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常篆书诗经》运笔匀圆瘦劲,笔势精妙洁净,结字匀称端庄,工稳严谨,法度分明,规整森严。笔画虽纤细,但笔力内凝,入规出矩。字字结构稳健,火候纯熟,颇有法度,能看出凝重醇古的艺术个性,为传世书法之精品。清代书法家翁方纲所说“篆书得古法,行书次之,正书(楷书)又次之”,的是确评。其篆书对晚清时期元朱文篆刻影响巨大,近代元朱文篆刻大家陈巨来《安持人物琐议》中曾坦言,他曾搜购四本王良常的篆书法帖学习,对其元朱文篆刻艺术有较深刻的影响。王良常篆书法帖传世并不多见,版本殊珍贵,几经搜罗,得此篆书《诗经》,影印行世,以为书法篆刻研习之借鉴。
王澍(1668—1743),字若霖、筠林、灵舟,号虚舟,别号竹云、良常山人、二泉寓客,晚号恭寿老人、虚舟老农,画室名双藤书屋。江苏金坛人,清代书法家。精楷书,法欧阳询,兼工篆书,法李斯,为清一代篆书名手。晚岁眇左目,鉴定古碑刻zui精。著有《禹贡谱》《大学本文》《集程朱格物法》《白鹿洞规条目》等。
王澍长于书法,亦能刻印,尤以书法闻名天下,四体皆工。王澍的论书题跋流传至今的不在少数,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碑帖题跋,他自年轻时代即长于碑帖鉴定,如其《淳化阁帖考正》《古今法帖考》等考订渊源,实有真知灼见,是研究碑帖版本的极好资料。另一类则是他作书心得,如《论书剩语》《竹云题跋》《虚舟题跋》等,立论持正,审别雅俗,为书坛所珍。
说实话,市面上的书法选集很多,但真正能让人产生“相见恨晚”感觉的凤毛麟角。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稀见”二字的真正践行,而非哗众取宠。它收录的许多作品,即便是资深藏家,也可能只在特定的小型展览或古籍的零星插图中偶见一斑。这种“独家”的视角,为我们拓展了对古代书法风貌的认知边界。我特别喜欢其中几幅尺幅虽小却意蕴无穷的手札,它们没有经过刻意的“正襟危坐”,情感的流淌更为自然和纯粹,展现了名家们在不设防状态下最真实的书写状态。这种对“生活化”书法美学的挖掘,极大地拉近了我们与古人的距离。细细品味这些墨痕,你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更像是被邀请参加了一场私密的艺术沙龙,感受着那个时代文人墨客间的高频互动和精神共鸣。这种“私密性”的呈现,是极其高明的艺术编排手法。
评分从装帧的实用性角度来看,这部书的处理也值得称赞。要知道,如此大量的精细墨迹图像,如何保证在翻阅和展示时不会因光线或角度问题而产生视觉疲劳,是个大难题。然而,这部作品在影印和印刷技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每一页的排版都留有足够的呼吸空间,使得即便是内容密集的作品,也不会显得拥挤不堪。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捕捉到了原作的“肌理感”。那种纸张的纤维、墨色的晕化、甚至微小的虫蛀痕迹,都被细致入微地还原了出来,这对于研究古代书写媒介的学者而言,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第一手视觉信息。我甚至可以想象,通过这些图像,我们能间接推断出古人当时所使用的笔锋的硬度变化和蘸墨的频率,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抱有的那种近乎虔诚的态度,让人由衷地敬佩。
评分翻开这本厚重的册子,一股扑面而来的文人气韵和历史厚重感几乎要将人淹没。我最欣赏的是其叙事和展示的层次感。它没有简单粗暴地罗列作品,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个线索,引导我们去探寻每一位“稀见名家”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创作动机和心路历程。这种深挖背景的考量,极大地丰富了对作品的理解。例如,某位江南书家在特定时期的作品,其用笔的沉稳与之前流传的洒脱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背后必然隐藏着重大的生活转折或对时代精神的新领悟。作者的注释详实而又不失文采,如同一个高明的导游,既指引了方向,又留足了想象空间,不至于过度阐释而削弱了作品本身的感染力。如此精细的打磨,使得这本集子超越了一般的“画册”范畴,而成了一部具有深度研究价值的文献资料,对于那些追求“知其所以然”的书法爱好者来说,简直是不可多得的宝典。
评分这部作品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它不仅在装帧设计上独具匠心,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古朴的封面设计,让人一上手就感觉自己拿到了一个宝藏。内页的用纸考究,墨色的呈现也极为精妙,使得那些历经风霜的笔触得以完美再现。更值得称道的是,编者在选材上的独到眼光,那些被时间淘洗后依然光芒不减的篇章,无疑是书法艺术史上的璀璨星辰。阅读其中一幅幅作品时,我仿佛能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先行者进行无声的对话。每一个转折、每一笔提按,都蕴含着深厚的学养和不羁的性情,让人在品鉴技法之余,更能感受到创作者内心的波澜壮阔。这绝非简单的作品汇编,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展的艺术展览,引导着观者从纷繁复杂的历史长河中,精确地捕捉到那些最具代表性和感染力的瞬间。这种对艺术精髓的精准把握和呈现,使得即便是初涉书法领域的读者,也能从中汲取到源源不断的滋养和启发。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总体感受,与其说是一本工具书,不如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清单。它汇集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不同历史阶段的杰出代表,构成了一幅横跨数个世纪的中国书法群英谱。我尤其注意到其中一些书体风格的承接与递变,例如,某一朝代对魏晋风度的回归与重塑,在这些“稀见”的墨迹中得到了清晰而有力的印证,填补了某些教科书中相对模糊的断层。每次翻阅,总能发现新的乐趣,这种历久弥新的阅读体验,正是优秀艺术读物永恒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收藏家案头的珍品,更是每一个渴望深入了解中国文人心灵世界的阅读者,应当珍视和拥有的精神食粮。它用无可辩驳的视觉证据,确立了这些名家在书法史上的不可撼动地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