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多都在忙着一个古代碑刻的整理项目,手头接触的篆书资料五花八门,很多都是残泚断篇,看着让人心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才深刻体会到像“赵之谦篆书许氏说文叙”这样完整、高质量的范本是多么珍贵。赵之谦的篆书,在我看来,是清代碑学运动的一个高峰,他没有完全沉溺于汉碑的雄强,也没有一味模仿“吴体”的甜媚,他从《石鼓文》和金文的古奥中汲取了力量,但又用自己独到的文人趣味去润饰和提炼。这本书里收录的这几篇“说文叙”,尤其精彩,它们既有说文解字那份古雅的韵味,又明显带着赵氏篆书那种笔法中锋用笔、力透纸背的硬朗。我特别欣赏他处理“之”“其”“于”这类高频字的结体方式,总能在一堆方正的结构中找到一个巧妙的平衡点,既不失古意,又绝不呆板。这种对细节的把握,是真正的高手过招,也是这本书最值得称道之处。
评分这本集子选的实在是用心,光是看到“赵之谦”这三个字,就知道分量了。作为篆书的爱好者,我总觉得当代人写篆书,要么拘泥于古法,少了点灵动,要么过于求变,失了古朴之气。赵之谦的这路子,恰好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极妙的平衡点。他的篆书,线条既有古籀的浑厚沉着,又不失晚清文人特有的那种灵巧秀逸,简直像是从冰冷的石头里挣脱出来,带上了一丝温润的人气。我仔细对比了馆子里几本不同时期的碑帖拓本,不得不说,这本精选本的影印质量非常高,墨色层次感丰富,那些细微的笔触、转折处的“蚕头燕尾”处理得清晰可见,这对于我们临摹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特别是对于初学者,很多碑帖原拓本太过模糊,反而让人无从下手,而这里的选材和制版,做到了既能看到古人运笔的力度,又不会因为过度修饰而失真。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件署名“许氏说文叙”的作品,那笔势的开合收放,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让人不禁拍案叫绝。这样的精选,绝对值得案头常备,没事就拿出来摩挲一番,总能从中悟出新的法度。
评分作为一名书法教育工作者,我经常需要为学生寻找能够兼顾“法度”与“性情”的范本。市面上宣扬的“创新篆书”很多,但往往华而不实,一味追求奇崛,反而失去了篆书作为文字符号的稳定性。赵之谦的这套作品,恰恰是“正道”的体现。他宗法秦汉,但绝不泥古。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展示了一种“可以学习”的典范。它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一个精心雕琢的建筑构件,结构严谨,但整体观之又气韵生动。我观察了其中一幅作品的落款部分,那里常常是书家最能放松心神、展现个性的一处。即便在小字篆书的细节处理上,赵之谦依然保持了清晰的笔意,提按顿挫的韵律感非常强,这对于训练学生的控笔能力至关重要。如果能让学生们多对着这样的高品质影印本练习,我想,他们对篆书“方圆兼备”的理解,一定会比单纯看那些模糊的拓片要深刻得多。
评分我习惯于在阅读碑帖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想象书家的心境。清末民初,是一个巨变的前夜,文人墨客的心绪必然是复杂的。赵之谦的篆书,在我看来,就是他这种复杂心境的一种外化——既有对传统的深深敬意和依恋,又有一种不甘平庸、力求超越的时代躁动。这本书收录的这批作品,特别是涉及到“许氏说文叙”的几篇,往往带有很强的文人自述色彩,那种对文字本源的追溯,与他本人的艺术探索是高度契合的。翻看这些线条,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当年执笔时的那种沉稳而又略带激昂的情绪。与其他纯粹模仿汉隶或金文的篆书相比,赵之谦的这路风格,就像是为这份古老的书体注入了一股“晚清士气”,它不再是单纯的官府记录或庙堂文字,而成为了真正可以入画、可以抒情的载体。这本精选集,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品味这种复杂美学的绝佳窗口。
评分说实话,我对碑帖的收藏和研究算不得顶尖的行家,但对那些流传有序、装帧精美的版本却有种莫名的偏爱。这本《历代碑帖精粹》系列中的“赵之谦卷”,在装帧设计上就透露着一股子低调的奢华感。装帧的纸张质地和内衬的排版,看得出是下了血本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而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印刷品。更让我欣赏的是它的编排思路,它不仅仅是把赵之谦的篆书作品堆砌在一起,而是似乎按照其创作脉络或者风格演变做了细微的区分,虽然书里没有明确标注,但通过观察几组作品的字体结构和墨韵变化,我能感觉到编辑者的匠心。比如,有几页的字形相对方正,笔画圆润饱满,像是早期求法阶段的作品;而另几页则显得更加疏朗开阔,笔势飞扬,透露出中晚期那种洒脱的气度。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成为了一个“鉴赏家”,而不是单纯的“抄写工”。对于想系统了解一位碑学大家如何在篆书领域有所突破的人来说,这种无声的叙事远胜过冗长的文字说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