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一 国博藏珍 盛世首推
1.国博藏3万余件书法碑帖文物中选辑,优中选优。
2.首次以出版物形式与人民共享。
3.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先生力荐,并为丛书题签。
特色二 善本法帖 旧拓之冠
《史晨碑》《孔宙碑》《多宝塔碑》《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温彦博碑》《道因法师碑》《集王圣教序》为宋拓本,《曹全碑》为明拓本,文徵明《琵琶行》为墨迹本,原碑原帖,实物展示。
特色三 :书体兼备 临摹佳品
本辑10册涵盖了汉隶、唐楷、王羲之行书等经典代表作品,既是入门临习必备范本,也是可赏可藏的书法经典。
特色四 :艺术精神文物价值
1. 历经名家递藏的宋拓本、明拓本、墨迹本。
2. 完整呈现名人注释、题跋、笺注、收藏印等丰富的内容,展卷时如晤对先贤。
特色五 : 专业选编 印装精良
1.国博专家学者精选,并撰写导读文字。
2.专业设计,尽展文物与艺术价值,文雅大方。
3.大12开呈现,内页采用高档特种纸,封面用纸仿真精印。
《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史晨碑》《曹全碑》《孔宙碑》《颜真卿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欧阳询虞恭公温彦博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怀仁集王圣教序》《颜柳白米四家法帖》《文徵明行书琵琶行卷》)将在2018年1月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与读者见面。那秀逸多姿的《曹全碑》、平稳谨严的《颜真卿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刚劲婉润的《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皆为国博珍藏的宋拓本、明拓本、墨迹本,艺术盛宴,文物国宝。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成功地架设起了一座连接古代与现代的桥梁,它不仅仅是一本“法帖集”,更像是一部立体的书法史诗。它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艺术品范畴,它蕴含着对中华文化脉络的深度梳理和尊重。从宋拓本的选择,就体现了对“精选”而非“全收”的编辑理念,这体现了极高的学术品味。我尤其欣赏它在保持严肃性的同时,又没有让人感到高不可攀。无论是对书法有深厚造诣的前辈,还是刚刚拿起毛笔的新手,都能从各自的层面获得启发。阅读这样的书籍,就像进行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写字,更重要的是,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你对“美”和“气度”的理解,让人在浮躁的时代里,找到一份沉静而有力的力量源泉。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厚重的质感,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封面选用的材质很考究,纹理清晰,触感温润,和里面所收录的法帖的年代感非常契合。开本拿捏得恰到好处,既能保证欣赏到每一个细节,又方便日常翻阅和把玩。印刷质量更是没得说,墨色的浓淡、线条的粗细变化都被精准地再现了出来,即便是宋拓本那种微妙的“洇”和“枯”的感觉,也得到了非常忠实的呈现。看到那些墨迹在纸张上留下的印记,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前书写者的指尖温度,这种对原件的敬畏和还原度,对于一个书法爱好者来说,是最大的享受。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内封和扉页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古典的雅致,不是那种浮夸的豪华,而是恰到好处的沉静。侧边书脊的处理也很讲究,书名和辑数的字体选择,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清晰度,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本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而不是简单的工具书。
评分初次翻阅时,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但这种厚重并非沉闷,反倒有一种令人心神宁静的力量。书中的内容仿佛是一个个沉默的智者,默默地讲述着笔墨背后的故事。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看字,不如说是一种与古人心灵的对话。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张拓本的局部放大,那种笔锋入纸的顿挫、提按之间气力的饱满与收敛,都清晰可见。特别是米芾的一些作品,那种“刷”过纸面的飞动感,在其他普通影印本中很难捕捉到的神韵,在这套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书家精神世界的侧面,感受到他们对线条的极致追求和对生命的理解,让人在沉浸其中时,不由自主地放慢呼吸,进入一种专注的状态。
评分我仔细研究了这次收录的几位大家的选本,感觉编选者在整体的考量上非常用心,没有盲目追求数量的堆砌,而是更侧重于法帖的代表性和完整性。比如对于某几件公认的“神品”级别的拓本,他们都给予了足够清晰和完整的版面,这对于我们临摹学习至关重要。要知道,书法学习,尤其是学习古人墨迹,最怕的就是拓本的残缺或者失真。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流传不易的珍品,也能看到非常精细的影印,让人在细节处感受到古人运笔的微妙起伏和气韵的连贯。这种严谨的态度,让这本书在学术价值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仅仅是给大家展示“这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大家“它好在哪里”,这种深入的挖掘和展示,让每一位使用者都能从中汲取到精髓,而不是走马观花。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科学合理,这对我们进行日常的临摹训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每一页的留白处理得当,既不显得拥挤,又能让焦点集中在墨迹本体上。更值得称赞的是,如果同一件法帖有不同时期的拓本对比,编者也巧妙地安排了版面,让学习者能够清晰地观察到拓本流传过程中的变化,这对于鉴赏和深入理解拓本的意义,是初学者和资深研究者都非常需要的。我尝试着对着其中的几页进行对临,发现由于图像质量的高清晰度,对于结构的处理、间架的疏密,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比起过去依赖的那些模糊不清的影印件,效率和准确性都有了质的飞跃。可以说,这是一套真正为学习者着想、在细节处下足功夫的精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