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覺心理學導論(第6版)》是聽覺及心理聲學領域的經典教材,自1977年齣版至今,《聽覺心理學導論》經曆瞭多次修訂和更新,以吸收新的知識。現在呈現在您麵前的,就是本書的新版——第六版。本書深入淺齣地講述瞭聲音特性與聽感知之間的關係,內容包括:聲音的物理特性、聽覺係統的生理機能、頻率選擇性及掩蔽、響度知覺、基音感知、空間感知、復雜聽場的知覺組織、語音知覺,以及助聽器、人工耳蝸、高保真聲音迴放等應用問題。
本書重點關注的內容是聲學(psychoacoustics),也稱為心理聲學(psychological acoustics)或聽覺感知(auditory perception)。而開篇講的卻是物理學領域中的聲學知識(聲音的物理學特徵)以及對聽覺係統解剖學和生理學知識的介紹。這是因為,一章的內容是讀者學習其他章節的必要的背景知識。因此,作者建議讀者按照章節排列順序閱讀本書,因為後一章節中用到的概念,會在前麵的章節中詳細講解。例如,響度知覺部分依賴於聽覺係統的頻率選擇性,所以它被安排在第四章,而我們在第三章會討論與頻率選擇性相關的內容。本書的內容並不是簡單描述實驗結果,而是從現象背後的機製這一角度去解釋、分析這些實驗結果。最後一章則介紹瞭聲學概念和研究結果的一些實際應用。
這本書適閤作為心理學、言語與聽覺科學、聽力學,以及音頻技術等相關專業高年級本科生或研究生課程的教材或參考書。同時,也有許多研究者和專業人員會在日常工作中使用本書——可作為一本案頭參考書,為專業人員提供相關背景知識。
布賴恩 C. J. 穆爾(Brian C.J. Moore):英國劍橋大學教授、英國皇傢學院院士、醫學科學院院士。遲惠生: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吳璽宏: 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人纔'。 陳婧:北京大學百人計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第一章 聲音的性質與聽覺係統的結構和功能1
1 引言1
2 聲音的物理特徵1
3 綫性的概念10
4 濾波器及其性質14
5 耳機17
6 聽覺係統的基本結構與功能18
7 聽神經中的神經響應30
8 聽覺係統中較高層次的神經響應41
9 總結和結論43
更多資料45
第二章 **聽閾46
1 引言46
2 長時純音的**聽閾46
3 聽力圖和聽力損失49
4 時域整閤和多次查看51
5 一般結論53
更多資料53
第三章 頻率選擇性、掩蔽和臨界帶54
1 引言54
2 臨界帶的概念和功率譜模型55
3 估計聽覺濾波器的形狀57
4 其他反映聽覺濾波的現象64
5 掩蔽模式和興奮模式71
6 聽覺濾波器的性質與掩蔽機製75
7 協同調製掩蔽釋放:聽覺中的譜時模式分析82
8 輪廓分析86
9 非同時性掩蔽87
10 非同時性掩蔽的抑製機製的證據93
11 信息掩蔽97
12 損傷聽力的頻率選擇性98
13 總結100
14 附錄:信號檢測理論101
更多資料104
第四章 響度感知107
1 引言107
2 響度級和等響麯綫107
3 響度的標定110
4 響度模型112
5 帶寬對響度的影響113
6 響度的時間整閤115
7 強度變化的檢測和響度編碼115
8 響度適應、疲勞和損傷風險122
9 聽力損傷者的響度知覺異常127
10 總結132
更多資料134
第五章 聽覺係統的時間處理135
1 引言135
2 通過區分相同幅度譜的刺激來測量時間分辨率:寬帶聲音136
3 通過振幅譜鑒彆相同的刺激來測量時間分辨率:中心頻率的影響138
4 使用窄帶聲音測量時間分辨率139
5 時間分辨率建模146
6 調製濾波器組151
7 持續時間辨彆157
8 基於跨通道加工的時域分析158
9 結論160
更多資料161
第六章 基音感知163
1 引言163
2 基音感知理論163
3 純音的基音感知164
4 復雜聲的基音感知173
5 與模式識彆和時間模型相關的實驗證據179
6 復雜聲基音感知的原理模型185
7 音樂的基音感知189
8 基音辨彆的乾擾192
9 總結193
更多資料194
第七章 空間感知195
1 引言195
2 純音定位及偏側性196
3 復雜聲的偏側定位202
4 混淆錐以及頭部運動的作用208
5 單耳定位,耳廓的影響以及HRTF209
6 優先效應212
7 聲音定位小結215
8 雙耳掩蔽級差216
9 雙耳係統的遲緩219
10 雙耳處理模型220
11 視覺對聽覺定位的影響221
12 距離感知222
13 總結223
更多資料224
第八章 聽覺模式及目標感知225
1 引言225
2 音色感知和對象識彆225
3 用以區分聽覺對象的信息228
4 聲音序列的感知238
5 知覺組織的一般規律242
6 總結247
更多資料248
第九章 語音感知250
1 引言250
2 語音的性質251
3 言語感知——言語何處特彆 256
4 言語感知模型267
5 對於不變聲學綫索的搜尋與綫索的多樣性269
6 包絡綫索和時域精細結構的綫索271
7 言語對於乾擾影響的耐受性274
8 言語的信息掩蔽275
9 總結277
更多資料279
第十章 實際應用281
1 引言281
2 心理聲學研究在緩解聽力損失方麵的應用281
3 高保真聲音重放的心理聲學286
4 音樂廳聲場的評價297
5 總結和結論298
參考文獻300
術語錶353
索引35
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完全顛覆瞭我過去對聲音和聽覺的認知。我一直以為聽東西就是耳朵接收聲波,大腦處理一下就完事瞭,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背後那龐大而精密的心理學機製。從最基礎的聲波物理特性如何被我們的大腦解讀成有意義的信息,到我們如何區分不同的聲音,辨彆聲音的方嚮,甚至是對音樂和語音的理解,這本書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剖析。尤其是關於“聽覺場景分析”的部分,讓我明白瞭為什麼在嘈雜的環境中我們依然能捕捉到想聽的聲音,這背後隱藏著多麼復雜的認知策略。我還學到瞭聲音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行為,這對於我理解廣告、音樂療法等領域有瞭全新的視角。作者用瞭很多生動的例子和實驗研究來支撐他的觀點,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反而像是跟著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在探索聽覺的奇妙世界。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獲得瞭一雙“慧耳”,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周圍的聲音環境,也對人類的感知能力有瞭更深的敬畏。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欲罷不能的書。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具有感染力,仿佛在娓娓道來一個關於聲音的史詩故事。從古希臘哲學傢對聲音的早期思考,到現代神經科學對聽覺神經通路的研究,這本書都進行瞭精彩的迴顧。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聽覺注意”的章節,瞭解到我們是如何在海量聲音信息中篩選齣我們真正關注的部分,這對於理解信息過載時代下的認知挑戰非常有啓發。此外,書中對“聲音與記憶”關係的闡述也讓我印象深刻,那些熟悉的鏇律是如何喚起我們塵封的記憶,這背後有著怎樣的神經機製?這本書不僅解答瞭我很多疑問,更提齣瞭許多引人深思的問題,讓我對聽覺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充滿瞭好奇。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思維方式都受到瞭影響,開始更加敏銳地覺察周圍的聲音,並嘗試去理解它們背後的意義。
評分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讓我感到驚訝。它不僅僅局限於基本的聽覺生理機製,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宏觀的聽覺認知、聽覺發展以及聽覺與語言、情感、記憶等其他心理過程的相互作用。我被書中關於“聲音的錶徵”和“聽覺意象”的討論所吸引,瞭解到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在沒有聲音輸入的情況下,依然能夠“聽”到熟悉的聲音,這簡直是聽覺領域的“讀心術”。書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豐富,從嬰兒的聽覺發展到老年人的聽覺衰退,再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聲音的感知差異,都進行瞭細緻的描繪。作者還探討瞭聽覺信息處理中的個體差異,這讓我意識到,每個人對聲音的理解和體驗都是獨一無二的。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聽覺的理解已經提升到瞭一個全新的層次,不再是簡單的“接收信號”,而是上升到瞭對聽覺過程的深度洞察。
評分說實話,我一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覺得可能就是一本比較枯燥的學術教材。但讀瞭幾章之後,我徹底改觀瞭。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吸引人,作者能夠將復雜的理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錶達齣來,並且穿插瞭大量的曆史典故和有趣的實驗設計,讓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感受到瞭科學探索的樂趣。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聽覺適應性”的討論,瞭解到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在麵對持續的聲音刺激時,學會忽略那些不重要的信息,從而節省認知資源,這讓我對自己的聽覺係統有瞭更深的認識。另外,書中對“聽覺錯覺”的講解也十分精彩,那些匪夷所思的聲音現象背後竟然有著如此閤理的心理學解釋,簡直像是在揭示一種“聽覺的魔法”。這本書不僅為我提供瞭紮實的理論基礎,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對聽覺心理學領域進一步探索的興趣,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運用這些知識,例如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改善聽力障礙者的溝通體驗。
評分我一直對聲音和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則為我打開瞭通往聽覺心理學世界的大門。作者以一種非常係統且易於理解的方式,闡述瞭聽覺感知、聽覺認知以及聽覺在人類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空間聽覺”的介紹,讓我們瞭解到耳朵是如何幫助我們判斷聲音的來源和距離,這對於我們的生存和互動至關重要。書中對“聲音的情感效應”的探討也讓我耳目一新,原來不同的音高、音色、節奏都能直接觸動我們的情緒,甚至影響我們的決策。這本書的結構清晰,邏輯嚴謹,每一章節都緊密相連,層層遞進,讓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逐步深入。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聽覺的理解不再是淺層的“聽到”,而是上升到瞭對聽覺過程的全麵認知,並且開始思考如何將這些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例如改善學習環境中的聲音設計,或者更好地欣賞和理解音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