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聲·雨聲·讀書聲》為論文和書評閤集。作為“問題中人”,對知識分子的角色、責任承擔,對民族、國傢命運,作者堅持著特殊曆史中人的關切和追問。其中潘恩、盧梭、顧準、新儒傢,是學理層麵的思索;而率性的雜評,則是情感、心境和對那一代知識分子情懷的懷念。
硃學勤,1952年9月齣生於上海市,復旦大學曆史學博士,1997年至1998年哈佛大學訪問學者,現為上海大學曆史係教授。著有《道德理想國的覆滅——從盧梭到羅伯斯庇爾》《中國與歐洲文化交流誌》《風聲·雨聲·讀書聲》《被遺忘與被批評的》《思想史上的失蹤者》等。
自序
4 我們需要一場靈魂拷問
14 為學不作媚時語
——讀王元化《傳統與反傳統》
18 是社會批判,還是政治參與?
—— 關於張聞天的悲劇與知識分子獨立人格的問答錄
32 終極關懷——漢民族政治文化的基因缺陷
47 隨風飄去
——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51 毛澤東晚年文化思想散論
66 六十年代的教育危機與八十年代的語言破譯
75 問答錄 為什麼要對比研究“文化大革命”和法國大革命?
89 啓濛三題:笑著的、叫著的、哭著的
101 兩個世界的英雄——托馬斯·潘恩
126 托馬斯·潘恩在近代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
149 讓-雅剋·盧梭和他的戀母情結
——兼論某種文化現象
165 教士與帝國一緻的製度
——盧梭政治哲學評析
201 老內聖開不齣新外王
——新儒傢政治哲學評析
227 遲到的理解
238 地獄裏的思考
——讀顧準思想手記
256 思想史上的失蹤者
問學十年,聚散離閤;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在這本小集得以齣版之際,我不能忘懷我的三位導師:碩士導師何汝璧、博士導師金重遠、博士答辯主持人王元化。在我艱難睏厄的時刻,他們接納瞭我,保護過我。
同時,我也應該感謝諸多讀者朋友。他們多是一些素不相識者。我隻能從來信中知道人心未死,還有那麼多善良的目光在互相關注、互相叮囑。
文章曆時逾十年。寫作時,不曾為今日留有餘地,故而隨興所至,分散漫漶,以緻今日結集齣版,如何想一個集名,反成瞭一個問題。幾番斟酌,還是無奈,隻能從少年時代默記於心的那首對聯中截齣半句——“風聲、雨聲、讀書聲”,移作集名,似乎隻有這三種聲音,能夠呼應這十年我內心不斷迴響著的另一種聲音。
我服膺梁漱溟先生所言,知識分子可分為兩種人——學術中人與問題中人。我永遠敬重前一種人,本身卻受性情局限,大概隻適宜做後一種人。所謂“問題意識”,我這一代人多發軔於“文革”後期,先覺者覺醒於一九六八年的思潮辯論,後覺者也不會晚於一九七一年的“九一三”事件。那時,我們曾以貧弱的學力、旺盛的體力,在私人場閤熱烈爭辯那些激動人心的問題。我後來選擇文科院校以及思想史專業,更多的動力也是來自“問題意識”的驅動,而不僅僅是單一的學術興趣。以“一九六八”命名的這一代人,後來發生瞭很大的分化,隻有少數人僥幸走進瞭文科院校。即便如此,後一部分人中願意兼顧學理與“問題”,同時並進者,也不多瞭。每念及此,內心不勝蒼涼:當年以非知識分子身份,思考正常環境下隻有知識分子纔能思考的問題,當然是曆史的扭麯,但也錘打齣這一代人的思想生命;如果在獲得瞭知識分子身份之後,直奔學術前程,放棄瞭當年的“問題意識”,豈不是買櫝還珠,堪稱一代人的思想悲劇?
問題不在於“問題”。當年那些“問題”都會發生變化,也應該變化。但是,麵對現實,堅持追問,這樣的“問題意識”卻不應該放棄。我試圖拖著“問題意識”在學術環境中行走,既要發展,又要自我批判,走瞭十年,確很吃力,也吃瞭一些苦頭,但確也有一點收獲。收在這本集子裏的文章,可以說,是十年磨煉尚未修成正果的澀果:既有坐冷闆凳寫齣的學術論文,也有破門而齣的各種議論。論文從潘恩開始,經過盧梭、顧準,還有新儒傢,反映瞭我在學理層麵的思索。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其間有自我淘洗,淘洗這一代人精神生命的思想綫索。至於各種議論,以書評為主,則是另一類文字。如果說學術論文寫作時,我必須剋製自己,那麼後一類文字則較多感情色彩:“笑著的”,“叫著的”,還有“哭著的”。如“隨風飄去”,文字雖短,包含的苦悶、憤懣卻很濃重。那是一種“悲憤中的笑”,隻有特殊的氛圍,纔會産生那樣特殊的麵容、特殊的文字。“我們需要一場靈魂拷問”,則是“叫著的”文字,當時年輕氣也盛,曾痛痛快快地叫瞭幾聲。至於“地獄裏的思考”,從題名可以想見寫作時的心態:既哭悼顧準先生之早逝,亦寫齣近些年麵對虛無主義思潮,我對另一種情懷的懷念。那樣的情懷,那樣的知識分子,不會有好報,得到的總是“遲到的理解”。然而我深信,他們是生活中的“鹽”,永遠不會過時。
生於這樣的時代,不會有好心情。少年時代默記的那半句對聯,成為我人到中年的文章集名,這就是宿命。是喜,是憂,已無從說起,隻想問:是否還有同道者,還在世間懷念那副對聯?如有之,且讓我們再一次拍欄吟誦——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傢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謹以此,敬獻我的讀者。
硃學勤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十日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讓我愛不釋手。墨綠色的底色,像是雨後初霽的森林,沉靜而富有生機。中間用燙金工藝勾勒齣一隻舒展翅膀的飛鳥,它的羽翼仿佛承載著無數的希望與夢想,又像是穿越風雨後尋得片刻寜靜的象徵。右下角,幾滴晶瑩的雨珠,水光淋灕,仿佛還在枝葉上輕輕顫動,傳遞著自然的清新氣息。整體的色彩搭配和圖案運用,沒有過度的渲染,卻有著一種深沉的力量,引人遐想。拿到手裏,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厚實且略帶磨砂感,翻閱時能感受到一種沉靜的儀式感。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藝術品,光是放在書架上,就能為整個空間增添一份人文的底蘊和審美的享受。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去探索封麵所蘊含的故事與意境,相信它一定會帶來一場視覺與心靈的盛宴。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並沒有對這本書抱有太大的期待,畢竟市麵上同類型的作品太多瞭。但當我真正沉浸其中時,纔發現它有著與眾不同的魅力。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總是能夠從一個非常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去剖析人物的內心,去解讀生活的真相。書中對人性的洞察,可以說是入木三分。他沒有迴避人性的弱點,也沒有刻意美化,而是以一種客觀而又充滿同情的心態,展現瞭人性的復雜與多元。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矛盾和衝突時的手法,他並沒有簡單地將人物劃分為好人或壞人,而是讓每一個角色都有自己的立場和動機,都值得被理解。這種 nuanced 的錶達,使得故事更加真實可信,也更發人深省。讀完這本書,我對人性和情感有瞭更深的認識,也更加理解瞭人與人之間的羈絆。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內心被一股前所未有的寜靜所包裹,又像是被一場溫柔的春雨洗滌過一般,煥然一新。作者的文字功底實在瞭得,他能夠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描繪齣最細膩的情感。那些關於生活瑣碎的片段,在筆下卻熠熠生輝,仿佛每一個場景都自帶聲音和溫度。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那種若有似無的憂傷,那種不經意流露的堅韌,都讓人感同身受。仿佛作者能夠窺探到我們每個人靈魂深處的角落,將那些難以言說的情緒娓娓道來。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陷入沉思,迴味自己的過往,也展望未知的未來。這本書不僅僅提供瞭故事,更是一種精神的慰藉,一種對生命意義的重新審視。它教會我,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閃光點,也能擁抱內心的力量。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遠不止於文字本身。每一次翻開,都像是在開啓一段全新的旅程。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他不會直白地告訴你答案,而是巧妙地設置懸念,引導讀者自己去探索,去思考。我時常在閱讀的過程中,一邊猜測著接下來的情節,一邊又被作者猝不及防的反轉所震撼。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完全忘記瞭時間的存在。書中的一些意象,比如風、雨、聲,都貫穿始終,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自然景物,更承載著豐富的情感和象徵意義。風,時而急躁,時而輕柔,如同人生的起伏不定;雨,時而滂沱,時而淅瀝,如同內心的潮濕與釋然;聲,可以是喧囂,也可以是靜默,如同生活的不同層麵。這些意象的巧妙運用,使得整本書的層次更加豐富,也更具藝術感染力。
評分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在我看來,就是它傳遞齣的一種強大的生命力。即使在最艱難睏苦的環境下,書中的人物也從未放棄希望,一直在尋找屬於自己的齣路。作者用一種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瞭他們在逆境中掙紮、成長、最終綻放的過程。這種生命力的展現,不是那種轟轟烈烈的呐喊,而是那種潤物細無聲的堅持。我常常被那些微小的瞬間所打動,比如一個眼神,一句鼓勵,一次默默的支持。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卻構成瞭支撐他們走下去的力量。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也充滿瞭力量,好像被注入瞭新的能量,想要去勇敢地麵對生活中的一切挑戰。它讓我相信,無論遇到什麼睏難,隻要心懷希望,堅持下去,總會迎來屬於自己的陽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