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是20世纪优秀的文学家之一,前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曾说,198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想颁给沈从文。除了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爱情故事,除了广为人知的《变成》《湘行散记》,沈从文还有更多值得关注的地方。
《从文自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离。我受业的学校,可以说永远设在水边。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于我有极大关系。
《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取自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信,收录了沈从文关于水的小说、散文、书信等代表作品,只此一本书便可读懂沈从文,以及他成长生活的环境,认识《边城》《湘行散记》之外的沈从文。
《从文自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离。我受业的学校,可以说永远设在水边。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于我有极大关系。文集收录与“水”有关的小说、散文、书信,展现沈从文先生与水相关的情缘。
(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湘西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主要著作有:小说《边城》《长河》《龙朱》《月下小景》,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等。
“嗨,这也算钱吗?你这个人——”她于是抿嘴笑笑,扭过了头,面对汤汤流水和水中白鸭,不再答理我。像是还有话待我自己去体会,意思是:“你们城里人会做生意,一开口就是钱。什么都卖钱。一心只想赚钱,别的可通通不知道!”她或许把我当成省里食品公司的干部了。我不免有一点惭愧起自心中深处。因为我还以为农村合作化后“人情”业已去尽,一切劳力交换都必须变成工资分计算。到乡下来,才明白还有许多事事物物,人和人相互帮助关系,既无从用工资分计算,也不必如此计算;社会样样都变了,依旧有些好的风俗人情变不了。我很满意这次过渡的遇合,提起一句俗谚“同船过渡五百年所修”,聊以解嘲。同船几个人同时不由笑将起来,因为大家都明白这句话意思是“缘法凑巧”。船开动后,我于是换过口气请教,问她在乡下做什么事情还是在学校读书。
她指着树丛后一所瓦屋说:“我家住在那边!”
“为什么不上学?”
“为什么?区里小学毕了业,这边办高级社,事情要人做,没有人,我就做。你看那些竹块块和木头,都是我们社里的!我们正在和那边村子比赛,看谁本领强,先做到功行圆满。一共是二百捆竹子,一百五十根枕木,赶年下办齐报到州里去。村里还派我办学校,教小娃娃,先办一年级。娃娃欢喜闹,闹翻了天我也不怕。这些小猴子,就只有我这只小猴子管得住。”
我随她手指点望去,第二次注意到堆积两岸竹木材料时,才发现靠村子码头边,正有六七个小顽童在竹捆边游戏,有两个已上了树,都长得团头胖脸。其中四个还穿着新棉袄子。我故意装作不明白问题:“你们把这些柱头砍得不长不短,好竹子也锯成片片,有什么用处?送到州里去当柴烧,大材小用,多不合算!”
她重重盯了我一眼,似乎把我底子全估计出来了,不是商业干部是文化干部,前一种人太懂生意经,后一种人又太不懂。“嗨,你这个人!竹子木头有什么用?毛主席说,要办社会主义,大家出把力气,事情就好办。我们湘西公路筑好了,木头、竹子、桐油、朱砂,一年不断往外运。送到好多地方去办工厂、开矿,什么都有用……”末了只把头偏着点点,意思像是“可明白?”
我不由己地对着她跷起了大拇指,译成本地语言就是“大脚色”。又问她今年十几岁,十四还是十五。不肯回答,却抿起嘴微笑。好像说“你自己猜吧”。我再引用“同船过渡”那句老话表示好意,说得同船乡下人都笑了。一个中年妇人解去了拘束后,便插口说:“我家五毛子今年进十四岁,小学二年级,也砍了三捆竹子,要送给毛主席,办社会主义。两只手都冻破了皮,还不肯罢手歇气。”巴渡船的一位听着,笑笑的,爱娇的,把自己两只在寒风中劳作冻得通红的手掌,反复交替摊着:“怕什么?比赛哩。别的国家多远运了大机器来,在等着材料砌房子。事情不巴忙 (编者注:湘西方言,尽全力) 做,可好意思吃饭?自家的事不做,等谁做!
“是嘛,自家的事情自家做,大家做,就好办。”
新来汽车在新渡口嘟嘟叫着。小船到了潭中心,另一位向我提出了个新问题:“同志,你是从省里来的,可见过武汉长江大铁桥?什么时候完工?”
“看见过!那里有万千人笼夜赶工,电灯亮堂堂的,老远只听到机器哗喇哗喇地响,忙得真热闹!”
“办社会主义就是这样,好大一条桥!”
“你们难道看见过大铁桥?”那中年妇人问。
……说下去,我才知道她原来有个儿子在那边做工,年纪二十一岁,是从这边电厂调去的,一共挑选了七个人。电影队来放映电影时,大家都从电影上看过大桥赶工情形,由于家里有子侄辈在场,都十分兴奋自豪。我想起自治州百七十万人,共有三百四十万只勤快的手,都在同一心情下,为一个共同目的而进行生产劳动,长年手足贴近土地,再累些也不以为意。认识信念单纯而素朴,和生长在大城市中许多人的复杂头脑,及专会为自己好处作打算的种种表现,相形之下真是无从并提。小船恰当此时,訇地碰到了浅滩边石头上,闪不知船滞住。几个人于是又不免摇摇晃晃,而且在前仆后仰中相互笑嚷起来:“大家慢点嘛,慢点嘛,忙哪样!又不是看影子戏争前排,忙哪样!”
女孩子一声不响早已轻轻一跃跳上了石滩,用力拉着船缆,倾身向后奔,好让船中人逐一起岸,让另一批人上船。一种责任感和劳动的愉快结合,留给我个要忘也不能忘的印象。
我站在干涸的石滩间,远望来处一切。那个隐在丛树后的小小村落,充满诗情画意。渡口悬崖罅缝间绿茸茸的,似乎还生长有许多虎耳草。白鸭子群已游到潭水出口处石坝浅滩边去了,远远的只看见一簇簇白点子在移动。我想起种种过去,也估计着种种未来,觉得事情好奇怪。自然景物的清美,和我另外一时笔下叙述到的一个地方,竟如此巧合。可是生存到这里的人,生命的发展却如此不同。这小地方和南中国任何傍河流其他乡村一样,劳动意义和生存现实,正起着深刻的变化。第一声信号还在十多年前,即那个青石板砌成的畚箕形渡口边一群小孩子游戏处,有一年这样冬晴天气,曾有过一辆中型专用客车在此待渡,有七个地方高级文武官员坐在车中,一阵枪声下同时死去。这是另外一时那个“爱惜鼻子的朋友”告诉我的。这故事如今可能只有管渡船的老人还记住,其他人全不知道,因为时间晃晃快过十年了。现在这个小地方,却正不声不响,一切如随同日月交替、潜移默运地在变化着。小渡船一会儿又回到潭中心去了。四围光景分外清寂。
在一般城里知识分子面前,我常常自以为是个“乡下人”,习惯性情都属于内地乡村型,不易改变。这个时节,才明白意识到,在这个十四五岁真正乡村女孩子那双清明无邪眼睛中看来,却只是个寄生城市里的“蛀米虫”,客气点说就是个“十足的、吃白米饭长大的城里人”。对于乡下的人事,我知道的多是百八十年前的老式样。至于正在风晴雨雪里成长,起始当家做主的新人,如何当家做主,我知道的实在太少了。
这绝对是一本能够触及灵魂深处、让你产生强烈共鸣的书。作者的文字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情感,那些我们或许连自己都未曾清晰表达过的感受。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营造的那种氛围,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深沉的思索,一种对生命本质的追问。我常常在阅读时,感觉自己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包裹着,仿佛作者能够理解我所有的情绪,所有的困惑。书中的一些片段,我会反复阅读,试图去揣摩作者想要传达的更深层的含义。它不是一本容易读完的书,因为它需要你投入情感,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它更像是一次与自己的对话,一次与生命本身的交流。作者对于“失去”和“拥有”的理解,让我看到了生命中更广阔的视角。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获得和失去,而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去面对这一切,如何在失去中寻找新的意义,如何在拥有中体会生命的丰盈。我强烈推荐给所有那些在生活中感到迷茫,或者渴望与自己内心深处连接的朋友们,这本书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细腻和敏锐,能够捕捉到生活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和忧伤。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被那些意想不到的比喻和联想所打动,仿佛作者拥有了一双能够看透万物本质的眼睛。那些关于“时间”的思考,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中,体现在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里。我曾以为自己对时间有了很多了解,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对时间的感受是如此浅薄。作者用一种极其平和的方式,讲述着生命的流转,岁月的痕迹,以及那些被时间冲刷却又永恒不变的情感。这本书没有给我直接的答案,但它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引导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我喜欢作者对于“相遇”和“别离”的阐释,它们不是简单的事件,而是生命中深刻的印记,是构成我们独特人生的重要部分。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待生活的方式似乎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更加懂得去珍惜眼前的时刻,去感受那些细微的情绪,去拥抱生命中的不确定性。
评分一本充满诗意和哲思的读物,它以一种极其克制而又深沉的方式,探讨了关于“存在”与“消逝”的宏大命题。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每一个词语都经过精心的打磨,每一个句子都蕴含着深邃的意境。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观察”的描写,那种不带评判、纯粹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世界最真实的一面。他能够从最平凡的景象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义,让我在阅读时,仿佛也拥有了同样敏锐的洞察力。这本书让我对“时间”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单向的流动,而是可以被感知,被体验,甚至被重塑的。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描绘,将抽象的时间具象化,让我在文字中感受到了时间的重量和温度。我常常在阅读时,会停下来,思考书中的观点,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这本书不是那种能够提供现成答案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启示录,引导你去主动思考,去探索生命的奥秘。我喜欢作者对于“连接”的描绘,那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甚至人与自我之间的微妙联系,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丰富和多元。
评分一本能让你沉浸其中,忘记时间流逝的书,读完后总觉得意犹未尽。作者的文字就像涓涓细流,不紧不慢地抚慰着我的心灵。每当翻开这本书,我都仿佛走进了一个宁静的港湾,暂时放下生活中的烦恼和喧嚣。书中的意象非常丰富,既有对自然的细腻描摹,也有对人内心深处的探索。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等待”和“思念”的描绘,那种若即若离、恰到好处的表达,让人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时,我会读到某个句子,突然停下来,在脑海中勾勒出画面,或者回想起自己曾经有过的相似感受。这本书不是那种情节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作品,它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传递,一种氛围的营造。读它的时候,你需要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去体会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微小情感。我曾经在海边读过它,海浪的声音和书中的文字交织在一起,那种感觉非常奇妙。我也曾经在雨天读过它,雨滴敲打窗户的声音仿佛为书中的故事配上了最恰当的背景音乐。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总能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你一份温暖和慰藉。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读懂的书,但它的魅力就在于此,在于它能够让你反复品味,每次阅读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这是一本能够让你在静谧中获得力量的书。作者的文字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即使在描绘那些略带伤感的情绪时,也能让你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平静。我常常在感到疲惫的时候翻开它,然后就像被一股温柔的力量托起,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安宁。书中的意象非常丰富,充满了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摹,那些画面感十足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与作者一同感受着阳光的温度,微风的轻拂,以及雨滴的清凉。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回忆”的处理,它不是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充满了跳跃和重叠,如同真实的记忆般,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却又总能触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即使在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子里,也蕴藏着不为人知的深刻。作者用一种极其平和的态度,讲述着生命的变迁,情感的起伏,以及那些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智慧。我曾以为,生活就是要不断地追求“拥有”,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放下”和“留白”同样重要。它让我学会了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更加懂得去欣赏那些不完美,去拥抱那些不确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