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天使投资人薛蛮子眼中的行家、区块链经济深度研究者、社群经济专家,公众号“陈菜根频道”创办者、为友资本创始合伙人陈菜根多年观察首次诚意结集出版,干货满满。
★从成功与失败两个维度列举大量实例,给读者更具启发性的参考与提示。
★ 提出社群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器,社群运营经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全书从“概念篇”起手,继而“运营篇”、“变现篇”、“修炼篇”,终于“IP篇”,读者可根据自身需求,任意选取相应的篇目阅读学习。
★本书依据工信部社群运营官指定课程修订升级而来,相同内容面授课程售价796元。书中摘录了大量思备受投行大佬赞誉的“菜根谈”语录。值上加值=1杯星巴克咖啡!
顺应当下公众对获取知识效率的高要求,助你领pao同事同行,帮你解决坐拥数十万、上百万粉丝却讨饭过活的尴尬境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谓社群运营并不只是简单的建群、卖东西,而是建立一种自动运转的,去中心化的生态圈,让相同爱好的人产生关系,迸发出裂变的火花,创造更多的营销机会。《社群运营五十讲:移动互联网时代社群变现的方法、技巧与实践》共计五章内容,从基本的社群概念入手,讲解社群的五大要素,社群活动的运作,社群的变现模式以及如何做一个社群师等,最后从如何打造社群IP入手,详细讲解了社群IP的定义、分类及操作过程。同时辅以大量社群运营或成功或失败的真实案例,助你实现社群运营从0到1,从免费到变现的巨大实质性跨越。
陈菜根
微信公众号“陈菜根频道”创始人,为友资本合伙人,知名自媒体人,区块链经济深度研究者、社群经济专家,薛蛮子团队投资人;阿里巴巴及海尔大学特聘导师,易观国际冠军智囊;头条号、百家号、搜狐号、界面、金色财经等媒体专栏作家。
无论做投资也好,创业也好,流量永远都是个稀缺品,玩流量的方式有很多,可我觉得社群是个高性价笔的路数,好朋友吴晓波也说了,“不做社群,未来将无商可谈”,所以,大伙儿一定要多关注社群,在这方面,陈菜根算得上是个行家,而且这家伙思想独特,有招有式,建议大伙儿好好读一下他的这本书,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天使投资人 薛蛮子
知识网红越来越火,颜值不是稀缺的竞争力,真正有力量的是思想,但同样,网红的生命力需要有社群的加持,没有群众基础的网红不会持久,每一个做知识网红的,都要做好社群管理,阅遍诸多社群作品,我推荐陈菜根这部作品,思想深邃,内容详尽,方法论独到,开卷必有益!
——华艺传媒总裁 营销怪才 杜子建
陈菜根的分享是毫无保留的,无论思想性,还是实操性,都有独到之处,想要了解社群的同学们,可以读下这本《社群运营五十讲》,相信你会收获多多。
——猎鹰创投合伙人 李圆峰
“社群”是过去三年很火的商业词汇之一。当下,越火的词,往往越被表面化认知!只是顾名思义,不可能带来社群的持续生命力。红火的社群,必有“深根”!听菜根老师讲社群,就被他与众不同、实战有效、深刻全面的视角所吸引!菜根的这本书,基于他的实战操盘和投资经验,系统、全面、操作性强!
——易观国际共同创始人 易观天马云商总裁 杨彬
我认为,社群的真正含义其实是自组织。站在互联网的历史高度看,你会发现自媒体—自组织—自经济的惊人脉络。本质上,它是个体赋权,即权力从政府和大企业手中快速去中心化,让渡给一个个的个体和社群。这是我们生活的年代非常激动人心的故事。菜根出身有点草根,但实战非常接地气,这又何尝不是互联网精神的真实映射呢?
——中国十大自媒体之一,“入口实验室”创始人 王冠雄
不做社群,未来将无商可谈。
——企业家、财经作家吴晓波
序
第1章
概念篇 信任是社群核心,流量是社群终局
1.社群是企业最贵的资产 003
2.社群的三个含义 010
3.社群的十一个价值点 014
4.社群的九个类型及分析 017
5.社群的运营环境分析 021
6.社群的三大战略及实践 026
7.社群五大要素之链接点 031
8.社群五大要素之结构点 038
9.社群五大要素之价值点 042
10.社群五大要素之运营点 047
11.社群五大要素之扩张点 052
第2章
运营篇 用情商经营社群关系,用数据量化社群热度
12.社群构建七大步骤 059
13.社群构建进度清单 064
14.社群日常运营清单 071
15.社群线上活动运营 078
16.社群线上场景二十个话术 085
17.社群线下活动运营清单 094
第3章
变现篇 用流量思维变现社群,用独特资源匹配模式
18.社群八大变现模式之众筹 103
19.社群八大变现模式之零售 107
20.社群八大变现模式之分销 113
21.社群八大变现模式之广告 120
22.社群八大变现模式之增值服务 125
23.社群八大变现模式之会员制 130
24.社群八大变现模式之内部创业 137
25.社群八大变现模式之投资 144
26.社群商业化七个关键点 151
第4章
修炼篇 社群师可大可小,重要性从来不小
27.社群师定义及四大价值点 161
28.社群师修炼之用户洞察 167
29.社群师修炼之用户服务 173
30.社群师修炼之用户工具 176
31.社群师修炼之内容采编 181
32.社群师修炼之深度转化 186
33.社群师修炼之产品经理 191
34.社群师修炼之群规制作 194
35.社群师修炼之团队管理 198
36.社群师修炼之新群主 202
37.社群师修炼之KOL整合 207
38.社群师修炼之自媒体 211
39.社群师修炼之外部社群 216
40.社群师修炼之线下空间 219
第5章
IP 篇 用好社群平台,做好IP插件
41.社群化生存的七个秘诀 225
42.社群思维优化个人战略 230
43.社群中IP火的三个原因 237
44.社群中IP的定义 242
45.社群中IP的分类 245
46.社群IP的打造法则 247
47.社群IP的运作方法 251
48.社群中IP的成长空间 253
49.社群IP的炒作过程 261
50.企业社群IP思维落地 266
序
社群的概念由来已久,但能成为一种商业模式,并被冠以“社群经济”之名,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尤其是以微信为时代标志的移动互联网驾临之后,社群经济不可避免地成为创业者竞相追逐的新方法论,甚至是新商业思维模型。
不得不说,社群的火爆,跟微信群成为基础的集体沟通工具有关,这种链接人与人关系的技术变革,直接长出了社群经济的生态,就像搜索技术、电商技术、视频技术、直播技术等新技术一样,只要能吸附住流量的技术产品出现,基于庞大的人口红利,就会生根发芽,长成一片繁茂的商业森林,社群经济也不例外。另外,传统流量运营模式的效率低下和成本高昂,使得社群下沉为创业者关注的新流量洼地,在我看来,有了社群的赋能后,“流量”在新场景里,应该被唤作“留量”才更自洽,因为,用户的轨迹不再是线性单向,而是在社群里形成了回路,流量有了人际关系的粘附后,就具备了信任的能量,从而有了共识的存在,商业行为基于信任和共识后,社群经济才有了闭环。
社群经济的模式会越来越普遍,而且成本会越来越低,这也是社会的福祉。
本书的理论部分并不多,更多是结合过去创业实践、行业观察和思考后的一些系统整理,在方家眼里,内容一点都不高大上,在实战者眼里,这些内容显得家常便饭了些,而在熟悉的读者眼里,文字的风格和思想的火花不如自媒体里绚丽多姿。而这恰恰是我的本意:出一本朴素的操作指南,把门槛降的低一些,用聊天的口吻,把社群运营的事儿唠叨明白。
但是,社群的立意必须深邃,所以,在我的认知里,社群不仅仅是商业工具,而且它也不能被狭隘的装进钱孔里,社群是人与人的连接器,经营的人与人的信任关系,并用时间来计量。但社群一定不高深莫测,所以,我始终坚持:1.家庭是基于血缘关系而形成的最小社群单位;2.公司是基于契约关系而形成的高效社群形式;3.人类社会是社群的最大外延。
带着这样一个常识去认识社群、研究社群和运营社群,相信你的视角会有所不同,所以,本书还有个希冀,就是通过掌握社群工具,让更多的人感知到社群思想的温度,从商业范畴慢慢跳转到日常生活,让自己在家庭里、公司内和社会上,能建立起高质量的关系链接,积累出更高的信任值,从而收获你想要的那份归属,拥抱社群的初心,本该如此。
关于社群经济的未来,不必多想,它的存在就是常态,以往搞团购、弄会销、玩众筹、搭伙做生意、混圈子找资源等,这些社群商业行为,都将长期存在下去,即使以微信群为常规载体的社群运营,都已经像自媒体一样,成为了公司经营的标准配置。但作为一个前瞻性的预见,我抛个观点:区块链时代,社群的重要性会更加凸显,因为区块链技术让信任成本降到足够低,人的行为会逐渐被证券化,这里有个大前提就是基于社区的共识。
当然,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见少识窄,社群作为一门大大的社会学科学,它太博大精深了,我尚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它的精彩,也仅仅是窥探到了一点点洞见,自觉欣喜,便忍不住采撷下来、以飨诸位。所以,本书只是触摸社群的几根琴弦,更多的和鸣,尚需更多知音一起拨弄。最后,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给了我用生活视角琢磨社群的灵感,更感谢一路上携手成长的朋友,让我可以感受到社群化生存的魅力。
最后,尤其要感谢这个时代及领航的舵手,这是当代社群的底色。
陈菜根
二零一八年写于北京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五十讲”的结构所吸引。这种系统性的拆解,预示着它可能提供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社群运营知识体系,而不是零散的碎片化信息。我对此非常感兴趣,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我常常感觉社群运营的工作就像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缺乏一个清晰的指引。 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社群生命周期管理”的深入讲解。从社群的冷启动、活跃期、成长期,到成熟期甚至衰退期,每个阶段的用户需求和运营策略都会有所不同。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我们应该如何调整运营策略的洞察? 另外,书名中的“实践”二字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足够多的真实案例,最好是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社群案例,这样我才能从中获得更广泛的借鉴意义。 了解其他社群是如何解决问题、抓住机遇的,对于我们自身的运营非常有启发。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是被书名里“变现”两个字吸引的。现在做任何事情,最终都要回归到价值本身,社群也不例外。这本书的题目《社群运营五十讲:移动互联网时代社群变现的方法、技巧与实践》,直击痛点,不像市面上很多讲社群的书,停留在“怎么建群”、“怎么活跃”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了“怎么赚钱”。我特别想知道,它会介绍哪些具体的变现模式?是内容付费、产品销售、还是广告合作?或者有没有一些更加创新、更符合当下移动互联网特性的变现方式?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几种模式,更重要的是能够分析不同变现模式的优劣势,以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选择哪种模式最合适。同时,书中提到的“技巧与实践”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毕竟,再好的方法论,如果脱离了实际操作,也只是一纸空谈。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可落地、可复制的案例,甚至是一些“干货”满满的操作指南,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知道“怎么做”才能实现社群的有效变现。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社群运营五十讲:移动互联网时代社群变现的方法、技巧与实践》,无疑击中了当前社群运营领域的核心痛点。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社群发展的人,我深知社群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连接,更在于如何将这种连接转化为切实的商业价值。因此,我对于书中“变现”这一主题的内容尤为好奇。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突破传统思维的变现模式,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行为和消费习惯正在不断演变。例如,如何利用社群的UGC(用户生成内容)实现产品推广?如何通过社群生态构建新的盈利点?再者,书名中“五十讲”的表述,暗示着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期待的不是简单的理论堆砌,而是能够深入到社群运营的各个细分环节,例如用户分层管理、社群活动策划的创意与执行、以及社群数据分析与优化等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社群运营方法论,并且能够通过丰富的实践案例,让我看到这些方法论是如何在现实中发挥作用的。
评分作为一名在社群领域摸爬滚打了几年的运营,我深知社群运营并非易事,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市面上关于社群的书籍不少,但真正能做到“深入浅出”且“干货满满”的却不多。 《社群运营五十讲》这个书名,在我看来,就自带一种“大而全”的气场,仿佛涵盖了社群运营的方方面面。 我对这本书最期待的部分,是它如何将“方法、技巧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多时候,我们能学到很多方法,但到了实际操作层面,却发现落地困难重重。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完整且逻辑清晰的社群运营体系,从前期的社群定位、用户招募,到中期的社群活跃、内容管理,再到后期的社群变现、裂变增长,都能有深入的探讨。 特别是关于“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限定词,我希望它能体现出这个时代社群运营的独特性,例如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的特点,如何玩转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内容形式,以及如何处理用户碎片化时间的社群参与。
评分拿到这本《社群运营五十讲》的瞬间,我最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实操感”。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稳而专业的劲儿,没有过多花哨的修饰,仿佛在告诉读者:“这本书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闲聊的。”翻开目录,更是印证了我的预感。每一个“讲”都像是一个独立的模块,涵盖了社群从建立到壮大,再到最终实现价值的各个环节。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用户画像构建”和“社群活跃度提升策略”的部分充满期待。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精准地抓住目标用户的心,让他们愿意持续参与,甚至为社群贡献价值,是每个社群运营者都面临的巨大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系统性的方法论,而非零散的技巧堆砌。我一直认为,好的社群运营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对用户深入洞察和精细化运营的基础之上。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感到安心,它似乎容纳了相当丰富的案例和经验,足以支撑其“五十讲”的篇幅。我非常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找到一些可以立刻运用到我实际工作中的方法,并且能够看到一些成功社群的真实案例分析,了解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评分叫我们如果实现社群变现的一本书,比较实际,好用。书里有大量的表格和图片,可以直接复制操作,可落地,挺好的
评分实用的好书
评分实用的好书
评分叫我们如果实现社群变现的一本书,比较实际,好用。书里有大量的表格和图片,可以直接复制操作,可落地,挺好的
评分理论不是理论,经验没有经验,没啥价值
评分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实用的好书
评分叫我们如果实现社群变现的一本书,比较实际,好用。书里有大量的表格和图片,可以直接复制操作,可落地,挺好的
评分叫我们如果实现社群变现的一本书,比较实际,好用。书里有大量的表格和图片,可以直接复制操作,可落地,挺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