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與前沿:楊聯芬學術論集

邊緣與前沿:楊聯芬學術論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聯芬 著
圖書標籤:
  • 楊聯芬
  • 學術研究
  • 文化研究
  • 邊緣研究
  • 前沿研究
  • 社會學
  • 人類學
  • 中國文化
  • 學術論集
  • 思想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新星齣版社
ISBN:9787513324885
版次:1
商品編碼:12304886
包裝:精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韆篇一律的教材,隻能塑造齣韆篇一律、視野狹窄、缺乏情感和靈魂的“知識機器。

健忘的民族,不懂得懺悔的民族,不但難以獲得馬剋思所說的“屬人”的自由,而且注定不能贏得世界的尊重。


內容簡介

本書匯集瞭作者近十年學術研究菁華,具有鮮明的原創風格與學術前沿性。無論重釋經典、解析革命,還是通過女性問題探究中國思想文化的現代變遷,均體現齣敏銳而獨到的見解。作者既重視史料,也擅長文本分析,在跨學科視野中,貫通瞭文學研究之“內部”與“外部”,使審美與政治、文學與道德、私人生活與宏大曆史敘述相互交織、彼此印證,語言深入淺齣,富於趣味,適閤專業研究者及廣大非專業讀者閱讀。


作者簡介

楊聯芬,1986年畢業於四川師範大學中文係,1989、1994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分彆獲得文學學士、文學碩士和文學博士學位。2005-2006年度哈佛燕京訪問學者。1994-2012年在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文學院)執教,2013年至今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執教。論文《孫犁:革命文學中的“多餘人”》獲首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奬一等奬(2003),《新倫理與舊角色:五四新女性身份認同的睏境》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2011),《“戀愛”之發生與新文學觀念變遷》獲第四屆王瑤學術奬(2016)。專著《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奬(2004),《浪漫的中國:性彆視角下激進主義思潮與文學(1890-1940)》入選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2015)。曾獲北京師範大學本科教學優秀奬(2004)、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奬(2005)、北京師範大學教學名師奬(2012)。


目錄

自序...........................................................................................................................................001

輯一 經典與名傢

“紅色經典”為什麼不能煉成

——以王林《腹地》為個案的研究.....................................................003

孫犁:革命文學中的“多餘人”...................................................................038

道法自然:瀋從文的生命哲學.......................................................................064

“歸隱派”與名士風度

——廢名、瀋從文、汪曾祺論..............................................................081

《小團圓》:張愛玲的“懺悔錄”..............................................................102

鬍適魯迅女性敘事的兩個維度.......................................................................128

重釋魯迅《離婚》.............................................................................................141

曖昧的復調——老捨《離婚》新論..............................................................151

輯二 女性與社會

“戀愛”之發生與現代文學觀念變遷..........................................................163

“社交公開”中的性彆矛盾與戀愛思潮.....................................................194

“自由離婚”:觀念的奇跡...........................................................................220

新倫理與舊角色:五四新女性身份認同的睏境........................................239

女性與革命

——以1927年國民革命及其文學為背景..........................................261

“娜拉”不走怎樣.............................................................................................287

“娜拉”走後:棄兒創傷與解放的難題.....................................................295

“解放”的睏厄..................................................................................................310

輯三 曆史與現場

迴到現場,重構曆史.........................................................................................323

“走齣”之後的“返迴”................................................................................331

“啓濛”“革命”與民族主義.......................................................................338

晚清女權話語與民族主義................................................................................346

談談清末民初的新女性....................................................................................366

迴望“五四”......................................................................................................384

浪漫的中國:一種文化視角的考察..............................................................397

輯四 閑談與雜說

常識與洞見...........................................................................................................413

讀木心《文學迴憶錄》有感...........................................................................416

母語還是翻譯?

——談海外華人文學的寫作語言.........................................................419

如何言情...............................................................................................................422

成長創傷與傢族史書寫

——談張愛玲自傳小說《雷峰塔》與《易經》...............................426

以史為鑒,捍衛記憶.........................................................................................432

革命·曆史·小說

——與黃子平老師對談...........................................................................437

無力的抒情

——在錢理群老師演講前.......................................................................459

小議錢锺書...........................................................................................................462

路翎與知識分子的“懺悔”問題...................................................................465

也談“閨秀”......................................................................................................468


精彩書摘

自序

十多年前齣版第一部論文集時,以論文《孫犁:革命文學中的“多餘人”》做書名。今天齣版第二部論文集,本擬依循前例,以近作《“紅色經典”為什麼不能煉成》做書名,但慮及題目有可能“敏感”,遂作罷。

《“紅色經典”為什麼不能煉成》與孫犁一文,寫作時間相距近20 年,然而革命與知識分子話題,卻一直是我學術研究的興趣所在。王林與孫犁,作為抗戰時期冀中根據地最有影響的作傢和文化人,1949年後又一起在天津共事,人生多有交集,性情與文學成就卻大相徑庭:王林做文化官員,孫犁當報社編輯;王林虔誠緊跟形勢,卻終生焦慮於政治不正確, 至死未圓文學夢;孫犁素心寜靜,固守書齋,在幾近病態的“慎獨”中完成瞭自我實現……二人的文學成就及文學史地位懸殊,然而,作為革命理想的真誠追求者和革命文學的虔誠實踐者,他們的人生軌跡與創作,卻都具有高度的象徵性,可作為理解和分析革命文化與文學的標本。孫犁與王林,既有“互文”關係,這兩篇論文,也前後呼應;兩次寫作所經曆的艱辛,也頗相似。以這兩篇論文做我兩個時期研究的代錶,不亦天意乎!一些細心的朋友看到,這兩篇文章討論的問題有一貫性,但寫作風格卻有較大改變。此間的變化與差異,見證瞭我求索與成長的履跡。

本書所收文章,多為最近十年的心得,除孫犁與瀋從文兩篇外,均未曾收錄過。孫犁一文,發錶於19年前,它的不足一目瞭然,但該文至今仍常被現當代文學研究者引以對話與討論,因此接受責編建議,略加修訂再次收錄,有希望相關問題繼續討論的用意。瀋從文一篇,原文曾生硬套用“理論”,被王富仁老師批評過;此次刪去理論套語,並做瞭一些修改。瀋從文研究的熱度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持續不降,這絕不是簡單受什麼思潮影響可以解釋的。瀋從文的話題始終在吸引我,但我卻一直在起點延宕,淺嘗輒止。留此印記,以自鞭策。

本書主題相對集中的,是有關女性和性彆研究的係列論文。十多年來,我的主要精力放在以女性和性彆為視角反省中國現代曆史與文化思潮上。女性主義的話題在中國最近二十年間已産生瞭相當多令人欣喜的研究成果,但開拓的空間仍然很大。晚清以來女性主義在中國的興替浮沉,呈現瞭百年中國曆史進程的坎坷與局限,也證明女性主義絕不僅僅與女性有關。這部分論文,反映瞭我的努力,也留下瞭不成熟的足跡。這些錙銖積纍的思考,在新近齣版的專著《浪漫的中國》中,有較為係統的論述。



《邊緣與前沿:楊聯芬學術論集》並非一本直接呈現某一特定研究內容的圖書。其價值在於它匯聚瞭楊聯芬教授在學術道路上不斷探索、跨越學科界限、觸及當下社會重要議題的思考與洞見。本書更像是一張思維的地圖,勾勒齣學者在知識版圖的邊緣地帶耕耘,並試圖開闢新前沿的曆程。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是圍繞一個單一的、清晰界定的研究領域展開,而是展現瞭作者思想的廣度和深度。 我們可以理解為,它是一份關於“智識探索的軌跡”的記錄。書中探討的議題可能廣泛而多樣,但它們之間又存在著某種內在的聯係,這種聯係源於作者對時代變遷、社會轉型以及人類知識體係的深刻關照。 “邊緣” 這一概念,在本書的語境下,可以理解為學者對那些尚未被充分關注、但卻至關重要的領域所進行的深入挖掘。這些領域可能位於傳統學科的交界處,也可能是在既有理論框架下顯得“不閤時宜”或“邊緣化”的現象。作者通過對這些“邊緣”的聚焦,可能挑戰瞭固有的認知模式,揭示瞭隱藏在主流敘事之下的復雜性和多重性。例如,在社會學領域,這可能意味著對非主流群體、被邊緣化的話語或新興的社會現象進行細緻考察;在經濟學領域,則可能涉及對非市場化運作、社會經濟結構變遷的分析。 “前沿” 則代錶著對未來發展趨勢的預判、對新興問題的敏銳捕捉以及對新理論、新方法的積極探索。作者在“邊緣”的觀察中,往往能發現“前沿”的萌芽。這些“前沿”可能關乎科技發展的社會影響、全球化進程中的文化碰撞、生態危機下的可持續發展策略,或是後工業時代的新型社會關係。本書或許就試圖在這些“前沿”地帶,構建新的理論框架,提齣創新的解決方案,或者引導讀者對未來可能麵臨的挑戰做好準備。 本書的敘事方式,可能並非是綫性的、結論性的,而更多地體現瞭一種“思考的過程”。 讀者或許會跟隨作者的腳步,經曆從一個看似孤立的現象到另一個,再到將它們聯係起來,形成一個更宏大的圖景。這種探索性的寫作風格,使得本書不僅是一次知識的傳遞,更是一次智識的啓發。它鼓勵讀者跳齣既有的思維定勢,用更開闊的視野去審視周遭的世界。 因此,閱讀《邊緣與前沿:楊聯芬學術論集》的過程,更像是一場與一位富有洞察力的思想者的對話。 這位思想者,憑藉其深厚的學術功底,敏銳的社會洞察力,以及不懈的探索精神,不斷地在知識的邊界綫上行走,並在那裏播撒下新的思想種子。本書帶來的價值,不在於提供某個領域的“標準答案”,而在於激發讀者自身的思考,引導讀者去發現那些尚未被充分認識的“邊緣”,並參與到對未來“前沿”的探索之中。 總而言之,本書是一份關於學術探索精神的宣言,它展現瞭楊聯芬教授如何在看似無序的知識海洋中,尋找規律,開闢道路。 無論讀者是身處學術界,還是對社會議題充滿好奇心的普通讀者,都能從中獲得啓發,對復雜的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並對未來的可能性産生更豐富的想象。它鼓勵我們擁抱未知,挑戰已知,並在人類智識的長河中,不斷嚮前。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我在這片充滿未知的思想領域中穿行。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錶述清晰流暢,即使是那些相當抽象的理論,也能被闡釋得既深刻又易於理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證過程中所展現的嚴謹態度,每一個觀點都有充分的論據支撐,每一個結論都水到渠成。讀這本書,感覺就像是在經曆一場思維的“健身”,不斷挑戰著我固有的認知模式,迫使我去思考那些我從未深入探究過的問題。書中關於“身份認同”的章節,讓我對“我是誰”這個問題有瞭全新的思考維度。作者並沒有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引導我看到瞭身份的多元性、流動性以及其與社會環境的緊密聯係。這種開放式的探討,讓我覺得更加受益。此外,書中對“資本主義”及其演變的一些論述,也極具啓發性,它讓我看到瞭這個我們生活其中、卻又常常難以完全理解的係統,其內在的邏輯和運作機製。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貴的思想禮物,值得每一個渴望深度思考的讀者細細品味。

評分

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讀的書,它的每一句話都仿佛蘊含著深意,需要讀者去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精髓。作者的語言極具感染力,將復雜的思想以一種極具藝術性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常常會被作者某些獨到的見解所震撼,它能夠瞬間點亮我腦海中的某個角落,讓我豁然開朗。書中對“技術”與“社會”之間關係的探討,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再將技術視為一個獨立的存在,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為廣闊的社會、文化和權力框架中進行考察。這種視角,讓我在麵對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時,不再感到盲目樂觀或悲觀,而是能夠更加理性地去理解其潛在的影響和意義。此外,書中對“日常生活”的審視,也讓我倍感親切。作者能夠從最平凡的現象中挖掘齣深刻的社會寓意,這種能力令人贊嘆。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次極其愉悅和富有成效的思想之旅,它不僅豐富瞭我的知識儲備,更重要的是,它重塑瞭我思考問題的方式,讓我成為一個更加獨立、更加深刻的思考者。

評分

我一直相信,真正的好書能夠改變你看待世界的方式,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既有學者的深度,又不乏思想傢的銳氣。我很難用簡單的幾個詞來概括它的內容,因為它涉及的議題非常廣泛,但又都能被一股貫穿始終的清晰思路所串聯。書中對“全球化”的討論,就讓我耳目一新。它不再是單調的經濟或文化交流的描述,而是深入到全球化進程中那些被遮蔽的權力關係和不平等現象。作者的分析,充滿瞭批判性,但也並非一味地否定,而是試圖揭示問題産生的根源,並在此基礎上提齣可能的思考方嚮。我尤其喜歡書中那種“不迴避矛盾”的態度,它直麵現實中的復雜性和模糊性,並鼓勵讀者去擁抱這種不確定性。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刻的智識冒險,每一次閱讀都能帶給我新的發現和新的思考。它讓我更加警醒,也更加富有洞察力,能夠以一種更成熟、更全麵的視角去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

評分

我必須承認,在拿起這本書之前,我對一些社會議題的理解還停留在比較淺顯的層麵。然而,作者用一種極其精妙且邏輯嚴謹的方式,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書中的分析,絲絲入扣,層層遞進,仿佛在為讀者搭建一座思想的高塔,每一步都踩實瞭前一步的基石。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對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社會現象的剖析,通過抽絲剝繭,揭示齣其背後深刻的社會結構性原因。這種“從小處見大”的筆法,讓我對宏大敘事有瞭更接地氣的理解。同時,書中對“權力”與“知識”關係的探討,也讓我醍醐灌頂。它並沒有簡單地將兩者對立,而是展現瞭它們之間復雜而動態的互動,以及這種互動如何塑造著我們的認知和現實。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作者的觀點,並嘗試將其與我自身的經曆和觀察聯係起來。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自我反思和自我對話的過程。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它所提供的知識,更在於它激發齣的批判性思維和對現實世界的深度關懷。

評分

這是一本能讓你重新審視熟悉事物的書,它用一種我從未想過的方式,將那些日常生活中看似理所當然的現象,剝離齣其背後的復雜結構與深層邏輯。作者的洞察力著實令人驚嘆,仿佛能穿透錶象,直抵事物的核心。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邊緣”的論述,它不再是簡單的“被排斥”或“不重要”,而是被賦予瞭生成新意、催生變革的強大能量。讀完這部分,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位置,以及那些被忽視的角落可能蘊藏的無限可能。書中對“前沿”的解讀也同樣發人深省,它不是遙不可及的烏托邦,而是當下正在發生、且需要我們積極參與塑造的現實。這種將“邊緣”與“前沿”巧妙勾連的視角,極大地拓展瞭我的思維邊界。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參加一場思想的盛宴,每一次翻頁,都伴隨著一次頭腦的“電擊”,讓我不斷反思,不斷更新對世界的認知。它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書,而是會留在腦海裏,潛移默化地影響你思考問題的方式,讓你在麵對復雜情況時,能多一份冷靜和深刻的洞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