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通过四十多个育儿故事,给我们展现了一位用时间和爱参与孩子成长的好爸爸的形象,也展现了一个孩子如何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下逐渐成长为真正的自己。
近年来,家庭育儿书作者多为妈妈,该书作者站在爸爸的角度谈育儿,有这不同的视角和高度,也给更多的爸爸妈妈们带来思考,让爸爸多参与孩子的成长,更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在当下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父亲教育缺失或不足的现象,本书作者作为一个相当称职的爸爸,给千万个家庭树立了好榜样,告诉更多的爸爸妈妈们:爸爸也可以带好孩子,爸爸甚至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引导孩子的价值观和未来。
书中分陪伴、尊重、约定、引导、示范五大部分,分享了其子3-11岁成长中的几十个故事,展现了一位父亲独特而不随波逐流的育儿观念: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在他的影响下,不仅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其乐融融,培养出的儿子热爱阅读、博闻多见,也有着更加独立的思想和见解,这些都值得更多的家长学习和思考。
董晓凯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大型外企管理者,
也是一位用时间和爱参与孩子成长的父亲。
“在孩子的成长中不能缺席的是父亲,父亲或许就是点亮孩子未来的那个人。”
他认为,童年是孩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幸福的童年可以让孩子永远保持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
他提倡“给童年留白”,让孩子有时间去感受和思考,有能力去感知爱和传递爱。
“少修理孩子,多修炼自己”是董家夫妇的育子哲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千朋友”是全家人的共同理想。
董静泽(大米)
11岁男孩,五年级学生。
课余给偏远山区的孩子们讲飞机构造,
通过电视、电台、网络与陌生人沟通学习和旅行的收获,
主持音乐会和朗诵会……
穷游国内外近100个城市,读书500本,
路行2 000公里,航程20万公里。
年龄虽小,但他知道:理想,从来不能只是说说而已。
第一部分 陪伴
孩子让抱的时候,就该多抱抱孩子
专注地陪孩子玩,或许是父亲最应该做的事
借钱给孩子带我们去旅行
让孩子自己睡,还是陪孩子一起睡?
陪孩子一起写作业,痛并快乐着
有时候,孩子就是自己的“哥们儿”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发现“未知的自己”
家的味道,就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包的饺子
第二部分 尊重
尊重孩子,从尊重“哭”的权利开始
问题很尖锐,可以倒推回去两三步
尊重孩子,家长别再“自以为是”了
爸爸,你知道什么是“兴趣班”吗?
孩子想当总统,家长你怎么看?
关于女生,了解得多一些没什么坏处
第三部分 引导
撒手不管不是好办法,兴趣更需要引导
Apple juice. No ice. Thank you
孩子不听话,可以打吗?
孩子的抵抗力是家长给不了的
财商培养,可以从跳蚤市场开始
让孩子感受一下“明星包袱”没什么不好
学习上的事情,家长就不要再给孩子压力了
让孩子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
第四部分 约定
孩子沉迷于游戏,家长应该怎么办?
自家孩子和别的小朋友打架,你帮谁?
孩子走失了三次,家长应该做点啥?
给孩子买的玩具,一定越贵越好吗?
跟三岁的孩子说谎话,是对是错?
家长如果被孩子说服了,那就乖乖听话吧
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
在孩子面前犯错,爸爸要不要承认错误?
第五部分 示范
家长的习惯,决定了孩子的习惯
孩子教会我,如何看待“钱”
阅读让孩子收获的不只是知识
走进飞机驾驶舱,让孩子知道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孩子不爱运动,都是家长的问题
帮助别人,可以让孩子获得安全感
家长关注什么,孩子也更容易关注什么
父母对孩子的爱,更需要表达
父母自己做不到,就别强迫孩子做
父亲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做最好的自己
自序:让我们的孩子做“自己”
没有不爱孩子的爸爸,只是每种爱的表达都不同。
我们希望孩子快乐和幸福,但我们往往给这种快乐和幸福加了一个括号,这个括号就是父母的想法和认知,我们希望孩子获得我们想要孩子获得的快乐和幸福。我们执着于这些所谓的快乐和幸福,我们也因此患得患失。其实,我们执着的快乐和幸福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
快乐是一种能力,父母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建立这种能力。
幸福是一种心境,父母的责任是开启孩子向内生长的力量。
我们希望孩子学钢琴,我们希望孩子考试得高分,我们希望孩子英语呱呱叫,我们对孩子期望得太多太多,我们认为这些都做到了,孩子就会衣食无忧,就会快乐幸福。真的是这样吗?我们自己现在是这样的吗?
内心的富足和强大,或许是我们最需要留给孩子的财富。而这个财富并不是我们给孩子创造出来的,而是我们的孩子自己创造出来的,我们要做的是:陪伴、尊重、引导和约定,除此以外还有示范。作为一个父亲,如果能做到上面这五件事情,那你一定是个不错的父亲,我所说的不错的标准是:孩子喜欢你,并且愿意和你成为朋友,遇到事情第一个想要求助的是你。做到了陪伴和尊重,我们可以成为合格的父亲;做到了引导和示范,我们就有机会成为不错的父亲。
要想成为一个不错的父亲,的确很难。99%的男人可能成为父亲,99%的父亲可能成为孩子不喜欢的父亲。我是父亲,现在我还不是一个孩子非常喜欢的父亲,但我希望自己成为孩子喜欢的父亲。你呢?
很多父亲一定希望给孩子留下一大笔财富,人们常常想到的便是金钱财富。其实,“金钱财富”在财富排行榜中并不靠前,排在“金钱财富”前面的应该是“获得金钱的能力”。而排在“获得金钱的能力”前面的,应该是“精神财富”。如何让孩子成为精神富足与物质富足的人呢?两件事非常重要:一个是“读书”,一个是“行走”。
读书,可以帮助孩子建设人生观。行走,可以帮助孩子构建世界观。
大米从4岁开始接触认识汉字,5岁基本可以自己读简单的儿童读物,6岁开始已经可以读只有文字的图书,7岁的时候已经读书超过100本(不是简单的儿童读物哟,包括《普京传》在内的大部头的书都已经读过了)。11岁的大米已经开始读《物种起源》、《自然史》、《时间简史》和《相对论》。虽然爱因斯坦自己都认为全世界也不一定有超过20人能读懂《相对论》,但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读懂”相对于“读书”已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读书不仅可以得到知识,同时也是进行系统思考和逻辑思维的过程。读书是最简单和最快捷地了解世界和认知自己的渠道和过程,特别喜欢大米所在的史家小学分校的校训——“学习与生命同行”,读书的过程是最好的学习过程。
大米今年11岁,从4岁开始,7年穷游了国外16个国家的45座城市以及国内的42座城市。带大米旅行虽然用掉了我们的大部分储蓄,但我们全家一致认为非常值得。行走的过程,其实是父母与孩子最纯粹的陪伴过程。在一本书上读到过一句话:“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没错,行走改变的不仅仅是距离,还有一个人的“视界”。行走可以帮助一个人建立自己的世界观。眼界的开阔,可以让一个人的思想有更广阔的空间,不会有太多局限。行走不仅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还可以接触不同的人,看到他们不同的生活。行走让孩子知道,原来我也可以这样活。行走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人变得非常小,回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心变得特别大。
想做到陪伴、尊重、引导、约定和示范,其实并不容易。现实情况是,多数父亲觉得留给孩子一大笔物质财富才是重要的。因此每天忙于奔波,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我说的陪伴并不是他在写作业,而你在看微信)。没有一个父亲会说自己不尊重孩子,其实我们常常并没有真正地尊重孩子,当着众人的面说教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是孩子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孩子。所以,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在给孩子做引导和示范。正面的引导和示范,就会带给孩子积极的影响;负面的引导和示范,只会让孩子变成另一个你不喜欢的自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需要与孩子做很多约定,约定就像是给植物剪枝的工具,有了约定孩子才能成长得更健康。从3岁到小学毕业前,是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黄金时段,约定可以帮助孩子逐渐养成好习惯。
作为家长,我们都很关心孩子身体上的健康,但却很少关注孩子心理上的健康。在今天的社会中,孩子成长的环境和问题都有了巨大的变化。今天的现状是,物质上孩子们不是营养不良,而是营养过剩;精神上孩子们智商越来越高,但情商却越来越低。“情商”是“自己与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友好相处的能力”,情商来自“爱”,“爱自己”的人情商更高,首先要“爱自己”,然后才能“爱别人”。可能你会问:“我们不爱自己吗?”很多时候,是的。我们会为了所谓的“流行”,牺牲自己的喜好;我们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变成另外一个“自己”;我们会因为世俗的观念,而放弃心底的真我和态度……所以,我们变成了“别人”,而丢失了真实的“自己”。大部分家长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丢失了“自己”,我们千万不要让我们的孩子也丢失了“自己”。但事实是,家长们正忙着让孩子们活在别人的评价中。现在的孩子最不喜欢的字眼就是“人家”,孩子最讨厌拿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我们不要让孩子成为“别人”,而是要成为“自己”。不必行色匆匆,不必光芒四射,只需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讲话的家长;没有做不好的孩子,只有没有做到的家长。
作为父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犯过许多错误,虽然想成为一个孩子喜欢的父亲,但常常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实生活中,我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惑,不知道应该如何解决,翻看了一些书籍对自己很有帮助,但具体到现实问题又不知道如何处理才好。我想,很多家长也一定跟我一样,有类似的问题和烦恼。尤其对于父亲们来说,每天忙着工作,几乎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常常在不经意间做出不“尊重”孩子的举动、不正确的“引导”和“示范”,让自己身上的缺点和毛病成了孩子效仿的对象。发生了这些问题,父亲们一定非常着急和懊恼,但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可以弥补或修正。正是这些苦恼,促使我拿起笔,将我和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和问题一一呈现在父亲们面前,希望我的错误可以给您提个醒,不要犯与我相同的错误就好。
孩子的未来掌握在孩子自己的手中,但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孩子的现在掌握在家长、学校和社会手中。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错过了孩子教育的黄金期,以后再去弥补或许会非常困难。当下的另一个社会问题是,家庭教育中母亲的影响过多,父亲的影响太少。由于各种众所周知的原因,父亲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严重缺失,缺少了父亲的影响,对于孩子的成长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这也是我想以一个父亲的身份来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父亲或许在对孩子的“陪伴”和“尊重”方面不如母亲做得好,但至少父亲应该在对孩子的“引导”和“示范”方面多一些作为,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这本书终于要与读者见面了,作为父亲我有很多感慨,感慨写一本书不容易,感慨做一名合格的父亲更加不容易。但这其中的乐趣或许只有父亲自知。我自己也常常问自己:“为什么要写一本书?”最真实的想法就是想留下一点什么。人生短暂,如果能留下一点什么,对于看到这点什么的人来说,获得了一点点帮助,那就是我们最欣慰的回报。
当你合上本书的时候,希望你能开始思考怎样与孩子相处,怎样成为一个不错的父亲,并付诸行动。如果本书对你有任何一点帮助,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和收获。愿每一位父亲都能成为孩子喜欢的父亲,愿我们的孩子无论在何种境况下,都能具有快乐生活的能力和感知幸福的心境。
董晓凯
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堪称一绝,它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分析和生活片段的交叉叙事。我特别欣赏作者如何将那些晦涩难懂的依恋理论,比如安全型依恋与焦虑型依恋的形成机制,自然地融入到与孩子的互动场景中去。比如,当孩子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挫折而崩溃时,母亲处理的方式直接映射了她自身早年的依恋模式,这种“代际创伤”的隐性传递,被剖析得入木三分。作者的语言风格偏向于学术探讨与个人反思的结合体,逻辑性很强,但又不失文学性的韵味。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过去与孩子的相处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是痛苦但极其有价值的。书中对“边界感”的探讨也十分前卫,它挑战了传统家庭中“无边界融合”的亲子关系模式,主张建立健康的、互相尊重的个体边界。这种对传统观念的颠覆,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开放性思维,但一旦接受,无疑会带来育儿观念上的巨大革新。
评分从文学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充满了意象和隐喻,作者的笔触如同摄影师捕捉光影,精准而富有诗意。书中描写亲子关系时,大量运用了自然界的意象来象征情感的流动与变化,例如用“潮汐”来比喻孩子情绪的周期性起伏,用“藤蔓”来形容亲子之间既依赖又需要挣脱的复杂关系。虽然主题是育儿,但其散文诗般的叙事风格,使得即使是与育儿议题没有直接关联的读者,也会被其文字的张力所吸引。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敏感捕捉,尤其令人动容。她记录了孩子从蹒跚学步到开始展现独立人格的每一个细微阶段,那种目睹生命加速成长的惆怅与欣喜交织的情绪,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育儿书,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如何与爱的人共度时间”的哲学沉思录,它教会我们珍惜每一个稍纵即逝的瞬间,因为那些碎片化的日常,才是构成生命意义的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家庭中个体需求的被压抑状态。作者坦率地承认了自己曾因为过度投入到家庭角色中,而几乎“遗失”了自我——那个曾经拥有独立爱好、职业抱负和清晰个人界限的女性。书中对“自我重建”这一主题的探讨是渐进式的,从最初的无意识牺牲,到后期的有意识地为自己争取“喘息时间”,每一步都充满了挣扎和自我辩护的心理过程。作者用非常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记录了她如何重新拾起被搁置已久的爱好,如何与伴侣进行关于时间分配的艰难谈判,以及如何面对外界对“不顾家庭”的隐性指责。这种对“利他主义陷阱”的勇敢反思,让这本书对于所有正努力平衡事业与家庭,或者感觉自己被“家庭角色”所吞噬的人来说,具有极强的疗愈作用。它肯定了个体价值与家庭价值可以并存,只是需要付出巨大的沟通成本和内心努力去争取。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完全避开了说教式的语气,而是通过一系列极其生活化的“困境故事”来引导读者思考。每一章似乎都设定了一个具体的育儿难题——比如孩子沉迷电子产品、青春期早期的叛逆、或者面对同伴压力时的无助——然后,作者不是直接给出“你应该这样做”的指示,而是详细描述了自己尝试过的所有方法,包括那些失败的尝试,以及最终在尝试中获得的顿悟。这种“展示而非告知”的写作手法,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防御心理。你会感觉自己不是在被教育,而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战友”交流心得。此外,书中对父亲角色的侧写也十分有趣,虽然焦点是母亲,但通过母亲的视角,我们看到了家庭系统中权力平衡的微妙变化,以及父亲在特定情境下可能展现出的独特优势和局限性。这种多维度的观察,使得全书的视角更加立体和真实。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全知视角来描绘一个宏大的家庭图景,而是聚焦于母亲在育儿过程中的内心挣扎与成长。作者对日常琐事的捕捉极其细腻,比如清晨被突如其来的哭声唤醒,或是深夜辅导作业时那种近乎绝望的耐心,都让人感同身受。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探讨了“完美母亲”这一社会构建的假象,主人公不断地与自己内心深处那个“应该更有效率、更温柔、更有规划”的声音搏斗。这种内部的冲突描写得极为真实,没有回避那些在育儿焦虑中产生的负面情绪,比如烦躁、自我怀疑,甚至是短暂的逃离冲动。这种坦诚,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育儿指南,更像是一部探讨现代女性身份认同的成长小说。文笔流畅,情感真挚,读起来仿佛是作者坐在我对面,娓娓道来她最私密的心路历程,让人在共鸣中找到了被理解的慰藉。对于长期处于育儿高压下,渴望从文字中寻求精神支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它不提供标准答案,只提供一个可以与之并肩前行的陪伴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