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作 者:钱理群 等著
I S B N:9787301036709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3月
印刷时间:
字 数:587000
页 数:513页
开 本:32开
包 装:平装
原 价:55.00元
序
前言
第*编 第*个十年(1917-1927年)
第*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第二章 鲁迅(一)
第三章 小说(一)
第四章 通俗小说(一)
第五章 郭沫若
第六章 新诗(一)
第七章 散文(一)
第八章 戏剧(一)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
第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第十章 茅盾
第十一章 老舍
第十二章 巴金
第十三章 沈从文
第十四章 小说(二)
第十五章 通俗小说(二)
第十六章 新诗(二)
第十七章 鲁迅(二)
第十八章 散文(二)
第十九章 曹禺
第二十章 话剧(二)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
第二十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第二十二章 赵树理
第二十三章 小说(三)
第二十四章 通俗小说(三)
第二十五章 艾青
第二十六章 新诗(三)
第二十七章 散文(三)
第二十八章 戏剧(三)
第二十九章 文学
附录 本章年表
后记
由钱理群等三位学者撰述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已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这部近六十万字的现代文学史著作,既注意吸收前人关于作家、作品和文体研究的成果,又克服了以往文学史的叙事模式与狭窄格局,拓宽了研究领域,在“文学现代化”这一命题下,形成了学术品味浓厚的独异的特色。
首先,在结构布局上,全书按照1917—1949年的历史分期分为三编,但对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形势只作简约的交代,着重阐释各个阶段重要的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从文学演进过程与历史联系中去分析文学自身的规律与特点。这本书虽然也按文体分类,却注重突出各种文体的性质、走向以及不同流派的特点,并对某些代表艺术高峰的作家作品作专章论述,每章还附录了年表。
在对重要作家的评论中,该书力避对作家生平的罗列和对作品情节冗长的复述,而是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尤其注意分析作品产生久远影响的原因。如第二章鲁迅(一),在评论鲁迅小说的结构模式与深邃意蕴时,特意标出“说不尽的鲁迅”一节,综合了近年来学界对“阿Q精神”的人类学内涵的探讨。该书还把沈从文列为专章,表示了对这位构筑“湘西世界”,“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角色”的文化人的同情和理解。
这些都是过去文学史著作所没有的或所省略的。
对于文学流派,该书不只是强调主流文学,而且也能从地域、文化环境的视角,去关照京派、海派、新感觉派、先锋派等趣味各异的文学派别,力求恢复现代文学色彩纷呈、枝叶繁茂的本来面貌。
钱理群,祖籍浙江杭州,1939年生于重庆。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1958年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60年毕业。1960~1978年先后在贵州省安顺地区卫生学校、地区师范学校任教。1978年考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研究生,师从王瑶、严家炎先生攻读现代文学,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学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主要著作有《心灵的探寻》、《周作人传》、《周作人论》、《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话说周氏兄弟》、《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与吴福辉、温儒敏等合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与黄子平、陈平原合作)、《绘图本中国文学史》(与董乃斌、吴晓东等合作)、《漫说文化》(与陈平原、黄子平合作)等。主编《新语文读本》、《新语文读本》农村版。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文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委员,主要从事现代文学、文学批评、比较文学及文学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教学。主要著作有《新文学的现实主义流变》、《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文学课堂》、《文学史的视野》等。
吴福辉,浙江镇海人,1939年12月生于当时“孤岛”上海。在上海受小学教育。12岁随全家离沪赴北国。曾长期在鞍山任中学教员。1978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然即参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筹备与建馆工作至今。
1961年开始写作。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沙汀传》、《带着枷锁的笑》,并编有《茅盾全集》(第6卷、第16卷)、《京派小说选》、《梁遇春散文全编》等十余种书。现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研究员。
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文学史著作,不应该只是一个冰冷的史料堆砌,而应该是有温度、有灵魂的。而《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修订本》恰恰是这样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钱理群先生的写作,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学术良知”和对文学的赤诚之心。他对于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和作家,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敢于提出质疑和挑战。这种批判性的思维,使得这本书的论述既有权威性,又不失前沿性。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某些“边缘”或“被忽视”的作家和作品的关注,这让我的阅读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通过他的分析,我发现许多曾经被我忽略的文学作品,其实都蕴含着深刻的时代信息和人文价值。这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但又不会显得生硬。钱先生的叙述语言,既有深厚的学养,又不失流畅的表达,让我读起来感到非常愉悦。每次读完,都觉得自己的文学素养得到了提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解也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这本《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修订本》给我带来的,远不止是对文学作品的了解,更是一种对历史、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体悟。钱理群先生作为一位资深的学者,他的笔触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他仿佛能够穿透历史的迷雾,捕捉到那些最本质的文学精神和时代脉搏。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启蒙”主题的深入探讨,这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核心议题,也是贯穿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线索。他能够从不同的文学作品和作家身上,挖掘出他们对于启蒙的理解、实践以及遇到的困境。这种宏观的视角和微观的分析相结合,让我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此外,钱先生在书中对于一些文学观念的辨析,也让我受益匪浅,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文学史上的各种思潮是如何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这本书的“修订本”也体现了作者不断反思和完善学术的严谨态度,让我感到它是一部真正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三十年”这个时间跨度,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和丰富的叙事。钱理群先生在这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修订本》里,无疑将这种能量发挥到了极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史,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思考、如何表达、如何与时代共振的深刻画卷。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钱先生在论述文学作品和作家时,总是能够巧妙地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让我深刻理解到,文学创作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与社会现实、时代精神紧密相连的。他对于文学思潮的梳理,也并非停留在表面的风格流变,而是深入到其背后的思想根源和哲学观念。我特别欣赏他对于“启蒙”与“反思”这两个主题的反复强调,这似乎贯穿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始终。读这本书,我常常会有一种“照镜子”的感觉,既看到了过去的文学面貌,也反思了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学所扮演的角色。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不断地激发读者的思考,让人在阅读中成长,在理解中深化。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修订本”三个字,真的让我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学术分量和时间沉淀。我当初接触到这本书,是因为身边的一些朋友强烈推荐,说这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绕不开的经典。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都让人感到很舒服。更重要的是,钱理群先生的叙述方式,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板着面孔,而是充满了一种智性的魅力和对文学的热爱。他对于各个文学流派的划分,以及对代表性作家作品的解读,都非常有启发性。他能够在一个看似清晰的文学史框架下,又挖掘出许多被忽视的细节和复杂的张力。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对某个时期文学的“内在矛盾”的分析,那种抽丝剥茧般的细致,让我看到了文学史背后隐藏的复杂性。而且,钱先生的语言非常精炼,每个句子都仿佛经过深思熟虑,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字的韵味。对于我这样希望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并且引导我去思考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每次读完一章,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回味作者的观点,甚至会重新拿起以前读过的那些文学作品,带着新的理解再去品味。
评分这本《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修订本》真是我近期读过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书籍之一。我并非文学专业出身,但对中国现代文学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它是一片广阔却又有些难以进入的领域。翻开这本书,钱理群先生的笔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的理论,而是娓娓道来,将一个又一个文学现象、一位又一位作家,以一种自然而又深刻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文学史宏观脉络的梳理,读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反而能清晰地看到各个时期文学思潮的起伏与演变,以及它们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变迁和社会思潮。他并非简单地罗列作品和作家,而是深入到创作的语境之中,去探究那些作品为何会产生,又为何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响。有时,我会因为读到某个作家的某个细节而恍然大悟,觉得之前阅读他们的作品时,缺失了这样一层理解的维度。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人”的视角,钱先生始终强调文学是人性的体现,他关注作家的人格、他们的命运,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塑造了他们的文学生命。这种人文关怀使得原本可能显得冰冷的文学史变得鲜活起来,让我觉得那些作家并非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真实个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