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解:诗为心声,词乃情物

唐诗宋词解:诗为心声,词乃情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劼 著
图书标签:
  • 唐诗
  • 宋词
  • 古典诗歌
  • 文学
  • 诗词鉴赏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情感
  • 艺术
  • 中国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618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6526
品牌:理想国(imaginist)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8
字数:128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拿掉唐诗宋词,中国文化的一张美丽面孔就没有了。继“奇书!天书!”《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之后,又一“清扫雾霾”的认知奇著问世。颠覆千年定论,别一种唐诗宋词的打开方式,一本地球引力拽不住的奇书,复兴被历史掩埋的华夏民族的人文精神。

★“不从俗不势利,纵横捭阖的批评得罪了不少人”(陈村)

不论是王国维、陈寅恪、胡适之,还是龙榆生、施蛰存、钱钟书,都要拿来严苛审视一番。

如王国维不明情物,陈寅恪不懂红楼,钱钟书有学问无洞见……无不角度新颖,见解独到,在思想文化界独树一帜。

★“一个和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同一量级的学者,正在向我们走来”(高尔泰)

写诗在李白不过是业余爱好,韩愈配不上“文起八代之衰”,杜牧骨子里是个食色动物,苏轼词风并非豪放而是任性,豪放派鼻祖另有其人……对文学史定论的颠覆令人震撼,揭示出别一种人文承传和文化景观。

★“他是中国文学和文化批评界一个马拉多纳式的人物”(李洁非)

《唐诗宋词解》中的李劼,笔锋犀利,激昂难止,想常人所不能想,言常人所不敢言。

“诗为心声”、“词乃情物”是李劼的审美宗旨,个人的亲历、个人的感怀,才是意境的由来,才是审美的底蕴所在。


内容简介

拿掉《红楼梦》,中国文化的一双眼睛就没有了;拿掉唐诗宋词,中国文化的一张美丽面孔就没有了;拿掉先秦诸子,中国文化就不成立了。今天,剥落什么,就重生什么,中国的思想文化资源需重新整合。

重返唐诗宋词,一言以蔽之:诗为心声,词乃情物。

诗言者,心声也,自《诗经》始。唐诗*为可观之处,就在于如何从初唐气壮如牛的言志,演变成晚唐温柔婉约的抒情。无情,则无词。北宋之词,情盛,所以有如水草丰茂;南宋之词,两安之后,日渐枯萎。一部《人间词话》,*令人感慨的致命伤在于,不知词为情物。

就唐诗宋词阅读的审美观念之改观而言,本著只是开了个小小的口子。雾霾尚未清除,世人还须努力。(封面图画: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作者简介

有人说李劼是中国知识界的一个异数,有人说是洪荒之音,甚至你无须认同他的具体观点,但又无法回避他的出现而造成的刺激。李劼说,倘若说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始自北宋,那么其轨迹的大致标画便是,从柳永到曹雪芹。从审美情趣上说,柳永词作乃是《红楼梦》的一个预告。

李劼,作家,思想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本名陆伟民,生于上海,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并在该系执教十多年。1998年赴美,现居纽约。80年代至今,发表大量文章,在海内外出版有文学评论集《个性·自我·创造》,专著五卷本《李劼思想文化文集》,《中国文化冷风景》、《百年风雨》、《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木心论》等;以及历史小说《吴越春秋》、《商周春秋》、《汉末党锢之谜》,长篇小说《丽娃河》、《上海往事》、《星河流转》等。

精彩书评

【高尔泰】—— 一个和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同一量级的学者,正在向我们走来。

【邵燕祥】——可称得上是“集束手榴弹”,对于我这样无论什么书都只愿随便翻翻的读者,因他不矫揉造作,故我乐于倾听。

【刘再复】——这个被称为中国文学界的“马拉多纳”,已不是竞技场上横冲直撞的明星,而是一个敢于突破各种语言防线但又能深入思索的思想者了。他的才气不再四处横溢,而是集中在对故国古代文化精华的重新发现与重新阐释之上。

【丁东】——外人有所不知,一些在中国学术界产生影响的问题,都是他率先提出来的。比如八十年代在文学界产生很大冲击的“重写文学史”和九十年代波及整个中国知识界的“重建人文精神”讨论。他提出了问题,又由于某些原因退出了讨论。但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有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我觉得,这同样适用于评价李劼的贡献。如果说,正派、本份的学者,都是训练有素的骏马良驹,那么,李劼就是一匹无拘无束的野马。

【康正果】——李劼并不是一个分寸感把握得老练的精雕细琢者,我称赞他的文字不用“才学”,而用“才力”,不用“学识”,而用“胆识”。凭着那一竿子捅到底的势头,他总要把话说过头,一直说到别人触摸不到的痒处或痛处。李劼让他的读者在不满和拒斥之余往往会受到振聋发聩的撼动。

【陈村】——不从俗不势利,说小是固执己见,说大点是赤子之心。纵横捭阖的批评得罪了不少人。但我想,他无权无势没杀伤力,无非一家之言,无非不看门第品级。

【李洁非】——他总是率性而为,不计物议。不新鲜的见鲜,他是不屑于发表的;不痛快的文章,他是不屑于写的;不能给他自在与快乐体验的学问,他是不屑于做的。也许这个比喻未必妥帖,但我确实想说,他是中国文学和文化批评界一个马拉多纳式的人物。

【王朔】——李劼是朋友,他的批评都是有话直说。

【于坚】——在这个流行伪知识和本本主义的时代,这是一本罕见的由一个真正的学者写就的有思想创造力、真知灼见并且充满激情的著作。

【唐晓渡】——广阔的历史视野,极端的人文激情,不羁的理论想象力,颠覆和建设的绝妙对称,使李劼在当代思想文化批判中独树一帜。

【赵玫】——当吴亮把李劼介绍给我,当吴亮说注意一下这个李劼,当李劼那时候还是个很初出茅庐的华东师大研究生的时候,我便对李劼所表现出的十足的激情洋溢挥斥方遒很印象了一回。当然,可能也很可爱,可爱是因为李劼的那么认真的诚实。

【徐晋如】——王晓明先生说,李劼在华东师大没有被评上副教授,这是华东师大历史上*大的耻辱。他是当代*具有原创性、*具有思想天赋的学者之一。


目录

[自序]

[上卷]

【第一编】唐诗大观

【引言】

一、初唐:每一个诗人,都是一部传奇

王 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江亭夜月送别 卢照邻‖长安古意  骆宾王‖咏蝉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陈子昂‖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独不见 

二、盛唐:一朵富丽堂皇的牡丹花

张九龄‖望月怀远│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夏日南亭怀辛大│夜归鹿门山歌│春晓│过故人庄│宿建德江 王 维‖凝碧池  王之涣‖凉州词 │登鹳雀楼 王昌龄‖从军行│出塞│闺怨│采莲曲│芙蓉楼送辛渐│送人归江夏│长信秋词 高 适‖塞下曲│蓟门行│哭单父梁九少府│塞上听吹笛 岑 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贺知章‖回乡偶书│咏柳 李 白‖侠客行│行路难│将进酒│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月下独酌 杜 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登高│春望│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三、中唐:元白主流,柳刘双璧,李贺最耀眼

韩 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柳宗元‖笼鹰词│江雪 李 贺‖致酒行│高轩过│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出城寄权璩、杨敬之 元 稹‖遣悲怀│织妇词│离思 白居易‖对酒│长恨歌│卖炭翁 薛 涛‖十离诗│春望词│池上双鸟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堤上行│竹枝词│学阮公体

四、晚唐:明星辈出,并非余响

  杜 牧‖赤壁│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叹花│江南春绝句│山行 温庭筠‖苏武庙│商山早行│瑶瑟怨│咸阳值雨│过分水岭 李商隐‖锦瑟│无题│夜雨寄北│梦泽│咸阳│同崔八诣药山访融禅师│正月崇让宅│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韩 偓‖咏手│咏浴│闻雨│绕廊│五更 韦 庄‖秦妇吟

【第二编】宋词纵览  

一、北宋景观,对长亭晚  

柳 永‖望海潮·东南形胜│少年游十首│菊花新·中吕调│红窗迥·小园东

二、是官宦词家,也是文人墨客

张 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一丛花·伤高怀远几时穷 范仲淹‖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渔家傲·秋思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朝中措·平山堂│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玉楼春·夜来枕上争闲事

三、五代小令,犹有余响

  晏 殊‖踏莎行·祖席离歌│破阵子·春景│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晏几道‖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

四、有宋士大夫词,自东坡始

  苏 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三月七日│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望江南·超然台作│南乡子·送述古

五、情词如潺潺之水,如泣如诉

  秦 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贺 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踏莎行·杨柳回塘

六、承柳词之婉约,变为和雅

  周邦彦‖青玉案·良夜灯光簇如豆│大酺·春雨│洛阳春·眉共春山争秀│兰陵王·柳

七、南宋以降,词人如倦客思家

  李清照‖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蝶恋花·上巳召亲族│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永遇乐·落日熔金│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八、美成余脉,精致有加,大气不足

  姜 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吴文英‖喜迁莺·同丁基仲过希道家看牡丹│莺啼序·春晚感怀

九、稼轩以降,辛词不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青玉案·元夕│鹧鸪天·代人赋  │祝英台近·晚春│一剪梅·记得同烧此夜香│西江月·遣兴│卜算子·修竹翠罗寒│临江仙·手拈黄花无意绪│水 龙 吟 · 登 建康赏心亭 

[下卷]

【第三编】评说唐诗诸大家  

一、王勃如彗星划过

杜甫的诗作是慢慢发光的,而王勃却一起笔就光芒四射。

二、诗才盖世刘希夷

世传刘希夷最终遭人暗算,因为一联“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三、王维像牛车走过

在摩诘居士面前展现出来的,是一幅空灵幽渺的山水画作,一派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僧气度。

四、无厘头李太白

写诗人在李白只不过是爱好而已,成为侠客,才是他的人生理想。

五、向日葵杜工部

《红楼梦》里贾政人格的最早版本不是孔丘,而是杜甫。他的人生,被成为贤臣的理想追逐得苦。

六、妄人韩退之

《晚春》的“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一联,几乎就是韩诗的总体形象了。

七、骚辞鬼唱见昌谷

鬼才之“鬼”在于,身系俗世,灵感世外。所以会有“桂叶刷风桂坠子,青狸哭血寒狐死”那样的世外之音,会有“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那样的绝世警句。

八、俗诗天王白居易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不过是通俗文学的自谓。说白了无非是,作文写诗要的就是媚俗,无所谓个人意气志向性情。

九、宜春苑外温飞卿

倘若将当年的秦宫视作城堡式的象征,那么温飞卿无疑是城堡外的浪子。城堡里的帝王将相,正人君子,人民诗人,爱国词人,全都不是温飞卿的菜。

十、日射风撼李商隐

义山诗句写得很有分寸。所谓分寸,就是不夸张,不滥情。倘若说审美是一种人的尊严所在,那么这种尊严通常就在于有分寸。

十一、明日池塘说韩偓

韩偓以情入诗,《香奁集》自序如是:“柳巷青楼,未尝糠秕。金闺绣户,始预风流。”后世曹雪芹作《红楼梦》,开首自称“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云云,恐怕是受此启迪。

……

【附录】诗话词论

一、闲话唐诗论宋词

二、中国古代诗论、文论流变概说

《典论·论文》《诗品》《文心雕龙》《二十四诗品》《六一诗话》《白石诗说》《沧浪诗话》


精彩书摘

【诗为心声,词乃情物。情盛则美,情枯则败。不知情何物,焉知词之秀?】

★能够与后主相比较的人物,惟《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与《源氏物语》里的光源氏而已。这两者都是虚构的文学形象,而后主李重光却是实实在在存在过的天才词人,千古君主。

★倘若宋词有何奥义可言的话,那么可以简括为:词乃情物。言情,是填词的主旨所在。词作雅俗优劣的首要标准在于情的虚实浅深。情盛则美,情枯则败。北宋之词,情盛,所以有如水草丰茂,欣欣向荣。南宋之词以两安亦即易安幼安之情为盛,两安之后,日渐枯萎。……宋词在北宋年间犹如朱颜翠发,及至南宋以降,词人好比倦客思家。

★明白了词为情物的审美标高,便可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最致命的缺憾在于,忽视词的言情品质。词作的高贵与否,不在于所谓的境界,而在于人情味的有无,在于情爱的深浅。所谓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界分,其实应该是有情之境、无情之境的区别。填词虽然是语言的艺术,却并非只是语辞的技艺,而更是人情的流露,情爱的吟咏,以及由此呈现的生命品质,诸如人的尊严、人因尊严而具有的高贵。

【写诗在李白只不过是爱好而已,成为侠客,才是他的人生理想。】

★李白年轻时,并非怀诗江湖,而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换句话说,写诗在李白只不过是爱好而已,成为侠客,才是他的人生理想,叫做“已将书剑许明时”。尽管后人读李白读的都是诗,但李白自己看重的不是笔下的诗,而是手中的剑。李白不仅不会做官,而且还一身的野性。倘若换了杜甫有此幸遇,可能还会应付。来自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至少知道如何为官;但这在李白却是天生的野生动物,根本不可能被驯服成家禽。事实上,玄宗皇帝也根本没有闲工夫,将李白驯养在宫殿里。但这位皇帝的开明在于,一旦看出李白不是个做官的料子,就恭送出宫。这绝对不是怠慢,而是放生。

【杜甫与李白的相聚甚欢,或许是两个疯子的同病相怜。】

★杜甫没有李白那样的侠客理想,但因家传的奉儒守官,造就了一付儒生人格,并且不是孔丘那么世故的,而是孟轲那么硬邦邦的,说要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李白的榜样是朱亥、侯嬴,杜甫的雄心是“窃比稷与契”,亦即帝尧的农官后稷和司徒阏伯。比起李白的以侠客自居,杜甫的攀比贤臣,自我要求更高,如愿以偿的难度也更大。倘若说李白的侠客梦不无夸张,那么杜甫的贤臣梦几近疯癫。当年杜甫与李白的相聚甚欢,有道是“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或许是两个疯子的同病相怜。一个要成为惊世骇俗的侠客,一个要成为万古流芳的贤臣;而写诗,其实只是他们的业余爱好而已。

【韩退之根本谈不上“文起八代之衰”。】

★有关韩退之的评介,当数以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里的这几句话最为著名:“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这可能是苏轼比“大江东去”更为夸张的言辞,没有之一。韩退之倡言古文运动,固然纠正两晋以降那无文不骈的偏颇,但根本谈不上“文起八代之衰”。两晋以降,骈文过盛,以重古文纠之是有必要的,但并不存在前人皆衰、惟韩独大的景况。至于“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更是离谱。天下之溺,无关乎儒道失落。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不过是通俗文学的自谓。】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被世人奉为现实主义的圭臬,称之为实际派文学。其实不过是通俗文学的自谓而已。说白了无非是,作文写诗要的就是媚俗,无所谓个人意气志向性情。就媚俗而言,白居易确实大获成功,成为有唐通俗诗家第一人。无论是白乐天的《卖炭翁》,还是元微之的《织妇词》,虽然于底层劳苦大众一掬同情之泪,但毕竟只是旁观作秀而已,并非切肤之痛。用现代话语形容,仅止于政治正确,很难说是肺腑之言。诗言者,心声也,而心声,只能是个人的,不可能是群体的。将心声系于群体,都有作秀嫌疑。政治作秀通常是抱抱儿童以示关爱,古代诗人的作秀便是煞有介事于弱势群体。说得彻底点就是,开心的时候是“美景良辰,赏心乐事”;不开心的时候就唱一曲“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至于元微之,有功夫吟诵“织妇何太忙”,还不如认认真真给苦苦思念他的情人写封回信来得实在。情,有真有假,有深有浅。思念亡妻之情,无疑是既真且深。但写织妇田家之忙之苦,或者写卖炭翁之寒,其情究竟有多真有多深,也只有天知地知、元微之或者白乐天自己知了。杜甫的乐府诗,因为有稷契之志填底,即便偶尔有些夸张,但骨子里的真诚,一目了然。乐天、微之的新乐府,虽然力求真切,却越读越觉得虚假。不仅情感的真挚可以存疑,即便是对历史的叙述也让人疑窦丛生。杜诗的精彩,不是精彩在家国感怀,而是精彩在真情绘色。

【韩偓的《香奁集》,是《红楼梦》最直接的先声。】

★词乃情物,《香奁集》虽然不是填词,但已经颇具词的品质。这是《香奁集》独具的审美内涵,可能连韩偓自己都不曾想到,不怎么填词,却在《香奁集》中触及了词的特质。《香奁集》一面颂赞着女性的美丽,一面抒发着隐逸者于浊世的无奈。这部诗集几乎就是《红楼梦》的先声,或者说《红楼梦》的基本要素,即女性颂赞和人世悲凉,在这部诗集里都已经先行具备在那里了。就此而言,陈寅恪先生和施蛰存先生之于《香奁集》的误读或误判,实际上无意中标出了他们之于《红楼梦》的距离,不说遥远至少是陌生的,可能是茫然的。世人只知《西厢记》、《牡丹亭》是《红楼梦》的先声,殊不知,曹雪芹真正的知己,恰好是韩偓这样的晚唐诗家。唐代诗人当中,初唐的刘庭芝,晚唐的韩偓,与《红楼梦》最具文化上、审美上的血脉关系。

【后主词与耆卿词,只有色泽的区别,无有审美的高下。】

★宋词主情的情字,便以柳永为最。一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道尽宋朝人文气象。纵观一部中国历史,有宋一朝犹如一个感伤的黎明。中国式的文艺复兴,自此开启。从审美情趣上说,柳永词作乃是《红楼梦》的一个预告。柳永者,有宋天下之贾宝玉也。倘若说,黛玉葬花是李易安的续篇,那么柳永便是后主再世,宝玉预演。审美境界的优劣有时就在于心态的健康与否、心气的高低窄阔,而不在于有我无我之类的划分。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只是词话意义上的泛泛之论,这种区分在诸如后主、耆卿的词作面前,是不得要领的。词的境界不在于技巧如何,而在于审美趣味的标高。李后主的悲悯是境界,柳耆卿的情怀同样是境界。这两者的标高犹如古希腊三大悲剧戏剧家一样,只有色泽的区别,无有审美的高下。

【将苏辛并列是很不恰当的。苏是苏,辛是辛。】

★《念奴娇·赤壁怀古》其实是苏词最空洞的范例。苏词的特征是任性,“一簑风雨任平生”,“老夫聊发少年狂”,但从未豪放过人。前人将苏辛并列是很不恰当的。苏是苏,辛是辛,彼此完全两回事。

★南宋词家辛弃疾本非文人墨客之流,乃天然一将帅之大材。倘若生在汉末,当为曹孟德倚重;倘若幸逢孙权,足与周瑜比肩。可见,“生子当如孙仲谋”并非只是感叹历史,多少亦有朝中无有孙仲谋之憾在其中。……稼轩一生坎坷,并非英雄无用武之地,而是朝廷不识英雄为何物。就此而言,南宋倾覆,命数也,不足惜。更谈不上什么崖山之后无中国。正如苏词是一人文地标,辛词乃一历史界碑,标画出南宋的命数。稼轩与岳飞的区别在于,岳飞属于南宋,稼轩乃三国时代的人物,一不小心掉落入南宋历史。

【李清照将李煜的词作重新写了一遍。】

★能与辛弃疾并驾齐驱的南宋词人,当然是李清照。一者是抵抗的豪迈,一者是离乱的悲苦。似乎是同样的倚遍栏杆,并不感慨是否有人会登临意,而是悲叹“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从某种意义上说,李清照是宋词的归宿所在。北宋的柳永、秦观之词是须眉手笔,粉黛情怀。及至李清照才回归到闺阁之中,变成李煜式的悲悯。女性之词,被李清照诉诸女性之笔。从某种意义上说,李清照将李煜的词作重新写了一遍。更为悲切,更为细腻。家国的兴亡,黯然退为背景。个人的遭际,个人的感怀,酣畅淋漓,全然是有类于古希腊悲剧《特洛伊妇女》那样的哀婉。儿女之情,在柳永、秦观笔下仅止于缠绵,在李清照词作中方才多了悲悯的意境。

★南宋两安,读辛幼安得从“少年不知愁滋味”读起,读到“却道天凉好个秋”;方解其英雄气概,遗世独立。然而读李易安却要从“凄凄惨惨戚戚”读起,读到“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才能读出这位绝代女词人的惊世风貌。这就好比剥竹笋一般,由表及里,由老及幼,从而领略其“晚晴寒透”的悲凉。从各人的不幸返观当年的幸福时光,那才叫阅尽人间诸色。从李清照晚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一路读到她当年的“买得一枝春欲放”,此中不知多少滋味。

★倘若说,辛词美在刚中有柔,那么李清照词作美在柔中有刚,柔中有悲悯。南宋之词,以此两家为最。这两家之词皆非捕风捉影,而是亲历之中或亲历过后的切肤之痛,切肤之悲。正如写作的真实与否的前提在于,必须是个人的情感,方为真实;诗作词作的审美价值则在于,必须是个人的亲历、个人的感怀,才是意境的由来,才是审美的底蕴所在。



《诗心词情: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引子:千年回响,心语情思 翻开中国古典诗词的浩瀚画卷,我们如同穿越时空的旅人,在那些或激昂、或婉约、或沉郁、或旷远的字句间,寻觅先人的心声与情物。诗,是诗人灵魂的低语,是情感喷涌的激流;词,是词人情思的载体,是岁月沉淀的芬芳。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华文学史上璀璨的星河,照亮了无数心灵的孤寂与喜悦,也映照了那个时代的人间百态。 《诗心词情: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一书,并非对某一特定时期或风格诗词的穷尽式罗列,也非枯燥的学术考证。它旨在以一种亲切而深入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深处,体会那些穿越千年的情感共鸣,理解诗词背后的时代风貌与人文精神。我们将一同品味那些触动心灵的佳句,解读那些寄寓情思的意象,感受语言的魔力如何将刹那的情绪凝固为永恒的艺术。 第一章:诗的温度——从心声中听见时代 诗,是诗人最直接、最本真的抒发。“诗为心声”,并非空泛之谈,它意味着每一首诗都承载着作者当时的境遇、心境和对世界的看法。本章将从多个维度,深入解析诗歌的“心声”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些心声又如何折射出时代的温度。 家国情怀的激昂与忧患: 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深切忧虑,到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痛彻心扉,再到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壮志未酬,诗歌中的家国情怀,是最能激荡人心的力量。我们将分析诗人如何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字里行间流淌的是责任、是担当,更是对故土的深深眷恋。我们会探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诗人们如何以笔为戈,发出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对战乱民生的哀叹,以及对国家复兴的期盼。 山水田园的清幽与慰藉: 与宏大的家国叙事相对,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展现的山水田园诗,则是一种心灵的避风港。我们将在这一部分探寻诗人们如何在自然的怀抱中寻求宁静与超脱,体味“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禅意,感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的淡泊。这些诗篇,如同清泉涤荡尘俗,让我们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重拾一份平和与安宁。我们将剖析诗人如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摹,来寄托个人的情感,表达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官场纷争的厌倦。 人生际遇的悲欢与哲思: 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放,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旷达,都源于他们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本章将深入挖掘那些描写人生起伏、离合悲欢的诗篇,体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友情,理解“枯藤老树昏鸦”的孤寂,感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的无常。我们将一起思考,诗人们如何在跌宕的人生中,淬炼出豁达的胸襟与深刻的哲思。 儿女情长的细腻与缠绵: 无论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真挚誓言,还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浪漫承诺,诗歌中的爱情,总是那样动人心魄。我们将品味那些描绘相思之苦、离别之痛、重逢之喜的诗句,感受“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理解“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这些诗句,穿越时空,依然能唤起我们心中最柔软的情感。 第二章:词的韵味——情物流转,岁月生香 词,相较于诗,更侧重于描摹细微的情感,更擅长于营造氛围,仿佛将零散的情绪凝聚成一物件,或是一幅画,或是一曲歌。“词乃情物”,意味着词是将无形的情感,借由具象的事物来表达,并借此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印记。本章将从词的特质出发,解析词如何成为情感的载体,以及这些“情物”如何在字句间绽放迷人的韵味。 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 词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营造的意境。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愁别绪,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孤寂落寞,都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将内心的情感渲染得淋漓尽致。我们将深入赏析词人如何借景抒情,景中含情,情中见景,使读者在感受景物之美的同时,也体会到词人内心的波澜。 婉约派的细腻与柔情: 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尤其在宋代,发展出了婉约一派,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优美的语言风格著称。我们将重点品味如温庭筠、韦庄、晏殊、周邦彦等词人的作品,感受他们笔下如丝绸般光滑的情感,如水滴般晶莹的思绪。这些词篇,如同闺阁中的低语,诉说着女性细腻的情感世界,或是对逝去青春的惋惜,或是对爱情的期盼与失落。 豪放派的慷慨与豪迈: 与婉约相对,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则以其奔放的情感和开阔的胸襟,展现了词的另一番风采。他们的词,如江河奔腾,似长风破浪,充满了报国热情、人生哲思和对故国的思念。我们将一同感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怀,体会“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情。 咏物抒怀的妙趣: 词人也善于借咏叹具体的“物”来表达复杂的情感。一朵花,一只鸟,一轮月,都可以成为词人寄托情思的载体。例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寥寥数语,道尽了时光流逝与人生无常的感慨。我们将一同解析词人如何以精妙的比喻和象征,赋予这些“情物”以深刻的内涵。 第三章:诗词的生命力——跨越时空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并至今仍能触动人心,在于其蕴含的深刻人性与普适情感。本章将探讨诗词的生命力源泉,以及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与这些跨越时空的“心声”与“情物”进行对话。 语言的精炼与意象的象征: 诗词以其高度凝练的语言和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将分析一些经典的意象,如明月、杨柳、落花、孤舟等,它们在不同诗词中的多重含义,以及如何共同构建起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体系。 情感的普适性与时代的回响: 尽管诗词创作于不同的时代,但其中所表达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人生哲思,却具有高度的普适性。我们将探讨,为何千年之后,我们依然能从杜甫的忧国忧民中感受到共鸣,从李清照的孤寂中体会到理解,从苏轼的旷达中获得启迪。 传承与创新——诗词的当代价值: 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理解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本章将尝试探讨诗词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它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更能帮助我们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我们也将思考,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诗词的创新与发展,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结语:在字句间,遇见自己 《诗心词情: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并非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向导,引领读者在中华诗词的星河中漫步。我们所追求的,不是对每一首诗词的精准解读,而是引导读者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诗词之美,去理解诗词之魂。 当我们沉浸在那些优美的文字中,当我们跟随诗人的心绪起伏,当我们与词人的情思交融,我们会发现,诗词不仅仅是古代的遗物,更是我们连接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的桥梁。在那些“诗为心声”的呐喊与低吟中,我们听见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在那些“词乃情物”的低回与婉转中,我们触碰自己生命中最真实的触感。 愿这本书,能成为您打开中国古典诗词宝藏的一把钥匙,让您在字句间,遇见古人,也遇见那个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韵味,古朴的色调和典雅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打开书本,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质感都让人心生喜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诗词流传的时代。我一直对古代文学情有独钟,尤其喜欢那种字里行间流淌出的细腻情感和广阔意境。拿到这本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里面的排版清晰,注释详尽,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入门。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对诗词的赏析角度新颖独特,总能在看似寻常的篇章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我尤其欣赏它在阐释古人创作心境时的那种真诚与敬畏,让人在阅读中不仅是学习知识,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位智者在娓娓道来,引导我用更宽广的视野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让我对诗词的热爱又增添了几分虔诚。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控的人,尤其看重书籍的学术严谨性。这本选本在引用和考证方面做得非常扎实,每引入一个观点或典故,都能看到作者背后大量的文献功课。这种脚踏实地的治学态度,让读者可以百分之百地信赖书中的内容。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解读的视角,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文化坐标系,帮助我们理解这些伟大的作品是如何在中国文学史上定位和演变的。我特别喜欢作者在阐述某些意象(比如“月”、“柳”、“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仿佛能听到千年前的诗人正在对我低语。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我收藏的所有文学鉴赏类书籍中,最具分量和可读性的一本。它不是用来快速浏览的,而是需要沉下心来,一字一句地品味的,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它值得被反复翻阅。

评分

阅读完前几章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博学与洞察力。他不仅仅停留在对词句的字面解释,更深入到历史背景、时代思潮以及诗人自身的命运沉浮中去探寻作品的真谛。这种全方位的解读,让我对很多耳熟能详的名篇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对于某位婉约派词人的解读,不再仅仅关注其闺怨之情,而是结合其家族的兴衰和人生的际遇,使得那些哀婉的音调中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这种研究方法,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古典文学的理解边界。我发现,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像一位亲切的老师,循循善诱。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探险,总能发现一些先前被忽略的闪光点。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将冰冷的文字,重新点燃成鲜活的生命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无可挑剔,拿到手上就觉得分量十足,是对阅读体验的极大尊重。我习惯于在阅读时做大量的批注和标记,这本书的纸张厚度适中,墨迹洇染控制得很好,非常适合我这种爱“折腾”书的人。从内容上看,它在选材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做得非常出色,既涵盖了那些流传千古的经典篇章,也发掘了一些相对冷门的佳作,这对于想要系统提升鉴赏水平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藏。作者在对比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作品时的分析对比逻辑性极强,让人很容易跟上其思路,理解其论断背后的支撑依据。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精妙,使得阅读的连贯性非常好,不会让人感到阅读疲劳。它让我感到自己仿佛拥有了一个私人的、顶级的古典文学导师,随时随地都能进行深入的探讨。

评分

说实话,我平常对这种“解说”类的书籍总是抱持着谨慎的态度,生怕遇到那些枯燥乏味、堆砌辞藻的文字。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的文笔极其流畅且富于画面感,他描述诗词意境时,仿佛自带电影镜头般的切换和光影效果,让人读起来丝毫没有压力,反而乐趣无穷。他处理那些晦涩难懂的典故时,总能用现代人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解释,既保留了历史的准确性,又避免了故作高深的晦涩感。特别赞赏作者对于作品中人物情感的揣摩,那份细腻和共情能力,简直如同身临其境,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引导我们回归本真情感、体悟人生哲理的文学随笔。每次合上书本,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想提笔书写点什么的冲动,这种激发创作力的效果,是非常难得的。

评分

赚大了,100-50三联出版。质量超赞

评分

封面非常好看,内容更棒。好书

评分

物流还是一如既往地好,商品也很棒!以后还会继续选择在京东购物!

评分

商品质量很好,很满意,配送速度快啊,而且配送员态度也非常好。

评分

感恩京东商城网购晒单的活动感恩京东商城网购晒单的活动感恩京东商城网购晒单的活动

评分

618图书活动非常给力,简直论斤称了,都是畅销好书,好好好

评分

最近关于古代诗词出了好几本有趣的书,例如这本,例如江弱水,例如西川。

评分

评论比较多,以现代人观点考据古代人,总能说点什么吧。还动不动给人排名,有点张狂。诗篇解读比较少,适合当闲书看看,不适合学生。

评分

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在当当越界看完,感觉耳目一新,好书得买回来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