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式创新:科技进步与发展永续的选择(清华创新经典丛书)

责任式创新:科技进步与发展永续的选择(清华创新经典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梅亮 著
图书标签:
  • 责任式创新
  • 科技伦理
  • 可持续发展
  • 科技进步
  • 创新政策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科技与社会
  • 创新管理
  • 未来展望
  • 科技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983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112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4
字数:24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了责任式创新的产生背景,对责任式创新的内涵、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本书构建了责任式创新的中正框架,并以纳米科技与人工智能的实践开展对比分析,强调科技创新需要符合社会满意的根本目标,最终提出了责任式创新的相关政策启示。本书对于科学家,创新管理、科技哲学、科技与创新政策的研究者,企业管理者,政府政策制定者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作者简介

梅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访问学者,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商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生(国家留学基金委)。研究聚焦:创新与战略管理、科技创新政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在《管理世界》《科学学研究》等各类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2018年清华大学十佳优秀博士后奖,2017年全球开放创新年会新兴学者研究成果奖,2016年“启真杯”浙江大学学生十大学术新成果奖等奖项。

目录

目录

第1章科技与发展的责任之问


1.1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责任”之问


1.2责任式创新的范式兴起


1.3问题聚焦与全书框架


1.4理论与实践意义


理论篇


第2章责任式创新的内涵解析与相关议题


2.1引言


2.2责任式创新的概念源起与假设前提


2.3责任式创新的内涵与辨析


2.4责任式创新的相关研究议题


2.5责任式创新的相关实践议题


2.6总结与讨论


第3章责任式创新的共性理论基础与应用分析方法


3.1引言


3.2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


3.3责任式创新的分析框架、共性理论、应用方法


3.4总结与讨论


实践篇


第4章国家需要什么样的创新——责任式创新的“中正框架”解读


4.1引言


4.2传统创新范式的局限与责任式创新“中正框架”的提出


4.3责任式创新的中国实践——“中正框架”的解析


4.4结论与讨论


第5章如何开展责任式创新——新兴技术的创新治理: 纳米科技的实例


5.1引言与问题提出


5.2理论综述


5.3研究方法与研究层次


5.4责任式创新的跨国实践——基于纳米科技的议题


5.5纳米技术责任式创新跨国实践总结与对比


5.6结论与展望


第6章如何开展责任式创新——新兴技术的创新治理: 人工智能的实例


6.1引言与问题提出


6.2责任式创新范式的兴起与治理分析框架的提出


6.3责任式创新视角下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分析总结


6.4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7章创新为了什么——科技发展的社会满意度作用机理:

责任式创新人本动因的解析


7.1引言


7.2理论与假设提出


7.3方法论


7.4数据结果


7.5结论与讨论


第8章责任式创新的政策启示与未来展望


8.1责任式创新理论之问与实践之问的解答


8.2责任式创新的政策启示


8.3科技进步与发展永续的展望


精彩书摘

第1章科技与发展的责任之问


本章部分论述内容来源于本人的文章: 梅亮,陈劲,李福嘉.责任式创新: “内涵�怖砺郦卜椒ā钡恼�合框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8,36(3): 521��530.


倡导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加强科研伦理建设,强化科研伦理教育,提高科技工作者科研伦理规范意识,引导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重视和承担保护生态、保障安全等社会责任。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2016年8月8日


1.1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责任”之问

科学与技术伴随人类的成长与演进,使其从野蛮走向文明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科技之巅2: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7年10大全球突破性技术深度剖析[M].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人类文明演进与社会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Pandza,K.,& Ellwood,P.(2013).Strategic and ethical foundations for responsible innovation.Research Policy,42(5),1112��1125.梅亮,陈劲,李福嘉.负责任创新: 内涵辨析与启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2): 49��53.(如图1.1所示)。



图1.1人类科学与进步的发展简史根据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科技之巅2: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7年10大全球突破性技术深度剖析[M].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整理.



基于技术创新的变革与社会价值的辐射,18世纪至今全球在重大科技创新的驱动下经历了由水利与电能时代 (1771—1828年),蒸汽与铁路时代(1829—1874年),钢铁、电力与重工业时代(1875—1907年),石油、汽车与规模化时代(1908—1970年),以及信息与通信时代(1971年—)的五次发展浪潮Perez C.(2009).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and techno�瞖conomic paradigms.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34(1),185��202.,如图1.2所示。



图1.2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的时代演进



然而,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嵌入性不断增加,科技创新同社会需求及政策设计的交互性不断增强,其驱动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Jonas,H.(1984).The imperative of responsibility: In search of an ethics for the technological ag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如: 基因科学与技术工程的伦理危机Grove�瞁hite,R.,Macnaghten,P.,& Wynne,B.(2000).Wising up: The public and new technologies.Centre for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Lancaster University,Lancaster.、核能应用的社会风险Groueff,S.,& Lapp,R.E.(1967).Manhattan project: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making of the atomic bomb.Boston: Little,Brown.、通信技术的隐私风险Eden,G.,Jirotka,M.,& Stahl,B.(2013).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ritical reflection into the potential social consequences of ICT.In Research Challeng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 (RCIS),2013 IEE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p.1��12).IEEE.、病毒研究的安全隐患Kaiser,D.,& Moreno,J.(2012).Dual�瞮se research: Self�瞔ensorship is not enough.Nature,492(7429),345��347.、金融及其衍生产品的制度风险与欺诈行为Fratzscher,M.,& Imbs,J.(2009).Risk sharing,finance,and institutions in international portfolio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94(3),428��447.、工业化发展的环境负外部性Fischer,C.,Parry,I.W.,& Pizer,W.A.(2003).Instrument choice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h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endogenou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45(3),523��545.、新兴技术的治理手段缺失Hajer,M.(2003).Policy without polity? Policy analysis and the institutional void.Policy sciences,36(2),175��195.等。在此背景下,科学与社会的关系Merton,R.K.(1973).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科学与技术的社会控制Collingridge,D.(1980).The social control of technology.London: Pinter.与社会建构Schot,J.,& Rip,A.(1997).The past and future of constructive technology assessment.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54(2��3),251��268.、科技创新的前瞻治理Guston,D.H.


前言/序言

前言

改革开放的第40个年头,科技创新在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扮演着核心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贯彻实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为我国科技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创造了重大机遇。“复兴号”动车组的启动运营、“墨子号”卫星的开发与应用、C919国产大飞机的顺利首飞、世界第一台光量子计算机的诞生、国产航母的成功下水等,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与持续发展的闪光点。

然而,我们回溯西方发达国家科技创新发展进程的历史经验,事实上,部分科技创新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它们可能为社会带来潜在的负外部性影响,譬如核能应用的安全风险、转基因研究与应用的伦理争议、人工智能机器人开发的社会劳动力替代恐慌、大数据普及的隐私泄露等。这引发了我在开展科技创新相关议题研究与实践时的反思: 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科学家等核心主体在探索科技创新之时,其研发成果最终应该达成什么样的标准、符合什么样的准则?科技创新的价值和意义是否一定是积极的,人类希望科技创新创造什么样的未来场景?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怎样的创新是我们向强国之路奋进时所需要的?如何引导科技创新活动向国家、民族、文明所期望的发展道路演进?种种反思最终指向了一个核心议题: 科技创新的社会责任。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提出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责任之问: 当我们关注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技术进步与经济繁荣之时,是否忽视了科技创新所产生的潜在负外部性,以及科技创新活动对社会人文关怀与道德伦理价值的关注?基于此,我尝试系统地阅读西方和中国关于创新管理、科技政策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于2014年提出“责任式创新”的研究范式。尽管当时只是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博士研究生,个人的研究能力也存在许多不足,但使自己倍感自豪的是,我是中国经济学、管理学、科技政策等领域中“责任式创新”范式的最早提出者,也是科技创新社会责任核心观点的最早倡议者。随后几年,我尝试通过自己对科技创新社会责任议题的认知与理解,以实验探索(论文写作)的方式,从责任式创新概念、相关主体、共性理论基础与应用方法、制度情境、治理框架与模式、社会满意度等角度,尽可能详实地展开科技创新社会责任议题的讨论,并通过国家科研项目的支撑持续推进相关研究。

本书即是对科技创新社会责任议题探讨的阶段性总结,其试图深入地回答如下问题: 责任式创新是什么?责任式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是什么?国家需要什么样的创新?如何开展责任式创新?创新最终为了什么?围绕这些问题,我尝试通过文献总结、理论探讨、政策分析、案例研究、实证检验等多种方法,支撑全书的内容讨论。

不同于传统创新范式所关注的创新对于科技、经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正向意义,如Schumpeter为代表的学者所强调的企业家精神等要素在经济增长微观层面的促进作用,以及Solow为代表的学者从宏观层面讨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价值。作为一种新兴范式,责任式创新的根本假设前提是不同的,这些假设基础涉及: 单一科学家、创新者的认识和能力是有限的,其所创造或改进的技术与模式并非都是有价值的; 科技创新可能产生负向的外部影响; 科技创新负外部性的制度管控存在不完善; 科技、创新与社会的交互关系是复杂的,诸如此类。假设前提之外,责任式创新范式对于创新过程与结果的评估准则也是不同的,其在传统科技创新范式所关注的技术先进性与可行性、经济效益与增长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强调科技创新对道德伦理可接受与社会期望的满足。

基于这些新的假设前提以及新的创新评估准则,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最早开展科技创新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提出了诸如“responsible development”“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responsible innovation”等概念,形成了责任式创新最初的概念讨论。然而,发达国家创新活动所追求的技术、经济、价值观等目标,创新活动所嵌入的产业发展阶段与制度情境,以及创新活动社会建构的过程等与发展中国家有显著不同。因此,在系统梳理西方责任式创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我聚焦于责任式创新的制度情境差异,尝试将责任式创新这一范式同中国的发展情境做衔接,并最终延伸、补充西方责任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我认为,西方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已有实践,事实上会给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带来很多借鉴。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参与国际竞争时具有“后发优势”,我们需要坚决履行“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与此同时,倘使能在创新活动的早期,企业、产业、国家等相关行为主体建构创新体系的设计阶段,关注科技创新的责任议题,这将从长远的角度,为国家科技进步与永续发展提供深刻的意义。同时,践行责任式创新,理性看待国家、产业、企业的基础能力与国际定位,脚踏实地地优化完善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工程技术、商业化等创新活动的相关过程,培育人才梯队,寻求高质量、绿色、长效、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才是真正意义上为大国到强国的转型、为科技进步与发展永续提供借鉴与选择。

作为一名中国科技创新相关议题的青年研究者,我很感激能够在青春最好的十年,开展科技创新主题的学习与研究实践,见证我们这个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在科技创新驱动下的快速追赶、能力积累、竞争优势提升、国家强盛与民族繁荣。在我的身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努力工作,都在力求卓越,这正是时代积极变革与持续发展的最好写照。倘使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进程中,能做些许工作推进研究与实践,输出积极的、富有正能量的观点,去让读者和实践者有所启发,亦不负青年研究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我这一生便为之满足了。结合本书的核心思想,我试图让他人了解,当大踏步推进科技创新的发展之时,科学家与研究者、企业与产业创新活动者、政府政策制定者、民众等,都应当有一份警醒、怀揣一份理性,去思考特定的科技创新活动是否真正意义上符合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道德伦理准则,是否真正意义上引导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让更多的人民获得满意,而不仅仅是取悦了践行创新活动研究与发展的小领域权威。换言之,当我们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之时,科学家、创新者、政策制定者不能忘记一份对社会、对更广泛民众的人文关怀,科技创新应当肩负责任。而关于创新的责任议题,恰恰是过去这些年创新研究与产业实践的快速发展中较少被提及的。

基于以上,本书研究的意义已呼之欲出了。其一方面在于“责任式创新”面向科技创新范式层面的理论价值,和面向新兴技术治理、技术管控、制度与政策建构等方面的实践应用价值;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在于本书所聚焦的“责任式创新”主题讨论背后,我希望呼唤一份理性思考、一份担当意识、一种反浮夸态度,传递科技创新背后的一份人文关怀、一份道德准则、一种底线思维模式。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离不开各界的帮助,谨在此表达感谢。我首先要向我的导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陈劲教授表达一份感谢。跟随陈老师团队5年,在陈老师的指导下成长,受益良多,十分感激。其次,我要感谢我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的导师、开放式创新创始人Henry Chesbrough先生。感激您在许许多多的细节中施与我的温暖与支持。同时,特别感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的David Teece教授,日本一桥大学的Ikujiro Nonaka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的Richard Scott教授,英国苏赛克斯大学SPRU研究中心主任Johan Schot教授,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Rentocchini教授、Huber教授,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张涛教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郭斌教授等。再者,感谢我曾经共事过的团队及所有成员,包括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学生会,浙江大学RCID研究团队、09管工班,最佳创新团队杭州与北京团队,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及发展战略研究院师生,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老师同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团队与相关朋友等。机构层面向我曾经学习工作过的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台湾义守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表示感谢。也特别感谢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对我研究的资助(项目号分别为71704090、2017M610097)基金项目详细如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责任式创新的共性理论基础与作用机理研究”(71704090);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1批面上项目“责任式创新: 一个‘溯源�怖砺郦彩导�’的整合框架研究”(2017M610097)。。也向责任式创新研究的国际与国内同行友人及相关研究机构表示敬意与感激。另外,为使这本著作不断完善,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高晓蔚老师投入了巨大的心血,给我了许许多多的建议与帮助,特此向高晓蔚老师表达衷心的感谢。

最后,感谢我的亲人们。最为重要的,作为一份礼物,我想把此书献给我的父亲梅安康、母亲郭雅萍、姐姐梅一,感谢你们30年来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温暖的陪伴。希望你们想到我时,感受到的是阳光、温暖、平和与爱,这便是我最大的快乐了。

做一个正直的人,珍惜时光,是我对自己与家人的责任; 保持一份研究的好奇心、写作的中正心,传递一份人文关怀,是我作为一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对社会的责任!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致此前进一步,哪怕只是一小步。


梅亮

2018年初春于北京清华园



迈向智慧发展:理解创新与可持续的交织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创新一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从钻木取火到人工智能,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拓展了人类的边界。然而,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也日益感受到其带来的深远影响:资源消耗的加速、环境污染的加剧、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潜在的伦理困境。如何在追求进步的同时,确保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 本书正是基于对这一时代命题的深刻洞察而诞生的。它并非仅仅是对技术革新本身的罗列,而是试图深入探讨创新的本质,及其与人类社会长远福祉之间复杂而又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将一同审视,那些看似纯粹的技术突破,在落地生根、融入社会的过程中,究竟会引发怎样的涟漪效应,又将如何塑造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和我们共同的未来。 第一部分:创新的驱动力与演进路径 创新并非凭空出现,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根源。本部分将首先剖析驱动创新的核心要素。我们将探讨市场需求、科学发现、政策导向以及个体与群体智慧如何汇聚,共同催生出颠覆性的理念和技术。从蒸汽机的发明到互联网的普及,每一次重大的创新浪潮都离不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土壤。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勾勒出不同时代创新模式的演变,理解从模仿到原创,从局部改进到系统性变革的动态过程。 需求的催化剂: 深入分析社会痛点、未满足的市场需求以及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如何成为创新的强大驱动力。我们将考察,例如,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等全球性挑战如何激发了对绿色技术、智慧医疗等领域创新的迫切需求。 科学的基石: 探讨基础科学研究的突破如何为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将审视,例如,量子力学、基因编辑等前沿科学发现如何在不久的将来重塑我们的世界,并探讨如何在鼓励基础研究的同时,引导其转化为可应用的技术。 政策的导航: 分析政府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包括研发投入、知识产权保护、产业政策以及法规的制定。我们将考察,例如,各国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政策引导如何加速了相关产业的成熟与发展。 文化的土壤: 审视创新文化、创业精神以及开放的社会氛围如何孕育和鼓励创新。我们将探讨,例如,硅谷的创新生态如何得益于其独特的风险投资文化、人才汇聚以及开放的交流环境。 第二部分:科技进步的“双刃剑”效应 每一项科技进步都蕴含着巨大的潜力,既能带来前所未有的福祉,也可能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本部分将聚焦于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多重影响,引导读者以审慎的态度去评估技术发展。我们将深入剖析,例如,人工智能在提升生产效率、改善生活品质的同时,如何引发对就业岗位、数据隐私和算法偏见的担忧;生物技术的进步如何带来治愈疾病的希望,但同时也需要我们警惕其潜在的伦理边界和生态风险。 效率与失业: 探讨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传统产业和就业市场的影响,分析其可能导致的结构性失业以及如何通过技能重塑和新的经济模式来应对。 便利与隐私: 审视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如何提升生活便利性,同时分析个人数据被收集、分析和滥用的风险,以及如何构建有效的隐私保护机制。 赋能与鸿沟: 考察技术在赋能个体、促进信息传播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关注数字鸿沟可能加剧的社会不平等问题,以及如何确保技术的普惠性。 进步与伦理: 深入探讨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困境,以及如何通过跨学科对话和公众参与来制定负责任的技术伦理规范。 第三部分:永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面对科技进步带来的复杂挑战,以及日益严峻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我们必须做出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本部分将探讨如何将创新导向永续发展,构建一个既能满足当代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模式。我们将重点关注可持续创新、负责任的技术应用以及构建包容性增长的社会经济体系。 绿色创新: 深入研究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环境问题,例如,发展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碳捕获与封存技术,以及推广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社会包容性创新: 探讨如何设计和应用技术,使其惠及最广泛的人群,缩小贫富差距,提升弱势群体的福祉,例如,普惠金融、远程教育、无障碍技术等。 负责任的技术治理: 分析如何建立有效的技术治理框架,包括风险评估、监管机制、伦理审查和公众参与,以确保技术发展符合社会的长远利益。 跨界合作与协同: 强调政府、企业、学术界、社会组织以及公众之间跨界合作的重要性,共同推动负责任的创新实践,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第四部分:迈向负责任的创新实践 理论的探讨最终需要落实在实践层面。本部分将聚焦于如何将“责任式创新”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我们将分享不同领域的实践案例,展示企业、科研机构、政策制定者和个体如何在各自的领域中践行负责任的创新。 企业的社会责任: 探讨企业如何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将环境保护、员工福祉、社区发展等融入其核心战略,例如,构建可持续供应链、推动绿色制造、履行社会责任投资。 科研机构的伦理担当: 分析学术界如何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秉持科学伦理,审慎评估技术风险,并积极参与社会对话,例如,建立科研伦理委员会、开展风险评估报告、推广科学普及。 政府的引导与规制: 考察政府如何通过政策、法规和国际合作,引导创新朝着更可持续、更具包容性的方向发展,例如,制定碳排放标准、鼓励绿色技术研发、加强数据安全法规。 个体的选择与参与: 强调个体在消费、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例如,选择可持续产品、关注技术伦理问题、参与公共讨论。 结语:共创智慧与永续的未来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视角,来审视科技创新与永续发展的关系。它不是关于某个特定技术的介绍,也不是对未来趋势的简单预测,而是关于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价值取向的倡导。它邀请每一位读者,无论是科技从业者、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还是普通的社会成员,都能参与到这场关于我们共同未来的讨论中来。 我们相信,通过深刻理解创新的内在逻辑,审慎评估其潜在影响,并积极选择负责任的发展路径,我们才能够真正驾驭科技的力量,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公平与环境健康的和谐统一,共同迈向一个更智慧、更可持续的未来。这本书将成为您探索这一重要议题的有力伙伴,激发您对创新和永续发展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实践。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对那些动辄将“永续发展”挂在嘴边的书籍抱持着一丝警惕。很多时候,“永续”成了空洞的口号,缺乏可操作的指标和可衡量的路径。因此,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这种宏大的愿景,转化为具体的、可执行的行动指南的?我希望能读到一些关于问责机制和评估体系的创新设想。比如,当一项技术被证明是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时,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追溯”和“矫正”?这种“责任”是否包含了一种对历史的负责?我对那些关注技术迭代速度与人类认知适应速度之间鸿沟的章节特别感兴趣。技术发展总是快人一步,而社会规范、法律框架的建立却总是滞后。这本书是否提供了一种预见性的机制,帮助社会在迎接下一次技术浪潮到来之前,就提前布好制度的防火墙,而不是等到危机爆发后才手忙脚乱地进行补救?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装帧典雅,光是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股学术的重量感。我最初被它标题中那种宏大的叙事感所吸引,心里盘算着,这大概会是一本深入探讨技术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深度著作。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框架,来审视当前科技飞速发展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进步与风险。想象中,它会像一座灯塔,照亮那些在创新浪潮中迷失方向的探索者,引导他们看到更长远、更具人文关怀的未来图景。我特别想看看,作者是如何界定“责任”这一核心概念的,它究竟是外在的约束,还是内在的驱动力?毕竟,在一个追求颠覆式创新的时代,强调“责任”往往容易被视为一种束缚。因此,我好奇作者如何能将这份审慎的思考,完美地融入到对“创新”这一永恒主题的探讨之中,让人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不至于忘记了出发的初衷与最终的目的地。整体而言,我希望它能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视角,而非仅仅是陈词滥调的复述。

评分

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炼的引言和详尽的目录结构,这让我意识到作者在构建理论体系上花费了极大的心血。我注意到其中似乎穿插着不少晦涩的哲学思辨,这对我来说既是挑战也是诱惑。我倾向于那些能够将高深理论落地到具体实践案例中的作品,毕竟,再宏伟的理论,如果不能指导当下的决策,其价值也会大打折扣。我期待看到的是,如何在一间初创公司内部,或者在一个国家级的科技政策制定会议上,具体应用书中所阐述的“责任”准则。作者是否有能力搭建起一座连接象牙塔内的抽象概念与车水马龙的现实世界之间的桥梁?我希望阅读过程中能不断产生那种“原来如此,我之前的理解太片面了”的顿悟感。那种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把万能钥匙,能够开启理解复杂社会现象的全新维度,而不是被淹没在过多的术语和引文之中,让人望而生畏,却不知所云。

评分

从装帧和系列名称来看,这无疑是一本企图在学术界乃至政策制定层面引发对话的作品。我希望能从中汲取到一些关于“前瞻性治理”的智慧。今天的创新,定义着明天的社会形态,因此,我们对今天的决策必须负起足够的历史责任。我特别希望作者能深入探讨技术决策中的“谦逊”原则——承认我们对未来复杂性的无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弹性而非僵化的监管框架。如果书中仅仅停留在呼吁企业“多做一点好事”的层面,那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我更期待看到的是,如何将这种责任内化为创新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将其视为创新的外部成本。我希望读完后,能对“责任式创新”这个看似矛盾的组合词,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理解,认识到它其实是通往高质量、可持续技术进步的必经之路,而非任何一种妥协或退让。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非常讲究,这无疑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但更关键的是其内容的连贯性和论证的力度。我关注的重点在于,作者如何处理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张力。创新往往意味着打破现有格局,这必然触动既得利益者的神经,同时也会让弱势群体面临新的不确定性。那么,所谓的“责任”,究竟应该偏向于保护现有的稳定,还是鼓励颠覆性的变革?我希望作者能以一种近乎外科手术般的精准,剖析这些复杂的伦理困境,而不是采用含糊其辞的道德说教。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跨文化、跨制度的对比分析,那就更好了,这能证明其理论模型的普适性和韧性。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系统性风险”的讨论,在如今高度互联的世界,一个微小的技术失误可能引发全球性的后果,这种责任的边界究竟如何划定,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