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对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相关问题作了尝试性梳理、研究和解答,可参考性强。
《网络强国快车道——基础设施铺路》内容简介: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起步于20世纪末,快速发展于21世纪初,目前正处在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本书主要介绍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知识及在网络强国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描述了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历程、重要目标及发展方向,揭示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阐述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提出了以系统规划、突出重点、强化管理、创新机制、开放合作等为特点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对策,在此基础上指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向新一代高标准、高技术、大数据、巨系统、全通联发展的大趋势。本书融学术性、实践性、可读性于一体,可供网络基础设施研究者、相关从业人员、高校师生和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编者:宋海龙;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本丛书由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策划并组织编写,作者主要由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长期从事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与教学,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的50多位专家、学者组成,其中每本分册的主编皆为教授和博士。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是全军重点建设的五所综合大学之一,是军队“2110”重点建设院校,也是国内信息网络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研究的著名大学。学校设有信息系统工程学院、地理空间信息学院、密码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导航与空天目标工程学院、理学院、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等七个学院以及信息技术研究所,主要以信息与通信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密码与信息安全、计算机与网络工程、导航与空天目标工程等为专业特色。
'
第一章网络基础设施概述
一、网络基础设施是网络强国战略的重中之重
二、网络基础设施的相关概念
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要目标
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工作
第二章p&ems;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地位、作用
一、网络世界创生存在的物质基础
二、网络大国充满活力的经络系统
三、网络强国赖以发展的技术平台
第三章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历程
一、国际互联网建设发展的历史
二、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历程
三、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方向
第四章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速度较慢? 网络覆盖率较低? 建设水平不高
二、发展不平衡? 水平参差不齐
三、互联互通障碍重重? 各自为政现象普遍
四、融资投资机制不健全? 资金缺口较大
五、国际合作壁垒较高? 对外开放程度不够
第五章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网络基础设施的要素建设
二、网络基础设施的体系建设
三、网络基础设施的施工建设
四、网络基础设施的保障建设
第六章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系统规划? 制定总体发展战略
二、突出重点? 加速打通“最后一公里”
三、强化管理? 抓好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四、突破瓶颈? 建立高效顺畅的融资投资机制
五、加强合作? 借力共建共享国际大机制
第七章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趋势
一、走向新一代高标准的网络基础设施
二、走向新一代高技术的网络基础设施
三、走向新一代大数据巨系统全通联的网络基础设施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这本书最令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对“以人为本”的关注。在大量讨论硬件、软件、协议这些冰冷的技术名词时,作者却始终没有忘记基础设施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无论是终端用户还是系统运维人员。在探讨“智能运维”的未来时,书中花了很大篇幅去讨论如何通过更友好的界面和更直观的反馈机制,减少一线工程师的认知负荷和工作压力。这种人文关怀的融入,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不再是冷冰冰的技术手册,而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构建更高效、更人性化数字世界的宣言。作者的文笔在描述这些“软性”议题时,流露出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让人感受到技术发展不仅仅是追求更高的性能指标,更应追求更优越的用户体验和更可持续的生态。这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规划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评分我读过不少关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书籍,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干货多到爆炸”。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那些已经泛滥的宣传口号,而是深入挖掘了当前基础设施建设中面临的真正痛点和瓶颈。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网络安全韧性的章节,作者并没有停留在传统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的层面,而是详尽分析了“零信任架构”在超大规模分布式系统中的部署挑战。他甚至引用了最新的RFC草案和一些尚未公开的行业标准草案进行解读,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走在技术前沿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语言风格上,这本书显得极其严谨和专业,每一个论点都有详实的数据和严谨的逻辑支撑,读起来就像是在参加一场高水平的闭门研讨会。虽然偶尔会遇到一些需要查阅专业词典的术语,但这恰恰证明了其内容的深度和专业性,绝非表面文章可以比拟。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与“战略指南”的完美结合体。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是有点犹豫的。封面设计得挺有科技感,但标题又显得有点宏大,让人担心内容会是那种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不过,翻开第一页我就被吸引住了。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官方口吻,而是像在和一个经验丰富的同行朋友聊天。他用大量的具体案例来阐述每一个概念,比如在谈到数据中心建设的能效优化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能耗指标,而是通过对比几家知名企业的实践,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绿色计算”的实际意义。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即使我对底层技术不是那么精通,也能跟上思路。特别是关于边缘计算在智慧城市应用中的展望那几章,作者的洞察力非常独到,描绘了一个既务实又充满想象力的未来蓝图,让人读完后对接下来的技术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逻辑层层递进,从宏观战略到具体技术落地,过渡得浑然天成,读起来非常顺畅,完全没有那种为了凑字数而拼凑内容的空洞感。
评分我最初买这本书,是冲着它解决“如何快速推进数字化转型”这个问题的承诺来的。读完后发现,它确实提供了一条清晰的“快车道”路线图,但这个“快”是建立在极其审慎的规划和大量的预研之上的。作者非常擅长于将复杂的战略决策拆解成可执行的步骤。书中有一个关于“基础设施即代码”(IaC)在跨云环境部署中的实践案例,描述得极其生动,从最初的需求定义到最终的自动化交付流水线,每一个环节的风险点和应对措施都写得清清楚楚。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务实,充满了“过来人”的经验之谈,没有那种空谈未来愿景的浮夸,而是聚焦于如何把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对于那些正在负责大型项目落地、需要向管理层汇报技术路线图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考框架和话术支撑,帮助他们理清思路,避免走弯路。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有点像是在攀登一座结构复杂的知识山峰。起初的几章铺垫得非常扎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当我们进入到核心章节——特别是关于下一代网络架构演进的部分时,难度陡然上升。作者的行文节奏在这里变得非常快,需要读者具备相当的背景知识才能完全吸收。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回顾前面的内容,甚至上网搜索补充材料,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然而,这种挑战性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它迫使你走出舒适区,去思考那些目前业界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书中的许多观点都带有强烈的批判性,比如对“过度中心化”的警示,以及对如何在异构环境下保持统一运维标准的深刻反思。这种不妥协的求真精神,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份对行业现状的深刻诊断书,读完后会让人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修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