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詞話》《醒世姻緣傳》《聊齋俚麯集》語言詞典

《金瓶梅詞話》《醒世姻緣傳》《聊齋俚麯集》語言詞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復嶺,王永超 著,徐復嶺 王永超 編
圖書標籤:
  • 古典文學
  • 明清小說
  • 詞話
  • 性情小說
  • 誌怪小說
  • 語言學
  • 文學研究
  • 古典小說
  • 文學史
  • 方言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辭書齣版社
ISBN:9787532649884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6927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100
字數:144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

一、研讀《金瓶梅詞話》《醒世姻緣傳》和《聊齋俚麯集》的必備工具書。三書使用的語言屬於明朝中後期至清朝前期北方話係統的山東方言,本詞典重點收錄三書中的口語詞語,尤其著重收錄那些讀者似曾相識卻未必明白其確切含義或用法的“熟詞”或“熟詞生義”,以及方言俗語。本詞典對凡是詞的條目均標注齣所屬的詞類,有些條目還舉齣瞭該詞語的異形詞,有的還特彆注明該詞語現今使用的區域範圍。詞典正文後附有“歇後語、諺語條目”和“勘誤條目”。這些都可為讀者消除語言障礙,而達到準確研讀和把握這三部作品文本之目的。

二、多書語言詞典的首次實踐,兼具語法詞典的性質和功能。在漢語辭書的編寫方麵,把若乾種寫作時代和方言背景相同或相近作品的語言閤編成一部詞典的工作,過去還沒有人做過,而這類辭書對語言研究和文學研究來說,卻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基礎工程。本詞典是一部匯集《金瓶梅詞話》《醒世姻緣傳》和《聊齋俚麯集》詞語多書語言詞典,除瞭收錄較能體現17-18世紀山東語言生活實際情況的詞、詞組、熟語及習用格式之外,還對那些用法特殊的詞語特彆是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代詞以及語綴等)重點收錄,並盡量詳細解釋其意義和用法特點,兼具有語法詞典的性質和功能。

三、釋義方法多有創新,糾正舊有辭書詞語釋義的失誤,多有發明。本詞典采用瞭三書詞語對照釋義法、異形詞適當集中釋義法、方言佐證釋義法等獨特的釋義方法,獨具匠心,彆開生麵。本詞典亦將糾正舊有工具書中釋義有誤的條目作為編寫工作的重點難點,試圖給齣新的比較符閤實際的解釋,其中糾正舊辭書中僅涉及《金瓶梅詞話》的誤釋條目就多達1000餘處,相信可為《漢語大詞典》《辭源》等大型曆時語文工具書的修訂和增補提供某些依據和參考。

四、漢語史研究與山東方言研究的扛鼎之作,榮獲國傢社科基金資助。三書基本反映瞭明朝中後期至清朝前期150年間漢語特彆是北方話和山東方言的生存狀況和生存形態,而這段時間正處於漢語由近代漢語嚮現代漢語快速發展的過渡階段,所以本詞典對於搞清楚漢語和方言詞匯在這一特定曆史階段內的麵貌特徵,對於漢語發展史和山東方言史的研究,對於《漢語大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等大中型語文辭書的修訂與完善,對於研究現代漢語詞匯係統的形成與發展,均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和學術價值,是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


內容簡介

久負盛名的三部通俗文學著作《金瓶梅詞話》《醒世姻緣傳》《聊齋俚麯集》,在寫作時間上具有連續性(貫串瞭明朝中後期至清朝前期約150年的曆史),所采用的基礎方言都屬於或基本屬於明清時期北方話係統的山東話,具有相同的口語化和方言地域特徵。

《〈金瓶梅詞話〉〈醒世姻緣傳〉〈聊齋俚麯集〉語言詞典》以上述三書作為基本語料,共收釋詞語13200餘條,主要包括較能體現17-18世紀山東語言生活實際情況的詞、詞組、熟語及習用格式等。對於當時常見或特有而現在已不用或不常用的名物詞,已産生轉義或有特殊用法的人名、地名、官職名等,亦酌加收錄。三書中的常見曆史典故、文言詞語以及現代漢語常用詞語與常見詞義,則一般不予收錄。所收條目均標明詞性、解釋意義或用法、列舉例證,有的條目還標齣特殊讀音、舉齣該詞語的異形詞或指齣該詞語在現今方言中使用的區域範圍。詞典正文後附“歇後語、諺語條目”和“勘誤條目”,構成本詞典的有機組成部分。

《〈金瓶梅詞話〉〈醒世姻緣傳〉〈聊齋俚麯集〉語言詞典》是一部匯集《金瓶梅詞話》《醒世姻緣傳》和《聊齋俚麯集》詞語和語法成分的多書語言詞典,采用瞭對照釋義法、異形詞適當集中釋義法、方言佐證釋義法等獨特的釋義方法,獨具匠心,彆開生麵。本書對於漢語發展史和山東方言史的研究,對於《漢語大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等大中型語文辭書的修訂與完善,對於研究現代漢語詞匯係統的形成與發展,均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和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徐復嶺(1942— ),教授,先後畢業於麯阜師院(現麯阜師大)和北京語言學院(現北京語言大學)。曾在國內外大學從事漢語教學與研究40餘年。主要研究領域為近現代漢語語法、詞匯和詞典編纂,共齣版和發錶專著十多部、論文百餘篇。其中,研究《金瓶梅詞話》《醒世姻緣傳》《聊齋俚麯集》等書的語言近三十年,已齣版或發錶的前期相關研究成果有專著、辭書數部,相關論文數十篇,獲得山東省哲學社會科學三等奬兩次、省教育廳優秀論文一等奬和優秀著作三等奬各一次。

王永超(1975— ),山東大學文學博士。山東省“十三五”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平颱“麯阜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帶頭人,濟寜學院中文係副係主任。學術論文散見於《中國語言學》(北京大學)、《民俗研究》(山東大學)、《諸子學刊》(華東師範大學)、《儒傢文明論壇》(山東大學)、《長江學術》(武漢大學)等刊物。

精彩書評

《詞典》采用瞭嚮縱深和橫嚮擴展的研究手段,為更好地研究明清白話小說戲麯詞語探索瞭新路。——李行健

目錄

序(李行健)………………………………1-6

序(劉俊一)………………………………1-4

前言(徐復嶺)……………………………1-6

凡例…………………………………………1-4

詞目首字音序檢字錶………………………1-21

正文……………………………………… 1-955

附錄……………………………………956-1021

一歇後語、諺語條目…………………… 956

二勘誤條目………………………………1005

主要參考書目……………………… 1022-1029

詞目首字筆畫索引………………… 1030-1043

後記………………………………… 1044-1054


精彩書摘

【打】1�M〈動〉買(肉)。《金》十二: 那桂卿將銀餞都付與保兒,買瞭一錢螃蟹,~瞭一錢銀子豬肉。《醒》九四: 還要飲杯酒兒,~斤肉吃,這宗錢糧都是派在薛素姐名下催徵。�N〈動〉掖在腰裏;隨身攜帶。《金》十八: 這來保等二人把禮物~在身邊,急來到蔡府門首。又八一: 各處鄉販都~著銀兩遠接,在臨清一帶馬頭迎著客貨而買。又八八: 這經濟早攛掇他母舅齣來,然後~瞭一百兩銀子在腰裏,另外又袖著十兩謝王婆,來到紫石街王婆門首。�O〈動〉抽取;提成。《聊·禳》十七: 官府昨日說宅裏白黑的事體或(忒)也煩多,著你~那粉頭傢的課稅錢。�P〈動〉交往;打交道。《金》三九: 見一月之間,西門慶也來行走三四次,與王六兒~的一似火炭般熱。又四七: 他渾傢樂三嫂與王六兒所交極厚,常過王六兒這邊來做伴兒坐;王六兒無事,也常往他傢行走: 彼此~的熱鬧。�Q〈動〉蟲吃;蟲蛀。《聊·增》二一: 蹺蹊!我這銀子蟲子~瞭麼?怎麼有堆堆沒分兩?方今北京、河北、山東話有此義。�R〈綴〉動詞前綴。用在單音節動詞前,使雙音節化。《金》一: 如今立限各鄉並獵戶人等,~捕住時,官給賞銀三十兩。例又見�鞔蚩觸��鞔蛩���。

【打】2〈介〉�M從;自。《金》八: 隻見西門慶傢小廝玳安,夾著氈包,騎著馬,~婦人門首過的。又二一: 隻許他傢拿黃杆等子秤人的,人問他要,隻相~骨禿齣來一般,不知叫人罵多少。《醒》十二: 既是和尚道士~你門口走過,你不該把那和尚道士一手扯住?《聊·禳》十五: 我掩殺這門兒,~這門縫裏瞧著他罷。又《磨》十九: 你竪上那梯子,~牆上過去。方今河北、山東話有此義。�N在。《聊·磨》十九: 永平有個姐姐傢,~那裏歇兩天。

另見dɑ。

【打熬】〈動〉忍受;支撐。《金》九九: 自覺身體睏倦,~不過,午飯也沒吃,倒在床上就睡著瞭。

【打把攔】義同�靼牙攻�①。阻攔;阻止。《醒》九四: 再鼕既不肯行,定瞭小濃袋跟素姐長往……薛三省媳婦再三的~。方今天津話說成“打駁攔兒”。

【打罷】〈動〉打;毆打。罷(bɑ),動詞後綴,多寫作“巴”或“把”。《聊·禳》十八: 昨日高四於雖然可恨,不過也是頑,被那沒臉的東西~一頓,我可怎麼見他?

【打背工】見�鞔蟣徹���。

【打背弓】戲麯術語,指演員背對他人、麵嚮觀眾獨白。比喻替人辦事時背後私下謀利。也作“落背弓”。《醒》八: 還有奶奶們托著買人事,請先生,常是十來兩銀子~。又八一: 二位爺深更半夜又來做甚麼?是待~呀?要吃爛肉彆要惱著火頭,怎麼倒瞞起我來瞭?○異打背工。《金》九: 若有兩傢告狀的,他便賣串兒;或是官吏打點,他便兩下裏打背工。又三三: 誰知伯爵背地與何官兒砸殺瞭,隻四百二十兩銀子,打瞭三十兩背工。

【打布凳】〈名〉染坊用來打理布匹的比較寬大的凳子。《金》七: 院內擺設榴樹盆景,颱基上靛缸一溜,~兩條。

【打茶的】〈名〉宴請賓客時供應茶水的人。《金》六四: 薛內相坐下,~拿上茶來吃瞭。又六八: 吳惠、鄭奉、鄭春每人三錢,攛掇~每人二錢,丫頭桃花兒也與瞭他三錢,俱磕頭謝瞭。

【打饞涎】解饞。饞涎,貪吃的口水,比喻貪色。《聊·禳》十四: 俺是黃金買個笑,打打這饞涎,解解這愁煩。

【打襯】〈動〉相配;相稱。打,用同“搭”。襯,用同“稱”。《聊·翻》十一: 得著人叫聲爺爺,好~這裘馬廳堂。

【打成一傢】結成一夥;串通一氣。《金》八二: 潘金蓮便與春梅~,與這小夥兒暗約偷期,非止一日。又八五: 兩個在傢明睡到夜,夜睡到明,明偷齣私肚子來。與春梅兩個都~。

【打癡咕嚷】鬍亂吵嚷。咕嚷,吵嚷。《聊·磨》二三: 每日~,半日掙瞭七八十個錢,都是看得見的。方今山東淄川話有此語,陽榖話說“打嚷嚷”。

【打齣吊入】遊手好閑,吊兒郎當。《金》十六: [賁四]原是內相勤兒齣身,因不守本分,~,滑流水,被趕齣來。又九二: [陳經濟]平日吃酒行凶,不守本分,~。方今北京方言有此語,說成“打齣吊滑”。

【打春牛】唐宋以來形成的民間風俗。立春日鞭打春牛(多為紙紮或泥塑的),錶示催耕迎春、祈求豐收。《醒》四八: [素姐]把小玉蘭叫到房中,把衣裳剝脫瞭個精光,拿著根鞭子,像~的一般,齊頭子的鞭打。

【打從】〈介〉錶示經過的處所。從;由。《金》五五: 隻見中門關著不開,官員都~角門而入。又五七: 原來那寺裏有個道長老,原是西印度國齣身,因慕中國清華,發心要到上方行腳,~那流沙河、星宿海、淮兒水地方走瞭八九個年頭,纔到中華區處。

【打醋壇】民間習俗。將燒紅的木炭丟到醋壇中,放齣蒸氣熏屋,錶示祛除不祥。《醒》六: 那華亭兩學秀纔、四鄉百姓,恨晁大尹如蛇蠍一般,恨不得去瞭打個醋壇的光景。又: 閤縣士民也有買三牲還願的,也有閤分資做慶賀道場的,也有燒素紙的,也有果然~的。○異打醋炭。《醒》八二: 這劉振白刁歪低潑,人有偶然撞見他的,若不打個醋炭,便要頭疼腦熱。方今山西臨縣話說“打醋炭”。

【打醋炭】見�鞔虼滋償�。

【打攛鼓兒】敲邊鼓,比喻從旁幫腔、攛掇。攛鼓兒,也作“串鼓兒”,即撥浪鼓兒。《金》三: 王婆一麵打著攛鼓兒說,西門慶奬瞭一迴。

【打打括括】〈形〉亂打亂鬧,打鬧不休。括(ɡuō),通“聒”,吵鬧、喧鬧。《醒》八一: 剛隻埋瞭迴來,他娘老子可領著一大夥漢子老婆的來瞭傢裏,~的,把小女采打瞭不算,呼的身上那屎,可是從沒受的氣都受勾瞭。又八四: 逐日炒炒鬧鬧、~的,那會兒你豆腐掉到灰窩裏,吹不的,打不的。

【打到】〈動〉�M嚮有關方報告人已來到。《醒》八十: 屈尊狄奶奶這一宿兒,明日好~,掛牌聽審。又一百: 郭總兵遣瞭欽取中軍都督府同知的傳牌,~會同館裏,本府衙役長班來瞭許多人迎接。�N(長度、高度或深度)達到或接觸到(某個位置)。《醒》二六: 那道袍的身倒隻~膝蓋上,那兩隻大袖倒拖到腳麵。又九十: 交過四月,~人腰的麥苗,一虎口長的麥穗。

【打倒(dào)】(∥)〈動〉算倒賬;退錢或退貨。《醒》七十: 換瞭去的,十個有九個來~;先年換去的舊物,多有執瞭票隻來換銀,不肯換貨。又七二: 這程大姐怕的是魏三封要~,今已打過倒,這塊悶痞已經割過。又七六: 那瞎子最是伶俐,料得是素姐與他~,站住瞭不肯進。參看�韉�(dào)��。

【打倒(dào)褪】〈動〉往後退;退縮。《醒》八十: 狄希陳聽見這話,就~。方今山東桓颱話有此語。

【打滴溜】手抓高處某物使身體懸起。這裏指上吊。《醒》九: 我開瞭門,一像個媳婦子扳著咱那門桄~哩!又七七: 不好!一個人扳著門上桯~哩!方今北京、山東、河南話有此語。

【打底兒】(∥)〈動〉(喝酒前)吃點東西墊底。《金》九五: 薛嫂道:“你且拿瞭點心與我,打瞭底兒著。”春梅道:“這老媽子,單管說謊,你纔說在那裏吃瞭來,這迴又說沒~。”

【打迭】見�鞔虻���①。

【打疊】〈動〉�M打點;準備;安排。《醒》三: 到瞭除夕,~齣幾套新衣。又六: ~申文書,造交代冊籍,辭院道,寫瞭兩隻官座船,擇四月初一日離任。○異打迭。《醒》三三: 你要結識官府,先要與那衙役貓鼠同眠,你兄我弟……要打迭一派市井的言談,熬煉一副涎皮頑鈍的嘴臉。�N打發;排遣。《金》七二: 那憂怎~,這相思索害也。看銀河直又斜,對孤燈明又滅。

【打都磨子(dūmózi)】拉住某人或某物轉來轉去不離開。《醒》九五: 狄希陳跪著,~的死拉。○異打篤磨子。《聊·富》八: 娘子氣極瞭,把小相公打瞭夠四五十條子,打的打篤磨子跪著,說:“娘呀!消消氣罷!”又九: 打篤磨子苦哀告,死聲子嚎,死聲子嚎。方今山東桓颱、平邑、陽榖話說“打都磨兒”。

【打篤磨子(dǔmózi)】見�鞔蚨寄プ鷹�。

【打對】見�鞔鴝�(dāduì)��。


前言/序言

徐復嶺

《〈金瓶梅詞話〉〈醒世姻緣傳〉〈聊齋俚麯集〉語言詞典》,顧名思義,是將《金》《醒》《聊》三部文學作品的詞語和語法成分匯集在一起編寫而成的一部多書語言詞典。

我為什麼要編寫這樣一部詞典呢?

第一,《金》《醒》《聊》這三部文學作品在寫作時間上具有連續性。《金瓶梅詞話》成書於明嘉靖後期至隆慶、萬曆年間,《醒世姻緣傳》成書於明崇禎至清順治年間,《聊齋俚麯集》寫成於清康熙朝中後期。三部作品的寫作時間基本上是前後連接、不間斷的,貫串瞭十六世紀中期到十八世紀初期大約一百五十年的曆史。

第二,這三部白話文學作品在語言風格上具有相同的地域特徵。無論是作為白話小說的《金瓶梅詞話》和《醒世姻緣傳》,還是作為通俗戲麯的《聊齋俚麯集》,它們的“方言文學”的色彩都極其濃厚,口語化程度都極其高,而且所采用的基礎方言應該都屬於或基本屬於明清時期北方話係統的山東方言。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金》《醒》《聊》三書基本反映瞭明朝中後期至清朝前期一百五十年間漢語特彆是北方話和山東方言的生存狀況和基本形態。將這三部作品的詞語和語法成分匯集起來閤編成一部語言詞典,不僅對於正確閱讀、鑒賞和深入研究、探討這三部文學作品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而且對於搞清楚漢語和方言在這一時間段內的麵貌特徵,對於進一步開展漢語發展史和方言史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學術價值和資料價值。

早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鬍適先生就已注意到瞭《醒》和《聊》二者具有某種“文字學上的關係”,即《醒》中的一些“特彆土話”,“彆處人不能聽懂,彆的書裏見不著,而獨獨在聊齋的白話麯文裏發見齣瞭同樣的字句和同樣的用法”(鬍適《醒世姻緣傳考證》)。鬍適先生的本意是在以此來證明《醒》的作者跟《聊》一樣,同屬蒲鬆齡。這一結論是否可靠這裏姑且不論,但他通過搜集、比較兩書共同使用的“特彆土話”來推求詞語意義和用法的研究方法,確是值得稱道、應該加以推廣的。此後黃肅鞦先生在整理、校注《醒》的過程中便采用瞭這一方法,不過他不是嚮《聊》求助,而是嚮早於《醒》的《金》求助。他說:“本書語言豐富,具有潑辣、生動、形象化等特點,不少方言土語不易理解,迫使我到《金瓶梅》中尋找應有的答案。”(黃肅鞦《醒世姻緣傳再版前言》)鬍、黃兩位先生通過搜集、比較兩書乃至三書共用的“特彆土話”來推求詞義的研究方法,對本人影響至大至深。我對《金》《醒》《聊》三書的語言問題産生興趣,也是從發現其中存有相同的特殊詞語和語法現象萌起的,並且多年來一直將這種方法付諸實踐,作為思考和探求三書語言問題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並且逐步有所發現,有所收獲,産生瞭最初的一批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編寫一部三書語言詞典的想法便逐漸在我的腦海中浮現齣來。

三書或兩書中既存在共同具有的特殊詞語和語法現象,更有大量的一書獨有的特殊詞語和語法現象,其中就有不少“特彆土話”特彆難懂,不易求解。而這些一書獨具的特殊語言現象,往往更能體現齣該書不同於他書的土語背景和用字、用詞的個性特徵,透露齣該書寫作者的某些重要信息。這對進一步探求該書作者是很有啓示作用的。因此,在重視研究三書共有語言現象的同時,其中任何一書獨有的語言現象也絕不應該被忽視。既然要搞一部三書語言詞典,就不能隻關注三書或兩書中的共用詞語,那些隻在一書中齣現使用過的更為特殊的非共用詞語,也應該列在這部詞典的收錄範圍之內。這當是題中應有之義。

屈指算來,本詞典的編寫工作已經陪伴我走過瞭四分之一個世紀的風雨曆程,大體經曆瞭三個階段。2006年以前的十七八年間,由於本人擔負著繁忙的教學工作及其他原因,在本詞典編寫方麵主要是做些收集例句、製作卡片和編寫資料索引的基礎工作,雖然這期間也偶將思考所得隨筆記錄下來,寫成劄記或論文之類的東西,但基本上還停留在編寫詞典的準備階段。本人感到欣慰的是,準備階段雖然拖得時間較長,但編寫本詞典的信念和決心卻始終沒有動搖,工作也未因此而稍有懈怠。其間本人雖曾在國外執教多年,《金》《醒》《聊》三書卻一直與我同行,與我作伴,遇有餘暇便拿齣來看上幾頁,並把點滴心得記錄下來。2006至2008年,這三年是撰寫詞典初稿的階段。初稿雖然還比較粗糙、稚嫩,但詞典雛形初具,令我鼓舞,堅定瞭我最後完成本詞典的信心。2009年以後進入本詞典的修改加工、徵詢意見和定稿階段。為瞭加快工作的步伐,確保編寫質量,我辭去瞭國外的教學科研工作,一門心思地投入到條目的修訂工作中來。“闆凳寜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自信這部詞典絕非急功近利的速成之作,而是我多年來堅持不懈辛勤勞作的結晶,凝聚著我後半生的心血。

王永超博士從2013年起參加瞭詞典編寫最後階段的工作。

在本詞典的編寫過程中,有朋友曾不無擔心地對我說:“有關的辭書已齣過一些,你搞的這個詞典是否重復選題?它到底有多大價值?”朋友的擔心也許反映瞭一部分讀者的疑慮。對此我覺得有必要交代清楚。

首先,所謂“有關的辭書已齣過一些”,這要看有關什麼書的辭書瞭。如果是指有關《金》的辭書,前些年確實陸續齣版瞭幾種,有的質量還很不錯。但如果是指有關《醒》或《聊》的辭書,那就不符閤事實瞭。據我所知,有關《醒》或《聊》的專書詞典,至今還未見到有正式編齣、付諸齣版的。至於將《金》《醒》《聊》三書的詞語匯集在一起編寫而成的辭書,在此之前更是聞所未聞。所以朋友所謂“重復選題”雲雲,並不完全符閤實際情況。

應當指齣,已齣的有關《金》的辭書為本詞典的編寫工作提供瞭經驗和參考的便利,筆者從中獲益良多。本詞典在附錄的參考書目中一一列齣,以示對前賢時彥辛勤勞動的尊重和感謝。但本詞典絕不是《金》的舊有辭書的翻版或照錄,跟過去有關《金》的辭書相比,本詞典至少有以下一些不同:

第一,收詞的角度和側重點不完全相同,故本詞典與舊有辭書所收詞語並不完全相同或重閤。本詞典以收錄明清時期人們生活中的一般口語語匯為重點,尤其著重發掘並收錄那些讀者似曾相識卻未必明白其確切含義或用法的“熟詞”或“熟詞生義”,而這些往往是以往有關《金》的工具書所忽略、忽視而不加收錄或雖收錄卻誤釋其義的。例如錶示“不能有”或“存不住”意義的動詞“有不的”,錶示“無比”或“沒有彆的可以相比”意義的動詞“無比賽”,錶示“突然、猛然間”義的形容詞“百忙”,錶示“恰好”和“限定範圍”二義的副詞“隻好”,詢問處所的疑問代詞“那塊兒”,詢問處所和錶示“不滿、憤慨”義的疑問代詞“那些”,用於遠指和中指的指示代詞“你”,等等,以往的辭書裏都沒有收錄或收錄瞭卻釋義有問題,但在本詞典裏都能找到它們的正確意義或用法。再如名詞“坊子”,原有的辭書都是隻收瞭它的“妓館”一義,卻失收瞭它更為常見的“旅館”一義,個彆辭書甚至將本為“旅館”義的用例也當作“妓館”來解釋,其誤尤甚。本詞典在該條目下增補瞭“旅館”這一義項。又如“故事”一詞,本有錶示“捉弄、耍弄”的動詞用法,舊有辭書或未加收錄,或誤認作名詞勉強加以解釋,本詞典糾正瞭這一誤釋並增補瞭動詞義項。

第二,本詞典對某些用法特殊的詞語特彆是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代詞以及語綴等)重點收錄,並盡量詳細解釋其意義和用法特點,故本詞典在某種意義上具有語法詞典的性質。這也與以往有關《金》的工具書有所不同。例如副詞“緊自”,在釋文“本來;原本;原就”之後,還指齣“常與‘又’‘再’等搭配,構成‘緊自……,又……’或‘緊自……,再……’的格式,錶示‘原本就怎麼樣,現在又怎麼樣’”這一用法特點;副詞“通”,在釋文“整個兒;全然;完全”之後,又指齣“常用於否定句”的用法特點;連詞“不是”“若不是”“要不是”等,在釋文“錶示否定的假設”之後,又指齣“假設的情況在結果分句之前齣現”或“假設的情況在結果之後齣現”的用法特徵。諸如此類,都是不但解釋瞭詞義,而且交代瞭具體用法,這在以往同類辭書中是很少見到的。

第三,本詞典的信息量更大,內容更加豐富。以往的有關《金》的辭書都沒有注明詞性,而本詞典對凡是詞的條目均標注瞭所屬的詞類。有些條目還舉齣瞭該詞語的異體形式(異形詞),有的還特彆注明瞭該方言詞語在現今哪些地方仍然保留使用。在引用例句方麵,本詞典不僅注意到義例吻閤,而且盡量照顧到詞語的用法——用不同的例句顯示或印證不同的用法。以上這些對讀者特彆是語言工作者來說都是非常有用的信息。

第四,也是更重要的一點,恕筆者直言,已齣的這類辭書都還程度不同地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點、問題乃至錯誤,須要加以修正、補充乃至從新給齣正確的解釋。粗略統計,本詞典糾正舊有辭書比較明顯的失誤多達一韆餘條。底下略舉數例。

撇。《金》中有“鬢嘴邊撇著一根金壽字簪兒”(第十四迴)、“紮著玄色段子總角兒,撇著金頭蓮瓣簪子”(第三四迴)、“周圍撇一溜小簪兒”(第六八迴)等語句,其中“撇”有的辭書注音為piě,釋為“垂、斜墜”。其實它應是動詞“彆(bié)”的藉用字,意思是“插”,即將長形物放進或擠入另一物體中。

糶風賣雨。《金》第九二迴:“這楊大郎名喚楊光彥,綽號為鐵指甲,專一糶風賣雨,架謊鑿空,撾著人傢本錢就使。”其中“糶風賣雨”一語,有的釋為“興風作浪”,有的釋為“虛誇不實,好說大話”,實乃想當然的臆測,正確的解釋應該是“買空賣空,招搖撞騙”,這樣解釋纔更切閤“糶”“賣”二字的本義,也與上下文意更為契閤。

裝胖學蠢。此語見於《金》第八一迴。舊有辭書釋為“自鳴得意”或“自我吹噓”,大體不誤,但未能指齣語源。本詞典認為“蠢”乃“喘”的變音,俗語有“越說你胖你越喘”,“裝胖學蠢”便由“裝胖學喘”演化而來。

張眼露睛、張睛、張眼兒溜睛、張眉瞪眼兒。對於這一組詞,已齣版的有關《金》的辭書存有種種不同的解釋——諸如“指窺察人的隱私”“形容人發怒或爭吵時竪眉瞪眼的樣子”“形容警覺的神情”“大驚小怪”等等,其實這些都不是該組詞的實際意義,各種解釋都是隻看錶麵文字的望文生訓,未切中此語肯綮。這組詞語雖然形式不同,實際意義或曰真正的意義隻有一個,那就是“形容沒根據地鬍說、瞎說”。今天我們常把不顧事實地鬍說八道說成“睜著眼睛說瞎話”,其中“睜著眼睛”隻是“虛晃一槍”而已,“說瞎話”纔是要錶達的實際意思所在。《金》中的“張眼露睛”等與此情形頗為相近,所不同的是《金》中以“虛”(指“張眼露睛”等)代“實”(指“鬍說、瞎說”),即實際意義不明說齣來,而是隱藏在那“虛晃”的“一槍”之中,其用法跟隻說前半部分而隱去後半部分的歇後語或縮腳語十分相似。這裏僅舉一處用例以證本人所說不謬,其餘例句請讀者翻看本詞典有關條目。《金》第八三迴:“鞦菊[對小玉]說:‘俺姐夫如此這般,昨日又在我娘房裏歇瞭一夜,如今還未起來哩……’小玉罵道:‘張眼露睛奴纔,又來葬送主子!’”小玉罵鞦菊話的意思是:“你這瞪著眼睛說瞎話的奴纔,又來說主子的壞話(即“葬送主子”)瞭!”此處“張眼露睛”顯然是“說瞎話、說鬍話”的意思,這也與下文的“葬送”一語意義相符。

不妨再看一個本詞典糾正舊注誤釋的實例——“包髻兒”,以印證這部詞典在幫助讀者閱讀、鑒賞乃至研究這三部文學作品文本方麵的實用價值。

《金》中共有三次用到“包髻兒”一詞。第三十迴:“書童也不理,隻顧紮包髻兒。”第四九迴:“正值月娘與李嬌兒送院裏李媽媽齣來上轎,看見一個十五六歲紮包髻兒小廝,問是那裏的。”第六十迴:“那個紮包髻兒的清俊小優兒是誰傢的?”“包髻兒”到底是什麼意思?現有辭書或者釋為“裹紮發髻用的巾帕”,或者釋為“用來包發髻的頭巾”,總之是將“包髻兒”跟“巾帕”或“包巾”畫上瞭等號。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本詞典認為,《金》中的“包髻兒”並不是“巾”,而是一種發髻樣式——在髻上或鬢間綴以花鈿釵簪、花枝紅繩等飾物的發式。該詞本作“寶髻”,這種發髻樣式原本為年輕婦女所專有,明代自武宗(正德)以後,男風大行於世,不少年青男性特彆是孌童、男妓這類特定人群,為瞭取悅於人也多喜梳這種發式。上舉《金》中三處例子無一不是寫的孌童或小優(實為男妓)的男扮女裝的特點,這一細節描寫恰恰反映瞭明朝中後期男妓盛行的社會風氣,是這部小說高度寫實性的具體體現。由於在古代紮戴頭巾是所有人都采用的裝扮形式,並不僅限於年輕女性或優伶、孌童這類特定人群,所以如果解釋為“巾帕”或“頭巾”,就會使讀者無緣窺見到明季那種畸形的社會形態,從而掩蓋甚至降低瞭小說的寫實意義和應有的認識價值。由此也可看齣,詞語訓釋事關重大,不應視作無關宏旨、“壯夫不為”的區區小事。

總之,本詞典跟過去已齣的有關《金》的辭書相比,雖不能說是“後齣轉精”,但如果說是“各具特色、各有所長”,恐怕算不上“王婆賣瓜,自賣自誇”。何況,本詞典除收錄、訓釋《金》的詞語外,還大量收錄、訓釋《醒》和《聊》的詞語,而後者是過去還沒有人係統全麵地做過的。一言以蔽之,本詞典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價值,這當是無需置疑的。

經過同行匿名專傢認真評審,並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準,本詞典被列入2014年第一批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批準號為14FYYO10)。在正式結項、付諸齣版之前,我們又鄭重聘請古代和近代漢語、詞典編纂以及方言學專傢劉俊一、張鴻魁、周誌鋒、李申、仇誌群等先生仔細審讀瞭書稿,他們也都提齣瞭很有價值的改進意見。對於匿名評審專傢和劉俊一、張鴻魁、周誌鋒、李申、仇誌群等先生的寶貴意見和辛勤勞動,我們錶示由衷的感謝。

在近代漢語辭書的編寫方麵,對於專書語言詞典、斷代語言或方言詞典以及相同文體作品的語言詞典,過去已有不少人做過努力和嘗試,取得瞭一批可觀的成果,但是把若乾種寫作時代和語言風格相同或相近作品的語言閤編成一部詞典的工作,過去似乎還很少有人做過,缺乏成熟的編寫理論、編寫實踐和方法可資藉鑒。(本人認為,這方麵的工作實在應該有人去做,比如編寫一部《三言二拍語言詞典》等就很有必要)本詞典的編寫工作也算得上是“摸著石頭過河”,一邊探索著路子一邊進行編寫,其中可能存在著理論和方法上的考慮不周、處理欠當等問題。此外,在具體條目的取捨、釋義等方麵也難免存有失察乃至錯誤之處。這些都希望有關專傢學者和廣大讀者提齣批評。


甲午春草於補拙齋,是年七十有二;次年春略加修改


《中國古代小說詞匯研究》 本書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小說語言詞匯的學術專著,旨在深入挖掘和梳理中國古典小說中獨特的詞匯現象,展現古代漢語詞匯在小說創作中的豐富錶現力和藝術魅力。全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翔實的史料考證和係統的理論分析,為讀者構建一幅中國古代小說詞匯的全景圖。 第一章 緒論:中國古代小說詞匯研究的意義與方法 本章首先闡述瞭研究中國古代小說詞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小說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體裁,其語言是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的載體。深入研究小說詞匯,不僅有助於我們理解古代社會的語言風貌、民俗文化,更能揭示作者的創作意圖、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小說的藝術特色。古代小說詞匯的研究,是漢語史、文學史、文化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環。 接著,本章梳理瞭前人在小說詞匯研究領域的成就與不足,為本書的研究奠定瞭基礎。隨後,詳細介紹瞭本書的研究對象和範圍,主要聚焦於中國古代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小說中的詞匯,選取瞭代錶性的經典作品進行分析,並說明瞭選取這些作品的理由。 在研究方法上,本章著重強調瞭曆史語言學、文學批評、文化人類學等多學科交叉融閤的方法。研究手段包括: 1. 文獻考證法: 深入挖掘各類古籍、史料,考訂詞匯的來源、演變和具體用法。 2. 語料分析法: 對小說文本進行細緻的詞匯統計和分析,歸納詞匯的特徵和規律。 3. 比較研究法: 將小說詞匯與其他時期的文獻、方言文獻進行比較,揭示其獨特性。 4. 社會文化語境分析法: 結閤當時的社會曆史背景、風俗習慣、倫理觀念等,深入理解詞匯的內涵。 5. 美學分析法: 從文學藝術的角度,分析詞匯在塑造人物、渲染氣氛、推動情節等方麵的作用。 最後,本章對本書的章節安排和整體研究思路進行瞭簡要介紹,為後續章節的研究鋪平道路。 第二章 明清小說詞匯的時代特徵與演變 本章聚焦於明清時期小說詞匯的總體特徵及其發展演變。明清小說是中國古典小說發展的巔峰時期,這一時期的語言風格發生瞭顯著變化,詞匯也更加豐富和生動。 2.1 明代小說詞匯的特點 明代小說,特彆是中後期,在詞匯上呈現齣以下特點: 官話色彩與地方色彩的交融: 隨著白話文學的興盛,以官話為基礎的詞匯逐漸成為主流,但同時,各地方言詞匯也大量湧入,增加瞭小說的地域特色和生動性。 口語化傾嚮的加強: 小說敘事更趨於貼近生活,大量使用當時社會民眾的口語詞匯,使得語言更加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氣息。 對前代文獻詞匯的繼承與創新: 明代小說詞匯在繼承宋元白話詞匯的基礎上,也創造瞭不少新的詞匯,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和敘事的需求。 某些特定領域詞匯的豐富: 如市民生活、市井交易、江湖行走、宗教民俗等領域的詞匯在小說中得到大量運用,反映瞭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 2.2 清代小說詞匯的進一步發展 清代小說在明代的基礎上,詞匯發展呈現齣更鮮明的特徵: 官話的進一步規範與標準化: 尤其在一些官方色彩較濃的作品中,語言更加趨於規範。 方言詞匯的更加多元化: 清代小說題材廣泛,涉及地域更廣,因此,來自不同方言區的詞匯更加豐富,如江浙、湖北、山東等地的方言詞匯都可見到。 文人雅言與俗語的並存與碰撞: 清代小說在追求文學性的同時,也力圖貼近大眾,因此,在詞匯運用上,既有文人筆下的雅緻詞匯,也有大量俚俗語,二者有機結閤,形成瞭獨特的語言風格。 一些新詞的齣現與流行: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一些新的概念和事物也催生瞭新詞,並在小說中得到體現。 詞匯的地域化和行業化: 不同題材的小說,其詞匯也呈現齣明顯的地域和行業特色,如一些描寫科舉、官場的小說,其官場術語豐富;描寫江湖的,則有江湖黑話。 2.3 明清小說詞匯演變的主要動因 本節探討瞭導緻明清小說詞匯演變的主要因素,包括: 社會經濟的發展: 商品經濟的繁榮促進瞭語言的交流和詞匯的豐富,尤其體現在市民階層的生活和語言上。 城市化的進程: 城市成為文化交流的中心,大量的方言詞匯在此匯聚、融閤。 文學觀念的變革: 追求現實主義、通俗性、寫實性的文學思潮,促使作傢們采用更貼近生活的語言。 印刷術的發展和普及: 使得書籍流通更廣,促進瞭語言的傳播和規範。 第三章 明清小說中常用詞匯的語義分析 本章將選取明清小說中具有代錶性、使用頻率較高且具有獨特意義的詞匯,進行深入的語義分析。我們將從詞匯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語體色彩、情感色彩以及在不同語境下的具體運用等方麵進行探討。 3.1 “好”字的多種語義功能 “好”字在明清小說中,不僅錶示“美好”、“善”,更發展齣多重復雜的意義: 程度副詞: 如“好生”、“好容易”,錶示程度之深或之甚。 狀態描述: 如“好好的”,錶示安然無恙,完整。 勸勉或命令: 如“你好生聽著”,帶有命令或勸告的意味。 感嘆或不滿: 如“好個不知趣的!”帶有諷刺或不滿。 錶示認可或贊許: 在某些語境下,也可以錶示“做得好”。 通過分析,揭示“好”字在小說中如何通過不同的搭配和語境,展現齣豐富多樣的錶達功能。 3.2 “老”字的多義性及其文化內涵 “老”字在明清小說中,除瞭錶示年長,還具有以下多重含義: 錶示尊敬: 如“老人傢”、“老先生”,是對長輩或有德者的尊稱。 錶示熟識: 如“老朋友”、“老相識”,錶示關係親近、時間久遠。 錶示經驗豐富: 如“老江湖”、“老手”,指經曆過許多事情,有經驗的人。 錶示事物本來的、真實的: 如“老實說”,錶示真實地、不加掩飾地。 在稱謂中使用: 如“老鴇”、“老官”,具有貶義或特定職業指嚮。 作為副詞使用: 如“老是”,錶示經常、總是。 本節將結閤具體小說語料,深入分析“老”字在不同語境下的語義變化及其反映的社會觀念。 3.3 “纔”字的用法與時態錶徵 “纔”字在明清小說中,在錶示時間、順序、條件等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 錶示時間晚: 如“纔到”,與“早”相對,錶示事情發生的時間相對遲。 錶示條件: 如“有瞭錢纔行”,錶示一個條件滿足後纔能做另一件事。 錶示強調: 如“隻有他纔懂”,強調唯一性。 與“剛”字的區彆: 探討“纔”與“剛”在錶示時間上的細微差彆。 在句末的用法: 如“方纔”,錶示剛剛。 通過分析,闡明“纔”字在敘事中如何構建時序關係,推動情節發展。 3.4 其他常用詞匯的語義考察 本節還將選取“得”(錶示可能、可以)、“便”(錶示就、就此)、“則”(錶示就、於是)、“底”(錶疑問、感嘆)、“甚麼”(疑問代詞)、“哪裏”(疑問代詞、反問)、“莫”(不要)、“休”(不要)、“休要”(不要)、“但”(但是、僅僅)等常用詞匯,逐一進行詳細的語義分析,揭示其在小說中的豐富用法及其變化。 第四章 明清小說中的稱謂語詞匯研究 稱謂語是小說語言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關係到人物關係、身份地位、情感態度等。本章將重點研究明清小說中的稱謂語詞匯。 4.1 傢族與社會關係稱謂 親屬稱謂: 如“爺”、“娘”、“爹”、“娘”、“哥”、“姐”、“弟”、“妹”、“伯”、“叔”、“舅”、“姨”、“祖”、“孫”等,分析其在小說中的具體用法,以及與現代漢語的異同。 師生、長幼關係稱謂: 如“師傅”、“先生”、“師父”、“徒弟”、“學徒”、“哥哥”、“弟弟”等,分析其在不同職業、社會階層中的應用。 婚姻關係稱謂: 如“丈夫”、“妻子”、“夫”、“妻”、“老子”(指丈夫)、“婆娘”(指妻子)、“郎君”、“娘子”、“相公”、“夫人”、“小姐”、“公子”等,以及衍生齣的姻親稱謂。 4.2 職業與身份稱謂 官職稱謂: 如“老爺”、“大人”、“大人”、“官人”、“禦史”、“尚書”、“縣官”、“知府”、“知縣”、“將軍”、“參將”等,分析其官職等級和使用場閤。 商業與手工業稱謂: 如“掌櫃”、“夥計”、“賬房”、“綉匠”、“裁縫”、“鐵匠”、“木匠”、“藥鋪”、“茶館”等行業名稱及從業人員稱謂。 江湖與民間稱謂: 如“好漢”、“兄弟”、“義兄”、“義弟”、“前輩”、“後生”、“師兄”、“師弟”、“老鼠”(指小偷)、“差撥”(指差役)等。 4.3 泛指與固定化稱謂 泛指稱謂: 如“那漢子”、“這婦人”、“那小童”、“這老者”,用於不確定人物的指代。 固定化稱謂: 如“媽媽”(指妓院的鴇母)、“老鴇”、“官人”、“娘子”、“小廝”、“丫鬟”、“婆子”、“老者”、“老嫗”、“孺子”等,這些詞匯在特定語境下已經形成相對固定的指代對象。 4.4 尊稱、謙稱與衊稱 尊稱: 除瞭上述部分,還包括“尊駕”、“閣下”、“恩公”、“善人”等。 謙稱: 如“在下”、“鄙人”、“晚生”、“晚輩”、“不纔”、“小的”等。 衊稱: 如“畜生”、“奴纔”、“狗官”、“潑婦”、“賊”、“奸商”、“無賴”等,分析其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 4.5 稱謂語的情感色彩與語用功能 本節深入分析瞭不同稱謂語所蘊含的情感色彩(褒義、貶義、中性)以及它們在小說敘事中的語用功能,如: 確立人物關係: 通過稱謂,讀者可以迅速瞭解人物之間的親疏遠近、上下尊卑。 塑造人物性格: 不同的稱謂反映瞭人物的性格特徵、社會地位和作者的態度。 渲染故事情節: 恰當的稱謂能夠增強情節的真實感和戲劇性。 推動人物互動: 稱謂的使用直接影響人物之間的對話和互動方式。 第五章 明清小說中的俚語、俗語與諺語 俚語、俗語和諺語是民間智慧的結晶,它們生動、形象、精煉,是中國古代小說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章將對這些詞匯進行深入研究。 5.1 俚語的特徵與運用 定義與分類: 闡述俚語的定義,並將其粗略分為生活類、社會類、情感類等。 例證分析: 選取小說中的具體俚語,如“一肚子壞水”、“吃著碗裏,望著鍋裏”、“嘴上抹瞭蜜”等,分析其字麵意義、引申意義以及在小說中的具體運用場閤。 俚語的功能: 探討俚語在小說中如何增強語言的生動性、幽默感,以及刻畫人物的口吻和性格。 5.2 俗語的特點與作用 定義與分類: 闡述俗語的定義,並將其分為常用俗語、行業俗語、地方俗語等。 例證分析: 選取小說中的俗語,如“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吃一塹,長一智”、“人算不如天算”等,分析其含義和在小說中的作用。 俗語的文化意蘊: 探討俗語所反映的古代社會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嚮和生活哲學。 5.3 諺語的內涵與錶現 定義與分類: 闡述諺語的定義,並將其分為勸誡類、生活類、哲理類等。 例證分析: 選取小說中的諺語,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禍從口齣,病從口入”等,分析其含義和在小說中的運用。 諺語的教育功能: 探討諺語如何通過簡潔的語言,嚮讀者傳達人生道理和生活經驗。 5.4 俚語、俗語、諺語在人物塑造與情節推進中的作用 本節將綜閤分析這三類語言形式如何通過其獨特的錶達方式,幫助作傢: 塑造人物的社會階層和教育背景: 不同階層的人物,其使用的俚語、俗語、諺語也會有所不同。 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徵: 幽默風趣的人物常使用詼諧的俚語,樸實的人物則常用簡潔的俗語。 渲染故事的氛圍: 俚語、俗語、諺語的運用能夠使小說更具生活氣息,更加貼近讀者。 推動情節發展: 有時,一句諺語或俗語就可能成為情節發展的轉摺點或關鍵提示。 第六章 明清小說中的方言詞匯及其影響 明清小說在語言上錶現齣顯著的地域特色,這與當時社會經濟、人口流動以及文化交流密切相關。本章將重點研究方言詞匯在小說中的體現。 6.1 主要方言區詞匯在小說中的體現 江浙方言詞匯: 如“俚”、“姘”、“悞”、“慪”、“毿”、“怵”等,分析其在小說中的具體用法和意義。 北方方言詞匯(包括北京、山東、河南等): 如“嘮”、“侃”、“恁”、“俺”、“玩意兒”、“嘎子”、“毛”、“老鼻子”等,分析其在小說中的運用。 湖廣(今湖北、湖南)方言詞匯: 如“ Listo”(指聰明)、“扯謊”、“羅嗦”、“蠻”、“巴不得”等。 其他方言區詞匯: 簡要介紹其他方言區詞匯在小說中的零星齣現。 6.2 方言詞匯的來源與滲透方式 作者的地域背景: 許多作傢本身來自某個方言區,其作品自然帶有本地方言的痕跡。 人物的身份設定: 為瞭塑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人物,作傢會賦予他們使用方言的特點。 社會交往的真實反映: 小說中人物的對話,需要真實反映當時社會不同地域人群的交流特點。 方言詞匯的“標準語化”: 一些生動形象的方言詞匯,通過小說傳播,逐漸被更廣泛的讀者接受,並可能進入通用語詞匯。 6.3 方言詞匯對小說語言風格的影響 增強小說的地域色彩和真實感: 使小說內容更具可信度,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 豐富小說的錶現力: 方言詞匯往往具有更生動、形象、幽默的特點,能夠提升語言的感染力。 刻畫人物的性格和身份: 不同方言的使用,能夠幫助作者區彆不同人物的背景和性格。 與官話的融閤與碰撞: 分析方言詞匯如何在與官話的互動中,形成獨特的語言風格。 6.4 方言詞匯研究的價值與挑戰 本節探討瞭研究方言詞匯的學術價值,包括對漢語史、方言學、民俗學、文學史的研究意義。同時,也指齣瞭研究的挑戰,如部分方言詞匯的釋義睏難、考證難度大等。 第七章 明清小說中特定領域詞匯研究 本章將聚焦於明清小說中一些具有代錶性的特定領域詞匯,例如與社會生活、民間信仰、文化習俗等相關的詞匯。 7.1 市民生活與市井文化詞匯 商業交易詞匯: 如“銀子”、“銅錢”、“串”、“吊”、“斤”、“兩”、“鋪子”、“店”、“賬”、“息”、“本錢”、“利潤”、“行市”、“行傢”、“夥計”、“掌櫃”、“牙子”等。 日常起居與飲食詞匯: 如“衣裳”、“鞋帽”、“被褥”、“房”、“廳”、“廚”、“桌椅”、“碗筷”、“米”、“麵”、“菜”、“酒”、“茶”、“油”、“鹽”、“醬”、“醋”等,以及更具地方特色的飲食詞匯。 娛樂與休閑詞匯: 如“戲”、“麯”、“說書”、“酒樓”、“茶館”、“妓院”、“賭博”、“骰子”、“牌九”、“鬥草”、“吹笙”、“彈琴”、“賞月”、“遊玩”等。 7.2 民間信仰與宗教習俗詞匯 神祇稱謂: 如“天”、“地”、“神”、“仙”、“佛”、“菩薩”、“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觀音”、“關公”、“竈王爺”、“土地爺”、“城隍爺”、“閻王”、“鬼”、“妖”、“精”、“怪”等。 祭祀與儀式詞匯: 如“祭”、“拜”、“燒香”、“叩頭”、“供奉”、“法事”、“超度”、“功德”、“齋”、“戒”、“符”、“咒”、“廟”、“觀”、“庵”、“寺”等。 節日與習俗詞匯: 如“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鞦”、“重陽”、“除夕”、“祭祖”、“年貨”、“壓歲錢”、“燈籠”、“爆竹”、“香火”、“紙錢”、“祭品”、“掃墓”、“插柳”、“吃粽子”、“賞月”等。 7.3 官場與科舉詞匯 官職名稱: 如“尚書”、“侍郎”、“禦史”、“知府”、“知縣”、“同知”、“通判”、“推官”、“主簿”、“錄事”、“巡捕”、“衙門”、“公堂”、“案捲”、“文書”等。 科舉考試詞匯: 如“科舉”、“鄉試”、“會試”、“殿試”、“秀纔”、“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案首”、“主考”、“考官”、“監考”、“槍手”、“八股文”、“策論”等。 官場行話與術語: 如“打點”、“疏通”、“關節”、“恩蔭”、“保舉”、“迴扣”、“升遷”、“降職”、“發配”、“充軍”等。 7.4 醫藥與養生詞匯 疾病名稱: 如“傷風”、“感冒”、“頭疼”、“發燒”、“咳嗽”、“痢疾”、“吐瀉”、“黃疸”、“瘡”、“瘍”、“癆病”、“中風”、“風濕”、“內傷”、“外傷”等。 藥物名稱: 如“草藥”、“參”、“茸”、“蟲草”、“人參”、“鹿茸”、“何首烏”、“枸杞”、“當歸”、“黃連”、“附子”、“丹藥”、“丸”、“散”、“膏”、“湯”、“藥引”等。 診治與養生詞匯: 如“脈”、“問”、“切”、“望”、“聞”、“聽”、“診脈”、“開方”、“抓藥”、“熬藥”、“針灸”、“推拿”、“艾灸”、“食療”、“養生”、“調理”、“禁忌”、“忌口”等。 第八章 結論:明清小說詞匯研究的價值與展望 本章對全書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並展望未來的研究方嚮。 8.1 研究成果總結 揭示瞭明清小說詞匯的時代性、地域性、社會性特點。 深入分析瞭常用詞匯、稱謂語、俚語俗語、方言詞匯以及特定領域詞匯的豐富內涵和藝術功能。 論證瞭詞匯研究對於理解中國古代社會、文化、文學的重要意義。 為漢語史、文學史、文化史的研究提供瞭新的視角和材料。 8.2 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受限於篇幅和研究能力,對部分詞匯的挖掘和分析可能不夠深入。 部分方言詞匯的考證仍有待進一步細化。 可以進一步拓展研究的 corpus,納入更多具有代錶性的小說作品。 未來可以加強與計算語言學、人工智能等技術結閤,進行更大規模、更係統的詞匯分析。 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小說詞匯與戲麯、詩詞、筆記等其他文體詞匯的互動關係。 從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研究中國古代小說詞匯在傳播過程中的變化和影響。 本書旨在拋磚引玉,希望能夠激發更多學者的關注和研究,共同推動中國古代小說詞匯研究的深入發展,為我們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齣貢獻。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作品的結構布局,在我看來,堪稱一絕。它不像許多長篇小說那樣綫性發展,而是像一幅層層疊疊的工筆畫,主綫清晰,但支綫繁復,相互交織,構成瞭一張密不透風的社會網絡。每一個小人物的齣現,看似偶然,實則都與核心情節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形成瞭一種精巧的互文關係。當我試圖梳理人物關係和事件脈絡時,常常會驚嘆於作者那如同織網般的布局能力,沒有任何一筆是多餘的,所有的綫索最終都會匯聚到那個必然的終點。這種復雜而嚴謹的結構,不僅保證瞭故事的張力,更體現瞭作者對整體敘事邏輯近乎偏執的追求,使得這部作品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反復品讀的樂趣。

評分

我特彆喜歡這本書中流露齣的那種對民間文化和市井百態的深情描摹。那些穿插在主要情節中的地方習俗、俗語俚語,甚至是那些帶有濃鬱地域色彩的對話和行為模式,都被作者生動地記錄瞭下來,為我們保留瞭一份珍貴的、未經粉飾的古代社會生活切片。這些細節的豐富性,使得文本的“氣味”異常濃鬱,讀者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喧囂與煙火。它不像一些文學名著那樣高懸於廟堂之上,而是深深紮根於泥土之中,充滿瞭生命力。品讀此書,不僅是在閱讀一個故事,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田野考察,感受普通人在特定曆史背景下的生存智慧與情感波動,讓人在歡笑和淚水中,對“生活”二字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和敬意。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功力,簡直可以用“鬼斧神工”來形容。我留意到作者在敘事節奏的把控上,有著非凡的掌控力,時而如大江奔流,一瀉韆裏,將一連串事件如抽絲剝繭般展現在讀者麵前;時而又慢如細雨,在關鍵人物的眼神、一個不經意的動作中,埋下無數伏筆與暗示。更令人拍案叫絕的是其語言的豐富性與彈性,它能在一瞬間從極其典雅、充滿文人氣息的描摹,陡然轉為粗糲、充滿生活氣息的市井俚語,這種強烈的反差,不僅沒有造成閱讀障礙,反而極大地增強瞭作品的層次感和立體感。每一次翻頁,都像是推開瞭一扇新的門,裏麵是不同的場景、不同聲調的對話,讓人不得不驚嘆於作者構建語言世界的廣博和精深。這種文字上的駕馭能力,使得故事的代入感極強,仿佛能聞到畫麵中的氣味,聽到對話中的音調,實在是一部語言的盛宴。

評分

讀完這部作品後,我有一種強烈的感受:它所描繪的並非遙不可及的古代傳奇,而是一部關於“欲望如何扭麯靈魂”的永恒寓言。書中的諸多人物形象,即使放在今日,依然具有驚人的現實意義。他們為瞭滿足私欲,不擇手段,沉淪其中,最終被欲望反噬的悲劇結局,如同警鍾般長鳴。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並未進行簡單粗暴的道德審判,而是通過細緻入微的場景還原和心理側寫,讓讀者自己去體會那種在情理與欲望邊緣徘徊的煎熬與掙紮。這種“旁觀者清”卻又“感同身受”的閱讀體驗,需要讀者付齣極大的心力去解讀字裏行間那些不易察覺的諷刺與嘆息。它要求的不隻是閱讀,更是一種深刻的自我審視和對世道人心的體悟。

評分

讀罷這部鴻篇巨製,我仿佛被捲入瞭一個光怪陸離、又無比真實的世界。書中的筆法精妙絕倫,對於人物心理的刻畫入木三分,無論是高高在上的權貴,還是掙紮在社會底層的蕓蕓眾生,他們的欲望、掙紮、貪婪與溫情,都被描摹得淋灕盡緻。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對於世情的洞察力,那種近乎冷酷的清醒,使得故事的敘事基調既有市井的喧鬧煙火氣,又不乏對人性深層荒謬性的深刻反思。它絕非一部簡單的風月小說,而是一麵映照古代社會復雜肌理的鏡子,每一個情節的轉摺,都飽含著時代的重量和宿命的無常感。我常常在閱讀時感到一種既沉醉又警醒的復雜情緒,仿佛親身經曆瞭那些愛恨情仇、榮辱興衰,那種酣暢淋灕又不勝唏噓的閱讀體驗,久久不能散去。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敢於直麵人性的幽暗與光明,用最樸實卻極富張力的語言,構建瞭一個自洽且龐大的精神宇宙。

評分

內容不錯,似乎較少人對這三部書的語言進行研究。難得。京東值得信賴。

評分

收到,618滿減活動,價格優惠,店傢發貨及時以後還會再來……

評分

內容比較豐富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不錯,發貨快,推薦

評分

這本書的價格略高點吧。還好京東做活動

評分

這本書的價格略高點吧。還好京東做活動

評分

滿意,可以好好學習

評分

《金瓶梅詞話》《醒世姻緣傳》《聊齋俚麯集》語言詞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