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建设访谈录(上)/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建设访谈录(上)/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宜瑜,孙鸿烈 等 口述,温瑾 整理
图书标签:
  • 生态系统
  • 中国科学
  • 口述历史
  • 访谈录
  • 20世纪
  • 科学史
  • 环境科学
  • 研究网络
  • 历史
  • 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5392497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398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72
字数:30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建立和发展已经历了20多年的历程。它由分布在全国不同区域的44个生态系统研究站、5个学科分中心和1个综合研究中心组成,分别由中国科学院的21个研究所管理。一支2000多人的研究团队正在CERN开展工作。这44个生态站包括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沼泽、湖泊、海洋和城市等生态系统类型。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科院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黄淮海平原、南方红壤丘陵以及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东北、西南等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综合科学考察。在考察的基础上,建立了各类生态系统的野外观测试验站。由于这些站的建立处于不同时期,又是多个研究所分别建立,所以都是单独开展观测和研究,观测指标、方法和仪器各异,不能形成统一的观测试验体系,所获得数据和研究结果也难以对比分析。同时中国地域广阔,从北到南跨越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存在着明显的南北热量差异;从东到西跨越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存在着明显的东西水分差异。孤立存在的生态站更难以回答区域和全国层面的生态系统利用、保护、治理问题。因此,唯有在上述单个生态站试验研究基础上建立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开展跨多个生态站的联网观测试验研究,才能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制定和布设有针对性的碳、氮、水等生源要素联网监测和控制试验方案,系统地积累与共享科学数据;才能开展不同生态区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过程的对比研究,阐明生态系统空间分异特征,进而提出国家自然保护和生态建设战略、关键区域治理模式及生态恢复治理对策。
  为此,1988年,中国科学院创建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确定了生态系统监测、试验、研究与示范的核心任务,制定了统一的观测指标体系和试验研究仪器设备,实现了由各个生态站分散观测研究到联网观测研究的飞跃。首批进入网络的有29个代表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站。
  1999年,“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工程”国家验收委员会认为,“CERN是我国按生态系统理论,统一规划、设计的生态系统监测和研究网络,整体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世界银行对环境贷款项目的结题报告认为,“CERN的创建,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影响政府政策,参加区域和国际科学活动的能力”。2012年,CERN的创建及观测研究和试验示范的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作者简介

  温瑾(1955-),籍贯重庆。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曾任《科学时报》高级编辑、《中国科学周报》主编。现任国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曾获《光明日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星奖”和《科学时报》特别奖等。

目录

序言/孙鸿烈

全景回望篇
1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创建/孙鸿烈口述
缘起
运作
实施
提升
与时俱进
2 在网络层面做贡献/沈善敏口述
建立网络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
用课题把站组织起来开展研究
成立总体组进行策划
不断进取
3 坚持目标永不动摇/陈宜瑜口述
目标·体制·经费
建立标准体系和数据共享规则
几件往事
坚持目标永不动摇
4 珍藏在我心中的生态系统网络建设历程/赵士洞口述
富兰克林的启示
任职长白山站
参与酝酿建立CERN
CERN名称的定格
从沈阳调到北京
一次不小的波折
世行贷款项目始末
基建工程项目纪实
秘书处工作回顾
一期建设工作的成绩
从CERN到ILTER
5 承前启后,CERN将更加辉煌/于贵瑞口述
偶然机遇,走进CERN大家庭
承担使命,参与组织的几个事件
继往开来,CERN的未来更加辉煌

农田生态系统篇
1 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韩晓增口述
农业现代化观念的根本转变
再困难也绝不放弃
旧貌换新颜
站长的酸甜苦辣
2 沈阳农业生态实验站/沈善敏口述
农业及学科发展需要农田定位研究
研究三大问题
选址与建设布局
良好的平台
3 禹城综合试验站/唐登银口述
深厚的积淀
对CERN筹建的贡献
打赢“黄淮海战役”
4 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徐富安、钦绳武口述
盐碱地改良成果为建站打下基础
打破瓶颈
首建农业综合开发样板
初创时无立足之地
买地、建房的故事
5 栾城农田生态系统试验站/曾江海口述
要有自己的试验地
三段变革几经波折
进入网络迎来大发展
……
6 常熟农业生态实验站/颜晓元、林静慧口述
7 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谢小立口述
8 鹰潭红壤生态实验站/王明珠口述
9 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李家永口述
10 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张先婉、朱波曰述
11 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卢宗凡口述
12 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李玉山口述

草原生态系统篇
1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陈佐忠口述
2 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周兴民口述

精彩书摘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建设访谈录(上)/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4.友挥联网研究的优势
  监测、研究、示范这三个方面并不能完全体现网络研究。技术指标一致和信息汇总也不意味着就成网络研究了。监测、研究、示范,每个野外站都可以独立完成,而通过联网是能够做成单个野外站做不到的一些事。
  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第一个例子:大气化学研究的开拓者,参加了第一个CERN课题的研究。课题在其中设了一个专题,测定中国稻田的甲烷年排放总量。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国际气候谈判中很重要的内容。水稻田是甲烷排放的主要来源,很多国家都提出来你们中国那么大的水稻面积,所以你们必须承担排放的责任。中国就必须拿出监测数据来说明我们水稻田到底排放量有多少。如果没有这个数据,他们可以拿周边国家,比如印度的水稻田排放情况反推,印度一亩水稻田,一年排放总量多少,中国有多少亿亩水稻田,排放量就有多少。这样的推算当然是不合理的。当初只做了两个站的对比,一个是沈阳站,一个是桃源站。桃源站在湖南。结果是,两个站在稻谷的一个完整的生长期,排放总量的测定结果相差十倍,也就是说,桃源站的结果是十倍于沈阳站的。理由很简单,温度不一样。稻田土壤温度在10摄氏度以下甲烷排放量很小。沈阳是冷凉气候,一年当中稻田土壤温度超过10摄氏度的日子不多。而桃源一年四季都温暖如春,超过10摄氏度的时间很长。所以如果用印度一亩水稻田甲烷排放量的数据乘上中国水稻田的总面积,得到的结果肯定很荒谬啊!中国那么大,从最南的海南岛到黑龙江都有水稻田,每亩水稻田排放的甲烷量是不一样的。如果按热量梯度布设多站联网观测并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就有可能回答中国水稻田甲烷排放量的问题。
  第二个例子就是关于农业系统养分循环利用的效益。当时海伦站、沈阳站、桃源站、栾城站都参加了田间试验研究。海伦站最北,沈阳站南一点,栾城站更南一点,是暖温带,桃源站是亚热带,形成了很好的热量梯度带。我们通过用农田收获的产品喂猪,猪的排泄物等作为有机肥,再施回农田里面,形成养分循环利用。环保人士很赞成,学农的也很赞成。因为这是中国老祖宗种地的一个传统,现在被抛弃了,全用化肥,不仅污染环境,而且白白浪费了这一部分养分资源。养分循环利用能带来多大好处,能增产多少粮食,用跟不用的差别有多大,我们就对此进行了联网试验,试验都是统一设计的。6年以后,我们把结果加以分析,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规律的现象,那就是无论是粮食绝对增产量或者相对增产的百分率,养分循环利用的效益从北到南都是不断增加的。从这里面我们得到了一个结论,就是养分循环利用对南北农业都有好处,而好处最大的是在南方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如果放弃养分循环利用,不难预计带来的损失会有多大,而损失最大的也是热带、亚热带地区。这就体现联网研究的好处。
  当初我们极力主张把野外站组织起来,不是仅仅为改善每-个站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而是希望每个站获得支持后,通过这个组织,完成一些科学上或者国家需求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只有通过联网研究,才能回答。这才是CERN组织起来的真正目的。
  ……

前言/序言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建立和发展已经历了20多年的历程。它由分布在全国不同区域的44个生态系统研究站、5个学科分中心和1个综合研究中心组成,分别由中国科学院的21个研究所管理。一支2000多人的研究团队正在CERN开展工作。这44个生态站包括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沼泽、湖泊、海洋和城市等生态系统类型。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科院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黄淮海平原、南方红壤丘陵以及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东北、西南等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综合科学考察。在考察的基础上,建立了各类生态系统的野外观测试验站。由于这些站的建立处于不同时期,又是多个研究所分别建立,所以都是单独开展观测和研究,观测指标、方法和仪器各异,不能形成统一的观测试验体系,所获得数据和研究结果也难以对比分析。同时中国地域广阔,从北到南跨越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存在着明显的南北热量差异;从东到西跨越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存在着明显的东西水分差异。孤立存在的生态站更难以回答区域和全国层面的生态系统利用、保护、治理问题。因此,唯有在上述单个生态站试验研究基础上建立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开展跨多个生态站的联网观测试验研究,才能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制定和布设有针对性的碳、氮、水等生源要素联网监测和控制试验方案,系统地积累与共享科学数据;才能开展不同生态区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过程的对比研究,阐明生态系统空间分异特征,进而提出国家自然保护和生态建设战略、关键区域治理模式及生态恢复治理对策。
  为此,1988年,中国科学院创建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确定了生态系统监测、试验、研究与示范的核心任务,制定了统一的观测指标体系和试验研究仪器设备,实现了由各个生态站分散观测研究到联网观测研究的飞跃。第一批进入网络的有29个代表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站。
  1999年,“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工程”国家验收委员会认为,“CERN是我国第一个按生态系统理论,统一规划、设计的生态系统监测和研究网络,整体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世界银行对环境贷款项目的结题报告认为,“CERN的创建,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影响政府政策,参加区域和国际科学活动的能力”。2012年,CERN的创建及观测研究和试验示范的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建设访谈录(上)/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之外,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 --- 《古都寻踪:宋代汴京的城市生活与社会变迁》 作者: 李鸿飞 出版社: 史学文粹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ISBN: 978-7-8888-0012-3 定价: 88.00 元 --- 卷首语:穿越历史的长廊,重现千年前的繁华盛景 《古都寻踪:宋代汴京的城市生活与社会变迁》是一部聚焦于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的深度历史研究专著。本书并非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旨在通过对考古发现、文献记载、绘画描摹等多维度的交叉验证,力求在微观层面重建那个被誉为“城中之城”的宋代商业与文化中心的面貌。作者李鸿飞教授以其深厚的宋代史研究功底,带领读者穿梭于朱雀门、瓦子、夜市的喧嚣之中,触摸这座伟大都城的脉搏,探究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上的深刻变革。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对“城市空间”与“日常生活”的细致描摹。在传统史学关注宏大叙事和宫廷政治的背景下,本书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市井百姓,探究宋代城市化进程中,个体如何在新的社会结构中定位自我,以及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如何反作用于当时的社会思潮和国家治理体系。 第一部分:汴京的规划与格局——“中州门户”的理性构建 本部分详尽考察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规划理念与实际布局。不同于唐代长安的严格里坊制,汴京的城市空间展现出显著的开放性和商业化倾向。 第一章:水道与城垣的相互作用 重点分析了汴河、贾鲁河等水系在城市交通、物资运输和防御体系中的关键作用。汴京作为“漕运枢纽”,其城市形态深受水利工程的影响。书中首次将宋代的《营造法式》与汴京的实际工程进行比对,论证了宋代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展现出的工程学智慧。 第二章:里坊制的瓦解与商业区的兴起 详细梳理了自唐末以来,汴京城内坊市界限的模糊与最终消亡过程。重点剖析了“街巷”取代“坊”成为基本空间单位的社会经济动因。通过对《东京梦华录》中街道名称的地理信息系统(GIS)重建,作者描绘了东西两市的商业辐射范围及其内部的功能分区。 第三章:皇家气象与民居的并存 对比研究了皇城、内城与外城的空间等级划分,并深入探讨了平民聚落(如棚户区和特定行业的聚居区)的形成。书中配有大量复原图和考古发掘的平面图,直观展示了高门大户与低矮民房在城市景观中的共存状态。 第二部分:市井百态——商业文明下的市民社会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市民文化成熟的标志性时期。本部分将焦点集中在汴京的经济活动、商业组织形态以及市民阶层的精神生活。 第四章:夜市的曙光与商业时间的重塑 本书最有争议也最引人入胜的章节之一,即对“夜禁”制度的废弛及其对城市经济的解放作用的论述。通过梳理宋仁宗、宋神宗时期的相关法令变动,作者认为汴京的夜市并非突然出现,而是长期以来商业力量对既有管制松动的必然结果,这标志着国家对城市经济干预的减弱。 第五章:专业行会与商业网络 深入剖析了宋代城市中各类“行”与“作”的组织结构,如“打铜行”、“香药行”等。这些行会不仅是行业自律组织,更是金融信贷、物资调配和信息交流的枢纽。作者通过对出土的钱币、契约文书的分析,揭示了行会如何在复杂的税收和官营经济体系中为民间商业争取生存空间。 第六章:娱乐、消费与市民的闲暇时光 本章是对宋代文化消费史的精细描摹。对“瓦子”、“勾栏”的布局、演出内容(如说书、杂剧)及其观众构成进行了详细分析。重点探讨了“点茶”、“斗茶”等新兴的生活美学如何成为市民阶层身份认同的象征,以及这些消费活动如何与官方意识形态形成张力与互动。 第三部分:制度的张力——城市管理与社会控制 汴京的繁荣建立在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之上,但这种繁荣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城市管理难题。 第七章:城市治安与保甲制度的失效 考察了宋代城市警察系统(如“禁厢军”和“厢兵”)的职能变化。作者指出,随着人口的激增和商业的扩张,传统的治安维护模式难以为继,催生了民间互助和家族力量在社会控制中的增强,这为后来元明清的城市管理模式埋下了伏笔。 第八章:城市中的“外来者”:移民与流动人口的管理 汴京是当时世界最大的人口集散地之一。本章关注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贾、工匠、士人涌入城市后,如何被纳入或游离于既有的户籍与赋税体系之外。书中特别分析了“客籍”群体在汴京商业和文化生活中的影响,以及政府应对流动人口的政策调整。 结语:汴京的遗产与历史的启示 本书最后一部分总结了汴京模式对后世中国城市发展的深远影响。汴京的开放性、商业化和多元性,虽然最终没有阻止北宋的覆灭,但其所孕育的市民文化和商业精神,构成了中华文明在中古向近世转型中的关键一环。通过对汴京的细致考察,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内在转型”动力,而非仅仅依赖外力的冲击。 --- 作者简介: 李鸿飞,历史学博士,师从著名宋史学家王定邦教授。现任职于华东大学历史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社会经济史与城市文明。已出版《宋代赋税制度演变研究》、《清明上河图的社会学解读》等多部学术专著。 本书特色: 多源史料整合: 首次将考古报告、水利志、地方志、戏曲文献与绘画进行系统交叉比对。 微观视角: 大量运用社会史和人类学方法,重构宋人日常生活细节。 精美图版: 附录收录数十幅文物照片、地图复原图与手绘场景图,增强可读性。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建设访谈录(上)/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这个书名,犹如一个邀请,邀请我走进一段尘封的中国科学发展史。在我还没正式阅读之前,我脑海中已勾勒出许多画面。我想象着,那些为中国生态研究网络奠基的科学家们,他们将在书中,以最真实、最朴素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科研历程。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出,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科技发展相对缓慢的年代,科研人员是如何凭借着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构建起覆盖全国的生态研究网络。口述史的形式,让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细节充满了好奇,或许会有关于早期研究站的建立,关于科研合作的模式,甚至是科学家们个人在面对困难时的心路历程。我设想,这些真实的故事,将比任何枯燥的学术文献更能打动人心,它们是那个时代科学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对后辈科研工作者的宝贵启示。这本书,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份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沉静的蓝色调,搭配着简洁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尽管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单凭这本书的命名,我就能感受到一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温度。“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建设访谈录”,这本身就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图景,仿佛能听到那些在各自领域耕耘多年的科学家们,用他们亲历的语言,讲述中国生态科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漫漫征程。而“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则为这本书奠定了坚实的背景,意味着我们将穿越回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通过个体鲜活的记忆,串联起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脉络。我特别期待能从中了解到,在资源有限、条件艰苦的年代,科研人员是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凭借着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一步步构建起这样一个覆盖全国、影响深远的生态研究网络。这种口述史的形式,比冷冰冰的数据和报告更能触动人心,因为它蕴含着个人的情感、经历和思考,是历史最真实、最生动的载体。我设想,翻开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扇尘封的门,里面有奋斗的汗水,有探索的喜悦,也有对未来的憧憬,这些都将成为引领我们理解中国生态科学发展史的重要线索。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即《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建设访谈录(上)/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给我一种置身于时间长河中的感觉,仿佛即将跟随一位智者,穿越回过去,聆听一段关于中国科学发展的往事。我还没来得及翻开书页,但光是标题本身,就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画卷:那些在20世纪,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建设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他们将以何种口吻,讲述当年的故事。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科技尚在起步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如何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下,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一点点构建起如今我们所熟知的生态研究体系。我好奇,书中是否会记载那些关于研究站的选址、仪器的引进、人员的培训,甚至是科研思路的形成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与突破。这种“访谈录”的形式,预示着书中将充满鲜活的人物,他们的亲身经历和独特视角,必将为我们揭示历史的真相,并赋予这段科学史以生命和温度。

评分

拿到这本《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建设访谈录(上)》,最先映入脑海的是那种“老照片”的质感。尽管我尚未阅读其中任何一个字,但仅仅是书名所暗示的“访谈录”和“口述史”这两个关键词,就足以让我的思绪飞扬。我想象着,扉页上会不会印着那些为中国生态研究鞠躬尽瘁的科学家的黑白肖像,他们的眼神中,是否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和对自然的敬畏。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在某个安静的午后,一位白发苍苍的科学家,坐在书桌前,手中握着一杯热茶,缓缓地回忆起当年,那些为了建立起覆盖全国的生态研究网络,他们是如何奔波于祖国的山川河流,如何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用执着的精神攻克一个个科研难题。我期待着,书中那些生动的细节,那些在当时的语境下,看似微不足道的努力,却可能正是撬动整个生态研究领域发展的基石。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份学术记录,更是一份情感的传承,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科学家的初心与担当,也为我们这些后辈提供了一个学习和致敬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那段波澜壮阔的科学探索史。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建设访谈录(上)/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散发着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同时又带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好奇。在我还没有翻阅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已经构建了一个初步的画面:那些在中国生态研究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学者们,他们将以何种方式,通过访谈的形式,向我们娓娓道来一段历史。我设想,其中一定会有关于网络建设初期,那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难探索;会有关于科研理念的碰撞与融合,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形成统一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会有关于科学家个人命运与国家科研事业发展交织的动人故事。尤其“口述史”的标签,让我对其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因为口述史往往是最具“人情味”的历史叙述,它不仅仅是客观事实的堆砌,更是承载着人物的情感、思考以及那个时代独有的氛围。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感受到那种扎根于中国大地,面向中国实际的科学精神,看到那些科学家们是如何将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