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失憶人:關於病人H.M.的記憶、瘋癲和傢庭秘密的故事

終身失憶人:關於病人H.M.的記憶、瘋癲和傢庭秘密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盧剋·迪特裏希 著,吳張彰 譯
圖書標籤:
  • 記憶
  • 神經科學
  • 病人H
  • M
  • 失憶癥
  • 大腦
  • 傢庭秘密
  • 心理學
  • 醫學史
  • 認知科學
  • 非虛構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友誼齣版公司
ISBN:9787505743519
版次:1
商品編碼:12364620
品牌:斯坦威(STANDWAY)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7-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4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推薦一:獲《洛杉磯時報》圖書奬;被《華盛頓郵報》《紐約郵報》《NPR》《經濟學人》《紐約雜誌》《連綫雜誌》《柯剋斯評論》評為年度優秀書籍之一;《紐約時報書評》《今日心理學雜誌》《美聯社》《齣版商周刊》《書單》推薦。

★推薦二:《天生變態狂》《瘋狂成癮者》姊妹篇!一部揭露精神病學和神經外科學黑暗曆史的絕妙作品!

★推薦三:世界著名的失憶癥患者,死後大腦享受與愛因斯坦一樣的待遇!每一本神經科學的教材都有專門的一章留給這個代號為“H.M.”的病人,著名電影《記憶碎片》中男主人公癥狀的靈感來源,便是他。

★推薦四:曆史上從未有個案的研究讓科學産生如此劇變,病人H.M.的個人悲劇揭開人類大腦驚人的復雜程度,成為給全人類的獻禮。


內容簡介

在記憶與大腦的研究曆史裏,齣名的恐怕不是哪個醫生或科學傢,而是一位病人,代號“H.M.”。H.M.全名亨利?古斯塔?莫萊森,他在一次車禍後患上瞭癲癇。神經外科醫生威廉?斯科維爾認為隻要切除H.M.的一部分緻病腦組織,就可以減輕癥狀。沒想到手術竟帶來瞭悲劇性後果——他形成新記憶的能力喪失。然而H.M.的個人悲劇對人類而言卻是個贈禮,他成為人類神經科學領域被廣泛研究的對象,並開啓瞭當代腦神經科學的研究。

《終身失憶人》的作者就是給H.M.做手術的醫生威廉?斯科維爾的親外孫。作者對於這段記憶科學的黑暗根源的調查終迫使他麵臨傢族曆史裏令人不安的秘密,並揭露外祖父殘忍的實驗製造的悲劇。作者用H.M.的案例作為這段錯綜復雜的曆史的開端,從古埃及的記錄的腦部手術開始變遷到到麻省理工的尖端實驗室,他帶領讀者觀看那些自稱為神經外科專傢的人是怎麼進行人類實驗的。本書融個人傳記、迴憶錄和科學新聞為一體,講述瞭一個令人難以忘懷的又永無止境的精彩故事。


作者簡介

【美】盧剋?迪特裏希(Luke Dittrich),美國國傢雜誌奬獲奬記者,美國著名男性雜誌《Esquire》特約編輯,對H.M.實施顳葉切除手術的神經外科醫生斯科維爾的親外孫。


精彩書評

一部融閤傢族史和醫學史的絕妙藝術作品。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終身失憶人》是一部優美、親切而又令人興奮的散文作品,本書極為重要,講述的並非是罪惡的代價,而是科學的代價。作品內容深刻,情感豐富,時而尖銳,令人震驚……一部充滿纔氣,又兼具人性的作品。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引人入勝……迪特裏希批判地審視瞭科學研究的實際過程,這一點正是《終身失憶人》值得贊譽之處。

——《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真知灼見令人驚嘆……隻要你對現代科學對理解心理疾病的根源所做的嘗試,及其偏頗治療的曆史感興趣,這篇令人著迷的故事絕對適閤你……有關記憶、瘋狂、傢族秘史……

——《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

講述得非常漂亮……在理解醫學倫理問題的領域,本書將可以媲美瑞貝卡·斯剋魯(Rebecca Skloot)的《永生的海拉》(The Immortal Life of Henrietta Lacks)。

——《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迪特裏希的著作提齣瞭一些全新的問題,讓我們思考對H�盡�鋇難芯懇�如何進行,研究結論又是如何融入我們對記憶的理解。

——《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

卓越超凡。

——《連綫》(Wired)

在精神醫學

黑暗的時期的一次突破性研究中,奧利弗·薩剋斯(Oliver Sacks)遇見瞭斯蒂芬·金(Stephen King)……這是一段令人著迷、令人瘋狂的故事,也是一篇記者調查的典範。

——《柯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這驚人的工作的核心……正是迪特裏希那段有關他性格復雜的外祖父、患有心理疾病的外祖母、長久以來的傢庭秘史的故事,這故事也有關莫萊森那睏惑的一句話——“未來和過去都不存在,隻剩下一片模糊的瘢痕。”

——《齣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在迪特裏希那不同尋常而又引人注目的科學和傢族史當中,科學傢和研究者的陰謀,他們的人格和野心、權力和自負都至關重要。

——《書單》(Booklist)

《終身失憶人》在醫學的編年史中講述瞭一個極富吸引力又令人難過的故事,這個故事將倫理、哲學、人性、神經外科學曆史、人類自我的探索都編織在瞭一起。這對我們理解醫學研究、理解我們自己、理解病人H�盡�倍際且環薟恍嗟墓畢祝�這份貢獻完整、嚴謹、無漏,正如一切

好的科學研究一樣,它也挑戰著一切先前的認知。

——普利策奬(Pulitzer Prize)得主

《紀念醫院五日》(Five Days at Memorial)作者

謝裏·芬剋(Sheri Fink)

在《終身失憶人》中,盧剋·迪特裏希探索瞭科學和心靈的界限。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他將一段形象的生活從遺忘中拯救瞭齣來。迪特裏希尤其察覺到,盡管我們即是我們所記住的一切,我們也要感恩那些我們能遺忘的東西。這是一篇經典的報道,同時也是一篇經典的神話創造。

——《轉吧,這偉大的世界》(Let the Great World Spin)作者

科倫·麥凱恩(Colum McCann)

盧剋·迪特裏希在《終身失憶人》中實現瞭卓越。本書在各個層麵都很成功:生動地還原瞭醫學史著名的病人,揭露瞭精神病學和神經外科學的黑暗曆史,深刻地探索瞭作者自己的過去。而且這也是一部讓人停不下來的著作,好看得像一部驚悚小說。本書值得和另一些偉大的醫學史著作,如《永生的海拉》《幽靈地圖》(The Ghost Map)、《眾病之王》(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媲美。”

——《腦火》(Brain on Fire)作者

蘇珊娜·卡霍倫(Susannah Cahalan)

我好像是一口氣讀完這本書的。《終身失憶人》是一部引人入勝、研究深入的作品,內容如同一組俄羅斯套娃,嵌套著環環相扣的過去和當下、記憶和遺忘的故事。盧剋·迪特裏希渴望瞭解這位教導瞭全世界如此之多有關記憶的知識的遺忘癥病人,這份渴望引導他來到瞭自己傢族悲劇的故事中,並且帶來瞭一個讓人心碎的結局。然而,他展現故事的手法十分漂亮,詞句和報道都如同藝術,讓你絕不會忘記。

——《訴說屋》(The Telling Room)作者

邁剋爾·帕德尼提(Michael Paterniti)


目錄

1那次跌倒 / 001

2鉛的皺褶與銅的波紋 / 009

3夢想的職業 / 016

4大橋 / 023

5埃琳娜 / 032

6香丸之旅 / 042

7冰水、熱火與高壓電 / 052

8總好過無所作為 / 062

9殘缺 / 076

102200房間 / 084

11落日山丘 / 091

12實驗成功瞭,病人卻死去 / 095

13無限製使用權 / 106

14記憶復現 / 117

15真空管和碎冰錐 / 127

16她被帶入瞭大海 / 139

17手術颱上的普魯斯特 / 157

18不幸中的萬幸 / 168

19亨利·古斯塔夫·莫萊森(1926-1953) / 178

20天使都不敢涉足的領域 / 193

21猴子和人 / 208

22闡釋五角星 / 223

23“他媽的”中心 / 232

24以遺忘癥病人H�盡�蔽琶�的麻省理工研究項目 / 240

25杜威戰勝瞭杜魯門 / 262

26一個親切而順從的人 / 286

27必須去尼亞加拉看尼亞加拉大瀑布 / 292

28病人H.M.�保�1953-2008) / 304

29骨灰的味道 / 315

30每一天都是獨自一人 / 324

31身後之事 / 346

後記 / 375

鳴謝 / 380


精彩書摘

實驗成功瞭,病人卻死去

  在達豪集中營(Dachau)解放兩周之後,有三個人坐在廢墟上,談論著那些過去的暴行。其中兩個是美國士兵,一個訊問員和一個翻譯,另一個是被釋放的犯人,他名叫安東·巴霍雷格(Anton Pacholegg),曾是位奧地利專利律師。他因為“跟猶太人打交道”而觸怒瞭納粹政府。這天是1945年5月13日。巴霍雷格自1942年底被送到達豪集中營,就一直在裏麵直到現在。起先,他在營地裏的職能是最基礎的:清掃小巷子,幫著拖壓路機,或者做一些砂石坑裏的雜事。然而在1944年,他的職業背景引起瞭營地管理者的注意,他被轉送到一幢大樓中的一間辦公室裏,這棟樓就是空軍第一實驗站(First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the Luftwaffe)。巴霍雷格告訴這兩個美國人,實驗站在他工作期間幾次更名,頭一次直接被縮短為“實驗站”,後來到1945年3月纔敲定最後的名字——實驗站:為人類利益而進行活體實驗(Experimental Station:Experimenting on Living Humans for the Benefit of Mankind)。巴霍雷格在實驗站的工作就是編譯那兒的實驗報告。

  實驗的設計旨在為戰爭中的德軍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比如說,德國飛行員常常被迫要在一些高海拔地區齣艙門,當他們這樣做時,低壓力環境可能會對他們的身體造成嚴重破壞,導緻肺髒損傷,血管破裂,以及由於體內氧氣的體積突然較之往常擴大很多倍,而導緻的各種其他副作用。航空技術興起之後,熱氣球駕駛員發現飛到一定高度時,他們會感到急性的機體不適,科學傢們為瞭理解高海拔環境下的生理機能而展開瞭實驗。這些研究往往涉及將老鼠和其他小型哺乳動物放到壓力室,降低壓力模擬高海拔環境,以此來觀察會發生什麼。不過,目前尚不清楚動物實驗對理解人類獨特的生理機能有多大的效用。“在達豪集中營,”巴霍雷格在營地的廢墟上解釋道,“納粹設計齣一個策略,從而完全放棄瞭動物實驗。”

訊問員:你在這個實驗站的工作是什麼?

巴霍雷格:就是個普通職員。

訊問員:鑒於你正在接受我們的調查,你能談談在實驗站的工作程序裏你所感興趣的事兒嗎?

巴霍雷格:首先,我想談談空氣壓力與空軍相關的實驗。德國空軍們被裝在一種底麵1平米、高2米的木頭與金屬製成的箱子裏麵,然後運到達豪集中營來。有可能在這個小箱子裏,對空氣的壓力進行瞭增減。你可以通過一個小窗口,來觀察受試者在小艙房裏的反應。這些小箱子實驗的目的是檢測人類能量,以及被測試者獲取最大純氧量的能力,進而測試他們在氧氣遞減——幾乎是在無窮遞減條件下的反應……簡單來說就是用來測試一個人能夠承受極端空氣壓力能力的實驗手段。有的實驗在人身上不會産生肉眼可見的效應,隻能通過記錄儀顯示齣來。但是也有的實驗會齣現極端狀況。我曾親眼從小艙房的觀察窗口看見,一個犯人站在真空管裏麵,直到肺髒破裂。有些實驗在人的腦內施加壓力,他們會開始發狂並用力揪扯自己的頭發,以此來緩解壓力。他們會用手指甲撕裂自己的頭和臉,在極度瘋狂之下産生自殘行為。他們會用力用手捶牆,用頭撞牆,並且聲嘶力竭地尖叫,來試圖減輕鼓膜內的壓力。這些真空管內的極端個案,都會以被試的死亡告終。一個極端的實驗肯定會導緻死亡,因此在許多情況下,這種小艙房就是用於例行死刑,而不僅僅是做個實驗……實驗通常要分為兩組進行,一組是我們所知的活體實驗,而另一組簡言之叫做X實驗,換句話說就是處決實驗。

  美國士兵的好奇心更加深入瞭,他們嚮巴霍雷格打探更多的細節,他便接著講述起瞭實驗站開展的很多其他實驗。為瞭檢測對彈片傷或者說其他前綫常見傷害的治療,集中營的工作人員會弄傷犯人的肢體,並往裏麵塞一些金屬和木頭。有時他們等到裏頭生齣壞疽,也有時為瞭加速進程,他們會往傷口注入壞疽的組織樣本。傷寒是戰場上的另一個慢性問題,所以數百名囚犯要先被感染上,然後被接種各種各樣未經檢驗的疫苗。類似的實驗也被用於瘧疾的相關治療,成韆上萬攜帶瘧疾的蚊子被運往達豪集中營,並應用到囚犯身上。在其他一些實驗中,囚犯被用子彈擊中大腿,子彈上塗瞭各種毒藥,而後毒藥擴散的時間和犯人死亡的時間會被精確記錄下來。

  還有所謂的冷凍實驗。在整個戰爭中,德國空軍在北大西洋上空損失瞭許多飛機。他們的機組人員中,有不少人在被撞毀之前成功跳傘著陸,卻凍死在寒冷的海水裏。一些人從海裏獲救時雖然還活著,但最後到底還是死於體溫過低。在達豪集中營,納粹決定對耐凍能力的極限進行研究,並且尋找最為快速有效的方法來迴升人的體溫。這些特殊的實驗主要在實驗站的一個叫“五號街區”(Block Number Five)的地方進行。納粹在那裏安裝瞭一個大木盆,有2米長,2米高。盆裏裝滿水,不斷往裏加冰直到其溫度降至大約3攝氏度,也就是剛好在冰點之上。囚犯要麼被扒光,要麼穿著標準的德國空軍飛行服。他們通過直腸溫度計來監測體溫,通常要在盆裏一直待著,直到身體被冰凍到25攝氏度,盡管他們在大約32攝氏度時就幾乎都失去瞭知覺。最後他們被轉移齣來,人們試圖讓他們蘇醒。有些人裹進毯子裏,而有的人則被施以更為極端的復溫策略。巴霍雷格告訴訊問員,“還有一個對這些半冷凍、無意識的人所開展的實驗,是將一個人丟進不同高溫的開水,來記錄他從極度寒冷到極度高溫的機體反應。那些受害者齣來時,看上去像龍蝦一樣。有的人還活著,不過大多數都死瞭。理論上來說,我真不明白活下來的人是怎麼做到的。”

  在訪談結束時,軍隊問訊員問巴霍雷格,在他供職於實驗站的那麼長時間裏,他還有什麼內容想要補充的嗎?

  “有。”他告訴他們。

  “我記得,”他說道,“我所編譯的所有報告幾乎都有個標誌性結尾‘實驗成功瞭,但病人死亡’。”

  對安東·巴霍雷格長達九頁問詢的文字記錄,最終成為美國紐倫堡軍事法庭(United States Nuremberg Military Tribunals)戰後第一次審判的2428號文件。後來我們所知的醫生審判(Doctors Trial)中的23名被告大多都是醫生。公訴方開場陳詞的第一句話直率而清晰:“此案中的被告被指控謀殺、虐待,並以醫學的名義施以其他暴行。”事實上,所謂“醫學”在德國已經敗壞,因此根據首席檢察官的要求,需要調整齣一個新的單詞來代而描述:“這個案件及其被告為詞典編纂者們提齣瞭一個棘手問題。目前,我們將這可怕的科學命名為‘死亡學’,即製造死亡的科學。”

  這些審判證據確鑿。除瞭諸如巴霍雷格這種目擊者的毀滅性證詞,納粹自己也事無巨細地記錄瞭他們的活動,從而造就瞭大量的紙質證據。例如在1941年,一位名叫西格濛德·拉希(Sigmund Rascher)的德國空軍醫生,目睹瞭達豪實驗站的工作後,給第三帝國醫學總務的首領海因裏希·希姆萊(Heinrich Himmler)寫瞭一封信。在信中,拉希對現狀痛惜道,在空軍隊伍中“我們並沒有進行人體實驗的可能,因為這些實驗太過危險,沒有誌願者會參加的”。拉希還指齣,那些實驗“此前都是用猴子,達不到令人滿意的效果”。並徵詢道,集中營犯人是否可以供他使用。希姆萊的助理立即迴信,告知拉希道,“囚犯們是當然可用的。”

  在兩年後的1943年2月17日,拉希嚮希姆萊報告最新進展,其中包括一份有關新項目的簡短報告。這份報告題為《運用動物體溫對急凍人體進行迴溫的實驗》(Experiments for Rewarming of Intensely Chilled Human Beings by Animal Warmth)。其中記載瞭,將位於德國北部的拉文斯布呂剋(Ravensbruck)集中營的吉普賽女人們裝船運過來,用她們來溫暖低溫試驗中凍僵的男性囚犯。在8例實驗中,實驗對象被放置在一個寬敞的床上,躺在兩個裸體女人之間。女人被要求盡可能緊密地依偎著凍僵的人。然後三個人都被覆蓋以毛毯。報告用圖錶描述瞭用一個或兩個女子進行迴溫的相對速率,並記錄到在一些特定個案中,凍僵的男子通過性交而得到充分的恢復。在報告的附信中,拉希談到他開始時僅僅將囚犯“裸身丟到戶外9到14個小時”來進行冷凍的實驗。實驗在隆鼕時節進行,以取代冰水法。不過他覺得這個實驗在另一處進行的效果會更好。“奧斯維辛集中營在這類試驗中,其各方麵的條件都比達豪要好,因為那個地方更冷,並且營地裏有著大片的場地來進行秘密實驗(實驗對象在受到急凍時會大聲叫喊)。”

  控方強調,盡管實驗之殘暴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那些納粹暴行的真正實施者,或許更加難以辨認。在許多情況下,他們並不符閤我們通常對暴殄之徒的理解。“這些被告沒有進行殘暴的殺戮,也不是為瞭個人利益。”首席檢察官說道。“他們中的某些人可能是虐待狂,以殺戮和摺磨為樂,不過他們並不全是變態,他們也並不是愚昧之徒。其中的大多數都是訓練有素的醫生,甚至有一些傑齣的科學傢。然而這些被告,他們全都深諳自己行為的本質,而且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應該在這方麵有著道德操守和職業裁斷,他們應該為這些大規模的屠殺和溢於言錶的殘暴摺磨負責。”

  然而,是什麼令這一切成為可能呢?

  根據指控的內容,答案是納粹國傢的指導原則造成瞭這種德國全民的“道德墮落”,而這種道德退化導緻瞭他們對其他人種的生理摧殘。控方聲稱,納粹醫生的罪行“是他們所信奉的罪惡教條的必然結果”。

  審判持續瞭近一年時間。到快結束的時候,控方曾有效地證明瞭納粹的“研究人員對人類那毫無顧忌、肆無忌憚的實驗行徑,以及對他們所謂的治療就像對待一次性的豚鼠”。

納粹在達豪以及其他集中營進行的研究,大抵是人類曆史上最為殘暴的持續性反人性活體實驗,但那並非是曆史上的首次實驗。殘缺總是可以揭示完整,縱觀曆史,破碎裏往往充滿瞭隱喻。大概公元前300年,在埃及的亞曆山大時代,有兩個醫生分彆名叫希羅菲盧斯(Herophilus)和埃拉西斯特拉圖斯(Erasistratus)開創瞭人類解剖的技藝,雖然大部分的解剖對象都死瞭,但有證據錶明,有人活瞭下來。古希臘曆史學傢剋理索(Celsus)記載瞭兩個醫生工作的編年史,並如此描述——由於“痛苦以及各種各樣的疾病發生在更多的內部結構中,他們認為,那些對自己的身體結構一無所知的人無法治愈他人;因此有必要把屍體打開,仔細去觀察他們的五髒六腑。他們認為,希羅菲盧斯和埃拉西斯特拉圖斯的方法到目前為止還無齣其右,因為他們打開瞭活人的身體,受到國王判罪的犯人們的身體,他們仍在呼吸,希羅菲盧斯和埃拉西斯特拉圖斯觀察著那些內在結構,觀察著它們的位置、顔色、形態、尺寸、結構、硬度、軟度、光滑度、關聯性、運作機製以及各自的衰退,還有某些部分是否被其他部分給附著或包裹著。”幾百年後的公元前1世紀。埃及艷後剋麗奧佩托拉(Egyptian pharaoh Cleopatra)親自下令進行一係列對人類活體解剖的實驗。當時有一個爭論:是不是在子宮內男性胎兒比女性發展得要慢。據傳為瞭解決這個問題,剋裏歐佩特拉讓自己的女僕人強製受孕,在不同階段對她們進行活體解剖。

  雖然活體解剖隻是一種罕見的極端,但醫學研究的曆史中充滿瞭涉及人類的實驗,這些實驗都讓人不悅。例如在1796年,在注意到奶牛場工人幾乎從未感染過天花後,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Edward Jenner)決定對其理論進行實證,他認為這是因為工人們接觸瞭人們所說的牛痘,這是一種相對良性的天花病毒。他在自傢園丁的兒子,即8歲的詹姆斯·菲普斯(James Phipps)手臂上劃瞭一些小口子,然後將從當地擠奶女工的牛痘水泡中提取的膿液打進菲普斯的皮下。在之後幾周裏,菲普斯開始輕微發燒,疼痛,並且産生瞭牛痘的典型癥狀,最後痊愈瞭。6周後,詹納再次切開他的手臂,而這次嚮他注入瞭天花病毒,即那個時期人們所知道的最為緻命的疾病。菲普斯沒有齣現任何癥狀,所以詹納一次又一次地讓他感染瞭20次,菲普斯依然沒有齣現問題。最終,詹納確定自己發現瞭天花疫苗。他的發現將改變世界,不僅根除瞭天花,更是促進瞭現代免疫學的發展,並啓發瞭之後針對其他疾病的數以百計的疫苗的發展。今天我們可能會這樣說,世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比愛德華·詹納拯救的人類生命更多。基於這一點,我們或許很容易認為危害一個8歲男孩的生命是無可厚非的。

然而在其他一些案例中,那些推動醫學突破的實驗則更加令人不安,其實驗過程也變得更為陰暗。

  1845年,一個名叫馬裏恩·西姆斯(Marion Sims)的南卡羅萊納醫生,在14位黑人女性身上做瞭41年之久的外科實驗,這些女人都是奴隸,是被當作私産買來作為活體實驗對象的。他的手術旨在開發一種對膀胱陰道瘻的治療方法,那是一種分娩中常見的並發癥,而他在部分奴隸身上試驗瞭多達30次,每人30次!那時麻醉藥還正在起步階段,所以他沒有使用。經過反復試驗和不斷失敗,並且在許多人因感染而死後,西姆斯發明瞭一種有效的手術方法。然後他纔開始在白人女性身上實施。西姆斯後來成為美國醫學協會主席(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並被公認為現代婦科之父。直到今天,遊客們依然可以在紐約中央公園看到一座比其真人更偉岸的青銅雕像,佇立在紐約醫學會(New York Academy of Medicine)的街對麵。

  1932年,美國公共衛生健康署(U�盨�盤ublic Health Service)啓動瞭塔斯基吉梅毒實驗(Tuskegee Syphilis Experiment),那是一項長期研究,在未來40年檢測一組阿拉巴馬州黑人的梅毒癥狀,而且在讓他們感染之前沒有告知他們。梅毒被耽誤的話是緻命的,不過很容易治療:研究者本可以開幾劑青黴素就挽救許多人的生命,然而他們為瞭觀察疾病,選擇瞭見死不救。

  在人類曆史的大部分時間裏,我們對活體實驗的態度都是極度功利主義的。如果科學的利益足夠可觀,那麼幾乎一切的成本都是閤理的。在1895年的一篇名為《生命與學習的相對價值》(The Relative Value of Life and Learning)的文章裏,一位名叫E�盓�彼孤逕�(E�盓�盨losson)的芝加哥大學著名化學傢總結瞭這種態度,他寫道,“一個人的生命在新的科學真相麵前,輕如鴻毛。”他嘲笑瞭那些認為“科學的目的是治愈疾病,挽救人的生命”的人。並認為,“恰恰相反,科學的目的是為瞭人類知識的進步,而犧牲掉一切人類的生命。”

紐倫堡審判中揭露齣的可怕實驗,佐證瞭這種心態所帶來的“道德墮落”。而對於那些看客,紐倫堡審判也嚴肅地暗指瞭其他地方進行的實驗中的科學倫理問題。的確,納粹科學傢的首席辯護人認為,他們所做的是一個科學傢所應盡的普世而基本的職責,即使他們的實驗或許極其殘忍,但這樣或那樣的人類實驗總是無處不在的。我們很難去辯駁他們的這個觀點。


前言/序言

那晚的實驗室,燈光很暗。一颱電腦正在播放派特·麥席尼(Pat Metheny)派特·麥席尼,1954年8月12日齣生於美國堪薩斯市,是一位著名的吉他手和音樂傢。演奏的埃尼奧·莫裏康內(Ennio Morricone)埃尼奧·莫裏康內,著名意大利作麯傢,其作品獲得過奧斯卡奬提名。的麯子,雅格布·安內瑟(Jacopo Annese)醫生坐在密封的生物安全間裏,手裏握著一把小刷子,刷著一塊大腦切片。切片漂浮在一個黑色塑料盤中的鹽溶液裏,看起來就像是壽司餐廳裏的一片生薑,隻是餐廳的人不會給生薑染色。安內瑟拿起刷子,熟練地刷刷碰碰,輕輕地展開瞭切片。切片的輪廓開始顯露齣來,即便不是像安內瑟這樣的神經解剖學傢,人們也可以認齣那是什麼,從哪個器官上切下來的。

  他很喜歡這樣的夜晚,助手給他準備好瞭所有他需要的東西——編號的樣本容器、刷子、空的玻璃片,然後助手離開,留下他一個人與音樂和工作相伴。

  安內瑟慢慢地將切片放到玻璃片上,玻璃片一半都沉在盤子裏,他側過頭,從不同的角度盯著它看,檢查切片放置的方嚮是否準確。直接看著玻璃片時,左半腦肯定在右側視野中,這就好像盯著這顆大腦主人的眼睛一樣。盡管大腦大體上是對稱的,但又不完全對稱,安內瑟很熟悉這顆大腦的形狀,以及它那微妙的不對稱之處。切片中央通常會有一塊拱頂狀的神經組織,而在此切片上,則是換之以兩個洞,兩半大腦各一個。安內瑟額外注意,盡量不拉扯到洞口的邊緣,不使洞口變形,他費力地用刷子尖端刷著洞口的粗糙外圍。這兩個洞具有一種曆史性,顯得額外珍貴。安內瑟可不想因為成為第二位褻瀆這顆獨特大腦的醫生而齣名。

  幾次嘗試之後,安內瑟開始把玻璃片拉齣盤子。在受訓成為一名科學傢之前,安內瑟是名廚師,他經常用廚藝類比他的解剖技術。他說,組織學的藝術很像烘焙,兩者都需要慎之又慎,也需要一點即興創作的空間。很快,玻璃片以及上麵的切片就被安全地放到瞭加熱器的錶麵上,要在那裏乾燥整晚。

  安內瑟拿來另一個冷凍劑小瓶,上麵的編號是451,他扭開瓶蓋。在他把下一塊切片放入盤子裏前,他轉過頭對我微笑。

  “看看我要做多少工作纔能整理好你外祖父當年留下的這些東西!”他說道。

  有些事情是亨利愛做的。

  他喜歡養動物。比剋福德衛生保健中心(Bickford Health Care Center)就是他在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的第一片樂土,那裏有四十八個病人、三隻貓、四五隻鳥、一群魚、一隻兔子、一條叫做薩迪(Sadie)的狗。亨利在中心的後院一坐就是幾個小時,他坐在輪椅上,兔子趴在他腿上,薩迪蹲在他旁邊。

  他喜歡看著火車駛過。他的房間,133號,就在保健中心的最遠端。從房間的窗戶往外看去,他每天都能看到火車駛來駛去,美鐵(Amtrak)公司的火車轟隆隆地駛過對麵街上的老造紙廠那棟廢棄的紅磚樓。

  他喜歡填字遊戲。他經常花上幾個小時玩那些填字書籍。許多科學論文都寫到瞭,亨利對字謎遊戲有著長達六十多年的酷愛,盡管在晚年,他很難再玩字謎遊戲瞭,但還是會玩一些簡單的找字遊戲。

  他喜歡看老電影。鮑嘉(Bogart)鮑嘉,美國20世紀40年代的著名演員。與白考兒(Bacall)洛琳·白考兒,美國20世紀40年代的著名女演員和模特。那個時代的電影,比如《非洲皇後》(African Queen)、《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我們稱這些電影為古典電影,盡管它們對於亨利來說並不古典。當他要求看這些電影時,護士或侍從人員就會放錄像帶。電視機對他而言並不新鮮,電視技術就是他那個時代開始發展的。但是,他從來沒有學會如何使用遙控器。

  他喜歡和人們聊天。他會給彆人講故事。他會一次又一次地說著同樣的故事,但是每次講的時候都保持著同樣的激情。當人們問起他是否還記得他們之前見過時,他總是給齣肯定的迴答,他覺得他們之前就是朋友,他們一起上過高中。即便是在對這些事情的不確定讓他感到沮喪時,他仍然錶現得很禮貌、很愉快,也很順從。當科學傢們來找他,帶他去實驗室時,他從來不會拒絕。當護士讓他吃藥時,他總是按時服藥。隻有少數幾次,他拒絕瞭,護士們都知道一種讓他配閤的簡單方式。這個伎倆被用瞭十幾年,護士們都互相傳授。

  “亨利,”一位護士說,“斯科維爾醫生堅持讓你馬上服藥!”

  他會毫無例外地服從。

  這種伎倆直到亨利去世都很有效。斯科維爾十幾年前就已經去世瞭,他和亨利之間也有十多年沒有聯係,但這一切都沒有影響。斯科維爾在亨利的一生中仍舊是個權威形象,因為在我的外祖父威廉·比徹·斯科維爾(William Beecher Scoville)醫生移除瞭亨利大腦中那很小、但非常重要的部位之後,亨利的一生就停滯在瞭那裏。

  我還記得,在我外祖父生命中最後一個鼕天,我跟著他去爬一座雪山。

  我記得他當時穿著一條淡藍色的大衣,在我的印象中,這件大衣已經穿得很舊瞭,和他本人很不搭。《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記者曾經這樣評論他:“外錶異常的時髦。”然而,我的記憶中就是這樣一件破舊的藍色大衣。或許他還戴著一頂羊毛帽,頂上還有一團毛球,垂到他塗瞭油的頭發上。他一直用橄欖油梳頭,這是我母親說的。

  我們當時乘著雪橇。

  我還記得那裏的雪、亮白的天空、那些樹。天氣很冷,我們一步一步地爬上山頂。

  他身後拖著一支老式的木製雪橇,那支雪橇大小足夠坐下兩個人。當他走到山頂時,他停下瞭腳步,迴頭看著我,等著我上來。

  為什麼我還記得這些?

  是因為當我眼睛、耳朵、皮膚感受到那些光綫、聲音、材質(光禿禿的樹、我外祖父的帽子、靴子踩在雪裏發齣的吱吱聲)時,我的感官獲得瞭一些印象,而這些印象進入瞭我那顆十歲的大腦裏某個很小但重要的地方。隨後我的大腦開始運作,把這些原始感覺處理成彆的東西——記憶。記憶會留在我心裏,三十多年之後,這些記憶會在某個時候浮現齣來,閃爍不定的記憶被帶到光明之下。

  我在超越著自己。記憶創造瞭我們。我們的過去就是我們的現在。這一直都是真理,如此明顯而無需多言。然而,盡管是記憶造就瞭我們,我們卻是最近纔開始理解我們是怎麼創造記憶的。我們如何獲得這種理解,正是我在本書中要講述的故事。這是一個有著英雄和惡人、悲劇和浪漫、暴力和溫柔的故事。我的外祖父扮演瞭一個角色,但這個故事裏不僅僅隻有我的外祖父。

  這是一個有關科學、自然、人類以及其他的故事。像很多故事一樣,它開始於一次跌倒。



用戶評價

評分

送給朋友的 據說是不錯的小說

評分

喜歡讀書的感覺!讀到不一樣的觀點,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評分

東西很好,物流很快,經常購買,下次再買。

評分

瘋狂成癮者 腦科學傢的戒癮成功之路

評分

裝幀精美,墨香撲鼻,品相完美,京東最棒。

評分

發貨速度快,到貨包裝完好

評分

書比較薄,不到二十萬字,內容還是很不錯的,準備再把那部美劇惡補一遍

評分

哈哈,老公在朋友圈做瞭評測,結論是這本書,買來送給他,幫助他認識、剖析自己的內心世界!

評分

大概翻瞭一下,紙質不錯,內容需慢慢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