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这本书,我原以为它会像一本“字典”一样,详细介绍各种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参数、机械臂的自由度、末端执行器的种类以及各种传感器的性能指标。这样我就可以在项目需求分析阶段,快速找到符合要求的机器人组件,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兼容性。然而,书中并没有提供任何此类具体的技术规格信息。它更多的是在宏观层面讨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系统集成”在工业自动化中的重要性。书中提到了“模块化设计”和“标准化接口”的概念,但却没有深入分析具体的接口类型和通信协议,也没有给出实际的集成案例。例如,如何将一个非标的视觉传感器与某个品牌的机器人控制器进行对接,如何进行坐标系标定,以及如何实现数据的高效传输。这些都是实际工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但在这本书中却几乎没有涉及,让人感觉有点“空中楼阁”。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本来是想找找看有没有关于如何优化机器人运动轨迹、提高生产效率的实用技巧。毕竟,在实际的生产线上,一点点精度的提升,一点点时间的节省,都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然而,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完全不在这些“硬核”的技术细节上。它更多地将笔墨放在了机器人视觉识别技术的原理性介绍,以及如何利用深度学习算法来提升机器人的“感知”能力。虽然这些内容也很有趣,也代表了机器人技术的前沿方向,但对于我这种需要解决眼前生产问题的人来说,实在是“隔靴搔痒”。我期待的是能够快速找到如何设置机器人安全区域、如何处理碰撞检测、如何实现精准的搬运和码垛等具体操作方法。书中虽然提到了“应用”,但更多的是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应用场景的畅想,而非当前工业生产中常见的具体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感觉这本书更像是给未来的机器人工程师看的,而不是当下需要动手解决问题的工程师。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与应用”,但我拿到手翻了几页,感觉它更像是一本关于机器人“灵魂”的探讨。书中并没有深入讲解如何连接各种传感器、执行器,以及如何进行PLC编程和上位机软件的配置。相反,它花了很多篇幅去讨论机器人在未来社会中的角色,它如何影响劳动力市场,以及人类与智能机器共存的可能性。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操作指南,能让我快速上手,学会如何让一条生产线上的机器手臂协同工作,解决实际的生产难题。然而,书中更多的是哲学思辨和宏观的社会分析,对于我这种更偏向于实践操作的读者来说,确实有些“曲高和寡”。它没有提供任何具体的系统集成案例,也没有详细介绍不同品牌机器人控制器之间的兼容性问题,更不用说在实际工业环境中进行调试和故障排除的技巧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深的理解,但对于如何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却感到一片茫然,仿佛知识的海洋就在眼前,却找不到一条通往彼岸的船。
评分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能够提供详尽的机器人编程指令集、故障排除指南以及常用应用程序开发的实操手册。例如,如何编写一段代码让机器人执行焊接任务,如何在遇到传感器故障时快速定位问题并进行修复,或者如何利用机器人完成装配、打磨等工艺流程。这本书显然没有提供这些“干货”。它更多地是在探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融合,以及如何通过自然语言处理让机器人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指令。虽然这些概念听起来很酷,也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对于我目前需要完成的“系统集成”任务来说,显得过于超前和理论化。书中缺乏对具体硬件连接、电气安全规范、通信协议(如EtherNet/IP, Profinet)的深入讲解,也没有关于如何设计和实现机器人工作站的详细步骤。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篇关于人工智能在机器人领域应用的学术论文,而不是一本实用的技术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误以为它会深入探讨不同工业机器人品牌的优劣对比,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机器人型号。我希望能够找到关于ABB、KUKA、FANUC等主流品牌机器人在机械结构、控制系统、编程接口等方面的详细比较,以便在项目初期就能做出明智的决策。然而,这本书的论述方向却完全不同。它更多地是在介绍机器人的“通用性”和“灵活性”,强调如何通过软件层面的二次开发和集成,让不同厂商的机器人能够协同工作,甚至实现跨平台的控制。这固然是一种先进的理念,但对于一个初学者或者一个只想快速掌握某个品牌机器人应用技术的工程师来说,会感到无所适从。书中没有给出任何关于机器人运动学、动力学方程的详细推导,也没有提供实际的仿真软件操作演示,更不用说如何进行多机器人协同作业的路径规划和冲突避免了。这些对于理解机器人“系统集成”的核心至关重要,但却在这本书中踪影难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