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心理学导论(第6版)

听觉心理学导论(第6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布赖恩 C. J. 穆尔(Brian C. J. Moore) 著
图书标签:
  • 听觉心理学
  • 心理声学
  • 听觉感知
  • 认知心理学
  • 神经科学
  • 听力
  • 声音
  • 心理学
  • 第六版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32057
版次:6
商品编码:12318946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字数:3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听觉心理学导论(第6版)》是听觉及心理声学领域的经典教材,自1977年出版至今,《听觉心理学导论》经历了多次修订和更新,以吸收新的知识。现在呈现在您面前的,就是本书的新版——第六版。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声音特性与听感知之间的关系,内容包括:声音的物理特性、听觉系统的生理机能、频率选择性及掩蔽、响度知觉、基音感知、空间感知、复杂听场的知觉组织、语音知觉,以及助听器、人工耳蜗、高保真声音回放等应用问题。

  本书重点关注的内容是声学(psychoacoustics),也称为心理声学(psychological acoustics)或听觉感知(auditory perception)。而开篇讲的却是物理学领域中的声学知识(声音的物理学特征)以及对听觉系统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的介绍。这是因为,一章的内容是读者学习其他章节的必要的背景知识。因此,作者建议读者按照章节排列顺序阅读本书,因为后一章节中用到的概念,会在前面的章节中详细讲解。例如,响度知觉部分依赖于听觉系统的频率选择性,所以它被安排在第四章,而我们在第三章会讨论与频率选择性相关的内容。本书的内容并不是简单描述实验结果,而是从现象背后的机制这一角度去解释、分析这些实验结果。最后一章则介绍了声学概念和研究结果的一些实际应用。

  这本书适合作为心理学、言语与听觉科学、听力学,以及音频技术等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同时,也有许多研究者和专业人员会在日常工作中使用本书——可作为一本案头参考书,为专业人员提供相关背景知识。


作者简介

  布赖恩 C. J. 穆尔(Brian C.J. Moore):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学院院士、医学科学院院士。迟惠生: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玺宏: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陈婧:北京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目录

第一章 声音的性质与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

1 引言1

2 声音的物理特征1

3 线性的概念10

4 滤波器及其性质14

5 耳机17

6 听觉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18

7 听神经中的神经响应30

8 听觉系统中较高层次的神经响应41

9 总结和结论43

更多资料45

第二章 **听阈46

1 引言46

2 长时纯音的**听阈46

3 听力图和听力损失49

4 时域整合和多次查看51

5 一般结论53

更多资料53

第三章 频率选择性、掩蔽和临界带54

1 引言54

2 临界带的概念和功率谱模型55

3 估计听觉滤波器的形状57

4 其他反映听觉滤波的现象64

5 掩蔽模式和兴奋模式71

6 听觉滤波器的性质与掩蔽机制75

7 协同调制掩蔽释放:听觉中的谱时模式分析82

8 轮廓分析86

9 非同时性掩蔽87

10 非同时性掩蔽的抑制机制的证据93

11 信息掩蔽97

12 损伤听力的频率选择性98

13 总结100

14 附录:信号检测理论101

更多资料104

第四章 响度感知107

1 引言107

2 响度级和等响曲线107

3 响度的标定110

4 响度模型112

5 带宽对响度的影响113

6 响度的时间整合115

7 强度变化的检测和响度编码115

8 响度适应、疲劳和损伤风险122

9 听力损伤者的响度知觉异常127

10 总结132

更多资料134

第五章 听觉系统的时间处理135

1 引言135

2 通过区分相同幅度谱的刺激来测量时间分辨率:宽带声音136

3 通过振幅谱鉴别相同的刺激来测量时间分辨率:中心频率的影响138

4 使用窄带声音测量时间分辨率139

5 时间分辨率建模146

6 调制滤波器组151

7 持续时间辨别157

8 基于跨通道加工的时域分析158

9 结论160

更多资料161

第六章 基音感知163

1 引言163

2 基音感知理论163

3 纯音的基音感知164

4 复杂声的基音感知173

5 与模式识别和时间模型相关的实验证据179

6 复杂声基音感知的原理模型185

7 音乐的基音感知189

8 基音辨别的干扰192

9 总结193

更多资料194

第七章 空间感知195

1 引言195

2 纯音定位及偏侧性196

3 复杂声的偏侧定位202

4 混淆锥以及头部运动的作用208

5 单耳定位,耳廓的影响以及HRTF209

6 优先效应212

7 声音定位小结215

8 双耳掩蔽级差216

9 双耳系统的迟缓219

10 双耳处理模型220

11 视觉对听觉定位的影响221

12 距离感知222

13 总结223

更多资料224

第八章 听觉模式及目标感知225

1 引言225

2 音色感知和对象识别225

3 用以区分听觉对象的信息228

4 声音序列的感知238

5 知觉组织的一般规律242

6 总结247

更多资料248

第九章 语音感知250

1 引言250

2 语音的性质251

3 言语感知——言语何处特别 256

4 言语感知模型267

5 对于不变声学线索的搜寻与线索的多样性269

6 包络线索和时域精细结构的线索271

7 言语对于干扰影响的耐受性274

8 言语的信息掩蔽275

9 总结277

更多资料279

第十章 实际应用281

1 引言281

2 心理声学研究在缓解听力损失方面的应用281

3 高保真声音重放的心理声学286

4 音乐厅声场的评价297

5 总结和结论298

参考文献300

术语表353

索引35



听觉心理学导论(第6版) 简介 《听觉心理学导论(第6版)》是一本全面深入探讨人类听觉感知、认知与行为的学术专著。本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经典理论,为读者揭示了声音如何被我们接收、处理、理解,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情感和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声学物理学的基础原理,到复杂的大脑神经机制,再到听觉在艺术、交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听觉心理学导论(第6版)》提供了一个宏大而精细的听觉世界全景图。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枯燥的理论,而是通过生动详实的案例、清晰的逻辑结构和易于理解的语言,引导读者一步步探索听觉的奥秘。无论您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研究者,还是对听觉现象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都能从本书中获得深刻的洞见。 第一部分:听觉的物理基础与生理机制 在本部分,我们首先将从最基础的层面剖析声音的本质。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的物理属性(如频率、振幅、波形)又如何决定了我们感知到的音高、响度和音色?我们将深入探讨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以及在不同介质中的特性。 随后,我们将目光转向人体的听觉系统,详细解析其精妙的构造和复杂的功能。从外耳的收集声波,到中耳的机械传导,再到内耳的声电转换,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我们会详细介绍耳廓、耳道、鼓膜、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耳蜗等关键结构,并阐述它们各自在声音感知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特别是耳蜗这一微观而神奇的器官,我们将深入了解其内部的基底膜、毛细胞等细胞结构,以及它们如何将物理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 接下来,我们将追踪这条神经信号的“旅程”。从内耳产生的神经冲动,到听神经的传递,再到中枢神经系统各个层级的处理,我们将详细介绍声音信息在大脑中的“数据流”。我们会探讨声音信号如何沿着听觉通路(包括耳蜗核、上橄榄核、下丘、内侧膝状体等)传递,并在不同的脑区(如初级听觉皮层、二级听觉皮层、顶叶、颞叶等)被解析、整合。我们会介绍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的最新发现,揭示听觉信息在这些脑区的具体表征和处理方式。 第二部分:听觉的感知与认知过程 在理解了听觉系统的生理基础后,本部分将深入探讨人类在感知和认知层面如何处理声音信息。我们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声波,更主动地对其进行解释和理解。 我们将首先关注听觉感知的基本属性,包括: 音高感知: 为什么我们能区分高低不同的声音?我们将探讨音高感知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以及频率、响度、音色等因素如何共同影响我们对音高的判断。我们会介绍一些经典的感知模型,并讨论它们在解释音高感知中的优势与局限。 响度感知: 声音的强弱是如何被感知和量化的?我们将探讨响度与声压级、感知响度单位(如 Sone)之间的关系,并研究影响响度感知的因素,如持续时间、频率等。 音色感知: 为什么不同乐器演奏同一个音符听起来不同?我们将深入分析音色,即声音的“质感”,并探讨其与泛音、频谱、起音、衰减等物理特性的关联。我们将介绍音色感知在音乐欣赏、语音识别等领域的关键作用。 空间听觉: 我们如何知道声音来自哪个方向?我们将详细解析双耳听觉的原理,包括双耳时间差(ITD)和双耳强度差(IID),以及它们在大脑中如何被整合以实现声音定位。我们还会探讨声音反射、混响等环境因素对空间听觉的影响。 听觉注意力: 在嘈杂的环境中,我们如何聚焦于特定的声音?我们将探讨听觉注意力的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分心、听觉场景分析等,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我们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效率。 听觉记忆: 我们如何记住和回忆声音信息?我们将探讨短时听觉记忆(如回声记忆)和长时听觉记忆的形成、保持和提取过程,并分析听觉记忆在语言理解、音乐学习等方面的作用。 语音感知: 语言是我们最重要的一种交流方式,而语音感知是实现这一功能的核心。我们将深入分析语音的声学特征,以及大脑如何识别语音的音素、音节、词语和句子。我们将探讨语音感知中的共变性、多通道信息整合等复杂过程,并介绍语音识别的挑战和研究方法。 音乐感知与认知: 音乐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现象,其感知和认知涉及复杂的情感、认知和记忆过程。我们将探讨音乐的基本元素(旋律、节奏、和声)如何被感知,以及音乐如何唤起情感、引发联想,并在我们的大脑中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将介绍音乐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包括音乐的审美体验、音乐的社会功能等。 第三部分:听觉障碍、修复与应用 本部分将关注听觉的实际应用及其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前沿技术。 听觉障碍的成因与类型: 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种听觉障碍的成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如遗传)、后天性因素(如感染、外伤、噪音暴露、药物副作用、衰老等)。我们将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听觉障碍,如传导性听力损失、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混合性听力损失,以及中枢听觉处理障碍。 听力损失的评估与诊断: 我们将介绍用于评估听力损失的各种方法和工具,如纯音测听、声导抗测听、听觉脑干反应(ABR)等,并解释这些测试结果的意义。 听觉康复与干预: 针对不同类型的听觉障碍,我们将探讨各种康复和干预策略。这包括助听器的选择与验配、人工耳蜗的原理与应用、听觉言语训练等。我们将介绍这些技术如何帮助听力损失者重拾听力,改善生活质量。 噪音的听觉影响与防护: 噪音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听觉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我们将深入探讨噪音暴露对听觉系统的损害机制,以及长期暴露于高强度噪音可能导致的听力损失和耳鸣。我们还将介绍有效的噪音防护措施,包括个人防护和环境控制。 听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听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将探讨听觉在交流沟通(包括言语和非言语信息)、安全预警(如火警、警报声)、环境感知(如辨识周围声音以了解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新兴技术与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听觉研究和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我们将介绍一些前沿的听觉研究方向,如脑机接口在听觉领域的应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中的声音设计、人工智能在听觉信号处理中的应用等。我们将展望听觉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它可能为人类生活带来的更多可能性。 结论 《听觉心理学导论(第6版)》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学习平台,帮助您理解声音的奇妙世界,以及它在我们感知、认知、情感和行为中的核心地位。通过阅读本书,您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听”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科学,并从中获得启发,去更敏锐地感受身边的世界。本书的修订不仅仅是内容的更新,更是对听觉科学最新进展的整合,力求呈现一个最前沿、最权威的听觉心理学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觉得可能就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学术教材。但读了几章之后,我彻底改观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吸引人,作者能够将复杂的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穿插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有趣的实验设计,让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科学探索的乐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听觉适应性”的讨论,了解到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在面对持续的声音刺激时,学会忽略那些不重要的信息,从而节省认知资源,这让我对自己的听觉系统有了更深的认识。另外,书中对“听觉错觉”的讲解也十分精彩,那些匪夷所思的声音现象背后竟然有着如此合理的心理学解释,简直像是在揭示一种“听觉的魔法”。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听觉心理学领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例如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改善听力障碍者的沟通体验。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欲罢不能的书。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具有感染力,仿佛在娓娓道来一个关于声音的史诗故事。从古希腊哲学家对声音的早期思考,到现代神经科学对听觉神经通路的研究,这本书都进行了精彩的回顾。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听觉注意”的章节,了解到我们是如何在海量声音信息中筛选出我们真正关注的部分,这对于理解信息过载时代下的认知挑战非常有启发。此外,书中对“声音与记忆”关系的阐述也让我印象深刻,那些熟悉的旋律是如何唤起我们尘封的记忆,这背后有着怎样的神经机制?这本书不仅解答了我很多疑问,更提出了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让我对听觉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充满了好奇。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都受到了影响,开始更加敏锐地觉察周围的声音,并尝试去理解它们背后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声音和听觉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听东西就是耳朵接收声波,大脑处理一下就完事了,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背后那庞大而精密的心理学机制。从最基础的声波物理特性如何被我们的大脑解读成有意义的信息,到我们如何区分不同的声音,辨别声音的方向,甚至是对音乐和语音的理解,这本书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尤其是关于“听觉场景分析”的部分,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嘈杂的环境中我们依然能捕捉到想听的声音,这背后隐藏着多么复杂的认知策略。我还学到了声音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这对于我理解广告、音乐疗法等领域有了全新的视角。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和实验研究来支撑他的观点,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探索听觉的奇妙世界。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双“慧耳”,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周围的声音环境,也对人类的感知能力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惊讶。它不仅仅局限于基本的听觉生理机制,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宏观的听觉认知、听觉发展以及听觉与语言、情感、记忆等其他心理过程的相互作用。我被书中关于“声音的表征”和“听觉意象”的讨论所吸引,了解到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在没有声音输入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听”到熟悉的声音,这简直是听觉领域的“读心术”。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丰富,从婴儿的听觉发展到老年人的听觉衰退,再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声音的感知差异,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作者还探讨了听觉信息处理中的个体差异,这让我意识到,每个人对声音的理解和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听觉的理解已经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不再是简单的“接收信号”,而是上升到了对听觉过程的深度洞察。

评分

我一直对声音和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通往听觉心理学世界的大门。作者以一种非常系统且易于理解的方式,阐述了听觉感知、听觉认知以及听觉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空间听觉”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到耳朵是如何帮助我们判断声音的来源和距离,这对于我们的生存和互动至关重要。书中对“声音的情感效应”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原来不同的音高、音色、节奏都能直接触动我们的情绪,甚至影响我们的决策。这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每一章节都紧密相连,层层递进,让我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深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听觉的理解不再是浅层的“听到”,而是上升到了对听觉过程的全面认知,并且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例如改善学习环境中的声音设计,或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音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