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据新闻发展报告(2016~2017) [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ata Journalism(2016~2017) ]

中国数据新闻发展报告(2016~2017) [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ata Journalism(2016~2017) ]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琼 苏宏元 著
图书标签:
  • 数据新闻
  • 新闻传播学
  • 中国新闻
  • 媒体研究
  • 大数据
  • 可视化
  • 报告
  • 2016-2017
  • 新闻业
  • 传媒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21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483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数据新闻蓝皮书
外文名称: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ata Journalism(2016~2017)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页数:32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数据新闻是大数据背景下新闻业界和理论界共同面对的时代命题。以此为题著述蓝皮书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本书由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和和华南理工大学数据新闻研究中心牵头,联合复旦、人大、清华、中传、上外、华科等众多国内一流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密苏里大学、伊利诺伊大学、迈阿密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的著名学者共同参与编著,具有非常扎实的本土研究基础和开阔的国际视野。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财新、澎湃、DT财经、今日头条等众多媒体或数据媒体企业的专业人士也将为本书的调研、编著、传播等提供有力支撑,形成学界和业界的有效对话与联动。本书通过资料收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案例研究及受众与行业大数据分析等方法,持续追踪和研究中国数据新闻的发展。主要关注数据新闻的生产、消费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包括数据新闻生产主体的变化,数据新闻的生产流程和机制,数据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发展,数据新闻产品的数据来源、议题分布与形态变化,数据新闻受众构成及其行为特征,开放数据与数据来源、数据素养与数据伦理、数据新闻相关技术发展和政策变化等。从总报告的结构和分报告的议题来看,研究框架设计科学合理、丰富翔实、逻辑性强,符合皮书的体例要求和规范。

作者简介

王琼,新闻学博士,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系副教授,珞珈青年学者,“双一流”创新研究团队“数据新闻发展研究”团队带头人,专注于数据新闻相关领域的研究。自2014年创立镝次元数据传媒实验室以来,持续产出高质量的数据新闻研究和实践成果,具备较高的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创办中国专注于数据新闻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中国首份数据新闻发展报告,并于2016年3月在NICAR全球数据新闻大会陈述中国数据新闻发展研究成果,首次让世界各国学者及媒体从业者听到有关中国数据新闻的声音。2016年7月主办首届数据与媒介发展论坛,将NICAR全球数据新闻引入中国。会议云集来自学界、媒体、企业各界人士数百人,获得很高评价。组织每两周一次的数据新闻在线沙龙,借助新媒体创新数据新闻教学与培训模式。编译两本数据新闻相关专著《Computer Assisted Reporting》和《The Truthful Arts》。

苏宏元,男,江苏太仓人。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院长,数据新闻研究中心主任。学术兼职包括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等。

目前主要从事新媒体传播、媒介文化和新闻理论与实务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先后出版著作《网络传播学导论》、《新闻采访学》和《广播电视学》、译著《高效的数据表达》等,发表专业论文30多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据新闻学发展前沿研究》和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大学美育》。

先后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文艺编辑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文化与社会科学院传播系,获传播学博士学位;先后任职于江苏人民广播电台、西藏广播电视厅新闻中心和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7年12月被聘至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工作。

目录

Ⅰ 总报告
1 中国数据新闻发展年度趋势报告(2016~2017)【王 琼 王文超】/001
  一 团队构建与人才需求/004
  二 内容生产与报道形式/006
  三 数据需求与开放数据/008
  四 商业模式与经营现状/010
  五 行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012

Ⅱ 分报告
2 数据新闻理论发展报告【吴小坤 夏晓晓】/016
3 数据新闻技术与新闻生产的再造【钱 进】/033
4 2017年数据新闻媒体发展报告【吕宇翔 王嘉旖 苏 亚】/048
5 2017年国内数据新闻议题分布与变化趋势研究【芦何秋 谭 心】/067
6 数据新闻相关政策报告【何 睿】/085
7 数据新闻的伦理困境与出路【申 琦 章梦琦】/103
8 2017年数据机构与企业发展报告【叶韦明 梁银妍】/123
9 中国数据新闻从业者群体画像【徐 笛 马文娟】/143
10 变化中的数据新闻受众研究【崔蕴芳 王海燕 董颖慧】/165
11 数据新闻教育的全球实践:特点、掣肘与趋势【方 洁 胡文嘉】/186
12 中国高校数据新闻教师调查
  ——基本构成、课程设计与价值认知【卞 清 戴管悦榕】/211

Ⅲ 案例篇
13 中国数据新闻经典案例分析(2016~2017)
  ——兼论数据新闻作品的评价维度【何 睿】/239
14 国外数据新闻经典案例分析及趋势预测(2016~2017)【方可成 卜书剑】/261

Ⅳ 附录
15 2017年中外数据新闻奖获奖作品索引【梁海燕 李 喆】/288
16 2017年中国数据新闻大事记【林淑金】/296

Abstract/299
Contents/301

《中国数据新闻发展报告(2016~2017)》图书简介 拨云见日,洞悉转型:2016-2017中国数据新闻的潮起潮落 在信息爆炸与技术革新交织的时代,新闻业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数据新闻”作为一种新兴的报道范式,以其严谨、客观、可视化的特质,迅速成为连接复杂信息与大众理解的桥梁。本书《中国数据新闻发展报告(2016~2017)》聚焦于中国数据新闻领域最为关键的两年,详细梳理了这一新兴业态在中国落地、发展、探索的脉络,为研究者、从业者及关注中国媒体发展的读者提供了宝贵的洞察与深刻的分析。 一、 时代背景:数字化浪潮下的媒体重塑 2016年至2017年,中国媒体行业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传统媒体面临着来自新媒体的巨大挑战,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颠覆性改变,媒介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数据新闻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媒体应对挑战、寻求突破的必然选择。 技术驱动下的内容生产革命: 大数据、可视化工具、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涌现,为数据新闻的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记者不再仅仅依赖文字叙述,而是借助技术手段,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新闻价值,并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受众。 用户需求的新变化: 在信息洪流中,受众渴望获取经过深度挖掘、分析和验证的权威信息。他们厌倦了碎片化、情绪化的表达,转而倾向于具有深度、逻辑性和证据支持的内容。数据新闻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它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论证,提供了一种更为可靠和可信的信息获取途径。 媒介融合的深入推进: 传统媒体机构纷纷探索数字化转型,成立专门的数据新闻团队,开发新的产品形态。同时,互联网平台也成为数据新闻的重要发布渠道,两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共同推动了中国数据新闻生态的构建。 二、 发展现状:数据新闻在中国的发展图景(2016-2017) 本书深入剖析了2016-2017年中国数据新闻的整体发展态势,勾勒出了一幅丰富而多元的图景。 生产主体的多元化: 传统主流媒体、新兴网络媒体、高校研究机构以及部分独立数据新闻团队,都成为数据新闻的积极探索者和实践者。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积极运用数据新闻手段提升报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而财新、澎湃新闻等新兴媒体,则凭借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和技术应用能力,在数据新闻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内容生产的创新与突破: 在报道领域,数据新闻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经济、政治、社会民生,到科技、环境、文化,几乎涵盖了所有新闻领域。报道形式也日益多样化,包括数据可视化叙事、交互式地图、时间轴、图表分析等。本书重点关注了这一时期在重大事件报道、深度调查以及公共议题探讨中,数据新闻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可视化技术的应用与演进: 数据可视化是数据新闻的核心表现形式。2016-2017年,中国在数据可视化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从静态图表到动态交互式图表,从简单的折线图、柱状图到复杂的三维地图、网络图,可视化工具和技术的不断成熟,为数据新闻的呈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本书详细分析了当时主流的可视化工具及其在中国数据新闻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数据素养的提升与挑战: 随着数据新闻的普及,全社会对数据素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从业者需要具备数据采集、清洗、分析、可视化以及新闻叙事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受众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辨别和解读数据的能力。本书探讨了在这一时期,中国在数据素养教育和推广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面临的挑战。 三、 典型案例:数据新闻的实践与反思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中国数据新闻的发展,本书精选了2016-2017年间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新闻案例进行深度剖析。 重大事件的追踪报道: 例如,在重大自然灾害、社会性事件或政策出台时,数据新闻如何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梳理、分析和呈现,帮助公众更清晰地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影响范围以及潜在的解决方案。 深度调查与揭示真相: 本书分析了数据新闻在揭示社会不公、监督权力滥用、追踪腐败等方面的实践。通过对公开数据的挖掘和交叉验证,数据新闻能够提供强有力的证据,推动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进步。 公共议题的探讨与启蒙: 许多社会热点议题,如环境污染、教育公平、医疗保障等,都蕴含着大量的数据。数据新闻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可视化呈现和解读,能够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促进理性讨论,甚至影响政策制定。 商业与营销的应用: 数据新闻的价值也逐渐被商业领域所认识。许多企业和品牌开始尝试利用数据新闻的形式进行内容营销,通过有趣、有价值的数据故事来吸引用户,提升品牌形象。本书也对这一新兴趋势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分析,本书不仅展示了数据新闻的强大力量,也揭示了其在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例如数据获取的困难、数据解读的偏见、技术应用的局限性以及伦理道德的考量等。 四、 挑战与前景:中国数据新闻的未来之路 尽管在2016-2017年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数据新闻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人才瓶颈: 既懂新闻又懂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仍然稀缺,专业培训体系尚不完善。 数据可及性与开放性: 部分关键领域的数据尚未实现完全公开和标准化,限制了数据新闻的深度挖掘。 技术与成本: 高端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工具的研发与应用需要持续的投入,对于一些小型媒体机构而言,成本是一个不小的门槛。 伦理与规范: 数据隐私、算法偏见、信息茧房等问题,对数据新闻的伦理规范提出了更高要求。 商业模式的探索: 如何在保证新闻独立性的前提下,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仍然是数据新闻行业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尽管面临挑战,中国数据新闻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数据的广泛应用,以及公众对深度、理性内容的需求增加,数据新闻必将在未来的媒体生态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书在对现状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也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的展望,包括人工智能在数据新闻生产中的应用、跨媒体融合下的新型数据新闻产品形态,以及数据新闻在公民参与和社会治理中的潜力等。 五、 读者价值 《中国数据新闻发展报告(2016~2017)》是一本集学术性、实践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专业著作。 对于新闻从业者而言, 本书是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学习前沿技术、掌握数据新闻叙事技巧的宝贵参考。 对于媒体管理者而言, 本书提供了判断行业趋势、制定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的决策依据。 对于研究者而言, 本书是分析中国媒体转型、探究数据新闻理论与实践的翔实文献。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 本书有助于理解信息时代新闻业的变化,提升辨别信息、解读数据的能力,更好地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 本书的出版,旨在为中国数据新闻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份客观的记录、一次深刻的反思,以及一份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它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是对数据时代新闻业一次全景式的描绘,引领读者拨开迷雾,洞悉转型,迎接属于数据新闻的黄金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报告对于行业演进的洞察力确实非同一般,它似乎捕捉到了许多业内人士尚未完全清晰表达的微妙变化。在分析现有挑战和未来方向时,作者展现出了一种超越时间点的洞察力,将短期的市场波动与长期的结构性变革区分开来。这种深度分析,使得报告的内容具备了极强的“保鲜期”,即使是几年后重读,其中的许多底层逻辑依然具有指导意义。我尤其欣赏它对“生态系统”的构建视角,它没有将数据新闻视为孤立的技能点,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媒介环境、技术基础设施以及用户习惯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这种系统性的思考框架,为理解这一领域的未来走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评分

这份报告的叙事逻辑如同一个训练有素的侦探在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引人入胜。它并非简单地堆砌事实和数字,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问题链条:从提出一个时代性的困惑,到引入一组关键变量,最后通过对比和分析,导向一个具有启发性的结论。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安排上的张弛有度,有时会用一段非常详尽的案例分析来为前文的理论总结提供一个生动的注脚,有时又会突然拔高视角,探讨技术变革对整个生态的深远影响。这种节奏的掌控,使得即便是篇幅不短的学术性报告,阅读起来也保持着一种流畅的“故事感”,让人忍不住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种阅读体验在同类报告中是相当难得的。

评分

初翻阅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严谨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论的扎实程度。报告的引言部分清晰地勾勒出了研究的边界和所采用的关键指标体系,这种对研究基础的清晰界定,极大地增强了后续论述的可信度。无论是对于行业动态的宏观把握,还是对于具体案例的微观剖析,作者团队似乎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构建一个可靠的数据模型。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很多论断并非是空泛的定性描述,而是紧密依托于详实的量化结果,这种“用数据说话”的写作风格,极大地提升了报告的说服力。尤其是一些趋势预测和横向对比的图表制作得非常精妙,即便是不太熟悉统计学背景的读者,也能通过直观的视觉化效果快速领悟复杂的行业变化脉络,这表明作者在数据可视化这一环节也下了苦功,真正做到了学术深度与传播广度的平衡。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眼球,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白色和金色字体,透露出一种专业和权威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着扎实的研究内容。翻开内页,纸张的质地相当不错,触感细腻,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密集的图表和数据呈现,阅读起来也丝毫不会感到吃力。我特别欣赏它在版式布局上的用心,逻辑层次分明,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即便是对于一个初次接触这一领域的研究者来说,也能很快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切入点。装订工艺也十分考究,平摊翻阅时,书脊部分受力均匀,没有出现任何松动或书页脱落的迹象,这对于经常需要查阅和标记重点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整体而言,从物理触感上就给了我一个极佳的阅读预期,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报告,更像是一件精工细作的学术产品。

评分

读完合订本,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份工作体现了一种罕见的学术情怀与实务关怀的完美结合。它既有高校研究的严谨与客观,又充满了对一线实践工作者的理解与支持。报告中对于技术工具迭代的追踪、对于优秀实践的复盘,都透露出强烈的“赋能”意图,仿佛作者不只是想做记录者,更想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助推剂。这种积极的姿态,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正向激励,让人感受到整个领域正处于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上升期。它成功地梳理了过去几年的发展脉络,为所有关心或身处其中的人,提供了一张清晰、可靠的航海图,无疑是这个时期极具价值的行业文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