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著作,国学大师曹伯韩讲透国学堂奥
口碑相传,国学爱好者的必读书和入门书
这是一部让你轻松了解国学的极简经典巨著。国学大师曹伯韩,以贯通古今的视角,通俗通透的解读,带你了解国学堂奥:国学的来龙去脉、国学与世界学术、研读国学典籍的方法、魏晋时代的玄学,佛学与儒学……凡涉国学,曹伯韩都做了无遗漏的详解分析,让人豁然开朗。翻开本书,快速了解和掌握国学常识,汲取中国文化精髓智慧。
本书是一本国学入门读物,曹伯韩以浅显通畅的文字,对中国的语言文字、金石考证、历史地理、艺术门类、先秦诸子、诗词文章、经学演变、佛学思想、理学流派及自然科学,作了全面的介绍。全书通俗流畅、体系完整、内容丰富、要点完备、条理清晰,为读者搭建了一个国学知识体系的框架,是国学爱好者的必备读物。
曹伯韩(1897-1959),湖南长沙人,当代著名国学大师、语言学家,学识精湛、博古通今,一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著有六部语言学专著以及20余部历史著作,影响深远。曾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研究员、汉字整理部副主任、汉字简化研究室主任,兼《中国语文》编委等职。本书是其代表著作,是了解国学的极简经典,有助读者快速了解和掌握国学常识,汲取中国文化精髓智慧,问世至今,不断再版重印,读者口碑相传。
编例
第一章 概说
一 所谓国学 / 3
二 国学在清代 / 4
三 国学的分科 / 6
四 国学的派别 / 7
五 进步的方法与贫乏的内容 / 9
六 欧美学术的影响 / 10
七 “五四”以后的国故整理 / 11
八 国学与世界学术 / 12
九 专门研究与基本知识 / 13
一〇 研究的态度及准备工作 / 14
第二章 语文
一一 研读古籍的阶梯 / 19
一二 所谓小学 / 20
一三 六书 / 20
一四 字形的演变 / 23
一五 字义的演变 / 24
一六 训诂学 / 25
一七 文法学的先驱及其发展 / 26
一八 方言学 / 27
一九 字音的变迁 / 28
二〇 语言和文字的分离 / 29
二一 双声叠韵 / 30
二二 反切 / 31
二三 四声 / 32
二四 音韵学 / 32
二五 字母 / 34
二六 韵部 / 35
二七 古音之推定 / 37
第三章 古物
二八 金石之学 / 41
二九 殷墟发掘 / 42
三〇 甲骨之学 / 43
三一 古物与社会学 / 44
三二 无文字的古物 / 45
三三 古物与考证学 / 47
三四 古物与古书 / 48
第四章 书籍
三五 传写本与刻本 / 53
三六 版本之学 / 55
三七 校雠之学 / 55
三八 章句之学 / 56
三九 目录之学 / 57
四〇 图书分类法 / 58
四一 辑佚及辨伪 / 61
四二 类书及丛书 / 62
四三 考证学与读书法 / 64
第五章 经学
四四 五经、十三经、四书 / 67
四五 《易经》 / 68
四六 《书经》 / 69
四七 《诗经》 / 70
四八 三礼 / 72
四九 《春秋》 / 73
五〇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 74
五一 经之传授 / 75
五二 今文经学与谶纬 / 77
五三 古今文学派的斗争 / 78
五四 汉以后的经学 / 79
五五 清代的经学 / 80
五六 经学的扬弃 / 82
第六章 史地
五七 所谓正史 / 85
五八 正史的内容 / 87
五九 编年史 / 88
六〇 纪事本末 / 88
六一 别史 / 89
六二 政书 / 90
六三 杂史传记及其他 / 91
六四 学术史 / 92
六五 史评 / 92
六六 地理 / 94
六七 历史哲学 / 95
六八 新史学的产生 / 96
六九 新史学的业绩 / 97
第七章 诸子
七〇 诸子的学术派别 / 103
七一 儒家 / 105
七二 道家 / 107
七三 墨家 / 108
七四 别墨及名家 / 109
七五 法家 / 110
七六 兵家及其他 / 112
七七 王充之学 / 113
七八 魏晋时代的玄学 / 114
七九 子学之兴起与消沉 / 115
第八章 佛学
八〇 初期的佛教 / 121
八一 佛教的中国化 / 122
八二 流传中国诸宗派 / 124
八三 小乘诸宗 / 126
八四 传自印度的大乘诸宗 / 127
八五 中国独创的大乘诸宗 / 128
八六 佛学与儒学 / 129
八七 因明学 / 131
八八 唯识论中的心理学 / 133
八九 现时佛学的趋势 / 134
第九章 理学
九〇 宋明理学的产生 / 139
九一 周敦颐与邵雍 / 140
九二 张载及二程 / 142
九三 集宋学大成的朱熹 / 144
九四 陆象山与杨慈湖 / 146
九五 浙东学派 / 147
九六 宋末至明初之理学 / 148
九七 王阳明之学 / 148
九八 清初各大师对于理学的批判 / 150
九九 理学批判的发展 / 152
一〇〇 宋明理学的没落与新理学的产生 / 154
第十章 诗赋词曲
一〇一 文学的范围与类别 / 159
一〇二 最早的诗总集 / 160
一〇三 楚辞 / 161
一〇四 赋 / 163
一〇五 乐府 / 164
一〇六 五言诗 / 165
一〇七 陶渊明与南北朝诗 / 166
一〇八 唐诗 / 168
一〇九 李白、杜甫 / 169
一一〇 唐以后的重要诗人 / 170
一一一 词 / 171
一一二 重要词人 / 172
一一三 散曲 / 173
第十一章 散文和骈文
一一四 散文和骈文的分别 / 177
一一五 散文与骈文的分合 / 178
一一六 周秦汉的散文 / 179
一一七 六朝文 / 181
一一八 唐宋八大古文家 / 182
一一九 明清两代的古文家 / 183
一二〇 所谓古文义法 / 185
一二一 骈文的标准化及其支流 / 186
一二二 八股文及对联 / 187
一二三 文艺论评 / 189
一二四 文体解放和文学观念的变动 / 190
第十二章 新被重视的文学
一二五 戏曲的摇篮期 / 195
一二六 戏曲的成长期 / 196
一二七 唐以前的小说 / 198
一二八 宋元明的小说 / 199
一二九 清代的小说 / 201
一三〇 宝卷、弹词、鼓词 / 202
一三一 中国文学与东方诸民族的相互影响 / 203
一三二 中国文学与西洋文学的关系 / 204
第十三章 科学及艺术
一三三 自然科学在国学中的地位 / 209
一三四 天文学和历法 / 210
一三五 数学 / 211
一三六 物理学及化学 / 213
一三七 医学 / 214
一三八 应用技术 / 215
一三九 科学与迷信 / 216
一四〇 艺术 / 216
一四一 绘画及书法篆刻 / 217
一四二 音乐 / 220
索引
本书参考书目
所谓国学
国学这个名词发生于清末,但不知究竟是谁所创造。有人说,章炳麟(太炎)在日本组织“国学讲习会”,刘师培(申叔)氏也有“国学保存会”的发起,大概他们就是国学两个字的最初使用者。这是不是正确,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国学这个名词,是因为欧美学术输入才发生的。它的范围,是把西学输入以前中国原有的全部学术包括进去的。
和国学相当的名词,还有国粹和国故。国粹两个字,似乎有点夸大中国学术乃完全精粹物的意思,又似乎有点选择精粹部分而抛弃其他部分的意思,所以人们觉得不甚妥当,改称国故。国故,就是本国文献的意思。不论精粹不精粹,过去的文献总是可宝贵的史料,都可包括在国故范围里面去,这样看起来,国故这个名词总算是公平而完备了。但它也有它的缺点,就是只能够代表研究的对象,而不能代表研究这种对象的学问,因此大家又想起用国故学的名称来代替它,最后又简化而称为国学。
可是这个名称还不是十分合理的,因为学术没有国界,当代各国都没有特殊的国学,而我们所谓国学,从内容上看,也就是哲学、文学、史学等等的东西,都是可以作为世界学术的一部分的,而且事实上外国也已经有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人了,我们为什么不采取世界公用的名称,如中国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等类的名词呢?而且对于具有种种内容的学术,为什么不加以个别的名称而必须采用笼统的总名称呢?这都是值得考虑的。
但我们为了依从习惯,并且因为中国各科学术还没有整理清楚,和世界学术融合为一的缘故,只得仍旧采用国学这个名称。
读完《国学爱好者入门书 你一定爱读的国学常识》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醍醐灌顶”。我一直以为国学是那些阳春白雪的雅士才懂的学问,殊不知,它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我们未能察觉。《国学爱好者入门书 你一定爱读的国学常识》就如同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认识这些隐藏在日常中的国学智慧的大门。作者在讲解“五伦”时,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说法,而是巧妙地将其延伸至现代社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让我们看到这些古老的伦理观念在今天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又如,关于“修身养性”的部分,书中列举了大量古代名士的生活习惯和心性修养方法,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也学到了不少可以借鉴的养心之道。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深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感,这种真挚的情感也感染了我,让我更加愿意去了解、去学习、去弘扬我们的国学文化。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却又不失力量,让我觉得读懂国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而博学的向导,为我打开了浩瀚的国学世界。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但总是觉得门槛太高,那些古老的典籍仿佛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望而却步。然而,《国学爱好者入门书 你一定爱读的国学常识》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极其亲切和生动的方式,将看似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生活化的场景。比如,在讲解“礼”的时候,并没有直接搬出《礼记》的条文,而是通过描绘古代文人雅士在宴饮、祭祀等场合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礼”并非僵化的规矩,而是人与人之间、人与天地之间和谐共处的智慧。又如,在阐述“仁”的理念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抽象的道德说教,而是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名人轶事,让我们看到“仁”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物身上的具体体现。读到诸如“子路问孔子,闻义可以徙不?”的故事时,我仿佛穿越回了春秋时代,亲身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深刻与伟大。这本书的语言也十分考究,既有古朴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流畅,读起来毫不费力,反而有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它让我意识到,国学并非遥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塑造我们民族精神的根基。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它对国学知识的“化繁为简”和“融会贯通”上。许多市面上所谓的国学入门读物,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碎片化,都难以真正激发读者的兴趣并建立起系统的认知。而《国学爱好者入门书 你一定爱读的国学常识》却做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它选取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学核心概念,比如“道”、“德”、“仁”、“义”、“礼”、“智”、“信”等,并从不同的维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作者不仅仅满足于对概念的解释,更着重于挖掘这些概念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生命力。例如,在谈到“诚信”时,它不仅追溯了“一诺千金”的典故,还联系到当下商业社会中诚信缺失的现象,引发读者深思。更令人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大量与国学相关的文学、艺术、历史知识,将易经的哲学思想与书法艺术相联系,将唐诗宋词的意境与哲学观念结合,让我在学习国学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不仅拓展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国学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华文化略有涉猎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国学的脉络,并提供一些更为深入的思考。《国学爱好者入门书 你一定爱读的国学常识》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并且远超我的预期。这本书在概念的梳理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国学名词,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概念的起源、发展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比如,在讲解“法治”与“德治”时,作者详细对比了不同朝代在治国理念上的侧重点,以及这些理念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对“哲学”与“人生”的探讨也相当有启发性,它不是生硬地灌输某种人生观,而是通过引导读者思考“我是谁”、“我为何而来”、“我将去向何方”等根本性问题,鼓励读者在中华传统智慧的框架下,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称赞,它不仅适合初学者,对于有一定国学基础的读者来说,也极具参考价值。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国学一直抱着一种“敬畏”又“疏离”的态度,总觉得那是古代圣贤们的学问,与我等凡夫俗子相去甚远。《国学爱好者入门书 你一定爱读的国学常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这种刻板印象。作者的笔触充满了人文关怀,他把那些古老的智慧,如“天人合一”、“无为而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用非常贴近现代人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来。读到关于“养生”的章节时,我惊讶地发现,原来《黄帝内经》中的许多养生之道,与现代科学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又如,书中对“孝道”的阐释,并非简单的要求子女顺从,而是强调了尊重、理解和感恩,这让我重新审视了家庭关系中的沟通与相处之道。更令我着迷的是,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常常会引用一些诗词歌赋、名家画作,让我觉得国学不仅仅是文字和理论,更是一种融入生活、陶冶情操的美学体验。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走进国学的殿堂,让我不再感到畏惧,而是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不可多得的好书,纸张质量也很好
评分不错的书啊,终于买到了
评分书是正版的,内容也不错,搞活动的时候入手还是很划算的
评分哈哈!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哦!
评分不是特别简,感觉像学术论文,和这题目反差太大了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速度绝对快!包装完好!正版!搞活动时入手便宜.!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哈哈!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