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么》是生命科学的“圣*”。70多年前,物理学大牛薛定谔写就了分子生物学的奠基之作。《生命是什么》是生命系列其中之一,湖南科技出版社版本由剑桥大学授权,并由与霍金齐名的物理学家彭罗斯撰写前言,“它代表了一个物理学家力图理解一些真正的生命之谜的有力尝试,这位物理学家的深刻洞察力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组成的理解,值得一读再读”。
2018年新版的全新设计了版式、封面,提升了阅读体验,让读科普不再艰难。随书附赠价值39.6元由汪洁、吴京平掰开揉碎,带你懂科学好书的《经典科普解读课》6折券。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之一。它是为门外汉写的通俗作品,然而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深受本书影响,其中就包括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本书收录在剑桥Canto系列丛书中,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彭罗斯亲自撰写了前言,本书将《生命是什么》和《意识和物质》合为一卷出版,后者是薛定谔写的散文,文中研究了那些自古以来就使哲学家困惑迷离的问题,和这两篇经典著作放在一块的是薛定谔的自传。通过对他一生的回顾和引人入胜的描述,提供了他从事科学著作的背景材料。
埃尔温?薛定谔(1887-1961),奥地利物理学家。20世纪的前30年中物理学经历了一次大革命,解决了微观运动的基本规律问题。薛定谔生活在这个时代,1926年他提出了波动力学,是量子力学的标准形式之一。薛定谔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后来他的兴趣转向生命科学,1943年写的《生命是什么》,使薛定谔成为分子生物学的先驱。
这本书是一块有着多个晶莹刻面的瑰宝……人们可用仅仅几个小时去阅读它,而在一生中不再忘却。
——《科学美国人》
在这本小书中,薛定谔清晰而简明地回答了一个科学家企图解开生命奥秘时碰到的概念上的问题,它是大学生的必读书。
——保罗·戴维斯
1 生命是什么
第1章 经典物理学家走近这个主题
第2章 遗传机制
第3章 突变
第4章 量子力学的证据
第5章 对德尔勃吕克模型的讨论和检验
第6章 有序、无序和熵
第7章 生命是以物理学定律为基础的吗
后记 决定论与自由意志
2 意识和物质
第8章 意识的物质基础
第9章 了解未来
第10章 客观性原则
第11章 算术悖论:意识的单一性
第12章 科学与宗教
第13章 感知的奥秘
自传 译后记
第1章经典物理学家走近这个主题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研究的一般性质和目的
这本小册子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对大约 400名听众作的一次公开讲演。虽然一开始我就指出这是一个难懂的题目,即使很少使用物理学家最吓人的武器 ——数学演绎法,讲演也不可能是很通俗的,可是听众却基本上没减少。其所以如此,并非由于这个题目太简单,以至不必用数学就可以解释明白了,而是因为问题过于复杂,不可能完全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讲演至少还有一个特点 ——它还较为通俗,讲演者试图把那些介于生物学和物理学之间的基本概念,既向物理学家也向生物学家讲清楚。
尽管实际上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我的任务只限于讲一个想法 ——对一个重大问题做一点小小的评论。为了不迷失我们的方向,先把计划简要地勾画出来。
这个讨论得很多的重大问题是:
一个生命有机体的范围内在空间和时间中发生的事件,如何用物理学和化学来解释?
这本小册子力求阐明和获得的初步答案可概括为:
今天的物理学和化学在解释这些事件时显出的无能,绝不应成为怀疑它们原则上可以用这些学科来诠释的理由。
统计物理学 结构上的根本差别
如果说,只是为了对那些过去没有做成功的事重新激发起希望,那么上述这个注释就显得过于平淡了。更为积极的意义在于我们想说明,物理学和化学的这种迄今为止的无能为力是经过充分论证了的。
今天,由于生物学家,主要是遗传学家近三四十年来的创造性工作,关于有机体真实的物质结构及其功能的了解已经足以精确地说明,现代物理学和化学为什么还不能解释生命有机体范围内在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事件。
一个有机体的最具活性部分的原子排列及其相互作用方式,和迄今所有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作为实验和理论研究对象的所有其他的原子排列是根本不同的。除了深信物理学和化学的定律始终是统计力学性质的那些物理学家外,其他人会把我所说的这种根本差别看成是无足轻重且容易发生的1。这是因为他们会认为生命有机体的活性部分的结构非常特别,和物理学家或化学家在实验室里用体力或在书桌边用脑力所处理的任何物质完全不同,这种看法同统计力学的观点有关系2。既然生命有机体的活性部分具有如此特异的结构,要把物理学家或化学家曾经发现的定律和规则直接应用到这种系统的行为上去,而这个系统却又不具有作为这些定律和规则的基础的结构 ——要能直接应用,这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不能指望非物理学家能理解我刚才用那么抽象的词句所表达的“统计力学结构”的精确含义,更不必说去鉴别这些含义之间的关系了。为了让叙述增添一点声色,我先把后面要详细说明的内容提前讲一下:一个活细胞的最重要的部分 ——染色体纤丝 ——可以颇为恰当地称为非周期性晶体。迄今为止,在物理学中我们碰到的只是周期性晶体。对于一位并不高明的物理学家来说,周期性晶体已是十分有趣而复杂的东西了;它们构成了最有吸引力和最复杂的一种物质结构,由于这种结构,无生命的自然界已经使物理学家费尽心思了。可是,它们同非周期性晶体相比,还是相当简单而平庸的。两者之间结构上的差别,就好比一张是重复同一花纹的糊墙纸;另一幅则是堪称杰作的刺绣,比如说,一条拉斐尔花毡,它显示的并不是单调的令人讨厌的重复,而是那位大师精致的、有条理的、富含意义的设计。
把周期性晶体称为最复杂的研究对象之一,当然是对专门的物理学家而言。实际上,有机化学家在研究越来越复杂的分子时,已经非常接近“非周期性晶体”了,我认为其实那就是生命的物质载体。因此,有机化学家对生命问题已做出了重大贡献,而物理学家却几乎毫无建树,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一个朴素物理学家对这个主题的探讨
在简要地说明了研究工作的基本观点 ——或者不如说是最终的视角 ——以后,让我来描述一下如何走近这个主题。
首先我打算解释一下什么是“一个朴素物理学家关于有机体的观点”。这里我是指一位物理学家可能会想到的那些观点。这位物理学家在学习了物理学,特别是物理学的统计力学基础以后,开始思考有机体的活动和功能的方式。他忖量并自问:根据学到的知识,根据比较简明的基本的科学观点,能否对这个问题做出一些适当的解释呢?
他发现是能够做出解释的。下一步,他就开始把理论预见和生物学事实作比较。比较结果说明了他的观点大体上是合理的,但需要做一些修正。如此下去,他就逐渐接近正确的观点,或者谦虚点说,接近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
即使在此我是正确的,我也不知道这条探索途径是否真正是最好的和最简单的。不过,这毕竟是我的途径。这位“朴素物理学家”就是我自己。除了这一条曲折的道路外,我找不到通往这个目标的更好的、更清晰的方法。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并非一帆风顺,它要求读者投入相当的专注力。其中关于“自组织现象”和“耗散结构”的讨论,涉及一些较为深奥的数学和热力学概念。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初期可能会感到一定的门槛,但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他没有直接展示公式,而是通过大量的类比和情景模拟来构建认知模型。比如,他用一个不断流动的漩涡来解释生命如何维持自身的稳定状态,这种具象化的描述极大地降低了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我喜欢这种挑战性,因为它带来的回报是巨大的——当你真正理解了生命如何利用能量梯度来维持其高度有序性时,你对生命活动中那种永不休止的“努力”便有了更深层次的共鸣。它不再是神秘的魔法,而是遵循宇宙法则的高级物理现象,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启发。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准,从宏观的宇宙背景,逐步聚焦到分子层面,最后又将目光投向了生命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角色。这种结构安排,让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被赋予了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观察者,既能看清细胞内的精妙运作,又能感知生物圈的呼吸与脉动。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探讨人类在生命之树上的位置时,并没有陷入物种中心主义的窠臼,而是用一种非常谦逊和客观的笔调,讨论了人类意识和复杂行为的生物学基础。这种将“我们是谁”与“生命是什么”进行有机联结的处理方式,使得全书的立意拔高了一个层次,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更像是一次对自身存在的深刻反思。整本书读完后留下的余味,是那种对自然界无尽复杂性和优雅性的由衷赞叹。
评分这本关于生命本质的著作,无疑是一次思想的探险。它没有像很多科普读物那样,一上来就用复杂的生物学术语将读者困住,反而以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口吻,引导我们重新审视“活着”这个最基本却又最玄奥的概念。作者在开篇就抛出了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我们如何定义生命的边界?是基于新陈代谢的化学反应,还是信息传递的复杂性?那种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仿佛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迷宫,每走一步,都有新的视角出现。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生命起源时,那种既尊重现有科学证据,又保持开放性探索的精神。它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详尽地梳理了从化学演化到第一个自复制单元的漫长历程中的关键瓶颈和可能的解决方案。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信息”与“物质”如何协同作用的阐述,那种感觉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每上升一点,视野就开阔一分,对脚下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产生了全新的敬畏。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未来”和“伦理”的问题时,展现出了惊人的前瞻性。在详细阐述了生命的运作机制之后,作者自然而然地将讨论引向了基因编辑、人工合成生命等前沿科技对“生命定义”的冲击。他并没有给出简单的褒贬,而是细致地分析了每一种技术突破可能带来的哲学和社会层面的连锁反应。这种审慎的态度,让我感到作者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家。他引导读者思考,当我们拥有了改造生命的能力时,我们应该如何界定“自然”与“人工”的界限?这种对未来可能性的预判,以及对现有知识框架的不断拷问,使得这本书即便是对当下最热门的生物技术话题,也能提供一个扎实而深刻的背景参考。它不是一本停留在现象描述上的书,而是一部催人深思的生命哲学指南。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生命多样性背后统一规律的深刻揭示。它没有仅仅罗列各种生物的奇特之处,而是像一个高明的建筑师,展示了构建所有生命形式的那些基本“蓝图”是如何被反复使用和微调的。我读到关于细胞结构如何成为所有已知生命体的通用模块时,那种“啊哈!”的顿悟感是难以言喻的。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在描述DNA与蛋白质互作的动态过程时,简直像是在观看一场微观世界的芭蕾。他成功地将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如熵增定律,巧妙地引入到生物学的叙事中,解释了生命如何在局部对抗无序,形成高度组织化的结构。这不仅仅是生物学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跨学科的智慧集成,它迫使我跳出纯粹的生物学范畴,去思考生命在宇宙尺度上所占据的独特位置和意义。读完这部分,我对那些教科书上枯燥的细胞器描述,立刻有了立体而鲜活的理解。
评分一共买了五本书,这本书是最厚的。书还没看。只是看了一下目录。感觉还是挺精彩的。
评分质量非常好,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非常仔细、严实,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京东618,满200-100,配上优惠券,非常划算
评分又到一年一度的买书盛宴,可惜东哥今年不太给力,优惠力度太小家子气了,发券也是偷偷摸摸的耍人玩,还好准备的早,存了几张优惠券,看到心水的书参加活动,第一时间就下单了,送货很快,到手品相完美,现在优惠也玩起心理战了,最后几个小时放水优惠券,没经验和控制力,容易上头买一堆用不上的书,希望大家别被套路了,不过京东确实是买书人的福地,必须赞一个
评分久闻其名,但还没看
评分非常好的读物,买了整个系列的,京东到货及时,就是有点破损
评分朋友推荐,好书。
评分在读书声里没有无聊,在世事纷扰中自有桃源。
评分一套49本,还差一本,菜场暂时无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