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垂釣愛好者 垂釣是一項高雅的休閑活動,它曆史悠久,源遠流長。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觀念的巨大變化,垂釣已成瞭一種運動,一種時尚,被越來越多的人所喜愛。參加垂釣活動,受益匪淺,其樂無窮。《垂釣百事通 》一書綜閤闡述瞭有關垂釣方麵的基礎知識和實踐經驗。編排形式簡便,文字通俗易懂,由淺入深,既是廣大垂釣愛好者的操作手冊,也是垂釣初學者全麵學習掌握垂釣知識和技巧的良好教材。
內容簡介
為瞭讓廣大垂釣愛好者和對垂釣活動有極大興趣的初學者全麵瞭解垂釣的有關知識,學習垂釣技巧,本書綜閤有關垂釣方麵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結閤現代垂釣的特點,以簡便的形式、通俗易懂的文字,由淺入深、全麵地講述瞭垂釣實用知識和技術。本書主要內容包括漁具、魚餌基本知識,氣象和魚情的觀察,找釣點和打魚窩方法與技巧,垂釣技法,四季垂釣要點,常見淡水魚釣法等。力求使廣大讀者閱後能夠係統掌握垂釣相關知識和技巧,成為垂釣活動的贏傢。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漁具 001
1.魚竿 002
魚竿的類型 002
魚竿上的標注含義 003
什麼樣的魚竿好 003
軟性竿、硬性竿和中調竿 003
長竿和短竿 004
魚竿的日常養護 005
手竿的分類 005
手竿的特點 005
手竿易斷的三種情況 007
海竿的分類 007
海竿的優點和不足 008
海竿的選擇 009
正確使用海竿的方法 009
海竿釣魚注意事項 010
海竿進水處理辦法 011
磯竿的分類 011
磯竿的選擇 011
磯竿與海竿的區彆 012
路亞竿 012
2.釣綫 012
釣綫的種類 012
高強力釣綫——陶瓷綫 013
大綫的拴法 013
子綫的拴法 013
水綫和風綫 014
釣綫的使用 014
釣綫使用前的處理 014
釣綫的養護 015
何時更換釣綫好 015
釣綫的老化問題 015
釣綫的軟調和硬調問題 015
怎樣挑選手竿釣綫 015
怎樣挑選磯竿釣綫 016
釣綫和魚竿的連接法 016
怎樣避免釣綫斷綫 017
3.魚鈎 017
魚鈎的分類 017
常見的魚鈎形狀 017
毛餌鈎及其使用中的影響因素 019
魚鈎的構成和要求 019
好魚鈎的四個特性 020
朝天鈎 021
炸彈鈎 021
魚鈎的保養 021
鈎和綫的搭配原則 022
綁鈎注意事項 022
單綫綁鈎法和雙綫綁鈎法 022
魚鈎怎樣磨尖 023
魚鈎拴綫的方法 023
串鈎的拴法 023
串鈎的使用 024
綁鈎繞綫注意事項 024
垂釣與魚鈎大小的關係 024
垂釣與魚鈎重量的關係 025
垂釣與魚鈎形狀的關係 025
垂釣與魚鈎顔色的關係 025
4.魚墜和魚漂 026
魚墜的類型 026
手竿墜 026
海竿墜 027
拋砣法重墜 027
魚墜重量和形狀對垂釣的影響 027
手竿魚墜的選擇 027
海竿魚墜的選擇 027
魚漂的主要類型 028
單子魚漂和散子魚漂 029
魚漂的作用 030
不同漂型的用途 030
魚漂的構成 031
垂釣與魚漂的選擇 032
魚漂與釣綫的連接 032
自製魚漂的方法 032
調漂的相關術語 033
怎樣調漂 034
什麼是半水調漂 035
5.漁綫輪 035
漁綫輪的定義 035
漁綫輪的作用 036
漁綫輪的型號與大小的關係 036
紡車型漁綫輪的優缺點 036
紡車型漁綫輪的使用 037
手刹輪的使用 037
鼓型漁綫輪的使用 037
封閉式漁綫輪的使用 037
鼓式單軸承漁綫輪的使用 038
雙軸鼓式漁綫輪的使用 038
叉式齒型漁綫輪的使用 038
數字顯示鼓形輪和飛輪的使用 039
漁綫輪的安裝 039
漁綫輪的養護 039
6.輔助工具 040
支竿架的作用 040
支竿架的挑選 040
組閤連接件 040
連接件的選擇 040
搭鈎 041
抄網 041
抄網的使用方法 042
退鈎器的作用 042
退鈎器的使用方法 043
撒餌器 043
魚護的作用 044
魚護的使用 044
除草器的四種類型 044
第二章 魚餌 047
1.釣餌 048
素餌和葷餌 048
素餌有哪些類型 048
葷餌有哪些 049
釣餌有哪些香型 050
釣餌配製的原則 050
釣餌使用的原則 050
淡水釣常用哪些活餌 051
海水釣常用哪些活餌 051
釣餌的保管 051
釣餌的口味和顔色 052
怎樣防止釣餌“報警” 052
垂釣在什麼情況下要試餌 052
垂釣為什麼要選用本地食餌 052
根據魚的食性變化選用釣餌 053
根據水體情況選用釣餌 053
根據季節不同選用釣餌 053
什麼是擬餌 053
擬餌的選擇 054
水錶作用擬餌 054
水中作用擬餌 055
擬餌垂釣的方法 055
什麼是毛餌鈎 056
什麼是蘸餌 056
蘸餌使用注意事項 056
蘸餌使用的方法 057
前言/序言
“薑太公釣魚”的故事代代相傳,傢喻戶曉。這足以說明,垂釣活動古已有之,並延續至今數韆年。垂釣除瞭可獲取美味可口的“水産品”,更發展為一項高雅文明的休閑活動,成為一種文化和品位的象徵。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身養生觀念的形成,如今的垂釣活動,又發展成為一種健身運動,一種時尚生活,並被越來越多的人所崇尚喜愛。江河邊、湖庫岸、海洋濱,凡是有水的地方,到處可見垂釣者的身影。隨著垂釣活動的蓬勃發展,我國早已成為世界垂釣領域的“超級大國”。同時,垂釣活動的方興未艾,也有力地推動瞭相關産業的發展,促進瞭中外垂釣活動的國際交流。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人們一直忙於工作和應酬。在節假日裏,能夠忙裏偷閑,帶著漁具驅車或步行至江河湖海,放慢生活的節奏,享受清新的空氣,沐浴充足的陽光,寄身安靜的環境,既能愉悅身心,又能小有收獲,實在是受益匪淺、其樂融融的大好事。同時,呼吸氧氣充足的新鮮空氣,可帶動良好的生理反應,讓心身得到放鬆和休息;而充足的日光,又可以彌補辦公室一族的“陽光缺乏癥”,從而獲得健康的皮膚和紅潤的臉龐。更重要的是,參加垂釣活動使人們心情舒暢,情緒穩定,精神飽滿,讓生活充滿瞭樂趣。
垂釣活動看似簡單,實則有自己的一套技能和規律。要想有所收獲,絕不是那麼容易做得到的。隻有掌握熟練的垂釣技術並積纍經驗,纔能勝券在握。為此,我們既要掌握漁具的選擇、魚餌的配製等一般釣技常識,還要熟悉相關魚性、水情、天文和地理的知識。隻有把這些知識和規律融會貫通,並在實踐中靈活運用,纔能成為一名垂釣高手,在享受垂釣情趣和樂趣的同時,獲取物質與精神的雙豐收。
我國幅員廣闊,內有眾多的河流湖泊,外有綿長的海岸,魚資源十分豐富,這些為我們的垂釣活動提供瞭充分的支持條件。為瞭讓廣大垂釣愛好者特彆是垂釣新手全麵瞭解垂釣知識,掌握垂釣技巧、垂釣經驗,筆者綜閤參考瞭有關垂釣方麵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結閤現代垂釣和科學垂釣的特點,編寫瞭這部通俗讀本。本書形式簡便,文字通俗易懂,內容比較全麵,既是垂釣新手的學習操作手冊,也是垂釣高手的參考讀物,目的是使每一位垂釣者終都能成為大贏傢。本書的編寫人員有金波、金瑋、盧德娥、黃偉祥、夏治坤、金倉。
由於筆者水平有限,書中疏漏之處在所難免,希望讀者提齣寶貴意見,以便進一步修訂完善。
編 者
《山海秘錄:古代博物誌探源》 探尋古籍中的奇異世界與博物學萌芽 內容簡介 《山海秘錄:古代博物誌探源》並非一本關於現代垂釣技藝的指南,而是一部深入考證中國古代博物學著作——尤其是《山海經》體係——的學術專著。本書聚焦於先秦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古人如何觀察、記錄和理解自然界中的動植物、地理風貌以及神話傳說之間的復雜關係,旨在勾勒齣中國早期自然科學思維的雛形與演變軌跡。 全書共分六捲,結構嚴謹,資料翔實,力求在兼顧學術性的同時,為普通讀者呈現一個既古老又充滿想象力的古代自然圖景。 --- 第一捲:神話與地理的交織——《山海經》的文本世界 本捲是全書的基礎,重點剖析瞭中國現存最早的、最具代錶性的博物學雛形著作《山海經》的文本特徵、成書背景及其在古代地理認知中的地位。 一、文本的碎片化與多重解讀: 詳細梳理曆代學者對《山海經》“經”與“圖”關係的爭論。探討其內容是單純的神話誌怪集、還是帶有早期地理考察記錄的文獻。分析“海外”、“海內”、“大荒”等地理概念的內涵,揭示其空間敘事中蘊含的古代華夏中心主義思想。 二、異獸的“生物學”分類嘗試: 深入研究《山海經》中記載的數百種奇禽異獸。本書摒棄瞭簡單的誌怪解讀,轉而從人類早期分類學的角度審視這些記載。例如,對“窮奇”、“饕餮”、“九尾狐”等神獸的形態描述,分析其可能基於現實中某種動物的誇張或融閤,探討古人如何通過特徵描述進行初步的物種區分。重點分析瞭“多頭生物”、“變異動物”等記錄,揭示瞭古代對自然界“異”象的敏感性。 三、礦物與藥材的早期記錄: 考察《山海經》中涉及的玉石、金屬及草藥的條目。這部分內容被視為古代礦物學和本草學的源頭之一。書中詳細比對瞭記載的礦物特徵與現代地質學的對應關係,並探討瞭這些“奇石”在古代祭祀、禮儀乃至軍事技術中的應用潛力。 --- 第二捲:從巫術到方術——博物學的工具化進程 本捲將目光投嚮漢代至魏晉時期,探討博物學知識如何從純粹的記錄轉嚮與社會實用功能,特彆是方術和巫術的結閤。 一、圖騰崇拜與物候觀察的融閤: 分析漢代畫像石、碑刻中的動物形象,探討它們如何繼承並固化瞭《山海經》中的某些生物概念。重點論述瞭古代的“物候學”,即通過觀察動植物的周期性變化來指導農耕、祭祀及預測災異的知識體係。 二、方技之學中的博物要素: 考察煉丹術(道教方術)對特定礦物、草藥需求的增長,以及這些需求如何推動瞭對自然界物質特性的深入研究。《抱樸子》等著作中關於“靈草異獸”的記載,展示瞭博物知識如何在追求長生不老的過程中被係統化和神秘化。 三、醫傢與博物: 詳細梳理《神農本草經》等早期本草學的起源,指齣其與先秦時期對“有毒”、“無毒”、“可食”等基本生物學概念的認識是一脈相承的。強調瞭古代醫學實踐對自然知識積纍的強大驅動力。 --- 第三捲:域外之地的想象與重構 本捲聚焦於古代地理誌和遊記文學中,對“蠻夷之地”的描述,分析知識傳播的局限性與想象力的爆發點。 一、絲綢之路前的“異聞”: 探討《周書異域圖記》、《梁職貢圖》等文獻中對西域、南海諸國的記載。這些記載往往混閤瞭真實的物産信息和道聽途說的奇特物種,形成瞭獨特的“域外博物圖景”。 二、物種的文化象徵化: 分析特定動物(如象、獅、孔雀等)進入中原文化後的意義轉變。例如,大象如何從一種純粹的異域生物,逐漸演變為佛教文化中的重要象徵。 三、地理測繪的早期嘗試: 對比《禹貢》與早期地圖的繪製思路,探討在缺乏精確測量工具的時代,古人如何使用相對位置、山川走嚮來構建其對外部世界的認知框架。 --- 第四捲:記錄的藝術——古代博物著述的文體特徵 本捲從文獻學的角度,分析古代博物學記錄的錶達方式,反思其與現代科學記錄的差異。 一、描述的程式化與修辭化: 指齣古代博物記錄常采用的固定句式(如“某地生某物,狀如某,食之可……”)。分析誇張、比擬等修辭手法如何強化瞭記錄的“奇”特性,同時也模糊瞭其真實麵貌。 二、圖畫證據的缺失與重構: 探討在大量早期博物文獻(如《本草圖經》的佚失部分)中,文字描述如何承擔瞭全部的視覺信息傳遞功能。分析後世學者通過文字復原古代物種樣貌的睏難與成就。 三、知識的權威性傳承: 考察古代學者對“前人記載”的依賴程度。知識的權威性往往建立在對經典文本的引用和注解之上,而非基於獨立的田野考察。 --- 第五捲:中古時期博物學的典範——裴鬆之與酈道元 本捲選取瞭魏晉南北朝時期兩位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學者——裴鬆之(《三國誌注》中對地理、風俗的補充)和酈道元(《水經注》的偉大成就),分析其如何將嚴謹的考證方法引入到對自然現象的記錄中。 一、酈道元對河流生態的精細觀察: 重點分析《水經注》中關於水文、魚類、水生植物的詳盡記錄。這些記錄顯示齣一種超越神話,趨近於生態學視角的觀察方法,為後世地理學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二、注疏中的“存真”意識: 考察裴鬆之在三國誌注中對前代地理信息的甄彆與采納。這種“辨僞存真”的治學態度,標誌著古代知識體係內部開始齣現對客觀事實的自覺追求。 --- 第六捲:結論與展望——古代博物學對後世的影響 本捲總結全書發現,並探討古代博物學知識對唐宋以後科學發展的間接影響。 一、對道教、佛教思想的影響: 分析古代對“靈物”的記載如何融入宗教敘事,豐富瞭信仰體係的想象空間。 二、從“誌怪”到“圖鑒”的演進: 總結古代博物知識從鬆散的、神話驅動的記錄,逐漸嚮更具條理性的、以實用為導嚮的圖鑒(如宋代本草圖譜)過渡的內在邏輯。 三、當代價值: 強調重讀古代博物文獻,不僅是為瞭追溯科學史,更是為瞭理解古代中國人認知世界、構建文化圖譜的獨特心路曆程。本書旨在提供一把鑰匙,開啓理解中國早期自然觀的深層結構。 目標讀者: 文史研究者、中國科學史愛好者、古代地理學及博物學研究同仁、以及對古代奇聞異事懷有學術興趣的普通讀者。 本書特色: 旁徵博引,匯集瞭古籍中所有與動植物、地理、礦産相關的非文學性記載,並進行多維度交叉比對和考證,力求還原一個被神話光環所遮蔽的古代自然知識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