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恰裏特山下》講述瞭一批邊地軍人的故事。他們曾是眾人羨慕的軍校生,卻選擇留在邊疆,成為親人和同齡人眼中的異類。有的人,因要繼續留守邊地,妻子與他們離婚;有的人,在苦寒生活中,身體受到嚴重損害,不能開口說話;還有的人,常常夢見掉入冰窟的戰友的臉,想象假如掉進去的是自己,會不會有人下馬去救自己……
整本書的書寫非常剋製,讓人看到軍人的另一麵,在那些猶豫中,他們漸漸變得堅決;在那些睏惑中,他們漸漸變得對未來清晰。那大部分人不願意或不能夠守護的,總要有人去做。
董夏青青,1987年生,現為新疆軍區政治部文藝創作室創作員。1997年舉辦個人書法展,2002年獲“紀念瀋從文誕辰100周年”徵文大賽一等奬,黃永玉為其頒奬。先後在《人民文學》《當代》《芙蓉》《青年文學》等多傢報刊發錶數十萬字的作品。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湖南衛視等多傢媒體對其進行過報道。2011年,入選《人民文學》雜誌和盛大文學聯閤評選“未來文學大傢Top40”。2018年獲得“人民文學·紫金之星”短篇小說奬。《科恰裏特山下》是其首部小說集。
科恰裏特山下 /001
高原風物記 /025
在晚雲上 /049
蘋果 /079
河流/099
高地與鏟鬥/133
旱獺155
近況/175
雙人有餘/201
壟堆與長夜/221
何日君再來/243
跋/265
車剛開齣連隊,七十五就抽搐起來。軍醫給他戴上吸氧機,來迴檢查瞭一下氣體的流動。命令我和李健給他捏手捏腳,和他大聲說話。一刻鍾後,七十五第一次停止呼吸。指導員叫黃民停車,軍醫給七十五做人工呼吸,掐他人中。七十五醒瞭過來。
車子繼續跑。與其說跑,還不如說在跳。從三連通往山下的幾十公裏山路,順河而去。路麵常被山溪衝斷,在每年鞦季早早凍成瞭冰。山路地勢高,路麵時常急轉直下又蜿蜒而上,穿過像快坍塌的峭壁。每一座山頭都有大片駱駝刺。落上雪的莖稈看著又粗又密。沒有全萎掉的苔草,沾著一點青綠色的薄冰。太陽把草葉上的霜曬得發白。
依維柯的過道放不下一個擔架。右邊駕駛座後麵兩排座位,左邊一排座位。隻能放在兩排座位上擔著擔架。依維柯車韌性不行,很顛。指導員和軍醫跪在座椅上扶著擔架。我用肩膀扛著擔架靠不到座位上的一頭,不讓擔架側滑。一過五公裏的地方,手機信號中斷,想和山下聯係,問120的車到沒到柏油路口也沒辦法。
今早,李健帶他們班做十一收假後的恢復訓練。連隊對麵新修瞭一座與吉爾吉斯斯坦的會晤站,李健讓他班上的人往會晤站跑,繞過門口的混凝土堆再跑迴來。跑過去的時候,七十五第一個到。他們跑迴程的時候,指導員問李健誰會第一個到?李健說,七十五。剛跑齣三四十米,七十五撲倒在地。李健看到瞭,跳起來喊一個士官,讓他去看看七十五,那個士官還以為在給他加油,拼命衝刺。李健衝瞭過去。
七十五說這兩天晚上燒鍋爐沒睡好。李健送他迴到班裏,他拉開被子睡下瞭。到中午開飯時,七十五已經昏迷,身體發涼。
車還沒到二道卡,七十五第二次停止呼吸。頭一偏,手從擔架邊耷拉下去。
指導員再次叫黃民停車。軍醫趴上去給七十五連做三次人工呼吸。現在問題不止是蜿蜒狹窄、時有時無的土路,以及被衝斷結成冰層的打滑路麵。更要命的是與以烽火颱為界的對麵那個世界中斷聯係時,逐漸流失的信心。
做第五次人工呼吸時,軍醫拽瞭我一把。
等我喊一二三,第三下一起最大力朝他胸口按下去。軍醫說。
我和軍醫朝七十五胸口全力按下去,七十五身體嚮上彈起兩三公分,再次恢復瞭極為微弱的呼吸。指導員貼到七十五臉上去聽。
喘氣瞭。指導員說。
李健低下頭捶瞭自己腦袋兩下,指導員扶他起來時,他乾嘔瞭一聲。
沒事吧?軍醫問他。
指導員給瞭軍醫一個眼色,示意他扶穩擔架。
開車。指導員對黃民說。
我們繼續在坑坑窪窪的路麵上顛來顛去。依維柯像大地上新長齣來的一口棺材。
兩個多小時黃民纔把車開過烽火颱。一上柏油路,信號恢復,車也跑起來。團政委的電話進來,告訴指導員,他和救護車就等在哈拉布拉剋鄉那一排楊樹跟前。團裏的人都知道那排楊樹。那十幾棵樹排得整齊過瞭頭。
依維柯停在楊樹底下。醫護人員把七十五放到一張帶輪子的擔架上,抬上救護車開走瞭。指導員帶李健上瞭政委的車跟著救護車。臨走前,團政委叫我和軍醫去人武部,那邊安排我們吃住一晚,明天再跟物資車返迴連隊。
我和軍醫站在路邊。軍醫盯著澇壩裏的楊樹葉子,眼睛很久沒有動一下。
他用火機點煙,打瞭兩次火都滅瞭。他猛吸瞭口氣,把煙扔瞭,用後腳跟把煙踩進瞭土裏。又站住不動瞭。
我沒有催他。我一點也不著急。大概還沒有人跟七十五的母親說這件事。
幾年之前,我也有過軍醫這樣的時候——對於本職工作,抱著一種很宏大的看法。那時候,全部生活,無論傢庭、事業、個人情感,都在正常、積極的軌道上。女兒在我對人生最得心應手的時期齣生。第一次見她,她晃著小小的腦袋。圓圓的、無毛的臉上沒有微笑。而那一晚,她的臉警覺地,綳得緊緊的。我也記得她母親投嚮我既訝異又悲哀的目光。少見的,沒有描畫過的眉毛,承擔瞭她臉上絕大部分無措和虛弱的神情。
侯哥,去人武部嗎現在?軍醫問。
都行。我說。
請你喝一口吧。軍醫說。
可以。我說。
你等我買個火。軍醫說完,轉身往路邊一個小商店走。我奇怪他怎麼走得那麼靈活,剛纔看他,好像腿已經斷掉瞭。
軍醫去的那傢小商店旁邊的小學,鐵門忽然開瞭。五顔六色的小孩蜂擁而齣。有一個穿紫色棉襖的小女孩,走得很慢,邊看邊舔自己手裏的一個蘋果,像是決意要把蘋果全舔瞭纔下口咬它。她的皮膚不白。那時候四連指導員說京京隨我,皮膚黑,我給那狗慫罵瞭一頓。他說我有孩子瞭也給你開玩笑不就行瞭。去年他有瞭孩子,有段時間每天抱在懷裏,聽我們聊他孩子時嚴肅得要死。我們說,你捏著拳頭乾嗎?說你孩子不好就要打人嗎?
我是傢裏的獨子。父母這一輩從湖南過來的知青,有不少在體製裏終老。他們照自己的方式運作傢庭,盡量跟隨時代不掉隊。前些年股市還可以的時候,我母親也趕上瞭一點運氣,給我成傢打下瞭基礎。他們的不安全感很強,怕積纍的一點點財産忽然蒸發,怕院牆外麵一夜之間亂掉。那時我找易敏談戀愛,他們很高興。易敏是長沙人,跟她小姨在阿剋蘇開乾果店,還往長沙批發。戰友羨慕我,說你多明智,早找好瞭退路。說這些話的人,因此比我更有上進心,挖空心思調職、搞副業,他們想攢更多的人脈和錢,認為有錢就能從任何亂局中抽身。
今年春天,易敏和我迴父母傢吃飯。席間說到如果我不離開部隊,就先分居。易敏走後,母親去刷碗。我和父親坐在客廳沙發,父親抽著煙。我去夠茶幾上的火,也想點一根。剛拿上,被父親一腳踢掉瞭。
我喜歡易敏,她說話的聲調,她穿每件衣服所錶現齣的,故意和本地女人十分不同的姿態。喜歡彆的男人看見她在我身邊時露齣的眼神。但這兩年她越來越焦慮。我的調職停滯不前。結婚時那個年紀持有的完美履曆,已開始逐漸失去給她帶來希望的價值感。我能感到她注意力的分散,無論白天夜晚,她的熱情都更像前兩年用剩下的。更重要的,她不想再帶京京在阿剋蘇生活。京京該上小學瞭,應該去教育環境更好的地方念書,為初中去美國做準備,到時我們在美國再生一個。她姑媽在佛羅裏達州。她希望我脫掉軍裝,先把齣國的鋪底資金賺齣來。
目所能及,社會上掀起瞭創業和房産的熱潮,大傢除瞭談錢還是談錢。但除瞭在部隊每天按要求做好分內事,我還有什麼額外的纔乾和本領?也想象不到京京去美國以後會什麼樣子,還有在美國齣生的孩子如何長大。作為父親,我沒有把握讓孩子尊重和依賴。也不相信,自己能先於孩子喜歡那裏。
去年元宵,我陪易敏從長沙去寜波看她姑媽。在高鐵站安檢口,易敏抱著京京,看著我被帶到一旁,兩位安保人員過來對我進行再一輪檢查。我說明身份,找齣證件給他們。他們接過證件,對比端詳我的本地身份證。再將證件還給我,示意我可以離開。直到列車開動,易敏纔開口說話。她說到瞭寜波想先帶京京去醫院體檢,每天進齣超市、銀行、商場、飯店這些地方的安檢門,輻射會怎樣影響孩子的身體?我當然明白,她並非在說體檢這件事本身。以前我們還能用不相互威脅的口氣談這件事的時候,我說過很多。講這是整個世界都在麵對的兩難局麵,一個歐洲和半個亞洲都被脅迫。盡管我也知道,隻有不在這裏生活的人纔會這樣談論它的境況。易敏說,人活著為當下,而不是為瞭活進曆史課本。
我父母支持易敏的想法。他們核算瞭房産摺閤人民幣多少,去珠海看望瞭當地教會的朋友,商量搭伴養老的事宜。父親參加過一位朋友的葬禮,在環南路教堂。在那之後,他每個周末都過去禮拜。我和他聊天,提及過去讀書時他給我寫信,那時他談理想,講信念,在我疲乏和焦躁時,給我心智的指引。而現在,就仿佛既已找到信徒,他便可以放下一些之前的擔子。父親講,他去教會,和頭腦中既有的信仰並不衝突。他被那場葬禮打動瞭。教友們從教堂陪同傢人到360省道邊的公墓。下葬時,每人上前撒一把土,獻一枝花,之後填土立碑。沒有哭鬧和吃喝。他希望自己的老年和離世也能簡潔、樸素和不動聲色。他說,這和易敏追求不背思想包袱的生活一樣,並非不體麵的、可恥的。父親說,希望你能代錶我和你母親迴到湖南,或者去國外。
下午的陽光照耀黑色柏油路和學校新架起的高高的鋼質拒馬。一切都那麼平淡無奇。不論是天山百貨門前和成都街熙熙攘攘的人群,還是少見的高樓後麵凋敝的小巷,都在力證自己毫無危險性。現在,這裏大概是整個國傢治安最為良好的地方,秩序和巨額援建資金都力圖幫我們重建信心。房價看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一帶一路的利好消息不斷傳入。一部分本地人身處其間,逐漸産生倍受重視的自豪感。同時,時間緊迫,這一切都發生得很快。讓另一部分人心懷焦慮,孤立無助。網絡新聞和街頭議論左右他們的心情。讓他們一會兒從沮喪衝上樂觀的巔峰,轉瞬又跌迴榖底。
我的為人,我的生活方式,多少年來,在這個地方具備瞭自己脆弱的形態。這種脆弱與無能和持有何種學曆、辦事能力無關。我有自己的老師,同事和朋友,有常去的集市和飯館,怎麼會不習以為常?與此同時,當我開車經過多浪河邊的鳳凰廣場,穿進沒有半點裝飾的小路,路旁一排1995年建蓋的樓房正在拆除。我知道,過去的生活也已被新的洪流全部衝走,不可能為我重現。
這本書簡直是文字遊戲的鬼纔之作!我得承認,在閱讀過程中,我多次被作者那精妙絕倫的句式結構給“絆倒”,但每次“絆倒”後,都能體驗到一種豁然開朗的喜悅。它的語言密度極高,幾乎沒有一句是多餘的。與其說是在看一個故事,不如說是在解構一首篇幅極長的、結構異常復雜的現代詩。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時間綫時的手法,那種非綫性的敘述方式,把過去、現在和潛意識的碎片不斷地交織在一起,讀者必須像個偵探一樣,去拼湊齣事件的全貌。這對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挑戰,也帶來瞭極大的閱讀快感。很多時候,我不得不拿起筆做筆記,標齣那些關鍵的意象和重復齣現的主題詞,試圖捕捉作者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暗碼”。坦白說,如果隻是走馬觀花地讀過去,你會錯過掉這本書90%的精髓。它要求讀者投入智力上的努力,去參與到文本的建構過程中來。這種互動性,使得閱讀體驗上升到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絕對不是那種可以邊刷手機邊看的休閑讀物,它需要你全身心的專注,纔能領略到那種數學般精準的美感。
評分說真的,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像個闖入者,對那些根植於特定地域文化背景的典故和習俗一竅不通。作者沒有絲毫要為“外來讀者”降低門檻的意思,他似乎默認讀者已經具備瞭某種基礎的文化素養。這讓我在閱讀初期産生瞭一種強烈的挫敗感,很多場景的張力和人物動機都顯得有些模糊不清。然而,正是這種“不妥協”的態度,最終讓我産生瞭強烈的求知欲。我不得不去查閱大量的曆史資料和地方誌,去理解那些地名背後的曆史迴響,去探究那些古老儀式的象徵意義。當那些背景知識一點點被補全後,原本晦澀難懂的情節突然間亮瞭起來,像一張老舊的羊皮紙被熨平,上麵的紋路清晰可見。這本書,與其說是一個獨立的故事,不如說是一把鑰匙,它打開瞭一扇通往一個復雜、古老且充滿張力的文化世界的門。它不僅僅是文學作品,更像是一份未被充分解讀的文化遺産,需要讀者投入時間去“考古”。這種閱讀的深度和廣度,是同期的其他小說所無法比擬的,它讓我體驗到瞭一種知識與敘事完美融閤的滿足感。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睏惑,但最終也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真實性”的顛覆。敘事者本身似乎就不可靠,他提供的視角充滿瞭主觀的臆測、記憶的偏差,甚至是刻意的誤導。讀者必須時刻警惕,因為你永遠不知道眼前描繪的場景是“發生過的事實”,還是敘述者為瞭自我安慰或逃避現實而編織齣來的幻象。這種敘事上的模糊地帶,造成瞭一種持續的、低強度的焦慮感,緊緊地抓住讀者的心神。例如,書中多次齣現關鍵性的場景重復,但細節上卻有著微妙的、令人不安的差異。這迫使我不斷地在文本中尋找“錨點”,試圖分辨哪個纔是“正史”。這種後現代的解構手法,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博弈。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發生瞭什麼”,而是拷問你“你如何確定你所看到的”。這種對敘事本質的探討,讓這本書的層次感遠遠超過瞭其情節本身。它成功地讓我在閤上書本後,依舊在質疑自己對“現實”的感知,這是一種極其高明的文學魔法。
評分那本《科恰裏特山下》的書,說實話,我拿到手的時候,其實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封麵設計得挺樸素的,一看就是那種沉下心來做內容的,沒有太多花哨的營銷噱頭。剛翻開的時候,感覺作者的敘事節奏稍微有點慢熱,文字也偏嚮於一種古典的、娓娓道來的風格,不像現在很多小說那樣開篇就拋齣爆炸性的情節。我差點就把它放下瞭,但朋友極力推薦,說這書需要耐心。於是我強迫自己靜下心來,去感受那種沉澱下來的文字力量。 慢慢地,隨著故事情節的展開,我發現自己完全被帶入瞭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作者對於環境的描繪簡直是齣神入化,無論是山間清晨的薄霧,還是午後陽光穿過樹梢灑下的斑駁光影,都仿佛能觸摸到。那種氣息,那種濕潤度,都清晰地刻畫在腦海裏。更讓我震撼的是人物塑造。他們不是扁平的符號,而是活生生的人,有著復雜的內心掙紮和難以言說的情感。他們的對話裏充滿瞭未盡之意,很多時候,我需要停下來,反復琢磨那幾句看似平淡的交流背後隱藏的深層含義。這本書需要的是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你得把自己完全掏空,纔能真正感受到它給予的衝擊。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扔掉的快餐文學,更像是一壇需要時間慢慢品味的陳釀,每一次迴顧,都會有新的感悟浮現齣來,關於人性、關於命運的宏大命題,都被包裹在那些看似瑣碎的生活細節裏,不動聲色地展現齣來。那種韻味,是很多追求速度的當代作品裏找尋不到的寶藏。
評分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那就是“漫長而寜靜的共振”。它不像那些大起大落的暢銷書那樣,用戲劇性的衝突來抓住你。它的力量是潛移默化的,像山風一樣,在你察覺不到的時候,已經吹散瞭你內心的塵埃。這本書的主題——時間的流逝與人麵對衰敗的無力感——是通過無數個極度細膩的生活瞬間來傳達的。作者對日常細節的捕捉能力令人發指:一個老舊房間裏灰塵的氣味,一個不經意間被遺忘在角落的物件,一次漫長到近乎冗餘的等待。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片段,卻像一個個微小的引力源,最終匯集成一股強大的情感洪流。我讀到最後,並不是因為情節達到瞭高潮而落淚,而是被那種對生命本真的深刻理解所觸動,那是一種帶著接受和釋然的平靜。它讓人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也曾在那些不經意的瞬間錯過瞭真正重要的東西。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心緒被捋順瞭,腳步也變得更加沉穩,仿佛也曾在科恰裏特山下,與那些人物一同經曆瞭那段漫長而真實的歲月,雖然我並不知道具體的故事情節是什麼,但那種被洗滌後的寜靜感,是真實存在的。
評分挺好看的
評分挺好看的
評分挺好看的
評分挺好看的
評分挺好看的
評分挺好看的
評分挺好看的
評分挺好看的
評分挺好看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