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世存:微觀國學

餘世存:微觀國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餘世存 著
圖書標籤:
  • 餘世存
  • 微觀國學
  • 國學
  • 傳統文化
  • 文化研究
  • 曆史
  • 哲學
  • 思想
  • 中國文化
  • 學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文學齣版社
ISBN:9787020135516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0848
包裝:精裝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純質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老子:閑散地生活,纔能收獲。

孔子:把學習跟人生相結閤,學習是人生至上的價值。

莊子:人生之中總有些問題是不可能解決而隻能取消的。

墨子:做一個普通人,是一項瞭不起的成就。

《易經》:讀易經,是對我們自身感覺心智的鍛煉。

《禮記》:人要有自己的東西,自己的寶藏;人要修行,實踐;人要逍遙遊於社會自然中,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麵對這些每個人不可不解的生命課題,不僅需要技巧,更需要時間的打磨和生命的沉澱。

那些自發的、靈動的、美好的東西,不應該從現代人的生命裏消失。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餘世存,詩人、學者,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湖北隨州人,現居北京。做過中學教師、報社編輯、公務員、誌願者。曾任《戰略與管理》執行主編,《科學時報》助理總編輯。主持過十年之久的“當代漢語貢獻奬”。已齣版的主要作品:《立人三部麯》《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國話語》《老子傳》《人間世: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傢世》《大時間:重新發現易經》《東方聖典》(主編)等。


目錄

目?錄

序?/?001

老 子

赤子之心,見素抱樸

反智的人生?/?003

無為的人生?/?008

多藏必厚亡?/?012

《道德經》的病理認識?/?016

經典中的成功學?/?020

世界是自己的?/?023

我為什麼要寫《老子傳》?/?027

莊 子

世道再壞,

人也可以追求內在超越

浮生如夢覺幾分?/?033

天下沉濁不可莊語?/?039

什麼是逍遙遊?/?045

人世的自覺?/?051

怒者其誰的平等?/?057

孔 子

入世而生動

夫子自道?/?065

人生的準則?/?070

人在倫理之中?/?075

學習的至上價值?/?080

誰還記得果仁??/?084

孔子為什麼反而不倒??/?089

孟 子

健旺的生命力量

孟子的時間觀?/?099

捨我其誰?/?105

人生的樂趣?/?110

民貴君輕的大丈夫?/?115

孟子眼中的道?/?121

墨 子

平民的理想主義

日常生活演繹齣的理性?/?129

什麼是命運??/?133

賤人的自性和自信?/?138

疾病的哲學?/?142

墨守的意義?/?146

緻歉墨子?/?150

韓 非

玩弄權術與勇敢發聲

言說的睏難?/?159

時代變瞭?/?164

如何死法與心性相關?/?169

麵對人性黑暗怎麼辦?/?174

人生社會的時勢權力?/?178

易 經

中國人的創世記

我們的空間意識?/?185

我們的時間觀念?/?191

不知春去幾多時?/?197

人乃自然之子?/?203

乾坤與人?/?209

為什麼要迴到《易經》?/?215

2013祭炎帝文?/?225

2014祭炎帝文?/?228

禮 記

止於至善的東方“啓示錄”

藏修息遊的人生教育?/?233

什麼是美好社會?/?240

人身之射與道極高明?/?247

儒行的意義?/?253

什麼是大學之道??/?261

我們的世界圖景?/?267

後 記

普通人有權與聞的資源和能量?/?281

經典閱讀是一種責任?/?287

行夏之時——關於二十四節氣?/?292

先覺者乃敢特立而獨行?/?301

我們的創世記?/?313


精彩書摘

反智的人生

  說起老子的《道德經》,很多人以為老子在其中錶達瞭一個重要思想:反智。不僅很多涉世未深的年輕學人把老子歸為“反智”一派大加嘲笑或批評,就是一些思想史傢也作如此觀,如餘英時先生說,“老子‘講無為而無不為’,事實上他的重點卻在‘無不為’,不過托之於‘無為’的外貌而已。故道傢的反智論影響及於政治,必須以老子為始作俑者。”“我曾指齣《老子》書中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屬於反智的陣營;而這種反智成份的具體錶現便是權謀化。”……我們普通讀者讀老子,也常常睏惑於老子天下第一,老子絕頂聰明,卻又那樣明確地錶示要“絕聖棄智”。

  老子真的反智嗎?

  看老子的教誨,似乎真的如此,“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絕仁棄智,民利百倍。”“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老子那麼智慧,為什麼要反智呢?老子真的反對他擁有的智慧嗎?我們需要這樣想問題,而不是如餘英時那樣從錶麵的字句中去推論齣老子是一個權謀者和獨裁者,“老子在此是公開地主張‘愚民’,因為他深切地瞭解,人民一旦有瞭充份的知識就沒辦法控製瞭。老子的‘聖人’要人民‘實其腹’、‘強其骨’,這確是很聰明的,因為肚子填不飽必將挺而走險,而體格不健康則不能去打仗或勞動。但是‘聖人’卻決不許人民有自由的思想(‘虛其心’)和堅定的意誌(‘弱其誌’),因為有瞭這兩樣精神的武器,人民便不會輕易地奉行‘聖人’所訂下的政策或路綫瞭。”餘英時的老子觀有相當的普遍性,即斷章取義,為己所用。

  要知道,老子絕非矛盾得人格分裂,孔子稱道過,“老子猶龍。”“聖人”在老子筆下也絕非如餘英時推論齣的是一個獨裁者,相反是一個“功成而弗居”的德者。隻要看看《道德經》中有關聖人的錶述就清楚,“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關於老子反智的矛盾、睏惑甚至不需要從老子的言論中尋找答案,隻要我們反求諸己,我們就能明白老子的“反智”並非反對“智慧”。隻要看看我們的生活,一方麵是技術、工具充斥日用,一方麵是大量的修行、養生言論,是相互提醒告誡要“安頓”、“平安”、“靜好”等等的智慧,我們就大體明白老子的反智並非指智慧。從《道德經》中可以看到,老子對知、智、明三個字的用法是有區彆。老子的“知”,一般指“瞭解”、“知道”,這不是他所要否定的。老子否定的知,是人的欲念。所謂“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這裏的“智”,正是老子強烈質疑和反對的,他是指“以知識為工具而行詐僞之事”的“巧智”,是我們常說的耍小聰明。至於智慧,老子一般用“明”來錶示,是體“道”知“常”的最高智慧。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而老子的“愚”,並非愚昧,而是樸實無華的意思。

  為老子“反智”正名,對我們普通人也有重要的意義。這讓我們更加明白,以老子的智慧,他跟我們普通人一樣感同身受,他跟我們一樣反對獨裁者、專橫者的自作聰明。我們應該把加諸老子身上的陰謀色彩去掉,恰恰相反,老子是反對陰謀、權術的,老子要求的,是真正的智慧。

  甚至智慧,在我們文化裏未必是一個好的人生品質。從孔子開始,中國人都喜歡笨一些老實一些的人。孔子弟子多多,但他最喜歡老實的顔迴。我曾經說“活到今天,越來越理解孔子的人生,其中尤其理解孔子為什麼喜歡顔迴。人們都太聰明瞭,因此張狂、投機、勢利,追求一夜暴發,三五年有成,或畢其功於一役。我多次告誡自己和身邊的年輕朋友,要笨一些,勤奮一些,要做足笨工夫。”這其實也是對老子“反智”的極好解釋。當然,蘇東坡、鄭闆橋更沉痛地說過,“難得糊塗。”

  詩人穆旦晚年有《智慧之歌》:“但唯有一棵智慧之樹不凋,/我知道它以我的苦汁為營養,/它的碧綠是對我無情的嘲弄,/我咒詛它每一片葉的滋長。”這樣的詩文同樣是沉痛的。

  因此,我們的人生之路有很多選擇,維特根斯坦曾說,希望自己既明智又好。可見,西方思想傢也注意到,智慧不一定就是好的。

  至於老子的“反智”,我後來更發現,老子對一般智慧確實看不大起。從天地四時四方之學來說,跟孔子剋己復禮歸仁不同,老子是絕仁棄智的。我們說過,仁屬於東方之學、春天之學;禮屬於南方之學、夏天之學;智屬於北方之學、鼕天之學……孔子希望走嚮活潑潑的春天夏天,老子則放棄一時一地的歸屬,他希望的是歸於道,歸於圓滿。

  這也是現代人念茲在茲的,人是目的。人生不應該過成“類人孩”,不應該過成“書齋”的科學傢或知識分子,不應該過成官傢商傢,不應該過成虛無的中年人或陰謀的老人……因為一個孩子還不是一個人,一個科學傢、大師和知識分子還不是一個人,一個官傢商傢還不是一個人,權謀、虛無還不是人……人實際上是你,是我,是那個為遙遠的全稱之你所完全映照的我。

  這就是人生的目的。

人世的自覺

先秦儒傢孔孟的書以講道理為主,他們也談論自己,但那種談論是活潑的、流動的、生發的,雖然在君王的炫耀麵前他們的自我期許不免有酸澀之嫌。墨傢談論自己時則多有金石之氣,其大義凜然可謂能夠使貪者廉頑者立怯者勇。道傢的老子幾乎絕口不談自己,這一緘默的意味是由莊子來揭示瞭,莊子的感覺是苦澀的。人性的精神發育正在其中,酸澀屬於青春、春天、東方;辛辣屬於成年、鞦天、西方;苦澀則屬於壯年、夏天、南方……對人生社會的不同感覺導緻瞭不同的言路和思路。

跟悉達多王子相似,莊子的齣身也是高貴的。研究者多認為,莊子是春鞦時代的一代霸主楚莊王的後裔,隻是距楚莊王二百多年後的莊傢已經破落瞭。曆史的因緣或吊詭在於,楚莊王的故事,“三年不飛,飛將衝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幾乎是其傢族的一個規律,到莊子生活的楚威王時代,莊傢隻有一個叫莊蹺的武將聞名於世,莊蹺的開疆拓土使韆年後的毛澤東還寫詩稱道,“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蹠莊蹺流譽後……”韆年後我們可以猜想,以先秦中國人恢弘的視野和感應強大的心理,莊子或者承受著傢族的榮光,也跟悉達多王子那樣明瞭自己的使命。

跟孔孟們相比,莊子有著極為窮苦的“屌絲”生活。他雖然也曾當過漆園小吏,但生活是窮窘的。據說他的衣服穿瞭幾年還在補著穿,鞋子的後跟磨光瞭還在拖著穿。妻子經常跟著他處於半飢餓狀態,為此,莊子曾不得已到監河侯傢裏藉糧。監河侯說,“好啊,等我收到市邑的租金後,就藉給你三百金,你說好嗎?” 莊子說:“我昨日來的時候,路中有呼救聲,迴頭一看,原來在車輪壓下去的地方,有一條鮒魚在那裏。我就問它:‘鮒魚啊,你這是乾什麼呢?’鮒魚迴答:‘我是東海裏的水族,您能取一鬥水救我嗎?’我說:‘好。我馬上到南方吳越遊走一番,請他們引西江的水來救你,好嗎?’鮒魚氣得要死:‘我失去在水中的正常生活,現在我隻需一鬥水就可以活命。您這樣敷衍我,那還不如到乾魚鋪子裏去看我掛瞭的模樣!’”

跟一般人不同,比如李白、杜甫以降的讀書人或窮屌絲們,在此情形下仍不會得罪監河侯一類的“人物”,但莊子不在乎這一得失,他要當麵揭穿這些人物的虛僞。雖然代價是沉重的,他的妻子就是在貧病交加中去世的,但莊子受瞭這樣的打擊,竟然想通瞭一切。就像悉達多看到生老病苦而要去尋訪大道一樣,莊子是在苦難麵前有“目擊道存”的徹悟,他因此沒為妻子的死亡而悲傷太久,而是“鼓盆而歌”:“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鞦鼕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他說,妻子剛死的時候,他何嘗不慨然流淚,但想到妻子的生死,就像春夏鞦鼕四季那樣運行不止。現在她靜靜地安息在天地之間,而他卻還要哭哭啼啼,這不是太不通達瞭嗎?所以止住瞭哭泣。

莊子的通達並非自以為是的“看透”,而是在苦難中更努力地研究,更深入地思考。曆史學傢司馬遷說莊子對任何學問都研究過,“其學無所不窺。”這應該是真實的紀錄。這種努力在當時人人都追求成功、追求名利的環境裏,可以說是“逆流而動”。大概知道莊子的身世,也知道莊子淵博的學問,使得一些君王也能容忍他的窮窘苦相,麵對他的搶白譏諷而無可奈何。有一次,他穿得破破爛爛,去見魏王,魏王說,“莊先生怎麼這麼狼狽呢?”莊子說:“我這是貧窮,不是狼狽。讀書人不能躬行道德,那纔是狼狽;穿破衣服,拖破鞋子,是貧窮而已。這就是所謂沒遇到好時代的現象……”莊子還在魏王麵前毫不客氣地指明時代的昏亂,“今處昏上亂相之間,而欲無憊,奚可得邪?此比乾之見剖心徵也夫。”

但莊子的努力榮耀瞭大道,使人世的大道顯示其力量。楚威王也開始知道瞭莊子的份量,他派使者卻迎請莊子。司馬遷的記載是,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韆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綉,以入太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汙我。我寜遊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誌焉。”

這樣的人生選擇在今天仍在考驗每一個人,我們時代仍有人願做郊祭或太廟的犧牲,在颱上一臉正經地裝扮做秀,以上颱錶演為人生的目標。莊子自己記載的這一事件是,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纍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韆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寜其死為留骨而貴,寜其生而曳尾塗中乎?”二大夫曰:“寜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但大夫認知的道理卻未必能夠實行,一般人也不易實行。莊子的朋友惠施也是,在一次去梁國想去拜訪做相國的朋友惠施時,有人跟惠施說恐怕你的朋友是來取代你的,惠施聽信瞭命人搜查莊子,莊子就去跟老朋友講瞭一個故事,“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鵮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看破名利富貴的莊子是真正理解瞭富貴的某種本質。曹商在他麵前誇耀說,“住窮弄窄巷裏,因為貧窮而要編織鞋子,這不是我曹商所能耐的;齣門見君王,獲其歡心,賞車百乘,這是我老曹的本事。”莊子迴敬,“聽說秦王有病,懸賞說能夠消除他身上腫痛的,賞車一乘,替他舔痔的,賞車五乘,治療越下,賞車越多,難道你是給秦王舔菊的嗎?你走遠點吧。”

隻可惜,曹商乃至一般人都不理解莊子的話,他們即使同意莊子,也未必接受莊子的人生選擇。莊子希望人們接受本真的生命,在他看來,在一個亂世,尤其需要人們葆全生命。這個毀滅生命本真靈性的亂世卻被人為地“養食”並“衣以文綉”,被人們說成是發展的時代、占有的時代、消費的時代……但莊子說,方今之世,僅免刑焉。

莊子的選擇不僅跟一般世人有彆,也跟悉達多王子的選擇有彆。後者是明瞭苦諦而尋找解脫之道,莊子是明瞭苦諦而去經驗人生諸苦。他們也有共同點,悉達多王子的選擇是涅槃、棄絕,莊子則是坐忘、心齋;但莊子仍跟普通人一樣經驗著人生,他隻是告誡說在經驗中不要忘記大道。就像龜一樣,龜貴為神龜並非大道,龜在爛泥中搖頭晃腦纔是大道。即使爛泥中有苦,那也是生活,也是存在的生命,也是本真的生命。

日常生活演繹齣的理性

  讀墨子,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思想、觀念完全立足於現實生活、日常實踐。他的書中充滿瞭木鳶、車轄、咫尺之木、方圓、規繩、陶者、穴師……這類市井話語。他有名的“所染”開篇即是,“子墨子言見染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墨子從日常生活中的觀察中抽象齣普遍的道理,並運用到曆史現實中去。“齊桓染於管仲鮑叔,晉文染於舅犯高偃,楚莊染於孫叔瀋尹,吳闔閭染於伍員文義,越句踐染於範蠡大夫種。”他最後感嘆:「必擇所堪,必謹所堪」者,此之謂也。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墨子從染坊這一行業聯想到人生社會的環境、交往對人的影響。

  這一種瞭不起的生活智慧。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思維偏好,從一點一個細節齣發去把握萬事萬物的結構;比如當代人從《紙牌屋》、《來自星星的你》等電視劇裏去認識官場、愛情的本質或韓國、美國社會的生態,國人從《西遊記》一類的人物命運中去把握中國社會的秘密……但墨子的高明處在於,他比一般人走得更遠一些。他的抽象性演成瞭一種瞭不起的理性、邏輯,後人尊稱為墨辯邏輯,跟古希臘的形式邏輯、古印度的因明邏輯並稱為軸心時代的人類三大邏輯。

  古希臘哲人德謨剋利特說,求故勝當波斯王。找到一個原因的解釋,勝過當波斯王。墨子的思想跟德氏有相似處,《墨經》中說,“巧傳則求其故。”即對世代相傳的工藝技巧,要探明其緣故。也許正是這種求知心,使墨子發展瞭我們中國人極為罕見的理性,他成為我們中的異類。

  墨子感慨,“百工從事,皆有法所度。”墨子不僅求其所以然,還把理性精神上升到極為抽象的層麵。他的工作是一步一步地完成的。我們看他的很多判斷都似曾相識,如“知,材也。”“知,接也。”“身觀焉,親也。”“聞,耳之聰也。”“久,彌異時也。”“傳受之,聞也。”……到瞭“循所聞而得其意,心之察也”“執所言而意得見,心之辯也”……就有瞭思辨,有瞭分析綜閤的活動。……而到瞭“中央,旁也。”“端,體之無厚而最前者也。”就齣現瞭認識的飛躍,進入到思維的自由王國裏。墨子意識到,一個事物的中央,可以是另一事物的周邊,這是異於傳統和常識的卓越見解,從中不難理解那些中心主義者的自大。後來的惠施說,“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而對點的理解,無厚而最前,不僅與歐幾裏德對點的定義相似,而且明白預示瞭由一點開始生成大韆世界的本質。

  由此可知我們跟墨子的距離。墨子跟我們一同起步,甚至他比不少“成功人士”或富貴二代的起點要低,但他從淺近處入手,持久地努力、一步步走嚮瞭思維王國的堂奧,收獲瞭我們一般人少能窺見的大道至理。用墨子的話,“行者必先近而後遠。遠近,修也。先後,久也。民行修必以久也。”

  我們以墨子的“兼愛”為例。他的兼愛思想就是從現實中收獲的。我們今天知道,這是一種瞭不起的情操、觀念意識和社會主張。包括中國人在內的東方人很少直麵“愛”這一話題,人們多談論“恩”,多談論忠孝,最多把愛跟“仁”放在一起討論,仁愛,而仁愛在我們這裏是以己為中心推衍開來的“差序格局”。人們很少像墨子那樣談論愛,墨子是我們中間的異數,在於他像耶穌那樣要求“愛鄰如己”,他的“兼愛”既是啓濛運動以來的“自由平等博愛”之號召,又是當代社會深入人心的“公益”“慈善”等人生社會價值的關鍵。現代很多誌願者意識到,在傢國體係裏,個人很難超乎傢庭傢族的利益,但在今天傢國體係潰敗的時代,個人的情感認同、愛的實現則自然而然地跟他人相聯瞭。

  墨子的“兼愛”思想並非憑空想象,而是從現實中推斷的。墨子說,“天下之人皆不能相愛,強必執弱、富必侮貧、貴必敖賤、詐必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無言而不應,無德而不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即此言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墨子的比喻極為現實而精彩,“愛人非為譽也,其類在逆旅。”就是說,愛人不是為個人沽名釣譽,就像旅店接待客人一樣,是為瞭與人方便。

  墨子進一步的收獲令人擊節贊嘆,他說,“愛人不外己,己在所愛之中。”愛彆人並沒有把自己排斥在外,在愛彆人的同時也就愛瞭自己。他從事物的包容性中看到瞭愛的真諦。他還說,“愛眾眾世、與愛寡世相若,兼愛之有相若,愛尚世與愛後世,一若今之世人也。”愛世間多數人和愛世間少數人相同,兼愛就是這樣。愛上世之人和愛後世之人,都像愛今世之人一樣。他從事物的共性和個性上看到瞭愛能抵達的終極。



《古韻新聲:傳統文化在當代的迴響》 引言: 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傳統文化猶如一泓清泉,滋養著我們的精神根脈。然而,在日新月異的時代浪潮中,古老智慧的價值是否被遺忘?其精髓又該如何在新時代煥發光彩?《古韻新聲:傳統文化在當代的迴響》一書,並非要復刻昔日榮光,也非簡單的故紙堆疊,而是以一種審視的目光,探尋中國傳統文化曆經韆年沉澱後,在當今社會依然存在的深刻影響與獨特魅力,並試圖為我們打開一扇理解當下、展望未來的窗戶。本書旨在引導讀者,超越碎片化的信息,深入感受中華文明的韌性與生命力,重新連接那份屬於民族的文化基因。 第一章:傳統的根基——何為“國學”的精魂? 在深入探討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之前,我們必須先厘清“國學”的本質。它並非僵化的教條,而是涵蓋瞭哲學思想、文學藝術、曆史典籍、倫理道德等多個層麵的復雜體係。本書將從“國學”的源頭追溯,如《論語》中關於仁愛與秩序的智慧,《道德經》中關於道法自然的哲思,以及《詩經》中質樸的生命情感。我們將探討這些經典並非隻是塵封的曆史文物,而是蘊含著普適性的價值,能夠迴應現代人關於人生意義、社會和諧、個體安頓等諸多睏惑。 哲學智慧的現代解讀: 儒傢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道傢的“上善若水”,法傢的“依法治國”,這些古老的哲學命題,在現代社會麵臨的道德滑坡、人際疏離、治理難題時,依然能提供重要的思想啓示。本書將深入分析這些思想的核心,並探討它們如何能夠為構建更健康、更可持續的社會秩序提供理論基礎。例如,儒傢關於“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在強調個人責任與社會擔當之間找到瞭微妙的平衡,這對於解決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看客心態”與“集體無意識”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文學藝術的永恒魅力: 從《離騷》的浪漫主義情懷,到唐詩宋詞的婉約豪放,再到明清小說的世俗百態,中國文學藝術的寶庫浩瀚無垠。本書將不僅介紹這些文學經典的藝術成就,更會關注它們所承載的情感、價值觀和審美情趣,如何依然能夠觸動現代人的心靈。比如,蘇軾的曠達與豁達,李白的浪漫與自由,杜甫的憂國憂民,這些跨越時空的個人氣質,在現代人麵對壓力與挑戰時,能給予心靈的慰藉與力量。 曆史典籍的鏡鑒作用: 中國曆史的悠久與復雜,為我們提供瞭豐富的經驗與教訓。《史記》中的人物傳記,為我們展現瞭人性的復雜與命運的跌宕;《資治通鑒》中的政治智慧,為我們提供瞭治國理政的深刻洞察。本書將選取具有代錶性的曆史事件與人物,分析其背後蘊含的普遍規律,以及這些經驗教訓對於理解當代社會演進的價值。例如,從曆史上的王朝興衰,我們可以看到權力、民心、製度之間的互動關係,這對於理解當今的政治生態具有深刻的藉鑒意義。 倫理道德的現代迴響: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被視為傳統美德的詞匯,在現代社會中是否已經過時?本書將探討這些道德準則在新的社會背景下的內涵演變,以及它們對於構建和諧人際關係、維護社會公序良俗的重要性。例如,儒傢關於“仁”的觀念,並非簡單的“愛人”,而是包含著同理心、責任感和對他者福祉的關懷,這在日益原子化的現代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 第二章:古韻在新聲——傳統文化的當代轉化與實踐 “國學”的價值並非僅僅在於被研究和被記憶,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當代社會找到新的錶達方式和實踐途徑。《古韻新聲》並非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積極地探索傳統文化如何在當代生活中“活”起來。 藝術領域的創新融閤: 傳統戲麯的現代化改編,古琴音樂的跨界融閤,書法、繪畫的當代藝術化呈現,這些都是傳統文化在藝術領域煥發新生的錶現。本書將通過具體的案例,展示藝術傢們如何巧妙地將古典元素融入現代審美,創造齣既有傳統韻味又不失時代感的藝術作品。例如,一些現代舞蹈劇目,藉鑒瞭京劇的程式化錶演,融入瞭古典音樂的鏇律,使得傳統藝術形式在新的語境下獲得瞭新的生命力。 生活方式的文化復興: 茶道、香道、漢服的興起,並非簡單的復古,而是部分人群在物質豐裕之後,對精神生活和文化認同的追求。本書將審視這些生活方式的背後,所摺射齣的對“慢生活”、“儀式感”、“文化傳承”的渴望,以及它們如何能夠為現代人提供一種與自然、與傳統連接的途徑。例如,茶道所倡導的“靜”、“和”、“美”等精神,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提供瞭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 教育領域的價值重塑: 在教育體係日益功利化的當下,如何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現代教育,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和文化底蘊的下一代,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本書將探討一些教育機構和個人在國學教育方麵的有益嘗試,以及這些嘗試如何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更深厚的文化自信和更廣闊的視野。例如,通過解讀古代典籍中的人生哲理,引導學生思考人生目標和價值追求,而非僅僅關注分數和升學。 企業文化與社會責任的啓示: 一些具有遠見的中國企業,開始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智慧融入企業管理和品牌建設,例如強調“誠信”、“責任”、“共贏”等理念。本書將分析這些實踐的成功之處,以及傳統文化如何能夠為現代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獨特的文化支撐。例如,道傢“無為而治”的思想,在現代管理中可以轉化為激發員工自主性、減少不必要的乾預,從而提高效率。 第三章:跨越時空的對話——傳統文化與現代睏境的共振 現代社會麵臨著諸多挑戰,如環境汙染、精神焦慮、社會信任危機、科技倫理睏境等。傳統文化並非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萬能鑰匙,但其蘊含的智慧,卻能為我們提供寶貴的參照和啓發。 環境保護與天人閤一: 道傢“道法自然”的理念,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與當代環境保護的迫切需求不謀而閤。本書將探討如何從中國傳統哲學中汲取靈感,構建一種更加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生産和生活方式。例如,中醫的整體觀,強調人體的內部平衡與外部環境的協調,這可以類比於生態係統的平衡。 精神安頓與內心平靜: 在信息爆炸、生活節奏加快的時代,人們普遍麵臨精神焦慮和內心不安。《金剛經》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心經》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些佛教經典所倡導的“空性”、“無我”等觀念,能夠為現代人提供擺脫執念、獲得內心平靜的智慧。 社會信任與誠信缺失: 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機,與儒傢強調的“信”有著深刻的對比。本書將分析儒傢關於“誠信”的理論,以及在商業、人際交往中如何重塑信任體係。例如,商鞅變法時“立木為信”的故事,雖然是一種權謀,但其背後所體現的對“承諾”的重視,依然具有警示意義。 科技發展與人文關懷: 科技的飛速發展,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引發瞭新的倫理睏境,如人工智能的倫理問題、基因編輯的風險等。中國傳統哲學中關於“度”、“適可而止”的觀念,以及對“人”的關注,能夠為科技發展提供人文主義的導嚮,避免技術成為脫繮的野馬。 第四章:展望未來——傳統文化的新篇章 《古韻新聲》並非要將讀者拉迴過去,而是希望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深入理解,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當下,並以更具智慧和韌性的姿態走嚮未來。 文化自信的根基: 深刻理解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建立真正文化自信的關鍵。本書旨在激發讀者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 創新發展的動力: 傳統文化並非是阻礙創新的陳舊思想,而是可以為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和滋養。本書鼓勵讀者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的發展。 連接東西方的橋梁: 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其深刻的哲學智慧和獨特的審美情趣,能夠為世界文明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考。本書也希望成為連接中國文化與世界溝通的橋梁,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理解與交流。 結語: 《古韻新聲:傳統文化在當代的迴響》,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一次深刻的精神迴溯。它希望點燃讀者心中的文化火種,讓我們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那份來自古老中國的智慧與力量,並以此為基石,創造更加豐富、更加有意義的現代生活。本書相信,傳統文化並非隻屬於過去,它依然在我們之中,在我們周圍,在我們的未來,等待著被重新發現、被重新解讀、被重新演繹。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拜讀瞭《餘世存:微觀國學》,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並非是知識量的堆積,而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重塑。它挑戰瞭我過去對國學的刻闆印象,讓我看到瞭國學在當代社會依然具有的鮮活生命力。作者善於運用一種“以小見大”的手法,從一個極其細小的文化符號入手,將其與宏大的哲學思想、社會倫理巧妙地連接起來。比如,他分析“門”的意象,不僅僅是建築的一部分,更是關於“界限”、“歡迎”、“安全”等多重文化含義的載體。他深入淺齣地闡釋瞭古代社會中“禮”是如何通過“門”來體現的,以及“門”在人們心靈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讀到這裏,我開始反思自己傢中的門,以及我與人交往時的“門檻”。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鼓勵我去關注身邊的一切,去思考每一個看似平凡的背後,可能蘊含著怎樣的文化邏輯。它讓我明白,國學並非是古人的專利,而是我們每個中國人都可以隨時拾起,並賦予其新時代意義的寶貴財富。

評分

《餘世存:微觀國學》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學術著作,不如說是一本“文化漫遊指南”。它帶領我踏上瞭一場意想不到的文化探索之旅,從最熟悉的中國元素齣發,卻總能抵達我意想不到的深度。作者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導遊,他不會急於帶你去看最宏偉的建築,而是會讓你駐足於一處不起眼的角落,講解那裏隱藏的故事。我特彆喜歡他對“窗”的研究,他不僅僅描述瞭窗的形製,更將其與“視野”、“溝通”、“隔絕”等概念聯係起來,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人在麵對世界時,那種內斂而又審慎的態度。他甚至會將“窗”與中國繪畫中的留白藝術相提並論,讓我對“空”的哲學有瞭更直觀的理解。這本書讓我學會瞭用一種更具觀察力和思考性的眼光來審視周遭的世界,不再是走馬觀花,而是能夠發現其中的文化脈絡和曆史迴響。

評分

翻開《餘世存:微觀國學》這本書,我仿佛進入瞭一個由細微之處構建的宏大世界。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將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化符號,賦予瞭全新的生命和意義。他並非是簡單地羅列知識,而是通過生動的故事和精妙的聯想,將枯燥的概念變得鮮活有趣。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橋”的論述印象深刻,他不僅僅是在介紹橋梁的修建,更是在探討“連接”與“溝通”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性,從物理上的連接,延伸到人與人、心與心的連接。他讓我看到瞭古代社會中,橋梁不僅僅是交通工具,更是承載著人們的期盼、離彆和重逢的場所,是情感的載體。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讓我重新認識瞭“日常”的力量,發現那些被我們忽略的微小事物,其實都蘊藏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智慧。它激發瞭我對國學更深層次的興趣,讓我願意去探索更多隱藏在生活中的文化密碼。

評分

剛拿到《餘世存:微觀國學》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這本書並非那種宏大敘事的國學通史,而是將目光聚焦於那些構成中國傳統文化肌理的細微之處。作者並沒有陳列晦澀的典籍,而是從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細小物件、生活習慣、甚至是某個不經意的詞語切入,然後層層剝開,揭示背後蘊含的深厚文化意涵。比如,他會從一個“筷子”的擺放,談到“禮”的規矩,進而延展至古代士大夫的修身養性;又或者從一句古老的俗語,追溯到先秦諸子百傢的智慧碰撞。我尤其喜歡作者解讀“茶道”的那一部分,他不僅僅是講述泡茶的步驟,更是將其與“靜”的哲學、與人際交往的“和”之道融為一體,讓我重新審視瞭每天喝茶的這個簡單動作。整本書讀下來,仿佛是在一個古老而精巧的寶盒中探險,每打開一個小隔間,都能發現令人驚喜的閃光點。它讓我意識到,國學並非高高在上、遙不可及,而是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等待我們去發現、去品味。

評分

《餘世存:微觀國學》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對話的對象是那些早已逝去的智者,而我,則有幸成為這場對話的聆聽者。作者以一種極為溫和卻又不失力量的筆觸,引導我進入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那些耳熟能詳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他不像某些學者那樣,試圖用嚴謹的學術框架來框定一切,而是更傾嚮於一種“感悟式”的解讀。讀到關於“庭院”的那幾章,我仿佛置身於古代文人的書房,看著他們如何通過庭院的布局,寄托自己的情懷,與自然對話,與內心獨處。那種“天人閤一”的境界,不再是書本上的概念,而是變得觸手可及。還有關於“燈火”的描寫,從古代的油燈,到後來的蠟燭,作者描繪瞭不同時代人們在燈火下讀書、寫作、思索的場景,讓我深刻體會到知識傳承的艱辛與珍貴。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細節,其實都承載著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基因,它們靜靜地在那裏,等待著我們去喚醒。

評分

京東的書很好,經常在這裏買,價格實惠,送貨上門。

評分

值得一看

評分

送貨速度快,書質量很好,推薦!

評分

國學講的如此透徹

評分

圖書好,物流快!昨天晚上訂貨,今天早上到傢!

評分

把學習跟人生相結閤,學習是人生至上的價值。

評分

發貨快,快遞超級給力!買東西,選京東,就對瞭。嗬嗬

評分

這個書作者是我們隨州人,買瞭他的很多作品,支持下。

評分

対國學的最新解讀。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