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耶鲁世界学人、财新传媒主编的旅美访学笔记
近距离带你感受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思想与智慧。“我学习,我消化,我与你分享。”
2. 展示成功人士的学习方法和逻辑,干货丰富
真实的美国、未知的耶鲁、理想的大学,简明实用的金融课、谈判课和财智逻辑……世事无常,精进不已!
3. 罗振宇、胡舒立、徐晓阅后鼎力推荐
“罗辑思维”旗下专业知识服务APP“得到”金牌专栏《王烁 大学问》内容精编,十万人从中受益的优质知识内容;财新传媒基于中国广大精英知识群体受众的需求与品位,诚意推荐阅读本书!
财新传媒主编王烁,被遴选为2016年度耶鲁世界学人,并从2016年9月开始在美国游学。他将游学期间的见闻和学习笔记整理汇总,集结成为本书内容。
全书分为耶鲁故事、极简金融课、极简谈判课、财智逻辑、在美国看美国、大学问答网友六个部分,讲述了作者在耶鲁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中收获的识见与体悟,读者近距离接触前沿的知识思维。
从耶鲁大学精品课程的学习笔记,到与世界一流学者的交流心得,王烁告诉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本身,还有将学习作为终身之旅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欢迎你一路同行。
王烁
财新传媒执行总编辑;《财新周刊》主编。
2016年耶鲁世界学者;2012年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2007年和20008年博鳌亚洲论坛青年领袖。
2016年出版《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2015年创办英文阅读公众号:BetterRead。
得到App专栏《王烁?大学?问》主理人。
耶鲁故事
耶鲁是这样的 / 002
耶鲁怎么培养学生 / 006
大学优异的基因 / 010
识人方有阿尔法 / 016
为世界上最好的机构工作 / 021
加迪斯给我三个惊吓 / 027
归多的清算 / 032
叔季之世生存法则 / 038
与马云相遇是命运安排 / 042
历史给他留下特殊位置 / 046
绝望过方能乐观 / 052
设计的金律 / 056
又见巴舍夫斯基 / 061
我知道谁得为IS兴起负责 / 065
战争没有离开过 / 072
背着三千人走下去 / 075
只有天空是尽头 / 080
世界学人这样破解难题 / 085
极简金融课
别把市场当敌人,要当朋友 / 088
对惟一靠谱的投资方案只有一个要求 / 092
终生投资是自己的事,别交给别人 / 095
生命周期投资法 / 099
用同理心寻找复合成长 / 109
全市场通吃的人 / 115
大屏秘密与最优下注法 / 120
谁都不是普通人 / 127
杠杆 / 132
对冲才能聚焦 / 141
信息透明有用吗 / 146
假如危机来临 / 152
哑铃式生存与大动荡生存 / 157
黄金有何用 / 162
学习大空头 / 166
这个公式说,美联储加息太慢太少 / 173
极简谈判课
一小时速成影响力 / 180
首先,你得谈判 / 184
会谈则生,不会则死 / 188
有无选择决定拿到多少 / 192
蛋糕没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 196
保住你那一半蛋糕 / 200
领袖演讲术 / 203
财智逻辑
有纪律地运用大拇指法则 / 208
诺贝尔经济学奖:合约的力量 / 213
等待惊险一跃时做啥 / 219
不用担心黑天鹅,白天鹅会先杀了你 / 225
请用价格来歧视我 / 230
啥都不信是输家 / 235
宏观经济学出了什么大问题 / 241
在美国看美国
全球化退场,乱世登场 / 250
一人一票还是一美元一票 / 254
真人秀下的真问题 / 259
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智慧 / 264
美国衰落了吗 / 269
只有美国曾经不同 / 279
设想不可设想的事 / 283
从狗哨策略到广播 / 288
中学?问 / 292
虎妈心法 / 299
我从被骗中学到的 / 303
大学?问?答网友
专业与技术篇 / 310
学习与成长篇 / 347
后记 / 366
终生投资是自己的事,别交给别人
一生的投资安排这件事,无法外包。
首先,投资是你的人生,你的人生必须自己把握,无法交给别人。没有人能真正承担这个责任,胸脯拍得山响抢着要担责的,那是骗子。
其次,你只致力于获取市场收益,于是必须控制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够不够低决定这套策略是否可行,数十年的投资周期中,初始差以毫厘,结果谬以千里。
以今天中国金融市场上的投资工具为例,你去买个资管产品,后面是保险公司、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各种通道的层层嵌套,每一层都自称给你带来价值,但惟一确定的事情是层层薅羊毛。更何况,羊毛出在羊身上,羊毛被层层中介薅走一大半,你只拿到一点,而羊却已不堪搜刮。要是承受不住了,你怎么办?
变造一下巴菲特讲过的笑话:原来我自己买卖股票好好的,来了个投资银行家说给我出主意,给点好处就行;又来了个基金经理说给我管钱,给点好处就行;再来了个基金的基金的经理,说给我找替我管钱的人,给点好处就行;最后来了个麦道夫。故事讲完了。
再次,跨越人生的指数化组合长期投资,知易行不难,门槛不高,不需要复杂的金融知识、专业的操作手段,那些只属于大机构的秘密武器,你一样也不需要,只需要洞察力与坦然兼备的常识性智慧,而这些你只能靠自己。如果这都要外包,别人有什么理由不鱼肉你一把呢?
最后,讲点悲伤的事。
你早早储蓄,做指数化组合投资,短期再平衡,长期调整配置比例,前面讲的你都做到了。那么,你一定能战胜通胀保有自己人生努力所得吗?
首先恭喜你,你已做到大多数人所不能,你比他们更有机会保护自己;然后抱歉,答案还是不一定。
个人的人生曲线叠加到市场周期、经济起伏、全球兴衰多重体上,哪里还会有什么确定无疑的事情?命运无常,会带来两件少见但关键的事情:泡沫和危机。
大拇指定律说,市场95% 的时候是正常的。可是,剩下那不正常的5% 却是最关键的。如果扣除掉泡沫期的收益和危机期的损失,市场的能见度和稳定性将高很多,但现实不是这样。不管是因为幸运还是机智,泡沫和危机中的表现仍然是决定长期投资收益率的重要因素。以哈佛和耶鲁校产基金为例,这两个最优秀的永续型投资机构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损失了三成。那些没有这两家巨人的持久力被即时洗白的投资者,不知凡几。
泡沫与危机,对应着顶与底,预测顶底是人之常情,做这件事却是愚人金(愚人金原文是fool's gold,是英谚,指像金子一样金光闪闪却没有价值的石头),金光闪闪却毫无价值。好在,你虽不确知何处是顶何处是底,但总能知道大体身处哪种市场状态;预测未来的天气是不大可能,但为雨天备伞这件事却没有那么难。别预测,做准备。
这里正是你最大的优势所在:准备有其成本,市场疯狂的时候你不跟着疯,短期会付出代价,而个人比机构更能承受这代价。投资持续你的一生,你惟一需要战胜的基准是与你一生对应的那个通胀水平。机构则不行,三个月跟不上他们自己那个小世界的基准,立即就有饭碗之忧。一个这么多聪明人扎堆的行业,却做了那么多蠢事,因为屁股决定了脑袋。
泡沫和危机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罕见,仅过去数十年中,几乎每十年就有一场泡沫及其破灭带来的危机。如果投资从20岁到70岁,那你平均会经历五次泡沫五场危机。将视野拉到如此之长后,你会发现它们中绝大多数事后看没有身处其中时感觉那么可怕,指数化再平衡组合投资在长期中能战胜通胀的各种数据证明了这一点。
真正可怕的是你投资生涯经历的那最后一轮泡沫—危机事件。好比你与市场重复博弈,每轮都合作,麻痹你,养肥你,最后与你摊牌,你一把赔光,再没有下一次机会。越到人生暮年,越不能参与泡沫。你永远不能放弃警惕,不能放弃思考,不能放弃决断,哪怕指数化再平衡组合长期投资这个策略帮助了你一辈子,也要做好及时抽身的准备。
与此相对,对年轻人来说,如果一上来就抄了个顶不要绝望,也不必执着于去抄到底部,投资人生还有四五次底顶在未来等着你。慢慢来。
爱因斯坦说,要简单,但不要太简单。极简金融课,没有太简单。
最后,推荐一本书。大卫?斯文森(David Swenson)的《不寻常的成功:个人投资的根本之道》(Unconventional Success: A Fundamental Approach to Personal Investment)。斯文森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宾的学生,长期主持耶鲁校产基金,以远低于市场水平的薪酬,获得远高于市场水平的长期收益,并改变了美国大学校产基金的投资风格,影响极大。这本书是斯文森特地写给散户的,核心告诫就这一句话,非专业投资者参与市场的惟一办法,是跨产品跨地域的多元化指数组合长期投资,并梳理了各主要资产类别的长期收益率、波动率、资产特点,方便投资者根据自己的期望作出相应的组合。
如果关于投资只读一本书,那就读这本。
罗振宇跟我说把这个订阅产品定名为“王烁大学问”的时候,我是抗拒的。
“不敢当。”
“你想多了。不是大? 学问,是大学? 问。”
这样的啊。这我擅长。
提问题是我的工作。如果有一件事是我的专业,就是它了。我新闻从业20年,参与创办中国最杰出的财经新闻媒体财新传媒,采访过的人不计其数,刚过去这一年就有周小川、伯南克、默多克这些。采访多了,我明白一个道理。记者是内容的专业中介,提出恰当问题,使新闻人物给出高质量的回答,传达给读者。理解—提问—再表达,反复迭代。好记者理解两头,一头理解新闻人物,一头理解读者需求,然后用自己的理解把两边对接在一起,功成身退。
我这次不是采访,是高强度学习,道理相通。
从9月开始,作为2016年度的耶鲁世界学人,我在耶鲁大学游学。世界学人计划由耶鲁大学前校长理查? 莱文创办,每年从世界上千候选人中挑出十余人,在耶鲁大学学习一个学期,旨在培养明日领袖。明日领袖实不敢当,我把这当成难得的学习机会。
我见过的杰出人物多了,无一不是终身学习,在漫长的人生马拉松中,渐渐把停止学习的同侪落下,一骑绝尘。终身学习于他们是内在需求。亚投行行长金立群,“文革”期间当知青在乡下背单词的时候,他并不知道有什么用处,更想不到有一天,会在亚投行的谈判中用莎翁典故来打动英国人,为谈判突破找到润滑的通道。学习也不止于狭义求学本身,做事并始终琢磨把事做到更好更是学习。作为新闻工作者,胡舒立早已功成名就,却始终在一线转战。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终身学习者不停进阶,与中国一起攀到高峰。国运与个人努力,缺一不可。
世事无常,精进不已,是惟一靠谱的人生策略。
在学习的世界里,我是贪婪的游牧民族。看见哪里的青草更肥美,我就转场到哪里。很幸运,新闻工作给了我不停转场的理由和动力。世事纷纭,无法预知下一件大事在哪个领域发作,必须立即反应,快速学习,你的分析框架得包容,有弹性,管用,持续扩展,还得有好几套。
智识的游牧民族没有家,只需要每一刻都有立足之地。多年转战,我攒下三个硕士学位,哲学、工商管理、国际关系,但除了新闻,我在任何领域里都不是专家,不需要是。内特?西弗说,人生有一个另类二八定律,就是付出两成努力,对一个领域了解八成。不是为了取巧,而是首先八成就够用,因为不是为学习而学习,而是学为有用,八成就够先用起来;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八成足够激发智识游牧民族对新领域的好奇,以后与其在征服过的所有领域中已获取的其他八成相激发。二八定律的另一半是,如果要穷尽剩下的两成,需要付出另外八成的努力,所以他们宁肯把努力用在别的地方:跨界。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彭特兰说,最有创新能力的那些人,在观念的溪流中自由徜徉,每获得一个新观念,就把它置入思想的溪流中,与其他人交融,碰撞,验证,证伪,生发出新观念。他们不是专家,但也不浅尝辄止,而是追逐知识、观念、思想、技能跨领域碰撞的化学反应,不能自己。
世界学人项目很独特,它每年从全世界选来十余人,成就不同,背景各异,把他们放在耶鲁大学,彼此砥砺,共同接受一流学术环境的淬火,让经验与观念在学术熔炉里交融,为明日奠基。他们这样介绍和期许耶鲁学人:“他们是开拓者:巅覆式思想家,为他们所在的领域带来大胆、原创的声音。他们是在职业生涯中途的实干家,来自各个行业,准备下一步的成长。他们极为好奇,充满激情,关注带来积极影响。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会仿佛不由自主地深刻地改造环境,使其变得更好。他们是创业者、活动家、记者、政治家,他们是医生、律师、军人、商人。他们是世界学人。”
有幸身处其中,我带着一个大问题来到耶鲁大学:世界正在告别冷战结束以后的大温和期,极端气候就在前方,似将席卷一切,动荡再临。在国与国之间,它将怎样重塑国际关系动力学?在一国之内,它将怎样催化国家与社会的再调整?政经相扣,它将怎样使商业环境对一些玩家来说变得险恶而给另一些玩家带来机会?以及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个人怎样在黑天鹅正在飞起的世界里安身立命,修齐治平?这些事,我事事关心。
层层问题,虽然尺度不同,彼此关联也并非逻辑推理链般咬合,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都有清晰可见的关联。随举一例:如果各国筑墙,全球化退潮,那么中国继续用出口给经济增长找出路就事倍功半;外贸行业将发现自己始终处于一场上坡的战争;个人呢?在决定自己职业生涯时则应该意识到:机会在别处。再比如,美国此时也在关键时分,特朗普与希拉里相争。希拉里上台后的政策能见度是比较高的,而特朗普则几乎没有能见度,因为他还没有政策,波动会更大。美国总统谁来当这件事对普通中国人能有什么影响呢?忽略中间过程,快进到财务决策:在风和日丽的时候,家庭资产组合中实物黄金的比例最多给到1%,但如果特朗普上台,应该考虑把比例提到5%。刚去查了下菜百金价,300多块钱一克。
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触感就非常棒,厚实而有质感,精装版的装帧果然名不虚传,充满了值得收藏的价值。书中的标题“在耶鲁精进”立刻勾起了我对这所古老学府的无限遐想,那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校友,以及一直以来被誉为“思想的殿堂”的学术氛围,无不让我心生向往。而“成为专才之前,先成为通才”这句话,更是给我带来了一种耳目一新的冲击。一直以来,我总觉得人生就是要在一个领域里拼尽全力,做到极致,成为那个不可替代的“专才”。但这本书的视角,似乎是挑战了这个主流的认知,它提出了一种循序渐进、先广后深的学习和成长模式。这让我开始反思,是不是过早地聚焦于一点,反而会限制了我们的视野和潜力?如果是这样,那么在耶鲁这样的顶尖学府,究竟是如何平衡和实现这种“先通才后专才”的教育哲学的呢?书中是否会分享一些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甚至是学生培养的理念,来佐证和阐释这个核心观点?我非常好奇,它能否为我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道路,不再盲目追求单一的“专精”,而是先打下扎实的“通才”根基,然后在广博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深邃的海域。
评分我一直对精英教育充满好奇,而“耶鲁”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无尽的想象。这本书的题目“在耶鲁精进:成为专才之前,先成为通才”更是精准地抓住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个疑问。在当今社会,我们似乎普遍强调“专才”的重要性,鼓励大家尽早确定专业方向并深入钻研。然而,这本书却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先成为“通才”。这让我非常感兴趣,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哲学,才能让一所世界顶尖学府,如此重视“通才”的培养?书中是否会分享一些耶鲁大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甚至是在学生跨学科学习方面的具体实践?我迫切地想知道,如何才能在打下宽广知识基础的同时,还能培养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如何在这种“通才”的基础上,再发展出精深的“专才”技能?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模式,帮助我理解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拥有广泛的知识面和强大的学习能力,可能比单一的专业技能更为重要,并能为我指明一条先广后深的成长路径。
评分这本书的定价虽然不菲,但考虑到其精装版的品质以及“在耶鲁精进”这样具有吸引力的主题,我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购买。我对于“精进”二字有着强烈的共鸣,它不仅仅是学习,更是一种持续的、深入的自我提升的过程,而“耶鲁”这个名字,则代表了这种精进可能达到的一个令人仰望的高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副标题——“成为专才之前,先成为通才”。这一下就击中了我的痛点。我感觉自己很多时候陷入了“懂一点点,但都不深入”的困境,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但又常常被其他新奇的知识吸引,导致精力分散。这本书提出的“先通才后专才”的理念,似乎提供了一种解药。我迫切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理念,能够让一所世界级的大学,如此强调“通才”的重要性?它是不是在教导我们,要先建立起一个 broad and deep 的知识框架,了解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去选择并深耕某个特定的方向?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例如耶鲁大学是如何设计课程体系,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或者是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些都将是我非常期待的内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尤其是“在耶鲁精进”几个字,透露出一种沉稳而富有力量的气息。我被这个书名所吸引,是因为我一直对精英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耶鲁”自然是绕不开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副标题“成为专才之前,先成为通才”给了我一种全新的思考角度。在当下,我们似乎普遍崇尚“术业有专攻”,鼓励大家尽早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并为之不懈努力。然而,这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强调了“通才”的重要性。这让我不禁思考,是不是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拥有更广阔的知识面和更强的学习能力,反而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这本书会不会揭示耶鲁大学在培养学生时,是如何平衡专业深度和知识广度?它是否会介绍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或者是一些学生培养的成功案例,来论证“先通才后专才”的有效性?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宝贵的启示,帮助我理解如何在追求专业成就的同时,也能保持一颗开放的心,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成为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学习者。
评分收到这本书的快递,打开包装的那一刻,我就被它的装帧吸引了。精装版的质感,配上“在耶鲁精进”这样的字眼,仿佛就预示着一场深刻的思想之旅。而“成为专才之前,先成为通才”这个副标题,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也触动了我内心长久以来的一个困惑。我常常感到,自己似乎在各个领域都略有涉猎,但始终未能真正“精深”,总是在浅尝辄止中徘徊。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不同于我们惯常认知的发展模式。我迫切地想知道,耶鲁大学这样一所汇聚了全球顶尖智慧的学府,是如何在培养出无数卓越“专才”的同时,又将“通才”的教育视为基础和前提的?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通才”教育的具体方法论,比如如何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又或者是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和师资培养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理解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构建一个扎实而又开放的知识体系,从而在未来成为一个真正有深度、有广度、有韧性的人。
评分这本书的精装版本,拿在手里就给人一种沉甸甸的价值感。书名“在耶鲁精进:成为专才之前,先成为通才”更是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痒点”。我总觉得自己像个什么都会一点的“万金油”,但又缺乏真正的深度,在想深入某个领域时,却常常被其他新兴事物吸引而分心。这让我不禁思考,是不是我一直以来对“专才”的定义过于狭隘,而忽略了“通才”作为基础的重要性?耶鲁大学这样一所世界级的学府,是如何在培养出无数顶尖“专才”的同时,又强调“通才”的培养的?书中是否会剖析耶鲁大学的教育哲学,揭示他们是如何设计课程,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探索,培养批判性思维,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在广泛的知识基础上,再去发展和精炼自己的专业技能?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套全新的学习和成长框架,让我明白如何才能在追求卓越专业能力的同时,不失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广阔的视野,成为一个真正有深度、有韧性、有创造力的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又充满智慧的光芒,那淡雅的蓝色搭配简洁的烫金字体,立刻吸引了我。“在耶鲁精进:成为专才之前,先成为通才”——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深刻的教育理念,也恰好点中了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我常常觉得,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分工极细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过早地陷入某个狭窄的专业领域,仿佛一颗只懂得挖掘地下某一种矿石的矿工,忽略了地表上更广阔的风光。而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路径,一种更具长远眼光的成长姿态。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耶鲁大学这样世界顶尖的学府,是如何在培养那些引领未来的专才的同时,又强调了“通才”基础的重要性。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为我揭示那些隐藏在精英教育背后的智慧,教会我如何在一个日益复杂的世界中,构建一个扎实而又多元的知识体系,从而在未来成为一个真正有深度、有韧性的“通才”,最终再以通才的广博视野,去锻造一个更加精深的专才?我期待着它能够提供具体的思考框架和实践方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层面。
评分这本《在耶鲁精进:成为专才之前,先成为通才》(精装版)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质感,单单是书名就足以引起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精英教育充满向往,而“耶鲁”这个名字,更是汇聚了无数的传奇和智慧。更吸引我的是副标题“成为专才之前,先成为通才”,这和我长期以来对于学习和成长的认知,似乎有了一种微妙的碰撞。我们常常被教导要“术业有专攻”,要在某一领域做到极致。然而,这本书提出的“先通才后专才”的理念,却指向了一种更为宏观和长远的视角。我非常想知道,耶鲁大学是如何在培养出无数杰出的“专才”的同时,又将“通才”的培养视为根基?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这种教育理念背后的逻辑,例如如何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或者是在课程设置和学生管理方面,有哪些独特的创新之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帮助我理解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构建一个既宽广又深入的知识体系,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评分我一直对教育的本质以及如何实现个人成长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在耶鲁精进:成为专才之前,先成为通才”这个书名,瞬间就吸引了我的目光。耶鲁大学,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智慧、学术和卓越。而“精进”二字,更是道出了我对自我提升的渴望。“成为专才之前,先成为通才”,这个观点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颠覆性的启发。在当下,我们似乎普遍被鼓励尽早专注于一个领域,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然而,这本书所倡导的“先通才后专才”的理念,让我开始反思,是不是在知识日益膨胀、变化加速的时代,拥有一个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强大的学习能力,反而更能适应未来的不确定性?我非常想知道,耶鲁大学是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将这种“通才”理念融入到培养“专才”的过程中?书中是否会分享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课程设计,甚至是学生培养的指导方针,来论证这一理念的有效性?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带来一些深刻的洞见,帮助我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和学习路径,不再急于求成,而是先打下坚实的基础,再走向精深的专业领域。
评分一本好书,往往能在一个不经意间,触动你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思考。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在耶鲁精进:成为专才之前,先成为通才”这句话,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我一直觉得,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似乎缺少了一种更系统、更有方向性的指导。我贪多嚼不烂,浅尝辄止,总想着快速成为某个领域的“专才”,却忽略了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底层逻辑的建立。而“通才”的概念,恰好是我一直以来所缺乏的,也是我渴望拥有的。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立刻联想到了耶鲁大学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我非常好奇,耶鲁大学是如何在培养出无数杰出“专才”的同时,又将“通才”的培养视为基石?书中是否会分享一些独特的教育理念,比如如何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探索,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或者是一些与“通才”教育相关的课程设计和实践方法?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套清晰的思路,帮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人生规划,不再急于求成,而是先打下扎实的“通才”基础,再去攀登“专才”的高峰,从而在未来拥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创造力。
评分1、行业集中度提高,老板强势,给出了非常难以完成的目标;2、企业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收入,供房供车,普遍缺少底线。结果是,那些真正善良的人、有底线的人,混不下去。
评分奋斗 年轻人多多看看书吧
评分京东自营,物流迅速,买图书上京东!隔天到!赏花看书领略人生风景!暂时不能行万里路!那就通过书籍开拓视野!
评分物流给力,纸张可以,先看着
评分这是一本,很想学的书
评分成为专才之前,先成为通才 。好句 好句
评分还没看完,见识有所增长
评分物流给力,纸张可以,先看着
评分东东挺好的,在东东买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