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因为他的特殊经历,故柳永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专业词人,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上评价他说:“正如宋诗直到欧阳修等人登上诗坛才显示出独特的面目一样,宋词到柳永手中才发生重大的变化。”
词到了柳永时代,有了怎样重大的变化呢?《中国文学史》上接着说:“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调125首。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柳永之所以能够在词史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除了他的聪明才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跟他的人生经历有较大的关系。
柳永出生在读书人家,他的祖父柳崇,虽然没什么功名,但也喜好儒道,《福建通志》上有《柳崇传》。而柳永的父亲柳宜,曾是一位官员,王禹偁在《小畜集》中说:“任监察御史时,多所弹射,不避权贵,故秉政者尤之,继出为县宰,所在有理声。”而柳永的叔父中也有几位是儒生,生活在这样的文化家庭中,这当然让柳永受到了很好的熏陶,所以他从小就立志要考取功名,而后出仕成为一位有作为的官员。
因为柳永的聪明使得他颇为自负,他作过一首名为《长寿乐》的词,他在此词中表达了自己定能取得功名的信心:“便是仙禁春深,御炉香袅,临轩亲试。对天颜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第。待恁时、等着回来贺喜。好生地,剩与我儿利市。”
柳永想象着他参加了殿试,皇帝亲临现场,而他自己也定然能够高中榜首,甚至他想象着回来后众人向他道喜的场景。可是现实并没他想象的那样美丽,经过一番折腾,他铩羽而归。这个结果大出他事先所料,因为期望值过高,这让他对落榜这件事颇为不满,于是写出了那首很有名气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的这首词作得十分洒脱,他说自己因为一时大意,偶然失去了头魁的宝座,但他觉得无所谓,即使没有功名,他也觉得自己绝对能够达到一流的水平。既然那些人看不上自己,那不如就沉湎于女人堆中快快乐乐地享受,把那虚名换作人生的愉悦。
从柳永的人生志向来看,他还是有着正统的儒生观念,那就是通过苦读考取功名,而后通过做官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越是聪明的人越会自负,因此一旦受到意外的挫折,那他暴发出来的不满之气则比普通人要大得多。
其实他的这首《鹤冲天》也不过就是考砸了后的一时发泄,但别人不这么看,有人抓住他的这首词,认为他的所写就是他真实心态的描绘。如果一般人这么想也就罢了,如果皇帝也这么想,那就成了天大的事儿,而不幸的是,正是因为柳永的词写得好,所以他的作品连皇帝都会留意,而这首《鹤冲天》就给他带来了大麻烦。
宋吴曾在《能改斋漫录》卷十六中载有这样一段话:“仁宗留意儒雅,务本向道,深斥浮艳虚华之文。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景祐元年方及第,后改名永,方得磨勘转官。”
这段话的前三句是说,宋仁宗喜好高雅的儒学,他反感于社会的浮夸风气,而柳永喜好写艳词,这类的词显然不合宋仁宗的味口,恰好他的这首《鹤冲天》也被仁宗留意。某年,柳永又去参加科考,皇帝在御览时看到了他的名字,于是说:还是让他到女人堆中去享乐吧,何必要这样的浮名?!于是皇帝的一句话就断送了柳永的前程。
这样的结果显然柳永没有想到。其实他原本叫柳三变,因为皇帝记住了这个恶名,他为了让自己能够有转运的机会,于是就改名为柳永,此后他就就以柳永之名参加科考。可能真是换了个马甲,皇帝就不知道他是谁了,故到其晚年总算考中了进士,而后做了几任小官,他的最高职务是屯田员外郎,这个官的级别仅是从六品。可见,其一生都不得志。也正因为这个官职,后世又把他称为柳屯田。
但有时坏事也会变为好事,柳永因为写词而遭到了皇帝的反感,使他沉寂于下层,但这个结果使得他把人生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作词上,(图19、20)这才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国大词人,而这个结果也确实跟皇帝对他的斥责有着直接的关联。
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中引用了《艺苑雌黄》中的一段话:“柳三变‘喜作小词,然薄于操行’。当时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上曰:‘且去填词。’由是不得志,日与狷子纵游娼馆酒楼间,无复检约,自称云:‘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考不上功名,于是就通过其他关系疏通门路,当时的官员任命权在皇帝手里。皇帝听到别人的推荐后,问是不是那个喜欢写词的柳三变,别人说正是他,于是皇帝称:让他去填词吧。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不要来做朕的官儿。这个结果让柳永很无奈,他为了生活只能住在妓院里,通过给那些歌妓写词来得到一些报酬,显然,他得到的润笔不低,因为他打出了一个金字招牌:他号称是遵奉皇帝的命令,来专业地写词。
看来,柳永化被动为主动,果真起了效果。清沈雄在《古今词话》上卷中说:“柳永曲调传播四方,尝候榜作《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仁宗闻之曰:‘此人风前月下,好填词去。’柳永下第,自此词名益振。”沈雄说,柳永虽然没有考取功名,但因为他巧妙地利用了皇帝的斥责,反而使得他声名远播。显然,这只是一种臆断。从创作手法来说,柳永的词确实写得高明,即使没有皇帝对他的斥责,他的词也同样对那个时代的有着很大的影响。
但问题是,皇帝为什么仅因这样一首词就会对他这样的反感呢?杜若鸿在《柳永及其词之论衡》一书中认为:“深层原因则系于仁宗之朝政治文化的时代转向”,任何问题一旦涉及到了政治,就无法以一般性的思维进行分析。既然赶上了这种社会氛围转向,那只能说这是柳永的运气差,故而杜若鸿在该专著中评价到:“大胆率直的艳冶不典之词,与仁宗朝以后的主流审美标准格格不入。”
如前所说,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只有考取功名才是正统的出身,柳永写艳词遭到了皇帝的反感,虽然他可以靠填词来讨生活,但这毕竟不如当公务员既荣耀又有稳定的收入,于是他就继续参加科考。不知他考了多少次,终于在宋景祐元年考中了进士,而后他当上了几任小官,其中做过余杭县令。《余杭县志》中记载有他做县令时的业绩,其中有“百姓爱之”这样的赞誉,看来他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在正常的工作中有所作为。
可惜的是,像柳永这样聪明绝顶的人,他往往会因为自己的聪明而因言获罪,具体到柳永,他就是因为写词而耽误了自己进行仕途几十年,但他做官之后仍然因为写词而引起了皇帝的恼怒,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卷八中有如下一段话:“柳三变……皇祐中,久困选调,入内都知史某爱其才而怜其潦倒,会教坊进新曲《醉蓬菜》,时司天台奏老人星见,史乘仁宗之悦,以耆卿应制。耆卿方冀进用,欣然走笔,甚自得意,词名《醉蓬菜》。比进呈,上见首有‘渐’字,色若不悦。读至‘宸游凤辇何处’,乃与御制真宗挽词暗合,上惨然。又读至‘太液波翻’,曰:‘何不言波澄!’乃掷之于地。永自此不复进用。”
看来,柳永只是个认真做官吏,不会巴结领导。柳永的这种傻实在让某位上级发了善心,想借机在皇帝面前让他表现一把,于是他就让柳永写了首词,趁仁宗高兴时让柳永呈上。写词当然是柳永的拿手好戏,于是他一挥而就,可是呈给皇帝后,皇帝的脸色很快就阴沉了下来,原来柳永不小心在词中用到的字句引起了皇帝的伤心,以至于很生气地把柳永所写之赋扔在了地上,从此再不提拔他。
这样的不走运,真让人替他惋惜。但人生的境遇确实没办法讲,通观柳永的一生,不知可不可以用“聪明反被聪明误”来形容。但天无绝人之路,也正因他这种不幸的遭遇,使得他只能把自己的聪明用在作词上。
柳永的填词不仅仅是按照前人的词牌进行创作,他有很多的发明,而其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慢词,同时有很多词调也是他所首创者,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称:“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在宋代所用880多个词调中,有100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词至柳永,体制始备。”
对于柳永在词史上的贡献,后世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赞誉者认为他是词史的开创者,比如张端义在《贵耳集》卷上中引用了项平斋的话:“学诗当学杜诗,学词当学柳词。叩其所云,杜诗柳词皆无表德,只是实说。”
……
评价五 韦力的《觅词记》系列,无疑是一场关于汉字与文化的奇幻漂流。在这套书中,作者并非简单地呈现词语的定义,而是将其置于历史的洪流中,细致地追溯它们的“前世今生”。这种“寻踪”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每一个汉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而生动的文化意象,它们不仅仅是符号,更是承载着古人生活经验、智慧结晶的活化石。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考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考古式”的严谨与耐心。他会从古籍、碑刻、甲骨文等多种原始材料中搜集证据,层层递进地揭示一个词语的演变轨迹。这种严谨的态度,不仅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更让读者信服。例如,书中对某个描绘自然景物的词语的解读,不仅仅解释了其字形的变化,还将其与当时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以及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联系起来。这种将文字研究与自然、历史、人文相结合的深度,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少见的。 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将枯燥的词源学知识,融入了引人入胜的叙事之中。他善于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复杂的概念简单化,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被吸引。阅读《觅词记》,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一同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他为你指点迷津,讲述每一个角落的故事,让你沉醉其中,流连忘返。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汉字的好奇,更点燃了我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评分评价三 初次接触韦力先生的《觅词记》,便被它独特的气质所吸引。这套书仿佛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引领我踏上一场奇妙的文字与文化的探索之旅。书中所探讨的不仅仅是某个词语的字面意思,更是它背后所承载的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学识,将一个个看似平凡的汉字,剥离出它们层层叠叠的过往,展现出其丰富而多样的文化内涵。 我尤其欣赏书中那种“追本溯源”的精神。韦力先生并非满足于对词语的浅层解释,而是像一位考古学家,深入挖掘词语的起源,考证其字形、字音、字义的演变过程,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生活习俗、思想观念紧密联系起来。这种严谨而细致的考证,不仅让读者对词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我们窥见古人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以及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例如,书中对某个描绘节日习俗的词语的解读,让我了解到那个节日背后所蕴含的祭祀仪式、娱乐活动,甚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的“故事性”。韦力先生的叙述方式充满画面感,他能够将抽象的文字演变过程,描绘得如同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引人入胜。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见证词语的诞生与流传。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学习传统文化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乐趣和惊喜。它让我明白,传统文化并非是遥不可及的古籍,而是流淌在我们日常语言中的活水源泉。
评分评价二 《觅词记》(套装共2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尘封已久的宝箱里,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散落着无数闪耀着古老智慧的珍珠。韦力先生作为“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的作者,在这两本书中展现了他对汉字和传统文化非同寻常的热情与深刻理解。他不是在简单地罗列词语的意思,而是将每一个词语都视为一个活生生的文化载体,带领读者去探究它从何而来,如何演变,以及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印记。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他常常会从一个极其微小的文化现象,比如一个不起眼的习俗,或者一件古老的器物,去引申出一个或几个词语的来龙去脉。这种视角非常独特,它避免了枯燥的学术术语,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趣味性和探索性。我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些古老的仪式是如何在词语中得以延续,古人的生活智慧是如何通过词语的演变而传承下来。它让我感觉到,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文字,更是在触摸一段段鲜活的历史,理解一群曾经鲜活的人。 而且,韦力先生的文字功底也相当了得。他的语言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雅趣。有时候,一段对词语的解释,读起来就像一篇优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传统文化的深情。这种将学术研究与文学表达完美结合的能力,使得《觅词记》成为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佳作。它不是那种一看就让人望而却步的学术专著,而是能够让普通读者也乐在其中,在不知不觉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评分评价四 《觅词记》(套装共2册)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与古人对话的奇遇。韦力先生的“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名不虚传,在这两本书中,他以一种极其精妙的方式,将我们带回到汉字生成的那个时代,去感受文字最初的生命力。他没有采用枯燥乏味的学术论述,而是像一位耐心而博学的向导,带领我们一步步探寻词语背后的故事,揭开它们被时光掩埋的神秘面纱。 书中最令我着迷的是他对词语背后文化意涵的挖掘。他不仅仅是解释一个词的含义,更是通过这个词,去解读当时的社会生活、人文风情,甚至是古人的精神世界。例如,他对某个描述古代社会关系的词语的考证,让我看到了古代社会等级森严的制度,以及人们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由词及人,由词及事”的叙事方法,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 韦力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雅致。他的叙述流畅自然,充满了画面感,读起来让人感到十分亲切。他能够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最复杂的词源学问题,让即使是对古代文字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进入到他的世界。这本书,不像是教科书,更像是一本散文集,每一篇都充满了智慧和趣味,能够让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知识,启迪思考。
评分评价一 韦力的《觅词记》系列,在我心头激荡起的是一种久违的、温润的情感。初翻开它,我便被一种扑面而来的古意所吸引,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置身于古籍堆叠的书斋,或是漫步于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街小巷。这本书并非那种一味追求宏大叙事的史学著作,也不是市面上充斥的快餐式文化读物,它更像是一位智者,以一种极其温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方式,向你娓娓道来一个词语的生平故事。 我特别喜欢它对词语溯源的考究,那种不厌其烦的挖掘,如同侦探般抽丝剥茧,将一个看似平凡的字词,追溯到它最古老的起源,甚至挖掘出其背后蕴含的社会风俗、生活方式,以及古人的思想观念。这种“寻踪”的过程,让我惊叹于文字的生命力,以及它如何悄无声息地承载和传递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例如,书中对某个描述食物的词语的解读,不仅解释了其字形的变化,更勾勒出当时人们的饮食结构、烹饪技艺,甚至隐藏在食物背后的节庆习俗。这种细微之处的描绘,比任何宏大的历史画卷都更能触动人心,因为它们关乎最基本的生存与生活,是最贴近普通人日常的温度。 阅读《觅词记》,更像是在与一位博学而风趣的老友对话。他不会居高临下地教导你,而是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分享他的发现与感悟。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知识的养分,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到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热爱与敬畏。这种热爱并非空洞的赞美,而是渗透在每一个字里行间,体现在每一次细致的考证中。它让我意识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词语,都可能隐藏着一个被遗忘的世界,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珍视。
评分很喜欢韦力的这个系列,每一本都买了,很好,很长知识
评分韦力不错的作品,值得入手
评分传统文化系列这本讲述词 值得一看的
评分《觅词记》是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凡四十篇,文笔不够简练。
评分真好!一套书慢慢都齐了!
评分韦力写的传统文化遗迹系列,书不错,就是价格确实有些贵。
评分挺不错的,有内涵,有思想,值得细细品读
评分很好的书,一次愉快的购书之旅!送货也很及时!
评分好,很好,非常好,特别特别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