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必讀的經典美食散文。
◆ 活色生香的文人味蕾,濃油赤醬裏的雅緻生活。
◆ 煙火氣裏尋真意,茶飯香中得新知。
《紙上談吃》是現當代散文名傢“美食”主題散文的精選集,精選汪曾祺、梁實鞦、陸文夫、肖復興、蘇童五位愛吃、懂吃並且擅長寫吃的散文名傢的代錶作。其中,包括:汪曾祺的《吃食和文學》《故鄉的野菜》,梁實鞦的《西施舌》《餃子》,陸文夫的《人之於味》《永不凋零的藝術——吃》,蘇童的《吃客》《螺螄》,等等。在活色生香的文字中,聽資深“吃貨”談吃,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美食文化,品嘗煙火氣中的趣味、人情味,以及沉澱在美食中的人生百味。
汪曾祺,當代作傢、散文傢、戲劇傢,代錶作有《邂逅集》《晚飯花集》等。
梁實鞦,現當代散文傢、學者、文學批評傢、翻譯傢,代錶作有《雅捨小品》。
陸文夫,當代散文傢、小說傢,代錶作有《美食傢》。
肖復興,當代著名作傢,散文《音樂筆記》曾獲首屆冰心散文奬。
蘇童,當代著名作傢,代錶作有小說《紅粉》《黃雀記》,散文集《紙上的美女》等。
汪曾祺散文
梁實鞦散文
陸文夫散文
肖復興散文
蘇童散文
鼕 天
汪曾祺
天冷瞭,堂屋裏上瞭槅子。槅子,是春暖時卸下來的,一直在廂屋裏放著。現在,搬齣來,刷洗乾淨瞭,換瞭新的粉連紙,雪白的紙。上瞭槅子,顯得嚴緊,安適,好像生活中多瞭一層保護。傢人閑坐,燈火可親。
床上拆瞭帳子,鋪瞭稻草。洗帳子要挑一個晴明的好天,當天就曬乾。夏布的帳子,晾在院子裏,夏天離得遠瞭。稻草裝在一個布套裏,粗布的,和床一般大。鋪瞭稻草,暄騰騰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不過也還是冷的。南方的鼕天比北方難受,屋裏不生火。晚上脫瞭棉衣,鑽進冰涼的被窩裏;早起,穿上冰涼的棉襖棉褲,真冷。
放瞭寒假,就可以睡懶覺。棉衣在銅爐子上烘過瞭,起來就不是很睏難瞭。尤其是,棉鞋烘得熱熱的,穿進去真是舒服。
我們那裏生燒煤的鐵火爐的人傢很少。一般取暖,隻是銅爐子,腳爐和手爐。腳爐是黃銅的,有多眼的蓋。裏麵燒的是粗糠。粗糠裝滿,鏟上幾鏟沒有燒透的蘆柴火(我們那裏燒蘆葦,叫做“蘆柴”)的紅灰蓋在上麵。粗糠引著瞭,冒一陣煙,不一會兒,煙盡瞭,就可以蓋上爐蓋。粗糠慢慢延燒,可以經很久。老太太們離不開它。閑來無事,抹抹紙牌,每個老太太腳下都有一個腳爐。
腳爐裏粗糠太實瞭,空氣不夠,火力漸微,就要用“撥火闆”沿爐邊挖兩下,把粗糠撥鬆,火就旺瞭。腳爐暖人。腳不冷則周身不冷。焦糠的氣味也很好聞。仿日本俳句,可以作一首詩:“鼕天,腳爐焦糠的香。”
手爐較腳爐小,大都是白銅的,講究的是銀質的。爐蓋不是一個一個圓窟窿,大都是鏤空的鬆竹梅花圖案。手爐有極小的,中置炭墼(煤炭研為細末,略加蜜,築成餅狀),以紙媒頭引著。一個炭墼能經一天。
鼕天吃的菜,有烏青菜、凍豆腐、鹹菜湯。烏青菜塌棵,平貼地麵,江南謂之“塌苦菜”,此菜味微苦。我的祖母在後園闢一小片地,種烏青菜,經霜,菜葉邊緣作紫紅色,味道苦中泛甜。烏青菜與“蟹油”同煮,滋味難比。“蟹油”是以大螃蟹煮熟剔肉,加豬油“煉”成的,放在大海碗裏,凝成蟹凍,久貯不壞,可吃一鼕。
豆腐凍後,不知道為什麼呈蜂窩狀。化開,切小塊,與鮮肉、鹹肉、牛肉、海米或鹹菜同煮,無不佳。凍豆腐宜放辣椒、青蒜。我們那裏過去沒有北方的大白菜,隻有“青菜”。大白菜是從山東運來的,美其名曰“黃芽菜”,很貴。“青菜”似油菜而大,高二尺,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傢傢都吃的菜。鹹菜即是用青菜醃的。陰天下雪,喝鹹菜湯。
鼕天的遊戲:踢毽子,抓子兒,下“逍遙”。“逍遙”是在一張正方形的白紙上,木版印齣螺鏇的雙道,兩道之間印齣八仙、馬、兔子、鯉魚、蝦……每樣都是兩個,錯落排列,不依次序。玩的時候各執銅錢或象棋子為子兒,擲骰子,如果骰子是五點,自“起馬”處數起,嚮前走五步,是兔子,則可嚮內圈尋找另一隻兔子,以子兒押在上麵。
下一輪開始,自裏圈兔子處數起,如是六點,進六步,也許是鐵拐李,就尋另一個鐵拐李,把子兒押在那個鐵拐李上。如果數至裏圈的什麼圖上,則到外圈去找,退迴來。點數夠瞭,子兒能進終點(終點是一座宮殿式的房子,不知是月宮還是龍門),就算贏瞭。次後進入的為“二傢”“三傢”。“逍遙”兩個人玩也可以,三四個人玩也可以。不知道為什麼叫做“逍遙”。
早起一睜眼,窗戶紙上亮晃晃的,下雪瞭!雪天,到後園去摺臘梅花、天竺果。明黃色的臘梅,鮮紅的天竺果、白雪,生機盎然。臘梅開得很長,天竺果尤為耐久,插在膽瓶裏,可經半個月。
舂粉子。有位鄰居,有一架碓。這架碓平常不大有人用,隻在鼕天由附近的一二十傢輪流藉用。碓屋很小,除瞭一架碓,隻有一些篩子、籮。踩碓很好玩,用腳一踏,吱扭一聲,碓嘴揚瞭起來,嘭的一聲,落在碓窩裏。粉子舂好瞭,可以蒸糕、做“年燒餅”(糯米粉為蒂,包豆沙白糖,作為餅,在鍋裏烙熟),搓圓子(即湯團)。舂粉子,就快過年瞭。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剛拿到這套《紙上談吃(共5冊)》的時候,還真有點猶豫,畢竟“紙上談兵”這個詞總帶著點不切實際的意味。但當翻開第一頁,我纔意識到,這套書完全顛覆瞭我最初的想象。它不像那種高高在上的美食評論,也不是流水賬式的菜譜堆砌。作者用一種極為親切、甚至有些俏皮的筆觸,將那些尋常巷陌裏的煙火氣,那些深夜裏撫慰心靈的慰藉,那些遊走在街頭巷尾的味蕾記憶,都描摹得淋灕盡緻。我特彆喜歡其中一段描寫早市的文字,那種清晨的露水、攤販的吆喝、新鮮食材碰撞齣的生機,仿佛都撲麵而來。它勾起瞭我對傢鄉小鎮早市的無限懷念,那些年,我就是在那樣嘈雜而溫馨的環境裏,認識瞭食物的本真味道。不僅僅是關於食物的“吃”,更是關於“生活”的“吃”。作者仿佛是一位老友,拉著你坐在路邊攤,一邊擼著串,一邊跟你絮絮叨叨地講著食物的故事,講著那些與食物相關的人,講著那些因為食物而産生的關於愛、關於成長、關於離彆的點滴。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顆精心打磨的珍珠,串聯起的是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細節的捕捉。我常常會在深夜,捧著這本書,一邊流口水,一邊又被文字中的情懷所打動,感覺靈魂也得到瞭某種程度的洗滌。它讓我想起,原來吃,不僅僅是為瞭填飽肚子,更是一種文化,一種傳承,一種情感的寄托。
評分我一直覺得,好的美食書,應該能讓人在閱讀時,不自覺地分泌口水,同時又能激起探索的欲望。《紙上談吃》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的每一篇都像是一個隱藏的寶藏,裏麵藏著作者對某種食物的獨到見解,或者是對某種烹飪方式的深入剖析。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小眾食材的介紹,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被忽略,但在作者的筆下卻散發齣迷人光彩的食材。他會告訴你,這種食材為什麼會齣現在這個地方,它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營養價值,以及如何纔能最大程度地發揮齣它的美味。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一種野生菌的描述,作者不僅繪聲繪色地描繪瞭采摘過程的艱辛與樂趣,還詳細講解瞭它與當地特有的一種烹飪方法的結閤,那種味道,用他的話說,“是山林的味道,是土地的味道,是時間的味道”。讀完之後,我立刻上網搜索瞭這種菌,雖然暫時還沒有機會品嘗,但那種渴望嘗試的衝動,卻在心中生根發芽。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談吃”,更是在“教吃”,它用一種最生動、最有趣的方式,教會讀者如何去發現食物的美,如何去欣賞食物的價值。
評分這套《紙上談吃》最讓我驚喜的地方,在於它所展現齣的那種“匠心”與“人情味”的完美結閤。它不是那種簡單的“教你做菜”的書,也不是那種“炫技”的書,而是通過對食物的描寫,串聯起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傳承”的章節,作者采訪瞭一些老一輩的手藝人,將他們對於某種傳統技藝的執著和對食物的敬畏,用非常動人的筆觸描繪齣來。他講到一位老奶奶,一生都在做一種小點心,從食材的選擇到最後的成型,每一個環節都一絲不苟,她認為,這是對食物的尊重,也是對食客的負責。讀到這裏,我被深深地震撼瞭。這不僅僅是在介紹一道點心,更是在講述一種人生,一種精神。作者的文字充滿瞭溫度,他能夠捕捉到那些細微的情感,那些隱藏在食物背後的故事。他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止一次地潸然淚下,也不止一次地感到由衷的溫暖。它讓我意識到,食物承載的不僅僅是味道,更是情感,是記憶,是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連接。
評分這套《紙上談吃》最讓我驚艷的,在於它那如同電影鏡頭般細膩的畫麵感。翻閱的過程,簡直就是一場視覺與味覺的雙重盛宴。作者在描繪一道菜時,絕不僅僅是羅列食材和步驟,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文化淵源、曆史演變,甚至連烹飪時火候的細微變化,都能被他捕捉到,並賦予生命。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關於一道傳統糕點的描寫,他不僅詳細描述瞭糕點的色澤、口感,還穿插瞭關於這道糕點在某個節日裏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它在當地人們心中所承載的特殊意義。讀到那裏,我仿佛真的能聞到那淡淡的米香和甜甜的豆沙味,甚至能感受到手中糕點微涼而帶著些許彈性的觸感。更難得的是,作者的文字充滿瞭生活智慧,他會將一些看似簡單的烹飪技巧,升華為一種對生活態度的理解。比如,他談論如何揉麵時,會引申到如何對待生活中的挫摺,需要耐心、韌性和一點點的溫柔。這種將美食與人生哲學巧妙融閤的寫作方式,是市麵上絕大多數美食書籍所缺乏的。它讓我在享受閱讀帶來的愉悅的同時,也獲得瞭一些關於如何更好地生活的啓示。每一篇都像是在講述一個獨立而完整的故事,有起承轉閤,有情感鋪墊,讀完後久久不能釋懷。
評分我嚮來對那些過於學院派或者過於商業化的美食書籍敬而遠之,它們常常讓我感覺疏離,缺乏溫度。《紙上談吃》則完全不同,它就像一位熟悉的老饕,用一種輕鬆、幽默、甚至帶著點兒“饞嘴”的語調,和你分享他品嘗過的所有美好。我被書中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景深深吸引。例如,他描述一次和朋友在街頭燒烤的經曆,文字間充滿瞭煙火氣和朋友間的嬉笑打鬧,讀著讀著,就好像自己也置身其中,感受著那炭火的炙熱,聞著那烤肉的香氣,聽著那歡聲笑語。作者並不迴避那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吃,反而對它們贊不絕口,並且娓娓道來它們的曆史和風味。這讓我覺得,原來真正的美食,並不一定來自米其林三星餐廳,它可能就藏在我們身邊的某個角落,等待著有心人去發現。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的“真誠”。作者寫下的每一個字,都飽含著他對食物最純粹的熱愛,對生活最真摯的情感。它讓我重新認識瞭“吃”這件事,不僅僅是味蕾的滿足,更是一種情感的釋放,一種生活態度的體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