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書信集

李叔同書信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叔同 著
圖書標籤:
  • 李叔同
  • 書信集
  • 近代史
  • 文化名人
  • 文學
  • 思想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書信
  • 弘道
  • 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緻公齣版社
ISBN:9787514511345
版次:1
商品編碼:1230058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89
字數:230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李叔同書信集》多是寫給友人的私人信件,如與夏丐尊、豐子愷等的書信往來,感情真摯樸實,體現瞭往昔歲月中弘一法師的心靈路程,以及他高尚的人格和獨特的藝術魅力。仿佛將我們拉迴到那個充滿溫情的舊時代,並感悟人生的真諦。

作者簡介

李叔同,清光緒六年(1880年)陰曆九月二十生於天津官宦富商之傢,1942年九月初四圓寂於泉州。他曾去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一生六十三載,半生藝術半生佛。在俗三十九年,是中國近百年藝術史上難得一遇的通纔和奇纔,在音樂、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教育等領域都有著非凡成就。在佛二十四年,被後世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其德性光輝感動、啓發著無數心靈,“弘學”蔚然成風,為世人留下瞭咀嚼不盡的精髓財富。

目錄

緻李聖章

共十七封

緻許幻園

共六封

緻楊白民

共二十四封

緻楊雪玖

共二封

緻劉質平

共八十六封

緻夏丏尊

共八十四封

緻堵申甫

共九封

緻蔡丐因

共二十三封

緻性願法師

共三十六封

緻豐子愷

共六封

緻李圓淨

共十八封

緻硃穌典

共三封

緻廣洽( 普潤) 法師

共二十五封

緻芝峰法師

共三封

緻李晉章

共六封

緻瑞今法師

共兩封

緻高文顯

共七封

緻性常法師

共二十八封

緻傳貫法師

共六封

緻妙蓮法師

共二封

緻廣義法師

共四封

緻覺圓法師

共三封


精彩書摘

緻豐子愷

[共七封]

豐子愷(1898—1975),浙江桐鄉石門人。散文傢、畫傢、文學傢、美術與音樂教育傢,原名潤,又名仁、仍,號子覬,後改為子愷,筆名TK。李叔同執教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時的得意門生。畢業後遊學日本,學習繪畫,遂以漫畫名傢。歸國後曆任白馬湖春暉中學、上海立達學園、浙江大學等處教職。曾與弘一法師閤作畫《護生畫集》,馳名佛教界。著有《子愷漫畫》、《緣緣堂隨筆》,譯有《源氏物語》等。

<一九二八年八月十四日,溫州>

子愷居士:

初三日惠書,誦悉。茲條復如下:

△周居士動身已延期。網籃恐須稍遲,乃可帶上。

△《佛教史跡》已收到,如立達僅存此一份,他日仍擬送還。

△護生畫,擬請李居士等選擇(因李居士所見應與朽人同)。俟一切決定後,再寄來由朽人書寫文字。

△不錄《楞伽》等經文,李居士所見,與朽人同。

△畫集雖應用中國紙印,但錶紙仍不妨用西洋風之圖案畫,以二色或三色印之。至於用綫穿訂,擬用日本式,係用綫索結紐者,與中國佛經之穿訂法不同。朽人之意,以為此書須多注重於未信佛法之新學傢一方麵,推廣贈送。故錶紙與裝訂,須極新穎警目。俾閱者一見錶紙,即知其為新式之藝術品,非是陳舊式之勸善圖畫。倘錶紙與尋常佛書相似,則彼等僅見《護生畫集》之簽條,或作尋常之佛書同視,而不再披閱其內容矣。故錶紙與裝訂,倘能至極新穎,美觀奪目,則為此書之內容增光不小,可以引起閱者滿足歡喜之興味。內容用中國紙印,則鄉間亦可照樣翻刻。似與李居士之意,亦不相違。此事再乞商之。

△李居士屬書簽條,附寫奉上。

△“不請友”三字之意,即是如《華嚴經》雲:“非是眾生請我發心,我自為眾生作不請之友。”之意。因尋常為他人幫忙者,應待他人請求,乃可為之。今發善提心者,則不然。不待他人請求,自己發心,情願為眾生幫忙,代眾生受苦等。友者,友人也。指自己願為眾生之友人。

△周孟由居士等,諄諄留朽人於今年仍居慶福寺。謂過一天,是一天,得過且過,雲雲。故朽人於今年下半年,擬不他往。俟明年至上海諸處時,再與仁者及丐翁等,商量築室之事。現在似可緩議也。

△近病痢數日,已愈十之七八。惟胃腸衰弱,尚須緩緩調理,仍終日臥床耳。然不久必愈,乞勿懸念。承詢需用,現在朽人零用之費,擬乞惠寄十元。又慶福寺貼補之費(今年五個月),約二十元(此款再遲兩個月寄來亦不妨)。此款請舊友分任之。至於明年如何,俟後再酌。

△承李居士寄來《梵網經》,萬鈞氏書劄,皆收到。謝謝。病起無力,草草復此。其餘,俟後再陳。

演音上

八月十四日

<一九二八年八月廿二日,溫州>

子愷居士慧覽:

今日午前掛號寄上一函及畫稿一包,想已收到?頃又做成白話詩數首,寫錄於左(下):

(一)《倘使羊識字》(因前配之古詩,不貼切。故今改做。)

倘使羊識字,淚珠落如雨。

口雖不能言,心中暗叫苦!

(二)《殘廢的美》

好花經摧摺,曾無幾日香。

憔悴剩殘姿,明朝棄道旁。

(三)《喜慶的代價》(原配一詩,專指慶壽而言,此則指喜事而言。故擬與原詩並存。共二首。或者僅用此一首,而將舊選者刪去。因舊選者其意雖佳,而詩筆殊拙笨也。)

喜氣溢門楣,如何慘殺戮。

唯欲傢人歡,那管畜生哭!

(四)原題為《懸梁》

日暖春風和,策杖遊郊園。

雙鴨泛清波,群魚戲碧川。

為念世途險,歡樂何足言。

明朝落網罟,係頸陳市廛。

思彼刀砧苦,不覺悲淚潸。

案此原畫,意味太簡單,擬乞重畫一幅。題名曰《今日與明朝》。將詩中雙鴨泛清波,群魚戲碧川之景,補入。與係頸陳市廛,相對照,共為一幅。則今日歡樂與明朝悲慘相對照,似較有意味。此雖是陳腐之老套頭,今亦不妨釆用也。俟畫就時,乞與其他之畫稿同時寄下。

再者:畫稿中《母之羽》一幅,雖有意味,但畫法似未能完全錶明其意,終覺美中不足。倘仁者能再畫一幅,較此為優者,則更善矣。如未能者,仍用此幅亦可。

前所編之畫集次序,猶多未安之處。俟將來暇時,仍擬略為更動,俾蔡完善。

演音上

八月廿二日

此函寫就將發,又得李居士書。彼謂畫集齣版後,擬贈送日本各處。朽意以為若贈送日本各處者,則此畫集更須大加整頓。非再需半年以上之力,不能編纂完美。否則恐貽笑鄰邦,殊未可也。但李居士急欲齣版,有迫不及待之勢。朽意以為如僅贈送國內之人閱覽,則現在所編輯者,可以用得。若欲贈送日本各處,非再畫十數葉,重新編輯不可。此事乞與李居士酌之。

再者,前畫之《修羅》一幅(即已經刪去者),現在朽人思維,此畫甚佳,不忍割愛,擬仍舊選入。與前畫之《肉》一幅,接連編入。其標題,則謂為《修羅一》《修羅二》。(即以《肉》為《修羅一》,以原題《修羅》者為《修羅二》。)再將《失足》一幅刪去。全集仍舊共計二十四幅。

附呈兩紙,乞仁者閱覽後,於便中麵交李居士。稍遲亦無妨也。

廿三晨

<一九二八年八月廿四日,溫州>

子愷居士:

新作四首,寫錄奉覽:

淒音

小鳥在樊籠,悲鳴音慘淒。

惻惻斷腸語,哀哀乞命詞。

嚮人說睏苦,可憐人不知:

猶謂是歡娛,娛情盡日啼。

農夫與乳母

憶昔繈褓時,嘗啜老牛乳。

年長食稻粱,賴爾耕作苦。

念此養育恩,何忍相忘汝!

西方之學者,倡人道主義。

不啖老牛肉,淡泊樂素食。

卓哉此美風,可以昭百世!

麟為仁獸,靈氣所鍾,不踐生草,不履生蟲。繫吾人類,應知其義,舉足下足,常須留意,既勿故殺,亦勿誤傷。去我慈心,存我天良。

[附注]:兒時讀《毛詩·麟趾章》,注雲:“麟為仁獸,不踐生草,不履生蟲。”餘諷其文,深為感嘆。四十年來,未嘗忘懷。

今撰護生詩歌,引述其義。後之覽者,幸共知所警惕焉。

我的腿(舊配之詩,移入《修羅二》)

我的腿,善行走。

將來不免入汝手,

鹽漬油烹佐春酒。

我欲乞哀憐,

不能作人言。

願汝體恤豬命苦,

勿再殺戮與熬煎!

畫集中《倒懸》一幅,擬乞改畫。依原配之詩上二句,而作景物畫一幅(即是“鞦來霜露……芥有孫”之二句)。畫題亦須改易,因原畫之趣味,已數見不鮮,未能齣色,不如改作為景物畫較優美有意味也。再者《刑場》與《平等》二幅,或可刪,亦可留,乞仁者酌之。

論月

八月廿四日

<一九二八年八月廿六日,溫州>

子愷居士慧覽:

將來排列之次序,大約是:

(一)《夫婦》,(二)《蘆菔生兒芥有孫之畫》(案:蘆菔俗稱蘿蔔),(三)《沉溺》,(四)《淒音》等。中間數幅,較前所定者,稍有變動。至《農夫與乳母》以下,悉仍舊也。

再者,《蘆菔生兒芥有孫之畫》,乞僅依“鞦來霜露滿東園,蘆菔生兒芥有孫”二句之意畫之。至末句中雞豚,乞勿畫入。

以前數次寄與仁者之信函,乞作畫或改題者,茲再匯記如下:

△增畫者《懺悔》《平和之歌》,共二幅。

△改畫者《蘆菔生兒芥有孫之畫》(舊題為《倒懸》,今乞改題)、《今日與明朝》(舊題為《懸梁》)、《母之羽》,共三幅。

△修改畫題者《沉溺》(原作《溺》)、《淒音》(原作《囚徒之歌》)、《誘惑》(原作《誘殺》)、《修羅一》(原作《肉》)、《修羅二》(原作《修羅》),共五處。

以上所寫,倘有未明瞭處,乞檢閱前數函即知。

演音上

八月廿六日

今年夏間,由嘉興蔡居士寄玻璃版印《華嚴經》二冊至尊處(江灣),想早已收到(當時仁者在鄉裏),前函未提及,故再奉詢。

<一九二八年九月初四日,溫州>

子愷居士:

前復信片,想達慧覽。尚有白話詩二首,亦已作就,附寫如下:

母之羽

雛兒依殘羽,殷殷戀慈母。母亡兒不知,猶復相環守。念此親愛情,能勿淒心否?

此下有小注,即述蝙蝠之事雲雲。俟後參考原文,再編述。

平和之歌

昔日互殘殺,今朝共舞歌。一傢慶安樂,大地頌平和。

附短跋雲:李、豐二居士,發願流布《護生畫集》。蓋以藝術作方便,人道主義為宗趣。雖曰導俗,亦有可觀者焉。每畫一葉,附白話詩,選錄古德者□首,餘皆賢瓶道人補題。纂修既成,請餘為之書寫,並略記其梗概。

新作之詩共十六首,皆已完成。但所作之詩,就藝術上而論,頗有遺憾。一以說明畫中之意,言之太盡,無有含蓄,不留耐人尋味之餘地。一以其文義淺薄鄙俗,無高尚玄妙之緻。就此二種而論,實為缺點。但為導俗,令人易解,則亦不得不爾。然終不能登大雅之堂也。

畫稿之中,其畫幅大小,須相稱閤。如《母之羽》一幅,似稍小。仁者能再改畫,為宜。雖將來攝影之時,可以隨意縮小放大,但終不如現在即配閤適宜,俾免將來費事。且於朽人配寫文字時,亦甚濛其便利也。

附二紙,為緻李居士者。乞仁者先閱覽一過,便中麵交與李居士,稍遲未妨也。

演音上

九月初四日

<一九二八年九月十二日,溫州>

子愷居士:

昨晚獲誦惠書,欣悉一一。茲復如下:

△續畫之畫稿,擬乞至明年舊曆三月底為止。(因溫州春寒殊甚。未能執筆書寫。須俟四月天暖之後,乃能動筆。)由此時至明春三月,乞仁者隨意作畫,多少不拘。朽人深知此事不能限期求速就(寫字作文等亦然)。若興到落筆,乃有佳作。所謂“妙手偶得之”也。至三月底即截止,由朽人用心書寫。大約五月間,可以竣事。仁者新作之畫,乞隨時絡續寄下。(又以前已選入之畫稿及未選入者,並乞附入,便中寄下。)即由朽人選擇。其選入者,並即補題詩句。

△白居易詩,“香餌”雲雲二句,係以魚喻彼自己,或諷世人,非是護生之意。其義寄托遙深,非淺學所能解。乞勿用此詩作畫。

△研究《起信論》,譯佛教與科學之事,暫停無妨。禮拜念佛功課未嘗間斷,戒酒已一年,至堪歡喜贊嘆。近來仁者諸事順遂,實為仁者專誠禮拜念佛所緻。念佛一聲,能消無量罪,能獲無量福。惟在於用心之誠懇恭敬與否,不專在於形式上之多少也。

△網籃遲至年假時帶去,無妨。

△珂羅版《華嚴經》,乞贈李圓淨居士一冊。

△以後作畫,無須忙迫。至畫幅之多少,亦不必預計。如是乃有佳作。

△倘他日集中畫幅再增多之時,則已刪去之畫,如《倒懸》、《眾生》(又名《上法場》)等,或仍可配閤選入,俟他日再詳酌。

△許居士如願齣傢,當為設法。

△明年大約仍可居住慶福寺。因公園以籌款不足,停止進行,故尚安靜可住。承諸友人贈送之資,至為感謝。此次寄來之廿元,擬留充明年自己之零用。至於明年,尚需貼補寺中全年食費約六十元。又於地藏殿裝玻璃門,及《續藏經》書櫃之木架等費,朽人擬贈與寺中三十元。共計九十元。倘他日有友人送款資至仁者之處,乞為存積。俟今年陰曆年底,朽人再斟酌情形。倘需用此款者,當緻函奉聞,請仁者於明年春間便中匯下。此事須今年年底酌定,故所有款資,擬先存仁者之處,乞勿匯下。

△明年朽人能於鞦間至上海否?難以預定。或不能來,亦未可知。因近來擬息心用功,專修淨業。恐齣外雲遊,心中浮動,有礙用功也。統俟明年再為酌定。

△明年與後年,兩年之中,擬暫維持現狀。至於夏居士所雲建造房捨之事,俟辛未年,再行斟酌。

草草奉復。不具。

演音上

九月十二日

再者,以後惠函,信麵之上,乞勿寫和尚二字。因俗例,須本寺住持,乃稱和尚。朽人今居客位,以稱大師或法師為宜。

再者,愚夫愚婦及舊派之士農工商,所歡喜閱覽者,為此派之畫。但此派之畫,須另請人畫之。仁者及朽人,皆於此道外行。今所編之《護生畫集》,專為新派有高等小學以上畢業程度之人閱覽為主。彼愚夫等,雖閱之,亦僅能得極少份之利益,斷不能贊美也。故關於愚夫等之顧慮,可以撇開。若必欲令愚夫等大得利益,隻可再另編畫集一部,專為此種人閱覽,乃閤宜也。

今此畫集編輯之宗旨,前已與李居士陳說。第一,專為新派智識階級之人(即高小畢業以上之程度)閱覽。至他種人,隻能隨分獲其少益。第二,專為不信佛法,不喜閱佛書之人閱覽。(現在戒殺放生之書齣版者甚多,彼有善根者,久已能閱其書,而奉行惟謹。不必需此畫集也。)近來戒殺之書雖多,但適於以上二種人之閱覽者,則殊為希有。故此畫集,不得不編印行世。能使閱者愛慕其畫法嶄新,研玩不釋手,自然能於戒殺放生之事,種植善根也。鄙意如此,未審當否?乞仁等酌之。又白。

<一九二八年六月十九日,溫州>

圓淨居士慧覽:

書悉。題名為《護生畫集》,甚善!但其下宜增三小字,即“附文字”三字。其式如下:

護生畫集附文字

如是,則凡對照文字及尊著《護生痛言》,皆可包括在內。未識尊見如何?

此封麵,請子愷畫好,由朽人題此書名。至若題辭,乞湛翁為之,詩文皆可。但付印須在年內,湛翁能題就否?不可得而知也。

去年晤湛翁,彼甚贊嘆仁者青年好學。故仁者若嚮彼請求,或可允諾。附寫一箋,往訪時可持此紙。

去年仁者之函,湛翁未復,並無他意。彼之性情如是,即於舊友亦然。決非疏遠之意也。

所以不乞湛翁題封麵集名者,因湛翁喜題深奧之名字,為常人所不解。於流布頗有妨礙。故改為由朽人書寫也。

仁者往訪湛翁,乞將畫稿等帶去,說明其格式。彼寓延定巷舊第六號門牌內。如喚人力車,乞雲:“城內弼教坊銀錠巷。”因延定二字,常人不知也。往訪之時間,宜在上午七時至七時半之間,遲恐彼他齣。

將來《護生痛言》排版之時,其字之大小,排列之格式,皆乞與子愷商酌。初校之時,亦令彼一閱其格式閤否。

《嘉言錄》中,有大號之黑點●,殊損美觀。如必須用,可用再小一號者●。或用三角空形△,尤善。此書雖流通甚廣,雅俗共賞,但實偏重於學者一流之機。因子愷之畫,朽人與湛翁之字,皆非俗人所能賞識。故應於全體美觀上,十分注意也。裝訂以洋裝為宜。如《到光明之路》之式,最善。

尊撰《護生痛言》,聞已脫稿,至為歡慰。謹復,不具一一。

演音上

六月十九日

湛翁嚮不輕為人撰文寫字。朽人數年前曾代人托彼撰寫,至今未就。此書題詞,如至九、十月間仍未交來者,則改為由朽人撰寫。但衰病不能構思,僅能勉題數語耳。



《李叔同書信集》:一段穿越時空的深情與智慧 《李叔同書信集》並非一本靜態的史料匯編,而是一扇敞開的窗,讓我們得以窺見一位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傳奇人物——李叔同(弘一法師)——內心世界最真實、最細膩的流露。這批珍貴的書信,如同星辰般散落在中國近代文化、教育、藝術乃至宗教發展的星河之中,它們穿越歲月的塵埃,抵達我們眼前,帶著溫潤的光澤,講述著一段段動人的往事,展現著一位飽學之士、一位藝術巨匠、一位宗教導師的多重人生側麵。 一、 時代的迴聲:時代洪流中的個體命運 書信,作為一種最直接、最私密的溝通方式,承載瞭寫信人最真實的情感和思想。李叔同的書信,恰恰是這樣一份珍貴的時代記錄。他的人生,橫跨瞭中國近代史最波瀾壯闊的變革時期。從青年時代的留學日本,接觸西方藝術與思潮,到迴國後在教育、藝術領域叱吒風雲,再到中年頓悟,齣傢為僧,最終成為一代高僧,他的每一步都與時代的大潮緊密相連。 在他的書信中,我們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焦慮與掙紮。他們渴望改革,追求進步,卻又麵臨著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碰撞。李叔同身處其中,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在書信中留下瞭對時局的議論、對教育的思考、對藝術的探索,乃至對人生意義的追問。這些文字,如同時代的快照,定格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也摺射齣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抉擇與擔當。 他與友人的通信,常常涉及當時的社會事件、政治動嚮,以及他們對這些事件的看法和應對。這些交流,不僅展現瞭李叔同作為一位有識之士的社會責任感,也讓我們得以從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角度,去理解那個時代的復雜性與多元性。通過這些書信,我們可以看到,李叔同並非僅僅是一個孤立的文化符號,他也是那個時代洪流中的一位積極的參與者和深刻的思考者。 二、 藝術的輝煌:從“俗”到“雅”的升華 李叔同,在中國近代藝術史上,無疑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不僅在音樂、戲劇、繪畫、書法等多個領域都留下瞭卓越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將西方藝術的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閤,開闢瞭中國近代藝術的新篇章。 《李叔同書信集》中,大量信件都流露齣他對藝術的熾熱追求和深刻理解。他與國內外的藝術傢、教育傢們通信,交流創作心得,探討藝術理論,甚至為友人的作品提齣中肯的建議。這些書信,如同藝術創作的幕後花絮,讓我們得以窺見他創作時的靈感來源、思考過程,以及他對藝術本體的執著探索。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李叔同在音樂和戲劇領域的貢獻。他創辦瞭中國第一個音樂教育研究會,編撰瞭《音樂小叢刊》,將西方音樂理論和創作技法介紹到中國。他創作的《送彆》等歌麯,至今仍在中國傳唱不衰。在戲劇方麵,他更是引進西方話劇,並積極排演,為中國話劇的萌芽和發展做齣瞭開創性的貢獻。他的書信中,常常會提及對音樂、戲劇的思考,以及他對學生和同仁在藝術教學和創作上的指導。這些文字,充滿瞭他對藝術的熱情,以及他希望通過藝術來啓迪民智、豐富人生的理想。 即便在他齣傢之後,他對藝術的熱愛也並未消減,而是以一種更加超脫、更加深刻的視角來審視和實踐。他的書法,在晚年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境界,筆力遒勁,意境深遠。他的繪畫,雖然不多,卻也意趣盎然。這些在書信中零星提及的藝術創作,都展現瞭他深厚的藝術功底和獨特的藝術品味。 三、 教育的耕耘:播撒智慧的種子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的專業音樂教師之一,李叔同在教育領域同樣付齣瞭巨大的心血。他曾先後在上海、杭州等地創辦或參與創辦瞭多所學校,如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上海樂界研究會、弘法演化所等,為中國近代音樂教育和藝術教育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李叔同書信集》中,大量的書信都圍繞著教育展開。他與同事、學生、傢長以及教育主管部門的通信,既有對教學方法的探討,也有對學生品格養成的關注。他認為,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人格的塑造。他對學生的要求嚴格,但同時也充滿瞭愛與關懷。 他尤其重視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在給學生的信中,他常常會鼓勵他們大膽嘗試,勇於探索,不要被條條框框所束縛。他反對死記硬背,提倡學以緻用。他的教育理念,即使在今天看來,也依然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 在信件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他對學校管理、課程設置、教材編寫等方麵的具體意見和建議。這些文字,真實地反映瞭他作為一位教育傢的遠見卓識和實乾精神。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國傢培養齣更多德纔兼備的人纔,為民族的復興貢獻力量。 四、 宗教的求索:人生終極的答案 李叔同人生的下半程,以齣傢為僧,法號弘一,標誌著他進入瞭人生的另一個重要階段。從“浪子”到“高僧”,這一轉變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上一個引人深思的現象。他的齣傢,並非一時的衝動,而是經過瞭長時間的思考和求索。 《李叔同書信集》中,關於他齣傢前後的書信,尤為引人關注。在齣傢前,他對於人生的意義、生命的無常,已經有瞭深刻的體悟。他開始閱讀佛經,接觸佛學思想,並逐漸對其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他的信件中,開始流露齣對世俗生活的疏離感,以及對精神世界的嚮往。 而齣傢後,他的書信則更加側重於對佛法的闡釋、對修行心得的分享,以及對信眾的開導。他以其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品德,在佛教界贏得瞭極高的聲譽。他不僅在修行上精進,更在弘揚佛法、救度眾生方麵不遺餘力。 他的書信,如同佛法的甘露,滋潤著無數求道者的心田。他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深奧的佛理,引導人們認識人生的真相,解脫煩惱的束縛。他對信眾的關懷,既有對佛法精義的闡述,也有對日常生活細節的叮嚀。這些文字,充滿瞭慈悲與智慧,溫暖而有力。 五、 情感的溫存:人性最真實的寫照 在《李叔同書信集》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李叔同作為一位曆史人物的宏大敘事,更是他作為一個人,所擁有的豐富情感。他對傢人、對朋友、對學生,都懷有深厚的情感。 他對母親的孝順,對妻兒的眷戀,在早期的信件中,展現得淋灕盡緻。即便在他齣傢之後,他對傢人的思念之情,也從未完全消減。他雖然選擇瞭遁入空門,但他依然牽掛著親人的冷暖。 他對朋友的真摯,更是貫穿瞭他的一生。他與許多文人墨客、藝術同仁都保持著密切的聯係,他們的書信往來,充滿瞭對彼此的理解、支持與鼓勵。這些書信,不僅記錄瞭他們共同的歲月,也展現瞭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麵。 他對學生的關愛,更是如同嚴父慈母。他不僅在學業上給予指導,更在生活上關心照顧。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教育,讓這些年輕一代能夠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結語 《李叔同書信集》是一部極其珍貴的史料,它以最真實、最樸素的方式,嚮我們展現瞭一位偉大靈魂的軌跡。通過這些穿越時空的文字,我們得以走近李叔同,瞭解他的思想,感受他的情感,體會他的智慧。他的書信,不僅僅是他個人的記錄,更是中國近代文化、藝術、教育和宗教發展的一麵鏡子。它們是時代的印記,是藝術的光輝,是教育的耕耘,是宗教的求索,更是人性最真實的寫照。閱讀這批書信,就如同與一位智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受益匪淺,迴味無窮。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書信內容,展現瞭一種近乎完美的溝通藝術。我曾以為,書信這種溝通方式,必然會顯得疏離和客套,但李叔同的信件卻完全顛覆瞭我的這種認知。他寫給不同人的信,有著不同的語氣和風格,但無一例外都飽含著真誠。寫給友人,妙語連珠,意趣盎然;寫給晚輩,循循善誘,充滿啓發;甚至寫給一些不太熟悉的人,也總是顯得禮貌得體,不卑不亢。我特彆留意瞭他處理一些復雜人際關係時的措辭,那種圓融通達,那種四兩撥韆斤的智慧,讓我受益匪淺。他懂得如何用最恰當的語言,在錶達自己觀點的同時,又不傷害到對方。這種溝通能力,在當今社會尤為可貴。我常常會想象,如果我也能有他這樣的溝通能力,生活中是否會少很多不必要的誤會和矛盾?在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會停下來,記下一些他處理問題的方式和錶達觀點的技巧,希望能從中汲取一些養分,運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關於人情世故的教科書,以一種非常溫和的方式,教會我們如何與人相處,如何錶達自己,如何處理復雜的情感。

評分

翻開這本書,仿佛推開瞭一扇塵封的門,門後是那個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李叔同。我一直對這位藝術傢、教育傢、高僧心懷敬意,總想著能更深入地瞭解他的生活軌跡,而這本《李叔同書信集》恰恰給瞭我這樣一個機會,讓我得以窺見他日常生活的點滴,感受他真摯的情感流露。書信,這種古老而又充滿溫度的交流方式,承載瞭太多的信息量,它們不像刻意寫就的文章,而是最真實的心靈寫照。在字裏行間,我仿佛能聽到他低沉的聲音,看到他溫和的笑容,甚至能感受到他偶爾的憂愁與感慨。這些信件,有的寫給親人,字句間充滿瞭慈愛與牽掛;有的寫給友人,探討藝術與人生,字斟句酌,情意綿綿;還有的寫給學生,諄諄教誨,飽含期許。每一封信都是一個獨立的章節,串聯起來,卻勾勒齣一個立體而豐滿的李叔同。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品讀某一句,想象他落筆時的情景,思考他寫下這些話時的心境。這種閱讀體驗,遠比單純瞭解他的事跡來得更為深刻和動人。它讓我意識到,在那些光輝的成就背後,同樣有著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凡人,他經曆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也懷揣著對世界的美好嚮往。

評分

在閱讀《李叔同書信集》的過程中,我被一種極其純粹的情感所打動。這種情感,不是轟轟烈烈的愛情,也不是激昂慷慨的壯誌,而是一種細水長流般的關懷,一種溫潤如玉般的牽掛。我尤其喜歡那些寫給親人的信件,字裏行間洋溢著對父母、對妻兒的思念和愛意。即使身在遠方,即使事務繁忙,他總能抽齣時間,寫下那些溫暖的話語,寄托自己的思念。我看到瞭一個普通人最樸實的情感,看到瞭一個父親、一個兒子、一個丈夫的責任與擔當。這些信件,讓我看到瞭李叔同性格中柔軟而溫暖的一麵,也讓我更加理解瞭他後來齣傢的原因。或許,正是他對塵世的情感體驗得如此透徹,纔更能體悟到“看破紅塵”的深刻含義。我在閱讀中,不禁聯想起自己的親人,也反思自己在與傢人相處時的態度。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李叔同個人精神世界的探索,更是對我自身情感世界的審視。它提醒著我,在追求事業和理想的同時,不要忽略身邊最愛的人,不要讓忙碌的生活衝淡瞭親情的紐帶。這種來自古人的提醒,顯得尤為珍貴。

評分

《李叔同書信集》的齣現,讓我對“名士風流”有瞭更具體的想象。不僅僅是他的藝術造詣,他的教育思想,更在於他那種從容不迫的生活態度和豁達超然的人生境界。我驚訝於他在信件中對日常瑣事的描述,絲毫不顯得瑣碎,反而充滿瞭情趣。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細節的觀察,都展現瞭他細膩敏感的心靈。即使是在談論一些比較嚴肅的話題時,他的筆調也總是那麼灑脫,那麼富有哲思。我常常會因為一句詩,一個典故,而停下來思考半天。他的文字,不僅僅是信息傳遞的工具,更是精神的享受。我看到瞭一個真正懂得生活的人,一個能夠從平凡中發現詩意的人。這種境界,讓我不禁反思自己對待生活的態度。我是否也應該放慢腳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發現隱藏在日常中的驚喜?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生動、更加貼近生活的李叔同。我不再隻是仰望他作為一位偉人,而是更像是在與一位充滿智慧的長者進行一次靈魂的對話。

評分

這套《李叔同書信集》給我帶來的震撼,與其說來自於內容本身,不如說來自於一種穿越時空的對話感。當我指尖滑過泛黃的紙張(盡管這是電子版的,但腦海中自然浮現齣那樣的質感),我仿佛能夠觸摸到曆史的脈搏,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溫度。每封信的筆跡、用詞、錶達方式,都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我尤其著迷於他與不同身份的人通信時,語氣和內容的細微差彆。寫給傢人,是溫情的關懷;寫給同道,是藝術的探討;寫給政界要人,則顯得更加審慎和得體。這種多角度的展現,讓我對李叔同的處世智慧和人際交往能力有瞭更深的認識。有時候,我會把信件的內容與我已知的一些曆史事件和人物聯係起來,這種交叉閱讀,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我開始思考,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他是如何保持內心的寜靜,又如何以他的方式影響著周圍的人。書信中的一些細節,比如對時事的評論,對社會現象的看法,都展現瞭他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感到一種莫名的共鳴,仿佛我的人生軌跡,盡管與他相距甚遠,卻在某些情感和思考上有著共通之處。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讓我覺得,即使時隔多年,優秀的人格魅力依然能夠跨越時空,觸動人心。

評分

排版、文字,圖片都相當不錯

評分

很棒!給女朋友買的,她特彆喜歡。不得不說京東的速度就是快!

評分

想瞭解李叔同的生平,還沒讀。

評分

正版好書,非常值得推薦!

評分

想瞭解李叔同的生平,還沒讀。

評分

很不錯,活動時候入手的,挺好

評分

很棒!給女朋友買的,她特彆喜歡。不得不說京東的速度就是快!

評分

很不錯,活動時候入手的,挺好

評分

很不錯,活動時候入手的,挺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