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污染成为当今各国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POPs所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影响我国环境安全的重要因素。随着2004年11月《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以下简称“POPs公约”)正式对我国生效,我国政府积极履行公约义务,在首批限定的12种POPs削减与污染防控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尽管如此,我国面临履约及削减POPs的挑战依然巨大。2009年和2011年“POPs公约”受控名单中又分别增列了9种和1种POPs,即α-六氯环己烷、β-六氯环己烷、商用五溴联苯醚和商用八溴联苯醚、十氯酮、六溴联苯、林丹、五氯苯、全氟辛烷磺酸及其盐和全氟辛烷磺酰氟以及硫丹等,并要求在全球范围开展削减与控制。由于我国针对上述POPs的污染现状不清,污染来源和排放特征不明,缺乏环境暴露和生态风险评价基础数据等是我国履约及控制POPs环境污染的障碍,也为国家POPs污染控制管理和国际履约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新增列POPs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受到环境科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在环境中的残留特征、污染来源、演变趋势、迁移传输、生物累积和毒理效应方面的研究进展更多地依赖于环境监测和分析技术的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多环境介质中新增POPs监测技术严重匮乏,分析方法缺乏国际间比对,数据可比性差,缺乏监测数据量值溯源的实物标准。为了增强我国对新增POPs的防控能力,迫切需要建立我国新增POPs监测技术和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新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1.1 商用八溴联苯醚
1.2 商用五溴联苯醚
1.3 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烷磺酰氟(PFOS-F)
1.4 六溴联苯
1.5 十氯酮(开蓬)
1.6 α-六六六和β-六六六
1.7 林丹
1.8 五氯苯
第2章 新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物理化学性质
2.1 多溴联苯醚
2.2 全氟辛酸、全氟辛烷磺酸(盐)和全氟辛烷磺酸氟
2.2.1 全氟辛烷磺酸(PFOS)
2.2.2 全氟辛酸(PFOA)
2.2.3 其他全氟化合物(PFASs)
2.3 多溴联苯
2.3.1 多溴联苯
2.3.2 六溴联苯
2.4 十氯酮
2.5 α-六氯环己烷、β-六氯环己烷和林丹
2.6 五氯苯
第3章 新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产和使用
3.1 多溴联苯醚
3.1.1 多溴联苯醚的生产
3.1.2 多溴联苯醚的使用
3.2 全氟辛酸、全氟辛烷磺酸(盐)和全氟辛烷磺酸氟
3.2.1 全氟辛烷磺酸(PFOS)
3.2.2 全氟辛酸(PFOA)
3.2.3 其他全氟化合物(PFAAs)
3.3 多溴联苯
3.4 十氯酮
3.5 α-六氯环己烷、β-六氯环己烷和林丹
3.5.1 六氯环己烷(六六六)
3.5.2 林丹
3.6 五氯苯
第4章 环境中的新增列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4.1 多溴联苯醚(PBDEs)
4.1.1 空气中的PBDEs
4.1.2 土壤中的PBDEs
4.1.3 水体和沉积物中的PBDEs
4.1.4 污水处理厂污泥中的PBDEs
4.1.5 生物体内的PBDEs
4.1.6 人体组织中的PBDEs
4.1.7 小结
4.2 全氟辛酸、全氟辛烷磺酸(盐)和全氟辛烷磺酸氟
4.2.1 大气中的全氟化合物
4.2.2 水环境中的PFASs
4.2.3 土壤和沉积物中的PFASs
4.2.4 生物体中的PFASs
4.2.5 人体中的PFASs
4.2.6 我国关于PFASs的研究
4.3 多溴联苯
4.3.1 工业多溴联苯产品
4.3.2 大气中的多溴联苯
4.3.3 水环境中的多溴联苯
4.3.4 土壤中的多溴联苯      
前言/序言
     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污染成为当今各国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POPs所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影响我国环境安全的重要因素。随着2004年11月《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以下简称“POPs公约”)正式对我国生效,我国政府积极履行公约义务,在首批限定的12种POPs削减与污染防控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尽管如此,我国面临履约及削减POPs的挑战依然巨大。2009年和2011年“POPs公约”受控名单中又分别增列了9种和1种POPs,即α-六氯环己烷、β-六氯环己烷、商用五溴联苯醚和商用八溴联苯醚、十氯酮、六溴联苯、林丹、五氯苯、全氟辛烷磺酸及其盐和全氟辛烷磺酰氟以及硫丹等,并要求在全球范围开展削减与控制。由于我国针对上述POPs的污染现状不清,污染来源和排放特征不明,缺乏环境暴露和生态风险评价基础数据等是我国履约及控制POPs环境污染的最大障碍,也为国家POPs污染控制管理和国际履约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新增列POPs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受到环境科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在环境中的残留特征、污染来源、演变趋势、迁移传输、生物累积和毒理效应方面的研究进展更多地依赖于环境监测和分析技术的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多环境介质中新增POPs监测技术严重匮乏,分析方法缺乏国际间比对,数据可比性差,缺乏监测数据量值溯源的实物标准。为了增强我国对新增POPs的防控能力,迫切需要建立我国新增POPs监测技术和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现代农业与可持续发展:面向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图书简介  本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当前全球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复杂挑战,并着眼于构建可持续、高效、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体系。全书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的土壤健康管理到前沿的精准农业技术应用,从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到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社会经济维度,旨在为农业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农场管理者以及关注未来食物系统的读者提供一个系统、前瞻性的知识框架。  第一部分:全球农业面临的宏观挑战  本部分聚焦于当前驱动农业变革的全球性宏观趋势。我们首先分析了人口增长与粮食安全的紧迫性。随着全球人口持续攀升,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如何在有限的耕地资源和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下,实现食物产量的稳定增长与营养质量的提升,是本世纪农业面临的首要挑战。书中详细剖析了不同区域的粮食缺口与潜力,并探讨了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必要性。  接着,我们深入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系统的冲击。这不仅仅是温度和降水模式的简单改变,更涉及到极端天气事件(如长期干旱、突发洪涝)频率的增加,以及病虫害地理分布的扩大。本书通过气候模型与作物模型相结合的研究,评估了不同农业生态系统(如旱地、水田、牧场)在未来情景下的脆弱性,并强调了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CSA)的紧迫性。  此外,农业生态系统的退化是另一个核心议题。我们审视了过度集约化耕作、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的土壤有机质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水资源污染问题。书中提供了大量案例研究,揭示了传统农业实践与环境负荷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并论证了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态平衡导向”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可持续农业的技术基石  技术创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转型的关键驱动力。本书的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支撑未来农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体系。  土壤健康与水资源管理: 我们重新审视了土壤作为生命系统的核心地位。书中系统阐述了保护性耕作(如免耕、少耕)的原理、实施效果及其对土壤结构、碳封存的积极作用。同时,针对水资源短缺问题,本书详细介绍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微喷灌)的优化配置,以及水肥一体化的精准管理策略,强调如何通过水分利用效率的提升,实现“用更少的水种出更多的粮食”。  生物技术与作物改良: 现代生物技术在加速作物适应性育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节讨论了基因编辑(如CRISPR-Cas9)在增强作物抗逆性(抗旱、抗病)和营养强化方面的潜力与伦理考量。此外,我们还探讨了利用传统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培育适合特定微环境的作物品种的有效途径。  精准农业与数字化转型: 精准农业被视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牛鼻子”。本书深入剖析了物联网(IoT)、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如何整合,构建实时、动态的农田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内容包括无人机监测下的植被指数分析、变量施肥(VRT)技术的应用规范,以及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AI)的病虫害早期预警模型。我们不仅关注技术本身,更强调了技术普及与农民技能提升的配套战略。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的农业生态系统管理  可持续农业不仅仅是技术堆砌,更需要系统性的生态管理理念。  综合虫害管理(IPM)的深化: IPM是减少化学农药依赖的有效途径。本书探讨了IPM在现代农业中的深化应用,包括生物防治(天敌的保护与利用)、抗性管理的策略制定,以及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监测频次和干预时机。我们强调IPM是一个动态优化的过程,而非静态的规范集合。  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 强调田间和区域层面的多样性保护。这包括间作套种、轮作制度的科学设计,以及在农田边缘建立生境斑块以吸引和保护传粉昆虫及有益生物。书中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高生物多样性农田在稳定产量和增强生态韧性方面的优势。  畜牧业的可持续转型: 畜牧业是温室气体排放和资源消耗的重要来源之一。本节重点探讨了饲料创新(如添加剂的应用以减少甲烷排放)、粪污资源化利用(沼气工程与有机肥还田),以及草地可持续管理,以平衡畜牧业的生产需求与环境责任。  第四部分:政策、经济与社会维度  农业的可持续转型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社会经济支持。  农业政策与激励机制: 本部分分析了各国在农业补贴、环境付费和风险分担机制方面的实践。我们评估了如何通过绿色补贴引导农民转向生态友好型实践,以及如何建立碳交易市场来激励农田的碳汇功能。  价值链重构与食物损失减少: 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食物在生产、运输和消费环节中损失或浪费。本书详细分析了从农场到餐桌的食物损失热点,并提出了改善冷链物流、优化仓储技术以及通过消费者教育来减少浪费的综合方案。同时,我们探讨了直接面向消费者(D2C)模式对提升农民收益和促进本地化食物系统的积极作用。  农村发展与农民赋权: 农业的未来系于农村社区的活力。本书关注了农业知识的传播体系(推广服务现代化)、青年农民的吸引与保留,以及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缩小城乡信息鸿沟,确保技术红利能够公平地惠及所有生产者。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详实,融合了全球顶尖的科研成果与区域性的成功实践,为读者提供了一幅描绘未来农业蓝图的清晰路线图。它不仅是一本技术参考手册,更是推动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公平、更环境友好的全球食物体系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