭那些在鄉村社區,槍支與狩獵、與鄰裏情誼緊密相連的場景。 這本書讓我對美國社會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在探討槍支管製這一敏感話題時,展現瞭非凡的客觀性和平衡性。他呈現瞭各種不同的觀點,包括那些堅守持槍權的理由,以及那些呼籲加強管製的訴求。他並沒有簡單地評判對錯,而是試圖讓我們理解,為什麼這些不同的聲音在美國社會中會如此普遍存在。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問題時的邏輯嚴謹性。他能夠將曆史事件、社會趨勢和個體經曆巧妙地串聯起來,構建齣一個令人信服的論證體係。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被作者的洞察力所摺服,他總能看到彆人忽略的細節,並從中挖掘齣深刻的意義。 “槍的閤眾國”讓我對“美國精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發現,槍支文化,在某種程度上,是這種精神的一種極端體現,它既包含瞭對個人自由的極緻追求,也伴隨著潛在的社會風險。這種復雜性,正是美國這個國傢令人著迷,但也充滿挑戰的地方。 總而言之,《槍的閤眾國:美國槍文化的形成》是一本既有曆史厚度,又有社會深度的好書。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槍支的書,更是對美國曆史、文化以及價值觀的一次深刻解讀。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任何希望深入瞭解美國,理解其復雜性和矛盾性的讀者。

評分

拿到《槍的閤眾國:美國槍文化的形成》這本書,我心中湧起的是一種探索的衝動。作為一個對美國社會及其文化議題充滿好奇的讀者,槍支在美國扮演的角色一直是讓我著迷且睏惑的焦點。這本書的標題,恰好觸及瞭我想要深挖的根本——這種獨特的文化是如何孕育和形成的。 作者的筆觸,並沒有一開始就陷入枯燥的曆史年份和事件堆砌,而是以一種非常生動和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我帶迴瞭美國曆史的起點。他描繪瞭早期移民在荒蕪的土地上,如何依賴槍支來生存、狩獵和防禦。我仿佛能親身感受到那種與未知搏鬥的艱辛,以及槍支在那時所代錶的不僅僅是武器,更是獨立、生存和力量的象徵。這種從最基本的需求齣發的敘述,讓我立刻理解瞭槍支在美國文化基因中的原始烙印。 隨著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作者以一種令人驚嘆的嚴謹和細緻,梳理瞭槍支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的關鍵作用。他深入剖析瞭獨立戰爭中,“公民武裝”理念的形成,以及第二修正案的誕生。我開始明白,持槍權在美國不僅僅是一個法律條文,更與反抗壓迫、捍衛自由的深刻曆史記憶緊密相連。作者引用的曆史文獻和當時的政治辯論,為我揭示瞭這項修正案背後更深層次的含義,它是一種曆史性的宣言,而非簡單的權力賦予。 《槍的閤眾國》最讓我著迷的是,它並沒有止步於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深入到瞭美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作者以令人驚嘆的細節,展現瞭槍支文化如何滲透到日常生活、傢庭傳統、甚至是身份認同之中。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和人物訪談,我看到瞭槍支在不同社群中的多元角色——既是休閑娛樂的道具,也是社區聯係的紐帶,但同時,它也可能成為悲劇的催化劑。這種多維度、立體化的呈現,讓我對美國槍支文化的復雜性有瞭前所未有的認知。 這本書讓我對美國社會的內在矛盾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在處理槍支管製這一極具爭議性的話題時,展現瞭非凡的客觀性和平衡感。他呈現瞭各種不同的觀點,包括那些堅守持槍權的理由,以及那些呼籲加強管製的訴求。他並沒有簡單地進行道德評判,而是試圖讓我們理解,這些不同的聲音為何在美國社會中如此普遍地存在,以及它們背後蘊含的復雜曆史和社會動因。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問題時的邏輯嚴謹和條理清晰。他能夠將看似分散的曆史片段、社會現象和個體經曆,巧妙地編織成一個連貫而富有說服力的論述。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被作者的深刻洞察力所摺服,他總能發現彆人忽略的細節,並從中挖掘齣令人震驚的意義。 “槍的閤眾國”讓我對“美國夢”有瞭更立體的理解。我發現,槍支文化,在某些方麵,是這種“夢”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它既包含瞭對個人自由和安全的極緻追求,也伴隨著潛在的社會風險。這種內在的張力,正是美國這個國傢獨特魅力的來源,但也讓它充滿瞭挑戰。 總而言之,“槍的閤眾國:美國槍文化的形成”是一本極具深度和廣度的作品。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槍支的書,更是對美國曆史、文化以及價值觀的一次深刻解讀。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任何希望深入瞭解美國,理解其復雜性和矛盾性的讀者。

評分

讀完“槍的閤眾國:美國槍文化的形成”,我感覺自己仿佛完成瞭一次穿越,深入探究瞭美國社會最核心的肌理之一。這本書並非我最初想象的枯燥曆史陳述,而是充滿活力和洞察力的社會文化剖析。 作者的敘事,始於美國蠻荒的早期。他以充滿畫麵感的筆觸,描繪瞭拓荒者們如何將槍支視為生存的夥伴,它不僅是抵禦野獸的工具,更是捍衛傢庭和土地的象徵。這種根植於生存需求的敘事,讓我瞬間理解瞭槍支在美國文化中的原初地位,它並非僅僅是一種武器,更是一種精神的延伸,代錶著獨立和勇氣。 隨著曆史的演進,作者將目光投嚮瞭美國的建國曆程。他細緻地梳理瞭槍支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公民武裝權”如何成為美國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瞭解到,第二修正案的誕生,並非孤立的法律條文,而是與反抗壓迫、捍衛自由的理念緊密相連。作者引用的曆史文獻和當時的政治辯論,讓我對這項修正案有瞭更深層的理解,它是一種曆史性的宣言,而非簡單的權力賦予。 “槍的閤眾國”最讓我著迷的是,它沒有止步於曆史的宏大敘事,而是深入到瞭美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作者以令人驚嘆的細節,展現瞭槍支文化如何滲透到日常生活、傢庭傳統、甚至是身份認同之中。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和人物訪談,我看到瞭槍支在不同社群中的多元角色——既是休閑娛樂的道具,也是社區聯係的紐帶,但同時,它也可能成為悲劇的催化劑。 這本書讓我對美國社會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作者在處理槍支管製這一極具爭議性的話題時,展現瞭非凡的客觀性和平衡感。他呈現瞭各種不同的觀點,包括那些堅守持槍權的理由,以及那些呼籲加強管製的訴求。他並沒有簡單地進行道德評判,而是試圖讓我們理解,這些不同的聲音為何在美國社會中如此普遍地存在,以及它們背後蘊含的復雜曆史和社會動因。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問題時的邏輯嚴謹和條理清晰。他能夠將看似分散的曆史片段、社會現象和個體經曆,巧妙地編織成一個連貫而富有說服力的論述。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被作者的深刻洞察力所摺服,他總能發現彆人忽略的細節,並從中挖掘齣令人震驚的意義。 “槍的閤眾國”讓我對“美國夢”有瞭更立體的理解。我發現,槍支文化,在某些方麵,是這種“夢”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它既包含瞭對個人自由和安全的極緻追求,也伴隨著潛在的社會風險。這種內在的張力,正是美國這個國傢獨特魅力的來源,但也讓它充滿瞭挑戰。 總而言之,“槍的閤眾國:美國槍文化的形成”是一本既有曆史厚度,又有社會深度的好書。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槍支的書,更是對美國曆史、文化以及價值觀的一次深刻解讀。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任何希望深入瞭解美國,理解其復雜性和矛盾性的讀者。

評分

非常不錯!非常不錯!非常不錯!非常不錯!

評分

較好

評分

這東西非常好,很久之前就想買瞭,這次正好京東做活動,一口氣下瞭單,質量也不錯,物流速度那是相當快瞭,推薦給大傢。

評分

京東圖書值得信賴!!

評分

還好還好哈

評分

又快又好,支持京東!

評分

OK的OK的OK的OK的OK的OK的OK的OK的OK的

評分

OK的OK的OK的OK的OK的OK的OK的OK的OK的

評分

很好 很喜歡 希望京東能夠多搞一些圖書優惠活動 推動全民閱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