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现代企业管理学—理论、技术与方法》系统地阐述了当前现代企业管理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内容全面、体系清晰、结构新颖,重点突出了企业管理专业知识。《现代企业管理学—理论、技术与方法》突破了现有教科书按企业职能式管理安排内容的传统构架和各学科相对孤立、封闭,缺乏必要的“耦合”的现象,而是根据企业实际经营的内在逻辑,按管理科学的知识结构和各部分必要的逻辑关系来分篇布局。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第一篇 企业管理绪论
第1章 企业管理基础理论演化及创新 3
第一节 企业管理学研究对象、方法和学科体系 3
一、现代企业管理学研究的对象 3
二、企业的概念和特征 5
三、现代企业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6
四、企业管理学的学科体系 8
第二节 企业管理性质、职能和基础工作 9
一、现代企业的生产特征 9
二、企业管理的二重性质的矛盾 10
三、现代企业管理的职能 12
四、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 15
第三节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发展过程、规律和新特点 18
一、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 18
二、企业管理发展的规律 26
三、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 28
第四节 现代企业管理创新 29
一、企业创新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29
二、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特点 30
第五节 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条件下的管理发展 32
一、互联网与企业管理 32
二、智能制造与智能管理 34
三、智能管理技术构成 35
小结 39
思考题 40
主要参考文献 40
第2章 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管理 41
第一节 现代企业制度 41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简介 41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46
三、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 47
第二节 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48
一、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概念和作用 48
二、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机制 50
三、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容 51
第三节 企业制度、管理与技术的互动机理 54
一、现代企业制度与管理体制的共性与区别 54
二、企业制度与企业管理的统一生态 55
三、企业制度、管理和技术的关系及运动机理 56
小结 57
思考题 57
主要参考文献 57
第二篇 领导与文化
第3章 领导与激励 61
第一节 领导及领导类型 61
一、领导的本质 61
二、领导的类型 62
第二节 领导理论 63
一、领导特质理论 63
二、领导的行为理论 65
三、领导的权变理论 68
四、领导理论的前沿发展 73
第三节 激励的性质 76
一、激励的概念及特征 76
二、激励的过程 77
三、激励机制 79
四、激励类型 80
第四节 激励理论 81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82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87
三、综合型激励理论 89
四、发展型激励理论 90
小结 92
思考题 92
主要参考文献 93
第4章 企业文化管理 94
第一节 企业文化管理概述 94
一、企业文化管理产生的必然性 94
二、企业文化管理发展的基本过程 95
三、企业文化概念的形成 98
四、文化管理和制度管理的区别 99
第二节 企业文化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100
一、企业文化管理的思想 100
二、企业文化管理的方法 102
第三节 企业文化的建设 106
一、企业经营理念 106
二、企业使命 108
三、企业宗旨 110
四、企业目标要与企业使命保持一致 111
五、企业精神要贯穿对使命、宗旨、目标的坚信 113
第四节 企业文化管理的制度 115
一、文化意义符号管理制度 115
二、企业文化沟通管理制度 116
三、文化氛围管理制度 117
四、企业文化的遗传管理制度 118
小结 119
思考题 119
主要参考文献 120
第三篇 组织与结构
第5章 组织与结构 123
第一节 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 123
一、组织的定义 123
二、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 125
三、组织设计 126
第二节 影响组织设计的情境维度 129
一、环境 129
二、战略 130
三、技术 131
四、文化 132
五、规模 133
第三节 影响组织设计的结构维度 134
一、专业化分工 134
二、部门化 135
三、管理幅度与权力层级 138
四、集权与分权 139
五、规范化 140
第四节 常用组织结构的类型及其特点 141
一、简单结构 141
二、从职能结构到直线职能结构 142
三、事业部结构 143
四、矩阵结构 145
第五节 组织结构及其设计的变化 146
一、团队 146
二、虚拟组织 147
三、组织设计的发展趋势 149
小结 149
思考题 150
主要参考文献 151
第6章 人力资源管理 152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152
一、人力资源 152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及特点 154
第二节 人力资源规划、岗位分析与人员招聘 157
一、人力资源规划 157
二、岗位分析 159
三、人员招聘 160
第三节 员工培训与职业生涯管理 162
一、员工培训 162
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管理 165
第四节 绩效管理与薪酬设计 169
一、绩效管理概述 169
二、薪酬设计 175
第五节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新方向 179
一、跨国经营人力资源管理 179
二、企业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180
小结 188
思考题 189
主要参考文献 189
第四篇 战略与经营
第7章 决策理论与技术 193
第一节 决策概念及其分类 193
一、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 193
二、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193
三、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 194
四、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194
五、单阶段决策和多阶段决策 194
第二节 决策过程 194
一、激发因素 195
二、管理经验判断、创造性认识 195
三、形成系统概念 195
四、拍板阶段 196
五、实施和效果评价阶段 196
第三节 决策经验方法 196
一、个人直观判断法 197
二、集体经验判断法 198
第四节 决策创造性方法 199
一、头脑风暴法 199
二、戈登法 200
三、形态分布法 200
第四节 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201
一、最大最小准则——悲观主义原则 201
二、最大最大准则——乐观主义原则 202
三、赫尔维茨准则——折中主义原则 202
四、最小最大后悔值准则——保守主义原则 203
五、等概率决策准则——平均主义原则 203
第六节 风险型决策 203
一、期望收益决策法 204
二、决策树法 205
三、风险决策中的效用及效用曲线 208
第七节 多目标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 210
一、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11
二、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和分析计算过程 215
小结 218
思考题 218
第8章 战略管理 220
第一节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220
一、企业战略的概念、特性和构成要素 220
二、企业战略的层次 222
三、企业战略与计划 223
第二节 企业战略管理基本技术 224
一、行业竞争分析技术 224
二、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技术 227
三、战略制定技术 229
四、战略投资分析技术 232
五、战略计划技术 235
第三节 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238
一、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238
二、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243
三、企业竞争环境分析 247
第四节 企业战略制定与选择 250
一、经营思想 250
二、战略目标制定与管理 251
三、战略方案设计 251
四、战略方案选择 254
第五节 企业战略实施、控制 255
一、企业战略流程管理 255
二、战略实施的管理 257
三、战略实施过程的控制与管理 260
第六节 战略评价 263
一、战略评价的性质和内容 264
二、杜邦财务比率综合分析评价模型 264
三、平衡计分卡模型 266
四、BSC—E竞争比较分析评价模型 272
小结 273
思考题 274
主要参考文献 274
第9章 市场营销管理 275
第一节 市场营销的产生与发展 275
一、市场营销的概念 275
二、市场营销观念的发展 275
第二节 营销环境与目标市场分析 278
一、营销环境与目标市场分析 278
二、目标市场的确定 279
第三节 营销组合策略 280
一、产品策略 280
二、产品市场生命周期 281
三、定价策略 286
四、渠道策略 288
五、促销决策 290
第四节 营销战略、计划与实施控制 296
一、营销战略和计划 296
二、营销组织 299
三、市场营销控制 301
小结 306
思考题 307
主要参考文献 307
第五篇 生产运作
第10章 生产组织设计 311
第一节 生产管理概述 311
一、生产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311
二、生产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311
三、生产管理的内容 312
四、生产系统 313
五、企业生产系统的基本单位构成 314
六、生产过程 316
七、现代生产发展的新特点 318
第二节 生产系统类型 320
一、按市场需求的特征分类 321
二、按生产方法分类 322
三、按生产的工艺的特征分类 322
四、按生产的重复程度和工作地专业化程度分类 324
五、按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分类 325
六、不同生产类型对企业生产管理的影响 328
第三节 生产空间组织与设计 329
一、工艺专业化组织 329
二、对象专业化组织 330
三、混合生产组织 331
第四节 生产时间组织与设计 332
一、顺序移动方式 332
二、平行移动方式 333
三、平行顺序移动方式 334
四、三种移动方式的比较 335
第五节 生产劳动组织与管理 335
一、企业生产劳动组织的原则 336
二、生产劳动组织和优化 336
三、劳动定额 338
四、劳动定员 340
第六节 生产过程工程组织设计与控制 341
一、生产过程工程组织及其要求 341
二、生产线组织 345
三、流水生产组织与控制 346
四、自动化生产线组织 352
小结 353
思考题 353
主要参考文献 353
第11章 生产计划管理 354
第一节 生产计划 354
一、生产计划体系 354
二、生产计划的内容 355
三、生产计划的主要指标 356
四、确定生产计划指标的常用方法 358
第二节 生产作业计划 359
一、生产作业计划管理 360
二、期量标准的制定 360
三、生产作业计划编制方法 364
第三节 生产能力核定 367
一、生产能力概念与分类 367
二、生产能力的计量单位 368
三、影响生产能力的因素 368
四、生
前言/序言
历时十余年教学与研究,由多位企业管理学教授、副教授和博士撰写的《现代企业管理学——理论、技术与方法》一书终于付梓,心中难免喜悦和惶恐。喜悦是多年积累终于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完成一本新的教材,惶恐是怕该教材中有不正确和不完善之处,自己不觉而误人子弟,罪莫大焉。写作后又仔细地审阅修订,尽可能地避免谬误,但作者企业管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均有限,恐难以周到。
企业管理者,乃企业生产经营及竞争的组织和管理也。既然是企业的管理,就必须遵循企业管理的目标、原则和效率的规律。企业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可能有不同的规模、不同的生产资料的组织形式,或因面对不同的市场竞争而有不同的商业模式,以及应对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对象而采用的不同的相对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这些都是在发展变化。但作为企业管理不变的、必须永续研究和实践的深刻的目标和定律,却是发展、创新、信息、成本、效率和环境这十二字箴言。企业管理就是在这箴言的基础上,围绕着高效低耗地实现企业目标,而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资源的优化的配置、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大概也就是企业管理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吧。
在管理的过程中,所谓“管”,即为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含义,而“理”则为规律和标准,同时也为理会、理解的含义。故管理不仅是组织、指挥及控制,更是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共同理解和上下同心的基础上,按照管理的规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由此可知,管理具有刚性约束和柔性约束两大要素,是这两大要素的理论与方法的交融所共同构成。二者不可或缺,不可厚此薄彼。
管理的刚性约束就是通过规章制度、组织技术、生产技术和工艺规程等,对人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直接而刚性的规范,使之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化的要求,解决分散的社会化共同劳动的集成,最终形成完整的生产经营的技术过程链和价值增值链。而柔性约束就是让管理的目标、机制、方法和信息,能够准确地使被管理者理解,通过构建共同的文化、价值、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信息传递,对生产经营过程中人的内心进行道德抚慰与约束,由此消除因刚性约束带来的抗拒因素,形成通过涨落至有序④的非线性柔性约束,进而又进一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现代企业管理学——理论、技术与方法》 一部洞悉企业运营精髓的深度力作 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商业浪潮中,企业如同在大海中航行的巨轮,其稳健前行与最终抵达目的地,无不依赖于精密的导航系统、强大的驱动力以及经验丰富的掌舵者。《现代企业管理学——理论、技术与方法》便是一艘集结了前沿管理智慧与实践经验的知识巨轮,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穿越复杂商业环境的理论罗盘,更装备了应对挑战、抓住机遇的实用技术与方法,旨在引领读者深入理解现代企业管理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表现,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管理概念的教科书,而是一次对现代企业生命周期、运营机制及其演进趋势的系统性梳理与深度剖析。它从宏观的战略视野出发,层层剥入微观的执行层面,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完整、清晰的企业管理知识体系。全书围绕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增长、提升核心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等核心问题展开,力求在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可操作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第一部分:管理理论的基石——洞察企业生存的底层逻辑 在进入具体的管理实践之前,本书首先为读者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从管理的本质出发,探讨管理的定义、目标与职能,理解为何管理在任何组织中都至关重要。随后,我们将追溯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古典管理理论(如科学管理、行政管理)的奠基性贡献,到人际关系理论的兴起,再到行为科学、数量化管理、系统管理等各个阶段的演进,最终聚焦于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现代管理理论,如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企业文化理论、知识管理等。 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不仅仅是介绍这些理论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它们为何会出现,解决了什么问题,以及在当今企业管理中依然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例如,我们将深入探讨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分析其在规范化与效率方面的优势,同时也揭示其在僵化与创新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也会详细解读泰勒的科学管理原则,理解其在流程优化和标准化生产上的开创性意义,并探讨如何将其精神与现代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等理念相结合。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着力于介绍和分析与现代企业管理紧密相关的核心理论框架。战略管理的章节将带领读者理解企业如何制定长远发展目标,如何进行宏观环境分析(如PESTEL模型)、行业分析(如波特五力模型)以及内部能力分析(如SWOT分析、价值链分析)。我们将探讨不同战略类型,如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聚焦战略,以及它们在不同行业和市场条件下的适用性。 组织行为学部分将深入剖析影响员工行为、团队动力以及组织绩效的深层因素。我们将研究个体层面(如动机理论、领导力理论、感知与归因),群体层面(如群体动力、团队协作、冲突管理),以及组织层面(如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的动态关系。通过对这些理论的透彻理解,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学习如何激发员工潜力,构建高效团队,以及营造积极的企业文化。 第二部分:现代企业的运作引擎——掌握前沿的管理技术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而实践的效率则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撑。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各类技术与工具,它们是企业实现高效运营、敏捷响应市场的关键。 在战略执行层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战略地图(Strategy Map)和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等绩效管理工具。它们如何将抽象的战略目标转化为可衡量的行动计划,并实现战略与日常运营的有效对接,是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同时,本书也将探讨基于KPI(关键绩效指标)的绩效评估体系,以及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KPI,确保其与企业战略目标高度一致。 在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本书将深入讲解现代人才管理技术。这包括如何进行科学的招聘与选拔,如何设计富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体系,如何构建系统的员工培训与发展机制,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绩效辅导与反馈。我们将探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新兴趋势,如人才测评、继任者计划、员工敬业度提升等。 运营管理部分将是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我们不仅会介绍传统的生产与服务运营管理技术,如流程再造(BPR)、精益生产(Lean Manufacturing)、六西格玛(Six Sigma)、供应链管理(SCM)等,还会重点探讨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这些技术如何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智能化、柔性化和个性化的生产与服务。例如,我们将讨论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库存管理,如何应用人工智能(AI)进行需求预测,以及如何构建响应迅速、高度集成的智能供应链。 市场营销与销售管理部分将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进行阐述。我们将深入分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与定位(STP)等经典营销理论,并结合数字营销的最新发展,如内容营销、社交媒体营销、搜索引擎优化(SEO)、搜索引擎营销(SEM)、KOL营销等。在销售管理方面,我们将讲解销售流程优化、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的应用、销售团队激励与管理等内容。 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是企业稳健运营的生命线。本书将深入解析财务报表的分析与解读,理解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传递的企业经营信息。我们将探讨成本管理、预算管理、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等核心财务议题,并强调风险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以及相应的风险防范与应对策略。 第三部分:管理的实践艺术——方法论的融会贯通 理论与技术是基础,而将它们融会贯通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体现了真正的管理艺术。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聚焦于各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论,它们是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的桥梁。 在战略制定与执行的实操层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情景规划等决策辅助方法。我们将深入剖析标杆管理(Benchmarking)的应用,学习如何通过对标优秀企业来发现自身差距与改进方向。同时,本书也将强调项目管理在战略落地中的关键作用,介绍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论(如瀑布模型、敏捷开发)以及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 在创新与变革管理方面,本书将引领读者探索如何构建创新驱动的企业。我们将介绍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精益创业(Lean Startup)等方法论,它们如何帮助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中快速验证产品与服务。同时,我们也会探讨组织变革的驱动力、阻力以及有效的变革管理模型,如勒温的三阶段变革模型、库尔特八步变革法等。 在决策与问题解决方面,本书将提供一套系统的分析框架和工具。我们将学习如何界定问题、收集信息、分析原因,并运用决策树、帕累托图、因果图等工具来辅助决策。本书还将强调情商(EQ)在管理者决策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能力。 在领导力与团队建设方面,本书将不仅仅局限于理论,更侧重于实践操作。我们将探讨情境领导理论、变革型领导理论等,并提供具体的领导力发展练习。在团队建设方面,我们将介绍团队发展阶段模型,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激励和冲突解决来提升团队绩效。 最后,本书将特别关注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管理挑战与机遇。我们将探讨数字化战略的制定,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赋能企业运营,以及如何构建适应数字化时代的组织架构与人才队伍。我们也将反思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伦理、安全与隐私等问题,并探讨相应的管理对策。 结语 《现代企业管理学——理论、技术与方法》是一部集理论深度、技术广度与方法实用性于一体的综合性著作。它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系统、现代的管理思维体系,掌握应对复杂商业挑战的有效工具与方法,最终成为一名卓越的企业管理者。无论您是初入管理领域的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行业资深人士,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宝贵的启示与实用的指导,助力您的企业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乘风破浪,实现可持续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