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必读的经典美食散文。
◆ 活色生香的文人味蕾,浓油赤酱里的雅致生活。
◆ 烟火气里寻真意,茶饭香中得新知。
《纸上谈吃》是现当代散文名家“美食”主题散文的精选集,精选汪曾祺、梁实秋、陆文夫、肖复兴、苏童五位爱吃、懂吃并且擅长写吃的散文名家的代表作。其中,包括:汪曾祺的《吃食和文学》《故乡的野菜》,梁实秋的《西施舌》《饺子》,陆文夫的《人之于味》《永不凋零的艺术——吃》,苏童的《吃客》《螺蛳》,等等。在活色生香的文字中,听资深“吃货”谈吃,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品尝烟火气中的趣味、人情味,以及沉淀在美食中的人生百味。
汪曾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代表作有《邂逅集》《晚饭花集》等。
梁实秋,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代表作有《雅舍小品》。
陆文夫,当代散文家、小说家,代表作有《美食家》。
肖复兴,当代著名作家,散文《音乐笔记》曾获首届冰心散文奖。
苏童,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红粉》《黄雀记》,散文集《纸上的美女》等。
汪曾祺散文
梁实秋散文
陆文夫散文
肖复兴散文
苏童散文
冬 天
汪曾祺
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槅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床上拆了帐子,铺了稻草。洗帐子要挑一个晴明的好天,当天就晒干。夏布的帐子,晾在院子里,夏天离得远了。稻草装在一个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般大。铺了稻草,暄腾腾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不过也还是冷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屋里不生火。晚上脱了棉衣,钻进冰凉的被窝里;早起,穿上冰凉的棉袄棉裤,真冷。
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觉。棉衣在铜炉子上烘过了,起来就不是很困难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
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和手炉。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里面烧的是粗糠。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做“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粗糠引着了,冒一阵烟,不一会儿,烟尽了,就可以盖上炉盖。粗糠慢慢延烧,可以经很久。老太太们离不开它。闲来无事,抹抹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
脚炉里粗糠太实了,空气不够,火力渐微,就要用“拨火板”沿炉边挖两下,把粗糠拨松,火就旺了。脚炉暖人。脚不冷则周身不冷。焦糠的气味也很好闻。仿日本俳句,可以作一首诗:“冬天,脚炉焦糠的香。”
手炉较脚炉小,大都是白铜的,讲究的是银质的。炉盖不是一个一个圆窟窿,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手炉有极小的,中置炭墼(煤炭研为细末,略加蜜,筑成饼状),以纸媒头引着。一个炭墼能经一天。
冬天吃的菜,有乌青菜、冻豆腐、咸菜汤。乌青菜塌棵,平贴地面,江南谓之“塌苦菜”,此菜味微苦。我的祖母在后园辟一小片地,种乌青菜,经霜,菜叶边缘作紫红色,味道苦中泛甜。乌青菜与“蟹油”同煮,滋味难比。“蟹油”是以大螃蟹煮熟剔肉,加猪油“炼”成的,放在大海碗里,凝成蟹冻,久贮不坏,可吃一冬。
豆腐冻后,不知道为什么呈蜂窝状。化开,切小块,与鲜肉、咸肉、牛肉、海米或咸菜同煮,无不佳。冻豆腐宜放辣椒、青蒜。我们那里过去没有北方的大白菜,只有“青菜”。大白菜是从山东运来的,美其名曰“黄芽菜”,很贵。“青菜”似油菜而大,高二尺,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家家都吃的菜。咸菜即是用青菜腌的。阴天下雪,喝咸菜汤。
冬天的游戏:踢毽子,抓子儿,下“逍遥”。“逍遥”是在一张正方形的白纸上,木版印出螺旋的双道,两道之间印出八仙、马、兔子、鲤鱼、虾……每样都是两个,错落排列,不依次序。玩的时候各执铜钱或象棋子为子儿,掷骰子,如果骰子是五点,自“起马”处数起,向前走五步,是兔子,则可向内圈寻找另一只兔子,以子儿押在上面。
下一轮开始,自里圈兔子处数起,如是六点,进六步,也许是铁拐李,就寻另一个铁拐李,把子儿押在那个铁拐李上。如果数至里圈的什么图上,则到外圈去找,退回来。点数够了,子儿能进终点(终点是一座宫殿式的房子,不知是月宫还是龙门),就算赢了。次后进入的为“二家”“三家”。“逍遥”两个人玩也可以,三四个人玩也可以。不知道为什么叫做“逍遥”。
早起一睁眼,窗户纸上亮晃晃的,下雪了!雪天,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天竺果。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机盎然。腊梅开得很长,天竺果尤为耐久,插在胆瓶里,可经半个月。
舂粉子。有位邻居,有一架碓。这架碓平常不大有人用,只在冬天由附近的一二十家轮流借用。碓屋很小,除了一架碓,只有一些筛子、箩。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粉子舂好了,可以蒸糕、做“年烧饼”(糯米粉为蒂,包豆沙白糖,作为饼,在锅里烙熟),搓圆子(即汤团)。舂粉子,就快过年了。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这套《纸上谈吃》最让我惊艳的,在于它那如同电影镜头般细腻的画面感。翻阅的过程,简直就是一场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作者在描绘一道菜时,绝不仅仅是罗列食材和步骤,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渊源、历史演变,甚至连烹饪时火候的细微变化,都能被他捕捉到,并赋予生命。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一道传统糕点的描写,他不仅详细描述了糕点的色泽、口感,还穿插了关于这道糕点在某个节日里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它在当地人们心中所承载的特殊意义。读到那里,我仿佛真的能闻到那淡淡的米香和甜甜的豆沙味,甚至能感受到手中糕点微凉而带着些许弹性的触感。更难得的是,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生活智慧,他会将一些看似简单的烹饪技巧,升华为一种对生活态度的理解。比如,他谈论如何揉面时,会引申到如何对待生活中的挫折,需要耐心、韧性和一点点的温柔。这种将美食与人生哲学巧妙融合的写作方式,是市面上绝大多数美食书籍所缺乏的。它让我在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关于如何更好地生活的启示。每一篇都像是在讲述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故事,有起承转合,有情感铺垫,读完后久久不能释怀。
评分这套《纸上谈吃》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匠心”与“人情味”的完美结合。它不是那种简单的“教你做菜”的书,也不是那种“炫技”的书,而是通过对食物的描写,串联起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传承”的章节,作者采访了一些老一辈的手艺人,将他们对于某种传统技艺的执着和对食物的敬畏,用非常动人的笔触描绘出来。他讲到一位老奶奶,一生都在做一种小点心,从食材的选择到最后的成型,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她认为,这是对食物的尊重,也是对食客的负责。读到这里,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这不仅仅是在介绍一道点心,更是在讲述一种人生,一种精神。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温度,他能够捕捉到那些细微的情感,那些隐藏在食物背后的故事。他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止一次地潸然泪下,也不止一次地感到由衷的温暖。它让我意识到,食物承载的不仅仅是味道,更是情感,是记忆,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连接。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过于学院派或者过于商业化的美食书籍敬而远之,它们常常让我感觉疏离,缺乏温度。《纸上谈吃》则完全不同,它就像一位熟悉的老饕,用一种轻松、幽默、甚至带着点儿“馋嘴”的语调,和你分享他品尝过的所有美好。我被书中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深深吸引。例如,他描述一次和朋友在街头烧烤的经历,文字间充满了烟火气和朋友间的嬉笑打闹,读着读着,就好像自己也置身其中,感受着那炭火的炙热,闻着那烤肉的香气,听着那欢声笑语。作者并不回避那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吃,反而对它们赞不绝口,并且娓娓道来它们的历史和风味。这让我觉得,原来真正的美食,并不一定来自米其林三星餐厅,它可能就藏在我们身边的某个角落,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真诚”。作者写下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他对食物最纯粹的热爱,对生活最真挚的情感。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吃”这件事,不仅仅是味蕾的满足,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
评分我一直觉得,好的美食书,应该能让人在阅读时,不自觉地分泌口水,同时又能激起探索的欲望。《纸上谈吃》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的每一篇都像是一个隐藏的宝藏,里面藏着作者对某种食物的独到见解,或者是对某种烹饪方式的深入剖析。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小众食材的介绍,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被忽略,但在作者的笔下却散发出迷人光彩的食材。他会告诉你,这种食材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地方,它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营养价值,以及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它的美味。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一种野生菌的描述,作者不仅绘声绘色地描绘了采摘过程的艰辛与乐趣,还详细讲解了它与当地特有的一种烹饪方法的结合,那种味道,用他的话说,“是山林的味道,是土地的味道,是时间的味道”。读完之后,我立刻上网搜索了这种菌,虽然暂时还没有机会品尝,但那种渴望尝试的冲动,却在心中生根发芽。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谈吃”,更是在“教吃”,它用一种最生动、最有趣的方式,教会读者如何去发现食物的美,如何去欣赏食物的价值。
评分刚拿到这套《纸上谈吃(共5册)》的时候,还真有点犹豫,毕竟“纸上谈兵”这个词总带着点不切实际的意味。但当翻开第一页,我才意识到,这套书完全颠覆了我最初的想象。它不像那种高高在上的美食评论,也不是流水账式的菜谱堆砌。作者用一种极为亲切、甚至有些俏皮的笔触,将那些寻常巷陌里的烟火气,那些深夜里抚慰心灵的慰藉,那些游走在街头巷尾的味蕾记忆,都描摹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其中一段描写早市的文字,那种清晨的露水、摊贩的吆喝、新鲜食材碰撞出的生机,仿佛都扑面而来。它勾起了我对家乡小镇早市的无限怀念,那些年,我就是在那样嘈杂而温馨的环境里,认识了食物的本真味道。不仅仅是关于食物的“吃”,更是关于“生活”的“吃”。作者仿佛是一位老友,拉着你坐在路边摊,一边撸着串,一边跟你絮絮叨叨地讲着食物的故事,讲着那些与食物相关的人,讲着那些因为食物而产生的关于爱、关于成长、关于离别的点滴。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颗精心打磨的珍珠,串联起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细节的捕捉。我常常会在深夜,捧着这本书,一边流口水,一边又被文字中的情怀所打动,感觉灵魂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洗涤。它让我想起,原来吃,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