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本充满着往事锋利的碎片。它收集了生活中许多倍感艰难和无奈的时刻,也收集了一些普通人并不恢弘的命运。他们平凡,近乎黯淡,甚至一生都不曾有过光芒闪现,但他们亦同样怀着对世界的爱和恨,努力地过着这一生。
——沈熹微
本书的书名取自艾佛列德·德索萨流传很广的那段话,更完整的句子是这样的——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跳舞吧,像无人会欣赏一样;唱歌吧,像没有人聆听一样;工作吧,像不需要金钱一样;生活吧,像今天是末日一样。而这首诗,恰是作者以及这本书,真正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东西。
《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是以写人的故事为主的散文集,它的语言简洁质朴,情感细腻,勾勒出动人的亲人友邻之情、事,及作者自己病中琐记的生活,同时聚焦于人性的挖掘。各种情感,爱以及由爱而生的龃龉,不断追求爱、奋力生活的勇气,触及人内心ZUI细腻柔软的部分。
沈熹微
四川人,作家。作品常发表于文学杂志,出版小说集《浮夸》《不曾爱过,怎会懂得》,随笔集《低处盛开》《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文风纯粹沉静,虽病中久幽居,反将生命所思所感细腻描摹。其写作即ZUI真诚的梳理,苦短人生,不掩温柔豁达。
第一辑 生为尘埃
3 阿桂姨
21 莉莉,亲爱的莉莉
37 明 明
52 遗失的红纱巾
57 打错了
63 爱唱歌的王老师
67 五年不迟,十年不晚
71 惜红衣
75 胭脂粉
81 深夜面条
92 回乡记
109 玲 花
166 夜晚将至
第二辑 听风的日子
188 忆旧时
198 阳台上的哨兵
209 雾中行
214 听风的日子
219 和你虚度这些时光
222 父亲的眼泪
225 我们爱着,依然孤独
231 兽 医
235 沙漠行舟
239 在临街的病房
五年不迟,十年不晚
每次住院都能收获不少友情,这次比较特别,邻床丁婆婆给了我五个大花茄子,自家种的,不用化肥。
今天要说的是丁婆婆的故事。
丁婆婆今年六十三,父母皆饿死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饥荒时期。她不知自己是怎样活下来的,听旁人说,父母死的那会儿,她只有七岁。丁婆婆说起话来一声三叹,加上正处病中,气力时断时续,便有戏词般的凄凉:“妹妹,你不晓得我们苦啊,听我说给你听。”
丁婆婆没有读过一天书,七岁父母双亡,十四岁嫁入丈夫肖家,那是个本分朴实的家庭,尽管条件不宽裕,但一家人勤勤恳恳,日子也慢慢平顺起来。丁婆婆少小失去双亲,虽没有文化,凡事倒比同龄女孩更老辣沉着。如此,男耕女织,岁月如流。
她有三个子女,长的是女儿,下面还有两个儿子。自我入院,丁婆婆一直萎靡地蜷缩在那边病床上,消瘦的小小的一团,她的话匣子其实是在提及女儿时打开的。
“我姑娘十七岁就不在了。”她说。
“是生病吗?”我妈问。
“不是生病—妹儿—你慢慢听我说嘛。”又是那样气若游丝的声音,欲扬先抑,想必真是一个凄惨的故事了。
女儿是年十七岁,发辫长及脚腕,模样姣好,性情善良体贴。
参加公社劳动,偶然间结识了邻近药铺里的学徒小伙,两人偷偷相恋。小伙家境贫寒,“去他家里,他妈打一桶水来给我们洗脸,刚洗了脸想冲哈脚,喔嚯!底子通了。你说多穷嘛。”
“大家都反对。我姑娘说,妈,你不要担心,他家里没得钱,但他有手艺,以后生活是不愁的。”
肖家姑娘有主意,父母又都是温厚老实人,这样一来,也只好依了女儿。
两个人在一起,时间一长,就该谈婚论嫁。小伙子出入肖家,将二老叫作爸妈,街坊邻里都知道,这已经是一家人。又过一阵,姑娘回家时总苦着脸,很沉默,小伙子也来得少了,父母追问之下,才知道邻乡乡长的女儿也相中了小伙儿。
有一天,小伙子到肖家来,对丁婆婆说:“我和大姐的事,五年不迟,十年不晚……”含含糊糊,总归是要退婚的意思了。
丁婆婆是有骨气的人,回头就劝女儿算了,放下这门亲。女儿宽慰母亲道:“妈,你放心,我有办法。”
那天,肖家夫妇下地干活了,归家时家里只有奶奶一个人。问姑娘去哪里了,奶奶说,她剁好猪草、煮好饭就出去了,只说去小伙子家一趟。丁婆婆左望右望,姑娘迟迟不回。天色擦黑,影影绰绰中见一身影跌跌撞撞而来,近前看见是小伙,手持一根臂膀粗的木棍,扑通一声在丁婆婆面前跪下。
“你这是干啥?我姑娘呢?”
“她……她不在了。”
原来肖姑娘性情刚烈,受不了恋人变节,在他家门口喝了农药,心想以性命去挽回这感情。结果凑巧小伙不在,随师傅出诊,赶回来时姑娘身子已经冷了。
后来的事很潦草。肖家上门去理论,要赔偿。按风俗,殡葬事宜当然是要对方家里操办,尤其这种早夭的女孩,多少岁就要扯多少米布来陪葬,可惜那家人连几米裹尸布都嚷着没钱买,最后东借西借,仿佛是赔了三四百块。
“活生生一个人,说没了就没了。她奶奶后来再不肯吃空心菜,因为她在的时候,总是将嫩的叶子摘给奶奶吃,自己吃杆杆。奶奶看到空心菜啊,眼泪就长流。”
“这么多年了,想起来还是伤心,想着她孤零零地在那坟头里睡着。起先两年我们还去看她,后来她爸爸说,看了伤心,不看也罢。就再没去过,二十多年了。”
丁婆婆哀哀地轻声啜泣。我们除了叹息,说不出别的。
过了一年,小伙结婚了,新娘并不是那个乡长的女儿。两人时不时来探望丁婆婆,还是叫她“妈妈”。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都搬到了城里,有一次丁婆婆又碰见小伙,他说,妈妈,一会儿到家里吃饭吧。肖大爷听说后撇嘴道:“那种拉屎不生蛆的人家,去什么去!”
忘记说了,肖家姑娘有个特别好听的名字,叫玉梳。
他们家的茄子,当真特别甜。
2015 年7 月
刚拿到《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想,这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过于理想化了?毕竟,谁的人生能真正做到“从未受过伤”呢?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却发现这本书并没有回避现实中的种种不如意,反而以一种极其温和却又异常坚定的态度,引导读者去正视那些伤痛,并从中汲取力量。 书中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固定的主人公,也没有一条清晰的线索贯穿始终。更像是作者在不同时空、不同场景下的思绪碎片,它们看似独立,却又在情感的深处产生了奇妙的共鸣。这种结构反而给了我更大的自由度去品味每一段文字,去发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一段话时,停下来思考,它是否也曾发生在我身上?我的感受又是什么? 作者在描绘情感时,总是能精准地抓住那种微妙而复杂的状态。比如,失落时的那种空虚感,爱恋时的那种心跳加速,或是与人疏远时的那种无力感。她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轻描淡写,而是用一种极其写实的方式,将这些情感具象化,让我感同身受。特别是关于“放下”的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劝导读者去忘记,而是探讨了如何与过去的伤痛和解,如何在不完美中找到继续前行的勇气。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没有贩卖虚假的希望,而是提供了一种更具建设性的视角。它不承诺你一定能获得圆满的结局,但它鼓励你去尝试,去付出,去感受。它告诉你,即使曾经跌倒,也要有站起来的勇气;即使曾经受伤,也要有再次去爱的决心。这种“敢于”的态度,是它最打动我的地方。 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觉得我瞬间就“从未受过伤”了,那是不可能的。但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柔软,也更加坚韧。我知道,生活依然会有挑战,会有困难,但至少,我不再害怕去爱,不再害怕去尝试。我学会了在受伤的时候,轻轻地给自己疗伤,然后继续向前。这种改变,或许才是这本书最想带给我们的。
评分《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不设防”的真诚。作者仿佛是一位多年挚友,坦诚地向你倾诉她的心声,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也没有故作姿态。这种真实,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放下所有的戒备,全身心地沉浸其中。 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伤痛”时的视角。她并没有一味地强调“忘记”,而是鼓励读者去“理解”和“接纳”。她认为,那些曾经的伤痛,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印记,它们塑造了我们,也让我们变得更加坚韧。与其试图抹去它们,不如去理解它们为何存在,然后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这种积极的态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往的经历。 书中的许多比喻和意象都非常生动,能够让读者立刻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比如,她用“枯萎的花朵”来比喻失去的爱,用“缝补的衣裳”来比喻内心的创伤。这些形象化的语言,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情感。她不是在说教,而是在用一种艺术的方式,与你进行情感的交流。 而且,这本书并没有回避现实中的困难和挑战。它承认生活并非总是如人所愿,承认我们都会经历失望和痛苦。但它更强调的是,即使在这样的境况下,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去爱,去坚持,去寻找生命中的美好。这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精神,是我从这本书中感受到的最宝贵的东西。 总而言之,《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是一本能够触及灵魂的书。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夜之间变得强大、无坚不摧的“秘籍”,而是一本能够帮助你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最终鼓起勇气去拥抱生活的“指南”。它让我明白,即使遍体鳞伤,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去爱,去生活,因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体验和感受。
评分《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这本书,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其实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只是觉得书名很有吸引力,像是一种温柔的鼓励,又带着一丝勇敢的决心。然而,当翻开第一页,我便被作者细腻而真挚的文字深深吸引。它不是那种大开大合、讲述传奇经历的书,也不是那种直击心灵、撕心裂肺的呐喊。更多的是一种淡淡的、却又无比坚韧的情感力量。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捕捉,那些在平凡日子里闪烁着光芒的小瞬间,被她描绘得如此生动。比如,清晨窗边洒落的阳光,街角咖啡馆里飘出的香气,或是与朋友随意的一场谈话。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却构成了我们真实的生活,也承载了我们最真实的情感。作者通过这些描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发现原来幸福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点滴之中。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关于“爱”的理解。它不是教你如何去追求轰轰烈烈的爱情,也不是让你沉溺于过往的伤痛。而是鼓励你去勇敢地、纯粹地去爱,不畏惧付出,也不害怕被伤害。这种爱,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源于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源于对生活的热情。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被注入了一股暖流,仿佛卸下了许多不必要的包袱,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爱的期待和勇气。 此外,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读起来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她的语言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朴实无华,却直抵人心。她能用最简单的词语,描绘出最复杂的情感;用最日常的场景,引发最深刻的思考。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方式,让我沉浸其中,不自觉地跟着她的思绪去感受,去体会。 总而言之,《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和力量。它不是一本“速成”指南,也不是一本“心灵鸡汤”,而是一本陪伴你成长的伙伴,在你需要勇气的时候给你鼓励,在你感到迷茫的时候给你方向。它让我明白,生活的美好,恰恰在于我们敢于去爱,去体验,去拥抱,无论结局如何,过程本身就已足够精彩。
评分初读《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我并没有期待它能带来什么惊天动地的改变,只是觉得书名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仿佛能唤醒内心深处某种沉睡的勇气。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才发现这本书所蕴含的力量,远比我想象的要深沉和持久。 作者在叙述时,采用了非常自由和散漫的风格,就像是闲散的午后,随手翻开一本旧相册,里面记录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她没有刻意追求逻辑的严谨,也没有强求叙事的连贯性,而是更侧重于情感的流动和氛围的营造。这种随性的表达方式,反而让我感到格外放松,仿佛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 书中最令我动容的,是对“脆弱”的解读。作者并没有将脆弱视为一种弱点,而是将其看作是连接情感的桥梁。她认为,正是因为我们能够感受到脆弱,我们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他人的痛苦,也才能够更勇敢地去爱。这种对脆弱的拥抱,打破了我一直以来对“坚强”的刻板印象。 另外,书中关于“选择”的部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强调,我们无法控制生活中的所有事情,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回应,如何去行动。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依然有选择去积极面对,去寻找解决之道,去拥抱新的可能。这种对自我选择权的强调,让我重新找回了掌控感。 读完《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我并没有感到“瞬间”变得无懈可击,但我的内心确实变得更加平和和坚定。它没有给我虚假的承诺,却给了我面对生活、面对情感的勇气和智慧。它让我明白,即使生命中充满伤痕,我们依然可以带着这份不完美,去爱,去生活,去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评分《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它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不像市面上许多心灵鸡汤,直接给你打上一剂“正能量”的强心针,这本书更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在你耳边低语,缓缓道来生活的真谛。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能在最平凡的文字中,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作者对于情绪的描绘,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她能够捕捉到那种潜藏在内心深处,难以名状的复杂情感,然后用精准的笔触将其剖析。我尤其喜欢她对“遗憾”的解读,她并没有将遗憾描绘成一种必须摆脱的负面情绪,而是将其视为生活的一部分,一种提醒我们珍惜当下、勇敢去爱的契机。这种成熟的态度,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的许多段落,都让我有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比如,关于如何看待他人的评价,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分歧,如何在独处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作者的观点总是那么温和,却又充满智慧,不经意间就点醒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些困惑。它不是那种强硬的教导,而是用一种引导的方式,让你自己去思考,去领悟。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所传递的“爱”的观念。它不是狭义的男女之爱,而是泛指一种对生活的热情,对美好的追求,以及对他人的善意。作者鼓励我们去拥抱生活,去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去勇敢地付出,即使有时候会受伤,那也是一种成长的印记。这种广阔而包容的爱,让我觉得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这本书,是一次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它就像一阵清风,吹散了我心中的一些阴霾,也给我带来了新的希望。它没有给我空洞的承诺,却给了我面对生活、面对情感的勇气和智慧。它让我明白,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动,一种生活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