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老舍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大师,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是京味文学的开山鼻祖,语言雅俗共赏、干净鲜活、平易精致、幽默机智,富有北京地方色彩。
本书收录了《宗月大师》《猫》《北京的春节》《趵突泉的欣赏》等多篇散文名篇。是给喜欢阅读、写作、思维的年轻人打造的经典读本。
内容简介
本书为老舍先生的散文精选集,收录了《宗月大师》《趵突泉的欣赏》《一些印象》《猫》等70多篇散文精品,根据内容和风格特点,本书共分为四辑。这些作品或描写风物人情,细致入微,极尽渲染;或针砭时事,幽默风趣,一针见血;或叙写家庭生活,深情款款,令人慨叹;或谈论文学创作,别出心裁,令人激赏。
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出生,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获“人民艺术家”称号。1966年于北京去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离婚》、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牙儿》《微神》《断魂枪》、剧本《茶馆》《龙须沟》等。
精彩书评
他的写作精力总是惊人的。他又会利用他的时间,他在朋友谈话、社会活动和栽花、养猫之间,不断地完成着他的杰作。他的为人,更是和他的作品一样,爽朗、幽默、质朴、热情。
——冰心
文学巨匠,一代宗师。
——李敖
目录
第一辑又是一年芳草绿
非正式的公园
趵突泉的欣赏
春风
一些印象(节选)
大明湖之春
吊济南
到了济南
青岛与山大
我热爱新北京
可爱的成都
春来忆广州
林海
草原
青蓉略记
想北平
又是一年芳草绿
第二辑我的母亲
宗月大师
四位先生
敬悼许地山先生
悼念罗常培先生
代语堂先生拟赴美宣传大纲
梅兰芳同志千古
我所认识的沫若先生
一封信
英国人
东方学院
英国人与猫狗
我的几个房东——伦敦回忆之二
她那么看过我
大地的女儿
记忆犹新
我的母亲
自述
第三辑可喜的寂寞
抬头见喜
北京的春节
小动物们
小动物们(鸽)续
猫
小麻雀
多鼠斋杂谈
养花
一天
可喜的寂寞
落花生
兔儿爷
婆婆话
避暑
夏之一周间
药集
鬼与狐
习惯
吃莲花的
大发议论
勤俭持家
有了小孩以后
我的理想家庭
忙
小病
相片
搬家
新年醉话
第四辑梦想的文艺
写字
读书
谈幽默
神的游戏
考而不死是为神
文艺与木匠
文牛
诗人
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
自传难写
观画记
大智若愚
精彩书摘
宗月大师
在我小的时候,我因家贫而身体很弱。我九岁才入学。因家贫体弱,母亲有时候想教我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的欺侮,更因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识一个字。说不定,我会一辈子也得不到读书的机会。因为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可是每月间三四吊钱的学费,实在让她为难。母亲是最喜脸面的人。她迟疑不决,光阴又不等待着任何人,荒来荒去,我也许就长到十多岁了。一个十多岁的贫而不识字的孩子,很自然的去作个小买卖——弄个小筐,卖些花生、煮豌豆、或樱桃什么的。要不然就是去学徒。母亲很爱我,但是假若我能去作学徒,或提篮沿街卖樱桃而每天赚几百钱,她或者就不会坚决的反对。穷困比爱心更有力量。
有一天刘大叔偶然的来了。我说“偶然的”,因为他不常来看我们。
他是个极富的人,尽管他心中并无贫富之别,可是他的财富使他终日不得闲,几乎没有工夫来看穷朋友。一进门,他看见了我。“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的母亲。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在酒后,他常以学喊俞振庭的《金钱豹》自傲)他的衣服是那么华丽,他的眼是那么亮,他的脸和手是那么白嫩肥胖,使我感到我大概是犯了什么罪。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的震动。等我母亲回答完,刘大叔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谁知道上学是怎么一回事呢!
第二天,我像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这位阔人去入学。学校是一家改良私塾,在离我的家有半里多地的一座道士庙里。庙不甚大,而充满了各种气味:一进山门先有一股大烟味,紧跟着便是糖精味,(有一家熬制糖球糖块的作坊)再往里,是厕所味,与别的臭味。学校是在大殿里。大殿两旁的小屋住着道士,和道士的家眷。大殿里很黑、很冷。神像都用黄布挡着,供桌上摆着孔圣人的牌位。学生都面朝西坐着,一共有三十来人。西墙上有一块黑板——这是“改良”私塾。老师姓李,一位极死板而极有爱心的中年人。刘大叔和李老师“嚷”了一顿,而后教我拜圣人及老师。老师给了我一本《地球韵言》和一本《三字经》。我于是,就变成了学生。
自从作了学生以后,我时常的到刘大叔的家中去。他的宅子有两个大院子,院中几十间房屋都是出廊的。院后,还有一座相当大的花园。宅子的左右前后全是他的房屋,若是把那些房子齐齐的排起来,可以占半条大街。此外,他还有几处铺店。每逢我去,他必招呼我吃饭,或给我一些我没有看见过的点心。他绝不以我为一个苦孩子而冷淡我,他是阔大爷,但是他不以富傲人。
在我由私塾转入公立学校去的时候,刘大叔又来帮忙。这时候,他的财产已大半出了手。他是阔大爷,他只懂得花钱,而不知道计算。人们吃他,他甘心教他们吃;人们骗他,他付之一笑。他的财产有一部分是卖掉的,也有一部分是被人骗了去的。他不管;他的笑声照旧是洪亮的。
……
《人间烟火:都市角落里的温情碎片》 这是一部关于我们生活的故事,不是宏大叙事,而是那些在繁忙都市中稍纵即逝的温情瞬间。作者以细腻入微的观察力,捕捉到了城市生活的多彩侧面,将那些被日常琐碎掩埋的情感和细节,一一拾起,赋予它们新的生命。 翻开本书,你会走进一条条寻常巷陌,那里有刚出炉的包子散发的暖意,有老街拐角处老奶奶摇着蒲扇的悠闲,也有年轻人在深夜加班后疲惫却闪烁着希望的眼神。作者不回避生活的艰辛,但更侧重于在平凡中发现美好。那些粗茶淡饭,那些邻里间的家长里短,那些在雨天里共享一把伞的陌生人,都在作者的笔下成为动人的风景。 书的开篇,作者描绘了一个清晨的菜市场。不同于一般的写实,他让市场的喧嚣染上了诗意。摊主们洪亮的叫卖声,不是聒噪,而是生命力的证明;摆放整齐的瓜果蔬菜,是农人辛勤劳作的结晶,也是城市餐桌上的希望。作者细致地描摹了不同摊位的特色,从水灵灵的鱼虾到鲜嫩欲滴的菜叶,再到琳琅满目的干货,无不透露着生活的气息。他尤其关注那些在市场里穿梭的身影,退休的老人为了省钱精打细算,年轻的母亲为孩子挑选营养的食材,就连那些忙碌的摊主,在挥汗如雨之余,也能挤出几句善意的玩笑。这些鲜活的人物,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让人感受到食物背后的人情味。 接着,作者将目光投向了城市里的老建筑。它们或许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墙壁斑驳,瓦片零落,但在作者眼中,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时光的沉淀。他会带着读者走进那些充满故事的老宅,想象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场景。也许是某个窗户下,一位老人在灯下缝补衣裳,听着窗外的虫鸣;也许是某个庭院里,孩子们在追逐嬉戏,笑声回荡。作者不只是描绘建筑的形态,更是挖掘它们承载的记忆和情感。他认为,这些老建筑如同城市的“根”,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提醒着我们不要遗忘那些曾经哺育我们的岁月。 在本书中,你还会读到作者对城市里那些不起眼职业的关注。比如,一位环卫工人,在别人酣睡的黎明就开始了辛勤的劳作,默默地为城市的整洁付出;一位深夜的面馆老板,为那些奋斗在一线城市的夜归人提供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温暖他们的胃,也慰藉他们的心。作者用饱含敬意的笔触,展现了这些平凡岗位上的付出与坚持,他们是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劳动同样值得赞美和尊重。 本书的一大亮点在于作者对“小确幸”的捕捉。那些生活中微小而确定的幸福,往往在不经意间发生。也许是午后阳光洒进咖啡馆,一杯香浓的咖啡,一本翻开的书;也许是下班路上,意外发现路边新开了一家花店,购买一束鲜花,点亮一整天的心情;也许是在拥挤的地铁里,听到一段悠扬的乐曲,瞬间赶走了疲惫。作者擅长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这些转瞬即逝的美好凝固下来,让读者在阅读时,也能感同身受,回味属于自己的那些小幸福。 此外,作者还探讨了城市中的“孤独感”。并非所有人都享受着都市的热闹,有些人,即使身处人潮,也会感到内心的孤寂。作者并没有对此进行批判,而是试图去理解和陪伴。他会描写那些独自在公园里喂鸽子的老人,他们并非真的无事可做,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与世界建立联系;他会描绘那些独自在深夜看电影的年轻人,他们或许是在寻求一种情感的寄托,或者只是想在黑暗中找到一点共鸣。作者的文字中,透露出一种温暖的同情和理解,仿佛在对每一个在城市中感到孤独的灵魂说:“你并不孤单。” 本书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让笔下的景物和人物活灵活现。他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浸润读者的心田,带来一种平静而愉悦的阅读体验。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他用他的人生阅历和细腻的情感,与你分享他对生活的感悟。 《人间烟火》并非一本提供答案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生活的真实模样。它提醒我们,即使在喧嚣的都市中,只要用心去感受,总能发现那些隐藏的美好。那些平凡的人,那些普通的事,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会更加珍视身边的人,更加热爱你所生活的这座城市,更加懂得如何在平淡的日子里,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温暖和诗意。它是一本能够让你在浮躁的世界里,找到片刻宁静和力量的书。 这本书所描绘的,是每一个你我都有可能经历过的场景,是城市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却又至关重要的细微之处。作者用他独到的眼光和温柔的笔触,为我们串联起这些碎片,形成了一幅幅生动感人的画面。我们看到了那些为生活奔波的身影,听到了那些市井中的寻常对话,感受到了那些在快节奏中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 或许,你会在某个段落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想起某个相似的经历;或许,你会为某个陌生人的善举而动容,为某个平凡人的坚韧而赞叹。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能够与读者产生深刻共鸣的作品,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波澜壮阔的叙述,但它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 作者对细节的把握尤为出色,他能够捕捉到最微小的表情,最细微的声音,最寻常的动作,并赋予它们特殊的意义。比如,一位老人在公园的长椅上,轻轻抚摸着手中的一本书,他的眼神中流露出的,是对过往的怀念,还是对知识的渴望?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读者自行体会,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这种留白,恰恰是本书的魅力所在,它鼓励读者主动参与到阅读中,与作者一同完成这幅生活的画卷。 这本书,也是一本关于“慢”的书。在如今追求效率和速度的时代,作者却提倡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他会在清晨推开窗户,聆听鸟儿的歌唱;他会在黄昏时分,漫步江边,欣赏日落余晖;他会在雨天,泡一杯热茶,静静地听雨打窗棂的声音。这些看似“无用”的时光,恰恰是滋养心灵的甘露。作者通过自己的文字,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这种“慢”的生活方式中,去发现被快节奏生活所遮蔽的美。 《人间烟火》的受众,不一定是文学爱好者,更是每一个在城市里生活、奋斗、爱着、也曾伤痛过的人。它没有门槛,只有真诚。它不提供心灵鸡汤,但它能为你带来心灵的慰藉。它让你明白,即使生活有时充满挑战,即使前路有时模糊不清,我们依然拥有爱的能力,依然能够从平凡中发现幸福。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扇小小的窗户,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城市生活的多棱镜。有温情脉脉的,有辛酸无奈的,有充满希望的,也有带着淡淡忧伤的。但无论哪种色彩,都真实而动人。作者用他的笔,丈量着城市的温度,记录着人间的悲喜。 或许,当你读到某个关于亲情的篇章时,你会想起远方的父母,感到一丝愧疚和思念;当你读到某个关于友情的片段时,你会想起曾经与朋友一同走过的岁月,倍感温暖;当你读到某个关于爱情的描绘时,你会想起生命中那些珍贵的相遇,心中泛起涟漪。这本书,能够勾起你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感,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认识那些生命中重要的人。 总而言之,《人间烟火》是一本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的书。它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都市角落里那些温暖人心的瞬间,展现了平凡生活中蕴藏的深刻哲理。它是一次与生活的温柔对话,也是一次与自我的深度连接。翻开它,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如此鲜活,如此有味,如此值得被细细品味。它是一本能够让你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宁静,获得力量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