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您不买书,我们也希望您花5分钟看看免费试读章节的序言。
因为,它们的消逝,跟我们每个中国人有关。
我希望哪怕有一天它们失传了,我们的孩子还记得,它们来过我们的国家,来过这个叫“中国”的地方。
这是一套历经433天打造的“中国之美记忆”,留给我们的孩子。
从2016年10月27日的那个周四下午向六位传承人老师寄出约稿信,
到2018年1月3日套书清样签字,
我们用433天的时间,
请6位非遗剪纸大师,
让3000年剪纸技艺,创意融合700年元曲记忆,
用中英双语的内文,深情解读中国人的24种人间苦楚。
随书感恩附赠12张大师剪刻样和12张特质红纸,助你亲手体验剪刻中国之美。
元散曲里有一种抹杀不掉的萧条,若“诗”似春,生一切万物;“词”如夏,你侬我侬衣裳薄;“曲”则入秋,天地肃杀,水落石出,念白中有一种清醒明白,非要残忍、直愣愣地戳破这人间泡影。24张劝人的方子,24个中国字,24首元曲,24张剪纸,24种人间苦楚——生老病逝、爱恨离愁、欢喜伤悲、功名利禄、贫穷困顿、欲昧痴苦……每一张方子打开,都如暗夜里带着酒气的缠绵,心是欢喜的,身体却被硌得生疼。你那些不得解的苦楚,700年前的元曲里都有答案。
《剪出元曲里的24张心灵处方》,这是《剪影 六位非遗剪纸大师作品系列》的第叁分册。6位非遗剪纸大师,用433天的时间,让3000年剪纸技艺,深情融合700年元曲记忆,用中英双语的内文,深情解读中国人的24种人间苦楚。随书感恩附赠12张大师剪刻样和12张特质红纸,助你亲手体验剪刻中国之美。
范祚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高密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周淑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蔚县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段建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代表性传承、;我国年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程兴红: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阜阳剪纸代表传承人、中国民间剪纸大师程建礼之子;
张多堂: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广灵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广灵剪纸创始家族第四代传人;
倪秀梅: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龙江方正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致敬:
本书原作者之一——75岁高龄的王蓬草女士,
在创作本书之始,突发脑梗,无法再拿起剪刀参与此书创作。
王蓬草女士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豫西剪纸第四代大师。特此向王女士致敬!
感谢怹们穷尽毕生精力,
对此6项濒危失传的国家非遗技艺孤独而沉默地坚守与传承。
千年的剪刀,恋上七百年的元曲
——《剪出元曲里的24张心灵处方》的缘起
一 失传,就意味着永不再重来
我们生活在中国,每天有多少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多少后继无人的“中国技(记)艺(忆)”,就那么一声不吭地在我们身边消逝了?
没了。
一旦失传,就意味着永不再重来。
作为国人,你是选择掩耳盗铃、熟视无睹,还是惋惜地叹一口气?
更多人是有心无力,那么惋惜却那么无可奈何。非遗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了。扪心自问,我们多少普通人的生活能和它有关?
段建珺先生是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也是我们这本书的作者之一。他在年轻时下牧区做了30年的剪纸技艺抢救与保护工作。他说,工作中最常遇到的情况,就是你经过某个牧区,当地人会说:“你们怎么不早来?有个老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能剪,但刚刚去世。”
有时会比较幸运,比如段建珺找到的一位老人,她96岁了。段建珺一直跟随了她7年的时间,直到老人家102岁去世。这7年时间,段建珺抢救了她将近360个品种、近2000幅剪纸作品,它们大部分是她98岁到100岁剪的,为研究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极珍贵的资料,无法简单地用金钱去衡量它们的价值。
非遗的抢救和保护,就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游戏,你不知道早一天或晚一天,什么流派又消逝了。正如这本书的约稿过程,我们辗转联系到豫西剪纸第四代大师、首批国家非遗传承人王蓬草女士。老人家75岁了,早已淡泊功利,更何况太多的国礼级剪纸作品的约稿排期都忙不过来,但终于被我们“想做一本留给孩子的非遗记忆”的想法所打动,郑重地答应了我们的约稿请求。然而约稿合同寄出去的第三天,王老师的助理发来消息说:“很抱歉,老人家在昨天夜里突发脑梗,万幸的是抢救过来了。但恐怕日后……很难再拿起剪刀了。”
那是一份寄出去,却没能再寄回来的约稿合同。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从标题的暗示来看,似乎是围绕“24”这个数字展开的,这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阅读框架。这种结构化的处理,对于读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可以不必一次性消化所有内容,而是可以根据自己当前的心境,挑选相应的“处方”来阅读。我猜想,这些“处方”可能会涉及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的处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等等。如果作者能将元曲的音乐性和画面感也融入解读中,那就更棒了,毕竟元曲本身就是舞台艺术的结晶。我希望能从中领悟到,即使在那个时代,人们面对的烦恼与现代人并无二致,只是他们表达和排解的方式更加富有韵律和张力。这种对人类共同情感的挖掘,是任何一本优秀作品的灵魂所在。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类“跨界”解读的书一直抱持着审慎的态度,生怕它变成一场生搬硬套的拼贴秀。但这本书的“处方”概念,听起来颇具新意。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元曲的叙事脉络中,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药方”的。比如,面对人生的低谷时,是不是会引用某位被贬谪文人的旷达之词?或者在感到迷茫时,能否从那些描绘市井百态的杂剧唱词中找到方向感?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做到这一点,将深奥的文学理论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情感支持,那它的价值就远超一般书籍了。我期待看到那些对仗工整、辞藻华美的元曲,如何被巧妙地解构成直击人心的当代箴言,实现一次成功的“文风”的现代化转型。
评分初步印象中,这本书的作者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学研究者,而更像是一位深谙世情、懂得如何与人交心的“摆渡人”。他没有高高在上地教导,而是选择了一种平视的姿态,用元曲这座宝库作为起点,来探讨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我特别欣赏那种能够跨越语言障碍,直达人心的解读能力。我设想书中必然穿插了许多精彩的解析,比如对特定曲牌的深入剖析,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密码。我希望读完之后,不仅能对元曲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更能带走一些可以立即应用于生活、帮助我调整心态的小技巧。这种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用智慧的能力,是判断一本“心灵类”书籍是否成功的关键标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手感都透露着一股精致,让人爱不释手。我特别留意了它的排版,字里行间留白的把握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营造了一种安静冥想的氛围。从我初步翻阅的章节来看,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将元曲中的人物命运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困境进行微妙的映射。我猜想,这里面或许会涉及到如何看待得失、如何处理孤独,甚至是如何与自己和解的主题。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估计能让那些平时对古典文学敬而远之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进入情境。这不仅仅是文学赏析,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拓宽运动,让人忍不住想停下来,静静思考自己的人生轨迹,并在那些被精选出来的元曲片段中,找到一丝共鸣与慰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水墨晕染的质感,隐约能感觉到一种古朴而又深邃的意境。我一拿到手,就被那种带着点文人气息的审美给抓住了。虽然我对元曲的了解仅限于课本里那些耳熟能详的篇章,但“心灵处方”这个概念立刻让我产生了好奇。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罗列着晦涩难懂的元曲典故,但翻开目录后才发现,作者似乎别有洞天。它不像那种硬邦邦的理论书籍,反而更像是一本导览手册,引导着你去探索那些被时间掩埋的情感与哲思。书里似乎探讨了如何在那些看似写尽了悲欢离合的古典文学中,找到属于现代人也可以借鉴的“疗愈”之道。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着实让人耳目一新,也激起了我深入阅读的欲望,想看看这些千年前的文字究竟能给出怎样的现代良方。
评分价格便宜,活动购买,速度很快!!
评分价格便宜,活动购买,速度很快!!
评分搞活动的时候买的,非常划算,认识非遗
评分价格便宜,活动购买,速度很快!!
评分适合收藏,就是书的味道有点大,很喜欢
评分这样的好书,怎样夸奖都不过分。剪纸,真的是艺术。千万别小瞧了。
评分这样的好书,怎样夸奖都不过分。剪纸,真的是艺术。千万别小瞧了。
评分价格便宜,活动购买,速度很快!!
评分搞活动的时候买的,非常划算,认识非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