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植物誌(第2捲)

杭州植物誌(第2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杭州植物園 著
圖書標籤:
  • 杭州植物誌
  • 植物學
  • 植物分類學
  • 杭州植物
  • 浙江植物
  • 維管植物
  • 種子植物
  • 開花植物
  • 植物區係
  • 植物誌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8170956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242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李攀、傅承新主編的《杭州植物誌(第2捲)(精)》共記載杭州八區(上城區、下城區、江乾區、拱墅區、西湖區、濱江區、蕭山區、餘杭區)的野生和習見栽培的被子植物66科,281屬,529種,6亞種,30變種,2變型;其中包括本誌作者最近發錶的浙江新記錄1個,杭州新記錄18爪。每種植物有名稱、形態特徵、産地、生長環境、分布及用途等的介紹,並附有插圖531幅及彩照50幅。

目錄

50.懸鈴木科Platanaceae
51.豆科Fabaceae
52.酢漿草科Oxalidaceae
53.牻牛兒苗科Geraniaceae
54.旱金蓮科Tropaeolaceae
55.蕓香科Rutaceae
56.苦木科Simaroubaceae
57.楝科Meliaceae
58.遠誌科Polygalaceae
59.大戟科Euphorbiaceae
60.交讓木科Daphniphyllaceae
61.水馬齒科Callitfichaceae
62.黃楊科Buxaceae
63.漆樹科Anacardiaceae
64.鼕青科Aquifoliaceae
65.衛矛科Celas~aceae
66.省沽油科Staphyleaceae
67.槭樹科Aceraceae
68.七葉樹科Hippocastanaceae
69.無患子科Sapindaceae
70.清風藤科Sabiaceae
71.鳳仙花科Balsaminaceae
72.鼠李科Rhamnaceae
73.葡萄科Vitaceae
74.杜英科Elaeocarpaceae
75.椴樹科Tiliaceae
76.錦葵科Malvaceae
77.梧桐科Sterculiaceae
78.獼猴桃科Actinidiaceae
79.山茶科Theaceae
80.藤黃科Clusiaceae
81.檉柳科Tamaricaceae
82.堇菜科Violaceae
83.大風子科Flacou~iaceae
84.旌節花科Stachyuraceae
85.鞦海棠科Begoniaceae
86.瑞香科Thymelaeaceae
87.鬍頹子科Elaeagnaceae
88.韆屈菜科Lythraceae
89.石榴科Punicaceae
90.菱科Trapaceae
91.藍果樹科Nyssaceae
92.八角楓科Alangiaceae
93.桃金娘科Myrtaceae
94.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
95.柳葉菜科Onagraceae
96.小二仙草科Haloragaceae
97.五加科Araliaceae
98.傘形科Apiaceae
99.山茱萸科Cornaceae
100.杜鵑花科Ericaceae
101.紫金牛科Myrsinaceae
102.報春花科Primulac朗e
103.柿科Ebenaceae
104.山礬科Symplocaceae
105.野茉莉科Styracaceae
106.木犀科Oleaceae
107.馬錢科Loganiaceae
108.龍膽科Gentianaceae
109.夾竹桃科Apocynaceae
110.蘿蘑科Asclepiadaceae
111.鏇花科Convolvulaceae
112.紫草科Boraginaceae
113.馬鞭草科Verbenaceae
114.唇形科Lamiaceae
115.茄科Solanaceae
中名索引
拉丁名索引
《中國南方熱帶雨林植物多樣性研究》 捲帙浩繁的生態學巨著,深入剖析中國熱帶雨林的生命脈絡 第一章:緒論——熱帶雨林的全球意義與中國版圖 本書是國內植物學界一項裏程碑式的成果,聚焦於中國南方熱帶雨林生態係統。我們首先從全球尺度闡述瞭熱帶雨林作為地球“之肺”的關鍵角色,其在調節全球碳循環、維持生物多樣性熱點中的不可替代性。隨後,我們將目光聚焦於中國,詳細勾勒齣海南、雲南南部及西藏部分地區所構成的獨特熱帶雨林地理分布格局。 本捲的立足點在於強調“研究的必要性”: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加劇,這些珍貴的生態係統正麵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因此,係統性、前沿性的植物學調查與生態學分析,成為製定有效保護策略的科學基礎。本書的整體目標是構建一個詳盡的、可量化的熱帶雨林植物物種名錄與群落結構模型,為國傢生態安全提供堅實的科學支撐。 第二章:研究區域的自然地理與氣候特徵 要理解植物的生存之道,必須透徹理解其生境。本章詳盡描述瞭研究區所涉及的復雜地形地貌。從海拔跨度極大的季風山地到低窪的衝積平原,不同的地形梯度直接塑造瞭微氣候的差異。 氣候部分著重分析瞭季風氣候的典型特徵:全年高溫多雨,但季節性降水集中度極高,這要求雨林植物必須發展齣特有的生理適應機製,例如滴水葉尖、闆狀根等。我們引入瞭高分辨率的氣象數據,對比瞭不同小氣候區(如山坡嚮陽坡與背陰坡)的年平均溫差、相對濕度波動,並結閤土壤理化性質(如酸堿度、有機質含量),為後續的植物區係劃分奠定瞭環境背景。 第三章:熱帶雨林植物區係分類與演化曆史 本章是本書的植物學核心。我們采用瞭最新的分子係統學研究成果,對中國南方熱帶雨林中的維管植物進行瞭全麵的區係分類修訂。 區係組成分析: 識彆齣區域內主要的植物區係成分,重點探討瞭古熱帶成分(如蘇鐵目、木蘭目等古老類群)與新熱帶成分的共存現象,揭示瞭該區域作為古老植物“避難所”的曆史地位。 特有種的地理分布格局: 詳細記錄並描述瞭在研究區域內首次發現或僅分布於此的特有物種。通過空間生態學模型(如MaxEnt),分析瞭這些特有種的當前適宜生境範圍,並預測瞭其在未來氣候情景下的潛在分布變化。 科屬的物種豐富度比較: 運用辛普森指數、香農指數等多樣性指標,對不同植被類型(如季雨林、山地雨林、溝榖雨林)下的優勢科屬進行瞭量化比較,揭示瞭哪些植物類群構成瞭區域生物多樣性的核心支柱。例如,我們發現特定藤本植物科的物種密度遠超全球平均水平。 第四章:雨林植被群落結構與垂直分層動態 熱帶雨林以其復雜的多層次結構著稱。本章通過野外樣地調查和遙感技術相結閤的方式,深入解析瞭雨林群落的垂直結構和水平異質性。 垂直分層: 精確測量瞭林冠層(>30米)、中層、林下層和地被層的物種組成和生物量分配。我們特彆關注瞭高大喬木的冠層形態,以及附生植物(如蘭科、鳳梨科)在不同高度的附著密度和生態功能。 群落演替動態: 選取瞭若乾次生演替林地和原生林地進行長期監測。通過對比不同年齡階段的群落結構變化,我們描繪瞭從先鋒種到頂級群落的演替路徑,揭示瞭關鍵物種(如特定先鋒喬木)在群落恢復中的調控作用。 生物量估算與碳儲量評估: 運用非破壞性測量方法,估算瞭不同類型雨林植被的生物量。本節提供瞭精確到公頃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數據,並初步計算瞭該區域森林生態係統所固存的碳儲量,為區域碳匯研究提供瞭基礎數據。 第五章:關鍵生態過程——傳粉、種子散布與土壤微生物互作 植物的生存不僅依賴於自身的適應性,更依賴於與其共存的其他生物的互動。本章轉嚮生態功能的深入研究。 傳粉者-植物互作網絡: 記錄瞭超過兩百種開花植物的傳粉者(昆蟲、鳥類、蝙蝠)。我們構建瞭詳細的互作網絡圖,識彆齣高度依賴特定傳粉者的“關鍵物種”,並分析瞭網絡結構對喪失某一部分傳粉者的敏感性。 種子散布策略的區域特異性: 針對主要樹種,研究瞭其種子的大小、重量、外形特徵,並結閤動物行為學觀察,確定瞭主要的散布者(如地棲哺乳動物、攀援靈長類)。特彆探討瞭山體陡峭區域,風力與重力散布所占的比例。 土壤養分循環與菌根共生: 考察瞭熱帶雨林土壤中磷、氮的動態循環。深入分析瞭本土優勢樹種與土壤真菌形成的菌根(特彆是叢枝菌根和外生菌根)的共生效率,證明瞭高效的養分吸收機製是維持熱帶雨林高生産力的關鍵。 第六章:保護生物學意義與管理建議 基於前述的詳盡數據和分析,本章提齣瞭針對中國南方熱帶雨林植物多樣性的保護策略。 棲息地破碎化影響評估: 結閤GIS和遙感影像,量化瞭過去三十年來森林覆蓋率的下降和斑塊破碎化的程度。模擬瞭不同廊道連接方案對種群遺傳交流和物種擴散的潛力影響。 瀕危物種的保護優先級排序: 綜閤考慮瞭物種的特有性、種群數量、生境狹窄程度和氣候變化敏感性,製定瞭“紅皮書”更新的初步推薦名錄。 可持續利用與社區參與: 討論瞭如何在保護核心區的同時,通過生態旅遊、可持續采收非木材林産品等方式,促進當地社區的經濟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本書強調,保護工作必須深入到地方社區的文化和生計之中。 結語:未來的研究方嚮 本書為後續的生態係統功能研究、氣候變化響應機製探索以及更深層次的植物基因組學研究奠定瞭堅實的田野數據基礎。它不僅是一部植物學專著,更是一份對中國乃至全球熱帶雨林珍貴遺産的科學宣言。

用戶評價

評分

一直以來,我對自然科學的興趣都源於一種樸素的好奇心。對於《杭州植物誌(第2捲)》的期待,更多的是源於我對未知世界探索的渴望。我常常在想,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孕育瞭多少神奇的生命?它們是如何生存,如何繁衍,又如何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雖然我並非植物學專業齣身,但我相信,任何一本嚴謹的學術著作,都能為普通人打開一扇認識世界的新窗口。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它將我們熟悉的“杭州”與“植物誌”這兩個概念巧妙地結閤在一起,讓我充滿瞭對內容的好奇。我期待它能夠用一種清晰易懂的方式,讓我瞭解杭州豐富多樣的植物種類。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在杭州生活的居民,我一直對我們這座城市獨特的自然風光感到驕傲。西湖邊的垂柳、龍井茶園的茶樹、九溪煙樹的竹林……這些景象早已融入瞭我的生活。但說實話,我對這些植物的瞭解僅停留在錶麵。偶然得知《杭州植物誌(第2捲)》齣版的消息,我立刻被吸引瞭。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座城市,首先要瞭解它的自然生態。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植物圖鑒,更是一份關於杭州“綠色基因”的百科全書。我期待著通過它,能夠重新認識那些我習以為常的植物,發現它們不為人知的細節,比如它們的花期、果實、甚至是一些民間的使用價值。

評分

當《杭州植物誌(第2捲)》送到我手中時,我第一眼就被它厚重的質感和嚴謹的設計所吸引。作為一名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的普通讀者,我雖然無法深入研究其學術價值,但這本書本身就傳遞齣一種強大的信息:它記錄瞭杭州這片土地上生命存在的痕跡,是這座城市自然生態的一份寶貴檔案。我期待,在翻閱這本書的過程中,能夠觸摸到那些被時間沉澱下來的自然知識,感受到生命的頑強與多樣。即使我無法完全理解書中的每一個專業術語,但光是看到那些精美的插圖和細緻的描述,就足以激發我對於周圍環境的關注和熱愛。這本書,在我眼中,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扇通往自然深處的大門。

評分

拿到《杭州植物誌(第2捲)》的時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這不僅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知識和曆史的沉澱。我一直對地方誌類的書籍情有獨鍾,覺得它們承載著一個地域的記憶和文化。雖然我可能不會成為這本書的深度使用者,不會去考究每一個物種的分類和分布,但我相信,它所記錄的,是杭州這片土地上不可磨滅的生命印記。想象一下,書中所描述的那些植物,也許就在我每天經過的公園裏,抑或是在那些我尚未踏足的山野之中。它們默默地生長,經曆瞭風雨,見證瞭時代的變遷。這本書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用最詳實的方式,講述著這座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即使我隻是偶爾翻閱,也能從中汲取到一份寜靜和對生命奧秘的敬畏。

評分

一本期待已久的大部頭終於捧在瞭手裏,雖然名字是《杭州植物誌(第2捲)》,但初拿到手,那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裝幀就已經讓我愛不釋手。我不是植物學專傢,對各種拉丁文的學名也一知半解,但作為一名熱愛杭州這片土地的人,我對這座城市的一草一木都充滿瞭好奇。尤其是在接觸瞭一些自然紀錄片和戶外徒步活動之後,我越來越渴望能夠更深入地瞭解我們身邊那些沉默而美麗的生命。翻開這本書,我首先被其嚴謹的排版和細緻的插圖所吸引。那些手繪的植物插圖,綫條流暢,色彩逼真,仿佛能將我帶到清晨的露珠和午後的陽光下,親眼看到這些植物的真實模樣。盡管我無法一一辨認圖中的所有物種,但光是欣賞這些藝術品般的插圖,就已經是一種享受。而且,我知道一本植物誌的編纂需要耗費多少心血和時間,能夠擁有一本如此厚重、如此用心的作品,我感到十分慶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