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作家庄祖宜自我探索的初心之作,火热重版。
人类学家的学厨记,专业厨房的行业观察记录。穿越餐厅用餐区,窥探厨房异文化,带你吃出一个新世界。
著名作家梁文道、叶怡兰、蔡珠儿鼎力推荐。
“吃饭十分钟,做饭一小时。”
对忙碌的现代人来说,自己下厨实在费时费力。即便外出吃饭,也鲜有人在意盘子里的食物从何而来,出自何人之手。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与细密的社会分工,使人们失去了对“吃”的好奇与探索欲。
而“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庄祖宜却在攻读博士期间领悟到做菜的乐趣,毅然从殿堂奔向厨房。她将厨艺专业看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将厨师当做“跨国的民族”,在厨房里找到了人类学的一片田野。厨艺学校里有血腥又迷人的“屠宰课”,还有后厨的“粗话训练班”;有地震也要抢救面种的“面包疯子”,也有配方秘籍从不离身的“点心师傅”……
“做菜的乐趣就在于它看得到摸得到,闻得到吃得到,而且有付出必有回馈。看着葱蒜辣椒噼噼啪啪的在油锅里弹跳释放香气,酒水注入沸腾弥漫于空气中,那种满足感真切而踏实。
厨房里的故事,烟火缭绕,千姿百态!
庄祖宜
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硕士。留学期间发展出做菜的第二专长,三十出头放弃博士学位转行入厨,先后进入麻州剑桥厨艺学校,历经香港星级餐厅实习,并以博客“厨房里的人类学家”记录学厨生活,移居上海期间更录制一系列烹饪教学视频,示范做菜技巧。烟熏火燎之余勤写作分享餐饮见闻,著有《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其实大家都想做菜》《简单·丰盛·美好》。婚后随外交官夫婿四海为家,先后旅居台北、纽约、西雅图、波士顿、香港、上海、华盛顿、雅加达,再到目前的成都。育有两子述海、述亚。随遇而安的性格孕育独特饮食见解,以饱览群书,吃遍四方,并认真思考一切与饮食有关的课题为人生志业。
以庄祖宜对食物的热情,每至一处,都要想尽办法习得当地菜肴和饮食文化传统的精髓。她的能耐,和她对食物的这股真爱,只要看过她的写作,和她在网上那些非常朴实动人的非一般煮食节目,自能体会得到。——梁文道
比起一般学厨者,祖宜的经历可说独特:在偶然契机下,决意放弃即将到手的人类学博士学位,转而进入剑桥厨艺学校修习专业厨师课程。……在我看来,祖宜虽说因着厨艺梦想的觉醒而整个转向远离了既有的人生轨道,但我认为,之前人类学的学术训练和人文滋养,却是使得此书读来格外扣人心弦的关键。——叶怡兰
庄祖宜不愧是人类学家,在厨房也能找到广袤的田野,她好奇热心,每事必问,从厨校的老师同学、明星大厨、餐厅同事、厨房阶级,到游轮上的蔬果雕刻师,她随意访谈,写照出这行的众生相,让我们除了食艺色香,还感受到深切的情味。说到底,食物是关于人的,知道是谁做、由谁吃、“怎么做”才有意义啊。——蔡珠儿
推荐序:一名台湾人类学家的香港厨房课
再版序:那颗蠢蠢欲动,想摆脱制式人生的初心
初版序:从学院到厨房
第一章:厨艺学校
01.第一堂课
02.派皮大有学问
03.干洗店里学烹饪
04.刀工训练
05.食鸡的文明
06.烈酒一定要喝完
07.屠宰课
08.饼干的意义
09.面包疯子
附菜谱:吉姆·拉赫的免揉面包
10.三星初体验
11.厨房里的派对
12.地道意大利
13.高贵的椭圆形
14.一碗清汤
15.厨房里流行什么?
16.名厨的教诲
17.中菜速成班
18.鸭子与小老鼠
19.毕业考
附菜谱:渐层菠菜糕(及烤大蒜)
20.小厨师戴高帽
第二章:餐厅实习
01.新手找工作
02.从基层做起
03.遇见Nobu
04.开工了!
05.完美的代价
06.我的五星级零嘴
07.白松露飨宴
08.前往马来西亚
09.豪气女大厨
10.进入热厨
11.粗话训练班
12.神鬼交锋
13.大厨的养成
14.心血换来的晚餐
15.Beo 有机厨房
16.“哈台帮”厨师
17.开餐厅不容易!
18.员工餐
19.点心师傅
20.好景不长
第三章:饮食杂文
01.凭感觉做菜
02.细火慢炖
附:Braising的基本步骤
03.酱料见真章
04.Zest
附菜谱:橙皮辣椒粉
05.Confit
附菜谱:油封鸭腿(及鸭油做法)
06.川味
附菜谱:家常红油·我家的担担面
07.Chili烹饪大赛
08.铸铁锅
附:铸铁锅保养
09.层次鲜明的越南小吃
附菜谱:凉拌牛肉河粉(两人份)
10.海上厨房游
11.婆婆的营养主义
12.爱莉丝的美味革命
13.厨房里的贝多芬
14.Fusion何去何从?
15.米其林标准
05.食鸡的文明
做了两个星期的鸡蛋料理,加上烘焙课的泡芙与水果塔,我对鸡蛋的厌恶已冲到最高点,再也不能忍受闻一整天的“奶蛋香”。还好上星期的课程是炖高汤,稍微有点缓冲作用,但总觉得只炖汤是隔靴搔痒,没有煎煮炒炸的快感。好在从今天开始,我们正式进入肉类的烹调,从鸡蛋晋升至鸡肉。
罗伯塔大厨在讲台前挂了一张大海报,上半部是一排毛色、品种不同,有公有母的活鸡图片,下半部是一排拔了毛、没头没脚,由小春鸡到老母鸡,依年岁、体重分等的待烹全鸡。她很仔细地解释各式鸡种适合的烹调方法以及鸡农肉贩常用的分类行话,我们在台下拼命抄笔记。
然后大厨忽然很严肃地说:“鸡肉原本应是美味又健康的食物,可惜美国的鸡都被大型养鸡厂给毁了!”
原来大型养鸡厂为了提高鸡的产量并降低价格,不断进行品种筛选,终于发展出目前市面上最常见的廉价肉鸡。这些鸡生存的唯一目的就是快快长大,它们动弹不得地挤在鸡圈里拼命地吃饲料,胸脯不成比例的肥大导致双脚无力,不良于行,往往半身瘫痪在自己的粪便里,很容易生烂疮。好在它们悲惨的一生并不长,短短六个星期,还没正式发育就可以长成四磅重,准备进屠宰场。前往屠宰场的路程中,十几只鸡塞进一个小笼子,惊慌失措之余,互相啃啄,原本没病的也染了病。最后上到市面的鸡肉,依2006年当季的消费者调查,含沙门氏杆菌或唾液弯曲杆菌的高达83%,如果人类不小心吃进肚子里,轻则腹泻,重可致命。
就连美国市面上所谓的有机鸡都不一定好到哪里去,根据伯克利大学教授迈克尔·波伦(Michael Pollan)在《杂食者的两难》(The Ominivore’s Dilemma)一书里的描述,“有机认证”的鸡只不过吃的是有机饲料,在生活环境和饲养方式上与一般的肉鸡不见得有太大的差异。美国农业部规定,标明“有机”的鸡必须有机会“接触青草地”(access to open pasture),所以有机鸡农多半会在饲料厂的旁边开一个小门,门外有青草蓝天。但鸡毕竟不是那么有智慧的动物,看到成千上万的同伴们都乖乖地在鸡圈里吃饲料,哪里会特立独行地穿越众鸡,跨过小门去享受青草蓝天呢?
“真的,几乎没什么食物比当今的饲料鸡更脏了!”罗伯塔再次强调。
为了确保卫生,她千叮咛万嘱咐以下几点:
1.买回家的鸡肉若不立即烹煮,必须摆在冰箱的最下层,以免汁水细菌感染到其他食物。
2.接触过生鸡的双手、刀具和桌面都得彻底清洁杀菌。
3.鸡肉一定要烹煮至全熟,内部温度至少达70摄氏度(160华氏度),以确保细菌无法存活。
罗伯塔接着说:“当然,如果能买到真正的土鸡是最好的,我记得小时候在乡下亲戚家里吃他们养的鸡,那味道真香啊……”
……
初版序 从学院到厨房
想想是怎么开始学做菜的,还真得感谢人类学。
1998年秋,我第一次离家,辞去中学教职,到纽约攻读我一直向往却完全没有基础的文化人类学。上了几天的课下来,我的信心几乎已完全崩溃—当其他同学争相批评某某民族志的理论谬误,引经据典地指出作者的殖民观点与霸权论述时,我满心惶恐,自问:“这本书不是在谈苏丹的牧牛族群吗?我花那么多时间细读牛只的重要性,全白费了!”糟糕的是,越紧张肚子越饿,满脑子从牧牛人联想到川味牛肉面,饥饿加上惶恐搞得我全身发抖冒汗,还好教授没点我发言,否则只有昏倒一条路可走。下了课,我没力气也没勇气和聪明优秀的同学们寒暄,直奔超级市场买葱姜蒜、面条、酱油、牛肉与豆瓣酱,回到宿舍里一层十二个人共享的小厨房里大动炉火。
其实那时候我根本不会做菜,连牛肉汤得用腱子或肋条这样的部位加骨头小火慢炖都不知道。胡乱煮出一锅肉老味涩的酱油汤,勉强吃掉,下厨的成果虽然不尽如人意,忙一顿饭下来,紧绷的神经却不知不觉地舒缓了。
从此每天下课后买菜做菜,便成为我留学生活的例行休闲。研究所里人人都有念不完的书与写不完的报告,为了纾解压力,有人跑步,有人练瑜伽,有人喝啤酒,有人上教堂,但对我来说,还真没有任何一种活动比洗菜切菜、淘米腌肉这样熟能生巧的机械性动作更能安抚焦虑。宿舍里的同学们偶尔进厨房泡咖啡、热披萨,见我捧着一盆豆荚摘新鲜豌豆,大呼不可思议。他们怎知我盯着计算机老半天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摘豌豆十分钟一大碗是多么有成就感!做菜的乐趣就在于它看得到摸得到,闻得到吃得到,而且有付出必有回馈。看着葱蒜辣椒噼噼啪啪的在油锅里弹跳释放香气,酒水注入后沸腾弥漫于空气中,那种满足感是非常真切踏实的。
一段日子下来,我读书略见头绪,三不五时也懂得引用后结构或后殖民理论大师的话来弥补个人想法的疏漏与平庸,但心底最骄傲的成就却是做菜越来越得心应手。从纽约搬到西雅图继续攻读博士,难得一见的晴天,大有理由逃课去露天市场买菜,雨天则适合窝在家里念书炖汤。隔壁读社会学的食素嬉皮女生在院子里种了一堆瓜果香草,没事会送我一包新采的西红柿、迷迭香或薰衣草,我也会礼尚往来包素饺或榨豆浆回送给她。农历新年,我请美国同学来家里吃年夜饭,感恩节则招呼“无家可归”的中国同学与其他外国学生一起来烤火鸡吃南瓜派,忙得不亦乐乎。
我找尽借口在家里大费周章做菜请客,席间身边的热血青年们个个畅谈满腔理想与对世界的不满,批评美国的外交政策、国际金融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操作、原住民的身份认同、森林的垦伐、性别的压抑、国族的兴衰……我一方面欣喜自己的客厅变成文化小沙龙,一方面自惭热情不如他人,空读了一肚子书却没有半点行动力。想当初选择这个冷门的学科也是凭着一股对学术的理想与热情,走到论文的阶段却是写了又改,改了又删,迟迟交不出像样的篇章。
2006年八月,新婚不久,我随老公搬到波士顿,因为Jim很幸运地申请到奖学金,赴哈佛的肯尼迪学院进修一年。我们的计划是希望在他毕业之前,我也能完成论文,所以携带的家当除了衣物以外,几乎都是书本笔记,只求早日安顿下来即可专心写作。
由于没有申请到宿舍,到波士顿的第一个礼拜我们暂住近郊的旅馆,首要工作是察看哈佛校园周遭的环境,希望能在短期内找到理想的公寓。我在租房网上看到不远的波特广场一带有间两房两厅的公寓要出租,是老房子的顶楼,广告上说采光佳、有阳台,租金低得离谱,不知道有什么蹊跷。我打电话给中介公司预约参观,第二天一早拉着Jim往波特广场跑。我们在路上互相发誓,绝对不能意气用事看完第一套房子就签约,这么说着说着就走到了马萨诸塞大道旁一大排漆亮的木框玻璃窗前。
我看木底金字的匾额上写着“The Cambridge School of Culinary Arts”(剑桥厨艺学校)。烹饪学校耶!这种学校我只是听过,这还是头一回看见。一排玻璃窗后是好几间教室,眼前那间教室里,十几个身穿白衣、头戴白帽的学生坐得规规矩矩,拼命抄笔记,一个戴高帽的讲师站在一张意大利地图前高谈阔论,可惜听不见他讲些什么。另一间教室的后方很清楚地可以看到是一间摆满不锈钢器具的厨房,一群学生正在里面忙碌着。我忍不住站在窗口看了好久,那种感觉大概有点像临死的人看到光吧—身后漆黑的长廊充满了现实的压力与苦恼,眼前的世界奇幻美好,似乎有无限的可能。
好不容易扭转回现实,折进巷子里没走几分钟,就见到了预约参观的红色木房子。中介带我们爬到三楼顶层,门一开,阳光“唰”的洒进来,四面都是窗户,木质地板,挑高的天花板上悬吊着老式的风扇。最不可思议的是厨房,大到可以在里头翻滚跑跳,开放式的设计有木质吧台、黑色皂石料理台,后面还有通风良好的储物间。小阳台对面是一片杂草丛生的废墟花园。我恨不得立刻搬进来!中介告诉我们这间房子之前租金一直抬得很高,也不乏人问津,只是来询问的房客不是有追打哭闹的孩子,就是一群精力充沛的大学生想要分租,都不合屋主的理想。这个星期租金刚降下来,已经吸引了好几对年轻夫妻与好几位研究生,要申请得快。
拿了申请表格离开后,我心里激动不已,完全没有兴趣去看其他的房子,因为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开始盘算如何去善用那个宽敞明亮的老厨房,而且对巷口那间烹饪学校异常动心。那天傍晚,Jim去学校办点事,我一个人忍不住又晃到波特广场。站在剑桥厨艺学校的窗口,这回我看到厨房里有一个东方面孔的女孩,大概是个日本人,穿梭在一群白人之间,格外显眼,给我一股莫名的震撼。我心想:“那也可以是我呀!”
我跑去书店买了两本书,一本是已故电视名厨兼食谱作者茱莉娅·查尔德(Julia Child)的口述传记《我的法兰西岁月》(My Life in France),另一本是迈克尔·鲁尔曼(Michael Ruhlman)的《大厨的造就》(The Making of a Chef)。
那晚我睡不着,整夜啃读茱莉娅。原来这位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名厨直到三十七岁才开始学做菜。在那之前她是美国中情局前身OSS的“秘书”(也有人说是探员),1940年代初派驻斯里兰卡的时候认识她后来的老公保罗·查尔德。1948年保罗以国务院文化官员的身份驻派巴黎,茱莉娅随夫搬往法国,一下船就被法兰西美食深深震撼,随即申请进入蓝带厨艺学院(Le Cordon Bleu),从此夜以继日疯狂做菜。接下来的十年,她以厨师的坚忍热情与情报员的巨细靡遗完成了美国出版史上的巨著—《掌握法国菜的烹饪艺术》(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全书逾七百页,每一则食谱都经过千锤百炼、解释详尽,让美国战后一代只会开罐头的妇女纷纷学起法国菜。茱莉娅搬回美国之后在波士顿的公共电视台主持烹饪节目,以她一米八几的巨人之姿、一口浑浊咕哝如男扮女装的口音,以及一股近乎搞笑的疯狂与真诚风靡全国。从那时开始一直到九十二岁,她就住在哈佛校园后面的尔文街三号,常在这附近的市场买菜。可惜我与她缘悭一面,她在两年前已经去世了,就在我三十岁生日那天往生。看完她的书以后,我忽然觉得自己三十几岁也不算太老。
接下来几天在争取屋顶老房子的同时,我废寝忘食地啃读《大厨的造就》。作者迈克尔·鲁尔曼本是个记者,由于对专业烹饪的训练过程非常好奇,便说服了美国最高厨艺殿堂—美国餐饮学院(The Culinary Institute of America,简称CIA)的校长让他入校学习,同时写书。这本书从他入学的第一天写起,历经刀工训练、酱汁烹调、冷厨、烘焙、学校附设的餐厅实习……鲁尔曼的文笔生动流畅,写到大厨们严苛的标准令人胆战,看到学生们的技术由笨拙日臻精湛也让我动容。我尤其欣赏鲁尔曼对自己学习过程中言行思考转化的反省—他从一个只是来观察教学的记者逐渐变成一个注重细节、速度与纪律,而且不怕辛苦也绝不迟到早退的厨师。整本书道尽了厨艺养成的辛苦与专业厨房特有的伦理文化,从第一人称的田野调查角度写出,简直就是不折不扣的人类学民族志。
我的脑子里电光石火一声巨响:厨艺专业是一种特有的文化,厨师是跨国的民族,日新月异的餐饮事业是对当代厨艺文明的冲击与挑战。哈利路亚,我找到我的志业了!我要进厨艺学校学做菜,并贡献此生研究餐饮文化!
……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厨房之旅。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人类学研究的视角带入了我们最熟悉不过的厨房空间。她并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语言,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生动的故事,将复杂的概念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仪式感”的解读。在厨房里,从食材的准备到烹饪的过程,再到最后的分享,都蕴含着丰富的仪式。这些仪式不仅是操作的步骤,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文化习俗的体现。例如,书中对中秋节制作月饼的描写,不仅介绍了月饼的制作工艺,更深入探讨了月饼背后所承载的家庭团圆、思念亲人的情感。这本书拓展了我对“厨房”的认知边界,让我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一个制作食物的场所,而是将其看作一个充满人情味、文化底蕴的微观世界。每一次翻动书页,都像是在探寻一个新的秘密,总能发现一些之前从未留意过的细节,令人惊喜不已。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浓郁的复古色调,配上一些写实的厨房物件剪影,瞬间就有一种想要一探究竟的冲动。我之前从未接触过“厨房人类学”这个概念,所以带着满心的好奇心翻开了它。开篇的文字并没有直接切入主题,而是从一些看似零散的厨房场景描写入手,仿佛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温暖的生活气息。我特别喜欢作者对食材细节的描绘,比如那种刚从土壤里挖出来带着泥土芬芳的根茎蔬菜,或者是在炉火上慢慢融化的黄油散发出的焦香,这些细微之处都唤醒了我对味蕾深处的记忆,也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与食物之间的关系,究竟有多少是被我们忽略的。书中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厨房的变迁,以及这些变迁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家庭结构乃至性别角色的演变,都做了非常细致的梳理。这不仅仅是关于食物和烹饪的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人类生活最日常、最本真的另一面。每一页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深刻的洞察,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也引发了我对自身生活习惯和饮食文化的深入反思。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惊喜连连的书,它的主题看似寻常,但切入的角度却异常新颖。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人文关怀,她关注的是食物背后的人,以及人与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书中对于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背景下,厨房和饮食习惯的差异,都做了细致的描绘。我特别对书中关于“食物与身份”的论述印象深刻。我们吃的食物,往往会不自觉地反映出我们的身份认同,我们的成长环境,甚至是我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例如,一些特定的食材,可能会成为某个社群的象征,而另一些烹饪方式,则可能代表着一种传统或是一种追求。作者将这种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观察融入到对日常厨房生活的描写中,让原本平凡的场景充满了深刻的社会学意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一次的饮食行为,都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更是在进行一种社会实践,一种文化表达。它让我对身边的人们,以及他们餐桌上的食物,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就像是在一个热闹的集市里,偶然发现了一个安静的角落,里面充满了故事。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有感染力,她能够将看似严肃的人类学理论,巧妙地融入到对厨房日常生活的观察之中。我被书中对于“家庭食谱”的探讨所深深吸引。那些代代相传的食谱,不仅仅是烹饪的秘方,更是家族情感的延续,是历史的见证。一个家庭的食谱,往往能够反映出这个家庭的变迁,他们的迁徙,他们的经历,甚至他们的价值观。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这些食谱是如何在家庭成员之间传递,又是如何在时光中被重新诠释和发展。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探险家,在作者的引导下,一点点揭开厨房里隐藏的秘密,一点点理解食物与人类情感、社会结构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让我对“家常菜”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视那些承载着家族记忆的餐桌时光。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个感觉是它充满了“烟火气”。并不是那种粗糙的、廉价的烟火气,而是一种经过岁月沉淀,带着生活智慧的醇厚味道。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她能够将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厨房日常,赋予一种独特的魅力。比如,她描绘一个家庭聚餐的场景,不仅仅是食物的呈现,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那些不经意间的眼神交流,那些代代相传的烹饪技艺,都充满了情感的张力。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味觉记忆”的部分所打动。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味觉地图,那些儿时的味道,那些与亲人相关的食物,往往承载着最深的情感连接。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将这种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我不禁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奶奶做的红烧肉,那种味道至今仍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厨房不仅仅是烹饪食物的地方,它更是家庭情感的凝聚点,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个人身份认同的缩影。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厨房在我生活中的意义,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围绕着餐桌发生的点点滴滴。
评分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挺好的,帮同事买的。
评分好书!也非常适合阅读!喜欢美食的不能错过,有趣
评分人类学家的学厨记,专业厨房的行业观察记录。穿越餐厅用餐区,窥探厨房异文化,带你吃出一个新世界。
评分干净整洁,包装厚实,物流给力,送货师傅态度很好,京东一如既往的强大
评分书挺有意思的,能体会到作者是乐在其中的
评分京东商城自营的产品还是相比更值得信赖,一直都是支持!
评分挺好的,帮同事买的。
评分庄祖宜的书是一定要看的,本身的艺术背景和专业素养,看食物总有新的感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